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 Cai Yuanpei (1868~1940) 浙江紹興 | 生辰: 1868年1月11日
祭日: 1940年3月5日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民主主義革命傢和教育傢。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産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鬥、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他試圖通過貧兒院的試驗和推廣,逐步以學前兒童公共教育替代當時的家庭教育,最終實現學前兒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國近現代美育的倡導者,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實施美育,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實施學前兒童美育:把胎教作為美育的起點;讓嬰兒及其母親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藝術美構成的環境之中;認為幼稚園的美育一方面通過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專題”進行,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其他課內涵的美育因素,如“計算、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它們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與語法。”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生平
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得以博覽群書。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遊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鼕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産階級民主教育體製。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
五年鼕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被迫辭職後,多次赴歐洲英、法等國考察教育和講學。民國十六年後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産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誄詞中有“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先生應運而生,集中西文化於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纔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周恩來送輓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澤東特發唁電:“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遺餘力,先後主辦過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府學堂、越郡公學、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學名譽校董。紹興城區筆飛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為紀念館,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新建“元培小學”、“元培中學”以示紀念。遺著輯有《蔡元培全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有錄。(中共紹興縣委宣傳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産階級的新教育體製。
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製”改為“學分製”,實行“選科製”,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傢。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國纔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産階級教育思想體係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3.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衆的學者。
大事年表
1868年1月11日,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的山陰縣.
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4歲的蔡元培入傢塾。
1878年,光緒戊寅四年,蔡元培11歲,父親蔡光普因病早逝時,長兄元金13歲,小弟元堅9歲。
1879年,光緒五年蔡元培12歲時,寄居到姨母傢讀書。
1880年,光緒六年蔡元培13歲時由姨母傢轉到李姓塾師傢讀書。
1884年,光緒甲申十年蔡元培17歲時,考取秀纔。
1885年,光緒十一年蔡元培18歲時,設館教書。
1889年,光緒己醜十五年蔡元培22歲時中舉人。 同年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1890年,光緒十六年,蔡元培23歲時,進京會試得中成為貢士,未殿試。
1892年,光緒十八年蔡元培25歲時,經殿試進士及弟,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光緒甲午二十年蔡元培27歲時,春應散館試,得授職翰林院編修。 就在這一年,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受到毀滅性打擊。
1898年,戊戌二十四年,蔡元培31歲,當在朝廷上無法說服統治者革新圖強之後,棄官從教,初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同年六君子被害,除京師大學堂以外的所有百日維新産物均遭慈嬉太後為代表的保守派迫害。
1900年,庚子二十六年蔡元培33歲,由於之他的妻子受封建思想約束使他們之間的感情一直處在不和狀態,而當他逐漸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後,便開始重新思考女權的定義,於是寫出了《夫妻公約》,重新調整與妻子王昭的關係。這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復感情的裂痕,之後兩人關係轉好,但同年夏天,王昭因病離開了人世。也就是在這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1901年夏,辛醜二十七年,蔡元培34歲時,到上海代理澄衷學堂校長。
1901年9月,被聘為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總教習。
1902年1月1日,壬寅二十八年,蔡元培在與他往日的學生黃仲玉女士杭州舉辦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
1902年,蔡元培35歲時,同蔣智由等在上海創辦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為總理。
1903年,癸卯二十九年,蔡元培36歲時,愛國學社的活動引起清政府的警覺,下令偵訊。蔡元培輾轉青島、日本、紹興、上海等地,一方面學習德語,準備赴德留學以躲避風頭,一方面仍從事教育和革命活動。
1903年,蔡元培為抗拒俄國政府覬覦中國北方領土,與上海反清革命志士以對俄同志會的名義辦了《俄事警聞》(後改《警鐘日報》)
1904年,甲辰三十年37歲時,他在上海組織建立了光復會。
1905年,乙巳三十一年38歲時,同盟會成立,光復會並入,孫中山委任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
1907年5月,丁未三十三年40歲時,他在駐德公使孫寶琦的幫助下前往德國柏林,入萊比錫大學聽課和研究心理學、美學、哲學諸學科。一面學習,一面教授唐紹儀(後任民國政府第一任內閣總理)4個侄子的中文教師,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了4年海外留學的生活。在德4年,他編著了《中國倫理學史》等一批學術書籍。
1911年11月上旬,宣統三年辛亥年,辛亥革命爆發,在陳其美去電催促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亞回國。
1912年1月4日,民國元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教育部在蔡元培之下對公衆徵求可能的國歌,後來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國歌,由瀋恩孚作詞、瀋彭年譜麯的國歌擬稿,歌名《五旗共和歌》(中華民國國歌)
1月19日,民國元年,他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並主持製定了《大學令》和《中學令》,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大學和中學校令,他強調要把中學和大學鍵造成健全國民的學校。
2月,魯迅被他邀請到教育部任職。
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願與袁世凱政府合作而辭職。
1913年,民國二年蔡元培46歲時,再次赴法國從事學術研究,在留歐的三年時間裏,又編撰了不少哲學美學著作。
1915年6月,民國四年,蔡元培48歲時,他與李石曾、吳玉章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在法國倡勤勤工儉學,希望以次組織幫助更多華人到歐洲求學,後來的周恩來、鄧小平等均是通過這個組織的幫助後順利在法國進行學習的。
1916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終於明令恢復了民國初年的《臨時約法》,孫中山、黃興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黨人紛紛相約回國,一些浙江籍議員還發電給遠在法國的蔡元培,說是要推選他當浙江省督軍。
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與吳玉章一起乘船由馬賽回國,抵達上海。
1916年12月26日,民國五年,蔡元培49歲時,受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發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礪德行,三日敬愛師長,將“抱定宗旨”置於首位。
1917年,蔡元培聘請《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為文科學長,並聘請李大釗、鬍適、錢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實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學術民主,支持新文化運動。
1917年,蔡元培邀請著名哲學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學講授印度哲學。
1917年,徐悲鴻應蔡元培之邀從日本東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
1917年7月,鬍適從美國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教授。
1917年7月3日,蔡元培在北大發表熱情洋溢的就職演說的餘熱未散,就嚮黎元洪總統提出辭職了,措辭委婉,但動因沉鬱,那就是抗議張勳復闢。
1917年10月,民國六年,蔡元培50歲時,主持教育部召開北京各高等學校代表會議,討論修改大學規程,北京大學文科提出廢年級製,采用選科製的議案,會議議决通過,决定在北大試行。北大選科製規定每周一課時,學完一年為一個單位,本科應修滿 80個單位,一半必修,一半選修(理科酌量減少),修滿即可畢業,不拘年限;預科應修滿40個單位,必修占四分之三,選修占四分之一。選修科目可以跨係。
1918年,他更明確地指出:“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傢之人格。”
1918年5月22日,蔡元培為“中日防敵軍事協定”這個破事,反對政府變相賣國,又嚮大總統提出辭呈。
1918年11月16日,民國七年蔡元培51歲時,“一戰”剛結束,在天安門前組織集會慶祝,發表題為《勞工神聖》的演講,鮮明提出要“認識勞工的價值”,並喊出了“勞工神聖”的口號。
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廢除科,改原隸屬於科的學門為係,設立14個係,廢學長,設係主任。原來的文、理、法三科分別改稱第一、二、三院,僅作為各係所在地區的標志(因原來三科分佈在不同地區),不代表一級機構。
1919年5月8日,五四運動爆發後,蔡元培為抗議政府逮捕學生,於5月8日提交了辭呈。並於9日悄然離京。
5月13日,北京各大專學校校長於5月13日嚮政府齊上辭呈,支持蔡元培。
1919年6月15日,民國八年蔡元培52歲時,在他發佈的《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中說:“我絶對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後由於北大師生極力輓留,蔡元培答應衹做北大師生的校長。
1920年初,蔡元培與李石曾、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蔡元培任校長。
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許王蘭、奚湞、查曉園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聽,當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開我國公立大學招收女生之先例。
1920年5月,蔡元培聘任地質學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邀著名作傢莎菲回國任北京大學文學教授,8月,聘魯迅為北京大學講師。
1920年年底,民國九年,蔡元培53歲時,被北京大學派遣去歐洲考察。與法國裏昂市長赫禮歐(Herriot),裏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Lepine)等,合作設立裏昂中法大學協會,决定在裏昂成立中法大學。
著作目錄
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 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67
2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0
3 蔡元培教育論著選(蔡元培,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 蔡元培先生全集.續編(蔡元培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0
5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上海書店 1984
6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 著) 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56
7 蔡元培語萃(蔡元培, 著) 華夏出版社 1993
8 蔡元培隨想錄 : 人生的啓示(蔡元培, 著)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4
9 文化融合與道德教化 : 蔡元培文選(蔡元培,著)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4
10 蔡元培文集(蔡元培, 著) 錦綉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
11 蔡元培選集(蔡元培,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12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東方出版社 1996
13 蔡元培學術文化隨筆(蔡元培, 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6
14 張元濟蔡元培來往書信集(張元濟, 著/蔡元培, 著)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1992
15 商務印書館九十年 : 我和商務印書館(蔡元培著/蔣維喬著/莊俞著) 商務印書館 1987
16 蔡元培語言及文學論著(蔡元培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17 玄圃論學集 : 熊十力生平與學術(蔡元培著) 三聯書店 1990
18 蔡元培選集(蔡元培著) 中華書局 1959
19 蔡元培論科學與技術(蔡元培著)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
20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1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蔡元培捲(劉夢溪主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2 蔡元培學術論著(蔡元培,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23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01,美育代宗教說(婁子匡編/蔡元培,著) 東方文化書局 1973
24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21,妖怪學講義(婁子匡編/蔡元培著) 東方文化書局 1974
25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41,中國倫理學史(婁子匡編/蔡元培,著) 東方文化書局 1974
26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 : 專號.(2),民族篇(婁子匡主編/蔡元培,著) 東方文化書局 1976
27 蔡元培張元濟往來書札(蔡元培,著/張元濟,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民國79
28 蔡元培美育論集(蔡元培/高平叔) 湖南教育 1987
29 蔡元培哲學論著(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0 蔡元培美學文選(蔡元培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3
31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高平叔編) 中華書局 1984
32 蔡元培政治論著(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3 石頭記索隱(蔡元培著/鬍適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34 孑民自述(蔡元培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
35 蔡元培美學文選(蔡元培,著) 淑馨出版社 1989
36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商務印書館 1998
37 未能忘卻的憶念 : 《宇宙風·自傳之一章》《人間世·名人志》合集(蔡元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38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商務印書館 1999
39 蔡元培民族學論著(蔡元培, 著) 臺灣中華書局 5/12
40 蔡元培教育論集(蔡元培,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41 簡易哲學綱要(蔡元培編) 商務印書館 民國13
42 哲學要領(科培爾講) 商務印書館 民國8[
43 哲學大綱(蔡元培編纂) 商務印書館 民國10
44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上海商務印書館 民國26
45 美術的起源 : 學術講演錄(蔡元培著) 4414
46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編) 商務印書館 民國16
47 石頭記索隱(蔡元培編纂) 商務印書館 民國23
48 倫理學原理(蔡元培編譯) 商務印書館 民國8年
49 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鬍適編輯/蔡元培/王云五編輯) 商務印書館 民國26
50 蔡元培書信集(蔡元培,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51 文明的呼喚 : 蔡元培文選(蔡元培,著/聶振斌選註)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
52 大學精神 : 五四前後知識分子論大學精神之經典文獻(蔡元培,著/鬍適,著)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90
53 哲學大綱(蔡元培編纂) 商務印書館 民國15
54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編) 商務印書館 民國17
55 現代教育思潮(吳敬恆主編/蔡元培主編/王云五主編) 商務印書館 民國20
56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蔡元培,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57 中國新文學大係導論集(蔡元培著) 良友圖書公司 民國34
58 蔡元培講演集(蔡元培,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
59 王國維 蔡元培 魯迅點評紅樓夢(王國維,著/蔡元培,著/魯迅,著) 團结出版社 2004
60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商務印書館 2004
6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62 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蔡元培,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63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Cai Yuan Pei ,)著) 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67
蔡元培名言
“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瞭解功課時,纔去幫助他。”
蔡元培故居
蔡元
培 (1868一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傢、著名教育傢。曾任光復會會長, 赴法留學,回國後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中央研究院院長。1917年起任北京大學校長。1932年與宋慶齡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一生致力於科學與民主,反對封建專製。他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其74年的人生歷程,先後經歷了清政府時代、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北洋政府時代和國民黨政府時代,一路經歷風雨,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貢獻。
蔡元培故居(一)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故居建築始建於明代晚期,為蔡氏祖父以下幾代聚居地。蔡元培在此出生,並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蔡元培故居占地1,856平方米,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每進三或五開間,中間有天井相隔。第一進門廳,第二進正房,第三進坐樓,係清中期重建,其東次間樓上原為蔡元培住處。該故居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紹興傳統民居。附近有筆架橋、題扇橋、戒珠寺、蕺山。
2001年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元培故居(二)
在北京市東城區東堂於鬍同75號。故居原門牌33號,為東、西各三進的院落,原大門在中間。現分為75、77號兩個院落,蔡元培寓此時,將5間倒座作為客廳。二進院北房3間,前有走廊,左右各帶1間耳房,東西廂房各3間,南房4間,第三進北房5 間,帶走廊。此宅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這是一幢歐式小洋房。蔡元培先生1937年寓居於此。
蔡元培故居(三)
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愚園路寓所遷至上海海格路(今華山路303弄16號)居住。1937年11月2日,他帶頭與交通、同濟、暨南、浙江等大學校長黎照寰、翁之竜、何炳鬆、竺可楨等聯名致電九國公約會議,呼籲采取有效措施,遏製日本對華之侵略,並嚴懲日本違反國際公法,肆意摧毀我國文教機關之暴行……1937年,日軍侵占上海後,蔡先生移居香港。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黃色花園洋房,外形采用較陡的兩坡屋頂,山墻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構架,深灰色卵石墻面,加上紅瓦屋頂,顯得親切而高雅。整幢建築采用不規則佈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側有一間矮小的花房,兩側屋旁植有竜柏、芭蕉、羅漢鬆、瓜子黃楊和盤槐。整幢房屋占地2.22畝,建築面積526平方米。早在1984年就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屋前有石階扶梯可直登二樓,穿過狹長室內走廊,在走道中間,塑有一座蔡先生半身銅像。會客廳內大部分是蔡先生生前之物,基本上保持原貌。在客廳北墻上,懸挂先生中年時代一幀巨幅畫像,目光炯炯,神態嚴肅。墻下置一隻老式寫字檯,除了文房四寶、花瓶、水盂之外,有一架臺歷撕到公元1867年1月11日,這一天是先生生辰之日。臺上還陳列着各種版本的先生著作,寫字檯旁一隻老式轉椅是先生生前寫作辦公用的。南墻左側挂着一幅油畫,是劉海粟大師當年的作品;右側墻上對稱地懸挂一幅蔡夫人周峻為先生作的肖像油畫。先生在其空白處題了一首詩:“我相遷流每剎那,隨人寫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在西墻下懸挂着一張1936年蔡先生和師生在江灣國立音專與蕭友梅校長的合影。東墻上挂着1935年先生在國立音專任校長時植松樹照片,東間是藏書室,藏着先生部分著作、書和信件。在上海市華山路303號的上海蔡元培故居經過整修部分恢復原貌,2008年1月11日將正式對公衆開放。整修一新的蔡元培故居紀念館三樓設立為“蔡元培實物館”,將首次展出120餘件珍貴文物。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紅幛綴成“孔子”二字,代替懸挂三星畫軸的傳統,以開演說會的形式代替鬧洞房。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傢、思想傢,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經歷了3次婚姻,這3次婚姻正好印證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變革,也印證了中國近代史的變遷。
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 性格不合 婚禮之前從未見面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說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此時的蔡元培在婚禮之前甚至從來沒有和王昭見過面。王昭有潔癖,而且花錢極節省,但蔡元培卻生性豪放、不拘小節,他更有大男子主義,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對他無條件服從,兩人婚後經常發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開始重新思考女權的定義,他寫出了《夫妻公約》,重新調整與妻子王昭的關係,這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復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這一年王昭因病離開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黃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時候蔡元培剛滿33歲,在江浙一帶的知識界已經頗有名氣了,來他傢裏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蔡元培面對紛至沓來的媒人,磨濃墨、鋪素箋,揮毫寫下了一張徵婚啓事貼在書房的墻壁上。他提出了五個條件:第一是不纏足的女性;第二是識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麽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消息傳開來,媒人們頓時一個個退避三捨。
也許是姻緣天定,蔡元培在杭州辦學的時候,有一天在朋友傢看到一幅工筆畫,綫條秀麗、題字極有功底。他一打聽,作者是江西名士黃爾軒的女兒黃世振,又名仲玉。黃仲玉出身書香門第,不但沒有纏足,而且識字又精通書畫、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擇偶標準,於是他請朋友從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紅幛綴成“孔子”二字,代替懸挂三星畫軸的傳統,以開演說會的形式代替鬧洞房。 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了4年海外留學的生活。在德4年,他編著了《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義思想,轉變成為尋求婦女平等權利的鬥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黃仲玉可謂對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學派遣去歐洲考察。就在這期間,黃仲玉去世了。
第三次婚姻
相差24歲的師生戀
在蔡元培54歲時,時任北大校長的他决定續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條件:一、本人具備相當的文化素質;二、年齡略大;三、熟諳英文,能成為研究助手。這時一個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進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來在上海成立的愛國女校的一位學生,這位學生對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種敬佩與熱愛的情感,她一直到33歲還沒有結婚,這在當時的中國是難以想象的。當時蔡元培和周峻兩人年齡相差有24歲。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蘇州留園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婚後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攜子女赴歐洲學習。周峻在相夫教子之餘攻讀西洋美術課程,她把對蔡元培的愛傾註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則在上面題詩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也就是離周峻50歲生日還差兩天的時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 | 蔡元培(1868-1940) : 教育傢。浙江紹興人。清代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1902年與章炳麟等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與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次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留學。1912年回國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提出自由主義和諧發展的教育方針。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主張“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思想。1919年五四運動後被迫辭職。1927年任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後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與宋慶齡、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香港病逝。著作編有《蔡元培選集》等。 | | 生辰: 1868年1月11日
祭日: 1940年3月5日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民主主義革命傢和教育傢。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産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鬥、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他試圖通過貧兒院的試驗和推廣,逐步以學前兒童公共教育替代當時的家庭教育,最終實現學前兒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國近現代美育的倡導者,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實施美育,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實施學前兒童美育:把胎教作為美育的起點;讓嬰兒及其母親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藝術美構成的環境之中;認為幼稚園的美育一方面通過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專題”進行,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其他課內涵的美育因素,如“計算、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它們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與語法。”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 | 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得以博覽群書。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遊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鼕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産階級民主教育體製。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
五年鼕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被迫辭職後,多次赴歐洲英、法等國考察教育和講學。民國十六年後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産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誄詞中有“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先生應運而生,集中西文化於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纔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周恩來送輓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澤東特發唁電:“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遺餘力,先後主辦過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府學堂、越郡公學、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學名譽校董。紹興城區筆飛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為紀念館,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新建“元培小學”、“元培中學”以示紀念。遺著輯有《蔡元培全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有錄。(中共紹興縣委宣傳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産階級的新教育體製。
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製”改為“學分製”,實行“選科製”,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傢。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國纔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産階級教育思想體係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3.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衆的學者。 | | 1868年1月11日,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的山陰縣.
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4歲的蔡元培入傢塾。
1878年,光緒戊寅四年,蔡元培11歲,父親蔡光普因病早逝時,長兄元金13歲,小弟元堅9歲。
1879年,光緒五年蔡元培12歲時,寄居到姨母傢讀書。
1880年,光緒六年蔡元培13歲時由姨母傢轉到李姓塾師傢讀書。
1884年,光緒甲申十年蔡元培17歲時,考取秀纔。
1885年,光緒十一年蔡元培18歲時,設館教書。
1889年,光緒己醜十五年蔡元培22歲時中舉人。 同年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1890年,光緒十六年,蔡元培23歲時,進京會試得中成為貢士,未殿試。
1892年,光緒十八年蔡元培25歲時,經殿試進士及弟,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光緒甲午二十年蔡元培27歲時,春應散館試,得授職翰林院編修。 就在這一年,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受到毀滅性打擊。
1898年,戊戌二十四年,蔡元培31歲,當在朝廷上無法說服統治者革新圖強之後,棄官從教,初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同年六君子被害,除京師大學堂以外的所有百日維新産物均遭慈嬉太後為代表的保守派迫害。
1900年,庚子二十六年蔡元培33歲,由於之他的妻子受封建思想約束使他們之間的感情一直處在不和狀態,而當他逐漸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後,便開始重新思考女權的定義,於是寫出了《夫妻公約》,重新調整與妻子王昭的關係。這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復感情的裂痕,之後兩人關係轉好,但同年夏天,王昭因病離開了人世。也就是在這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1901年夏,辛醜二十七年,蔡元培34歲時,到上海代理澄衷學堂校長。
1901年9月,被聘為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總教習。
1902年1月1日,壬寅二十八年,蔡元培在與他往日的學生黃仲玉女士杭州舉辦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
1902年,蔡元培35歲時,同蔣智由等在上海創辦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為總理。
1903年,癸卯二十九年,蔡元培36歲時,愛國學社的活動引起清政府的警覺,下令偵訊。蔡元培輾轉青島、日本、紹興、上海等地,一方面學習德語,準備赴德留學以躲避風頭,一方面仍從事教育和革命活動。
1903年,蔡元培為抗拒俄國政府覬覦中國北方領土,與上海反清革命志士以對俄同志會的名義辦了《俄事警聞》(後改《警鐘日報》)
1904年,甲辰三十年37歲時,他在上海組織建立了光復會。
1905年,乙巳三十一年38歲時,同盟會成立,光復會並入,孫中山委任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
1907年5月,丁未三十三年40歲時,他在駐德公使孫寶琦的幫助下前往德國柏林,入萊比錫大學聽課和研究心理學、美學、哲學諸學科。一面學習,一面教授唐紹儀(後任民國政府第一任內閣總理)4個侄子的中文教師,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了4年海外留學的生活。在德4年,他編著了《中國倫理學史》等一批學術書籍。
1911年11月上旬,宣統三年辛亥年,辛亥革命爆發,在陳其美去電催促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亞回國。
1912年1月4日,民國元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教育部在蔡元培之下對公衆徵求可能的國歌,後來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國歌,由瀋恩孚作詞、瀋彭年譜麯的國歌擬稿,歌名《五旗共和歌》(中華民國國歌)
1月19日,民國元年,他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並主持製定了《大學令》和《中學令》,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大學和中學校令,他強調要把中學和大學鍵造成健全國民的學校。
2月,魯迅被他邀請到教育部任職。
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願與袁世凱政府合作而辭職。
1913年,民國二年蔡元培46歲時,再次赴法國從事學術研究,在留歐的三年時間裏,又編撰了不少哲學美學著作。
1915年6月,民國四年,蔡元培48歲時,他與李石曾、吳玉章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在法國倡勤勤工儉學,希望以次組織幫助更多華人到歐洲求學,後來的周恩來、鄧小平等均是通過這個組織的幫助後順利在法國進行學習的。
1916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終於明令恢復了民國初年的《臨時約法》,孫中山、黃興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黨人紛紛相約回國,一些浙江籍議員還發電給遠在法國的蔡元培,說是要推選他當浙江省督軍。
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與吳玉章一起乘船由馬賽回國,抵達上海。
1916年12月26日,民國五年,蔡元培49歲時,受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發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礪德行,三日敬愛師長,將“抱定宗旨”置於首位。
1917年,蔡元培聘請《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為文科學長,並聘請李大釗、鬍適、錢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實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學術民主,支持新文化運動。
1917年,蔡元培邀請著名哲學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學講授印度哲學。
1917年,徐悲鴻應蔡元培之邀從日本東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
1917年7月,鬍適從美國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教授。
1917年7月3日,蔡元培在北大發表熱情洋溢的就職演說的餘熱未散,就嚮黎元洪總統提出辭職了,措辭委婉,但動因沉鬱,那就是抗議張勳復闢。
1917年10月,民國六年,蔡元培50歲時,主持教育部召開北京各高等學校代表會議,討論修改大學規程,北京大學文科提出廢年級製,采用選科製的議案,會議議决通過,决定在北大試行。北大選科製規定每周一課時,學完一年為一個單位,本科應修滿80個單位,一半必修,一半選修(理科酌量減少),修滿即可畢業,不拘年限;預科應修滿40個單位,必修占四分之三,選修占四分之一。選修科目可以跨係。
1918年,他更明確地指出:“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傢之人格。”
1918年5月22日,蔡元培為“中日防敵軍事協定”這個破事,反對政府變相賣國,又嚮大總統提出辭呈。
1918年11月16日,民國七年蔡元培51歲時,“一戰”剛結束,在天安門前組織集會慶祝,發表題為《勞工神聖》的演講,鮮明提出要“認識勞工的價值”,並喊出了“勞工神聖”的口號。
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廢除科,改原隸屬於科的學門為係,設立14個係,廢學長,設係主任。原來的文、理、法三科分別改稱第一、二、三院,僅作為各係所在地區的標志(因原來三科分佈在不同地區),不代表一級機構。
1919年5月8日,五四運動爆發後,蔡元培為抗議政府逮捕學生,於5月8日提交了辭呈。並於9日悄然離京。
5月13日,北京各大專學校校長於5月13日嚮政府齊上辭呈,支持蔡元培。
1919年6月15日,民國八年蔡元培52歲時,在他發佈的《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中說:“我絶對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後由於北大師生極力輓留,蔡元培答應衹做北大師生的校長。
1920年初,蔡元培與李石曾、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蔡元培任校長。
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許王蘭、奚湞、查曉園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聽,當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開我國公立大學招收女生之先例。
1920年5月,蔡元培聘任地質學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邀著名作傢莎菲回國任北京大學文學教授,8月,聘魯迅為北京大學講師。
1920年年底,民國九年,蔡元培53歲時,被北京大學派遣去歐洲考察。與法國裏昂市長赫禮歐(herriot),裏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lepine)等,合作設立裏昂中法大學協會,决定在裏昂成立中法大學。 | | 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67
2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70
3 蔡元培教育論著選(蔡元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 蔡元培先生全集.續編(蔡元培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0
5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上海書店 1984
6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 著)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56
7 蔡元培語萃(蔡元培, 著)華夏出版社 1993
8 蔡元培隨想錄 : 人生的啓示(蔡元培, 著)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4
9 文化融合與道德教化 : 蔡元培文選(蔡元培,著)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4
10 蔡元培文集(蔡元培, 著)錦綉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
11 蔡元培選集(蔡元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12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東方出版社 1996
13 蔡元培學術文化隨筆(蔡元培, 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6
14 張元濟蔡元培來往書信集(張元濟, 著/蔡元培, 著)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1992
15 商務印書館九十年 : 我和商務印書館(蔡元培著/蔣維喬著/莊俞著)商務印書館 1987
16 蔡元培語言及文學論著(蔡元培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17 玄圃論學集 : 熊十力生平與學術(蔡元培著)三聯書店 1990
18 蔡元培選集(蔡元培著)中華書局 1959
19 蔡元培論科學與技術(蔡元培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
20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1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蔡元培捲(劉夢溪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2 蔡元培學術論著(蔡元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23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01,美育代宗教說(婁子匡編/蔡元培,著)東方文化書局 1973
24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21,妖怪學講義(婁子匡編/蔡元培著)東方文化書局 1974
25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41,中國倫理學史(婁子匡編/蔡元培,著)東方文化書局 1974
26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 : 專號.(2),民族篇(婁子匡主編/蔡元培,著)東方文化書局 1976
27 蔡元培張元濟往來書札(蔡元培,著/張元濟,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民國79
28 蔡元培美育論集(蔡元培/高平叔)湖南教育 1987
29 蔡元培哲學論著(蔡元培/高平叔)河北人民 1985
30 蔡元培美學文選(蔡元培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3
31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高平叔編)中華書局 1984
32 蔡元培政治論著(蔡元培/高平叔)河北人民 1985
33 石頭記索隱(蔡元培著/鬍適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34 孑民自述(蔡元培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
35 蔡元培美學文選(蔡元培,著)淑馨出版社 1989
36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商務印書館 1998
37 未能忘卻的憶念 : 《宇宙風·自傳之一章》《人間世·名人志》合集(蔡元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38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商務印書館 1999
39 蔡元培民族學論著(蔡元培, 著)臺灣中華書局 5/12
40 蔡元培教育論集(蔡元培,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41 簡易哲學綱要(蔡元培編)商務印書館 民國13
42 哲學要領(科培爾講)商務印書館 民國8[
43 哲學大綱(蔡元培編纂)商務印書館 民國10
44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上海商務印書館 民國26
45 美術的起源 : 學術講演錄(蔡元培著) 4414
46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編)商務印書館 民國16
47 石頭記索隱(蔡元培編纂)商務印書館 民國23
48 倫理學原理(蔡元培編譯)商務印書館 民國8年
49 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鬍適編輯/蔡元培/王云五編輯)商務印書館 民國26
50 蔡元培書信集(蔡元培,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51 文明的呼喚 : 蔡元培文選(蔡元培,著/聶振斌選註)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
52 大學精神 : 五四前後知識分子論大學精神之經典文獻(蔡元培,著/鬍適,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90
53 哲學大綱(蔡元培編纂)商務印書館 民國15
54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編)商務印書館 民國17
55 現代教育思潮(吳敬恆主編/蔡元培主編/王云五主編)商務印書館 民國20
56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蔡元培,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57 中國新文學大係導論集(蔡元培著)良友圖書公司 民國34
58 蔡元培講演集(蔡元培,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
59 王國維 蔡元培 魯迅點評紅樓夢(王國維,著/蔡元培,著/魯迅,著)團结出版社 2004
60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商務印書館 2004
6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62 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蔡元培,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63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cai yuan pei ,)著)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67 | | 蔡元培名言
“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瞭解功課時,纔去幫助他。” | | 蔡元培 (1868一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傢、著名教育傢。曾任光復會會長, 赴法留學,回國後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中央研究院院長。1917年 起任北京大學校長。1932年與宋慶齡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一生致力於科學與民主,反對封建專製。他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其74年的人生歷程,先後經歷了清政府時代、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北洋政府時代和國民黨政府時代,一路經歷風雨,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貢獻。
蔡元培故居(一)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故居建築始建於明代晚期,為蔡氏祖父以下幾代聚居地。蔡元培在此出生,並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蔡元培故居占地1,856平方米,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每進三或五開間,中間有天井相隔。第一進門廳,第二進正房,第三進坐樓,係清中期重建,其東次間樓上原為蔡元培住處。該故居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紹興傳統民居。附近有筆架橋、題扇橋、戒珠寺、蕺山。
2001年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元培故居(二)
在北京市東城區東堂於鬍同75號。故居原門牌33號,為東、西各三進的院落,原大門在中間。現分為75、77號兩個院落,蔡元培寓此時,將5間倒座作為客廳。二進院北房3間,前有走廊,左右各帶1間耳房,東西廂房各3間,南房4間,第三進北房5間,帶走廊。此宅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這是一幢歐式小洋房。蔡元培先生1937年寓居於此。
蔡元培故居(三)
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愚園路寓所遷至上海海格路(今華山路303弄16號)居住。1937年11月2日,他帶頭與交通、同濟、暨南、浙江等大學校長黎照寰、翁之竜、何炳鬆、竺可楨等聯名致電九國公約會議,呼籲采取有效措施,遏製日本對華之侵略,並嚴懲日本違反國際公法,肆意摧毀我國文教機關之暴行……1937年,日軍侵占上海後,蔡先生移居香港。 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黃色花園洋房,外形采用較陡的兩坡屋頂,山墻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構架,深灰色卵石墻面,加上紅瓦屋頂,顯得親切而高雅。整幢建築采用不規則佈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側有一間矮小的花房,兩側屋旁植有竜柏、芭蕉、羅漢鬆、瓜子黃楊和盤槐。整幢房屋占地2.22畝,建築面積526平方米。早在1984年就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屋前有石階扶梯可直登二樓,穿過狹長室內走廊,在走道中間,塑有一座蔡先生半身銅像。會客廳內大部分是蔡先生生前之物,基本上保持原貌。在客廳北墻上,懸挂先生中年時代一幀巨幅畫像,目光炯炯,神態嚴肅。墻下置一隻老式寫字檯,除了文房四寶、花瓶、水盂之外,有一架臺歷撕到公元1867年1月11日,這一天是先生生辰之日。臺上還陳列着各種版本的先生著作,寫字檯旁一隻老式轉椅是先生生前寫作辦公用的。南墻左側挂着一幅油畫,是劉海粟大師當年的作品;右側墻上對稱地懸挂一幅蔡夫人周峻為先生作的肖像油畫。先生在其空白處題了一首詩:“我相遷流每剎那,隨人寫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在西墻下懸挂着一張1936年蔡先生和師生在江灣國立音專與蕭友梅校長的合影。東墻上挂着1935年先生在國立音專任校長時植松樹照片,東間是藏書室,藏着先生部分著作、書和信件。 在上海市華山路303號的上海蔡元培故居經過整修部分恢復原貌,2008年1月11日將正式對公衆開放。整修一新的蔡元培故居紀念館三樓設立為“蔡元培實物館”,將首次展出120餘件珍貴文物。 | | 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得以博覽群書。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遊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鼕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産階級民主教育體製。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
五年鼕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被迫辭職後,多次赴歐洲英、法等國考察教育和講學。民國十六年後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參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3月24日,北伐軍攻占南京,與當地外僑發生衝突。有看法認為是共産黨着意挑釁所致(事實證明此說法無法成立)。蔣介石下令追查負責任者,25日,程潛指責為共産黨員較多的第2、第6軍所為。英美軍艦以此為理由炮擊南京,遂形國際衝突,是為“南京事件”。蔣嚴電阻止事態擴大,靜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决。在蔡元培等國民黨元老舉發“共黨破壞革命,危害國本之逆謀”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决議通過“非常緊急處置案”。
1927年3月28日,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吳稚暉提出發動“護黨救國”運動。4月2日,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召開全體會議,參加者包括蔡元培、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李濟深、張靜江、吳稚暉、李石曾等人,在上海會議中提出檢舉“共産黨連結容納於國民黨之共産黨員,同有謀叛證據”,吳稚暉呈文控告共産黨且譴責鮑羅廷,陰謀使中國變成蘇聯殖民地。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首先發言贊同。會議訂立“清黨原則”及組“清黨委員會”,進行反共清黨準備工作。3月29日,中共請示蘇聯,強調準備抵抗。4月1日,汪精衛穿越西伯利亞再轉蘇聯郵輪,從歐洲趕回上海。蔡元培與蔣介石、吳稚暉、等嚮汪投訴中共問題。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産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誄詞中有“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先生應運而生,集中西文化於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纔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周恩來送輓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澤東特發唁電:“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遺餘力,先後主辦過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府學堂、越郡公學、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學名譽校董。紹興城區筆飛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為紀念館,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新建“元培小學”、“元培中學”以示紀念。遺著輯有《蔡元培全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有錄。(中共紹興縣委宣傳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産階級的新教育體製。
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製”改為“學分製”,實行“選科製”,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傢。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國纔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産階級教育思想體係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3.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衆的學者。 | | 蔡元培故居(一)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故居建築始建於明代晚期,為蔡氏祖父以下幾代聚居地。蔡元培在此出生,並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蔡元培故居占地1,856平方米,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每進三或五開間,中間有天井相隔。第一進門廳,第二進正房,第三進坐樓,係清中期重建,其東次間樓上原為蔡元培住處。該故居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紹興傳統民居。附近有筆架橋、題扇橋、戒珠寺、蕺山。
2001年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元培故居(二)
在北京市東城區東堂子鬍同75號。故居原門牌33號,為東、西各三進的院落,原大門在中間。現分為75、77號兩個院落,蔡元培寓此時,將5間倒座作為客廳。二進院北房3間,前有走廊,左右各帶1間耳房,東西廂房各3間,南房4間,第三進北房5間,帶走廊。此宅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這是一幢歐式小洋房。蔡元培先生1937年寓居於此。
蔡元培故居(三)
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愚園路寓所遷至上海海格路(今華山路303弄16號)居住。1937年11月2日,他帶頭與交通、同濟、暨南、浙江等大學校長黎照寰、翁之竜、何炳鬆、竺可楨等聯名致電九國公約會議,呼籲采取有效措施,遏製日本對華之侵略,並嚴懲日本違反國際公法,肆意摧毀我國文教機關之暴行……1937年,日軍侵占上海後,蔡先生移居香港。 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黃色花園洋房,外形采用較陡的兩坡屋頂,山墻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構架,深灰色卵石墻面,加上紅瓦屋頂,顯得親切而高雅。整幢建築采用不規則佈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側有一間矮小的花房,兩側屋旁植有竜柏、芭蕉、羅漢鬆、瓜子黃楊和盤槐。整幢房屋占地2.22畝,建築面積526平方米。早在1984年就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屋前有石階扶梯可直登二樓,穿過狹長室內走廊,在走道中間,塑有一座蔡先生半身銅像。會客廳內大部分是蔡先生生前之物,基本上保持原貌。在客廳北墻上,懸挂先生中年時代一幀巨幅畫像,目光炯炯,神態嚴肅。墻下置一隻老式寫字檯,除了文房四寶、花瓶、水盂之外,有一架臺歷撕到公元1867年1月11日,這一天是先生生辰之日。臺上還陳列着各種版本的先生著作,寫字檯旁一隻老式轉椅是先生生前寫作辦公用的。南墻左側挂着一幅油畫,是劉海粟大師當年的作品;右側墻上對稱地懸挂一幅蔡夫人周峻為先生作的肖像油畫。先生在其空白處題了一首詩:“我相遷流每剎那,隨人寫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在西墻下懸挂着一張1936年蔡先生和師生在江灣國立音專與蕭友梅校長的合影。東墻上挂着1935年先生在國立音專任校長時植松樹照片,東間是藏書室,藏着先生部分著作、書和信件。 在上海市華山路303號的上海蔡元培故居經過整修部分恢復原貌,2008年1月11日將正式對公衆開放。整修一新的蔡元培故居紀念館三樓設立為“蔡元培實物館”,將首次展出120餘件珍貴文物。 | |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傢、思想傢,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經歷了3次婚姻,這3次婚姻正好印證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變革,也印證了中國近代史的變遷。
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 性格不合 婚禮之前從未見面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說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此時的蔡元培在婚禮之前甚至從來沒有和王昭見過面。王昭有潔癖,而且花錢極節省,但蔡元培卻生性豪放、不拘小節,他更有大男子主義,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對他無條件服從,兩人婚後經常發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開始重新思考女權的定義,他寫出了《夫妻公約》,重新調整與妻子王昭的關係,這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復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這一年王昭因病離開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黃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時候蔡元培剛滿33歲,在江浙一帶的知識界已經頗有名氣了,來他傢裏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蔡元培面對紛至沓來的媒人,磨濃墨、鋪素箋,揮毫寫下了一張徵婚啓事貼在書房的墻壁上。他提出了五個條件:第一是不纏足的女性;第二是識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麽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消息傳開來,媒人們頓時一個個退避三捨。
也許是姻緣天定,蔡元培在杭州辦學的時候,有一天在朋友傢看到一幅工筆畫,綫條秀麗、題字極有功底。他一打聽,作者是江西名士黃爾軒的女兒黃世振,又名仲玉。黃仲玉出身書香門第,不但沒有纏足,而且識字又精通書畫、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擇偶標準,於是他請朋友從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紅幛綴成“孔子”二字,代替懸挂三星畫軸的傳統,以開演說會的形式代替鬧洞房。 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了4年海外留學的生活。在德4年,他編著了《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義思想,轉變成為尋求婦女平等權利的鬥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黃仲玉可謂對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學派遣去歐洲考察。就在這期間,黃仲玉去世了。
第三次婚姻
相差22歲的師生戀
在蔡元培54歲時,時任北大校長的他决定續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條件:一、本人具備相當的文化素質;二、年齡略大;三、熟諳英文,能成為研究助手。 這時一個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進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來在上海成立的愛國女校的一位學生,這位學生對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種敬佩與熱愛的情感,她一直到33歲還沒有結婚,這在當時的中國是難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兩人年齡相差22歲。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蘇州留園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後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攜子女赴歐洲學習。周峻在相夫教子之餘攻讀西洋美術課程,她把對蔡元培的愛傾註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則在上面題詩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也就是離周峻50歲生日還差兩天的時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 | 蔡元培先生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他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傢,提出了“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為基本,術為枝葉”的觀點。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劉曉鋼先生在實用文源流的研究中說:“到蔡元培的《論國文之趨勢》、《國文之將來》,便正式把文章分為實用文和美術文(即藝術文)兩大類,開始創立獨立的實用文理論了。”蔡元培先生明確指出:國文分兩種:一種實用文,在沒有開化的時候,因生活的必要發生的;一種美術文,沒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時候不能不有的。(論國文的趨勢及國文與外國語及科學的關係.1920.10)
我國自古不區別科學與文學,一些寶貴的科學思想都淹沒在雜記體著作中,且缺乏一套便於演算的記載方式,致使先民很多創造與發明不得傳世。五四時期隨着西方科學觀念,科學知識的輸入,特別重視科學記載方式的研究,將應用文特立為一科,放置恰當的地位,其眼光當然是遠大的,而蔡元培先生是最得力的倡導者和實施的組織者。(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7年第3期《蔡元培:建設應用文體學的先驅》) | | 百年老課文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蔡元培)
(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
五年前,嚴幾道先生為本校校長時,餘方服務教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於學校。諸君多自預科畢業而來,想必聞知。士別三日,颳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為長足之進步矣。予今長斯校,請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於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幹祿之終南捷徑也。因做官心熱,對於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現在我國精於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然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問心無愧,於我何懼?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於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求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嚮自異。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於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今諸君苟不於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傢。是誤人也。誤已誤人,又豈本心所願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餘所希望於諸君者一也。
二曰砥礪德行。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諸君肄業大學,當能束身自愛。然國傢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絶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頽俗,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勵人。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蕓蕓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幾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諸君入分科時,曾填寫願書,遵守本校規則,苟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此餘所希望於諸君者二也。
三曰敬愛師友。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於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至於同學共處一室,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勗,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苟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已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餘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對於師友之敬愛,此餘所希望於諸君者三也。
餘到校視事僅數日,校事多未詳悉,茲所計劃者二事:一曰改良講義。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已潛修。以後所印講義,衹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二曰添購書籍。本校圖書館書籍雖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廣為購辦,必不足供學生之參考。刻擬籌集款項,多購新書,將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採,無虞缺乏矣。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衹此,以後會晤日長,隨時再為商榷可也。
一.五育並舉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的教育思想傢,主張五育並舉,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勝利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剛剛成立時提出來的。當時,中國的教育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隨着辛亥革命的勝利,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領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剛剛起步,衹是頒布了一些具體的暫行規定,還缺乏明確的教育指導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資産階級對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夠深入、健康地開展,迫切需要在統一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盡快地確定一個反映資産階級要求的教育宗旨,來規定資産階級對於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衹是在這樣的形勢下,1912年2月間蔡元培發表了著名的教育論文《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比較係統地提出了五育並舉的思想。
2.軍國民教育
清末由國外傳出,蔡元培認為,他並不是一種理想社會的教育,然而在中國,卻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從國外環境看來,我國處於“鄰強交逼,亟圖自衛,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藉武力,勢難恢復。”
(二)就國內情況而言,要打破軍人成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的局面,就“非行舉國皆兵之製,否則無以平均其勢力”。可見,蔡元培主張軍國民教育,是為了對外實行自衛,對內反對軍人的強權統治,這在當時是進步的。
3. 實利主義教育
實利主義教育被蔡元培認為是富國的手段,他認為世界的競爭不僅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財力。因此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提高生産力,發展國民經濟,國傢 富強才能夠在世界競爭中生存下來。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認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僅有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還不夠,必須“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謂公民道德?曰法蘭西之革命也,所標榜者,曰自由、平等、博愛。道德之要旨,盡於是矣。”
由此可見,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資産階級的道德觀念,主張用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産階級道德,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內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資産階級道德觀念時,並沒有全盤否定中國傳統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資産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觀念,分別比做中國古代儒傢所提倡的“義、恕、仁”。毋庸諱言,這種比附是牽強的,然而,他這樣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張廣泛吸收國外文化,同時,他又強調,吸收國外文化時“必擇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並且“必須以“我”食而化之,而毋為彼此所同化”,他批評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國外留學,“即棄捐其“我”而同化於外人”。
5. 世界觀的教育
世界觀的教育為蔡元培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創的,受到康德哲學的影響,它認為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兩部分,進行世界觀教育就在於培養人對現象世界持超然態度,對實體世界則抱積極進取態度,蔡元培的世界觀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這個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下,然而,他要求人們遵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原則,不要被束縛於某一學說的思想,在當時具有打破幾千年思想專製統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國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堅任務”。他認為美育教育是進行世界觀教育最重要的途徑,使人們從現象世界通嚮實體世界所必經的橋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於其特點,從他看來,人從現象世界通嚮實體世界存在的障礙不外兩種意識,一是人我之差別、二是幸福之營求。“有人我,則於現象中有種種之界畫,而與實體違。有營求則當其未遂,為無己之痛苦。及其既隧,為過量之要索,循於現象之中,而與實體隔。”因此,仕人我之見,泯營求之念便是從現象世界走嚮實體世界的關鍵,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於此,他說在現象世界,人人都有愛惡、驚懼、喜怒、悲樂之情,不過這種情感隨着人的離合、生死、禍福,利害等現象而改變,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無雜念”,人進入這種境界則“已接觸於實體世界觀念矣”,後來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這種特性說得更加明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正因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質高尚純潔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認為:“故教育傢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於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的,受到康德美學思想的影響較深,他反復宣傳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顯然是超階級的、超現實的,過分誇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張在教育人對美感教育“應特別註重”,這些都是正確的。
以上的五種教育,蔡元培認為儘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統一的整體所缺一不可的,同時他又指出,這五種教育並不是平分秋色,沒有重點的,而必須以公民道德教育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為中堅,蓋世界觀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軍國民教育及實利主義,則必以道德為根本”。
蔡元培五育並舉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心的,德智體美諸者和諧發展的思想,這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創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兩部分,又把教育分為隸屬於政治於超軼於政治兩類,認為軍國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實利主義教於隸屬於政治,而其他的超軼於政治,這種劃分不科學。其次,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現世的幸福,而是為了達到那個“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強為之名”則“或謂之道,或謂之太極,或謂之黑暗之意識,或謂之無識之意志”的實體世界。此外,他在闡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等問題時,也存在超階級、超現實、牽強附會等弊病。
二、大學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個教育體係中,大學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這同他重視高等教育密切相關,他認為要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辦好高等教育是關鍵。因此,他說“自己的興趣偏於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參加點意見”,因此,他又較長時間主持北京大學,有豐富的大學教育實踐經驗。因而形成了頗有創建的比較係統的大學教育思想。
1.關於大學性質的探討
蔡元培認為大學應當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是蔡元培辦學的指導思想,也是他大學教育思想的出發點。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總長身份出席北京大學開學典禮,在演說中就提出“大學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後。他更是反復申述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長的演說中,明確的嚮學生說明:“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肆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蔡元培如此強調大學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在當時是為了扭轉學生上大學為做官的陳腐觀念。當時學生入學“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而對於學問則沒有什麽興趣。蔡元培指出,這是北大“著名腐敗的總因”。因此,他認為要改革舊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的觀念。”
由於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的學問,他還提出,大學不能衹是從事教學,還必須開展科學研究。他要求大學教員不是灌輸固定知識,而是對學問有濃厚的研究興趣,並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大學生也不是死記硬背教員的講義,而是在教員的指導下自動的研究學問。為了使大學能承擔起教學,科研雙重任務,他極力主張“凡大學必有各種科學的研究所”。他在《論大學應設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詳列了三點理由:
一是“大學無研究院,則教員易陷入抄發講義不求進步之陋習。”
二是設立研究所,為大學畢業生深造創造條件。
三是使大學高年級學生得以在導師指導下,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
2. 辦學原則——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蔡元培從大學應該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一思想出發,提出了這一辦學原則。他認為大學應該廣泛吸收各種人才,容納不同學派。如果抱殘守缺,持一孔之論,守一傢之言,是不可能成為真正高水平的大學。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原則主要體現在對待學說和教員兩方面,由於學說必須由人提倡、宣傳和發展,教員又以研究,傳授學問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原則,在實際中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待教員方面。蔡元培聘請教員,最重要的有無專門學問。衹要由真纔實學,有研究學問的興趣和能力,就聘為教員。反之,如若學術水平低,則不管什麽人,堅持辭退。而對於教員的政治見解,學術派別,衹要不妨礙授課,則不作為取捨標準。
當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並不是主張對新舊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於打破封建文化專製主義的束縛,發展資産階級新文化。
3.學科設置——從偏重文理到溝通文理,廢科設係
關於大學學科設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個變化發展過程,最初,他從“大學為研究學理的機關”這一思想出發,主張“要偏重文理兩科”。
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後,又進一步主張“學術分校”理由有兩條:第一、文理兩科,專署學裏,其他各科偏重於致用;第二、文理兩科,設有研究所,實驗室等設備,如若遍設其他各科,就要增設病院,工場等,睏難更大。
主張學術分校,大學專設文理兩科,顯然是對民國元年“大學以文理兩科為主”見解的發展,目的是為了突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學理,在蔡元培看來,“學”與“術”可分為兩個名詞,“學”為“學理”,“術”為“應用”。文、理是“學”,法、商、醫、工、農皆為應用,為“術”。學與術雖然關係密切,但學為基本,術為枝幹。
更可貴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後,進一步主張“溝通文理”。他說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學、文學均與科學有關,而哲學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同樣,理科各學科都與哲學有關,自然哲學,尤為自然科學的歸納。而且,由於學科之間的彼此交錯,有些學科簡直無法以文、理科來區分。因此,他主張溝通文理,和為一科。1919年,北大進行改革,撤銷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設立14個係,廢學長,設係主任。
4. 教學制度——選科製
與溝通文理思想相連係 ,在教學制度上,蔡元培主張采用選科製,他認為這種制度使學生於專精之餘,能夠旁設種種有關係的學科,有利於打破學生“專己守殘之偏見”,擴大知識面。有利於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對於實行選科製,蔡元培認為必須加強指導,為防止學生純粹從興趣出發,忽視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學習,他強調學生所選的學科必須經教員審定,學生衹有相對的選擇,無絶對的選擇,除必修課以外的學科,纔有選擇權。同時,他還指出,選科製衹能行之於高等以上學校,普通教育衹可采用選科精神,而不能行選科製。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實行教授治校,這是蔡元培關於大學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張教授治校,是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體製,防止校長主觀專斷,任意辦事,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學術的專傢來管理學校。由此可見,民主精神和依靠專傢,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張的兩根支柱,教授是學校教學與科研的主力,他們既懂得教育又有學問,蔡元培依靠他們來管理學校,這不僅徹底扭轉了舊北大一切校務有校長等少數幾個人决定的狀況,而且大大調動了教授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出現了民主辦校的生動局面。
綜上所述,蔡元培大學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徵是民主和科學,目的是要把大學辦成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中心,他不僅為中國近現代資産階級大學教育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其中許多真知灼見,如重視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註重發展學生個性,主張“溝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學問的專傢實行民主治校”等等
不肯任北大校長的宣言
本文係蔡元培校長1919年6月手寫的辭職聲明。
(一)我絶對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長:為了北京大學校長是簡任職,是半官僚性質,便生出那許多官僚的關係,哪裏用呈,哪裏用咨,天天有一大堆無聊的照例的公牘。要是稍微破點例,就要呈請教育部,候他批準。什麽大學文、理科叫做本科的問題,文、理合辦的問題,選科製的問題,甚至小到法科暫省學長的問題,附設中學的問題,都要經那拘文牽義的部員來斟酌。甚而部裏還常常派了什麽一知半解的部員來視察,他報告了,還要發幾個訓令來訓飭幾句。我是個痛惡官僚的人,能甘心仰這些官僚的鼻息麽?我將進北京大學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一層,所以兩年有半,天天受這個苦痛。現在苦痛受足了,好容易脫離了,難道還肯投入進去麽?
(二)我絶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時代,是世界著名開明專製的國度,他的大學何等自由。那美、法等 國,更不必說了。北京大學,嚮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進去了,想稍稍開點風氣,請了幾個比較的有點新思想的人,提倡點新的學理,發佈點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來比較,用我的理想來批評,還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點兒沾沾自喜的,我還覺得好笑。哪知道舊的一方面,看了這點半新的,就算 "洪水猛獸"一樣了。又不能用正當的辯論法來干涉了,國務院來干涉了,甚而什麽參議院也來干涉了,世界哪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麽?還要我去充這種大學的校長麽?
(三)我絶對不能再到北京的學校任校長:北京是個臭蟲窠(這是民國元年袁項城所送的徽號,所以他那時候雖不肯到南京去,卻有移政府到南苑去的計劃)。無論何等高尚的人物,無論何等高尚的事業,一到北京,便都染了點臭蟲的氣味。我已經染了兩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鄉的西湖、鑒湖,把那個臭氣味淘洗幹淨了。難道還要我再作逐臭之夫,再去嘗嘗這氣味麽?
我想有人見了我這一段的話,一定要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話來勸勉我。但是我現在實在沒有到佛說這句話的時候的程度,所以衹好謹謝不敏了。
附:愛蔡孑民者啓
右宣言聞尚是蔡君初出京時所草,到上海後,本擬即行宣佈,後因北京輓留之電,有友人勸其婉復,免緻以個人去留問題與學生所爭政治問題,永結不解之緣,故有以條件的允任維持之電,後來又有臥病不行之電,均未將真意說出。聞其意,無論如何,决不回校也。鄙人抄得此宣言書,覺與北京各報所載啓事,及津浦車站 告友之言,均相符合,必是祭君本意。個人意志自由,本不可以多數壓製之,且為社會上留此一個幹淨人,使不與政治問題發生關係,亦是好事。故特為宣佈,以備輓留蔡君者之參考焉。愛蔡孑民者啓。 | | 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紅幛綴成“孔子”二字,代替懸挂三星畫軸的傳統,以開演說會的形式代替鬧洞房。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傢、思想傢,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經歷了3次婚姻,這3次婚姻正好印證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變革,也印證了中國近代史的變遷。
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 性格不合 婚禮之前從未見面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說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此時的蔡元培在婚禮之前甚至從來沒有和王昭見過面。王昭有潔癖,而且花錢極節省,但蔡元培卻生性豪放、不拘小節,他更有大男子主義,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對他無條件服從,兩人婚後經常發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開始重新思考女權的定義,他寫出了《夫妻公約》,重新調整與妻子王昭的關係,這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復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這一年王昭因病離開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黃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時候蔡元培剛滿33歲,在江浙一帶的知識界已經頗有名氣了,來他傢裏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蔡元培面對紛至沓來的媒人,磨濃墨、鋪素箋,揮毫寫下了一張徵婚啓事貼在書房的墻壁上。他提出了五個條件:第一是不纏足的女性;第二是識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麽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消息傳開來,媒人們頓時一個個退避三捨。
也許是姻緣天定,蔡元培在杭州辦學的時候,有一天在朋友傢看到一幅工筆畫,綫條秀麗、題字極有功底。他一打聽,作者是江西名士黃爾軒的女兒黃世振,又名仲玉。黃仲玉出身書香門第,不但沒有纏足,而且識字又精通書畫、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擇偶標準,於是他請朋友從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紅幛綴成“孔子”二字,代替懸挂三星畫軸的傳統,以開演說會的形式代替鬧洞房。 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了4年海外留學的生活。在德4年,他編著了《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義思想,轉變成為尋求婦女平等權利的鬥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黃仲玉可謂對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學派遣去歐洲考察。就在這期間,黃仲玉去世了。
第三次婚姻
相差24歲的師生戀
在蔡元培54歲時,時任北大校長的他决定續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條件:一、本人具備相當的文化素質;二、年齡略大;三、熟諳英文,能成為研究助手。 這時一個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進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來在上海成立的愛國女校的一位學生,這位學生對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種敬佩與熱愛的情感,她一直到33歲還沒有結婚,這在當時的中國是難以想象的。當時蔡元培和周峻兩人年齡相差有24歲。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蘇州留園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後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攜子女赴歐洲學習。周峻在相夫教子之餘攻讀西洋美術課程,她把對蔡元培的愛傾註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則在上面題詩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也就是離周峻50歲生日還差兩天的時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 | Cai Yuanpei
蔡元培
國教育傢、科學家。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省紹興人。1869年 1月11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早年曾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省剡山書院院長、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任會長,創辦愛國學社、愛國女學,並被推為總理。1904年組織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留學,研究心理學、美學、民族學等。辛亥革命後回國,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製定新的教育方針,改革學製,修訂課程,推行社會教育,設立社會教育司主管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及搜求古物等工作。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0年末赴歐美考察教育及學術研究機關,法國裏昂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分別贈予文學、法學博士榮譽學位。1921年歸國後,相繼發表《何謂文化》、《美育實施的方法》、《市民對於教育之義務》等文章,強調博物館的作用。他認為:教育不專在學校,學校以外,還有許多機關,博物館即其中之一。博物館可以“增進普通人之智德”,是社會美育的重要手段。1924年在上海主持籌辦全國美術展覽會。1927年提議設立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並任大學院院長。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兼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在主持中央研究院期間,積極籌備研究所及自然歷史博物館、天文陳列館、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博物館等,並倡導發掘河南安陽殷墟,批駁阻止科學發掘古墓的思潮,規定外國學者來華考察所采標本須交中央研究院審查。1929年被選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長,受聘兼任國立北平圖書館館長及北平天然博物院理事。1930年倡議籌設青島水族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任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副主席,主張抗日,反對日本破壞中國文化教育機關。在此期間,還先後擔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中山文化教育館常務理事、上海市博物館董事等。1933年創議籌建中央博物院。1935年11月被聘為中央博物院理事,並被推為理事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多次呼籲國際社會製止日本破壞中國文教事業,致力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被推為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名譽主席。同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著作有《蔡元培選集》等。
(梁吉生)
| | - : Cai Yuanpei
| | 紹興市 | 全球500佳 | 剡山書院 | 浙江日報 | 文獻 | 叢書 | 阮元 | 清代 | 教育 | 北京大學 | 中國 | 人物 | 經濟學家 | 研究 | 近代史專傢 | 歷史 | 紀念館 | |
| | 蔡元培奬 | 蔡元培故居 | 蔡元培文選 | 蔡元培選集 | 蔡元培名言 | 蔡元培論人生 | 蔡元培講國學 | 蔡元培紀念館 | 從蔡元培到鬍適 | 紹興蔡元培故居 | 蔡元培美學文選 | 跟蔡元培學當校長 |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 蔡元培講中國倫理學 | 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 | 蔡元培教育思想論析 | 蔡元培美育心理學思想 | 蔡元培為女子職業學校題字 | 蔡元培(1868-1940) | 蔡元培及其美學思想 | 從蔡元培到鬍適: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 婦女運動史章錫琛編蔡元培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 中國革命史梅思平編蔡元培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 中國國民黨史華林一編蔡元培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 德國現代史張世祿編蔡元培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