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人物 : 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藝 : 軍事 : 中國倫理學 > 蔣介石
目錄
蔣介石 Chiang Kai-shek (1887~1975) 浙江奉化

學案 Case Studies《新生活運動綱要》

蒋介石
蔣介石(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23年赴蘇聯考察軍事政治。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共産黨和革命勢力。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率師北伐途中,於 1927年發動了“4·12”政變,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不斷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開羅會議。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决議》,命令進攻解放區,單獨召開製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敗退臺灣後,歷任“總統”與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於臺北去世。
詳細介紹
蔣介石(1887—1975)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浙江奉化縣人。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生。
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采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於竜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其間由陳其美引入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910年鼕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
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 辛亥革命爆發後,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後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事敗後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後,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來。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主持黃埔軍校破壞國共合作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决定建立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革命軍隊,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他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雖有所不滿,但在當時形勢下表示擁護,並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執行。他在軍校重用親信,培植個人勢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孫文主義學會,抑製和打擊青年軍人聯合會。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1924年10月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徵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役,戰果卓著,因此獲得聲譽,先任潮汕善後督辦,繼兼廣州衛戍司令。1925年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廖仲愷被害後,他支持汪精衛驅逐鬍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驅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徵,全殲陳炯明叛軍。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監。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對三大政策日益懷疑,忌恨國民黨左派和共産黨員合作共事,疑懼蘇聯顧問的工作。他於1926年3月20日一手製造“中山艦事件” ,5月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黨務整理案” ,打擊和排斥了在第一軍和中央黨部工作的共産黨員。他乘機相繼攫取了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後,蔣介石率總司令部赴前綫指揮作戰。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湘、鄂、贛、閩四省完全光復,並繼續嚮豫、皖、蘇、浙進軍。蔣介石謀取個人獨裁統治的野心日益膨脹。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京,冀圖直接控製。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决議案》等一係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製的决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於是,蔣介石蓄意破壞三大政策,縱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製造一係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國主義和江浙財閥的支持下,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並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建立獨裁統治對內鎮壓對外妥協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議。由於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係的矛盾和鬥爭中孤立無援,被迫於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回國後,離棄妻妾,與宋美齡於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繫。1928年1月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面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勝了奉係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10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蔣介石為要確立個人獨裁統治的局面,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加劇了與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閻馮戰爭(見蔣閻馮大戰)連綿不斷。蔣介石憑藉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産階級的支持,一一戰勝了各派武力。他還擊敗了汪精衛,鬍漢民、孫科等派係的對抗,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獨裁統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連續發動了三次軍事“圍剿”,均以失敗告終。“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撓軍隊和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致使東北三省迅速淪喪。日本侵略者又於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英勇抗擊,但是蔣介石屈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同意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以後對於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略華北的行徑一再妥協退讓,又同意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何梅協定》。他壓製愛國軍民的抗禦,逼迫馮玉祥取消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蔣介石頑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在1932年6月對工農紅軍發動的第四次軍事“圍剿”。失敗後,又於1933年10月進行第五次軍事“圍剿”。經過一年的鏖戰,紅軍因戰略指導的錯誤而失利,乃離開江西出發長徵。蔣又調幾十萬軍隊圍追堵截,同時對革命根據地繼續“清剿”。
蔣介石極力加強獨裁統治,建立以CC係和黃埔係分子為骨幹的中統和軍統兩支特務勢力,專事破壞共産黨及革命組織的愛國民主活動,殺害共産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並對付反蔣派係的抗爭。蔣介石還在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文化“圍剿”,查禁進步書刊,迫害左翼作傢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國推行新生活運動,以加緊對人民的思想控製。他還憑藉政治特權,和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一道,建立和發展國傢資本主義經濟,逐步形成官僚資本。他們開辦中央銀行和農民銀行,兼併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壟斷了全國金融體係。嗣後又逐步嚮工商業及其他國民經濟部門發展,掌握全國的經濟命脈。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自治”,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産黨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將反蔣抗日方針改變為“逼蔣抗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蔣介石和國民黨决定調整其內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並改善同蘇聯的關係。他試圖同中國共産黨進行談判,但仍然堅持要“剿滅”經長徵到達陝北的紅軍。被蔣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張學良、楊虎城,决心聯共抗日,於1936年12月12日毅然發動“兵諫”,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在中國共産黨調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决,蔣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實行國共合作堅持八年抗戰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結束十年內戰,與共産黨實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終於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綫,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綫,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廣大愛國將士奮勇殺敵,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决、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綫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製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占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武漢保衛戰結束後,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蔣介石表示了繼續抗戰的决心,汪精衛等人則對抗戰前途完全失望,叛國投敵。1939年1月,蔣介石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對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壯大憂心忡忡,乃實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外長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全面發動內戰在大陸的統治徹底崩潰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一面派出軍隊搶占勝利果實,大量收編偽軍;一面與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重慶進行會談,簽訂了《會談紀要》(見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但他隨即指揮八十萬軍隊進攻解放區,對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達成的各項决議拒不履行,頑固堅持“軍令政令統一”的獨裁專政。他悍然於1946年6月全面發動內戰,妄圖在三至六個月內消滅共産黨和人民武裝。在遭到人民解放軍的堅决還擊後,次年3月被迫改為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在屢遭失敗後,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最後蔣介石被迫下令收縮防綫,實行重點防禦。
1946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製訂了一部“憲法”,宣稱要“實施憲政”,“還政於民”,“改組政府”,實際上仍是以他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獨裁專政。經過1948年春“行憲國大”的選舉,他任“總統”,並攫有不受“憲法”限製的“緊急處置的權力”,使他的獨裁統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對於愛國學生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運動和工農群衆的鬥爭,他下令整飭,派出特務憲警兇殘鎮壓。1948年8月,他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代替法幣,限期收兌金銀外幣,強令限製物價,企圖擺脫通貨惡性膨脹、物價飛漲的睏境,結果更加速了財政經濟的全面崩潰,民怨沸騰,社會騷亂。
經過1948年秋鼕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决戰,使蔣介石賴以發動內戰、維係統治的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消滅。1949年1月,蔣發表元旦聲明建議和平談判,但提出了保存“憲法”、“法統”和軍隊的條件,受到中國共産黨的批駁。1月21日蔣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後操縱黨政軍大權,破壞和平談判。4月20日,國民黨拒絶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嚮全國進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獨裁統治至此終結。
1949年12月,蔣介石撤至臺灣,收集殘部,負隅孤島。1950年3月他“復職”重任“總統”,此後一再連任四屆,並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臺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係他在臺灣的統治;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是他反對“臺灣獨立”、“國際托管”和“兩個中國”,堅持了一個中國的民族立場。當時,臺灣人心浮動,美國讓臺灣獨立,他說:“誰要臺獨,我要誰腦袋!”
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病逝於臺北。他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於報刊和內部檔案。臺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簡本補充
蔣介石(1887-1975)
jiǎnɡ jiè shí
浙江奉化人,原名瑞元,後改名中正。日本振武學校畢業。1908年加入同盟會。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追隨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6年製造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産黨人。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1928年後,歷任國民黨政府主席兼陸海空三軍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實行獨裁統治。曾多次發動新軍閥混戰。九一八事變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連續發動對江西等蘇區的“圍剿”。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但多次掀起反共高潮。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發動全面內戰。1949年在反共內戰徹底失敗後去臺灣。曾連任臺灣“總統”和國民黨總裁。
雖然國共內戰造成了兩岸的分隔分治,但是蔣介石在臺灣一直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堅决地反對臺獨,一直流傳着他說過這樣一句話:“誰搞臺獨,我搞他腦袋!”在這一點上,是值得肯定的。
蔣介石一生中最閃光的一句話
西沙海戰
過程簡述: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顧中國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國西沙永樂群島,並與守島民兵發生衝突。從而展開了西沙海戰的序幕。
南沙海軍火速支援,無奈越南艦隊噸位和火力都有絶對優勢,雖然中國海軍浴血奮戰,但是漸漸力不能支。緊要關頭,中央火速調動東海艦隊支援。然而,東海艦隊必然要通過臺灣國民黨海軍封鎖的臺灣海峽,如何安全通過,成為了中國海軍的一個難題。
中國人民海軍通過臺灣海峽的消息很快被臺灣國民黨得知,當臺灣海軍司令唐x林嚮蔣介石請示如何應對時,蔣介石說了他一生中最閃光的一句話:“你不知道西沙吃緊嗎?”畢竟蔣介石明白,國共之爭屬內鬥,在外地入侵的時刻,中國人還是會團结一致的。唐x林欲領命而去,蔣介石又指示說:“你們要一路護航,保證艦隊安然通過。還有準備補給船,給前綫送給養。”
結果,出乎東海艦隊意料。國民黨海軍不但大開緑燈放東海艦隊過海峽,而且一路護航,保證了艦隊的安全。此外,幾十艘臺灣補給船開赴西沙前綫,為前綫的解放軍戰士運送食物和淡水。
1月20日,東海艦隊如期抵達前綫,雙方兵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海軍形成絶對優勢,將入侵越軍幾乎全部殲滅。
西沙海戰是中國海軍戰史上最光輝的一戰,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國共精誠合作的結果。而蔣介石在此事件中的表現讓人感動,也讓我們對他有了一個全新的評價。


Chiang Kai-shek (31 October 1887 – 5 April 1975), also known as Chiang Chung-cheng and romanized via Mandarin as Chiang Chieh-shih and Jiang Jieshi, was a Chinese nationalist politician, revolutionary and military leader who served as the lead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tween 1928 and 1975, first in mainland China until 1949 and then in Taiwan until his death.

Born in Chekiang (Zhejiang) Province, Chiang was a member of the Kuomintang (KMT) and a lieutenant of Sun Yat-sen in the revolution to overthrow the Beiyang government and reunify China. With Soviet and communist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elp, Chiang organized the military for Sun's Canton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headed the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Commander in chief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from which he came to be known as Generalissimo), he led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from 1926 to 1928, before defeating a coalition of warlords and nominally reunifying China under a new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idway through the campaign, the KMT–CPC alliance broke down and Chiang purged the communists inside the party, triggering a civil war with the CPC, which he eventually lost in 1949.

As lead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Nanjing decade, Chiang sought to strike a difficult balance between modernizing China while also devoting resources to defending the nation against the impending Japanese threat. Trying to avoid a war with Japan while hostilities with CPC continued, he was kidnapped in the Xi'an Incident and obliged to form an Anti-Japanese United Front with the CPC. Following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in 1937, he mobilized China for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For eight years he le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a vastly superior enemy, mostly from the wartime capital Chongqing. As the leader of a major Allied power, Chiang met with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 and U.S.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in the Cairo Conference to discuss terms for Japanese surrender. No sooner had the Second World War ended than the Civil War with the communists, by then led by Mao Zedong, resumed. Chiang's nationalists were mostly defeated in a few decisive battles in 1948.

In 1949 Chiang's government and army retreated to Taiwan, where Chiang imposed martial law and persecuted critics during the White Terror. Presiding over a period of social reforms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Chiang won five elections to six-year terms as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wa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Kuomintang until his death in 1975, three years into his fifth term as President and just one year before Mao's death.

One of the longest-serving non-royal heads of state in the 20th century, Chiang was the longest-serving non-royal ruler of China having held the post for 46 years. Like Mao, he is regarded as a controversial figure. Supporters credit him with playing a major part in unifying the nation and leading the Chines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s well as with countering Soviet-communist encroachment. Detractors and critics denounce him as a dictator at the front of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who suppressed opponents.

No. 2
  蔣介石(1887-1975) : 浙江奉化人,原名瑞元,後改名中正。日本振武學校畢業。1908年加入同盟會。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追隨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6年製造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産黨人。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1928年後,歷任國民黨政府主席兼陸海空三軍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實行獨裁統治。曾多次發動新軍閥混戰。九一八事變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連續發動對江西等蘇區的“圍剿”。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但多次掀起反共高潮。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發動全面內戰。1949年在反共內戰徹底失敗後去臺灣。曾連任臺灣“總統”和國民黨總裁。
No. 3
  蔣介石(Chiang Kai-shek)
  生平簡介
  蔣介石(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23年赴蘇聯考察軍事政治。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共産黨和革命勢力。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率師北伐途中,於 1927年發動了“4·12”政變,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不斷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開羅會議。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决議》,命令進攻解放區,單獨召開製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敗退臺灣後,歷任“總統”與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於臺北去世。
  詳細介紹
  蔣介石(1887—1975)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浙江奉化縣人。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生。
  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采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於竜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其間由陳其美引入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910年鼕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
  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 辛亥革命爆發後,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後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事敗後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後,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來。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主持黃埔軍校破壞國共合作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决定建立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革命軍隊,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他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雖有所不滿,但在當時形勢下表示擁護,並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執行。他在軍校重用親信,培植個人勢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孫文主義學會,抑製和打擊青年軍人聯合會。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1924年10月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徵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役,戰果卓著,因此獲得聲譽,先任潮汕善後督辦,繼兼廣州衛戍司令。1925年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廖仲愷被害後,他支持汪精衛驅逐鬍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驅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徵,全殲陳炯明叛軍。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監。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對三大政策日益懷疑,忌恨國民黨左派和共産黨員合作共事,疑懼蘇聯顧問的工作。他於1926年3月20日一手製造“中山艦事件” ,5月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黨務整理案” ,打擊和排斥了在第一軍和中央黨部工作的共産黨員。他乘機相繼攫取了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後,蔣介石率總司令部赴前綫指揮作戰。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湘、鄂、贛、閩四省完全光復,並繼續嚮豫、皖、蘇、浙進軍。蔣介石謀取個人獨裁統治的野心日益膨脹。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京,冀圖直接控製。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决議案》等一係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製的决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於是,蔣介石蓄意破壞三大政策,縱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製造一係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國主義和江浙財閥的支持下,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並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建立獨裁統治對內鎮壓對外妥協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議。由於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係的矛盾和鬥爭中孤立無援,被迫於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回國後,離棄妻妾,與宋美齡於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繫。1928年1月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面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勝了奉係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10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蔣介石為要確立個人獨裁統治的局面,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加劇了與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閻馮戰爭(見蔣閻馮大戰)連綿不斷。蔣介石憑藉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産階級的支持,一一戰勝了各派武力。他還擊敗了汪精衛,鬍漢民、孫科等派係的對抗,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獨裁統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連續發動了三次軍事“圍剿”,均以失敗告終。“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撓軍隊和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致使東北三省迅速淪喪。日本侵略者又於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英勇抗擊,但是蔣介石屈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同意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以後對於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略華北的行徑一再妥協退讓,又同意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何梅協定》。他壓製愛國軍民的抗禦,逼迫馮玉祥取消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蔣介石頑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在1932年6月對工農紅軍發動的第四次軍事“圍剿”。失敗後,又於1933年10月進行第五次軍事“圍剿”。經過一年的鏖戰,紅軍因戰略指導的錯誤而失利,乃離開江西出發長徵。蔣又調幾十萬軍隊圍追堵截,同時對革命根據地繼續“清剿”。
  蔣介石極力加強獨裁統治,建立以CC係和黃埔係分子為骨幹的中統和軍統兩支特務勢力,專事破壞共産黨及革命組織的愛國民主活動,殺害共産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並對付反蔣派係的抗爭。蔣介石還在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文化“圍剿”,查禁進步書刊,迫害左翼作傢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國推行新生活運動,以加緊對人民的思想控製。他還憑藉政治特權,和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一道,建立和發展國傢資本主義經濟,逐步形成官僚資本。他們開辦中央銀行和農民銀行,兼併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壟斷了全國金融體係。嗣後又逐步嚮工商業及其他國民經濟部門發展,掌握全國的經濟命脈。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自治”,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産黨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將反蔣抗日方針改變為“逼蔣抗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蔣介石和國民黨决定調整其內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並改善同蘇聯的關係。他試圖同中國共産黨進行談判,但仍然堅持要“剿滅”經長徵到達陝北的紅軍。被蔣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張學良、楊虎城,决心聯共抗日,於1936年12月12日毅然發動“兵諫”,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在中國共産黨調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决,蔣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實行國共合作堅持八年抗戰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結束十年內戰,與共産黨實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終於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綫,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綫,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廣大愛國將士奮勇殺敵,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决、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綫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製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占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武漢保衛戰結束後,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蔣介石表示了繼續抗戰的决心,汪精衛等人則對抗戰前途完全失望,叛國投敵。1939年1月,蔣介石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對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壯大憂心忡忡,乃實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外長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全面發動內戰在大陸的統治徹底崩潰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一面派出軍隊搶占勝利果實,大量收編偽軍;一面與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重慶進行會談,簽訂了《會談紀要》(見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但他隨即指揮八十萬軍隊進攻解放區,對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達成的各項决議拒不履行,頑固堅持“軍令政令統一”的獨裁專政。他悍然於1946年6月全面發動內戰,妄圖在三至六個月內消滅共産黨和人民武裝。在遭到人民解放軍的堅决還擊後,次年3月被迫改為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在屢遭失敗後,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最後蔣介石被迫下令收縮防綫,實行重點防禦。
  1946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製訂了一部“憲法”,宣稱要“實施憲政”,“還政於民”,“改組政府”,實際上仍是以他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獨裁專政。經過1948年春“行憲國大”的選舉,他任“總統”,並攫有不受“憲法”限製的“緊急處置的權力”,使他的獨裁統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對於愛國學生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運動和工農群衆的鬥爭,他下令整飭,派出特務憲警兇殘鎮壓。1948年8月,他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代替法幣,限期收兌金銀外幣,強令限製物價,企圖擺脫通貨惡性膨脹、物價飛漲的睏境,結果更加速了財政經濟的全面崩潰,民怨沸騰,社會騷亂。
  經過1948年秋鼕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决戰,使蔣介石賴以發動內戰、維係統治的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消滅。1949年1月,蔣發表元旦聲明建議和平談判,但提出了保存“憲法”、“法統”和軍隊的條件,受到中國共産黨的批駁。1月21日蔣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後操縱黨政軍大權,破壞和平談判。4月20日,國民黨拒絶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嚮全國進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獨裁統治至此終結。
  1949年12月,蔣介石撤至臺灣,收集殘部,負隅孤島。1950年3月他“復職”重任“總統”,此後一再連任四屆,並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臺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係他在臺灣的統治;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是他反對“臺灣獨立”、“國際托管”和“兩個中國”,堅持了一個中國的民族立場。當時,臺灣人心浮動,美國讓臺灣獨立,他說:“誰要臺獨,我要誰腦袋!”
  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病逝於臺北。他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於報刊和內部檔案。臺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簡本補充
  蔣介石(1887-1975)
  jiǎnɡ jiè shí
  浙江奉化人,原名瑞元,後改名中正。日本振武學校畢業。1908年加入同盟會。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追隨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6年製造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産黨人。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1928年後,歷任國民黨政府主席兼陸海空三軍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實行獨裁統治。曾多次發動新軍閥混戰。九一八事變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連續發動對江西等蘇區的“圍剿”。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但多次掀起反共高潮。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發動全面內戰。1949年在反共內戰徹底失敗後去臺灣。曾連任臺灣“總統”和國民黨總裁。
  雖然國共內戰造成了兩岸的分隔分治,但是蔣介石在臺灣一直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堅决地反對臺獨,一直流傳着他說過這樣一句話:“誰搞臺獨,我搞他腦袋!”在這一點上,是值得肯定的。
  蔣介石一生中最閃光的一句話
  西沙海戰
  過程簡述: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顧中國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國西沙永樂群島,並與守島民兵發生衝突。從而展開了西沙海戰的序幕。
  南沙海軍火速支援,無奈越南艦隊噸位和火力都有絶對優勢,雖然中國海軍浴血奮戰,但是漸漸力不能支。緊要關頭,中央火速調動東海艦隊支援。然而,東海艦隊必然要通過臺灣國民黨海軍封鎖的臺灣海峽,如何安全通過,成為了中國海軍的一個難題。
  中國人民海軍通過臺灣海峽的消息很快被臺灣國民黨得知,當臺灣海軍司令唐x林嚮蔣介石請示如何應對時,蔣介石說了他一生中最閃光的一句話:“你不知道西沙吃緊嗎?”畢竟蔣介石明白,國共之爭屬內鬥,在外地入侵的時刻,中國人還是會團结一致的。唐x林欲領命而去,蔣介石又指示說:“你們要一路護航,保證艦隊安然通過。還有準備補給船,給前綫送給養。”
  結果,出乎東海艦隊意料。國民黨海軍不但大開緑燈放東海艦隊過海峽,而且一路護航,保證了艦隊的安全。此外,幾十艘臺灣補給船開赴西沙前綫,為前綫的解放軍戰士運送食物和淡水。
  1月20日,東海艦隊如期抵達前綫,雙方兵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海軍形成絶對優勢,將入侵越軍幾乎全部殲滅。
  西沙海戰是中國海軍戰史上最光輝的一戰,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國共精誠合作的結果。而蔣介石在此事件中的表現讓人感動,也讓我們對他有了一個全新的評價。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Jiang Jieshi
  蔣介石
    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浙江奉化縣人。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生。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采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於竜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其間由陳其美引入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910年鼕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
    投身民主革命 獲得孫中山的器重 辛亥革命爆發後,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 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後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參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事敗後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1914年 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16年 5月陳其美被刺後,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還。1917年 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1922年 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 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主持黃埔軍校 破壞國共合作 1924年 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决定建立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革命軍隊,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他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雖有所不滿,但在當時形勢下表示擁護,並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執行。他在軍校重用親信,培植個人勢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孫文主義學會,抑製和打擊青年軍人聯合會。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1924年10月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徵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役,戰果卓著,因此獲得聲譽,先任潮汕善後督辦,繼兼廣州衛戍司令。1925年 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廖仲愷被害後,他支持汪精衛驅逐鬍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驅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徵,全殲陳炯明叛軍。在1926年 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監。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對三大政策日益懷疑,忌恨國民黨左派和共産黨員合作共事,疑懼蘇聯顧問的工作。他於1926年 3月20日一手製造“中山艦事件”,5月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黨務整理案”,打擊和排斥了在第一軍和中央黨部工作的共産黨員。他乘機相繼攫取了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1926年 7
英文解釋
  1. n.:  Chiang Kai-shek
近義詞
蔣中正
相關詞
歷史中華民國寧波中國城市浙江縣區國民黨軍事軍隊
百科辭典黃埔係旅遊青島景點南京政權廬山
抗日戰爭演說歷史事件臺灣建築紀念堂中國國民黨宋美齡
民國一黨專製更多結果...
包含詞
蔣介石1949蔣介石傳
蔣介石秘史蔣介石全傳
晚年蔣介石蔣介石故居
蔣介石簡介蔣介石官邸
蔣介石評傳蔣介石早年
蔣介石病故蔣介石與戴笠
蔣介石官場術竜雲和蔣介石
蔣介石在臺灣竜雲與蔣介石
蔣介石的貴人蔣介石與李宗仁
蔣介石與汪精衛蔣介石與宋子文
蔣介石與孫立人蔣介石與馮玉祥
蔣介石與鬍漢民蔣介石十起十落
宋美齡與蔣介石黃山蔣介石官邸
陳立夫與蔣介石蔣介石的超級特工
打入蔣介石侍從室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蔣介石的文臣武將我所認識的蔣介石
蔣介石杜勒斯會談蔣介石的終身幕僚張群
蔣介石王牌悍將-張靈甫傳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日子
蔣介石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蔣介石的王牌寵將陳誠傳
蔣介石與新軍閥混戰破譯蔣介石養生密碼
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10天蔣介石傢書日記文墨選錄
毛澤東、蔣介石的人生道路蔣介石與陳潔如的風流怨債
蔣介石評說古今人物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
蔣介石廬山抗戰聲明蔣介石傢族的女人們
蔣介石湯山溫泉別墅蔣介石接見外賓攝影處
毛澤東蔣介石的人生道路蔣介石(1887-1975)
蔣介石將國庫財物偷運臺灣蔣介石在臺灣編練新軍
最後的皇后:蔣介石夫人與現代中國的誕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最後的皇后蔣介石夫人與現代中國的誕生中統大佬秘聞:陳果夫、陳立夫與蔣介石
臺灣風雲之一:晚年蔣介石蔣介石五大主力興亡實錄
蔣介石日記解讀: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傢族的女人們:揭示顯赫傢族的喜怒哀樂
蔣介石的“御用”筆桿:陳布雷大傳鷹犬人生:蔣介石的超級特工
中統大佬秘聞陳果夫陳立夫與蔣介石臺灣風雲之一晚年蔣介石
鷹犬人生蔣介石的超級特工蔣介石傢族的女人們揭示顯赫傢族的喜怒哀樂
蔣介石的御用筆桿陳布雷大傳蔣介石日記解讀找尋真實的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