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國哲學名詞 : 佛教用語 : 佛教人物 > 般若
目錄
般若 Prajn^a  

般若 bān ruò
  【般若】 (人名)Prajn^a,又曰般賴若。三藏法師名。譯曰智慧。見宋高僧傳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般若共利言等譯(790年)廣本 存
般若(bōrě) Wisdom (bōrě)
  般若(bōrě) : 佛教指最通達的智慧。
  智慧。佛教用語。通過直覺的洞察所獲得的先驗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識
佛教語 Buddhist language
般若 佛教语
  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意譯“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 被廢 東陽 ,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劉孝標 註:“波羅密,此言到彼岸也。經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涅槃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靈音,雜祥以晝引。” 宋 蘇軾 《小篆<般若心經>贊》:“稽首《般若多心經》,請觀何處非般若。”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欲修禪那,發心為先;欲修般若,發心為先。”一本作“ 智慧 ”。
智慧 Wisdom
  是佛教詞語.“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譯,意為‘智慧’。但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聰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般"字要讀為"bo "(陰平).但是更嚴格的照原來梵文讀起來則又不然:
  “般若:查字典註音為班若或鉢惹,實際上應該讀成鉢瑞。這種發音是不是很標準呢?也不然,因為唐朝時代「般若波羅蜜多」的讀音是「巴尼亞巴拉咪達」,這個音譯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會念鉢瑞,而是念「巴尼亞」。”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譯,是因為它雖然可以翻為智慧,但跟我們通常所謂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們說某人很有智慧,那僅衹是指他那六塵所積的表層意識。這裏的般若並不僅是指表層意識,而是指心的原態與共相。既然找不到適當的中國文字來表達,乾脆就不翻譯了。
  一般法會中大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為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加上「摩訶」 兩個字?因為摩訶般若是全稱,衹用般若是簡稱,衹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訶般若。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麽程度?它是一切世間智慧的本源和實性。世間的智慧,是否離開了般若呢?它雖然已經不是般若的原態,但卻也離不開般若,因為「煩惱即菩提」,當我們感受到煩惱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有生命、有覺性(菩提)。如果是沒有知覺的植物人,還會有煩惱嗎?為什麽不用「摩訶」,表示它是略稱,而「摩訶般若」就是具稱,就像我們講電視機是television,如果衹說t.v.,別人也懂。
  般若妙用,衹是在一切,著不得一點,一著就落住了。如上面“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兩句,細細研究,說“離一切相即佛”,有六個字,就夠了,但何以上句要加個諸字呢?是言連離的相也要離去,不許著一點。諸字,連離相也在內的。下一句又加上名諸兩個字,恐人又執取了佛,又受了佛縛,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過是個假名,沒有實體,切莫上當,自生法相,全經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佛說,是不得已而說,不是佛的執有;即非,是言本來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為不可斷滅了去,一切原不過是個名而已。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處哪一點,能離了名字?總是個名在那裏布弄,世上千千萬萬的我見我執,人事紛紜,都是自己上名的當。明明說是名,明明虛幻不實,但愚人總跳不出這圈子去,因此苦無盡期。佛要我們深悟般若無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間法出世法,輕輕用是名兩個字,一刀斬卻,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後不斷滅,如鳥飛空中,雖有來去諸相,卻無跡可覓。這是金剛般若經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無一事不圓滿了。
  講到般若,是說心的靈用,絶無定法,不可測知。你用意識去分別它,就不見了。正如竜戲大海,翻騰飛舞,沒有你捉摸處。所以解釋經文,也無定法,要忽前忽後,忽有忽空,使對方心先放大了,如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心同十方虛空的廣大無著,纔可以入無住的意境。次將此心打殺了,無我無人,連最大的功德心也沒有,如度盡無量無邊衆生,都入了無餘涅盤,就是成了佛。我心中若無其事,因我與衆生,無不性空。再次,明白我心衆生心,根本是不可得,處處空靈,般若的機用始開,開了靈機,那實相自然而見。所以讀般若經,不同餘書,切不可咬文嚼字,在字音上、字句多少上和四句偈上打算,反使靈機窒礙了。四句偈,是說一行,梵文無行,總成四句,就說有一行也夠了,衹要你通達其義,能夠活用活參,隨時隨句,可以玩味,得其神妙。經要多讀,文句熟了,熟了之後,不拘何句,觸機即發,聽講時,點到哪一句,忽然明悟,這纔是真受用。倘不解義理,如同嚼蠟,一無滋味,又有何用?所以一面讀,一面要明解經中義趣,那就近了。近是近於世用了。每日試驗,用在人事上,久久不覺同化,妙用自然而啓。般若妙機,以前世種植善根,今生自會啓發,心無所執,心自靈活,不同凡見,自然入聖。這全是般若的功行,切不可看輕了他。
  凡未曾深達實相的人,也往往好談般若。因為功夫不深,不覺流入於妄談般若的病。譬如初學醫的人,粗知藥性,亂開醫方,不覺誤了人命,此切切不可。但考其原因,也由於夙世有過一點根器來,否則也談不出。加以自己無明我見,夾雜在內,自誤誤人,添諸罪業,此不可不防。所以般若劍,弄得不好,傷了自己,殺了人,還不自知。若要辨別這個毛病,須看出言吐語,是不是有我見在內,是不是有名心法執在內,是不是合湊對方的機而說。如其人不可談而與之談,是妄。可與談而不與之談,也是妄。自己不可與人談而談,是妄。自己可以與人談而吝法勿談,也是妄。自己未明其義,見人談般若無從測知而亦妄加批評,都是妄。至於般若,是圓融無礙,不得著一點心,何況有驕慢心名心勝負心夾雜在內,衹看他多所諍論,好世智強辨,即是妄作。所以要謙虛,不可自大。佛對須菩提說,你成了四果,所修由須陀洹至阿羅漢,自己以為有果可得,有道可成否?倘著此念,便落四相,中間菩薩不必說,連我佛自己,夙世在燃燈佛所,於法也無所得,豈可自以為勝而驕於人麽?
  
  佛教
  般若(拼音:bō rě ),佛教詞語,亦作“波若”、“鉢羅若”等,全稱“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羅蜜”。為巴利文 Paññā 的音譯,梵文是Prajñā,意為‘智慧’。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指洞視徹聽、一切明了的無上智慧。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區別,所以用音譯而不用意譯。“般若”的古音現代人很少知道,但念成“巴尼亞”,將“尼亞”縮合成一個音節,是比較準確的。
  一般法會中大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為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加上“摩訶”兩個字?因為摩訶般若是全稱,衹用般若是簡稱,衹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訶般若。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麽程度?它是一切世間智慧的本源和實性。世間的智慧,是否離開了般若呢?它雖然已經不是般若的原態,但卻也離不開般若,因為“煩惱即菩提”,當我們感受到煩惱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有生命、有覺性(菩提)。如果是沒有知覺的植物人,還會有煩惱嗎?
  
  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 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被廢東陽 ,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劉孝標 註:“波羅密,此言到彼岸也。經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 唐·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涅盤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靈音,雜祥以晝引。” 宋·蘇軾 《小篆<般若心經>贊》:“稽首《般若多心經》,請觀何處非般若。” 清·龔自珍 《發大心文》:“欲修禪那,發心為先;欲修般若,發心為先。”一本作“ 智慧 ”。
  中國人對“般若”的理解,以僧肇大師為翹楚,其《般若無知論》可謂登峰造極,深得鳩摩羅什大師的稱贊,淨土宗初祖慧遠亦評論說:如此精闢的文章“從未有過”(未嘗有也)。
植物 Plant
  植物
  別名美麗星球
  學名 Astrophytum ornatum
  英文名Monk’s hood ,Decorated astrophytum
  科屬仙人掌科,星球屬
  形態習性幼株球形,後長成圓筒形,高可達1米,直徑30釐米。球體7-8棱,暗緑色,被銀白色呈狀毛或小鱗片。刺座黃色有直刺5-11,黃褐至暗褐色,長3釐米。花期夏季,花着生於頂部,黃色,大型,直徑7-9釐米,常數朵同開。果實成熟時裂開成星狀。性喜陽光,溫暖,也耐短期的低溫,喜排水良好之土壤,耐幹旱。
  繁殖栽培該種為星球屬中的強健種,栽培容易,繁栽要點與星球同。生長季節工求陽光充足並適度澆水,鼕季保持盆土稍乾燥,維持溫度7-10度。常用種子播種繁殖傢生小苗8-10年纔開花,因而也有人喜歡嫁接繁殖。
  資源分佈原産墨西哥。
鬼怪 Phantom
  日本傳說中的一種妖怪,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一種怨靈。據說是因女人的強烈的妒忌怨念形成的惡靈,般若住在深山中,每到半夜就去吃人,是一種專門搶奪小孩的女鬼。而且她會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笑聲。
  日本著名的的主人公光源氏是平安時代的一位貴族,眉清目秀,有不少女子為之傾心,按那個時代的習慣,天皇和貴族除了正妻以外還娶了很多側室。“六條禦息所”是源氏公子的衆情人之一。她作為皇太子妃曾經有過不錯的生活,不過後來她失去了丈夫,愛上了光源氏,但是光源氏不久就對她冷談了下來,所以她非常苦惱,因此十分嫉妒光源氏的正妻"葵上"。後來六條禦息所因此變成了般若,使葵上處處為難,並最終使她夭亡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般若】華譯為智慧,但這個智慧,不是世間凡夫的聰明智慧,而是如來的圓常大覺,這種大覺,勝義諦中離於言說,今依世諦安立名相,假說有三。(參見:三般若)
  
  般若(見般若學)
  bore
  若學。般若
  見消變
  
  【般若】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為諸衆生種種演說也。
佛教百科 Buddhism 百科
  【般若】 (人名)Prajn^a,又曰般賴若。三藏法師名。譯曰智慧。見宋高僧傳二。【又】(術語)Prajn^a,又作班若、波若、鉢若、般羅若、鉢剌若、鉢羅枳娘、般賴若、波賴若、鉢賢禳、波羅娘。譯曰慧、智慧、明。智度論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同八十四曰:“般若名慧,波羅蜜,名到彼岸。”大乘義章十二曰:“言般若者,此方名慧,於法觀達,故稱為慧。”往生論註下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法華義疏四曰:“無境不照,名為波若。”慧琳音義十二曰:“般羅若,正雲鉢羅枳娘,唐雲慧或云智慧。”慧苑音義上曰:“般若,此雲慧也。西域慧有二名:一名般若。二名末底。智唯一名,謂之諾般,即是第十智度名也。”瑜伽倫記九曰:“梵雲般若,此名為慧,當知第六度。梵雲若那,此名為智,當知第十度。”楞嚴經四曰:“鉢剌若。”慧琳音義四十七曰:“鉢羅賢禳,唐言智慧。”
英文解釋
  1. :  bōrě
  2. n.:  Prajn^a
相關詞
佛經心經咒語般羅蜜哲學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