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本调九十七字,十七句,前后片各五韵,亦有两片首句不入韵者。原来多用平韵格,自李易安词出,便以用仄韵格称著于世。
(2)首句与第二句为四字对偶。 第四、五句,李词作上六下四,亦可作上四下六(见例二)。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九句九字结句,他词多作两四字句加一字豆,独李词作上三下六。
据《词律》载,李易安《声声慢》中多以上声、入声字作平者,前者如惨、盏、点,后者如戚、滴等,因这类词原可作平,故能协律,而仄声字中的去声则不能替代,这是宋人填词使用变声遵循的规矩。关于本调之格律,参考万树《词律》,以李易安和高观国(“壶天不夜”)二氏之作为准《见例一例二),凡此二家平仄相异处,均作平仄通用处理,但仄声不可用去声。学者不善用变声者,则于平仄通用处以用平声字填之为妥。龙榆生先生之《唐宋词格律》对此未作详细考证,单引李易安一体,对指导填词来说,还嫌不够。
(3)例一是李清照的名作之一。作者原住山东济南,结褵以后,同丈夫赵明诚一起从事研究和创作,夫唱妇随,生活美满。但好景不长,金人南侵,中原沦亡,他们仓皇南渡,不久丈夫病死,一系列变故向她袭来,而她自己也长期流落浙东一带,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这反映到她后期的作品中自然会流露出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这首《声声慢》,正表达了这种思想。词调虽分上下片,但从内容来看,浑然一体,难以分段,表现手法有独到之处。由于作者怀有国仇家恨,常常惦记着失去的文物和逝去的亲人,所以情不自禁地产生“寻寻觅觅”的动作,寻觅的结果,周围环境却是一片“冷冷清清”,大失所望,于是心头“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七对叠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气呵成,是真实感情的生动描写,无一点斧凿之痕,“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徐釚:《词苑丛谈》)。接着,词人用铺叙的手法借周围的景物层层深入地渲染自己凄戚的心情:“乍暖”两句,总的交待一下季节,时届深秋,乍暖还寒,气候多变,最难调护,其实也就指心情最难平静。“三杯”两句,说即使喝它三杯两盏淡酒,又怎能抵得住那狂吼的晚风呢?这是第一层。“雁过也”三句,说仰望天空,北来的大雁,本属旧时相识,曾以锦书相托,可如今物是人非,看到后徒增伤心而已,这是第二层。换头紧接上文,“满地”两句,说俯视地上,黄花堆积满地,干枯憔悴,不堪一摘,借以比喻自己沦落的身世,这是第三层。“守着”四句,说独自凭窗,百无聊赖,只盼快点天黑,偏又是梧桐细雨,惹人愁思,此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人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有一脉相承处,但李词不明说,只选两组叠字,同开头的叠字相互呼应,叫这愁思,随着点点滴滴的梧桐雨声,都入心头,让读者自己体会此中况味,意境比温词更为深远,这暗第四层。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这一系列的景物触动自己,极度痛苦,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因而结处自然提出反问:似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得了!在高潮处突然收住,这是同作者不寻常的感情相一致的;同时,意在言外,留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这首词在语言上除有善于使用叠字的特点外,通篇象白话,仿佛谈家常,看似朴素浅显,平淡无奇,其实是经过千锤百炼得来,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一是在声韵上,发前人之所未发,如开头七对叠字中后三对均用唇齿音,比较低沉,予人以咬牙忍痛之感;后片的“点点滴滴”,改用舌音,富有节奏感。又本调原为平韵格,是作者把它改为仄韵格(叶入声),增强了不平常的悲凉气氛。从全词的风格来看,笔势奔放,柔中见刚,用豪放的风格表现了婉约的情思,是李清照晚年的杰作之一,在整个宋词中也是少见的。
由于时代和环境起了根本的变化,我们肯定和介绍李清照这首词,并不是要大家亦步亦趋地去模仿它,而是要学习这位才能出众的女作家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的创新精神和表现手法,在文学艺术上作出新贡献。
例二只作格律比较用,内容分析从略。 |
|
诗人: 李清照 Li Qingzhao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它、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
|
诗人: 高观国 Gao Guanguo
壶天不夜,
宝炬生香,
光风荡摇金碧。
月滟水痕,
花外峭寒无力。
歌传翠帘尽卷,
误惊回、
瑶台仙迹。
禁漏促,
拌千金一刻,
未酬佳夕。
卷地香尘不断,
最得意、
输他五陵狂客。
楚柳吴梅,
无限眼边春色。
绞绡暗中寄与,
待重寻、
行云消息。
乍醉醒,
怕南楼、
吹断晓笛。 |
|
诗人: 蒋捷 Jiang Jie
声声慢 声声慢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
|
诗人: 王沂孙 Wang Yisun
风声怂恿,云意商量,连朝滕六迟疑。 茸帽貂裘。 兔园准拟吟诗。 红炉旋添兽炭,办金船、羔酒镕脂。 问剪水,工夫犹未,还待何时? 休被梅花争白,好夸奇斗巧,早遍琼枝。 彩索金铃,佳人等塑狮儿,怕寒绣帏慵起,梦梨云、说与春知。 莫误了,约生猷、船过剡溪。 |
|
请鉴赏:
|
|
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人在楼上》。双调,字数自九十五字至九十九字,分平韵,仄韵两体,仄韵例用入声。 |
|
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格律与词同。 |
|
①词牌名。双调,九十六字至九十九字。有押平声韵和押仄声韵两体。押仄声韵的按例用入声。
②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相同,也有与全阕都相同的。用作引子。 |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词篇名。南宋李清照作。写作者南渡后寡居的凄凉处境,语言本色生动,所述愁苦之情深切动人。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创词中从未有过的奇格,更为后人称道。 |
|
【词牌简介】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声声慢》、《凤示凰》、《寒松叹》。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用“仙吕调”。
【词牌由来】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都名列第一。“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这是黄庭坚称赞当时的他和张耒就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却一生潦倒,功名蹭蹬。这和他的老师苏轼有莫大关系。其实所谓苏门四学士,并不是真的是苏轼的学生,他们只是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苏轼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四人难得始终以苏轼的立场为自己的 立场,在那个党争混乱是非难辨的大气候下,殊为不易。
晁补之因为官场不顺,生活一直比较困窘,但这并不妨碍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个大暑天,苏轼到扬州访他,晁补之命人用一个大木盆装了一大盆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清凉的水色花容让人暑意顿消。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点子,可见晁补之的品味。
宋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时就为大臣们定下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大臣们尽情享受生活少生异心,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 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 别家妓的词。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这让人想起《红楼梦》 中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以离开大观园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似宝玉,对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补之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一首《点绛唇》里说:“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临歧誓。”词写得很直白动情,好像是很无 奈地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荣奴离去,好像他们之间曾有过相许的誓言。晁补之的词豪放处不逊于东坡,这首小令也当得清新蕴藉,柔丽绵邈。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 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可还要问“抛掷因谁”,这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 倒也无意深究了。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无法相谐相好倒不如不惹情丝,落得个两相干净。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补之倒喜欢一些长调慢曲,这可能跟他有较高的音乐水准有关系。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直道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
【词牌格式】
1、平韵体: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韵)。
示例: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2、仄韵体: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韵)。
示例: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⑨情形,光景。
⑩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赏析】
从词意上看,《声声慢》应该是李清照南渡不久的作品。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感情。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 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 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 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 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 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 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 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 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 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 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
|
【原文】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赏析】
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 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 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 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 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 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
|
【原文】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
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
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
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破.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
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
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
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赏析】
张炎本南宋词人,宋亡后其立志不作元民,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并以东晋明士陶渊明自比。这阕《声声慢》即是“说渊明”的词。四明指现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县,作者曾居此一段时间,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为生活所迫,被迫离鄞返杭。本词即是一首描写离情的词。
上片,起着五句交待了来四明的源流。“相逢只在东瀛,”“淡泊秋光”道出作者游四明实出于无奈,虽山风古道别有韵味,但羁旅之人何敢言游。固而游情淡泊 如深秋的阳光。“休嗟”几句透露在离鄞返杭之际复杂难言的心情。高兴的是重返久别的故乡,悲的是“鬓丝断雪”年已近迟暮之时。“休嗟”表明作者此时的心情 欲言又止,难已言尽。“又溯远”几句写作者终于可以乘舟归杭的过程。
词的上片描述离别之情,先回忆了以往的四明之游,其后又悬揣他即将开始的返杭之行。词的下片写返乡之情也与此同法。先描写了眼前的别离,接着又描写了返杭后的情景。章法整饰,结构匀称。
下片“莫向”几句写离别之情。折柳送别本是古时习俗,然而作者却劝朋友不要折柳,为什么呢?原来作者推已知柳,由柳又反给自己,同病相怜,看那深秋的杨柳落叶纷披,怎堪再折,让我们怎能忍心去折与我辈有相同飘零身世的杨柳呢?“旧隐”二句语言中软中带刺,指斥那些原先隐迹山林,而后又不甘寂寞为元所聘飞黄腾达的人物。“旧隐”士实际是“假隐士”。“疏篱”三句抒发自己的志向,想来只有西子湖畔的疏篱残菊,还能记得我这个未曾变节的陶渊明吧。陶渊明由东晋 入刘宋誓不出山,而张炎由南宋入元也不忘故国,一个“晋菊”表达自己甘为“大宋遗民”的志向。“待去也”最后三句,由“旧隐”们和陶渊明联想到自己,“最愁人,犹恋故乡人”与归说归家是喜,不如说归家面临故国沦亡的旧址是别味的愁呢?这种反说写法,使词更蕴含深挚的余味。
本词写离情不仅仅是写依依离别之情,而是在离情又蕴含对离后归乡的断想。离别是感伤的,但返乡的状况又令人牵挂,作者表达自己的志向,不做“旧隐”宁做“晋菊”。而且作者全篇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炼,言外之意别具一格。 |
|
歌手:六甲官锭
歌词:
寻寻觅觅的那天
冷冷清清的那夜
凄凄惨惨的冬天
我又重来一遍
苏三又离了红桐县吹散了
这春天 该有的 桃花月
我又开始想念
你悄悄走的那天
我默默闭上双眼
风偷偷吹散红线我又重来一遍
娘子离开了我房间安静的烟圈
飘散成 你的脸怎逼我再想念
怨言
倒流回我呼吸的瞬间放肆的宣泄
诺言
怎么还听得见
想告诉你
苏三他倚着窗
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泪流下完全忘了
那天他离乡的坚强
我静静倚着窗
默默凝望着路旁
那朵花在飘香完全忘了
你离开的时候留下的那种悲伤 |
|
|
|
括声声慢 | 声声慢春 | 声声慢梅 | 声声慢·秋声 | 声声慢王日 | 声声慢禁酿 | 声声慢催雪 | 声声慢岩桂 | 声声慢木犀 | 声声慢元夕 | 声声慢赋渔隐 | 声声慢赋红梅 | 声声慢咏桂花 | 声声慢柳花咏 | 声声慢·黄花深巷 | 声声慢·开元盛日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声声慢问梅孤山 | 声声慢寿六十一 | 声声慢府判生辰 | 声声慢喜雪锡宴 | 声声慢凤林园词 | 声声慢重过垂虹 | 声声慢中吴感旧 | 声声慢寿贾师宪 | 声声慢寄叶书隐 | 声声慢寿魏方泉 | 声声慢为高菊墅赋 | 声声慢九日松涧席 | 声声慢和韵赋江梅 | 声声慢赠藕花洲尼 | 声声慢和徐同年梅 | 声声慢残梦和儿韵 | 声声慢·隐括渊明停云诗 |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 声声慢(柳花咏) | 声声慢(九日松涧席) | 声声慢(寿魏方泉) | 声声慢(赠藕花洲尼) | 声声慢(咏桂花) | 声声慢(和韵赋江梅) | 声声慢(赋红梅) | 声声慢(元夕) | 声声慢(府判生辰) | 声声慢(催雪) | 声声慢.问梅孤山 | 声声慢(寿六十一) | 声声慢(残梦和儿韵) | 声声慢(寿贾师宪) | 声声慢(禁酿) | 声声慢(和徐同年梅) | 声声慢(王日) | 声声慢(寄叶书隐) | 声声慢(重过垂虹) | 声声慢(中吴感旧) | 声声慢(赋渔隐) | 声声慢(为高菊墅赋) | 声声慢(岩桂) | 声声慢(喜雪锡宴) | 声声慢(木犀) | 声声慢(梅) | 声声慢(春) | 声声慢(凤林园词)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声声慢隐括渊明停云诗 | 声声慢友人以梅兰瑞香 | 声声慢寿吴宪四月十三 | 声声慢和吴梦窗赋梅 | 声声慢寿何思院母夫人 | 声声慢应制赋芙蓉木樨 | 声声慢和陆景思黄木香 |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 声声慢送王圣与次韵 |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 声声慢(友人以梅、兰、瑞香、 | 声声慢(寿吴宪·四月十三) | 声声慢(赋红木犀·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 | 声声慢九日泛湖游寿乐园赏菊,时海棠花开,即席命赋 | 声声慢(送上饶黄倅职满赴调) | 声声慢(隐括渊明停云诗) |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 声声慢(达琴友季静轩还杭) | 声声慢(都下与沈尧道同赋别本作北游答曾心传惠诗) | 声声慢(送王圣与次韵) | 声声慢(逃禅作菊、桂、秋荷,目之曰三逸) | 声声慢(逃禅作梅、瑞香、水仙,字之曰三香) | 声声慢(题吴梦窗遗笔·别本作题梦窗自度曲霜花腴卷后) | 声声慢(应制赋芙蓉、木樨) | 声声慢(和陆景思黄木香) | 声声慢(和韩竹闲韵,赠歌者关关,在两水居) | 声声慢(九日泛湖游寿乐园赏菊,时海棠花开,即席命赋) | 声声慢(寿何思院母夫人) | 声声慢(陪幕中饯孙无怀于郭希道池亭,闰重九前一日) | 声声慢(友人以梅、兰、瑞香、水仙供客,曰四香,分韵得风字) | 声声慢(和吴梦窗赋梅) | 声声慢(饮时贵家,即席三姬求词) | 声声慢(次韵黄子羽咏凤花) | 声声慢(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 | 声声慢(饯魏绣使泊吴江,为友人赋) | 声声慢(畿漕廨建新楼,上尹梅津) | 声声慢(宏庵宴席,客有持桐子侑俎者,自云其姬亲剥之) | 声声慢和韩竹闲韵赠歌者关关在两水居 | 声声慢题吴梦窗遗笔别本作题梦窗自度曲霜花腴卷后 | 声声慢陪幕中饯孙无怀于郭希道池亭闰重九前一日 | 声声慢友人以梅兰瑞香水仙供客曰四香分韵得风字 | 声声慢饮时贵家即席三姬求词 | 声声慢宏庵宴席客有持桐子侑俎者自云其姬亲剥之 | 声声慢达琴友季静轩还杭 | 声声慢都下与沈尧道同赋别本作北游答曾心传惠诗 | 声声慢逃禅作菊桂秋荷目之曰三逸 | 声声慢逃禅作梅瑞香水仙字之曰三香 | 声声慢次韵黄子羽咏凤花 | 声声慢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 | 声声慢饯魏绣使泊吴江为友人赋 | 声声慢畿漕廨建新楼上尹梅津 | 声声慢九日泛湖游寿乐园赏菊时海棠花开即席命赋 | 声声慢九日泛湖游寿乐园赏菊 | 声声慢送上饶黄倅职满赴调 |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 声声慢赋红木犀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