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李延壽 Li Yanshou等 《南史》是合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當李大師開始編纂南北史的時候,瀋約的宋書、蕭子顯的齊書、魏收的魏書已經流傳很久,魏澹的魏書和王劭的齊志等也已成書。而當李延壽繼續編纂南北史的時候,梁、東、北齊、周、隋五代史的編纂工作也正在進行或定稿。既然關於南北朝的史書已有多種,那麽,李氏父子為什麽還要另外編寫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呢?李延壽的自序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他的父親“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顯然,在隋、唐全國統一的局面形成後,人們很需要綜合敘述南北各朝歷史的新著。同時,分裂的封建政權互相敵視的用語如“索虜”、“島夷”之類,已與全國統一後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勢不相適應比李延壽時代稍後的劉知幾也強烈反對這種稱謂。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斷限,通敘南北各朝歷史,又在書中刪改了一些不利於統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當時歷史的要求。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大師(公元570--628),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他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彼此孤立,記事重複,又缺乏聯繫,打算采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歷史,分別統編於這兩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師曾參加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任尚書禮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後遇赦放回,死於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此後,由李延壽繼續撰成,合稱為《南北史》。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臺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南史》和《北史》所依據的歷史文獻,主要是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代“正史”,但並未拘泥於此,另外還參考了各種“雜史”千餘捲。從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長達30年的時間。“二史”後來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國史學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本,刪繁就簡,重新編纂,成為史林新著,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紀和列傳,無表、志。本紀十捲,列傳七十捲,共八十捲。其編撰方法按朝代順序、帝王在位先後,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諸王、大臣等紀傳。
本紀中有《宋本紀》三捲,《齊本紀》二捲,《梁本紀》三捲,《陳本紀》二捲。列傳中除專傳外,列“類傳”九種。
《南史》沒有采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匯合起來,刪煩就簡,以便閱讀。列傳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傢族為單位合為一捲,對於瞭解門閥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會,有一定的方便。對各朝正史以刪節為主,但有應刪而未刪的,如宋、齊、梁、陳四朝受禪前後的九錫文和告天之詞等官樣文章;有過求簡練以致混亂不確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幾州諸軍事、某州刺史的官銜,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於對原書史文未能很好領會而把重要字句刪去的。《南史》中也有瀋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等書中所未載的材料。雖然細微瑣事較多,而且雜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義的史料。《宋書》未立文學傳,《南史》以因襲為主,因而文學傳不包括宋而從南齊丘靈鞠開始。這說明李延壽撰寫《南史》、《北史》的體製是匯集正史的紀傳,因而拘泥於原書,沒有達到李太師橫則溝通南北,縱則貫串幾代,綜合成為新著的意圖。《新唐書》李延壽傳的評語說,“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是不恰當的。
《南史》文字簡明,事增文省,在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處在於作者突出門閥士族地位,過多采用傢傳形式。例如將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於一篇中敘述,實際成為大族族譜。《南史》《北史》中,某些傳文亦有重複現象。
宋書音義4(清洪亮吉) 見南獻遺徵 書目答問雲未刻
宋書考證4(清孫?) 北平圖書館館刊第9捲第1-4期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251-472頁題宋書考論
宋書札記1(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473-482頁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25-433頁 民國印本
宋書州郡志校勘記1(清成孺) 南菁書院叢書六集本 歷代地理匯編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叢書集成第169册
申範1(清陳灃) 菊坡精捨刊本 古學匯刊本 申宋書范晔傳之誣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483-498頁
宋書夷貊傳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
宋書補表4(清盛大士)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據南京??裏國學圖書館寫本
補紀元表、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侯表、外戚侯表、恩幸侯表六種
宋諸王世表1捲(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據歷代史表原刊本
宋將相年表1捲(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據歷代史表原刊本
宋方鎮年表1捲(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據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宋書宗室世係表(近人羅振玉) 永豐鄉人雜著續編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補宋書刑法志1捲食貨志1(清郝懿行) 嘉慶21年自刊本 光緒10年刊郝氏遺書本
粵雅堂叢書二十九集本附刊鬍承珙校語(以下各本同)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3册
叢書集成第766、781册
補宋書藝文志1(清汪仁俊)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補宋書藝文志1(近人聶崇岐)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據稿本
晉宋書故(清郝懿行) 嘉慶21年自刊本 郝氏遺書本 粵雅堂叢書二十九集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孫: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499-519頁
補校宋書州郡志札記(楊守敬) 楊守敬集第7册 續群書拾補 據金陵書局本,已見迻校者不錄
禹貢半月刊第6捲第7期
齊諸王世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齊將相大臣年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齊方鎮年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南齊書校勘記(清周星詒) 上海文管會藏稿本
孫:南齊書校議(今人朱季海) 中華書局1984年版,相當於中華點校本之校勘記
南齊書夷貊傳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20-523頁
補南齊書藝文志4(今人陳述) 二十五史補編第3册據稿本
補南齊書經籍志(陳鴻儒等編)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33-459頁 民國間?印本、抄本
梁書佚文1(清王仁俊輯)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24頁
梁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61-469頁
毛本梁書校議(清陳灃) 信古閣小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25-530頁
梁書札記1(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31-541頁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59-461頁
補梁疆域志4(清洪齮孫) 道光15年李兆洛刊本 歷代地理志匯編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叢書集成第3080-82册
梁書夷貊傳地理考證(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補梁書藝文志1(清王仁俊)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梁諸王世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梁將相大臣年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3册
陳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69-477頁
補陳疆域志(近人臧勵龢)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據稿本
陳州府職官備考1(清朱撰卿) 1916年淮陽縣志附刻本
陳諸王世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陳將相大臣年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4册
南史佚文1(清王仁俊輯)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42頁
讀南史記疑1(清王懋竑) 讀書記疑捲8
南史存校1(清王懋竑) 讀書記疑捲13
南史札記1(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43-557頁
宋齊梁陳方鎮年表4(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58-683頁
魏書校勘記1(清王先謙等) 思賢講捨刊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叢書集成第168册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684-701頁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89-525頁
魏書札記1(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852-859頁
魏書宗室傳註12捲世係表2(近人羅振玉) 1924年東方學會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702-832頁題傳註12捲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537-669頁 民國印本
魏書宗室傳註校補1(近人羅振玉) 貞鬆老人遺稿乙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833-851頁實册數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669-687頁
魏書鐵佛劉虎傳註(近人羅振玉)
魏書地形志校錄3(清溫曰鑒) 道光16年拾香草堂刻巾箱本題作校異有附錄 適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4册據適園叢書本
讀魏書地形志隨筆1(清溫曰鑒) 北京圖書館藏管廷芬輯花近樓叢書抄本
延昌地形志20(清張穆) 傳抄本
稿本舊藏祁氏,後歸陳士可,僅存捲1-3司州及目錄1捲。各傢傳抄本多從何秋濤抄本轉錄。
北魏地形志札記(楊守敬) 歷代輿地圖·北魏地形志圖,楊守敬集第7册郗志群校註〈續群書拾補〉第1399-1424頁
魏書外國傳地理考證1捲西域傳地理考證1捲外國傳補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955-985頁
魏書校補1(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4册魏書禮志校補1
補樂志缺文,未全,後經陳垣據册府元龜補足,已印入百衲本魏書。
魏書源流考(李正奮)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77-489頁 抄本
魏諸帝統係圖1捲魏諸王世表1捲魏異姓諸王世表1捲魏外戚諸王世表1捲魏將相大臣年表1捲西魏將相大臣年表1捲東魏將相大臣年表1捲(清萬斯同)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魏書官氏志疏證1(清陳毅) 光緒23年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補魏書兵志1(清?今人𠔌霽光)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補後魏書藝文志(近人李正奮) 北京圖書館有抄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687-733頁 民國抄本
元魏方鎮年表2(近人吳廷燮)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據排印本
西魏書(清謝啓昆)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733-911頁 清刻本
北齊書佚文1(清王仁俊輯)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24頁
北齊書疏證(清杭世駿) 見南獻遺徵 書目答問雲未見傳本
北齊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911-917頁
北齊書校證(願學齋主人)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917-947頁 稿本
北齊書旁證(願學齋主人)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947-1019頁 稿本
補北齊書疆域志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1019-1031頁
北齊諸王世表1捲北齊異姓諸王世表1捲北齊將相大臣年表1捲(萬斯同)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周書校勘記(清周星詒) 見宋本北周書跋
周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1031-1037頁
周諸王世表1捲周公卿年表1捲(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北周公卿表(清練恕) 多識錄捲2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周書緩案(陳故章) 中華書局1959年石印綫裝本
周書異域傳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986-991頁 |
|
復姓。見《通志略.氏族四》。 |
春秋時齊國的史官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istoriographer Qi |
春秋 時 齊國 的史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太史書曰:‘ 崔杼 弒其君。’ 崔子 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捨之。 南史氏 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後因以為直書史實的良史典型。《後漢書·臧洪傳》:“昔 晏嬰 不降志於白刃, 南史 不麯筆以求存,故身傳圖象,名垂後世。”《南齊書·崔祖思傳》:“世無 董狐 ,書法必隱;時闕 南史 ,直筆未聞。” 清 高其倬 《薊州新城》詩:“ 南史 與 董狐 ,百喙同一聲。” 程善之 《和孟碩獄中詩》:“ 常山 舌在心猶壯, 南史 書存手自持。” |
|
南史
《南史》是合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當李大師開始編纂南北史的時候,瀋約的宋書、蕭子顯的齊書、魏收的魏書已經流傳很久,魏澹的魏書和王劭的齊志等也已成書。而當李延壽繼續編纂南北史的時候,梁、東、北齊、周、隋五代史的編纂工作也正在進行或定稿。既然關於南北朝的史書已有多種,那麽,李氏父子為什麽還要另外編寫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呢?李延壽的自序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他的父親“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顯然,在隋、唐全國統一的局面形成後,人們很需要綜合敘述南北各朝歷史的新著。同時,分裂的封建政權互相敵視的用語如“索虜”、“島夷”之類,已與全國統一後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勢不相適應比李延壽時代稍後的劉知幾也強烈反對這種稱謂。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斷限,通敘南北各朝歷史,又在書中刪改了一些不利於統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當時歷史的要求。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大師(公元570--628),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他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彼此孤立,記事重複,又缺乏聯繫,打算采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歷史,分別統編於這兩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師曾參加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任尚書
禮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後遇赦放回,死於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此後,由李延壽繼續撰成,合稱為《南北史》。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臺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南史》和《北史》所依據的歷史文獻,主要是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代“正史”,但並未拘泥於此,另外還參考了各種“雜史”千餘捲。從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長達30年的時間。“二史”後來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國史學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本,刪繁就簡,重新編纂,成為史林新著,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紀和列傳,無表、志。本紀十捲,列傳七十捲,共八十捲。其編撰方法按朝代順序、帝王在位先後,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諸王、大臣等紀傳。
本紀中有《宋本紀》三捲,《齊本紀》二捲,《梁本紀》三捲,《陳本紀》二捲。列傳中除專傳外,列“類傳”九種。
《南史》沒有采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匯合起來,刪煩就簡,以便閱讀。列傳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傢族為單位合為一捲,對於瞭解門閥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會,有一定的方便。對各朝正史以刪節為主,但有應刪而未刪的,如宋、齊、梁、陳四朝受禪前後的九錫文和告天之詞等官樣文章;有過求簡練以致混亂不確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幾州諸軍事、某州刺史的官銜,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於對原書史文未能很好領會而把重要字句刪去的。《南史》中也有瀋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等書中所未載的材料。雖然細微瑣事較多,而且雜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義的史料。《宋書》未立文學傳,《南史》以因襲為主,因而文學傳不包括宋而從南齊丘靈鞠開始。這說明李延壽撰寫《南史》、《北史》的體製是匯集正史的紀傳,因而拘泥於原書,沒有達到李太師橫則溝通南北,縱則貫串幾代,綜合成為新著的意圖。《新唐書》李延壽傳的評語說,“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是不恰當的。
《南史》文字簡明,事增文省,在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處在於作者突出門閥士族地位,過多采用傢傳形式。例如將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於一篇中敘述,實際成為大族族譜。《南史》《北史》中,某些傳文亦有重複現象。
宋書音義4(清洪亮吉) 見南獻遺徵 書目答問雲未刻
宋書考證4(清孫?) 北平圖書館館刊第9捲第1-4期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251-472頁題宋書考論
宋書札記1(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473-482頁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25-433頁 民國印本
宋書州郡志校勘記1(清成孺) 南菁書院叢書六集本 歷代地理匯編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叢書集成第169册
申範1(清陳灃) 菊坡精捨刊本 古學匯刊本 申宋書范晔傳之誣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483-498頁
宋書夷貊傳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
宋書補表4(清盛大士)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據南京??裏國學圖書館寫本
補紀元表、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侯表、外戚侯表、恩幸侯表六種
宋諸王世表1捲(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據歷代史表原刊本
宋將相年表1捲(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據歷代史表原刊本
宋方鎮年表1捲(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據歷代史表原刊本
補宋書宗室世係表(近人羅振玉) 永豐鄉人雜著續編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補宋書刑法志1捲食貨志1(清郝懿行) 嘉慶21年自刊本 光緒10年刊郝氏遺書本
粵雅堂叢書二十九集本附刊鬍承珙校語(以下各本同)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3册
叢書集成第766、781册
補宋書藝文志1(清汪仁俊)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補宋書藝文志1(近人聶崇岐)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據稿本
晉宋書故(清郝懿行) 嘉慶21年自刊本 郝氏遺書本 粵雅堂叢書二十九集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孫: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499-519頁
補校宋書州郡志札記(楊守敬) 楊守敬集第7册 續群書拾補 據金陵書局本,已見迻校者不錄
禹貢半月刊第6捲第7期
齊諸王世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齊將相大臣年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齊方鎮年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册
南齊書校勘記(清周星詒) 上海文管會藏稿本
孫:南齊書校議(今人朱季海) 中華書局1984年版,相當於中華點校本之校勘記
南齊書夷貊傳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20-523頁
補南齊書藝文志4(今人陳述) 二十五史補編第3册據稿本
補南齊書經籍志(陳鴻儒等編)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33-459頁 民國間?印本、抄本
梁書佚文1(清王仁俊輯)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24頁
梁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61-469頁
毛本梁書校議(清陳灃) 信古閣小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25-530頁
梁書札記1(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31-541頁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59-461頁
補梁疆域志4(清洪齮孫) 道光15年李兆洛刊本 歷代地理志匯編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叢書集成第3080-82册
梁書夷貊傳地理考證(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補梁書藝文志1(清王仁俊)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梁諸王世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梁將相大臣年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3册
陳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69-477頁
補陳疆域志(近人臧勵龢)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據稿本
陳州府職官備考1(清朱撰卿) 1916年淮陽縣志附刻本
陳諸王世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陳將相大臣年表1捲(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4册
南史佚文1(清王仁俊輯)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42頁
讀南史記疑1(清王懋竑) 讀書記疑捲8
南史存校1(清王懋竑) 讀書記疑捲13
南史札記1(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43-557頁
宋齊梁陳方鎮年表4(近人吳廷燮) 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58-683頁
魏書校勘記1(清王先謙等) 思賢講捨刊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叢書集成第168册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684-701頁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89-525頁
魏書札記1(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852-859頁
魏書宗室傳註12捲世係表2(近人羅振玉) 1924年東方學會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702-832頁題傳註12捲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537-669頁 民國印本
魏書宗室傳註校補1(近人羅振玉) 貞鬆老人遺稿乙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833-851頁實册數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669-687頁
魏書鐵佛劉虎傳註(近人羅振玉)
魏書地形志校錄3(清溫曰鑒) 道光16年拾香草堂刻巾箱本題作校異有附錄 適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4册據適園叢書本
讀魏書地形志隨筆1(清溫曰鑒) 北京圖書館藏管廷芬輯花近樓叢書抄本
延昌地形志20(清張穆) 傳抄本
稿本舊藏祁氏,後歸陳士可,僅存捲1-3司州及目錄1捲。各傢傳抄本多從何秋濤抄本轉錄。
北魏地形志札記(楊守敬) 歷代輿地圖·北魏地形志圖,楊守敬集第7册郗志群校註〈續群書拾補〉第1399-1424頁
魏書外國傳地理考證1捲西域傳地理考證1捲外國傳補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955-985頁
魏書校補1(清盧文弨) 群書拾補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4册魏書禮志校補1
補樂志缺文,未全,後經陳垣據册府元龜補足,已印入百衲本魏書。
魏書源流考(李正奮)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477-489頁 抄本
魏諸帝統係圖1捲魏諸王世表1捲魏異姓諸王世表1捲魏外戚諸王世表1捲魏將相大臣年表1捲西魏將相大臣年表1捲東魏將相大臣年表1捲(清萬斯同)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魏書官氏志疏證1(清陳毅) 光緒23年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補魏書兵志1(清?今人𠔌霽光)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補後魏書藝文志(近人李正奮) 北京圖書館有抄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687-733頁 民國抄本
元魏方鎮年表2(近人吳廷燮)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據排印本
西魏書(清謝啓昆)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733-911頁 清刻本
北齊書佚文1(清王仁俊輯)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524頁
北齊書疏證(清杭世駿) 見南獻遺徵 書目答問雲未見傳本
北齊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911-917頁
北齊書校證(願學齋主人)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917-947頁 稿本
北齊書旁證(願學齋主人)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947-1019頁 稿本
補北齊書疆域志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1019-1031頁
北齊諸王世表1捲北齊異姓諸王世表1捲北齊將相大臣年表1捲(萬斯同)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周書校勘記(清周星詒) 見宋本北周書跋
周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册第1031-1037頁
周諸王世表1捲周公卿年表1捲(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北周公卿表(清練恕) 多識錄捲2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册
周書緩案(陳故章) 中華書局1959年石印綫裝本
周書異域傳地理考證1(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册第986-991頁 |
|
南史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