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傢 > 魏國
目錄
朝政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傢,屬於戰國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册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
  
  起源
  
  傳統上魏國的始祖是畢公姬高,周武王伐紂之後,姬高被封在畢,後代於是就以畢為姓。但是《史記》提到“其後絶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說明姬高的後人“絶封”,淪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就難以證明魏國一定是姬姓。
  
  建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和魏脫離晉國 (春秋時期),將其地三分而獨立,晉國滅亡,史稱“三傢分晉”。 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郄、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余家卿大夫控製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衹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傢,稱為“六卿”。
  
  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傢被滅,晉國衹剩下智、趙、韓、魏四傢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專擅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嚮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嚮趙襄子索地遭據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傢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傢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傢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傢分晉”奠定了基礎。
  
  分晉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衹有絳城與麯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韓、趙、魏三傢為侯國。前376年,韓哀侯、趙敬侯、魏武侯瓜分晉國餘土,廢晉靜公,晉完全為韓、趙、魏三傢所取代。
  
  崛起
  
  魏國的國力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時達至頂峰。
  魏文侯(?-前396年)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前403年與韓、趙兩傢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為諸侯,前396年卒。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於《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學”。魏文侯經常嚮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幹木等請教。又任用法傢的李悝為相,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國經過變法國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將攻滅中山國,以吳起為將攻取秦國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黃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衰落
  
  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包括在黃河開發灌溉計劃。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由於這段時期的魏國不斷東侵,其在東方的優勢在一係列戰爭中多次受挫,包括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在西方,秦國奪取了西河地區(一個位於現在陝西山西邊界黃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此後更是不斷受到秦國的侵擾。
  
  桂陵之戰
  
  戰國中期,齊、魏、燕、趙、韓、楚、秦七雄並立,徵戰頻繁。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苦戰了一年,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急忙嚮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正欲嚮外擴張,於是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去救趙國。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𠔌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去膝蓋骨),欲使其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後孫臏千方百計纔逃出回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嚮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决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田忌采納了孫臏“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决,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剋邯鄲。直到魏軍已占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纔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衹身逃回魏國(一說被俘後放回)。
  
  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公元前341年,魏國再次發兵進攻韓國,韓國嚮齊國求援。齊威王采用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張,與韓結好卻不急於發兵。待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纔於次年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齊軍重施“圍魏救趙”的戰法,直驅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樣將攻韓的部隊召回,以太子申為主將,龐涓為將軍,率兵10萬迎擊齊軍。
  此次形勢不同於桂陵之戰,魏軍是有備而來,氣勢旺盛。故孫臏决定因勢利導,利用魏軍求勝心切的弱點,誘敵冒進,再圖取勝。齊軍前鋒與魏軍稍一接觸,即佯裝怯戰,掉頭東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軍力不斷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萬人吃飯的鍋竈,第二天減為5萬人用的鍋竈,第三天則衹剩下3萬人用的鍋竈了。龐涓與孫臏交手,本來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當,但當看到齊軍鍋竈日減,以為齊軍膽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這纔壯起膽子,丟下輜重和步兵,衹領輕車銳騎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殲齊軍,擒獲孫臏。
  齊軍退至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此地道路狹窄,地勢險隘,兩旁樹木茂盛,是個設伏的好地方。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並將路邊一棵大樹剝去樹皮,在樹幹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8個大字。挑選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側的山上,約定天黑後,見到火光就一齊放箭。
  日暮時分,龐涓果然率軍追到馬陵,發現路旁的大樹被剝去樹皮,上面隱隱約約寫有字,就命士卒點起火把來看,待他看清樹上字後,這纔發現中計,急令部隊撤退。但已經晚了,兩旁齊軍看見火光,萬弩齊發,伏兵四起。魏軍措不及防,倉促應戰,很快潰敗,龐涓中箭,左突右衝無法突出重圍,最後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魏軍主力,俘獲魏軍主將太子申,殲滅魏軍10萬。
  桂陵和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則聲威鵲起,稱霸中原,孫臏亦名揚天下。孫臏“圍魏救趙”和“示假隱真”的戰法,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之作,為後世兵傢廣泛推崇。
  
  合縱
  
  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秦國的軍事力量打敗了魏國和韓國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嚮秦國發起挑戰。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勢越來越嚴峻。這時,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公子無忌又名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不過,戰後魏王對他開始猜疑,並免去他的要職。於是信陵君終日藉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君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奪。
  
  竊符救趙
  
  前260年,趙孝成王在和秦國的長平之戰中,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老將廉頗,結果導致趙國的大敗,40多萬兵士被秦國坑殺。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嚮魏安釐王和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秦昭王得到消息後,派使者威脅魏安釐王,魏安釐王懼怕,就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留在鄴紮營駐防,名義上為救趙,實際在觀望形勢的發展。
  平原君不斷派使者前去魏國催促,並責備魏無忌不顧趙國和魏無忌姐姐的危亡。魏無忌為此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安釐王出兵,門客也用盡各種辦法勸說,但魏安釐王懼怕強大的秦國,始終不肯聽魏無忌的意見。魏無忌估計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趙,又不想看着趙國滅亡,於是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着門客前去趙國和秦軍死拼。
  魏無忌帶着車隊路過夷門時遇見侯贏,於是把情況告訴了侯贏。侯贏勸阻魏無忌說,這樣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給饑餓的老虎,一點作用都沒有。並嚮魏無忌秘密獻策,讓魏無忌去找魏安釐王的寵妃如姬幫忙,讓如姬從魏安釐王的臥室內竊出晉鄙的兵符,因為魏無忌曾為如姬報過殺父之仇,如姬是肯定會為魏無忌效命的。魏無忌聽從了侯贏的計策,前去請求如姬幫忙,如姬果然盜出兵符交給了魏無忌。魏無忌拿到了兵符準備上路,侯贏又讓魏無忌把屠夫朱亥帶上,以便晉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權的情況下讓大力士朱亥擊殺他。
  魏無忌到了鄴,拿出兵符假傳魏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表示懷疑,不想交出兵權。此時的魏無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衹好讓朱亥動手,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
  魏無忌統領晉鄙的軍隊後,精選士兵八萬開拔前綫。與此同時,楚國也派出春申君黃歇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滅亡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
簡介
  一春秋時諸侯國之一;二東周戰國時期七雄之一;三三國時期由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權;四南北朝中的北魏;五南北朝中的東魏;六南北朝中的西魏;七隋朝末年群雄割據時期的瓦崗大魏。
春秋魏國
  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姬姓。在今山西芮城縣北。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攻滅,把它封給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
戰國魏國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傢,屬於戰國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册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
  起源
  傳統上魏國的始祖是畢公高,周武王伐紂之後,畢高被封在畢,後代於是就以畢為姓。但是《史記》提到“其後絶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說明畢高的後人“絶封”,淪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就難以證明魏國一定是姬姓。
  建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和魏脫離晉國 (春秋時期),將其地三分而獨立,晉國滅亡,史稱“三傢分晉”。 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郄、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余家卿大夫控製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衹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傢,稱為“六卿”。
  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傢被滅,晉國衹剩下智、趙、韓、魏四傢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專擅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嚮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嚮趙襄子索地遭據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傢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傢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傢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傢分晉”奠定了基礎。
  分晉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衹有絳城與麯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韓、趙、魏三傢為侯國。前376年,韓哀侯、趙敬侯、魏武侯瓜分晉國餘土,廢晉靜公,晉完全為韓、趙、魏三傢所取代。
  崛起
  魏國的國力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時達至頂峰。
  魏文侯(?-前396年)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前403年與韓、趙兩傢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為諸侯,前396年卒。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於《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學”。魏文侯經常嚮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幹木等請教。又任用法傢的李悝為相,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國經過變法國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將攻滅中山國,以吳起為將攻取秦國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黃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衰落
  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包括在黃河開發灌溉計劃。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由於這段時期的魏國不斷東侵,其在東方的優勢在一係列戰爭中多次受挫,包括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在西方,秦國奪取了西河地區(一個位於現在陝西山西邊界黃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此後更是不斷受到秦國的侵擾。
  桂陵之戰
  戰國中期,齊、魏、燕、趙、韓、楚、秦七雄並立,徵戰頻繁。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苦戰了一年,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急忙嚮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正欲嚮外擴張,於是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去救趙國。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𠔌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去膝蓋骨),欲使其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後孫臏千方百計纔逃出回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嚮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决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田忌采納了孫臏“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决,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剋邯鄲。直到魏軍已占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纔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衹身逃回魏國(一說被俘後放回)。
  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公元前341年,魏國再次發兵進攻韓國,韓國嚮齊國求援。齊威王采用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張,與韓結好卻不急於發兵。待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纔於次年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齊軍重施“圍魏救趙”的戰法,直驅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樣將攻韓的部隊召回,以太子申為主將,龐涓為將軍,率兵10萬迎擊齊軍。
  此次形勢不同於桂陵之戰,魏軍是有備而來,氣勢旺盛。故孫臏决定因勢利導,利用魏軍求勝心切的弱點,誘敵冒進,再圖取勝。齊軍前鋒與魏軍稍一接觸,即佯裝怯戰,掉頭東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軍力不斷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萬人吃飯的鍋竈,第二天減為5萬人用的鍋竈,第三天則衹剩下3萬人用的鍋竈了。龐涓與孫臏交手,本來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當,但當看到齊軍鍋竈日減,以為齊軍膽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這纔壯起膽子,丟下輜重和步兵,衹領輕車銳騎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殲齊軍,擒獲孫臏。
  齊軍退至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此地道路狹窄,地勢險隘,兩旁樹木茂盛,是個設伏的好地方。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並將路邊一棵大樹剝去樹皮,在樹幹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8個大字。挑選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側的山上,約定天黑後,見到火光就一齊放箭。
  日暮時分,龐涓果然率軍追到馬陵,發現路旁的大樹被剝去樹皮,上面隱隱約約寫有字,就命士卒點起火把來看,待他看清樹上字後,這纔發現中計,急令部隊撤退。但已經晚了,兩旁齊軍看見火光,萬弩齊發,伏兵四起。魏軍措不及防,倉促應戰,很快潰敗,龐涓中箭,左突右衝無法突出重圍,最後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魏軍主力,俘獲魏軍主將太子申,殲滅魏軍10萬。
  桂陵和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則聲威鵲起,稱霸中原,孫臏亦名揚天下。孫臏“圍魏救趙”和“示假隱真”的戰法,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之作,為後世兵傢廣泛推崇。
  合縱
  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秦國的軍事力量打敗了魏國和韓國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嚮秦國發起挑戰。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勢越來越嚴峻。這時,魏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魏公子無忌又號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不過,戰後魏王對他開始猜疑,並免去他的要職。於是信陵君終日藉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君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奪。
  竊符救趙
  前260年,趙孝成王在和秦國的長平之戰中,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老將廉頗,結果導致趙國的大敗,40多萬兵士被秦國坑殺。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嚮魏安釐王和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秦昭王得到消息後,派使者威脅魏安釐王,魏安釐王懼怕,就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留在鄴紮營駐防,名義上為救趙,實際在觀望形勢的發展。
  平原君不斷派使者前去魏國催促,並責備魏無忌不顧趙國和魏無忌姐姐的危亡。魏無忌為此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安釐王出兵,門客也用盡各種辦法勸說,但魏安釐王懼怕強大的秦國,始終不肯聽魏無忌的意見。魏無忌估計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趙,又不想看着趙國滅亡,於是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着門客前去趙國和秦軍死拼。
  魏無忌帶着車隊路過夷門時遇見侯嬴,於是把情況告訴了侯嬴。侯嬴勸阻魏無忌說,這樣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給饑餓的老虎,一點作用都沒有。並嚮魏無忌秘密獻策,讓魏無忌去找魏安釐王的寵妃如姬幫忙,讓如姬從魏安釐王的臥室內竊出晉鄙的兵符,因為魏無忌曾為如姬報過殺父之仇,如姬是肯定會為魏無忌效命的。魏無忌聽從了侯嬴的計策,前去請求如姬幫忙,如姬果然盜出兵符交給了魏無忌。魏無忌拿到了兵符準備上路,侯嬴又讓魏無忌把屠夫朱亥帶上,以便晉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權的情況下讓大力士朱亥擊殺他。
  魏無忌到了鄴,拿出兵符假傳魏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表示懷疑,不想交出兵權。此時的魏無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衹好讓朱亥動手,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
  魏無忌統領晉鄙的軍隊後,精選士兵八萬開拔前綫。與此同時,楚國也派出春申君黃歇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滅亡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
  魏國貨幣 魏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國君姓名在位時間備註魏文侯魏斯前424年-前387年前403年成為諸侯魏武侯魏擊前386年-前371年魏惠王魏罃前370年-前335年《莊子·則陽》作魏瑩,《戰國策》作魏嬰魏襄王魏嗣前334年-前319年魏哀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即魏襄王,《史記》誤分為二魏昭王魏遬前295年-前277年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
曹魏
  概況
  三國鼎立時期的魏國版圖三國時的魏國(公元220年-265年),始於魏文帝曹丕,亡於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操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逝後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太祖武皇帝。魏朝,計曹操共6帝。占據北方。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傢。
  曹魏的興起
  175年 曹操被舉為孝廉,授洛陽北部尉,再改任頓丘令,後被徵召為議郎。
  184年 漢靈帝封曹操為騎都尉,在潁川一帶鎮壓黃巾起義。因軍功升遷濟南相。
  187年 曹操得罪權貴,被降為東郡太守,於是稱病辭官。
  188年 曹操被任命為拱衛京師洛陽的西園典軍校尉。
  189年 董卓入朝專權,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拒絶董卓拉攏,易名出關,中途被捕,後被釋放,至陳留招攬義兵,準備討伐董卓。十二月,曹操起兵於己吾縣,兵卒五千人。
  190年 正月,各路諸侯響應號召同時起兵討伐董卓,推袁紹為盟主,曹操任奮武將軍。二月,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諸侯聯軍觀望不前,唯曹操孤軍奮戰,敗於董卓部將徐榮,曹操中箭傷,力戰得脫。諸侯聯軍分崩離析後,曹操拒絶袁紹拉攏,開始獨立發展勢力。
  191年 曹操引兵於東郡,大勝黑山賊白繞於濮陽,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192年 春,曹操剿滅黑山賊和匈奴於夫羅部。鮑信等人至東郡迎曹操領兗州牧,曹操進兵攻打黃巾於壽張之東。鼕,曹操收黃巾軍降卒三十餘萬,號為青州兵。袁紹袁術兄弟不合,公孫瓚協助袁術,命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幹,曹操與袁紹合力攻打三路軍馬,獲全勝。
  193年 春,曹操屢勝袁術,袁術敗走淮北,至夏,曹操還軍定陶。秋,曹操軍徵討陶謙,連續攻下十多座城池,陶謙守城不敢出戰。
  194年 春,曹操父親曹嵩被陶謙殺害,曹操欲報殺父之仇。夏,曹軍進攻徐州,縱軍屠殺數萬人,攻拔襄賁。呂布與張邈、陳宮等攻打曹操,曹軍調頭與呂布大戰,不敵呂布騎兵,慘敗,曹操被燒傷。曹軍與呂布軍對峙百日餘,呂布軍糧盡退兵。九月,曹操回軍鄄城。十月,曹操軍至東阿,當年蝗災頻亂,軍糧奇缺。
  195年 春,曹軍襲取定陶。夏,曹操用伏兵之計大破呂布軍,呂布投靠劉備。八月,曹操軍圍雍丘。十月,漢獻帝拜曹操為兗州牧。十二月,攻破雍丘,張超自殺,曹操夷張邈三族。後張邈亦被殺,兗州平定,曹軍東略陳地。
  196年 春正月,曹操軍攻取武平。曹操遣曹洪西迎漢獻帝,因兵亂未成。二月,曹操進軍討破汝南、潁川黃巾軍何儀、劉闢、黃郡、保曼等,漢獻帝拜曹操為建德將軍。六月,漢獻帝假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九月,漢獻帝加封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曹操迫使漢獻帝遷都許,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總攬朝廷軍政大權。十月,曹操徵討楊奉。曹操讓大將軍與袁紹,自任司空,行車騎將軍。曹操開始屯田。劉備軍被呂布打敗,曹操收納劉備。
  197年 春正月,曹操攻打宛城,張綉投降,後又反悔,與曹軍交戰,曹軍戰敗。曹操引兵還舞陰,後擊破張綉軍,歸還許都。袁術欲稱帝,曹操出兵與袁術軍交戰大勝;後數遭劉表、張綉軍侵襲。十一月,曹操親自南徵到宛城,勝劉表軍,攻取湖陽、舞陰。
  198年 春正月,曹操回軍許,初置軍師祭酒。三月,曹操軍圍張綉於穰。五月,劉表遣兵救張綉,曹軍前後受敵,於是深夜鑿險為地道,過輜重,設奇兵,大破張劉聯軍。呂布部將高順打敗劉備,九月,曹操親徵呂布。十月,曹軍屠戮彭城,圍攻下邳。曹操用荀攸、郭嘉計策,决泗、沂之水灌城,一月有餘,下邳城破,曹操處死呂布、陳宮等人,收降臧霸等將。
  199年 四月,曹操進軍臨河,大破眭固等人。八月,曹操進軍黎陽。九月,曹操返回許都,分兵守官渡。十一月,張綉投降,被封為列侯。十二月,曹操兵發官渡。廬江太守劉勳率衆降,封為列侯。劉備與董承等人密謀,背反曹操,曹軍劉岱、王忠部攻打劉備失利。
  200年 春正月,董承等人暗中謀害曹操,失敗後被處死。曹軍東徵劉備,獲勝,劉備投奔袁紹,曹操收降關羽、俘獲劉備傢小,返回官渡。 二月,袁紹派遣郭圖、淳於瓊、顔良等人攻打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袁紹引兵親至黎陽。四月,曹軍北救劉延,從荀攸計策,於白馬大勝袁紹軍,斬殺顔良,解了白馬之圍。袁紹軍渡河追擊曹軍,曹操在延津南用輜重誘敵的計策大破袁紹軍,斬殺文醜,還軍官渡,袁紹軍進保陽武,關羽回歸劉備陣營。八月,袁紹曹操聯營數十裏對峙,袁紹軍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曹操也做土山地道相應。孫策乘官渡戰局動蕩,意欲偷襲許都,未出兵即為刺客所殺。曹操用荀攸計,派徐晃、史渙焚毀袁紹運糧車隊。十月,袁紹遣車運糧,派淳於瓊等五將領兵萬餘人護送,宿袁紹營北四十裏。袁紹謀臣許攸投奔曹操,獻計燒糧。曹操自領步騎五千人夜襲淳於瓊部,士卒皆殊死戰,大破袁紹軍,斬殺淳於瓊等將。袁紹派遣張郃、高覽攻打曹操大營,張、高二將聞聽淳於瓊部被擊破,投降了曹操,袁紹軍大敗,袁紹與長子袁譚等人倉皇北逃。
  201年 五月,袁紹病死。九月,曹操徵討袁紹二子殘部,袁譚、袁尚屢敗退,固守不出。
  203年 三月,曹軍大破袁譚、袁尚軍。四月,曹操進軍鄴。五月,曹軍回師許都,留賈信屯黎陽。八月,曹操徵討劉表。袁紹二子相鬥,袁譚失利,投靠曹操。十月,曹軍復北進,袁尚軍挫敗。
  204年 二月,曹軍攻打鄴城。五月,曹操决漳水灌城,城內大半人餓死。七月,曹軍大破袁尚援軍。八月,鄴城告破,曹操斬殺審配,哭祭袁紹,善待袁紹傢眷。九月,曹操免去河北賦稅一年,漢獻帝封曹操為冀州牧。十二月,曹操進軍南皮,整頓地方局勢。
  205年 正月,曹操軍大破袁譚,袁譚戰死,曹操平定冀州。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兵卒十餘萬投降曹操,被封為列侯。八月,曹操徵討烏丸。
  206年 正月,曹操軍圍壺關徵討袁紹外甥高幹,高幹敗走,後被殺。八月,曹操軍東徵海賊管承部,獲勝。
  207年 曹操從郭嘉計,北徵三郡烏丸。曹軍受阻渤海濱,於是率軍出盧竜塞,進軍柳城。八月,登白狼山,烏桓之戰曹操軍大勝,斬殺烏桓王蹋頓,鬍、漢降軍二十多萬。九月,公孫康殺死袁尚、袁熙,曹操統一北方。
  208年 正月,曹操回到鄴城,造玄武池操練水軍。六月,曹操被封為丞相。七月,曹操南徵劉表。八月,劉表病亡,幼子劉琮代位,屯居襄陽,劉備屯居樊城。九月,曹操軍到新野,劉琮投降,劉備逃至夏口,曹操進軍江陵。十二月,赤壁大戰,曹操軍不習水戰,且瘟疫盛行,被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於赤壁,被迫退軍。
  209年 曹操大治水軍,鞏固自身勢力、穩定北方政局,並設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
  211年 正月,太原商曜等叛亂,曹操派遣夏侯淵、徐晃圍破之。三月,曹操派鐘繇討伐張魯。馬超、韓遂舉大軍叛亂。曹操派曹仁討伐,馬超等人屯居潼關,曹操下令嚴守不出。七月,曹操西徵迎戰馬超軍,派徐晃、朱靈等夜渡蒲孤津,據河西為營。曹操自潼關北渡,馬超截擊曹軍,曹操被校尉丁斐用餌敵之計救回。曹操軍拒渭口,多設疑兵,暗中用舟載兵入渭,造浮橋,深夜分兵結營於渭南,馬超夜裏劫營,被曹操伏兵擊破。馬超等屯居渭南,嚮曹操求和,曹操不許。九月,曹操進軍渡渭水,離間了馬超和韓遂,大勝關西軍,馬超敗走涼州。十月,曹操北徵楊秋,圍攻安定,楊秋投降。
  212年 正月,曹操回鄴城。獻帝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效仿漢初蕭何故事。十月,曹操再次徵討孫權。
  213年 正月,曹操進軍濡須口,攻破孫權江西大營,俘虜孫權軍都督公孫陽。合併中國的十四州,改為九州。五月,曹操被封為魏公。七月,曹操開始建魏社稷宗廟。九月,曹操作金虎臺,鑿渠引漳水入白溝疏通河道。十月,曹操分魏郡為東西部,設置都尉。十一月,曹操初置尚書、侍中、六卿。
  214年 正月,夏侯淵與馬超、韓遂大戰,曹軍獲勝。三月,漢獻帝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七月,曹操再次徵討孫權。夏侯淵平定涼州。十一月,漢皇后伏氏被曹操廢黜處死。
  215年 正月,曹操之女被漢獻帝封為皇后。三月,曹操西徵張魯。五月,曹軍剿滅氐王竇茂軍。七月,曹軍兵至陽平,夜襲陽平關,大勝張衛軍,張魯潰逃巴中,曹操軍入南鄭,收復巴、漢。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孫權大軍。十一月,張魯投降,被封為列侯。
  216年 三月,曹操親耕藉田。五月,獻帝進曹操爵為魏王。十月,曹操再度徵討孫權。
  217年 二月,曹操進軍屯江西郝溪。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曹軍逼攻,孫權退走。三月,曹操引軍北歸。四月,漢獻帝命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五月,曹操興建泮宮。十月,十月,漢獻帝命令魏王官帽上佩綴十二旒,坐金根車,套駕六匹馬、配置五時副車,立曹丕為魏太子。
  218年 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謀反,兵敗被殺。三月,張飛、馬超不敵曹洪軍,撤往漢中,蜀漢大將吳蘭被殺。四月,代郡、上𠔌烏丸無臣氐叛亂,很快被曹軍剿平。七月,曹操治兵,西徵劉備。九月,曹操兵至長安。十月,宛城守將侯音等人叛亂。
  219年 正月,曹仁部屠戮宛城,斬殺侯音。夏侯淵與劉備於陽平大戰,被劉備軍所殺。三月,曹操軍自長安出斜𠔌,緊逼漢中,劉備拒守不出。五月,曹操引軍撤回長安。七月,曹操以夫人卞氏為王後。八月,漢水暴漲,於禁被關羽打敗,關羽圍攻曹仁,曹操派遣徐晃去解圍。十月,曹操自洛陽南徵關羽,大軍未到,徐晃已經大破關羽軍,曹仁部得以解圍。
  220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賈詡為太尉。庚午,漢獻帝禪位,改元黃初,大赦。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衆降。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221年 春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於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222年 三月乙醜,立齊公叡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曹丕自許昌南徵,諸軍兵並進,孫權臨江拒守。
  223年 丁未,大司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於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
  224年 夏四月,立太學,製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𠔌梁博士。
  225年 鼕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裏。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226年 曹丕病危,立曹睿為皇太子,托孤於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等人。不久,曹丕去世,曹睿繼位,追謚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同年八月,孫權進攻江夏,文聘堅守。朝臣商議發兵救援,曹睿則認為孫權意在偷襲,今已相持,則不會持久,不久孫權果然撤退。同年十二月,曹睿大封群臣,封太尉鍾繇為太傅,徵東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為大將軍,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軍大將軍陳群為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227年 十二月,新城孟達反,司馬懿出兵討伐。
  228年 司馬懿攻破新城,孟達被斬。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睿派曹真、張郃等人拒敵,並親往長安壓陣。不久,馬謖被張郃大破於街亭,蜀軍撤退。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出陳倉,魏將郝昭防禦成功。
  230年 曹睿詔曹真、司馬懿等出兵伐蜀,因大雨無功而反。
  231年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曹真病死,司馬懿代替其拒敵,防守成功。
  234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
  235年 曹睿開始大修宮殿,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消耗大量人力,影響了農業。大臣楊阜、高堂隆等人數次進諫,曹睿不聽。
  237年 遼東公孫淵反,自稱燕王。
  238年 司馬懿出兵徵討遼東,獲勝。同年年底,曹睿病危,立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欲屬以後事,曹宇推辭,於是曹睿聽中書劉放、孫資之言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同司馬懿共同輔政。
  239年 曹睿病逝,臨終托孤於曹爽、司馬懿,於是封曹芳為皇太子。當天,曹睿病逝,於是曹芳繼位登基,年僅八歲。同年八月,曹芳開始親臨朝政,聽取大臣奏事。
  244年 曹芳在曹爽的建議下下詔伐蜀,結果無功而反。
  249年 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從。司馬懿乘機上奏永寧太後,請廢曹爽兄弟,並率兵屯司馬門,控製京都。曹爽最終屈服,自請免去職務,不久被司馬懿定罪,夷滅三族。從此曹魏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251年 王凌謀立楚王曹彪,被司馬懿討伐,曹彪被賜死。同年,司馬懿病逝。
  252年 司馬師被任命為大將軍,司馬氏繼續把握魏國朝政。
  254年 二月,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張輯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很多人受牽連被殺,張皇后被廢。同年九月,司馬師上奏太後廢掉皇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曹芳搬出洛陽,在河內郡重門營建齊王宮,所有禮儀制度都如同諸侯王的封國。
  255年 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因廢立之事叛亂,司馬師率兵討伐成功,但於歸途中病逝。曹髦無力阻止司馬昭繼任為大將軍,於是朝政繼續由司馬氏把持。
  257年 諸葛誕叛亂,司馬昭率兵徵討,於次年平定。
  260年 曹髦發現權威日去,十分生氣,於是召侍中王瀋、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商議,欲出宮討伐司馬昭。王經力勸,曹髦不聽。王瀋、王業二人將此事密報給司馬昭,於是司馬昭有所準備。曹髦自率數百僕人,鼓噪而出,司馬昭的弟弟司馬伷跑來勸阻,被曹髦手下呵退。中護軍賈充又率衆出來阻擋,曹髦拔劍親自迎戰,於是衆人退卻,但太子捨人成濟在賈充的授意下持戈上前,將曹髦刺死。司馬昭聞訊後假裝大驚,將成濟斬首謝罪,又用太後的名義以不敬太後、自尋死路的罪名將曹髦的皇帝名位廢掉。繼而,司馬昭立常道鄉公曹璜繼位。曹璜繼位後改名為曹奐。
  263年 在幾次假意推辭後,司馬昭最終被封為晉王,加九錫。同年,蜀國滅亡。
  265年 八月,司馬昭去世,司馬炎繼承王位。十二月,司馬炎代曹奐為皇帝,魏國滅亡,晉朝開始。曹奐被改封為陳留王。
  魏國的滅亡
  曹丕(魏高祖文皇帝)為抵抗蜀漢諸葛亮的入侵,重用司馬懿。在曹丕在世期間,司馬懿兢兢業業為魏國效勞,擋住了蜀漢的進攻。曹丕死後,由於繼任者年少,加上曹氏成員不滿司馬懿大權獨攬,開始排擠司馬懿。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司馬懿取得了勝利,掌握了曹氏政權。其後,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握曹氏政權。在鄧艾等人滅蜀漢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魏國滅亡。
  魏國經濟
  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𠔌百萬斛」。因此,曹操設置田官於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製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做成的「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製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嚮穩定,終達至「徵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剋平天下」。
  魏國政治
  一、魏國皇權
  魏國統治權力的建立,主要依靠兩個因素:一是實行屯田,用政權的力量使土地和逃亡農民重新結合起來,使封建國傢的財政有了比較可靠的來源;二是廣泛招攬人才,唯才是舉,取得士族的支持,建立起較有生氣的政權機構。
  曹丕稱帝後,為了鞏固皇權,明令禁止宦官與外戚幹政,對宗室限製也比較嚴,在政權機構中掌握實權的主要是士族。
  魏明帝大造宮殿園囿,奢侈無度、庫藏空竭;239年,明帝卒,太子芳八歲即皇帝位,宗室曹爽和大士族司馬懿同受遺詔輔政。曹爽在明帝臨終前被命為大將軍,司馬懿原為太尉,曹芳即位後,爽、懿並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掌握朝廷軍政大權。不久,司馬懿又被授予太傅銜,對幼主負指導之責;曹爽則重用一批少年名士,終日浮華交會,清談玄理,縱酒作樂,不理政務。249年,司馬懿在京城發動政變,把曹爽及其黨羽一網打盡,獨掌魏國權柄。皇帝雖存,權力已亡,連皇帝的廢立都由司馬氏做主齊王芳為司馬氏所廢。高貴鄉公髦為司馬氏所立又為其所殺最後一個魏君陳留王奐亦司馬氏所力又為其所廢。魏國的皇權實際上衹有文帝、明帝兩代,總共不到二十年。
  二、官僚機構
  西漢末年,改丞相為司徒;東漢獻帝以前,無丞相或相國的設置。東漢末年,董卓廢少帝,立漢獻帝,自任相國。這時的相國,已經不同與秦、西漢時的最高行政長官,而是國傢最高權力的實際掌握者連皇帝也受其控製。曹操掌握了漢朝的實權以後,也自任丞相,後來又以其子丕為副丞相。曹操稱魏王後,曾沿西漢諸侯王置相的舊製,設相國。曹丕稱帝後,改相國為司徒。司馬懿殺曹爽後,掌握朝政大權,魏帝以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不受。到司馬氏代魏的前兩年,司馬昭始稱相國,次年,又以其子為副相國。所以東漢末年和魏的相國 是一種很特殊的職位,它幾乎成為實權在握的朝臣奪取皇位的信號。
  魏有太傅、太保的設置,為輔導皇帝的職位。
  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各置官屬,“然皆無事 希與朝政”。衹備顧問咨詢,負責處理全國行政事務的是尚書臺,以尚書令、左右僕射為其長官。尚書令、僕射都是三品官,有時以錄尚書事總領朝政,為最高政務官。曹爽、司馬懿輔政,都加錄尚書事銜。尚書臺分設五曹:吏部曹掌選舉、左民曹掌繕修功作池苑等事、客曹掌外國朝賀之事。五兵曹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等。度支曹掌財務,各曹以尚書領之。尚書令、二僕射、五曹尚書合稱“八座” 。曹以下,又分為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 、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別兵、考工、定科、都官 騎兵二十五郎。尚書臺的其他屬官還有尚書左右丞、諸曹典事、主書令史等。
  其他行政部門與漢製大體相同;太常卿掌禮儀祭祀;光祿勳卿掌宿衛宮殿門戶;衛尉卿掌徼循事;太僕卿掌車馬;廷尉卿掌刑法獄訟;大鴻臚卿掌諸侯及四方蠻夷朝貢,郡國上計,行禮贊導,拜授諸侯,吊謚護喪;宗正卿掌敘親屬及宗室犯法;大司農卿掌錢𠔌金帛,郡國計薄,邊郡調度;少府卿掌服禦珍膳之屬;執金吾卿掌宮外戒司非常及主兵器;將作大將掌土木之工;都水(臺)使者掌水利灌溉;符節(臺)令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等。
  太後有衛尉、太僕、少府三卿,大長秋奉宣皇后旨意,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掌輔導太子及太子傢事。
  魏武初置秘書令、丞,掌尚書奏事。文帝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又置監並掌機密,其機構叫“中書省”,如密詔下州郡及邊將,不通過尚書臺 ,由中書省直接發出。中書監、令屬官有中書侍郎(也稱“中書郎”),通事郎、中書通事捨人、著作郎、著作佐郎、主書令史等。另置獨立的秘書省,專掌藝文圖籍,長官為秘書監,屬官有秘書左右丞、秘書郎、校書郎等。
  皇帝左右還有些親近侍從,備顧問應對,參與政令的審議,這類官員有侍中(曹爽、司馬懿輔政都加侍中銜)、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中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散騎侍郎、給事中、奉車都尉、駙馬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黃門冗從僕射、謁者僕射、冗從僕射等,侍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黃門侍郎共平尚書奏事。
  魏以太尉掌軍事行政,有時設大司馬,地位較太尉為尊,大將軍為最高軍事統帥,加“大都督”或“都督中外軍事”稱號,權力尤重。
  魏的軍隊分為“中軍”(中央軍)和外軍(地方軍),中軍即禁軍,由中領軍統令。中領軍掌五校尉、中壘、武衛三營,資重者為領軍將軍 出徵時則置行領軍,其屬有中護軍、掌武官選舉,出徵時督護諸將;資重者為護軍將軍,又有武衛、中壘二將軍、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五校尉。京師武官還有城門校尉和殿中將軍 外軍即地方軍,由都督諸州軍事統率,多為刺史兼銜。
  魏置各種名號將軍,為軍事將領,有驃騎、車騎、衛、撫軍、領軍、鎮軍、四徵、四鎮、四安、四平等將軍 資深者為大將軍;又有徵蜀、徵虜、鎮護、安衆等號將軍以及雜號五品將軍等。此外還有中郎將、校尉、都尉、監軍、護軍等武官。
  從魏開始,御史臺從少府獨立出來,成為中央監察機關,以御史中丞為其長官。魏文帝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 後復為中丞,御史中丞之下,有治書侍御史掌律令,治書執法掌奏劾,侍御史分曹監察,治書曹掌度支運,課第曹掌考課,殿中侍御史居殿中察非法,還有禁防御史,三臺(尚書、都水、符節)五都(長安、譙、許、鄴、洛陽)侍御史,對地方的監察由中央不定期派出的巡御史擔任。
  魏的地方行政分為州、郡、縣三級,京都所在的州置司隸校尉,掌察舉百官及京師近郡犯法者,並領司州。一般的州置刺史,或置牧,牧較刺史為尊,刺史多以持節都督兼任,不兼軍職的叫“單車刺史”。郡置太守,京都所在的郡稱“尹”,太守領兵加“將軍”名號。郡有都尉一至二人,掌軍事,縣者大置令,小者置長。縣下有鄉,大鄉置有秩、三老、嗇夫。王國、公國、侯國都置相、王國、公國相職如太守,侯國相職如縣令。
  魏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校尉,如戊己校尉、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西域校尉等。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左右光祿大夫為加官。
  有時皇帝授予使臣或地方官員以特殊的符節,提高其地位,加重其權力,分為三等,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的人。
  魏太守以上的行政官員多兼武職。凡屬這種情況,屬官也往往分為行政、軍事兩個係統。丞相、司徒、司空等屬官有軍師、參軍之類都屬於軍府幕僚。
  三、軍事制度
  魏國的軍隊實行士傢制度,即世兵製。當時的戶口分為三種:普通民戶、屯田客、軍戶。軍戶即士傢,世代當兵,或服輓船、養馬、鼓吹的各種特定的勞役。士傢中的婦孺與尚未輪代的男丁,也要為政府耕田或服役。士傢身份低於平民,士傢與平民不能混雜,士傢衹能跟士傢通婚。士傢制度是封建國傢在特定條件下用私人部麯方式組織國傢軍隊的制度,帶有強製性和奴役性。屯田中有一部分是軍屯,自耕農民也要負擔沉重的兵役。
  四、文官制度
  魏黃初五年立太學,置博士。
  在官員的任用上,從曹操起,實行“唯才是舉”的原則。為了更多的招攬人才,魏文帝在稱帝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其做法是: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小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定品第高下,上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上報司徒;司徒再加審核然後交尚書選用。還規定,郡人口十萬以上,歲察一人,特別優異的不受戶口限製。這種制度在開始實行的時候,重視輿論,不拘爵位,“論人才優劣 非謂世族高卑”,比起東漢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縱仕途與單純以封建道德為標準的“舉孝廉” ,無疑是一個進步。
  魏明帝時,采納行司徒事董昭的建議,立郎吏課試法:“郎吏學通一經,纔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 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罷退之。”魏明帝又詔令散騎常侍劉劭作都官考課法七十二條,交百官議,議舊不决,未能實行。
  魏宗室封爵分王、公、侯、伯、子、男(以上皆稱國)、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十等,皇后以下的嬪妃,分貴嬪、夫人、淑妃、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等爵號;又置列侯、關內侯、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十五級)共六等爵以賞軍功,關內侯以下皆不食租,謂之虛封。文武官吏的級別分為九品,俸祿發給粟米,以石計算。
  五、立法與司法制度
  魏文帝承用秦漢舊律,明帝命陳群、劉劭等刪節漢律令,製定《魏律》(治民)十八篇、《州郡令》(治地方官)四十五篇、《尚書官令》(治朝官)、《軍中令》(治軍)共一百八十餘篇,又置律博士,專用鄭玄學解釋律令。
  地方各級行政長官兼任司法官,中央司法機關為廷尉,一般案件州郡可自行解决。
  魏文帝時,曾沿用秦漢舊律,有所謂誹謗妖言罪,犯者殺,告者有賞,在實行中誣告者甚多。黃初四年,文帝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罪罪之。次年又補充規定:謀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餘皆勿聽治,敢忘相告者以其罪罪之。
  曹魏世係
  曹魏五帝: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奐
  稱號姓名廟號謚號在位時間曹騰高皇帝(高祖追封)曹嵩太皇帝(高祖追封)魏武帝曹操太祖(高祖追封)
  武皇帝(高祖追封)魏文帝曹丕高祖文皇帝220-226,在位7年魏明帝曹睿烈祖明皇帝226-239,在位13年魏齊王曹芳239-254,在位15年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在位6年魏元帝曹奐元皇帝(西晉追封)260-265,在位6年首都:洛陽
  成立於公元220年,滅亡於公元265年
北魏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疆域北魏(386年-534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也是南北朝時期,影響最大的一個朝代。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稱王建國,至534年魏孝武帝兵敗逃往長安投奔宇文泰,歷經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圭建立北魏,北魏道武帝采用曹魏時期的制度,北魏日益崛起。最初,建都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398年,遷都於平城(今大同)。
  他的孫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承其大業:嚮北馬踏漠北,柔然被屢次擊潰;嚮南又震懾劉宋,兵鋒從黃河沿岸直抵長江北岸;439年一統北方,終結了從八王之亂起,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北方混戰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在位期間,進行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實行均田製和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他的卓越改革,為最終的北隋滅南陳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拓跋宏493年起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隨着生産的發展和鮮卑貴族漢化的加深,北魏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激烈的階級鬥爭使北魏政權搖搖欲墜。此後,內亂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歡控製的東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滅亡。
  漢化政策。北魏統治下的中原,以漢族為主,具有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消除鮮卑與漢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即封建化,在服飾、語言、喪葬、通婚、吏治、門閥等制度方面都有相關的漢化規定。這些改革促進了北方各少數民族進入封建社會,適應了各族人民間的自然融合趨勢,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北魏時期,科學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農書。魏末酈道元以《水經》為綱,寫成地理名著《水經註》。文學方面,北朝民歌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徵,風格剛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敕勒歌》、《折楊柳歌》、《木蘭詩》就是當時民歌的代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遷都洛陽40年間的佛教史料。酈道元的《水經註》從文學角度看,也不愧為一本文字優美的遊記。北魏雕塑藝術,集中表現在當時的石窟寺中。它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
東魏
  東魏(534年-550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地方性政權,由鮮卑化漢人高歡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十一歲的曾孫元善見為孝靜帝,為自己登上帝位而鋪路,並與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對立,建都鄴城(今屬河北省)。在整個東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高歡控製著政權,他衹是玩弄權術,積極籌備篡位,因此國內土地兼併問題嚴重,民族矛盾尖銳,而且屢敗於西魏。公元550年,當二十七歲的孝靜帝以為高歡已死,自己可以親政時,東魏隨即被高歡之子高洋所廢,東魏亡。東魏衹經歷一帝,享國十六年,此後東魏全境進入北齊的統治。
西魏
  西魏(535年-556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地方性政權,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的孫子為帝,與高歡所擁立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宇文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五年。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控製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敗東魏。
瓦崗大魏
  瓦崗軍-魏國(613年-618),隋朝末年群雄割據時期涌現出的一個強國。瓦崗起義軍首領翟讓不滿隋煬帝暴政,帶領子弟兵攻陷瓦崗寨,以瓦崗為基,陸續攻占天馬、金墉、金堤等城池。瓦崗軍發展越盛,嚴重威脅了隋朝統治。613年,隋廷的侍郎李密被煬帝妃子暗害,遭到煬帝追殺。李密倉皇逃竄到瓦崗,被翟讓救來。李密嚮翟讓提出治理瓦崗的政策,翟讓十分佩服李密,便與他以兄弟相稱。後來,李密越來越得人心,翟讓自知是一莽夫,不能登位九五,便主動讓首領之位於李密。李密在衆將官的支持下接受首領之位。同年,李密稱魏公,建立瓦崗大魏政權。614年,李密稱魏王,改元為建封元年。616年,李密親率大軍爭奪已殺煬帝自立的大滸皇帝宇文化及,勢必要得傳國玉璽。宇文化及在衆諸侯的追殺下,窮途末路而被殺。玉璽被大唐李淵奪走。李密大怒回國。617年,李密在瓦崗百姓的呼叫聲中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魏帝國,史稱瓦崗西魏,改元為建世元年。618年,大魏內部矛盾愈演愈烈,李密因驕傲而失了許多人才。同年,各路藩王起兵攻打瓦崗,李密被迫降唐。至此,大魏滅亡。
相關詞
諸子百傢百科辭典中國歷史楚國日本古代公族政治傢軍事傢歷史人物
三國百科大全人物曹操名將宋詞學者高校
張姓天文學家經學家文學家建安七子將軍將領更多結果...
包含詞
翟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