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名人 > 胡汉民
目录
胡汉民 Hu Hanmin (1879~1936) 广东番禺
  (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汉族,广东番禺人。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主要助手之一。主编《民报》第1~5期,根据孙口授写成《<民报>发刊词》,先后在《民报》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与康、梁保皇派展开论战,对孙中山思想多所阐发。1907年随孙到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组织同盟会于华南发动的历次起义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
  1908~1909年胡汉民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发表大批文章继续批驳保皇派。先后任同盟会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在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为统筹部负责人之一。1911年11月广东独立时被推为广东都督。12月随孙至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1912年4月在孙支持下再任广东都督。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国民党广东支部长。1913年6月被袁世凯免去粤督职务。“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赴日本,继续进行反袁斗争。1914年5月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长,主编《民国》杂志。1917年6月奉命联络西南实力派,为发动护法运动作准备。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交通总长。1918年5月随孙离广州赴上海。1919年作为孙的代表参加“南北议和”,在和会上坚持孙恢复旧国会、取消卖国密约的主张。8月任《建设》杂志主编,同情学生爱国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发表《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等文,对唯物史观作些介绍。1921年任中华民国政府总参议兼文官长、政治部长。陈炯明叛变后,协助孙进行讨陈工作。1923年任办理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6月任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总参议。赞成孙改组国民党的决策,参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与审查。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主席团主席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主持上海执行部。5月奉命回粤,代理大本营事务,兼任黄埔军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帅职权,留守广州。10月兼任广东省长。对商团事变始主妥协,后执行孙的命令参与领导平定商团叛乱。
  1924年胡汉民以后日渐主张反共。1925年8月因廖仲恺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苏联考察。1927年4月与蒋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长。1931年2月遭蒋软禁,10月获释。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反蒋精神领袖。晚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
  1935年胡汉民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次年5月2日在广州病故。1930年主持编成《总理全集》。1933年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所著《三民主义的连环性》等,为国民党理论家阐释三民主义的代表作。
  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与其妻兄、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陈融下围棋,因构思过度,突患溢血于下午7时40分逝世。(刘秉荣《国民政府秘史》896页)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广州市的北京路被称作“汉民路”,以纪念胡汉民。台湾高雄市亦有汉民路。
  生平
  胡汉民二十一岁中举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民报》编辑。1907年至1910年间,多次参加武装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随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至1921年随孙中山在广东活动,先后任交通部长,总参议等职。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胡被孙中山任命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并获选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这次大会确定了孙中山联合苏俄和中共、依靠农工的政策。同年9月,孙中山离广州到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任胡代行大元帅留守广州。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后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是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同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以控制局势和处理廖案。在审理廖案过程中,作为国民党右派领袖的胡汉民被认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后被派往苏联考察。
  1926年2月17日-3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召开,胡汉民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粤军总司令的身份在会上致贺辞。大会选举蒋介石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名誉委员,正式接纳中国国民党为共产国际的同情党。会议前后,胡汉民还和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有过几次私下会见,讨论国民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的问题。当时的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对此表示赞同,仅因斯大林认为条件不成熟、容易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而未果。
  1927年,宁汉分裂时,胡支持蒋介石,主持南京工作,参与反共清党,后任立法院院长等职。1931年,与蒋介石因约法之争,2月被蒋介石软禁。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持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并将蒋介石称为“新军阀”。1935年6月,胡汉民赴欧考察,停止了对蒋介石的抨击。1935年12月,尚在法国的胡汉民被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936年1月,自欧洲返国,留在广州。1936年5月12日,在广州因脑溢血病逝。
  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广州市的北京路被称作“汉民路”,以纪念胡汉民。台湾高雄市亦有汉民路。
  
  胡汉民
  广州天河区龙眼洞,建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胡汉民(1879~1935年),字展堂,广东番禺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家。辛亥革命前,与黄兴领导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广东宣布独立,任都督。后追随孙中山从事主护法”、反袁运动。1933年在香港创办《三民主义半月刊》。孙出师北伐后,胡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务。1936年病逝广州。
  墓原在斗文望,混凝土结构,后被毁,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胡墓穴压着。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新墓为外饰水洗石米的墓,坐东南向西北。当中高3米,一级护岭。墓碑镌刻“胡汉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国三十五年”。整个墓园占地约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民国四大书法家分别为谭延闿(楷书)、于右任(行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
No. 2
  胡汉民(1879-1936) : 国民党领导人之一。字展堂,广东番禺人。留学日本,参与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时被推为广东都督。后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护国、护法运动。1924年国民党改组时成为右派首领。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立法院院长。后遭蒋介石排挤。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常会主席。病死于广州。
胡汉民
  (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汉族,广东番禺客家人。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主要助手之一。主编《民报》第1~5期,根据孙口授写成《<民报>发刊词》,先后在《民报》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与康、梁保皇派展开论战,对孙中山思想多所阐发。1907年随孙到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组织同盟会于华南发动的历次起义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
  1908~1909年胡汉民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发表大批文章继续批驳保皇派。先后任同盟会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在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为统筹部负责人之一。1911年11月广东独立时被推为广东都督。12月随孙至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1912年4月在孙支持下再任广东都督。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国民党广东支部长。1913年6月被袁世凯免去粤督职务。“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赴日本,继续进行反袁斗争。1914年5月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长,主编《民国》杂志。1917年6月奉命联络西南实力派,为发动护法运动作准备。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交通总长。1918年5月随孙离广州赴上海。1919年作为孙的代表参加“南北议和”,在和会上坚持孙恢复旧国会、取消卖国密约的主张。8月任《建设》杂志主编,同情学生爱国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发表《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等文,对唯物史观作些介绍。1921年任中华民国政府总参议兼文官长、政治部长。陈炯明叛变后,协助孙进行讨陈工作。1923年任办理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6月任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总参议。赞成孙改组国民党的决策,参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与审查。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主席团主席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主持上海执行部。5月奉命回粤,代理大本营事务,兼任黄埔军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帅职权,留守广州。10月兼任广东省长。对商团事变始主妥协,后执行孙的命令参与领导平定商团叛乱。
  1924年以后,胡汉民日渐主张反共。1925年8月因廖仲恺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苏联考察。1927年4月与蒋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长。1931年2月遭蒋软禁,10月获释。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反蒋精神领袖。晚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
  1935年胡汉民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次年5月2日在广州病故。1930年主持编成《总理全集》。1933年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所著《三民主义的连环性》等,为国民党理论家阐释三民主义的代表作。
  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与其妻兄、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陈融下围棋,因构思过度,突患溢血于下午7时40分逝世。(刘秉荣《国民政府秘史》896页)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广州市的北京路被称作“汉民路”,以纪念胡汉民。台湾高雄市亦有汉民路。
生平
  胡汉民二十一岁中举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民报》编辑。1907年至1910年间,多次参加武装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随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至1921年随孙中山在广东活动,先后任交通部长,总参议等职。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胡被孙中山任命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并获选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这次大会确定了孙中山联合苏俄和中共、依靠农工的政策。同年9月,孙中山离广州到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任胡代行大元帅留守广州。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后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是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同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以控制局势和处理廖案。在审理廖案过程中,作为国民党右派领袖的胡汉民被认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后被派往苏联考察。
  1926年2月17日-3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召开,胡汉民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粤军总司令的身份在会上致贺辞。大会选举蒋介石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名誉委员,正式接纳中国国民党为共产国际的同情党。会议前后,胡汉民还和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有过几次私下会见,讨论国民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的问题。当时的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对此表示赞同,仅因斯大林认为条件不成熟、容易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而未果。
  1927年,宁汉分裂时,胡支持蒋介石,主持南京工作,参与反共清党,后任立法院院长等职。1931年,与蒋介石因约法之争,2月被蒋介石软禁。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持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并将蒋介石称为“新军阀”。1935年6月,胡汉民赴欧考察,停止了对蒋介石的抨击。1935年12月,尚在法国的胡汉民被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936年1月,自欧洲返国,留在广州。1936年5月12日,在广州因脑溢血病逝。
  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广州市的北京路被称作“汉民路”,以纪念胡汉民。台湾高雄市亦有汉民路。
胡汉民墓
  广州天河区龙眼洞,建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胡汉民(1879~1935年),字展堂,广东番禺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家。辛亥革命前,与黄兴领导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广东宣布独立,任都督。后追随孙中山从事主护法”、反袁运动。1933年在香港创办《三民主义半月刊》。孙出师北伐后,胡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务。1936年病逝广州。
  墓原在斗文望,混凝土结构,后被毁,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胡墓穴压着。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新墓为外饰水洗石米的墓,坐东南向西北。当中高3米,一级护岭。墓碑镌刻“胡汉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国三十五年”。整个墓园占地约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民国四大书法家分别为谭延闿(楷书)、于右任(行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
百科大全
  Hu Hanmin
  胡汉民
  国时期广州军政府总参议、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原名衍鸿,字展堂。1879年12月9日(清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六)生于广东番禺县(今广州)。二十一岁中举人,1902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1905年秋,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先后任评议部议员、书记部书记、《民报》编辑等职。1907~1911年间,多次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先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等职。1914年随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长,主编《民国》杂志。1917年随孙中山往广东建立护法军政府,任交通部长。五四运动后,1919年 8月在上海参加创办《建设》杂志,撰文对学生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表示同情和支持。1921年5月,在广东任非常大总统府总参议,随孙中山在两广活动,组织第一次北伐。
  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胡汉民在形势的推动和孙中山的说服帮助下,也表示赞同,被选为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9月,孙中山率北伐军到韶关,由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兼任广东省省长。这时陈廉伯策动商团叛乱,胡汉民先是主张“委曲迁就”,后竟认为平叛有错。1925年 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胡汉民约集孙科、邓泽如、胡毅生等人商议排斥共产党人,诋毁国民党左派。8月,廖仲恺遭暗杀,胡汉民被认为有重大嫌疑,一度受拘留,随后赴苏联。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胡汉民赶往南京,与蒋介石合作,参与反共清党。一度主持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和南京政府工作。随后任立法院院长等要职。1928年1月与孙科、伍朝枢到英、德等国考察政治、经济。回国后协助制订旨在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制度和使国民党南京政府合法化的《中国国民党训政大纲》、《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1931年 2月,同蒋介石发生了激烈的权力之争,被蒋扣留,囚禁于南京汤山。拥胡派在广州成立政府,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对抗,逼迫蒋释放胡汉民。至“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双方才被迫在上海举行和谈。1933年2月,胡汉民在香港出版《三民主义月刊》,著文宣传自己的政见,揭露蒋介石是“新兴军阀”,“南京统治,只是反动的军阀统治”。在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时,他打起抗日反蒋旗号,但在反共问题上,仍与蒋介石一致。1934年4月,宋庆龄等公布《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胡汉民也签了名。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胡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936年5月12日在广州病逝。
  (郑则民)
英文解释
  1. :  Hu Hanmin
近义词
展堂, 不匮室主
相关词
陈炯明
包含词
胡汉民墓蒋介石与胡汉民胡汉民(1879-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