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詩人: 楊煉 Yang Lian 倫敦 
   英國首都,多霧   英國首都,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人口696.7萬(1994年)。多霧,有“霧都”之稱。世界最大的海、空港和貿易、金融中心之一。工業主要有機器製造、飛機、化工等。集中了全國最大的銀行、交易所和各種企業管理機構。地鐵規模巨大。世界文化名城和旅遊勝地。多博物館、圖書館,有倫敦 塔、白金漢宮、威斯敏斯特教堂等著名建築。   倫敦 市(英文:City of London),又音譯作西堤區,是英國英格蘭大倫敦 地區正中央的城市,行政區級別與周邊32個倫敦 自治市相同,共同組成所謂的“大倫敦 ”。除此之外倫敦 市與其隔鄰的西敏市,形成一個現代的英國組閤城市。倫敦 市的邊界自中世紀起就一直沒有改變,及至今日,它仍然是大倫敦 都會區中,一個在行政組織與經濟地位上較為獨立特殊的區域。
倫敦 市位於現代倫敦 市中心的東北部,西敏市以東,泰晤士河的北岸(但包括倫敦 橋全部)。倫敦 市和其他區市的交界處一般有飾以市徽的拴馬柱作為界碑,在舊城門原址和其他重要通道的界碑則立有倫敦 市的標志──竜的塑像。
倫敦 市是整個倫敦 的商業與金融中心,與紐約市同樣,對於全球金融業具有相當的領導地位 。口語上,倫敦 當地人習慣以“The City”稱呼倫敦 市,或稱它為“平方英裏”(Square Mile),之所以如此稱呼除了是因為其面積正好約為1平方英裏(2.6平方公裏)外。同時“The City”也成為英國,乃至歐洲的金融業的別稱,因為在大英帝國時代,全世界的金融服務業幾乎是由聚集在這狹窄面積內的大小公司行號所控製,因而如此轉喻。
倫敦 市地域狹小而地位重要,主要是因為從羅馬帝國在此建立不列顛行省省會以後,以至中世紀時期,倫敦 市一直等於倫敦 的市區,四周有城墻和碉堡(包括今天的倫敦 塔)拱衛。城外則是一些修道院和莊園。當時的西敏(即今日的西敏市)就是以其中一座修道院為中心的一個小村落(“Westminster”,西敏,即是“西區修道院”的意思)。但在經過數世紀的發展之後,倫敦 乃至於整個大英帝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卻逐漸西移至西敏境內的西區(West End),倫敦 市則保持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倫敦 都會區的中心商業區(CBD),倫敦 市的常住人口約衹有在1萬人以下,但在上班時間卻會有高達34萬的受雇專業人口(主要為金融業)涌入此地區,造成運輸係統在某些特定的尖峰時間,會有極度壅塞的現象。
倫敦 市由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政單位“倫敦 市法團”(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管理。該市的座右銘“Domine dirige nos”在拉丁文中意指“主,引領我們”。   倫敦 全景倫敦 
倫敦 (London),多霧,關於其市中心請參見詞條“倫敦 市”(City of London),所屬地區請參見詞條“大倫敦 ”(Greater London),其它名為“倫敦 ”的內容請參見本文 十三、其它(城市和地區);十四、其它(人物);十五、其它(電影)。
倫敦 塔橋(Tower Bridge)、瑞士再保險塔(Swiss Re Tower)
倫敦 全景——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大本鐘(Big Ben)、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倫敦 眼(London Eye)
倫敦 ——倫敦 金融區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千年穹頂(Millennium Dome)
倫敦 塔(Tower of London)
倫敦 (London)
倫敦 (Greater London)
倫敦 包括倫敦 市和32個倫敦 自治市。
倫敦 被稱為倫底紐姆(Londinium)。1801年倫敦 成為世界最大都市。
倫敦 市政廳(City Hall)
倫敦 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倫敦 議會(London Assembly)
倫敦 市政府
倫敦 議會:14選區
倫敦 選區
倫敦 )
倫敦 人口751.24萬(2006年)。人口密度4,761人/平方公裏。都會區人口827.83萬。通勤範圍人口約1,200至1,400萬。
倫敦 各行政區有各自的郵政編碼。
倫敦 (London)是英國的首都、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也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兼世界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和日本東京並列。倫敦 未獲英國城市地位,正式來說算不上是城市(其心髒地帶倫敦 市和西敏市纔是城市),但因為自18世紀起她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娛樂中心之一,一般人都誤以為她是一座城市。
倫敦 因在其於政治、經濟、人文文化、科技發明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
倫敦 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同時,倫敦 還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擁有數量衆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等。
倫敦 即將舉辦2012年倫敦 奧運會。   1949年的皮卡迪裏廣場倫敦 作為一個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歷史。倫敦 最早的起源在歷史上並沒有確切記載。不少人認為倫敦 是羅馬人建立的。不過,考古研究顯示,在羅馬人到這個地方之前,這裏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跡。
倫敦 誕生(公元50年)
倫敦 的記載是從公元50年,倫敦 (London)這一名字是來自凱爾特語的Londinium。凱爾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國,之後他們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梁,此後他們發現這裏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公元50年前後,羅馬商人又在橋邊興建了一個城鎮,倫敦 由此而誕生。
倫敦 。倫敦 在戰火中被毀,戰亂後倫敦 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城中的富人們用石頭和磚瓦來建造房屋,而大多數的窮人們衹能住木屋。
倫敦 修建了6米高的環倫敦 石城墻,此時的倫敦 人口已經增長到英國當時最大的城鎮。公元407年,隨着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撤離了英國,倫敦 城鎮也開始衰落。大批居民離城而走,住在城墻內的居民也僅剩少數的漁民和農民。倫敦 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但不久倫敦 就又重新發展起來,在倫敦 文特哥登的城墻外科出現了一座新城。新城不大,人口也僅有10,000人左右。
倫敦 ,他們是從撒剋遜人轉教的基督教徒。604年,一名主教被派往倫敦 。640年倫敦 開始鑄造銀幣。
倫敦 在內英國北部和東部領土。
倫敦 (公元886年)
倫敦 。而阿爾弗烈德大帝則保持住了南部和西部地區的土地。通過和平談判,阿爾弗烈德大帝於886年重新收復倫敦 ,他重新修整了破敗的舊羅馬城的城墻。為了得到保護,居住在羅馬城以外的倫敦 人在阿爾弗烈德大帝統治時期又從新搬回到城裏來居住。994年,倫敦 人擊退了丹麥人並迫使他們撤離此地。
倫敦 西南部的溫徹斯特(Winchester),但是威廉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在倫敦 東部修築了堅固的倫敦 塔以防禦反抗者的進犯,這也作為宣示自己權威的一種手段。
倫敦 終於在公元12世紀成為了英格蘭的首都。
倫敦 也在這個時候逐漸發展,演變成為現在的兩個城合組為一個倫敦 市的模式。在東面,在古羅馬人的古倫敦 城的基礎上建立起倫敦 市(City of London)。這個地方後來發展成為現在的倫敦 金融城。在西面,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為了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
倫敦 建築王宮,而教會也修建了不少教堂和修道院。倫敦 市方面,其市長的權力也越來越穩固,商業發展迅速。
倫敦 不少著名建築物的前身就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的,其中包括著名的倫敦 橋(London Bridge)。它是在公元1176年開始建築,到1209年完工,其後屢經拆建。
倫敦 在第14到17世紀之間和歐洲大陸一樣的受到瘟疫之侵襲。致命的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讓倫敦 的人口急劇減少。據估計,衹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存活。
倫敦 ,但雙方的軍隊在聖保羅大教堂以西10公裏處相遇,議會黨人的軍隊的戰鬥力要強於對方,所以保皇黨人的軍隊被擊退。
倫敦 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大火——倫敦 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大約13,200座房屋被大火所毀,其中就包括了聖保羅大教堂。大約80萬人流離失所、無傢可歸。國王命令海軍幫助城市中露宿的災民搭建帳篷,為防止此類情況的再發生,國王下令所有今後在倫敦 建造的房屋一律使用石頭和磚瓦為建築材料,而不再使用木材。這次據稱是人為錯誤造成的大火幾乎燒掉倫敦 全部建築,但是都市建設卻因此有機會重新開始。
倫敦 的布魯斯伯裏區(Bloomsbury)和去往騎士橋的路上興建,在這些區域內百年中還興建了幾傢醫院:包括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1720年)、蓋伊(Guys,1724年)、聖喬治(St. Georges,1733年)、倫敦 (London,1740年)和米德爾塞剋斯郡(Middlesex,1745年)。
倫敦 在第18和19世紀急速發展,隨着工業革命和商業繁榮,倫敦 的人口也不斷增加。1834年,國會大廈被大火燒毀,後又重新興建。新建的國會大廈還包括一個大鐘,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大本鐘”(Big Ben)。從1859-1875年因霍亂的爆發而使得下水道係統的誕生。從此以後,因傳染性疾病而死亡的病死率大為降低。
倫敦 有一批新的博物館建成,包括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1852年)、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1857年)和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1881年)。新蘇格蘭場(New Scotland Yard)則建造於1891年。
倫敦 東部陸續修建了多個大型的船塢。航運業的發展非常蓬勃。
倫敦 人口已經有660萬,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而今天的倫敦 仍然是歐洲的最大都市。
倫敦 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 受到的破壞仍然有部分可以在今天看到。
倫敦 在內的英國城市進行了密集轟炸,造成了財産和人命方面的嚴重損失。
倫敦 而言,該市東部地區受破壞最為嚴重,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地為船塢區,是倫敦 其中一條物資供應綫的開端。不少在倫敦 居住的人被迫疏散到英國其他地方。
倫敦 市民喪生,大約5萬人受重傷,受損或被摧毀的建築物數以萬計,其中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倫敦 金融城內的多傢教堂。
倫敦 的市容增添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倫敦 人口的急劇膨脹,權威人士提議並計劃在距離倫敦 城20-30英裏的周邊地區地方建立衛星城並吸引熟練工人從倫敦 來到衛星城工作,從而減輕倫敦 城市人口過多的壓力。
倫敦 進入繁榮時代,汽車和飛機製造業發展的很快。碼頭也非常繁忙,從業人員已經達到30,000人。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因大英帝國的逐漸瓦解而受到影響。
倫敦 的外來人口已經明顯地減少,但在20世紀後幾年中人口又在迅速地增長。   鳥瞰倫敦 ,泰晤士河盡收眼底概念
倫敦 ”這個名字大傢已經耳熟能詳,但是,究竟這個稱呼所代表的是哪一個地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
倫敦 ”地區(Greater London),所指的就是包括32個倫敦 地方行政區以及倫敦 金融城——“倫敦 市”(City of London)在內的一大片地區,總面積約為15百平方公裏,大約是M25環城公路所包圍的地區。而狹義來說,“倫敦 ”兩字所指的就是這個城市的中心地區,所包括的就是倫敦 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自治市(City of Westminster)這兩個部分。
倫敦 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遊兩岸,距河口88公裏,海輪可直達。由“倫敦 市”和32個自治市組成“大倫敦 ”,面積1,605平方公裏。在倫敦 城周圍的12個市,相當於市區,稱“內倫敦 ”,面積303平方公裏。氣候鼕暖夏涼,偶爾下雨,且持續時間不長。一般來說,6月份氣候就逐漸好轉,天空晴朗,陽光溫和;7、8月進入真正的夏天,豔陽高照,但溫度在20度左右,白晝特別長。9、10月份秋高氣爽,11月下旬慢慢進入鼕天,12月到來年的2、3月氣溫在10度以下,但下雪的機會也不是很多。4、5月回暖,但還是保持在15攝式度以下的低溫。倫敦 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左右。
倫敦 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小,夏季涼爽,鼕季溫暖,空氣濕潤,多雨霧,秋鼕尤甚。
倫敦 夏季(6-8月)的氣溫在18°C左右,有時也會達到30°C或更高。在春季(3月底-5月)和秋季(9-10月),氣溫則維持在11-15°C左右。在鼕季(11月-3月中旬),氣溫波動在6°C左右。在倫敦 鼕季有罕見結冰的情況,但潮濕和陰冷的空氣會使人一個鼕天內得2-3次感冒。
倫敦 全年都可以旅遊,但在鼕季一些觀光景點會關閉或縮短開放時間。一般天氣好的時候都會開放。7-8月是倫敦 的觀光旅遊旺季,但這幾個月中除了有不確定的陽光外,還有擁擠的人群和被擡高的價格。
倫敦 市區因常常充滿着潮濕的霧氣,因此有個叫“霧都”的別名。20世紀初,倫敦 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傢居燃料,産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 氣候,造成了倫敦 “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 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 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 並由此得名“霧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 煙霧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淨法案》,於倫敦 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産生濃煙的燃料。時至今日,倫敦 的空氣質量已經得到明顯改觀。   大倫敦 行政區劃泰晤士河穿過倫敦 ,將城市劃分為南、北兩部分。自羅馬人定居於此後,河上逐漸建起了一座座的橋梁,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倫敦 塔橋。
倫敦 的行政區劃分為倫敦 城和32個市區,倫敦 城外的12個市區稱為內倫敦 ,其它20個市區稱為外倫敦 。倫敦 城、內倫敦 、外倫敦 構成大倫敦 市。大倫敦 市又可分為倫敦 城、西倫敦 、東倫敦 、南區和港口。倫敦 城是金融資本和貿易中心,西倫敦 是英國王宮、首相官邸、議會和政府各部所在地,東倫敦 是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南區是工商業和住宅混合區,港口指倫敦 塔橋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間的地區。整個大倫敦 面積1580平方公裏。
倫敦 市(City of London)
倫敦 市(City of London)擁有獨立的行政與立法權限,位階較高;而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雖稱為市,但仍屬於倫敦 自治市之一。倫敦 市和衆自治市屬於標準一級行政區——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y Region)之一。而這33個行政區中,以內倫敦 教育局(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的定義來說,靠近中心的12個被合稱為內倫敦 (Inner London),外圍的20個合稱為外倫敦 (Outer London),共33個區域。   倫敦 是歐洲第三大都市,其中大約71%為白人,10%是印度、孟加拉或巴基斯坦後裔,5%為非洲黑人後裔,5%為加勒比海黑人後裔,3%混血人種,還有大約1%為華人。58.2%的人口信奉基督教,15.8%的人口則無宗教信仰。大約有21.8%的倫敦 居民出生在歐盟以外地區。雖然倫敦 的人口不及莫斯科與巴黎,但要是把生活在倫敦 都會區(6,267平方英裏)內的人口(約13,945,000人)也算進去,就超越了巴黎,成了歐洲最大的都會區,其人口之多已超越了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人口總和。許多人仍然相信,英國是盎格魯—撒剋遜人的國傢,白人占絶大多數。事實並非如此,初次訪問倫敦 的客人大概會對這裏有如此之多的黑人、東方人而感到驚。作為過去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 不僅收納了舊殖民地的遺産,也收納了大量的移民,由此産生了各種深刻的社會問題。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成為國際性大都市的條件之一。
倫敦 的規模迅速擴大。公元1500年,倫敦 的人口不過5萬,1600年人口增至20萬,1700年增至70萬,18—19世紀,倫敦 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1900年,倫敦 的人口增加到200萬。20世紀60年代倫敦 人口曾達到800多萬,2001年倫敦 人口為718.8萬。   倫敦 市政廳(City Hall)倫敦 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是英國王室、政府、議會以及各政黨總部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議會上、下兩院的活動場所,故又稱為議會大廳。議會廣場南邊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1065年建成後一直是英國國王或女王加冕及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地方。內有20多個英國國王、著名政治傢、軍事傢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哈代等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傢的墓地。
倫敦 的中心區域,東接聖詹姆斯公園,西接海德公園,是英國王室成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英國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
倫敦 不僅是英國的政治中心,還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國際海事組織、國際合作社聯盟、國際筆會、國際婦女同盟、社會黨國際、大赦國際等。   倫敦 金融中心:“一平方英裏”倫敦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2004年,其地區總産值為3650億美元,占英國國民生産總值的17%。
倫敦 城(City of London)或稱為“一平方英裏”(Square Mile)是倫敦 的最大的金融中心,分佈有許多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英國百強公司和100多個歐洲500強企業均在倫敦 設有總部。全球大約31%的貨幣業務在倫敦 交易。倫敦 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倫敦 港同時也是英國最大的港口,每年吞吐量約五千萬噸。
倫敦 城共有500多傢銀行(至1991年),銀行數居世界大城市之首,其中外國銀行有470傢,在倫敦 擁有的資本總額達1000多億英鎊。倫敦 城每年外匯成交總額約3萬億英鎊,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外匯市場。倫敦 城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歐洲美元市場,石油輸出國的石油收入成交額有時一天可達500多億美元,占全世界歐洲美元成交額的1/3以上。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以及13傢清算銀行和60多傢商業銀行也均設在這裏。清算銀行中最有名的是巴剋萊、勞埃德、米德蘭和國民威斯敏斯特四大清算銀行。
倫敦 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共有保險公司800多傢,其中170多傢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在倫敦 保險業中,歷史悠久,資金雄厚,信譽最高的是勞埃德保險行。
倫敦 城中的倫敦 股票交易所為世界4大股票交易所之一。此外,倫敦 城還有衆多的商品交易所,從事黃金、白銀、有色金屬、羊毛、橡膠、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葉和古玩等貴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買賣。   1863年建成的倫敦 地鐵是最古老的交通係統交通是倫敦 市長負責的四項政策範圍之一,但市長在交通的財政管理權則受到限製,其行政機構為倫敦 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簡稱TfL)。倫敦 的公共交通是世界上龐大的交通係統,但卻有過度擁擠和信賴度不佳的問題,對此倫敦 政府準備了多項大型的交通投資計劃,包含為了奧運會所投入的70億英鎊改善計劃。
倫敦 的航空運輸十分發達,有希思羅機場和蓋茨維剋機場這兩個機場。希思羅機場位於倫敦 西郊,是歐洲客運量最大的機場,有時一天起降飛機近千架次,空運高峰期間,平均每分鐘有一架飛機起降。倫敦 的市內交通方便,地鐵是市內主要交通工具。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路——倫敦 地下鐵道開始通車。至1991年,倫敦 全市地鐵幹綫有9條,全長414公裏。倫敦 地鐵的技術和管理設備先進,所有調度和信號係統均為自動控製。1897年,倫敦 開始有公共汽車服務,是世界上最早有公共汽車的城市之一。至1991年,大倫敦 市區共有公共汽車綫路350多條,總長度為2800公裏,公共汽車6600多輛,且都是雙層公共汽車。此外,倫敦 還有約1.3萬輛出租汽車。倫敦 港是英國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全港包括皇傢碼頭區、印度和米爾沃爾碼頭區、蒂爾伯裏碼頭區,與70多個國傢的港口建立了聯繫,年吞吐量約4500多萬噸,僅次於鹿特丹、紐約、橫濱和新加坡等港口。
倫敦 的地鐵、公共汽車和出租車都是方便的交通工具,當你漫遊倫敦 時,它們會給您帶來極大的便利。公共汽車交通工具中最令遊客躍躍欲試的是紅色雙層巴士,在倫敦 沒有什麽能比乘公共汽車更方便更令人愜意的了。乘坐一次倫敦 的公共汽車,會使你終生難忘。乘巴士的方法目前,倫敦 有兩種巴士穿梭於大街小巷。一種為老式的,乘客由車的尾部上下,車本身沒有門,即使沒有到站,比如在等緑燈或堵車時,乘客也可以上上下下。但是請註意不要強行登車或下車。巴士車站有兩種,一種是巴士到站必停(除了滿員車以外),一種是必須舉手示意纔停。站臺上對其均有不同的標示。英國人等車時自然也要排隊。但排在前面的人不一定乘坐同一路車,如果不在隊中舉手示意,有的車會直接開過去的。此外,在英國,人們習慣於把手伸直嚮前示意。
倫敦 公共交通網路的核心是倫敦 地鐵(London Underground),自1863年建立以來是世界上最古老及最大的地下鐵係統。倫敦 地下鐵也包含了全世界第一條地下電氣鐵路綫「都市與南倫敦 鐵路」(City & South London Railway),這條路綫從1890年開始服務。每年約有十億名旅客搭乘倫敦 的地鐵係統。倫敦 地鐵的主要服務範圍為市中心以及泰晤士河以北的大部分郊區,而南邊則由延伸的近郊鐵路網服務。
倫敦 的聖潘可拉斯車站(St Pancras)連往法國的裏爾和巴黎,以及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倫敦 堪稱擁有世上最繁忙、歷史最悠久的鐵路網絡,估計每天倫敦 地下鐵路的乘客量高達300萬人。近年來倫敦 地鐵投資短缺,古老的基建卻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養,所以地鐵老化尤見嚴重。列車擁擠、班次延誤更成為部分綫路司空見慣的事。不過,也有綫路獲得大量資金投資,興建延伸支綫工程。通勤鐵路和城際鐵路通常不會穿越城市,而是駛入散布在舊市中心的14個車站。倫敦 巴士網負責大部分的當地交通,甚至比地下鐵載運了更多乘客。巴士、黑色的計程車和地下鐵成為倫敦 交通運輸的重要代表。
倫敦 是重要的國際航空交通站之一。有超過八座機場在名稱中使用了“倫敦 機場”,但大多數的交通量都是通過五座主要機場的其中之一。倫敦 希思羅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處理各種國內、歐洲以及跨州的乘客及航班。而一些廉價且短程的航班也會在蓋威剋機場起降。坦斯特德機場和盧頓機場則負責大多數的廉價短程班機。倫敦 市內機場是最小且最靠近市中心的機場,專門服務商務旅客,處理完整服務的短程航班以及私人噴射機。
倫敦 市中心的公共運輸係統發達,但在倫敦 較外圍的地方仍以汽車為主。倫敦 內環道路(London Inner Ring Road,圍繞著市中心)、北方(A406道路)和南方(A205道路)環狀道路(位於郊區)以及一條高速公路(M25高速公路,位於市區外圍)環繞著倫敦 市區,並且和數條繁忙的道路交會,但幾乎沒有高速公路穿越倫敦 的市中心。在1960年代,一項稱為“倫敦 環狀道路”(London Ringways)的高速公路計劃開始籌備,計劃興建穿越市區的高速公路,但由於居民的反對以及耗資過於龐大,這項計劃在1970年代早期就中止了。由於市內街道普遍狹小,且倫敦 地區的汽車數量自1960年以來增加了將近兩倍,因此倫敦 的交通堵塞是全歐洲最惡名昭彰的。在2003年,為了降低市中心的交通量,倫敦 開始收取交通擁擠費。車輛必須付出每天8英鎊(約人民幣121元)的費用才能進入倫敦 市中心的指定區域,而居住在指定區域的的居民則可以購買每月換新的通行證。
倫敦 港是全英國最繁忙的港口,水路交通及碼頭等相關設施主要集中在泰晤士河沿岸。但由於泰晤士河過於狹窄,因此較大型的船衹無法進入倫敦 市區,而改在泰晤士河下遊停靠,儘管如此,倫敦 市區的船衹往來仍十分頻繁。   建於1703年的白金漢宮一直是英國王室的府邸文物古跡
倫敦 是一座馳名世界的旅遊城市,有許多世界著名的文物古跡。倫敦 城東南角的塔山上,建有倫敦 塔,該塔曾用作軍事要塞、王宮、監獄、檔案室,現在是王冠和武器的展覽處,藏有維多利亞女王加冕時戴的鑲有3000顆寶石的王冠和伊麗莎白二世加冕時戴的鑲有重達109剋拉大鑽石“非洲之星”的王冠。威斯敏斯特宮坐落在泰晤士河的西岸,建於公元750年,占地8英畝,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它古時是國王的宮殿,現為英國議會所在地。宮殿西南角的維多利亞塔,高100米,全石結構,用來存放議會的文件檔案,塔樓下面的白傢大門衹供英王使用。宮殿東北角是高達97米的鐘樓,鐘樓上著名的“大本鐘”重21噸,表盤直徑7米,鐘擺重達305公斤。海德公園是倫敦 的名勝之一,坐落在倫敦 市區的西部,占地636英畝,是市區最大的公園。公園內有著名的“演講者之角”又稱“自由論壇”。每到周末,幾乎整天有人來這裏演講,除不準攻擊女王和宣傳暴力革命外,演講內容不受限製。
倫敦 的藝術、娛樂形式極為豐富。歌劇、音樂劇、古典音樂、搖滾、爵士樂、皇傢芭蕾、踢踏舞,應有盡有,而且票價便宜得難以置信。 倫敦 至少有1000個以上的劇場,大多上演莎士比亞、蕭伯納的作品。倫敦 劇場大體可分為兩種,商業性劇院以著名演員演出的著名作傢作品為主。最為著名的有國傢劇院和皇傢莎士比亞劇院。在小型劇院中可以觀賞到一些初出茅廬的作傢的創作,劇場氣氛輕鬆愉快。在倫敦 欣賞古典音樂會倍感輕鬆愜意,音樂廳音響效果非常好,音樂會票價卻很便宜。每年7月--9月,倫敦 都要舉行"古典音樂夏季盛會",邀請世界著名的指揮傢和樂隊在皇傢艾伯特大廳演出。倫敦 有名的音樂廳有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廳、艾伯特音樂廳、皇傢音樂學院等,其中皇傢慶典音樂廳可稱為倫敦 的頂尖音樂廳。票價以座位及演出者質量而定,大體如下:戲劇-20,音樂劇-30,歌劇或芭蕾-60,古典音樂會-30,搖滾或爵士樂音樂會-25。倫敦 的搖滾或爵士音樂會票價也不高,還可以到迪廳去跳跳舞。
倫敦 擁有五個專業的交響樂團:倫敦 交響樂團、倫敦 愛樂管弦樂團、皇傢愛樂管弦樂團、愛樂管弦樂團以及BBC交響樂團。倫敦 還擁有舉世聞名的皇傢大劇院、英國國傢劇院和皇傢節日廳。
倫敦 擁有數十傢劇院,主要集中在西區。這其中包括國傢劇場、倫敦 帕拉斯劇院、阿爾梅迪亞劇院和專門上演莎士比亞戲劇的環球劇場等。
倫敦 是世界文化名城。大英博物館建於18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集中了英國和世界各國許多的古代文物。博物館內的埃及文物館,陳列着7萬多件古埃及的各種文物;希臘和羅馬文物館,陳列着各種精美的銅器、陶器、瓷器、金幣、繪畫以及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大型石雕;東方文物館,陳列有大量來自中亞、南亞次大陸、東南亞和遠東的文物。館內還有西亞文物館、英國文物館、金幣徽章館、圖書繪畫館等。除大英博物館外,倫敦 倫敦 也有許多畫廊,如國傢美術館、國傢肖像館、泰特藝術館和多維茨畫廊。
倫敦 是全球重要的傳媒中心,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路透社在內的多傢電視及廣播媒體都在倫敦 設立總部,另還有ITV、第四頻道(Channel 4)和第五頻道(Five)等。倫敦 城的艦隊街,是英國報業的集中地,著名的報刊有《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觀察傢報》、《周刊》等。
倫敦 是全球最著名的四大時尚城市之一(另有:巴黎、紐約、米蘭),世界聞名的哈洛德百貨公司就坐落在城中。   倫敦 著名購物地點攝政街(Regent Street)名勝古跡
倫敦 是個車水馬竜、熙熙攘攘的熱鬧城市,很多建築物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遺物。市區中最高的建築是郵政電信塔,高189米。設有皇傢學會、倫敦 大學、不列顛博物館、不列顛圖書館(藏書700萬册)等。1864年第一國際在此成立。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導師馬剋思、恩格斯和列寧曾在此領導國際工人運動;海格特墓地有馬剋思墓。有許多著名的建築物,如托威爾城堡(建於1087年)、聖保羅教堂(高110米)、白金漢宮、威斯敏斯特教堂等。城東南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為地球經度起算點(本初子午綫)。如果將泰晤士河喻為銀河,那麽倫敦 的各部就是銀河周圍的星辰,中心地帶是特拉法爾加廣場。由此去各主要景點,步行均不超過45分鐘。地鐵則以查靈十字站為中心,由此乘坐地 鐵到各主要景點衹需15分鐘。 不妨先到廣場對面的國傢畫廊,之後再决定去哪個方向。嚮東可以探尋倫敦 城、倫敦 塔 。往西到西境娛樂購物最佳。北面到大英博物館可以參觀人類文化遺産。嚮南,可以聽聽大本鐘的轟鳴,再到白金漢宮照個紀念照。自羅馬人定居於此後,泰晤士河上逐漸建起了一座座的橋梁,28座建築風格不同的橋梁把泰晤士河兩岸連成一片。滑鐵盧大橋是英國人為紀念威靈頓將軍擊敗拿破侖而命名的。最漂亮的大橋是倫敦 塔橋,這座塔橋風格獨特,氣勢磅礴,在兩個巨大的橋墩上建有5層樓的高塔。橋面是開啓式的,每當有高過橋面的船衹通過時,橋面可分開吊起。連接雙塔頂層的是一條高出水面140米的行人橋,站在塔頂可觀賞附近的綺麗風光。倫敦 市是圍繞着倫敦 城逐步發展而成的。站在塔頂可觀賞附近的綺麗風光。
倫敦 旅行可說是十分便利,一張地鐵券便可跑遍全城,遊覽城內的風景名勝,白天,你可以參觀具有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塔橋、古跡與王宮,纍了可隨處找個公園小憩一下,或是喝個悠閑的英式下午茶,到了夜晚,不管是音樂歌舞秀、各式劇碼、音樂會、酒館或是夜總會,都能將你的夜晚帶入最高潮。此外,絶不能錯過的購物樂就是周末市集,有別於豪華百貨公司與精雕細琢的購物櫥窗,這裏更多了民間地方色彩,以及熱鬧歡樂的氣氛,不論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老古董、叛逆前衛的龐剋行頭、精細的手工藝品,或是便宜俗俗賣的衣物配件,都可以在倫敦 各大小市集中一網打盡。話說當地 有“英國旅遊中心”之稱。倫敦 以它悠久的歷史、斑斕的色彩、雄偉的風姿屹立於世界名城之林。
倫敦 是一個購物天堂,既有為英國皇室提供服務的老店,又有街頭露天小店,多數商店在10:00-18:00營業,周四為深夜購物日,不少商店營業到19:00或20:00。街頭小商店周末也有許多依舊經營,吸引了衆多女士前往。倫敦 市內每年有兩次大減價,夏季減價折扣約在30%-50%,時間是每年6月第四周到7月第二周的三周期內。鼕季減價折扣約在40%-60%,時間是從聖誕節到1月末。   院校
倫敦 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皇傢舞蹈學校、皇傢音樂學院、皇傢藝術學院、威斯敏斯特大學和倫敦 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等是英國的著名院校。倫敦 大學成立於1836年,現設有60多個學院。倫敦 大學以醫科聞名,英國每3名醫生中,就有一名畢業於此。
倫敦 是英國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擁有數量衆多的大學、學院、學校及學術研究機構。倫敦 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是英國及歐洲規模最大的大學,擁有125000名學生在讀,並由50多個學院組成。其中著名的有:
倫敦 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倫敦 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倫敦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
倫敦 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 LBS)
倫敦 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倫敦 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
倫敦 藝術大學、建築聯盟學院等。   千年穹頂(The O2)的內部體育賽事
倫敦 分別於1908年和1948年兩次成功舉辦奧林匹剋運動會,並於2005年7月6日獲得2012年夏季奧林匹剋運動會的主辦權。1934年,倫敦 還曾舉辦過大英帝國運動會,而在1966年,英國亦舉行世界杯;30年後,也舉行歐洲國傢杯。
倫敦 舉行。
倫敦 主辦。
倫敦 奧運會為奧運會各項比賽制度的正規化作出重大貢獻。
倫敦 舉行。申辦城市有巴爾的摩,洛桑,費城,洛杉磯,明尼阿波利斯。
倫敦 曾被定為第十三屆奧運會會址,但因當時(1944年)戰爭尚在進行而停辦,所以本屆被再次選為東道主。1924年修建溫伯利帝國體育場,後成為第14屆奧運會的主要比賽場地和足球場。此外還有以網球比賽聞名於世的溫布爾登體育場、供橄欖球比賽的肯漢姆體育場,以及水晶宮遊泳館。
倫敦 修建的第一座現代奧林匹剋運動場,位於倫敦 西區。它也是當時規模最大、設備最新的綜合運動場。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P.顧拜旦曾對此表示贊許。運動場中安排了各種比賽場地:中間是足球場,這是第1屆奧運會以來的第一個正規的足球比賽場地。圍繞足球場的是周長536.45米(1/3英裏)的煤渣跑道,外圈是周長666米的自行車賽車跑道,以及田徑場、遊泳池(100米×15.24米)、高臺跳水設施、拳擊和摔跤場地。看臺可容納觀衆7萬人,部分看臺有遮雨棚。把如此衆多的比賽場地安排在一起,帶來許多無法剋服的矛盾。
倫敦 建於1924年的綜合性體育場。由英國工程師威廉斯設計,原為英國足球之傢的體育場。1948年倫敦 獲得第14屆奧運會的主辦權,但離奧運會期僅剩下兩年時間。戰爭又剛剛結束,倫敦 沒有能力修建新的體育場。而1908年為第4屆奧運會所建的白城運動場因跑道長度是536.45米而不是400米,不符合比賽要求,無法使用。因此溫伯利帝國體育場和帝國遊泳池經過改造重修後,便成為第14屆奧運會的主要比賽場地。改建後的溫伯利帝國體育場,是一座用鋼筋水泥加固的建築。跑道周長400米,可容納觀衆8.3萬人,部分看臺有遮雨棚。作為主要入口的兩個塔樓,是威廉斯參考印度德裏的維斯羅伊宮而設計的。遊泳比賽在帝國遊泳館的室內遊泳池進行。這個帝國遊泳池也是威廉斯在1932~1934年設計的。遊泳比賽在室內舉行,在奧運史上還是第一次。
倫敦 舉行。
倫敦 通過4輪投票,在最後一輪中以54:50擊敗巴黎,獲得2012年第30屆夏季奧林匹剋運動會的舉辦權,倫敦 也成為第一個三次獲得奧運舉辦權的城市,此前倫敦 曾分別在1908年和1948年舉辦過奧運會。
倫敦 ,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要數足球了,英國國內有好幾支頂尖球隊的俱樂部坐落於此。
   (以下城市為大倫敦 的姐妹城市,不包括大倫敦 的其他自治市)
   (城市和地區)
倫敦 (London)又指以下地方:
倫敦 (London),英國首都
倫敦 市(City of London),一個古老、小巧的城市
倫敦 的別稱
倫敦 (Greater London),英國行政區之一(大倫敦 包括倫敦 )
倫敦 (如West End of London等)
倫敦 (London),安大略省。安大略省伊利湖地區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在多倫多西南185公裏。人口28.7萬(1983)。1793年曾計劃作為上加拿大首府,但直至1826年纔開始有人定居。1855年建市。十九世紀中葉成為鐵路運輸中心,交通便利。工農業發達。工業主産電氣器材、銅、鋼、鐵、皮革以及紡織品等。面包、釀酒以及乳製品亦重要。
倫敦 區(London District),位於上加拿大,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區(現在為安大略省)
倫敦 市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人口336,539,是加拿大第十大城市,也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工業城市。這裏匯集了加拿大許多著名的大公司和跨國企業,如:3M 加拿大公司,貝爾加拿大公司,凱米汽車公司 (CAMI Automotive Inc) ,福特汽車公司,拉巴特啤酒廠 (Labatt Breweries) 以及 西門子威迪歐汽車 ( Siemens VDO) 等。
倫敦 市還擁有十幾所醫療和研究機構, 2,000 名研究人員和 18,000 名雇員,包括羅伯茲研究所 ( 加拿大最大的私人捐資的醫療研究機構 ), 洛桑醫療研究所 ( 加拿大第三大的研究機構 ) 以及加拿大外科技術和高等機器人中心 (CSTAR)等,為生物醫學,生物科技,醫療設備,臨床試驗,醫療影象,異種器官移植,機器人手術,動物研究等各醫學領域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倫敦 市的斯蒂勒 (Stiller) 生物科技商業中心也是加拿大生物醫療技術商業化的中心。
倫敦 市的製造業是加拿大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斥資 2 億5千萬美元的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支持240 IT 企業落戶於此。倫敦 也是加拿大國傢研究院綜合製造科技所的所在地。100 公裏內有 6 大汽車製造企業和超過 60 傢汽車配件供應商,吸引來自德國,奧地利和美國的汽車産業部門來此投資設廠。倫敦 的農業也相當發達,靠近農場,奶源和其他的食品原料,使得 87 傢企業在此落戶,其中包括帕拉瑪特加拿大牛奶研發中心,它是全國最大的奶製品研究機構。加拿大南方作物保護和食品研究中心也坐落於此。
倫敦 (London),林波波省
倫敦 (East London),東開普省
倫敦 橋(London Bridge,不衹一個)
倫敦 路(London Road,不衹一個)
倫敦 (Jack London,1876-1916),美國作傢。
倫敦 的著名人物
   圖書信息
倫敦 各式最佳場景。本書中各類TOP 10名單,從布倫斯貝利的文學景點,到頂尖的十大商店、酒吧、餐廳以及旅館,為每位遊客提供了行傢通曉的門道。為了節省您的時間與花費,本書甚至提供避開人潮以及選擇最經濟方式遊覽全城的小秘訣。利用封面與封底的詳細地圖折頁你可輕鬆認路,內文中也還有許多小地圖,能毫不費力地掌握自己的方向。
倫敦 這座城市分成8個容易熟知的區域,剩下的部分就依照地理方位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區域。本地圖顯示出這些區域的位置與範圍。圖中的每一個區都用彩色標志,內頁頁面的顔色都與本地圖中的顔色對應。書中提到的每個地方幾乎都在地圖中標明,可讓你在前後折頁的大地圖上找到位置。
倫敦 十佳
倫敦 重點遊
倫敦 眼摩天輪
倫敦 塔
倫敦 
倫敦 西區
倫敦 市中心
倫敦 是座繽紛多彩的城市,既富有歷史深度,源流可遠溯至2000多年前,又充滿現代摩登氣息,永遠走在時尚、音樂與藝術的潮流尖端。遊客在此有許多娛樂選擇,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就要帶您探索倫敦 的極緻之最。
倫敦 眼摩天輪
倫敦 美景盡收眼底。(參見第16~17頁)
倫敦 兩座泰德美術館收藏了可觀的藝術精品,前者集中收藏1900年後的現代藝術作品,後者則聚焦在從1500年以來到當代的英國本土藝術品。(參見笫18~2l頁)
倫敦 城的最醒目的地標,每日都可隊在此觀賞禁衛軍的衛兵交接儀式。(參見第26~27頁)
倫敦 塔
倫敦 塔樓不但曾經身為皇宮、堡壘、監獄,也是皇室皇冠珠寶的典藏之地。(參見第36~39頁)   Lundun
倫敦 
倫敦 和外倫敦 組成,又稱大倫敦 。面積1580平方公裏,占全國0.65%,人口671.3萬(1981),占全國12%。其中內倫敦 由倫敦 老城(錫蒂)和12個區組成,面積301平方公裏,人口249.8萬;外倫敦 由20個區組成,面積1279平方公裏,人口421.5萬。在大倫敦 範圍以外,還有一個“大都市外圍區”,面積達1.2萬平方公裏。
倫敦 位於同名盆地中央部分,該盆地為一東西走嚮的狹長嚮斜盆地,長130公裏;南北兩面均為白堊紀丘陵,北面是奇爾特恩丘陵,南面是北部丘陵,中部為第三紀粘土和砂礫層,平均海拔45米。泰晤士河麯折橫貫市區,河面寬180~270米,倫敦 橋以下可通行海輪,為港口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倫敦 之名即從中衍變而來。公元200年,羅馬人在其周圍築起長5公裏餘的城墻(在西門附近今尚有小段遺留),城墻內即為倫敦 城,面積約2.6平方公裏,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當時商業繁榮,航運發達,是通歐洲大陸的重要商埠。7世紀起成為東撒剋遜王朝都城。11世紀起又為諾曼人統治不列顛的中心,城市規模顯著擴大。11世紀上半葉人口達2萬。地理“大發現”後,商業貿易和航運業進一步發展,成為當時英國統一的國內市場的經濟中心。1664年末至1666年初發生大瘟疫,全市46萬居民中死亡7.5萬;1666年9月2日又發生大火災,烈火持續至5日,市區2/3化為灰燼。當時正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城市重建迅速。産業革命後,工商業迅速發展,人口急劇增長,1810年超過100萬,1901年達458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金融、貿易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金融中心地位相對下降,人口也有減少(1939年曾達861萬的最高紀錄,後逐年下降)。
  n.:  London,  London (capital of England)  n.  Londres 安大略-倫敦  , 倫敦 市西堤區 災難 大氣污染 英國 建築 電影 偵探 柯南道爾 偵探小說傢 nba 時鐘 建築物 地標 旅遊 公園 交通 橋梁 應用軟件 表格 會展 office工具 郵票 黑便士 球場 足球 切爾西 更多結果... 
聖瑪利教堂 泰晤士河 威斯敏斯特教堂 倫敦 塔橋格林威治天文臺 金融街 肯辛頓宮 倫敦 議會大廈溫莎樂高樂園 劍橋皇后學院 劍橋麥格達倫學院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溫莎堡 布賴頓行宮 劍橋國王學院 劍橋劍河 劍橋三一學院 劍橋彼得學院 劍橋聖約翰學院 劍橋數學橋 倫敦 聖詹姆士宮倫敦 艾伯特演奏廳倫敦 白金漢宮倫敦 特拉法爾加廣場英國倫敦 塔 倫敦 大英博物館圖索德夫人名人蠟像陳列館 倫敦 戲劇博物館倫敦 交通博物館英國漢普頓宮 倫敦 倫敦 福爾摩斯博物館倫敦 國傢美術館倫敦 聖保羅大教堂劍橋聖凱瑟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