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葉聖陶 She Shengtao (1894~1988) 江蘇省蘇州叶圣陶
葉聖陶 (1894.10.28--1988.2.16),原名葉紹鈞,字秉臣。江蘇省蘇州人。現代作傢、教育傢、出版傢和社會活動傢。
葉聖陶 的父親在地主傢做帳房,傢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1912年中學畢業後因傢境清貧,即在一個初等小學當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閉居期間作文言小說發表在《禮拜六》等雜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
1917年應聘到吳縣甪(音lù)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
1918年在《婦女雜志》第4捲2、3號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
1919年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並在《新潮》上發表小說和論文。
1921年,與瀋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我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我國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隔膜》。
1923至1930年,葉聖陶 進入商務印書館,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 於1927年5月開始主編《小說月報》,同時繼續文學創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國第一部童話集。
1928年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倪煥之》。
1930年,他轉入開明書店。他主辦的《中學生》雜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讀物,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抗戰期間,他內遷四川,先在中學、大學執教,後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寫下了不少散文小說詩詞,從不同角度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慘生活,歌頌了在民族解放鬥爭中堅強不屈的普通群衆。在四川他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支援抗日前綫的將士。抗戰勝利後,他參加反對國民黨政府壓製、爭取出版自由的鬥爭。
1946年,葉聖陶 回到上海後,積極投身愛國運動。他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的日常工作,還擔任了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他編輯雜志、撰寫文章、發表演講,揭露和抨擊當局內戰、、的罪行,呼籲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愛,有所恨,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廣大的人民,為同一目標而鬥爭”,“匯為巨力緻”,“轉移風氣,輓回世運”,開創“為萬世開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葉聖陶 應中共中央的邀請,由上海經香港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6月,參加新協商會議籌備會;7月,參加第一次文代會並當選為文聯全國委員;9月,出席了中國人民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先後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教育部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傢協會顧問等職,並當選為全國人大第一屆至第四屆代表和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
1962年,葉聖陶 加入中國促進會,在1979年民進四代大會上,當選為民進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進中央代主席。
作為著名的教育傢,他為我國 語文教學、科研也發表過很多精闢見解,論著收入《葉聖陶 語文教育論集》。
Tao (1894.10.28 - 1988.2.16), formerly known as Ye Shaojun, word Bing Chen.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Modern writer, educator, publisher and social activist.
Tao's father, accountant in the landlord to do, humble and honest. Caoqiao admitted to secondary schools in 1907,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in 1912 because of poor families, that is, when the teacher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1914 has been excluded from school, closed ranks made during the writing novels published in the "Saturday" and other magazines.
1915 Fall Commercial Press in Shanghai is still attached to public schools teach Chinese, and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compiled for the Commercial Press.
Apply to Wuxian Luzhi 1917 (audio lù) fifth straight county high school teacher.
1918 in the "women's magazine," Vol 4 No. 2,3 published first vernacular novel "spring gathering Suo Tan."
Peking University in 1919 to participate in student organizations Tide, and "New Wave" published novels and essays.
1921, and Identified, Zhenduo and other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Literary Research Association", advocates "for life"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d with the qing and others founded the literary world's first Chinese New Poetry "Poetry." He made many reflect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s work life and tragic destiny, our fairy tales published in "Scarecrow," and the story collection "divide", "fire" and so on.
1922 published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divide."
From 1923 to 1930, tao into the Commercial Press, began work i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nd in May 1927 began to editor "Novel Monthly", while continuing to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1923, "Scarecrow"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fairy tales.
1928, created a good novel "Ni Huanzhi."
In 1946, the tao returned to Shanghai, an active part in the patriotic movement. He served as the Gener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director of the country, presided over the daily work in the association and also served as co-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Shanghai and the consultant will study secondary education. He edited magazines, written articles and made speeches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civil war, crime, call the cultural education sector "to be love, some hate, doing something not done;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fight for the same goal, "" Meeting for the giant Haw, "" transfer culture, to restore the World Games ", to create" for the eternal peace open "situation.
In 1962, tao joined the Association, in 1979 the Association's four generations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was elected vice chairman of the Association, in September 1984, served as acting chairman of the Association Central Committee.
As a famous educator, he was our languag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also published a lot of insight on the income of "tao of language education set." 葉聖陶 (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漢族人。字秉臣。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傢、教育傢、編輯傢、文學出版傢和社會活動傢。1912年中學畢業後,因傢境清貧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五四運動前參加了李大釗、魯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與瀋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中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1923年,葉聖陶 進入商務印書館,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並主編《小說月報》等雜志,同時繼續文學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和大量短篇小說。1930年,他轉入開明書店。他主辦的《中學生》雜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讀物,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抗戰期間,他內遷四川,先在中學、大學執教,後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寫下了不少散文小說詩詞,從不同角度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慘生活,歌頌了在民族解放鬥爭中堅強不屈的普通群衆。在四川他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支援抗日前綫的將士。抗戰勝利後,他參加反對國民黨政府壓製民主、爭取出版自由的鬥爭。1946年,葉聖陶 回到上海後,積極投身愛國民主運動。他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的日常工作,還擔任了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他編輯雜志、撰寫文章、發表演講,揭露和抨擊當局內戰、獨裁、賣國的罪行,呼籲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愛,有所恨,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廣大的人民,為同一目標而鬥爭”,“匯為巨力緻民主”,“轉移風氣,輓回世運”,開創“為萬世開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葉聖陶 應中共中央的邀請,由上海經香港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6月,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7月,參加第一次文代會並當選為文聯全國委員;9月,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先後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教育部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傢協會顧問等職,並當選為全國人大第一屆至第四屆代表和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62年,葉聖陶 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在1979年民進四代大會上,當選為民進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進中央代主席。
故居在東城區東四八條71號。 葉聖陶 原名葉紹鈞。他12歲入蘇州長元吳公立小學時,請先生章伯寅取一個立志於愛國強國的字。章先生說:你名紹鈞,有詩曰“秉國之鈞”,取“秉臣”為字好。並教育他要愛國就得先愛鄉土,曉得鄉土的山川史地名人偉業。1911年10月15日,蘇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復了。次日,葉紹鈞找到章伯寅先生說:清廷已覆沒,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請先生改一個字。先生笑了笑說:你名紹鈞,有詩曰“聖人陶鈞萬物”,就取“聖陶”為字吧。這樣葉紹鈞滿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葉紹鈞在《小說叢報》第2期發表文言小說《玻璃窗內之畫象》,署名“聖陶”。以後他又把姓“葉”與筆名“聖陶”聯了起來,成為著名於世的筆名。 早年生活
葉聖陶 於1894年10月28日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出生。他的父親幫當地一個地主做帳房,傢境清苦。他六歲(1899年)時,進入當地的私塾就讀,其後跟隨父親工作。在工作裏,他有機會走遍蘇州城,體會到低下階層的生活。
1907年,葉聖陶 進入當地的草橋中學(即後來的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就讀。中學時期,開始接觸外國小說及當時的文藝新潮。他不單喜愛閱讀這些外國小說及新文學,更與同學組織詩會《放社》。1911年,三年中學畢業後,在當地一傢初等學校任教,並試驗當時的新式教學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擠出學校而離開失業。在他失業期間,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說的創作。這些小說都寄到《禮拜六》雜志發表。後來他被上海的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學校任教,同年,擔任商務印書館的小學教科書編輯。
葉聖陶 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戰爭,之後國傢經歷了百日維新,但很快又被列強割據。他早年的生活對他有很重要的影響,使他變得愛國,並致力投身於新聞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國傢將來的命運。
文學推廣運動
葉聖陶 受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又名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葉聖陶 終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動文學運動。他曾參與北京大學的學生組織“新潮社”,並參與出版小說、新詩、小品、文學批評及劇本等各種文學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並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成為文學家開辦的書室“樸社”的編輯。
1936年,與茅盾及洪深參立“中國文藝傢協會”。1941年,他成為了《文史教學》的編委會成員。葉聖陶 亦是當時的反日組織“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的始創者。
政治生涯
葉聖陶 曾擔任多項職務。解放後,葉聖陶 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葉聖陶 於1988年2月16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 1894年,葉聖陶 出生於蘇州吳縣。
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任小學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開始文言小說創作。
1915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尚公學校國文教員,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後應聘到吳縣甪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
1918年,在《婦女雜志》第42、3號上發表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學的新潮社,開始白話文學的創作。
1921年,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文學為人生”。
1923年,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
1930年,轉入開明書店,主辦《中學生》雜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
抗戰期間,他前往四川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
1946年,回到上海後,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
1949年,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後任全國文聯委員。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傢協會顧問、中央文史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進中央主席。 “我的第一職業,我會說,是個編輯。”
“如果有人問我的職業,我會說,我的第一職業是編輯,我的第二職業是老師,” 葉聖陶 說。 葉聖陶 曾花費他人生的許多時間於編輯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務印書館是葉聖陶 編輯工作的起點。他於1923年成為該館的編輯。
在1930年底,葉聖陶 辭去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工作,成為開明書店的編輯。他開始編輯中文書籍和兒童故事書。
“編輯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 對葉聖陶 來說,做一個編輯不再簡單的是一份工作,而成為了一項職業。“在編輯當中粗心是不允許的,你必須自己檢查所有的文字。編輯們必須認真地對待他們的出版物,他們的報道和他們的讀者。” 編輯在檢查最終成果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葉聖陶 認為 “認真” 是一個成功編輯的關鍵。 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這一觀點。
葉聖陶 一傢在樂山的“閤家歡”葉聖陶 的一生致力於編輯與出版。 他從未停止過於自己“最初和最終”的職業的熱愛。 在抗日戰爭中,葉聖陶 與他的家庭一並移居到樂山,並在國立武漢大學擔任中文係教授。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開明書店繼續他的編輯生涯。
葉聖陶 的出版物
葉聖陶 將一生投註於新聞業。 1925年到1929年是葉聖陶 出版工作的新時期。他編輯了很多著名的雜志和報紙,下面是他的部分著作:
現代出版業的新紀元
葉聖陶 對現代漢語的視角促進了中國現代新聞業的發展。
葉聖陶 熱切的主張規範現代漢語包含規範的語法、修辭、詞彙、標點、簡化字和除去異體漢字。他又編纂和規範了出版物的漢字並且規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幫助改進了編輯工作的質量與組織結構。
最重要的是,葉聖陶 在出版領域提倡使用白話文。 他的雜志和報紙大多使用白話文,這極大地方便了記者和讀者的閱讀。所有的這些貢獻加快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葉聖陶 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傢,同時他也是一位伯樂。他教育和發掘了許多傑出的作傢和編輯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
創辦《公理日報》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了一起血腥慘案,被稱為五卅慘案。大約2000名上海工人和學生加入了一場充滿激情的反帝國運動,抗議帝國主義壓迫並要求徹底廢除不平等條約。示威者怒吼道“打倒帝國主義!”。遍及全中國的工人以全體罷工和集體示威遊行的方式策應着這次活動。而後英國警察以暴力鎮壓示威者,早這起事件中造成13名中國人死亡。到6月1日有超過20名中國人被殺害。
“誰來講述真相?”
沒有一傢上海報紙報道這起慘案。首頁新聞大多是中國京劇演員的閑談。上海報紙因為當局施壓拒絶提及這起事件。作為一名記者,葉聖陶 當衆指責道“為什麽新聞記者們如此無情地對這起駭人的血案熟視無睹?為什麽他們這麽害怕真相?可笑的事沒有人敢說出真相。” 葉聖陶 因此與鄭振鐸和鬍愈之(1896年-1986年)一同創辦了《公理日報》 他們不顧帝國主義強力壓迫,全景展示這起慘案,是為了喚醒有良知和愛國心的普通大衆。同時也為了推動“五卅精神”在中國的傳播。
新聞報道新方式
為了更多的報道真相,《公理日報》提供了大衆的討論場所,名叫“社會裁判所” ,以鼓勵讀者表達他們對社會的觀點看法。葉聖陶 和其他《公理日報》的編輯們激烈的批評社會的不公。這份報紙起到了對專製政權的監督者作用,同時在早期中國現代社會中啓蒙了“新聞自由”的觀念。
由於財政睏難和編輯們的意見不一,《公理日報》最終在創立22天後停刊。葉聖陶 從沒有停止追蹤真相。在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他參與到反抗國民政府的鬥爭中,為民主國傢的新聞自由而奮鬥。 1983年6月20日葉老專門寫過一篇《大傢都來重視提高公文質量》,文中提出了如何提高應用文寫作的質量問題。葉老要求大傢牢記一句話:“人傢瞭解你的方針政策、具體辦法之類全憑你寫在公文上的書面語言,所以書面語言馬虎不得”。葉老十分強調:寫作必須做到“明確通順”,即“必須把要表達的意思想清楚。沒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傢也做不到明確通順。想清楚了,公文的組織結構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組織結構,照樣寫下來,才能做到有條有理。這樣的公文才能夠讓人傢不折不扣地瞭解。”其次,葉老認為,還要在語法修辭邏輯各方面用點兒勁。“不光是讀些書本,尤其要在實踐中隨時留意。”葉老所指的意思,即要我們善於把書本上所講的這些知識化為自己的實踐,能夠熟練地運用於說話、寫文章。
除此以外,葉老認為提高寫作質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當當,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達了我的意見。”因此,我們在寫作中“都應當斟酌盡善,做到再不能更動一個字,决不能出門不認貨。”
寫作中關於文風問題,葉老曾多次反復論述。如1956年寫的《反對新八股,形成新文風》;1958年的《文風問題在哪兒》、《怎樣改進文風》;1959年的《要寫得便於聽》;1961年《改善字風》;1979年的《端正文風》等。葉老認為:“文風是作風,也是思想風”,“端正文風是大傢的事”,“我說的大傢,不限於記者、作傢,凡是寫點書稿,寫點文稿的人,乃至寫一封信,寫張字條的人,都包括在內。文風是風,風是颳來颳去的,彼此影響的,所以惟有大傢來吹一種端端正正的好風,才能彼此促進,共同提高”。
如何改進文風呢?首先葉老反對說假話,說空話,包括現在還有影響的黨八股、洋八股。“說假話就是言不由衷,說空話就是言之無物,”而且“在說假話和說空話這兩點上,‘黨八股、洋八股’的精神是相通的”。其次,葉老還強調字風。因為寫作,尤其是應用文寫作,必須特別註意“存心給公衆看”。葉老大力呼籲“寫信要為收信人着想,起什麽稿子要為商量這份稿子的人着想;寫的稿子準備付印付排的要為打字員排字工人着想”。再次,葉老反復強調文風改進,應努力充實自己,包括思想認識和表達技巧方面,並且要努力使文章具有正確性、鮮明性、生動性。(節選自《應用寫作》1989年第4期《葉聖陶 談應用寫作》) “教是為了不教”
葉聖陶 對改進現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響。他給中文教育引入了一個全新的觀念,“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長期詳細的灌輸書本知識。”這一觀點衝破了習慣於強烈依賴記憶和灌輸的傳統語文教學觀念。此外,葉聖陶 促進了批判思維的深入人心,讓人們認識到個人價值判斷的重要性。他認為這些學習技能應當被用來構築學生的基礎,同時也將成為學生終生學習的起點。
文學為人生
葉聖陶 在他反思現實生活的作品中動情地寫道:
“在記憶中,我似乎從來沒有撰述過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識。換句話說,我不能寫那些衹是通過想象得來的東西,但我也沒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裏,鄉鎮和農村,我寫在那些地方觀察到的事物。作為一名老師,我瞭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記錄下來。在一些相當基礎和淺顯的層面,我關註着中國革命逐漸的發展,同時,我也記錄下這些事情。”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C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引自59頁。
他大多數的新聞作品由人們的生活得到靈感。他相信文學作品不僅是用來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讀者思考現實的工具。他感覺有義務去讓讀者知道在他們周圍真實發生的事情。這就是他為什麽想要將文學和新聞報道聯繫起來的原因。他認為文學作品應該也被用來喚醒青年對社會的關心與敏感。這個觀點如同新聞工作者講述真相的基本原則。葉聖陶 也以記者為畢生職業。
易讀性
在葉聖陶 的作品中易讀性是一個顯著特徵。它意味着讀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內容。作為一名記者,葉聖陶 作中強調詞語的運用。這大概是因為在他做編輯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師的緣故。他認為文章是為讀者而作的,同時他把文章看作是讀者與作者交流的工具。當時的作者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是他們不是擁有優秀寫作技巧的素養。他們的表達是不準確且意義模糊的。衹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夠欣賞他們的文章。作者不註意實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學作品難於被普通大衆接受。葉聖陶 認為一個人衹有把文章寫得實際且易於理解,他才能夠去衹寫一些風雅作品。如果讀者不理解文章內容,文章就毫無用處。 現實主義: 生活的鏡子
現實主義是葉聖陶 最為鮮明的特點。葉聖陶 是現實主義寫作的先驅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的陰暗面和人性。
因為是一名教育傢,在葉聖陶 的作品中,他記述了許多知識分子,他們中的許多人是被剝削者,是沒有能力反抗的社會底層的人。葉聖陶 在他的作品中一貫反映着真相與現實。他在自己的小說如《火災》、《綫下》和《稻草人》中表達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會主義的思想。這些文章聚焦於社會底層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廣受贊譽的小說《倪煥之》就記述了一位知識分子的悲情生活。
葉聖陶 發現新中國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偽善和保守的。人們為了安穩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葉聖陶 在作品中諷刺了這些人。他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希望喚醒人們的知覺並正視這些社會頑疾。葉聖陶 不僅寫故事,而且報道社會的謬誤。他的作品不是用來消遣,而是用認知和對現實的思考來連填充人們的餘暇。“……寫作的基礎是一雙有洞察力和善於觀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卻不怎麽擁有洞察力……當然,沒有必要以寫作為目的訓練而一個人的眼睛,對於眼睛的訓練,是為了洞察現實,豐富生活。 ”(摘自—葉聖陶 ,《過去隨談》46頁)
兒童文學: 培養年輕的心靈
葉聖陶 的第一篇關於兒童文學的學術論文題作《兒童之觀念》,批評了中國兒童受到的壞影響。
事實上,葉聖陶 是20世紀20年代第一位寫童話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於1923年出版。 這部兒童讀物在許多青少年當中極受歡迎。另一個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講述了一塊石頭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這個簡單易讀的故事背後的寓意是嘲笑專傢的傲慢自大與人們的麻木。
葉聖陶 的學生丁玲曾經稱贊他的童話能夠啓迪人們對社會更多的思考。葉聖陶 的童話是簡單的,但是卻擁有着深刻的內涵。他相信兒童對周圍環境擁有個人看法,所以應當提高他們的批判能力。通過葉聖陶 的故事,孩子們可以逐漸獲得這個社會與他們之間關係的清晰認識。
語言與修辭
葉聖陶 的語言是簡練而感人的,他以用恰當的詞語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葉聖陶 在他的報道中強調感覺與情感。人物在葉聖陶 的筆下鮮明活潑,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知名作傢趙景深盛贊葉聖陶 是寫作界的異數,擁有着傑出且驚人的才能。他的優美文章持久而韻美的留存於世。他表達的情感和感覺構築了真相與現實的基礎,也使他的文章充滿無窮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燈火,但是記述卻因為這燈火而引人註目,” 葉聖陶 說。這段談話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葉聖陶 不僅是一為善於講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藝術傢。
註入外語元素
葉聖陶 的現實主義寫作形式成為許多作傢效仿的對象。他承認閱讀一些西方小說傢的作品,對他的寫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沒有閱讀英文,如果我沒有接觸英文讀物,我就不會寫作小說. ” 他的作品是反思與思辨的。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實而客觀的觀察。葉聖陶 不僅是一位作傢,而且是一名新聞記者。對現實的觀察成為了他寫作的源泉,他它為中國現代文學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葉聖陶 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
《春宴瑣譚》葉聖陶 的第一部白話小說1914
《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蓍)(詩)1922
《隔膜》(小說集)(1922)
《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
《火災》(小說集)1923
《綫下》(短篇小說)1925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
《文心》(教育)1934(與夏丏尊合著)
《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
《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
《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
《略讀指導舉隅》(教育)1946,(與朱自清合著)
《兒童文學研究》1947
《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
《寫作雜談》(教育)1951
《荷花》(現已收入三年級下册(蘇教版).三年級下册(人教版)語文書課文)
《葉聖陶 童話選》(童話)1956
《葉聖陶 出版文集》(文選)1958
《抗爭》(短篇小說)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篋存集》(詩)1960
《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
《葉聖陶 散文》(散文)1983
《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
《文章講話》(與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話七十二講》(教育)1999,(與夏丏尊合著)
《藕與蒓菜》(短篇小說)1997(現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册課本第八課)、
《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四年級上册(人教版)課本第六課)
《記金華雙竜洞》(現已收入六年級下册(蘇教版)課文)
葉聖陶 曾在以下報紙、雜志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志》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傢》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志》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兒童文學》 《多收了三五鬥》
葉聖陶 童話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傢》《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種子》《玫瑰和金魚》《月亮姑娘的親事》《含羞草》《快樂的人》《芳兒的夢》等等。 葉聖陶 紀念館建於縣立第五高等小學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葉聖陶 曾在這裏任教。紀念館位於蘇州吳中區甪直鎮葉聖陶 公園,與保聖寺相鄰(保聖寺西側)。 葉聖陶
一棵小草跟玫瑰是鄰居。小草又矮又難看,葉子細碎,象破梳子,莖瘦弱,象麻綫,站在旁邊,沒一個人看它。玫瑰可不同了,緑葉象翡翠雕成的,花苞飽滿,象奶牛的乳房,誰從旁邊過,都要站住細看看,並且說:“真好看!快開了。”
玫瑰花苞裏有一個,仰着頭,揚揚得意地說:“咱們生來是玫瑰花,太幸運了。將來要過什麽樣的幸福生活,現在還不能很一定,咱們先談談各自的願望吧。春天這麽樣長,悶着不談談,真有點兒煩。”
“我願意來一回快樂的旅行,”一個臉色粉紅的花苞搶着說,“我長得漂亮,這並不是我自己誇,衹要有眼睛的就會相信。憑我這副容貌,我想跟我一塊兒去的,不是闊老爺,就是闊小姐。衹有他們纔配得上我呀。他們的衣服用伽南香熏過,還灑上很多巴黎的香水,可是我蹲在他們的衣襟上,香味最濃,最新鮮,真是壓倒一切,你說這是何等榮耀!車,不用說,當然是頭等。椅子呢,是鵝絨鋪的,坐上去軟綿綿的,真是舒服得不得了。窗簾是織錦的,上邊的花樣是有名的畫傢設計的。放下窗簾,你可以欣賞那名畫,並且,車裏光綫那麽柔和,睡一會兒午覺也正好。要是拉開窗簾,那就更好了,窗外邊清秀的山林,碧緑的田野,在那裏飛,飛,飛,轉,轉,轉。這樣舒服的旅行,我想是最有意思的了。”
“你想得很不錯呀!”好些玫瑰花苞在暖暖的春天本來有點兒疲倦,聽它這麽一說,精神都來了,好象它們自己已經蹲在闊老爺闊小姐的衣襟上,正坐在頭等火車裏作快樂的旅行。
可是左近傳來輕輕的慢慢的聲音:“你要去旅行,這確是很有意思,可是,為什麽一定要蹲在闊老爺闊小姐的衣襟上呢?你不能誰也不靠,自己想怎麽着就怎麽着嗎?並且,你為什麽偏看中了頭等車呢?一樣是坐火車,我勸你坐四等車。”
“聽,誰在那兒說怪活?”玫瑰花苞們仰起頭看,天青青的,灌木林裏衹有幾個蜜蜂嗡嗡地飛,鳥兒一個也沒有,大概是到樹林裏玩要去了——找不到那個說話的。玫瑰花苞們低下頭一看,明白了,原來是鄰居的小草,它擡着頭,搖擺着身子,象是一個辯論傢,正在等對方答復。
“頭等車比四等車舒服,我當然要坐頭等車,”願意旅行的那個玫瑰花苞隨口說。說完,它又想,象小草這麽卑賤的東西,怎麽能懂得什麽叫舒服,非給它解釋一下不可。它就用教師的口氣說:“舒服是生活的尺度,你知道嗎?過得舒服,生活纔算有意義,過得不舒服,活一輩子也是白活。所以吃東西就要山珍海味,穿衣服就要綾羅綢緞。吃雜糧,穿粗布,自然也可以將就活着,可是,有吃山珍海味、穿綾羅綢緞舒服嗎?當然沒有。就為這個,我就不能吃雜糧,穿粗布。同樣的道理,四等車雖然也可以坐着去旅行,我可看不上。座位那麽髒,窗戶那麽小,簡直得憋死。你倒勸我去坐四等車,你安的什麽心?”
小草很誠懇地說:“哪樣舒服,哪樣不舒服,我也不是不明白,衹是,咱們來到這世界,難道就專為求舒服嗎?我以為不見得,並且不應該。咱們不能離開同伴,自個兒過日子。並且,自己舒服了,看見旁邊有好些同伴正在受罪,又想到就因為自己舒服了他們纔受罪,舒服正是罪過,這時候舒服還能不變成煩惱嗎?知道是罪過,是煩惱,還有人肯去做嗎?求舒服,想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都是不知道反省、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罪過的人做的。”
願意旅行的那個玫瑰花苞冷笑了一聲,很看不起小草的樣子說:“照你這麽說,大傢擠在監獄似的四等車裏去旅行,纔是最合理啦!那麽,最舒服的頭等車當然用不着了,衹好讓可憐的四等車在鐵路上跑來跑去了,這不是退化是什麽!你大概還沒知道,咱們的目的是世界走嚮進化,不是走嚮退化。”
“你居然說到進化!”小草也冷笑一聲,“我真忍不住笑了。你自己坐頭等車,看着別人豬羊一樣在四等車裏擠,這就算是走嚮進化嗎?照我想,凡是有一點兒公平心的,他也一樣盼望世界進化,可是在大傢不能都有頭等車坐的時候,他就寧可坐四等車。四等車雖然不舒服,比起親自幹不公平的事情來,還舒服得多呢。”
“噓!噓!噓!”玫瑰花苞們嫌小草討厭,象戲院的觀衆對付壞角色一樣,想用聲音把它哄跑,“無知的小東西,別再鬍說了!”
“咱們還是說說各自的希望吧。誰先說?”一個玫瑰花苞提醒大傢。
“我願意在賽花會裏得第一名奬賞。”說話的是一朵半開的玫瑰花,它用柔和的顫音說,故意顯出嬌媚的樣子,“在這個會上,參加比賽的沒有凡花野花,都是世界上第一等的,稀有的,還要經過細心栽培,細心撫養,一句話,完全是高等生活裏培養出來的。在這個會上得第一名奬賞,就象女郎當選全世界的頭一個美人一樣,真是什麽榮耀也比不上。再說會上的那些裁判員,沒一個是一知半解的,他們學問淵博,有正確的審美標準,知道花的姿勢怎麽樣纔算好,顔色怎麽樣纔算好,又有歷屆賽花會的記錄作參考,當然一點兒也不會錯。他們判定的第一名,是地地道道的第一名,這是多麽值得驕傲。還有呢,彩色鮮明氣味芬芳的會場裏,擠滿了高貴的文雅的男女遊客,衹有我,站在最高的紫檀幾上的古瓷瓶裏,在全會場的中心,收集所有的遊客的目光。看吧,愛花的老翁拈着鬍須嚮我點頭了,華貴的闊老挺着肚皮嚮我出神了,美麗的女郎也衝着我,從紅嘴唇的縫兒裏露出微笑了。我,這時候,簡直快活得醉了。”
“你也想得很不錯呀!”好些玫瑰花苞都一致贊美。可是想到第一名衹能有一個,就又都覺得第一名應該歸自己,不應該歸那個半開的:不論比種族,比生活,比姿勢,比顔色,自己都不比那個半開的差。
但是那個好插嘴的小草又說話了,態度還是很誠懇的:“你想上進,比別人強,志氣確是不錯。可是,為什麽要到賽花會裏去爭第一名呢?你不能離開賽花會,顯顯你的本事嗎?並且,你為什麽這樣相信那些裁判員呢?依我說,同樣的裁判,我勸你寧可相信鄉村的莊稼老。”
“你又鬍說!”玫瑰花苞們這回知道是誰說話了,低下頭看,果然是那鄰居的小草,它擡着頭,搖擺着身子,在那裏等着答復。
願意得奬的玫瑰花苞歪着頭,很看不起小草的樣子,自言自語說:“相信莊稼老的裁判?太可笑了!不論什麽事,都有內行,有外行,外行誇奬一百句,不着邊兒,不如內行的一句。我不是說過嗎?賽花會上那些裁判員,有學問,有標準,又有豐富的參考,對於花,他們當然是百分之百的內行。為什麽不相信他們的裁判呢?”它說到這裏,心裏的驕傲壓不住了,就扭一扭身子,顯顯漂亮,接着說:“如果我跟你這不懂事的小東西擺在一起,他們一定選上我,踢開你。這就證明他們有真本領,能夠辨別什麽是美,什麽是醜。為什麽不相信他們的裁判呢?”
“我並不想跟你比賽,搶你的第一名,”小草很平靜地說,“不過你得知道,你們以為最美麗的東西,不過是他們看慣了的東西罷了。他們看慣了把花朵紮成大圓盤的菊花,看慣了枝幹彎麯得不成樣子的梅花,就說這樣的花最美麗。就說你們玫瑰吧,你們的祖先也這麽臃腫嗎?當然不是。也因為他們看慣了臃腫的花,以為臃腫就是美,園丁纔把你們培養成這樣子,你還以為這是美麗嗎?什麽愛花的老翁,華貴的闊老,美麗的女郎,還有有學問有標準的裁判員,他們是一夥兒,全是用習慣代替辨別的人物。讓他們誇奬幾句,其實沒有什麽意思。”
願意得奬的玫瑰花苞生氣了,噘着嘴說:“照你這麽一說,賽花會裏就沒一個人能辨別啦?難道莊稼老反倒能辨別嗎?衹有莊稼老有辨別的眼光,咳!世界上的藝術真算完了!”
“你提到藝術,”小草不覺興奮起來,“你以為藝術就是故意做成歪斜屈麯的姿勢,或者高高地站在紫檀幾上的古瓷瓶裏嗎?依我想,藝術要有活躍的生命,真實的力量,別看莊稼老……”
“不要聽那小東西亂說了,”另一個玫瑰花苞說,“看,有人買花來了,咱們也許要離開這裏了。”
來的是個肥胖的廚子,胳膊上挎着個籃子,籃子裏盛着脖子割破的雞,腮一起一落的快死的魚,還有一些青菜和萵苣。廚子背後跟着個彎着腰的老園丁。
老園丁舉起剪刀,喀嚓喀嚓,剪下一大把玫瑰花苞。這時候,有個蜜蜂從葉子底下飛出來,老園丁以為它要螫手,一袖子就把它拍到地上。
剪下來的玫瑰花苞們一半好意,一半惡意,跟小草辭別說:“我們走了,榮耀正在等着我們。你自個兒留在這裏,也許要感到寂寞吧?”它們順手推一下小草的身體,算是表示戀戀不捨的感情。
一陣羞愧通過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葉子立刻合起來,並且垂下去,正象一個害羞的孩子,低着頭,垂着胳膊。它替無知的庸俗的玫瑰花苞們羞愧,明明是非常無聊,它們卻以為十分光榮。
過了一會兒,小草忽然聽見一個低微的嗡嗡的聲音,象病人的呻吟。它動了憐憫的心腸,往四下裏看看,問:“誰哼哼哪?碰見什麽不幸的事情啦?”
“是我,在這裏。我被老園丁拍了一下,一條腿受傷了,痛得很厲害。”聲音是從玫瑰叢下邊的草裏發出來。
小草往那裏看,原來是一隻蜜蜂。它很悲哀地說:“腿受傷啦?要趕緊找醫生去治,不然,就要成瘸子了。”
“成了瘸子,就不容易站在花瓣上采蜜了!這還了得!我要趕緊找醫生去。衹是不知道什麽地方有醫生。”
“我也不知道——喔,想起來了,常聽人說‘藥裏的甘草’,甘草是藥材,一定知道什麽地方有醫生。隔壁有一棵甘草,等我問問它。”小草說完,就扭過頭去問甘草。
甘草回答說,那邊大街上,醫生多極了,凡是門口挂着金字招牌,上邊寫某某醫生的都是。
“那你就快到那邊大街上,找個醫生去治吧!”小草催促蜜蜂說,“你還能飛不能?要是還能飛,你要讓那衹受傷的腿蜷着,防備再受傷。”
“多謝!我就照你的話辦。我飛是還能飛,衹是腿痛,連累得翅膀沒力氣。忍耐着慢慢飛吧。”蜜蜂說完,就用力扇翅膀,飛走了。
小草看蜜蜂飛走了,心裏還是很惦記它,不知道能不能很快治好,如果十天半個月不能好,這可憐的小朋友就要耽誤工作了。它一邊想,一邊等,等了好半天,纔見蜜蜂哭喪着臉飛回來,翅膀象是斷了的樣子,歪歪斜斜地落下來,受傷的腿照舊蜷着。
“怎麽樣?”小草很着急地問,“醫生給你治了嗎?”
“沒有。我找遍了大街上的醫生,都不肯給我治。”
“是因為傷太重,他們不能治嗎?”
“不是。他們還沒看我的腿,就跟我要很貴的診費。我說我沒有錢,他們就說沒錢不能治。我就問了,‘你們醫生不是專給人傢治病的嗎?我受了傷為什麽不給治?’他們反倒問我,‘要是誰有病都給治,我們真是吃飽了沒事做嗎?’我就說,‘你們懂得醫術,給人治病,正是給社會盡力,怎麽說吃飽了沒事做呢?’他們倒也老實,說,‘這種力我們盡不了,你把我們捧得太高了。我們衹知道先接錢,後治病。’我又問,‘你們診費診費不離口,金錢和治病到底有什麽分不開的關係呢?’他們說,‘什麽關係?我們學醫術,先得花錢,目的就在現在給人治病掙更多的錢。你看金錢和治病的關係怎麽能分開?’我再沒什麽話跟他們說了,我拿不出診費,衹好帶着受傷的腿回來。朋友,我真沒想到,世界上有這麽多醫生,卻不給沒錢的人治病!”蜜蜂傷感極了,身體歪歪斜斜的,衹好靠在小草的莖上。
又是一陣羞愧通過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葉子立刻合起來,並且垂下去,正象一個害羞的孩子,低着頭,垂着胳膊。它替不合理的世間羞愧,有病走進醫生的門,卻有被拒絶的事情。
沒多大工夫,一個穿短衣服的男子來了,買了小草,裝在盆裏帶回去,擺在屋門前。屋子是草蓋的,泥土打成的墻,沒有窗,衹有一個又矮又窄的門。從門往裏看,裏邊一片黑。這屋子附近,還有屋子,也是這個樣子。這樣的草屋有兩排,面對面,當中夾着一條窄街,滿地是泥,髒極了,蒼蠅成群,有幾處還存了水。水深黑色,上邊浮着一層油光,仔細看,水面還在輕輕地動,原來有無數孑孓在裏邊遊泳。
小草正往四外看,忽然看見幾個穿製服的警察走來,叫出那個穿短衣服的男子,怒氣衝衝地說:“早就叫你搬開,為什麽還賴在這裏?”
“我沒地方搬哪!”男子愁眉苦臉地回答。
“鬍說!市裏空房子多得很,你不去租,反說沒地方搬!”
“租房子得錢,我沒錢哪!”男子說着,把兩衹手一攤。
“誰叫你沒錢!你們這些破房子最壞,着了火,一燒就是幾百傢,又髒成這樣,鬧起瘟疫來,不知道要害死多少人。早就該拆。現在不能再容讓了,這裏要建築華麗的市場,後天開工。去,去,趕緊搬,賴在這裏也沒用!”
“往哪兒搬!叫我搬到露天去嗎?”男子也生氣了。
“誰管你往哪兒搬!反正得離開這兒。”說着,警察就鑽進草屋,緊接着一件東西就從屋裏飛出來,掉在地上,嘭!是一個飯鍋。飯鍋在地上連轉帶跑,碰着小草的盆子。
又是一陣羞愧通過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葉子立刻合起來,並且垂下去,正象一個害羞的孩子,低着頭,垂着胳膊。它替不合理的世間羞愧,要建築華麗的市場,卻有不管人傢住在什麽地方的事情。
這小草,人們叫它“含羞草”,可不知道它羞愧的是上邊講的一些事情。
一九三○年作 《蘇州園林》入選語文課本,選自《百科知識》1979年第4期,原題為“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拙政園,蘇州古典園林之一,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8-1521)畫傢文徵明曾參與設計。
葉聖陶 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巨擘。他於一八九四年出生於古城蘇州。因自小生長在蘇州,他對蘇州的一草一木充滿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與馳名中外的蘇州園林結下了不解之緣。
蘇州是一座美麗的園林之城,據葉聖陶 先生自己說,遊過的園林達十多個。我們還可讀到聖翁留下的有關蘇州園林的詩文。
葉聖陶 出身清貧,幼年時在一傢富傢自設的私塾附讀,後進蘇州草橋中學讀書,中學畢業後,因無力升學,便在蘇州城內幹將坊言子廟小學教書。葉聖陶 酷愛文學,也鐘情園林。中學時代他就開始文學活動,曾與同學顧頡剛、王伯祥等組織了詩社“放社”,創辦了刊物《課餘麗澤》。他們經常在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等園林裏舉行文學活動,並嚮上海的《民立報》等報刊投稿。一九一三年夏天,葉聖陶 與顧頡剛一起去遊覽拙政園,那天正傳來袁世凱鎮壓民主力量的消息,血氣方剛的葉聖陶 義憤填膺,揮筆寫下《遊拙政園》五言詩一首。詩中開頭描寫拙政園的旖旎景色:“纖雨值休辰,園遊恣幽賞。回沼抱南軒,幾窗爰淨朗……環顧卉樹森,濃緑彌衆象。稀處現樓臺,微風動簾幌。”接着筆鋒一轉,直面現實生活:“北方是長安,冠蓋屬朋黨。白日妖霾現,殺人棄溝壤。雞鳴上客尊,狗苟公道枉。豪遊金買笑,憐乞血殷顙。”自然景色幽雅秀麗,現實生活卻十分黑暗惡濁。他藉景抒情,表現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青年對反動統治者的強烈仇恨。
一九三六年秋天,葉聖陶 陪同好友朱自清遊覽了蘇州的幾個園林,他有感而發,寫下了《假山》一文。
蘇州的園林,大多疊有假山,葉聖陶 認為,假山總難得真山真水的趣味,然而園林中又缺不得假山。因為假山在園林中起着障蔽的作用。“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轉,又是一番景象,這纔引人入勝。”“顧傢的怡園,靠西一帶假山把全園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邊去,回廊和旱船顯得異常幽靜,假山下的一灣水好像是從遠處的泉源通過來的,引起你的遐想。”他又舉了拙政園進園處的假山,也起了障蔽的作用。他還稱贊獅子林的假山路徑盤麯,層次繁復,絶壁、危梁、岩洞、石屋應有盡有,顯出了設計人的匠心。
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 擔任全國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等要職,長期居住北京,然而對蘇州園林仍是夢牽魂縈。一九五六年,同濟大學出版了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圖册,葉聖陶 得悉後,函購了這本圖册,他自己說:“工作餘閑翻開來看看,老覺得新鮮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一九七四年,聖翁與陳從周相識,陳教授送了好多幅鬆竹蘭菊的國畫作品給聖翁,聖翁填了一闋《洞仙歌》詞謝他,詞中還是以蘇州園林着墨:“園林佳輯,已多年珍玩,拙政諸園寄深眷。想童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今秋通簡札,投甓招瓊,妙繪頻貽抱慚看。古趣寫朱梅,蘭石清妍,更風篠幽禽為伴。盼把晤滄浪虎丘時,踐雅約兼聆造形精鑒。”這首詞中,聖翁對蘇州園林的眷戀之情,溢於言表。解放後,拙政園等園林已成為勞動人民憩息遊覽的勝地。作者又回憶起孩提、青少年時代與同窗嬉遊,踏遍樓廊山徑的情景。這正好與前面談到的一九一三年遊園賦詩一事相互印證和呼應。詞的後半闕是寫聖翁得識陳從周教授以及欣賞陳從周所贈畫稿的歡愉心情。
一九七九年初,陳從周邀請聖翁為他的一本由風光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蘇州園林》圖册作序,聖翁慨然允諾。聖翁在序文概括地論述了蘇州園林的魅力所在。他贊賞蘇州園林“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從而使遊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感受。
“拙政諸園寄深眷”,這正是葉聖陶 對蘇州園林眷戀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動描寫。 《隔膜》《綫下》《倪煥之》《腳步集》《西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火災》《夜》
稻草人
■葉聖陶
田野裏白天的風景和情形,有詩人把它寫成美妙的詩,有畫傢把它畫成生動的畫。到了夜間,詩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畫傢呢,正在抱着精緻的樂器低低地唱:都沒有工夫到田野裏來。那麽,還有誰把田野裏夜間的風景和情形告訴人們呢?有,還有,就是稻草人。
基督教裏的人說,人是上帝親手造的。且不問這句話對不對,咱們可以套一句說,稻草人是農人親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園裏的細竹枝,他的肌肉、皮膚是隔年的黃稻草。破竹籃子、殘荷葉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臉平板板的,分不清哪裏是鼻子,哪裏是眼睛。他的手沒有手指,卻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實也不能算拿,不過用綫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罷了。他的骨架子長得很,腳底下還有一段,農人把這一段插在田地中間的泥土裏,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裏了。
稻草人非常盡責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懶怠多了,有時躺在地上,擡起頭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頑皮多了,有時到處亂跑,纍得主人四處去找尋。他從來不嫌煩,像牛那樣躺着看天;也從來不貪玩,像狗那樣到處亂跑。他安安靜靜地看着田地,手裏的扇子輕輕搖動,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他們是來吃新結的稻穗的。他不吃飯,也不睡覺,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總是直挺挺地站在那裏。
這是當然的,田野裏夜間的風景和情形,衹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他知道露水怎麽樣凝在草葉上,露水的味道怎麽樣香甜;他知道星星怎麽樣眨眼,月亮怎麽樣笑;他知道夜間的田野怎麽樣沉靜,花草樹木怎麽樣酣睡;他知道小蟲們怎麽樣你找我、我找你,蝴蝶們怎麽樣戀愛,總之,夜間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以下就講講稻草人在夜間遇見的幾件事兒。
一個滿天星鬥的夜裏,他看守着田地,手裏的扇子輕輕搖動。新出的稻穗一個挨一個,星光射在上面,有些發亮,像頂着一層水珠,有一點兒風,就沙拉沙拉地響。稻草人看着,心裏很高興。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位可憐的老太太——笑一笑了。她以前哪裏笑過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她想起來就哭,眼睛到現在還紅着;而且成了毛病,動不動就流淚。她衹有一個兒子,娘兒兩個費苦力種這塊田,足足有三年,纔勉強把她丈夫的喪葬費還清。沒想到兒子緊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她當時昏過去了,後來就落了個心痛的毛病,常常犯。這回衹剩她一個人了,老了,沒有氣力,還得用力耕種,又挨了三年,總算把兒子的喪葬費也還清了。可是接着兩年鬧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爛了就是發了芽。她的眼淚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傷,看東西模糊,稍微遠一點兒就看不見。她的臉上滿是皺紋,倒像個風幹的桔子,哪裏會露出笑容來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長得好,很壯實,雨水又不多,像是能豐收似的。所以稻草人替她高興: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見收下的稻穗又大又飽滿,這都是她自己的,總算沒有白受纍,臉上的皺紋一定會散開,露出安慰的滿意的笑容吧。如果真有這一笑,在稻草人看來,那就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愛,更可珍貴,因為他愛他的主人。
稻草人正在想的時候,一個小蛾飛來,是灰褐色的小蛾。他立刻認出那小蛾是稻子的仇敵,也就是主人的仇敵。
從他的職務想,從他對主人的感情想,都必須把那小蛾趕跑了纔是。於是他手裏的扇子搖動起來。可是扇子的風很有限,不能夠教小蛾害怕。那小蛾飛了一會兒,落在一片稻葉上,簡直像不覺得稻草人在那裏驅逐他似的。稻草人見小蛾落下了,心裏非常着急。可是他的身子跟樹木一樣,定在泥土裏,想往前移動半步也做不到;扇子儘管搖動,那小蛾卻依舊穩穩地歇着。他想到將來田裏的情形,想到主人的眼淚和幹癟的臉,又想到主人的命運,心裏就像刀割一樣。但是那小蛾是歇定了,不管怎麽趕,他就是不動。
星星結隊歸去,一切夜景都隱沒的時候,那小蛾纔飛走了。稻草人仔細看那片稻葉,果然,葉尖捲起來了,上面留着好些小蛾下的子。這使稻草人感到無限驚恐,心想禍事真個來了,越怕越躲不過。可憐的主人,她有的不過是兩衹模糊的眼睛;要告訴她,使她及早看見小蛾下的子,纔有輓救呢。他這麽想着,扇子搖得更勤了。扇子常常碰在身體上,發出啪啪的聲音。他不會叫喊,這是唯一的警告主人的法子了。
老婦人到田裏來了。她彎着腰,看看田裏的水正合適,不必再從河裏車水進來。又看看她手種的稻子,全很壯實;摸摸稻穗,沉甸甸的。再看看那稻草人,帽子依舊戴得很正;扇子依舊拿在手裏,搖動着,發出啪啪的聲音;並且依舊站得很好,直挺挺的,位置沒有動,樣子也跟以前一模一樣。她看一切事情都很好,就走上田岸,預備回傢去搓草繩。
稻草人看見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連忙搖動扇子,想靠着這急迫的聲音把主人留住。這聲音裏仿佛說:“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為田裏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天大的禍事已經在田裏留下根苗了。一旦發作起來,就要不可收拾,那時候,你就要流幹了眼淚,揉碎了心;趁着現在趕早撲滅,還來得及。這兒,就在這一棵上,你看這棵稻子的葉尖呀!”他靠着扇子的聲音反覆地警告;可是老婦人哪裏懂得,一步一步地走遠了。他急得要命,還在使勁搖動扇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望不見了,他纔知道警告是無效了。
除了稻草人以外,沒有一個人為稻子發愁。他恨不得一下子跳過去,把那災害的根苗撲滅了;又恨不得托風帶個信,叫主人快快來鏟除災害。他的身體本來很瘦弱,現在懷着愁悶,更顯得憔悴了,連站直的勁兒也不再有,衹是斜着肩,彎着腰,好像害了病似的。
不到幾天,在稻田裏,蛾下的子變成的肉蟲,到處都是了。夜深人靜的時候,稻草人聽見他們咬嚼稻葉的聲音,也看見他們越吃越饞的嘴臉。漸漸地,一大片濃緑的稻全不見了,衹剩下光稈兒。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衹能換來眼淚和嘆氣,禁不住低頭哭了。
這時候天氣很涼了,又是在夜間的田野裏,冷風吹得稻草人直打哆嗦;衹因為他正在哭,沒覺得。忽然傳來一個女人的聲音:“我當是誰呢,原來是你。”他吃了一驚,纔覺得身上非常冷。但是有什麽法子呢?他為了盡責任,而且行動不由自主,雖然冷,也衹好站在那裏。他看那個女人,原來是一個漁婦。田地的前面是一條河,那漁婦的船就停在河邊,艙裏露出一絲微弱的火光。她那時正在把撐起的魚罾放到河底;魚罾沉下去,她坐在岸上,等過一會兒把它拉起來。
艙裏時常傳出小孩子咳嗽的聲音,又時常傳出睏乏的、細微的叫媽的聲音。這使她很焦心,她用力拉罾,總像很不順手,並且幾乎回回是空的。艙裏的孩子還在咳嗽還在喊,她就嚮艙裏說:“你好好兒睡吧!等我得着魚,明天給你煮粥吃。你老是叫我,叫得我心都亂了,怎麽能得着魚呢!”
孩子忍不住,還是喊:“媽呀,把我渴壞了!給我點兒茶喝!”接着又是一陣咳嗽。
“這裏哪來的茶!你老實一會兒吧,我的祖宗!”
“我渴死了!”孩子竟大聲哭起來。在空曠的夜間的田野裏,這哭聲顯得格外凄慘。
漁婦無可奈何,放下拉罾的繩子,上了船,進了艙,拿起一個碗,從河裏舀了一碗水,轉身給孩子喝。孩子一口氣把水喝下去,他實在渴極了。可是碗剛放下,他又咳嗽起來;而且更利害了,後來就衹剩下喘氣。
漁婦不能多管孩子,又上岸去拉她的罾。好久好久,艙裏沒有聲音了,她的罾也不知又空了幾回,纔得着一條鯽魚,有七八寸長,這是頭一次收穫,她很小心地把魚從罾裏取出來,放在一個木桶裏,接着又把罾放下去。這個盛魚的木桶就在稻草人的腳旁邊。
這時候稻草人更加傷心了。他可憐那個病孩子,渴到那樣,想一口茶喝都辦不到;病到那樣,還不能跟母親一起睡覺。他又可憐那個漁婦,在這寒冷的深夜裏打算明天的粥,所以不得不硬着心腸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給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給孩子一些溫暖;又恨不得奪下小肉蟲的贓物,給漁婦煮粥吃。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立刻照着他的心願做;但是不幸,他的身體跟樹木一個樣,定在泥土裏,連半步也不能動。他沒有法子,越想越傷心,哭得更痛心了。忽然啪的一聲,他嚇了一跳,停住哭,看出了什麽事情,原來是鯽魚被扔在木桶裏。
木桶裏的水很少,鯽魚躺在桶底上,衹有靠下的一面能夠沾一些潮潤。鯽魚很難受,想逃開,就用力嚮上跳。跳了好幾回,都被高高的桶框擋住,依舊掉在桶底上,身體摔得很疼。鯽魚的嚮上的一隻眼睛看見稻草人,就哀求說:“我的朋友,你暫且放下手裏的扇子,救救我吧!我離開我的水裏的傢,就衹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
聽見鯽魚這樣懇切的哀求,稻草人非常心酸;但是他衹能用力搖動自己的頭。他的意思是說:“請你原諒我,我是個柔弱無能的人哪!我的心不但願意救你,並且願意救那個捕你的婦人和她的孩子,除了你、漁婦和孩子,還有一切受苦受難的。可是我跟樹木一樣,定在泥土裏,連半步也不能自由移動,我怎麽能照我的心願去做呢!請你原諒我,我是個柔弱無能的人哪!”
鯽魚不懂稻草人的意思,衹看見他連連搖頭,憤怒就像火一般地燒起來了。“這又是什麽難事!你竟沒有一點兒人心,衹是搖頭!原來我錯了,自己的睏難,為什麽求別人呢!我應該自己幹,想法子,不成,也不過一死罷了,這又算得了什麽!”鯽魚大聲喊着,又用力嚮上跳,這回用了十二分力,連尾巴和胸鰭的尖端都挺了起來。
稻草人見鯽魚誤解了他的意思,又沒有方法嚮鯽魚說明,心裏很悲痛,就一面嘆氣一面哭。過了一會兒,他擡頭看看,漁婦睡着了,一隻手還拿着拉罾的繩;這是因為她太纍了,雖然想着明天的粥,也終於支持不住了。桶裏的鯽魚呢?跳躍的聲音聽不見了,尾巴好像還在斷斷續續地撥動。稻草人想,這一夜是許多痛心的事都湊在一塊兒了,真是個悲哀的夜!可是看那些吃稻葉的小強盜,他們高興得很,吃飽了,正在光稈兒上跳舞呢。稻子的收成算完了,主人的衰老的力量又白費了,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可憐的嗎!
夜更暗了,連星星都顯得無光。稻草人忽然覺得由側面田岸上走來一個黑影,近了,仔細一看,原來是個女人,穿着肥大的短襖,頭髮很亂。她站住,望望停在河邊的漁船;一轉身,嚮着河岸走去;不多幾步,又直挺挺地站在那裏。稻草人覺得很奇怪,就留心看着她。
一種非常悲傷的聲音從她的嘴裏發出來,微弱,斷斷續續,衹有聽慣了夜間一切細小聲音的稻草人才聽得出。
那聲音說:“我不是一條牛,也不是一口豬,怎麽能讓你隨便賣給人傢!我要跑,不能等着明天真個被你賣給人傢。你有一點兒錢,不是賭兩場輸了就是喝幾天黃湯花了,管什麽用!你為什麽一定要逼我?……衹有死,除了死沒有別的路!死了,到地下找我的孩子去吧!”這些話又哪裏成話呢,哭得抽抽嗒嗒的,聲音都被攪亂了。
稻草人非常心驚,又是一件慘痛的事情讓他遇見了。
她要尋死呢!他着急,想救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麽。他又搖起扇子來,想叫醒那個沉睡的漁婦。但是辦不到,那漁婦睡得跟死了似的,一動也不動。他恨自己,不該像樹木一樣定在泥土裏,連半步也不能動。見死不救不是罪惡嗎?自己就正在犯着這種罪惡。這真是比死還難受的痛苦哇!“天哪,快亮吧!農人們快起來吧!鳥兒快飛去報信吧!
風快吹散她尋死的念頭吧!”他這樣默默地祈禱;可是四圍還是黑洞洞的,也沒有一絲兒聲音。他心碎了,怕看又不能不看,就膽怯地死盯着站在河邊的黑影。
那女人沉默着站了一會兒,身子往前探了幾探。稻草人知道可怕的時候到了,手裏的扇子拍得更響。可是她並沒跳,又直挺挺地站在那裏。
又過了好大一會兒,她忽然舉起胳膊,身體像倒下一樣,嚮河裏竄去。稻草人看見這樣,沒等到聽見她掉在水裏的聲音,就昏過去了。
第二天早晨,農人從河岸經過,發現河裏有死屍,消息立刻傳出去。左近的男男女女都跑來看。嘈雜的人聲驚醒了酣睡的漁婦,她看那木桶裏的鯽魚,已經僵僵地死了。
她提了木桶走回船艙;生病的孩子醒了,臉顯得更瘦了,咳嗽也更加厲害。那老農婦也隨着大傢到河邊來看;走過自己的稻田,順便看了一眼。沒想到纔幾天工夫,完了,稻葉稻穗都沒有了,衹留下直僵僵的光稈兒。她急得跺腳,捶胸,放聲大哭。大傢跑過來問她勸她,看見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間。
1922年6月7日寫畢
瀑布
還沒看見瀑布,
先聽見瀑布的聲音,
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
又像陣陣的風吹過鬆林。
山路忽然一轉,
啊!望見了瀑布的全身!
這般景象沒法比喻,
千丈青山襯着一道白銀。
站在瀑布腳下仰望,
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時時來一陣風,
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 早年生活
葉聖陶 於1894年10月28日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出生。他的父親幫當地一個地主做帳房,傢境清苦。他六歲(1899年)時,進入當地的私塾就讀,其後跟隨父親工作。在工作裏,他有機會走遍蘇州城,體會到低下階層的生活。
1907年,葉聖陶 進入當地的草橋中學(即後來的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就讀。中學時期,開始接觸外國小說及當時的文藝新潮。他不單喜愛閱讀這些外國小說及新文學,更與同學組織詩會《放社》。1911年,三年中學畢業後,在當地一傢初等學校任教,並試驗當時的新式教學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擠出學校而離開失業。在他失業期間,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說的創作。這些小說都寄到《禮拜六》雜志發表。後來他被上海的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學校任教,同年,擔任商務印書館的小學教科書編輯。
葉聖陶 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戰爭,之後國傢經歷了百日維新,但很快又被列強割據。他早年的生活對他有很重要的影響,使他變得愛國,並致力投身於新聞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國傢將來的命運。
文學推廣運動
葉聖陶 受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又名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葉聖陶 終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動文學運動。他曾參與北京大學的學生組織“新潮社”,並參與出版小說、新詩、小品、文學批評及劇本等各種文學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並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成為文學家開辦的書室“樸社”的編輯。
1936年,與茅盾及洪深參立“中國文藝傢協會”。1941年,他成為了《文史教學》的編委會成員。葉聖陶 亦是當時的反日組織“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的始創者。 Ye Shengtao
葉聖陶
見葉紹鈞 n.: She Shengtao 葉紹鈞 , 秉臣 小說 書籍 名著 中國文學 文化 成語 典故 詞彙 兒童文學 童話 作傢 蘇州園林 詞語 國學 教育 文學 文集 寫作 中學生 校園文學 作文大賽 更多結果...
葉聖陶傳 葉聖陶故居 葉聖陶童話 葉聖陶簡介 葉聖陶研究會 葉聖陶紀念館 葉聖陶在甪直 葉聖陶教育文集 蘇州葉聖陶實驗小學 葉聖陶 葉至善幹校傢書葉聖陶兒童文學全集 葉聖陶 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大學者隨筆書係-葉聖陶 生活教育 文章例話——葉聖陶 的二十七堂作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