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①指同行的一群人代表团一行 共十二人。②一行 (683或673-727)。唐代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一起制造黄道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多颗恒星位置;与南宫说等首次测量子午线1°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制订《大衍历》等。 ∶一面;一边。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一行作吏 贫僧一行四人 谓一定不变,始终实施。《韩非子·八经》:“势行教严,逆而不违,毁誉一行 而不议。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同罚异。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然后一行 其法。” 陈奇猷 集释:“-……谓一而不变也。” 谓行走一次。《晋书·卜珝传》:“朕欲劳先生一行 ,可乎?”《旧唐书·李靖传》:“ 吐谷浑 寇边, 太宗 顾谓侍臣曰:‘得 李靖 为帅,岂非善也?’ 靖 乃见 房玄龄 曰:‘ 靖 虽年老,固堪一行 。’” 一种德行;一种特出的行为。《淮南子·人间训》:“今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 ,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汉书·东方朔传赞》:“然 朔 名过实者,以其詼达多端,不名一行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但有一行 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按, 唐 李吉甫 著有《一行 传》,《新五代史》亦有《一行 传》,均仿《后汉书·独行传》,载节行之士的事迹。 ∶一群,多指同行的人 : A group of a million or more people traveling 一群。多指同行的人。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其后,又遣他判官按之, 崔 承命不辞,载妻子一行 ,中道而逃。”《新五代史·张居翰传》:“詔书已印画,而 居翰 发视之,詔书言‘诛 衍 一行 ’, 居翰 以谓杀降不祥,乃以詔傅柱,揩去‘行’字,改为一‘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您一行 家眷须到三五十口,大小不教伤着一个。”《西游记》第九三回:“感蒙陛下天恩,但贫僧一行 四众,还有三个徒弟在外,今当领纳,只是不曾分付得一言。” 巴金 《春》十二:“ 觉民 一行 六个人踏着树影进了里面。” 一经。参见“ 一行 作吏 ”。 犹方才,刚刚。《西游记》第三六回:“你这伙道人都少打!一行 説教他往前廊下去蹲,又报甚么!”《西游记》第九二回:“我一行 説不是好人,你就下拜,却被这怪侮暗灯光,盗取酥合香油,连你都摄将来了。” 五行之一。 汉 班固 《白虎通·五行》:“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谓其位卑,卑者亲事,故自周于一行 ,尊于天也。” 汉 王充 《论衡·物势》:“天自当以一行 之气生万物,令之相亲爱;不当令五行之气,反使相贼害也。” 数量词。用于成行列者。 唐 颜真卿 《与郭仆射书》:“僕射指麾宰相与两省臺省已下常参官并为一行 坐, 鱼开府 及僕射率诸军将为一行 坐,若一时从权犹未可,何况积习更行之乎?” 宋 杨万里 《晚登子城》诗:“寒溪半湾落,远树一行 疏。”《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忽然两泪直流,把那个粉脸儿冲得一行 一道的,益发不成个模样。” 杜鹏程 《保卫延安》一:“山头上,山沟里,一蹓一行 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 犹一层。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鱼鲊》:“布鱼于瓮子中,一行 鱼,一行 糝,以满为限,腹腴居上。” 一面;一边。常连用,表示两种以上的状态同时发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一:“古人説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 做‘知’的功夫,一行 做‘行’的功夫。”《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大伯一行 説话,一行 咳嗽;一似害癆病相思,气丝丝地。”《红楼梦》第二九回:“又见 黛玉 脸红头胀,一行 啼哭,一行 气凑,一行 是泪,一行 是汗,不胜怯弱。” 一种行当。《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这 张茂实 每日在那镇中閒坐,百物的行情都被看在眼内,所以也要做这一行 生理。”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三:“我要去告诉 老余 ,叫他替我出出气,一行 服一行 ,豆腐服米汤。” 一桩;一项。 老舍 《正红旗下》一:“万一婆婆已经起床,大声地咳嗽着,而大姐还没梳好了头,过去请安,便是一行 大罪。” 指六个月。《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岁时》引《异闻录》》:“三月为一时,两时为一行 ,两行为一年。” 一、人物一行 (683~727),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 。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
开元九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 主持修编新历。一行 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 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 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 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 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 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 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制定《大衍历》
从开元十三年起,一行 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一行 不幸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僧中科学家一行
对于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密法都有继承,而重点弘传胎藏界密法,又在天文历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密宗传人,是僧中科学家一行 。
一行 (673-727),俗姓张,名遂,巨鹿(今属河北)人(此按《宋高僧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谓魏州,即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的昌乐人)。他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武三思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 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 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 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 的族叔到湖北去请一行 人京,向他请教安国抚民之道,据《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载,一行 进京则在开元三年(715)。
一行 在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 “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 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 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 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 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 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 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昆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 设坛灌顶,一行 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 为笔受。一行 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 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 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玄宗请一行 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订历法。因为自太初(汉武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不准,就诏一行 定新历法。一行 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大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二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木人前置钟鼓,每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武成殿上让百官参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集贤院。
一行 于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 “大慧禅师”号。
一行 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 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 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 认为《大日经》中的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是全经之纲,统论全经大意。此品中三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意,尤为至要。各种功德,皆从心生,所以说菩提心为因。这个心如同虚空。“虚空等心者,即是净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九)。所谓大悲为根,根有“执持”的含义,如同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它们不至于倾倒。悲也兼明大慈,应是大慈悲。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除众生一切苦厄。这种大悲心,是从菩提心而生的,“从此净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同上)。所谓方便究竟,“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大日经疏》卷一)是指入真言门的方便法门。一行 说这种方便最基本的有三方面,即身密门、语密门、心密门。三密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比如语密门所念的真言,都是“如来妙极之语”。又比如身密门所结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密满足义”(《大日经疏》卷二)。总此三句,是菩萨得菩提心之后,因一切众生皆有可觉之性而不能自悟,而起大悲心,为众生说方便法,加以救护,使众生得至究竟地。
对于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一行 加以详尽的诠解。这一曼荼罗,以胎藏为喻,则指修行者最初发菩提心时,犹如父母合因缘,种子之识初入胎中,后来渐渐生长,待出生后,具足种种根体。大悲心也由种子渐渐生起,具足万行。又如婴儿,出生后学习各种技艺,而能施行事业。从净心中生起万行,发起种种方便,济度众生,也是如此。这叫“胞胎胎藏”。以莲花为喻,莲花的种子藏在硬壳中,但在种子中却含藏有莲的枝、叶、花、条的特性。初发的菩提心种子也是如此。种子初生花苞时,莲台和果实等藏于莲叶内,如同出世间心藏在蕴中。莲叶包藏之下,莲花不受风雨吹打,而能日夜生长,犹如大悲胎藏,一旦成就,而能在日光中显照开敷。这层意义叫“莲花胎藏”。
这种胎藏,也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窠窟,故以为名。”(《大日经疏》卷二)一行 又以分别义、因缘义和真实义来分析阿赖耶识。
胎藏曼荼罗的图位,从内到外分三重,中心为第一重,表示佛的菩提自证之德。第二重表示大悲,第三重表示方便。第三重如同各国之君,第二重如同朝廷百官,第一重中,内侍围护垂拱之君,此君为大日如来。
这三重曼荼罗,第一重的中央八叶院,八叶莲花围绕花中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为大曼荼罗王。八叶分别居四佛四菩萨,正东南西北四方之佛,分别表示佛的四智,四菩萨则表示佛的四行。中央院周围,“上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华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大日经疏》卷五)。上方即东方的遍知院,下方即西方的持明院,右方即东方的金刚手院,左方即西方的观音院。第二重包括金刚手院南部的除盖障院,观音院北面的地藏院,持明院西面的虚空藏院,遍知院东面的释迦院。第三重,释迦院东面为文殊院,虚空藏院之西为苏悉地院,除盖障院之南为外金刚部院。
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一行 认为,也都是胎藏曼荼罗,其结构是,“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大日经疏》卷十四)。人的身体,含有三重曼荼罗,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都有佛性,“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是华台之藏”(《大日经疏》卷十二)。在此一行 提出了“即心是道”的观点,但这还只是显教中大乘教的一般看法,一行 更讲即身是佛这个密宗特有的观点,“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舍此识,而能秘密其身”(《大日经疏》卷十五)。但是,“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大日经疏》卷一)一行 认为,那是因为众生不能“如实知”,不知道自心实相就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这叫“无明”,叫“无知膜翳”。如果能如实知,就能做到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也是如来藏思想。但虽然其他大乘教中也讲如来藏思想,在一行 看来,其成佛的可能性往往是不确定的,“经无数阿僧祗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同上)。即使成佛,也历时很长。而这真言门,只要按其中的法则修行,就能速证庄严境界,甚至“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同上)。
至于成佛的一般程序,分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五个过程。信,指“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信佛有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五)入地,即指入十地中的第一欢喜地。五通指到第四地后得五通境界。二乘指到第八地得声闻乘和缘觉境。成佛是指从第九地而行菩萨道,到第十地而成佛。成佛之后,“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终不可尽。”(同上)一悟而成永恒。
这种曼荼罗的安立次第,为地、水、火、风、空五者,“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大日经疏》卷十四)。这是世界成立的五大要素,以种子字来表示,即“阿字门为地,□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佉字门为空”,五者缺一不可,“随阙一缘,终不增长”(《大日经疏》卷一)。这五缘代表色的部分,从本质上讲,万法唯心,这种心,又叫法界,“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大日经疏》卷七)。这五缘和心缘,构成密宗的六大缘起论。
一行 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 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二、佛学用语【一行 】 [出涅盘经] 一行 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 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 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也。)
三、数量词一行 指的是一群(指同行的人)。
例:参观团~~十二人已于昨日起程。 一行 (673~727),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河北巨鹿 人。生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 。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 主持修编新历。一行 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 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 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 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 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起,一行 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 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制定《大衍历》
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起,一行 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僧中科学家一行
对于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密法都有继承,而重点弘传胎藏界密法,又在天文历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密宗传人,是僧中科学家一行 。
他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武三思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 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 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 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 的族叔到湖北去请一行 入京,向他请教安国抚民之道,据《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载,一行 进京则在开元三年(715)。
一行 在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 “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 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 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 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 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 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 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 设坛灌顶,一行 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 为笔受。一行 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 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 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玄宗请一行 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订历法。因为自太初(汉武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不准,就诏一行 定新历法。一行 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大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二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木人前置钟鼓,每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武成殿上让百官参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集贤院。
一行 于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 “大慧禅师”号。
一行 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 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 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 认为《大日经》中的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是全经之纲,统论全经大意。此品中三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尤为至要。各种功德,皆从心生,所以说菩提心为因。这个心如同虚空。“虚空等心者,即是净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九)。所谓大悲为根,根有“执持”的含义,如同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它们不至于倾倒。悲也兼明大慈,应是大慈悲。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除众生一切苦厄。这种大悲心,是从菩提心而生的,“从此净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同上)。所谓方便究竟,“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大日经疏》卷一)是指入真言门的方便法门。一行 说这种方便最基本的有三方面,即身密门、语密门、心密门。三密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比如语密门所念的真言,都是“如来妙极之语”。又比如身密门所结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密满足义”(《大日经疏》卷二)。总此三句,是菩萨得菩提心之后,因一切众生皆有可觉之性而不能自悟,而起大悲心,为众生说方便法,加以救护,使众生得至究竟地。
对于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一行 加以详尽的诠解。这一曼荼罗,以胎藏为喻,则指修行者最初发菩提心时,犹如父母合因缘,种子之识初入胎中,后来渐渐生长,待出生后,具足种种根体。大悲心也由种子渐渐生起,具足万行。又如婴儿,出生后学习各种技艺,而能施行事业。从净心中生起万行,发起种种方便,济度众生,也是如此。这叫“胞胎胎藏”。以莲花为喻,莲花的种子藏在硬壳中,但在种子中却含藏有莲的枝、叶、花、果的特性。初发的菩提心种子也是如此。种子初生花苞时,莲台和果实等藏于莲叶内,如同出世间心藏在蕴中。莲叶包藏之下,莲花不受风吹雨打,而能日夜生长,犹如大悲胎藏,一旦成就,而能在日光中显照开敷。这层意义叫“莲花胎藏”。
这种胎藏,也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窠窟,故以为名。”(《大日经疏》卷二)一行 又以分别义、因缘义和真实义来分析阿赖耶识。
胎藏曼荼罗的图位,从内到外分三重,中心为第一重,表示佛的菩提自证之德。第二重表示大悲,第三重表示方便。第三重如同各国之君,第二重如同朝廷百官,第一重中,内侍围护垂拱之君,此君为大日如来。
这三重曼荼罗,第一重的中央八叶院,八叶莲花围绕花中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为大曼荼罗王。八叶分别居四佛四菩萨,正东南西北四方之佛,分别表示佛的四智,四菩萨则表示佛的四行。中央院周围,“上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华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大日经疏》卷五)。上方即东方的遍知院,下方即西方的持明院,右方即东方的金刚手院,左方即西方的观音院。第二重包括金刚手院南部的除盖障院,观音院北面的地藏院,持明院西面的虚空藏院,遍知院东面的释迦院。第三重,释迦院东面为文殊院,虚空藏院之西为苏悉地院,除盖障院之南为外金刚部院。
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一行 认为,也都是胎藏曼荼罗,其结构是,“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大日经疏》卷十四)。人的身体,含有三重曼荼罗,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都有佛性,“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是华台之藏”(《大日经疏》卷十二)。在此一行 提出了“即心是道”的观点,但这还只是显教中大乘教的一般看法,一行 更讲即身是佛这个密宗特有的观点,“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舍此识,而能秘密其身”(《大日经疏》卷十五)。但是,“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大日经疏》卷一)一行 认为,那是因为众生不能“如实知”,不知道自心实相就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这叫“无明”,叫“无知膜翳”。如果能如实知,就能做到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也是如来藏思想。但虽然其他大乘教中也讲如来藏思想,在一行 看来,其成佛的可能性往往是不确定的,“经无数阿僧祗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同上)。即使成佛,也历时很长。而这真言门,只要按其中的法则修行,就能速证庄严境界,甚至“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同上)。
至于成佛的一般程序,分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五个过程。信,指“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信佛有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五)入地,即指入十地中的第一欢喜地。五通指到第四地后得五通境界。二乘指到第八地得声闻乘和缘觉境。成佛是指从第九地而行菩萨道,到第十地而成佛。成佛之后,“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终不可尽。”(同上)一悟而成永恒。
这种曼荼罗的安立次第,为地、水、火、风、空五者,“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大日经疏》卷十四)。这是世界成立的五大要素,以种子字来表示,即“阿字门为地,缚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佉字门为空”,五者缺一不可,“随阙一缘,终不增长”(《大日经疏》卷一)。这五缘代表色的部分,从本质上讲,万法唯心,这种心,又叫法界,“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大日经疏》卷七)。这五缘和心缘,构成密宗的六大缘起论。
一行 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 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佛学用语 Buddhist terminology 【一行 】 [出涅盘经] 一行 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 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 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也。) 一行 指的是一群(指同行的人)。
例:参观团~~十二人已于昨日起程。
四、古文中的意思
独特的德行。《淮南子。人间训》:“今卷卷然守一节,推一行 ,虽以毁碎灭沈,尤且弗易者,此察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一行 (683,一说673—727)】 一行 ,是我国古代有数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他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圆寂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年仅四十五岁。
一行 原籍魏州昌乐县(依《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之说,当今河南省南乐县境,《宋高僧传》作钜鹿),本姓张,名遂,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裔。天资聪敏,过目不忘。二十岁左右,已博览经史,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一次,他几天之内写成《大衍玄图》及《义诀》各一卷,阐释杨雄的《太玄经》,得到名藏书家尹崇的奖誉而声名大震。当时武三思独揽朝政,猜忌正士,出于某种意图,想与一行 结交。一行 鄙薄他的行为,隐而不见,适遇普寂禅师在嵩山弘扬禅要,参听之后,深受感动,就礼普寂为师,落发出家,时年约二十四、五岁。
出家之后,得到普寂的许可,四出参访,《高僧传》说他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从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内外学的造诣因而更深,名声也更大了。唐睿宗即位(710,一行 二十八岁)之后,曾派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聘,一行 称疾坚辞,却徒步走到湖北当阳去从悟真律师学习毗尼。
开元五年(717),唐玄宗命一行 的族叔礼部郎中洽亲自去湖北请他入朝,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
唐玄宗请一行 进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要整理历法,从新旧《唐书·律历志》的记载看来,一行 开始草拟《大衍历》是在开元九年(721),到开元十五年(727)完成,共经过六、七年的时间。在这六、七年中,他的工作非常紧张。在历法方面,他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的《历议》十卷、《历立成》十二卷、《历草》二十四卷、《七政长历》三卷等书,都是为草拟《大衍历》所提出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要收集实测的资料,如《旧唐书·天文志》云:“玄宗开元九年,太史频奏日蚀不效,诏沙门一行 改造新历。一行 奏云: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太史令测候星度。”这是从天象方面去找立论的客观根据,因此他又必须制造天文仪器以供测候之用。
《新唐书·天文志》说:开元十一年(723),一行 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用铜铁铸成可以测量星宿运动和考察月球运行规律的黄道游仪。测候结果,证实了恒星的位置有移动,画成三十六张图,深得唐玄宗的嘉许,亲为黄道游仪制铭。接着,一行 又受诏和梁令瓒等制造浑天仪。浑天仪又称浑仪,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文的重要仪器,创始于西汉武帝时代的洛下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张衡就改用漏水来转动;后来又屡有修改,经过一行 和梁令瓒的改制,才比较完备。《旧唐书·天文志》说:“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动击鼓,每辰则自动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由此可以考见当时的创造精妙。
《新唐书·天文志》又说:“中晷之法:初(李)淳风造历,定二十四气中晷,与祖冲之短长颇异,然未知其孰是。及一行 作《大衍历》,诏太史(按即太史监南宫说、太史官大相元太等)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就是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即所谓“影差”),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如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 Yixing
一行
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前期经历 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三思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 。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
天文工作 开元九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 主持修编新历。一行 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①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 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开元九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 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见岁差和章动)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后来,一行 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见浑仪和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 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见天球坐标系)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②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 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 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 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③制定《大衍历》 从开元十三年起,一行 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一行 不幸去世,年仅四十五岁。《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大衍历》的编排,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大衍历》对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具体规律描述得比以往的历法更合乎实际。它以定气(见二十四节气)编太阳运动表。在计算中使用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这在数学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大衍历》把李淳风关于蚀差的计算向前推进一步,提出全国不同地点相对于标准点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附近)计算蚀差的方法,称为“九服蚀差”。在五星计算方面,对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计算上,比张胄玄、刘焯的方法更为科学。其中使用了具有正弦函数性质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公式。
参考书目 李迪:《唐代天文学家张遂(一行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64。
(李迪)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一行 】 (人名)直隶钜鹿人,姓张,本名遂,初就普寂出家。强记非凡,游诸方究律藏。又得历数算法之秘诀。唐玄宗闻其名,开元三年,敕入禁廷。九年,撰大衍历九卷。十一年,制黄道仪。善无畏来,师就习密教。参与译经。且撰大日经疏。又遇金刚智,受秘密灌顶。十五年,寂于华严寺。年四十五。谥大慧禅师。所著有大日经疏二十卷,七曜星辰别行法一卷,北斗七星护摩法一卷,梵天火罗九曜一卷,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卷,宿曜仪轨一卷,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等。见宋高僧传五,佛祖通载十六。【又】(术语)专于一事也。善导之观经疏一曰:“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 即望成。” : Yi Hang n.: register, row, swath, tier, happen at the same moment, group travelling together, paity, number of people or things arranged in a line, party, delegation v.: train conj.: even if 一排 , 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