鬍笳十八拍
目錄
《鬍笳十八拍 Hu jia Shi Ba Pai》
詩人: 蔡文姬 Cai Wenji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無為,
  我生之後漢祚衰。
  天不仁兮降亂離,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幹戈日尋兮道路危,
  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煙塵蔽野兮鬍虜盛,
  志意乖兮節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
  遭惡辱兮當告誰。
  笳一會兮琴一拍,
  心潰死兮無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為室傢,
  將我行兮嚮天涯。
  雲山萬重兮歸路遐,
  疾風千裏兮揚塵沙。
  人多暴猛兮如蟲蛇,
  控弦被甲兮為驕奢。
  兩拍張懸兮弦欲絶,
  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第三拍】
  越漢國兮入鬍城,
  亡傢失身兮不如無生。
  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
  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
  鞞鼓喧兮從夜達明,
  風浩浩兮暗塞昏營。
  傷今感昔兮三拍成,
  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第四拍】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
  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
  天災國亂兮人無主,
  唯我薄命兮沒戎虜。
  俗殊心異兮身難處,
  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
  尋思涉歷兮何〈喜〉阻,
  四拍成兮益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徵兮欲寄邊心,
  雁北歸兮為得漢音。
  雁飛高兮邈難尋,
  空腸斷兮思愔愔。
  攢眉嚮月兮撫雅琴,
  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第六拍】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
  饑對肉酪兮不能餐。
  夜聞隴水兮聲嗚咽,
  朝見長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難,
  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第七拍】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
  不知愁心兮說嚮誰是。
  原野蕭條兮烽戎萬裏,
  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
  逐有水草兮安傢葺壘,
  牛羊滿地兮聚如蜂蟻。
  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
  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第八拍】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
  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
  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製茲八拍兮擬排憂,
  何知麯成兮轉悲愁。
  
  【第九拍】
  天無涯兮地無邊,
  我心愁兮亦復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
  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
  怨兮欲問天,
  天蒼蒼兮上無緣。
  舉頭仰望兮空雲煙,
  九拍懷情兮誰為傳。
  
  【第十拍】
  城頭烽火不曾滅,
  疆場徵戰何時歇。
  殺氣朝朝衝塞門,
  鬍風夜夜吹邊月。
  故鄉隔兮音塵絶,
  哭無聲兮氣將咽。
  一生辛苦兮緣別離,
  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貪生而惡死,
  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歸桑梓,
  死當埋骨兮長已矣。
  日居月諸兮在戎壘,
  鬍人寵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恥,
  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
  十有一拍兮因茲起,
  哀響兮徹心髓。
  
  【第十二拍】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
  漢傢天子兮布陽和。
  羌鬍踏舞兮共謳歌,
  兩國交歡兮罷兵戈。
  忽逢漢使兮稱近詔,
  遣千金兮贖妾身。
  喜得生還兮逢聖君,
  嗟別二子兮會無因。
  十有二拍兮哀樂均,
  去住兩情兮誰具陳。
  
  【第十三拍】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
  撫抱鬍兒兮泣下沾衣。
  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
  鬍兒號兮誰得知。
  與我生死兮逢此時,
  愁為子兮日無光輝。
  焉得羽翼兮將汝歸,
  一步一遠兮足難移。
  魂消影絶兮恩愛遺,
  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
  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歸國兮兒莫知隨,
  心懸懸兮長如饑。
  四時萬物兮有盛衰,
  唯有愁苦兮不暫移。
  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
  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
  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
  覺得痛吾心兮無休歇時。
  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
  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節調促,
  氣填胸兮誰識麯。
  處穹廬兮偶殊俗,
  願歸來兮天從欲。
  再還漢國兮歡心,
  心有憶兮愁轉深。
  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
  子母分離兮意難任。
  同天隔越兮如商參,
  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
  我與兒兮各一方。
  日東月西兮徒相望,
  不得相隨兮空斷腸。
  對萱草兮徒想憂忘,
  彈鳴琴兮情何傷。
  今別子兮歸故鄉,
  舊怨平兮新怨長。
  泣血仰頭兮訴蒼蒼,
  生我兮獨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
  關山阻修兮行路難。
  去時懷土兮枯枯葉幹,
  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
  風霜凜凜兮春夏寒,
  人馬饑虺兮骨肉單。
  豈知重得兮入長安,
  歡息欲絶兮淚闌幹。
  
  【第十八拍】
  鬍笳本自出鬍中,
  緑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麯雖終,
  響有餘兮思未窮。
  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
  鬍與漢兮異域殊風。
  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
  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
  六合離兮受之應不容。
《鬍笳十八拍》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鬍笳十八拍》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hú jiā shí bā pāi hú jiā shí bā pāi
  古樂府琴麯歌辭,相傳東漢末年蔡邕之女蔡文姬所作,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名。內容寫她東漢末年為亂軍所擄,落入南匈奴,後被贖歸漢,途中想念親生子女的矛盾心情
No. 5
  古樂府琴麯歌辭名。相傳 漢 末 蔡邕 女 蔡琰 ( 文姬 )作。共十八章,一章為一拍。又為古琴麯名。《樂府詩集·琴麯歌辭·鬍笳十八拍》 宋 郭茂倩 題解:“ 唐 劉商 《鬍笳麯序》曰:‘ 蔡文姬 善琴,能為《離鸞別鶴》之操。鬍虜犯中原,為鬍人所掠,入番為王後,王甚重之。 武帝 與 邕 有舊,敕大將軍贖以歸 漢 。鬍人思慕 文姬 ,乃捲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 董生 以琴寫鬍笳聲為十八拍,今之《鬍笳弄》是也。’《琴集》曰:‘大鬍笳十八拍,小鬍笳十九拍, 蔡琰 作。’按 蔡翼 《琴麯》有大小鬍笳十八拍, 沉遼 集,世名 沉 傢聲;小鬍笳又有契聲一拍,共十九拍,謂之 祝 傢聲, 祝氏 不詳為何代人。”按,《樂府詩集》尚錄有 蔡琰 原辭,《後漢書·列女傳》則僅錄《悲憤詩》。
No. 6
  樂府《琴麯》歌辭名。相傳東漢蔡琰所作,但一般視為後人托名之作。共分十八章,一章為一拍,故名。寫蔡琰在漢末大亂中被掠入南匈奴並生有二子,後又被贖歸漢。內容與《悲憤詩》相近,但形式為騷體。
長篇騷體敘事詩
  (一)簡介
  《鬍笳十八拍》是一篇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騷體敘事詩,原載於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捲五十九及朱熹《楚辭後語》捲三,兩本文字小有出入。對這首詩是否為蔡文姬所作,學術界爭議頗大。
  蔡文姬的《悲憤詩》為五言敘事體,一百零八句,對這首詩,學術界的看法較為一致,公認為是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學者認為是民間作品。
  (二)正文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幹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鬍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戎羯逼我兮為室傢,將我行兮嚮天涯。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裏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兩拍張弦兮弦欲絶,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漢國兮入鬍城,亡傢失身兮不如無生。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從夜達明,鬍風浩浩兮暗塞營。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徵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攢眉嚮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饑對肉酪兮不能餐。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嚮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戍萬裏,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傢葺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製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麯成兮心轉愁。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埸徵戰何時歇?殺氣朝朝衝塞門,鬍風夜夜吹邊月。故鄉隔兮音塵絶,哭無聲兮氣將咽。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日居月諸兮在戎壘,鬍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纏綿兮徹心髓。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傢天子兮布陽和。羌鬍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鬍兒兮泣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鬍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絶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身歸國兮兒莫之隨,心懸懸兮長如饑。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暫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麯?處穹廬兮偶殊俗。願得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足。心有懷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對萱草兮憂不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泣血仰頭兮訴蒼蒼,鬍為生兮獨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關山阻修兮行路難。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塞上黃蒿兮枝枯葉幹,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風霜凜凜兮春夏寒,人馬饑豗兮筋力單。豈知重得兮入長安,嘆息欲絶兮淚闌幹。
  鬍笳本自出鬍中,緣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麯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鬍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
  (三)賞析
  《鬍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絶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賞此詩,不要作為一般的書面文學來閱讀,而應想到是蔡文姬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彈自唱,琴聲正隨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隨着琴聲、歌聲,我們似見她正行走在一條由屈辱與痛苦鋪成的長路上……
  她在時代大動亂的背景前開始露面,第一拍即點“亂離”的背景:鬍虜強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漢末天下大亂,宦官、外戚、軍閥相繼把持朝政,農民起義、軍閥混戰、外族入侵,陸續不斷。漢末詩歌中所寫的“鎧甲生機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等等,都是當時動亂現象的真實寫照。蔡文姬即是在兵荒馬亂之中被鬍騎掠擄西去的。
  被擄,是她痛苦生涯的開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詩中專用第二拍寫她被擄途中的情況,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緣別離,”指明一生的不辛源於被擄。她被強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間,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鬍地的大自然是嚴酷的:“鬍風浩浩”、“冰霜凜凜”、“原野蕭條”、“流水嗚咽”,異方殊俗的生活是與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驚肉跳:“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以肉奶為食,腥膻難聞,無法下咽,“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居無定處,逐水草而遷徙,住在臨時用草筏、幹牛羊糞壘成的窩棚裏;興奮激動時,擊鼓狂歡,又唱又跳,喧聲聒耳,通宵達旦。總之,她既無法適應鬍地惡劣的自然環境,也不能忍受與漢族迥異的鬍人的生活習慣,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的痛苦的心聲,而令她最為不堪的,還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經受着雙重的屈辱:作為漢人,她成了鬍人的俘虜;作為女人,被迫嫁給了鬍人。第一拍所謂“志意乖兮節義虧”,其內涵正是指這雙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兩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況下,思念故國,思返故鄉,就成了支持她堅強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從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內容便是寫她的思鄉之情。第四拍的“無日無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鄉隔兮音塵絶,哭無聲兮氣將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歸桑梓”,都是直接訴說鄉情的動人字句。而訴說鄉情表現得最為感人的,要數第五拍。在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執着的深情開鑿出一個淡遠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翹首藍夭,期待南飛的大雁捎去她邊地的心聲;春天,她仰望雲空,企盼北歸的大雁帶來的故土的音訊。但大雁高高地飛走廠,杳邈難尋,她不由得心痛腸斷,黯然銷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內心隱秘:“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得埋骨兮長已矣。”終於,她熬過了漫長的十二年,還鄉的宿願得償,“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但這喜悅是轉瞬即逝的,在喜上心頭的同時,飄來了一片新的愁雲,她想到自己生還之日,也是與兩個親生兒子訣別之時。第十二拍中說的:“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正是這種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從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轉入不忍與兒子分別的描寫,出語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寫別子,第十四拍寫思兒成夢,“撫抱鬍兒兮泣下沾衣。……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銷影絶兮恩愛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極盡纏綿,感人肺腑。宋代範時文在《對床夜話》中這樣說:“此將歸別子也,時身歷其苦,詞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載如新;使經聖筆,亦必不忍刪之也。”蔡文姬的這種別離之情,別離之痛,一直陪伴着她,離開鬍地,重入長安。屈辱的生活結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親子的痛苦,纔剛剛開始。“鬍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全詩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動處麯終罷彈,完成了蔡文姬這一怨苦嚮天的悲劇性的人生旅程。
  《鬍笳十八拍》既體現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鬍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藝術形象創造上,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即使在敘事上也是如此,寫被擄西去,在鬍地生育二子,別兒歸國,重入長安,無不是以深情唱嘆出之。如寫被擄西去:“雲山萬重兮歸路遇,疾風千裏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狂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處處表露了蔡文姬愛憎鮮明的感情——“雲山”句連着故土之思,“疾風”句關乎道路之苦。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更主要地體現在感情抒發的突發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來,忽然而去,跳蕩變化,匪夷所思。正所謂“思無定位”,甫臨滄海,復造瑤池。並且詩中把矛頭直指天、神:“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海北天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把天、神送到被告席,更反映出蔡文姬的“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的心情。
  《鬍笳十八拍》的藝術價值很高,明朝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頽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鬍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
  《鬍笳十八拍》的藝術價值高,與蔡文姬的才高有關,蔡文姬的才高是由她的傢世和社會背景造成的。
  (四)作者蔡文姬像
  蔡琰(約177-?):即蔡文姬,漢末著名琴傢,史書說她“博學而有纔辨,又妙於音律。”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記》的唱詞,說的是蔡怕偕中狀元後,不認發妻趙五娘,別娶丞相之女,可說是厚誣古人。東漢時根本沒有狀元,也沒有別娶丞相之女這回事。對此南宋陸遊曾感嘆係之他說:“身後是非誰管得,隔村聽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狀元,但他的才學在當時得到舉世公認卻是事實。漢靈帝時、他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鎸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絶於途。這些石碑在動亂中,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人鑒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現在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傢,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範文瀾講:“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除《嘉平石經》外,據傳《曹娥碑》也是他寫的,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緻,無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樸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嚮蔡邕請教。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纔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傢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傢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傢。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纔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鬍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衹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幹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裏,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緻,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纔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着墻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鬍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鬍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麯《鬍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鼕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傢中。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傢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傢中所藏的四千捲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中國古代十大名麯之一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節用重金贖回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鬍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麯中有《大鬍笳》、《小鬍笳》、《鬍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麯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鬍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麯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卻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不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古琴麯,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麯組合的聲樂套麯,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鬍笳”之名,是琴音融鬍茄哀聲之故。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麯流傳最為廣泛。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雙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X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回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鬍笳十八拍》,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麯中有《大鬍笳》、《小鬍笳》、《鬍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麯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唐代琴傢黃庭蘭以擅彈此麯着稱。李頎的《聽董大彈鬍笳》詩中有:“蔡女昔造鬍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鬍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麯中,文姬移情於聲,藉用鬍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一是清初《澄鑒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麯,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全麯共十八段,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鬍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
  此麯全段都離不開一個“凄”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凄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凄楚,低則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鬍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麯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鬍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鬍笳十八拍》或《鬍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麯,稱《大鬍笳鳴》、《小鬍笳鳴》。前者即為《鬍笳十八拍》的嫡傳。
  唐代琴傢黃庭蘭以擅彈此麯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鬍笳》詩:“蔡女昔造鬍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鬍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麯內容的概括。現存的麯譜最早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 鬍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麯。可唱的琴歌《鬍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麯的特點。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麯影響的痕跡。全麯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它也是中國著名十大古麯之一。
古麯·鬍笳十八拍
  鬍笳本自出鬍中,響有餘兮思無窮――《鬍笳十八拍
  以文采武功來看,曹操應該是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一個連魏武都欣賞倍至的人物,雖是女流,理應屬絶頂人物。此人就是蔡琰。
  作為通曉音律的天才,她給後人留下了《鬍笳十八拍》琴歌,名列十大古麯。文學方面,她留下了《東都賦》,《鬍笳十八拍》,《悲憤詩》等傑作。郭沫若這樣稱贊《鬍笳十八拍》, “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吐訴出來的絶叫。”郭沫若還稱《鬍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而《悲憤詩》,近人以為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可與建安七子的作品相提並論。
  蔡琰,字文姬,陳留人。蔡琰之父蔡邕,為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傢和音樂傢。蔡邕所著《琴操》一書,曾對《高山流水》、《廣陵散》等名麯在後世的廣為流傳貢獻甚巨。《後漢書·列女傳》稱蔡琰“博學而有纔辯,又妙於音律”。在父親的熏陶下,蔡琰自幼愛好音樂,並有較深的造詣。《後漢書》李賢註引劉昭《幼童傳》中說,“邕夜鼓琴,弦絶。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斷一弦問之,琰曰:第四弦。並不差謬。”
  蔡琰的一生十分悲慘。早年其父蔡邕因上書抨擊朝政獲罪而被流放。遇赦後,由於宦官仍然把持朝政,蔡邕擔心被陷害,不敢回洛陽。就這樣,蔡琰隨着父親亡命江湖十二年。蔡琰十六歲時嫁給河東衛仲道,不幸丈夫早死,蔡琰衹好回到娘傢居住。董卓被誅後,蔡邕由於t嘆息董卓的命運,為司徒王允所不容而被殺。興平年間(公元194—195 年)天下大亂。戰亂之中,蔡琰為匈奴所擄,身陷南匈奴,為匈奴左賢王妻達十二年之久,並生有兩個小孩。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知早年的好友蔡邕之女蔡琰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將蔡琰贖回,而兩個年幼的兒子卻不得不留在匈奴。這段史實,被後人稱為“文姬歸漢”。蔡琰歸漢後,悲嘆自己命運多舛,如今雖然安定,母子卻天各一方,畢生不得相見。在這種處境下,蔡琰寫下了流傳於世的《鬍笳十八拍》。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琰後來再嫁屯田都尉董祀。不久董祀犯了死罪。時值嚴鼕,蔡琰“蓬首徒行”(即赤足),登門丞相府嚮曹操請罪。她言辭清辯而哀楚,當時滿堂公卿名士,無不為之動容。曹操說:“我很同情你,可是判决文書已經發出,該如何是好?”蔡琰說:“明公有良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曹操聽了很受感動,派快馬把判書追回,免了董祀的死罪。並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蔡琰換上。
  後來曹操問蔡琰,“聽說夫人傢早年藏書甚多,戰亂中都已丟失,不知還能回憶起來多少?”蔡琰答道:“早年先父留下的典籍有四千餘捲,經過變亂,都已損失,現在能回憶起來的,大概衹有四百多捲了。”蔡琰回傢後把能記起來的各捲書親自寫出來,送去與曹操的藏書核對,結果基本沒有錯誤和遺漏。可見蔡琰才情之高。
  同時代的丁廙寫了篇《蔡伯喈女賦》,其中內容為: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緻,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纔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正如賦中最後兩句“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所述,蔡琰的晚年相對平和安定。曹丕曾為丁廙這篇賦作《蔡伯喈女賦序》,序中描述簡略的提到了文姬歸漢,“傢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於匈奴,贖其女還,以妻屯田都尉董祀。”
  蔡琰生逢亂世,早年傢門不幸,再加上自己一生三嫁,其命運甚為坎坷。也許苦難是産生偉大藝術作品的源泉,正是這些旁人不曾有過的經歷,使得蔡琰給後人留下了傳世傑作。她的成就,她的才情,絲毫不弱於建安七子。介於幾千年男尊女卑的陋規,《後漢書》中蔡琰不被單獨列傳,這使得她無法與同期其他歷史人物並列。她的事跡也不入《儒林》、《文苑》等列傳,而是被列於《後漢書·列女傳》,篇名為“董祀妻”。《後漢書·列女傳》中關於蔡琰的文字不多,但評價極高,說她“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
  蔡琰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因而她通曉漢、鬍音樂。《鬍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據匈奴樂器鬍笳的特點而創作的樂麯。她在該麯中將漢、鬍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鬍箔十八拍》成為古代少有的中外結合的結晶。
  南宋滅亡後,全中國的漢人都做了亡國奴。南宋遺民詩人汪元亮為身在獄中的文天祥彈奏《鬍笳十八拍》,以抒山河破碎之“無窮之哀”。這一時期,《鬍笳十八拍》在前南宋的舊臣逸民間很快流傳開來。根據《琴書大全》的記載,此麯引起了空前的共鳴。有人說,“怊悵悲憤,思怨昵昵,多少情,盡寄《鬍笳十八拍》。”並出現了如“ 拍拍《鬍笳》中音節,燕山孤壘心石鐵”和“蔡琰思歸臂欲飛,援琴奏麯不勝悲”等感懷舊國的詩句。
  《鬍笳十八拍》衹是一首琴麯,雖表達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宋亡後,也許正是有這類流傳廣泛的“不勝悲”、充滿“浩然之怨”的麯子,纔有了“心石鐵”的堅持到底,從而使種族和文化的血脈不絶於縷,不斷延續下去。八十多年後,當抗元的兵戈縱橫於江南江北的時候,種族與文化終得以重生。
中國古代十大名麯之一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節用重金贖回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鬍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麯中有《大鬍笳》、《小鬍笳》、《鬍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麯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鬍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麯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卻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不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古琴麯,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麯組合的聲樂套麯,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鬍笳”之名,是琴音融鬍茄哀聲之故。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麯流傳最為廣泛。
  唐代琴傢黃庭蘭以擅彈此麯着稱。李頎的《聽董大彈鬍笳》詩中有:“蔡女昔造鬍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鬍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麯中,文姬移情於聲,藉用鬍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一是清初《澄鑒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麯,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全麯共十八段,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鬍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
  此麯全段都離不開一個“凄”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凄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凄楚,低則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鬍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麯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鬍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鬍笳十八拍》或《鬍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麯,稱《大鬍笳鳴》、《小鬍笳鳴》。前者即為《鬍笳十八拍》的嫡傳。
  唐代琴傢黃庭蘭以擅彈此麯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鬍笳》詩:“蔡女昔造鬍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鬍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麯內容的概括。現存的麯譜最早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 鬍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麯。可唱的琴歌《鬍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麯的特點。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麯影響的痕跡。全麯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它也是中國著名十大古麯之一。
英文解釋
  1. n.:  Hu jia Shi Ba Pai
包含詞
鬍笳十八拍圖捲鬍笳十八拍十八首鬍笳十八拍第三拍
鬍笳十八拍第二拍鬍笳十八拍第五拍鬍笳十八拍第四拍
鬍笳十八拍第八拍鬍笳十八拍第九拍鬍笳十八拍第十拍
鬍笳十八拍第六拍鬍笳十八拍第七拍鬍笳十八拍·第十拍
鬍笳十八拍·第二拍鬍笳十八拍·第三拍鬍笳十八拍·第四拍
鬍笳十八拍·第五拍鬍笳十八拍·第六拍鬍笳十八拍·第七拍
琴麯歌辭·鬍笳十八拍鬍笳十八拍十八首007鬍笳十八拍十八首008
鬍笳十八拍十八首010鬍笳十八拍十八首011鬍笳十八拍·第八拍
鬍笳十八拍·第十三拍鬍笳十八拍·第十四拍鬍笳十八拍·第十五拍
鬍笳十八拍·第十六拍鬍笳十八拍·第十七拍鬍笳十八拍·第九拍
鬍笳十八拍·第十一拍鬍笳十八拍·第十二拍鬍笳十八拍·第十八拍
琴麯歌辭鬍笳十八拍鬍笳十八拍第十一拍鬍笳十八拍第十二拍
鬍笳十八拍第十三拍鬍笳十八拍第十七拍鬍笳十八拍第十四拍
鬍笳十八拍第十五拍鬍笳十八拍第十六拍鬍笳十八拍第十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