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 : 基督教詞彙 : 飲食 > 飲酒
目錄
《飲酒 booze》
詩人: 柳宗元 Liu Zongyuan

  今夕少愉樂,起坐開清尊。舉觴酹先酒,為我驅憂煩。
  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暄。連山變幽晦,緑水函晏溫。
  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清陰可自庇,竟夕聞佳言。
  盡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
《飲酒 booze》
詩人: 晁說之 Chao Shuizhi

  與君厭苦洛陽塵,望斷今朝那得親。
  為問紅旗白馬客,何如左蔗右螯人。
  醉來無意誅讒鬼,醒後傾身事麴神。
  辜負景鍾勳業志,杜康廟裏作忠臣。
《飲酒 booze》
詩人: 薑特立 Jiang Teli

  平生嗜酒不耽酒,不愛深斟愛淺斟。
  嵇阮詎能知此味,可憐一世衹醺瀋。
《飲酒 booze》
詩人: 陸遊 Lu You

  我酒本小戶,痛飲乃有時;
  意氣不相值,終日持空卮。
  醉或能齋莊,不醉或狂逸,
  乃知老子狂,非自麴孽出。
  今日雪始晴,行歌官道傍,
  超然醒醉間,非莊亦非狂。
更多詩歌...
請鑒賞:

  陸遊 Lu You:飲酒 booze
  陸遊 Lu You:飲酒 booze
  楊萬裏 Yang Wanli:飲酒 booze
  趙必岊 Zhao Bijie:飲酒 booze
No. 6
  組詩名。東晉陶淵明作。共二十首。多寫作者回歸田園後的生活感受,表達了作者蔑視權貴、鄙棄仕途、嚮往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出作者遠離官場後的內心寧靜,歷來為人傳誦。
No. 7
  喝酒。《國語·晉語一》:“﹝ 史蘇 ﹞飲酒出。”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天下吏人,誥至後,出臨三日皆釋服,無禁婚嫁、祠祀、飲酒、食肉。” 魯迅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其時 司馬氏 已想篡位,而 阮籍 名聲很大,所以他講話就極難,衹好多飲酒,少講話。”
No. 8
  古代宴會時供食畢漱口的酒。《周禮·天官·酒人》:“共賓客之禮酒、飲酒而奉之。” 鄭玄 註:“飲酒,食之酒。” 賈公彥 疏:“謂食時有酒者,《麯禮》雲:‘酒漿處右。’則此非獻酬酒,是酳口之酒也。” 孫詒讓 正義:“蓋食禮無獻酬,唯有酳口,故別謂之飲酒。”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大詩人。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傢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傢,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着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作者詳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傢後,州裏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製着長江中上遊,窺伺着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傢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捨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鼕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傢。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乡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絶。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傢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裏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範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産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着私情,把衆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麯經阿麯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着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着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鬥米嚮鄉裏小兒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絶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决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淵明辭官歸裏,過着“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衹要傢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慄裏(今星子溫泉慄裏陶村),生活較為睏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絶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睏,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藉貸。他的老朋友顔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傢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傢,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傢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着貧睏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睏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 (405)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四言詩並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陶淵明死後 100多年,蕭統搜集他的遺文,區分編目,編定了《陶淵明集》 8捲,並親自寫序,作傳。後來,北齊陽休之又在蕭本基礎上,增加了別本的《五孝傳》和《四八目》,合序目為10捲本《陶潛集》。陽本隋末失其序目,為9捲本。此後,別本紛出,爭欲湊成10捲,北宋時宋庠又重新刊定10捲本《陶潛集》,為陶詩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沒有傳下來。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幾種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詩文兩册本,南宋紹熙三年刊,有清光緒影刻本;汲古閣藏10捲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捲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漢魏七十二傢集》中《陶集》5捲亦即焦□翻宋本。此外,還有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本和元刊蘇寫大字本等。最早為陶詩作註的是南宋湯漢。元以後註本、評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10捲:常見有四部叢刊影印本。清代陶澍註《靖節先生集》10捲,有傢刊本及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節詩箋》,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後者稱為《陶靖節詩箋定本》。
飲酒二十首【全】
  餘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其三∶
  道喪嚮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鬆,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其八∶
  青鬆在東園,衆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衆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十一∶
  顔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獲年,長饑至於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
  十二∶
  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
  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
  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
  擺落悠悠談,請從餘所之。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捨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鬆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餘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嚮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薫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傢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十九∶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是時嚮立年,志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裏,
  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二十∶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絶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飲酒》組詩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繫,興至揮毫,獨立成篇。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
詳解飲酒(其五)
  飲酒(其五)①
  東晉 陶淵明
  結廬②在人境③,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④?心遠地自偏⑨。
  采菊東籬下,悠然⑧見南山。
  山氣日夕⑤佳,飛鳥相與⑥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⑦。
  註釋
  ①《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後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
  ②結廬:構築房捨。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③人境:人類聚居的地方。
  ④爾:這樣。
  ⑤日夕:傍晚。
  ⑥相與:相伴。
  ⑦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麽表達。辨,辨識。
  ⑧悠然:閑舒的樣子.
  ⑨心遠地自偏:心遠離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譯文
  生活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你問我何能如此,衹要心志高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着伴兒歸還。這其中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欲要辨明,卻忘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品評賞析
  (1)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啓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衹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2)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傢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於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於而又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末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於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睏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睏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活與永恆的宇宙的樹立。詩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嘆:“人生無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睏境與背謬註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聯繫,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他的《飲酒》之五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憑着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藴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儘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匯說,就是“異化”),但對絶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鑽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位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於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着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胃之傢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傢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儘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着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後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徵。它代表着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作者在什麽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衹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衹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衹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麯。
  另一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為什麽不能作“望”?因為“望”是有意識的註視,缺乏“悠然”的情味。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全在於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帶來得之驚、失之憂,根本上破壞了生命的和諧。所以,在這表現人與自然一體性的形象中,衹能用意無所屬的“見”,而不能用目有定視的“望”。
  見南山何物?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於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嚮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我們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後世禪傢的味道,在這裏已經顯露端倪了。
  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稱譽。然而簡單地以這種美學境界來概括陶淵明的全部創作,又是偏頗的。因為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其濃烈幾乎超過同時代所有的詩人。但也正因為焦慮,他纔尋求靜穆。正像我在開頭就說的,這是在新的睏境與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和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也許,我們能夠在某個時刻,實際體驗它所傳達的美感,進入一個純然平和的、忘卻人生所有睏擾的狀態,但這絶不可能成為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
佛教百科
  【飲酒】 (術語)五戒之一。禁飲酒。俱捨論十四曰:“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餘律儀,故為護餘,令離飲酒。”
佛教百科
  【飲酒】五戒之一。酒中含有麻醉性,飲者迷失理智,誤造種種的過失,所以佛教禁戒之。
英文解釋
  1. :  drinking
  2. n.:  booze,  bowl,  cup,  pot,  hit the booze,  kiss the cup
  3. vi.:  swizzle
相關詞
癥狀醫學酒精醉酒百科大全生活
包含詞
飲酒者飲酒的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