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用語 > 馬未都
目錄
馬未都 Ma Weidou (1955~?) 山東榮成

漢族,1955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收藏專傢,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
央視《百傢講壇》主講人。
馬未都早年下過鄉,插過隊,回城後當了幾年機床工。
1981年,《中國青年報》用一個整版發表了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小說發表後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與王朔、劉震雲等人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頗有影響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
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傢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1992年至今出版多不有關收藏的著作。
1996年10月,在馬未都的奔走下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終於獲準成立了。
1997年1月18日,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公衆開放。
1999年為配合世界建築大會,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同建築報合作,舉辦了中國古建築門窗及陳設展,精美的展品和獨特的展覽設計給20萬來自全世界的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瑞環主席在開幕時也參觀了展覽,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0年伊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內南小街,依然沿襲過去的展覽方式和風格,力求將更好的展覽展現給大傢。2002年,馬未都創辦了全國首傢私立博物館分館——觀復博物館杭州館。
2003年10月,遠赴巴黎展出中國古代門窗,受到各界好評,當地的歐洲時報並以大幅文章報導展出盛況。
2004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
2005年,創辦觀復博物館廈門館。
200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觀復博物館”,正式實行理事會製。
主要著作
小說集《今夜月兒圓》,1992年出版的《馬說陶瓷》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啓蒙讀物。
接着他還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的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傢》、《文物報》上發表。
參與編寫《中國鼻煙壺珍賞》。

2002年出版《中國古代門窗》,獲第六屆國傢圖書奬、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奬一等奬。
目前他又致力於關於中國古代傢具藝術的研究和整理。
2008年出版【百傢講壇係列】《馬未都說收藏》(共五本),分別為《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10月出版)《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待出)。
觀復博物館
【“觀復”簡介】
觀復博物館是新中國第一傢私立博物館。
1996年10月30日獲政府批準成立,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
2004年實行理事會製。
本館設有:瓷器館、傢具館、油畫館、工藝館、影像館、門窗館和多功能廳。常年舉辦各類展覽及講座,開展鑒定和咨詢業務。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
觀復博物館在浙江杭州、福建廈門設有地方館。
觀復博物館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
【“觀復”由來】
“觀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是:“緻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說:達到虛空的極點,安住於甚深的禪定之中;宇宙萬物相互運作生長,我們得以觀察到它們的本根源頭。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終會回歸根本。回歸根本稱作靜,就是所謂的回歸其本來自性。
“觀”即看,“復”即一遍又一遍。世間萬物你衹有靜下心來一遍又一遍反復仔細觀察,才能認清它的本質。“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
【“觀復”事記】
1996年10月中國第一傢私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經北京市文物局批準正式成立。
1997年1月18日位於北京宣武區琉璃廠西街53號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面積400平米。
2001年1月18日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北京朝陽區南小街竹竿鬍同華智大廈,展出面積400平米。
2002年1月18日位於杭州河坊街鬍慶餘堂旁邊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杭州館正式開館。
2004年6月18日揭曉的“首屆中國收藏年度排行榜”中,觀復古典藝術古典藝術博物館入選中國十大民間博物館。
2004年8月北京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搬遷至位於朝陽區金盞鄉金盞南路18號的新館。
2004年北京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改為理事會製,目前有理事15人。
2005年10月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廈門館開館。
2007年8月為適應博物館的發展和展出內容的多樣性,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更名為——觀復博物館
【早期“觀復”】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廠,展出面積約400平方米,陳列以明清傳世文物為主;除長年展出的古傢具之外,還定期地策劃組織專題展覽,並舉辦文化交流講座等活動。館內的佈置溫馨而典雅,客廳、書房、臥室、茶室的佈置,打破了人們成見裏的冷冰冰的博物館形象。整個館內衹有十多個玻璃展室,不斷地更換着新的展覽。
2000年伊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內南小街,依然沿襲過去的展覽方式和風格,力求將更好的展覽展現給大傢。館內長年陳列中國古代傳世精品文物,定期策劃組織專題展覽,舉辦文化交流講座活動。
【現在“觀復”】
2004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總占地8畝,展覽區及會員活動區2,800平方米;設有傢具館、陶瓷館、門窗館、攝影館、油畫館、工藝館和多功能館七個展館。實行會員製。
200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觀復博物館”。馬未都的心願是使觀復博物館盡快社會化、規範化,形成良好的運營的機製,並最終完整地留給社會。做到這點不能衹靠個人的力量,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來完成。2007年,觀復博物館正式實行理事會製,100名理事將一起為這項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觀復博物館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
觀復博物館至今已舉辦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遼金元古瓷展、觀復小品展、
海上懷舊展、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盤展、錘鏨工巧——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展、中國古代門窗展、中國古建築門窗及陳設展等十多個展覽。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成立填補了建國以來私立博物館的空白。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各地方臺、香港衛視鳳凰臺、日本NHK、中國日報、人民政協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北京晚報、中國文物報、香港大公報等百余家媒體給予報道,聲援他的文化事業。
百傢講壇專題
馬未都先生於2008年1月1日做客央視《百傢講壇》,現已播出《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共10講)、《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共23講)、《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共8講),即將播出《馬未都說雜項收藏》。
【播出目錄】
1月01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一)盛世收藏
1月02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二)床前明月
1月03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三)一榻清風
1月04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四)正襟危坐
1月05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五)拍案驚奇
1月06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六)箱櫃傳奇
1月12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七)小傢具大境界
1月13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八)軟硬兼用
1月19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九)去偽存真
1月20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十)大器晚成
1月26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一)曙光初現
1月2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變土為金
2月02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三)稀世珍瓷
2月03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四)皇傢珍瓷
2月16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五)五彩珍瓷
2月1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六)民窯傳奇(上)
2月23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七)民窯傳奇(下)
2月24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八)瓷中神話:元青花
3月24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九)永宣青花
3月25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成弘青花
3月26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一)嘉萬青花
3月2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二)明亡清興話青花
3月28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三)雍乾青花
3月29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四)晚清青花
7月0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五)瓷中珍品釉裏紅
7月08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六)顔色釉傳奇(上)
7月09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七)顔色釉傳奇(下)
7月10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八)光彩奪目說五彩
7月11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九)爭雄鬥豔說鬥彩
7月14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十)皇傢專用瓷琺琅彩
7月15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十一)豔壓群芳話粉彩
7月16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十二)外銷瓷的神話
7月1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十三)陶瓷的收藏與辯偽
8月25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一)神秘的玉器童年
8月26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二)夏商周的美玉
8月27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三)新奇的德玉文化
8月28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四)鼎盛漢玉
8月29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五)隋唐遼金話美玉
9月01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六)宋元明玉器
9月02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七)巔峰時代
9月03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八)真假美玉
生平簡介
  馬未都,漢族,1955年3月22日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收藏專傢,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央視《百傢講壇》主講人。
  馬未都早年下過鄉,插過隊,回城後當了幾年機床銑工。
  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
  1981年,《中國青年報》用一個整版發表了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小說發表後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與王朔、劉震雲等人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頗有影響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
  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傢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1992年至今出版多部有關收藏的著作。
  1996年10月,在馬未都的奔走下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終於獲準成立了。
  1997年1月18日,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公衆開放。
  1999年為配合世界建築大會,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同建築報合作,舉辦了中國古建築門窗及陳設展,精美的展品和獨特的展覽設計給20萬來自全世界的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瑞環主席在開幕時也參觀了展覽,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0年伊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內南小街,依然沿襲過去的展覽方式和風格,力求將更好的展覽展現給大傢。2002年,馬未都創辦了全國首傢私立博物館分館——觀復博物館杭州館。
  2003年10月,遠赴巴黎展出中國古代門窗,受到各界好評,當地的歐洲時報並以大幅文章報導展出盛況。
  2004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
  2005年,創辦觀復博物館廈門館。
  200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觀復博物館”,正式實行理事會製。
主要著作
  小說集《今夜月兒圓》,1992年出版的《馬說陶瓷》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啓蒙讀物。
   接着他還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的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傢》、《文物報》上發表。參與編寫《中國鼻煙壺珍賞》。
  2002年出版《中國古代門窗》,獲第六屆國傢圖書奬、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奬一等奬。
  目前他又致力於關於中國古代傢具藝術的研究和整理。
  2008年出版【百傢講壇係列】
  《馬未都說收藏》共五本,分別為《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馬未都說》係列三本。分別為《馬未都說 枕上篇》《馬未都說 車上篇》《馬未都說 厠上篇》都已出齊。
觀復博物館
  【“觀復”簡介】
  觀復博物館是新中國第一傢私立博物館。
  1996年10月30日獲政府批準成立,並於1997年1月18日正式開館,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
  2004年實行理事會製。
  本館設有:瓷器館、傢具館、油畫館、工藝館、影像館、門窗館和多功能廳。常年舉辦各類展覽及講座,開展鑒定和咨詢業務。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
  觀復博物館在浙江杭州、福建廈門設有地方館。
  觀復博物館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
  【“觀復”由來】
   “觀復”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是:“緻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說:達到虛空的極點,安住於甚深的禪定之中;宇宙萬物相互運作生長,我們得以觀察到它們的本根源頭。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終會回歸根本。回歸根本稱作靜,就是所謂的回歸其本來自性。
  “觀”即看,“復”即一遍又一遍。世間萬物你衹有靜下心來一遍又一遍反復仔細觀察,才能認清它的本質。“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
  【“觀復”事記】
  1996年10月中國第一傢私立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經北京市文物局批準正式成立。
  1997年1月18日位於北京宣武區琉璃廠西街53號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面積400平米。
  2001年1月18日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北京朝陽區南小街竹竿鬍同華智大廈,展出面積400平米。
  2002年1月18日位於杭州河坊街鬍慶餘堂旁邊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杭州館正式開館。
  2004年6月18日揭曉的“首屆中國收藏年度排行榜”中,觀復古典藝術古典藝術博物館入選中國十大民間博物館。
  2004年8月北京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搬遷至位於朝陽區金盞鄉金盞南路18號的新館。
  2004年北京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改為理事會製,目前有理事15人。
  2005年10月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廈門館開館。
  2007年8月為適應博物館的發展和展出內容的多樣性,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更名為——觀復博物館
  2009年9月17日—2010年3月16日國慶六十周年--觀復博物館奉獻特別展覽
  ◇ 座上賓 —— 中國古代坐具展
  ◇ 百盒 千合 萬和 —— 中國古代盒具展
  展覽地點:觀復博物館
  策劃、展品提供:觀復博物館
  展期:2009年9月17日——2010年3月16日
  【早期“觀復”】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廠,展出面積約400平方米,陳列以明清傳世文物為主;除長年展出的古傢具之外,還定期地策劃組織專題展覽,並舉辦文化交流講座等活動。館內的佈置溫馨而典雅,客廳、書房、臥室、茶室的佈置,打破了人們成見裏的冷冰冰的博物館形象。整個館內衹有十多個玻璃展室,不斷地更換着新的展覽。
  2000年伊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內南小街,依然沿襲過去的展覽方式和風格,力求將更好的展覽展現給大傢。館內長年陳列中國古代傳世精品文物,定期策劃組織專題展覽,舉辦文化交流講座活動。
  【現在“觀復”】
  2004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遷至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總占地8畝,展覽區及會員活動區2,800平方米;設有傢具館、陶瓷館、門窗館、攝影館、油畫館、工藝館和多功能館七個展館。實行會員製。
  200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觀復博物館”。馬未都的心願是使觀復博物館盡快社會化、規範化,形成良好的運營的機製,並最終完整地留給社會。做到這點不能衹靠個人的力量,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來完成。2007年,觀復博物館正式實行理事會製,100名理事將一起為這項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觀復博物館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
  觀復博物館至今已舉辦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遼金元古瓷展、觀復小品展、海上懷舊展、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盤展、錘鏨工巧——中國古代金屬工藝展、中國古代門窗展、中國古建築門窗及陳設展等十多個展覽。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成立填補了建國以來私立博物館的空白。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各地方臺、香港衛視鳳凰臺、日本NHK、中國日報、人民政協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北京晚報、中國文物報、香港大公報等百余家媒體給予報道,聲援他的文化事業。
百傢講壇專題
  馬未都先生於2008年1月1日起做客央視《百傢講壇》,先後播出52講。分別為《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共10講)、《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共23講)、《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共8講)、《馬未都說漆器收藏》(共3講)和《馬未都說收藏雜項》(共7講),以及《薪火相傳說收藏》。
  【播出目錄】
  2008年:
  1月01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一)盛世收藏
  1月02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二)床前明月
  1月03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三)一榻清風
  1月04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四)正襟危坐
  1月05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五)拍案驚奇
  1月06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六)箱櫃傳奇
  1月12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七)小傢具大境界
  1月13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八)軟硬兼用
  1月19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九)去偽存真
  1月20日播出 馬未都說傢具收藏(十)大器晚成
  1月26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一)曙光初現
  1月2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變土為金
  2月02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三)稀世珍瓷
  2月03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四)皇傢珍瓷
  2月16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五)五彩珍瓷
  2月1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六)民窯傳奇(上)
  2月23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七)民窯傳奇(下)
  2月24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八)瓷中神話:元青花
  3月24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九)永宣青花
  3月25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成弘青花
  3月26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一)嘉萬青花
  3月2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二)明亡清興話青花
  3月28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三)雍乾青花
  3月29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四)晚清青花
  7月0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五)瓷中珍品釉裏紅
  7月08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六)顔色釉傳奇(上)
  7月09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七)顔色釉傳奇(下)
  7月10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八)光彩奪目說五彩
  7月11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十九)爭雄鬥豔說鬥彩
  7月14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十)皇傢專用瓷琺琅彩
  7月15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十一)豔壓群芳話粉彩
  7月16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十二)外銷瓷的神話
  7月17日播出 馬未都說陶瓷收藏(二十三)陶瓷的收藏與辯偽
  8月25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一)神秘的玉器童年
  8月26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二)夏商周的美玉
  8月27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三)新奇的德玉文化
  8月28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四)鼎盛漢玉
  8月29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五)隋唐遼金話美玉
  9月01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六)宋元明玉器
  9月02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七)巔峰時代
  9月03日播出 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八)真假美玉
  2009年:
  2月02日播出 馬未都說漆器收藏(一)早期漆器
  2月03日播出 馬未都說漆器收藏(二)唐宋明清的漆器
  2月04日播出 馬未都說漆器收藏(三)動刀的漆器
  2月05日播出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一)鑲嵌藝術
  2月06日播出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二)竹雕傳奇
  2月09日播出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三)名貴材料的雕刻
  2月10日播出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四)名揚天下宣德爐
  2月11日播出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五)東方奇葩景泰藍
  2月12日播出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六)掌中乾坤鼻煙壺(上)
  2月13日播出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七)掌中乾坤鼻煙壺(下)
  2月14日播出 馬未都說收藏 薪火相傳說收藏
百傢講壇係列圖書
  【圖書前言】
  我們瞭解歷史一般通過兩個途徑——文獻及證物。文獻的局限在於執筆者的主觀傾嚮,以及後來人的粉飾。因此不能保證客觀真實地再現歷史。證物不言,卻能真實地訴說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過程是靠證物來標定坐標,匯成進程圖表。
  此套書共五册,分為傢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玉器篇、雜項篇。在央視《百傢講壇》播出時受時間限製,內容不盡完整。此為全本,未做刪節。全套圖書從當今百姓喜愛的傳統文化入手,試圖解釋文明成因,展現文化魅力。衹要你對文物乃至文化有興趣,讀此書就一定樂趣無窮。
  這個樂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帶給你的,而不是我。
  【圖書後記】
  我試圖以通俗的方式來講述歷史,頌揚文明。《百傢講壇》給了我機會,並提供這樣一個極為廣阔的平臺,使我得以展現個人近三十年的積纍。
  我們文明的魅力很難用語言來表現,無論是誰,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面前,都顯得渺小而微不足道。
  但我仍努力去做了。這要感謝《百傢講壇》的魏淑青主任、製片人萬衛先生,他們的肯定,給了我信心;還要感謝編導馬琳、那爾蘇、張佳彬,他們的具體工作使講座增色。
  感謝中華書局的顧青先生、責任編輯梁彥先生,在本書的出版編輯過程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我還要感謝為文明火炬傳遞不計榮譽的每一個人,正是他們,使我們燦爛的文明得以延續。
  馬未都 戊子歲首
  於觀復博物館
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
  出版社:中華書局
  定價:29元
  目錄:
  自序
  第一講 盛世收藏——關於收藏
  第二講 床前明月——中國的坐具
  第三講 一榻清風——中國的床具
  第四講 正襟危坐——中國的椅具
  第五講 拍案驚奇——中國的承具
  第六講 藏器待時——中國的儲具
  第七講 別具匠心——中國的屏、幾、架
  第八講 魏紫姚黃——中國傢具的用材
  第九講 博物洽聞——傢具的辨偽
  第十講 隨方製象——中國的明清傢具
  後記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
  出版社:中華書局
  定價:32元
  目錄:
  第一講 陶瓷文明 曙光初現——陶器誕生
  第二講 變土為金 獨步天下——早期瓷器
  第三講 寥若晨星 珍如拱璧——汝窯
  第四講 高山仰止 卓越千古——官窯 哥窯
  第五講 雲蒸霞蔚 如冰類雪——鈞窯 定窯
  第六講 和光同塵 分外妖嬈——宋代北方民窯
  第七講 儀態萬方 分庭抗禮——宋代南方民窯
  第八講 馬背馳騁 獨樹一幟——遼、金、西夏、元瓷器
  第九講 一統江山 君臨天下——元青花
  第十講 蘇麻離青 深入胎骨——明早期青花
  第十一講 各領風騷 謀求變化——明中期青花
  第十二講 火光炸天 四時雷電——明晚期青花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內容簡介
  《馬未都說收藏》係根據著名收藏傢馬未都先生在中央電視臺《百傢講壇》所做關於雜項的11期講座內容整理而成,圖文並茂,相得益彰。全書共11章,詳細介紹了漆器、鑲嵌藝術、竹雕藝術、名貴材質雕刻、明清銅器、景泰藍、鼻煙壺,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動實例作為佐證,讀者會在不經意間領略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作者精心選配的近300幅相關圖片,更是起到錦上添花之功,為《馬未都說收藏》增色不少。
  目錄
  第一講 漆藝之光 麯水流觴——早期漆器
  第二講 粉飾生活 千文萬華——唐至清代漆器
  第三講 捉刀代筆 科羅曼多——雕刻漆器
  第四講 含英咀華 百寶爭輝——鑲嵌藝術
  第五講 雕鏤精湛 妙趣橫生——竹雕藝術
  第六講 文玩珍賞 遊刃有餘——名貴材質雕刻
  第七講 爐火純青 鑄造精湛——明清銅器
  第八講 掐絲填彩 繁縟華麗——景泰藍
  第九講 方寸之間 別有洞天——鼻煙壺(上)
  第十講 秋水盈光 掌中乾坤——鼻煙壺(下)
  第十一講 文明積纍 受用清福——文化的力量
《馬未都說:枕上篇》
  人情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論語》
  事理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尚書》
  文化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文心雕》
  雜談
  精騖八極,心遊萬仞
  ——《文賦》
  內容簡介:
  我是一個對各類事物都感興趣的人,十分願意思考其規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大傢熟知的文物收藏不過是我的業餘愛好。早年喜歡過文學,錯以為文學是一生的事業,後來發現人生有許多事情比文學還絢爛多彩,就勢利地離文學遠去了。走進文物領域,深知此處積澱之厚,非一世之功不可攻入,故興趣盎然。世上凡能成事的人都要保持這種興奮,持之以恆。王安石所以說:君子不可以不知恆。
《馬未都說:車上篇》
  人情:記人之善,忘人之過。——《三國志》
  事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文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漢書》
  雜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卜居》
  內容簡介
  寫這套叢書時馬未都五十三歲,自稱此套書是對前半生的一個總結,也是個人生經驗的大匯集。馬曰:如果我的出生是起點,現在算是一站,下半生决沒有等長的時間了。所以古人常常發出哀嘆,人生苦短。其實短長都罷,關鍵是要活得明白。這套小書理應叫“明白集”。
  《馬未都說》一套三本,分別用了“枕上篇”、“車上篇”“厠上篇”,每篇都按照人情、事理、文化、雜談四個部分分類,寫了很多關於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的感悟,並用自己半生的經歷和觀察力,撥開紛紜的現象,直接探究事理的本質,而書中提出的一些關於藝術的普及和創新的觀念,無不體現了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擔憂。
《馬未都說:厠上篇》
  人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經》
  事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文化:蘇世獨立,橫而不流。
  ——《九章》
  雜談: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論衡》
  作者簡介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館長。 曾任職於中國青年出版社,發表小說、報告文學等上百篇。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占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等。著有《馬說陶瓷》、《明清筆筒》、《中國古代門窗》等文物鑒賞、研究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其中《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啓蒙讀物;《中國古代門窗》2003年獲第六屆國傢圖書奬、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奬一等奬。 2008年1月1日,馬未都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傢講壇》,講授中國文物及其背後的歷史、文化知識。這是《百傢講壇》首次推出此類節目,也反映了當今國傢重視文化、重視歷史的潮流。
英文解釋
  1. n.:  Ma Weidou
相關詞
收藏百傢講壇觀復博物館圖書收藏隨筆文學隨筆
包含詞
馬未都說收藏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
馬未都說:枕上捲馬未都說:車上篇馬未都說(厠上篇)
馬未都說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
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