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鬍漢民
目錄
鬍漢民 Hu Hanmin (1879~1936) 廣東番禺
  (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鴻,字展堂,號不匱室主,漢族,廣東番禺人。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中舉人。1902年、1904年兩度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師範科、法政大學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國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稍後又由孫中山指定任本部秘書,從此成為孫主要助手之一。主編《民報》第1~5期,根據孫口授寫成《<民報>發刊詞》,先後在《民報》發表《民報之六大主義》、《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等文,與康、梁保皇派展開論戰,對孫中山思想多所闡發。1907年隨孫到河內設立革命機關。組織同盟會於華南發動的歷次起義中擔任籌餉、運械等工作。
  1908~1909年鬍漢民在新加坡《中興日報》上發表大批文章繼續批駁保皇派。先後任同盟會南洋支部長、南方支部長。在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為統籌部負責人之一。1911年11月廣東獨立時被推為廣東都督。12月隨孫至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府秘書長。1912年4月在孫支持下再任廣東都督。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國民黨廣東支部長。1913年6月被袁世凱免去粵督職務。“二次革命”失敗後隨孫中山赴日本,繼續進行反袁鬥爭。1914年5月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志。1917年6月奉命聯絡西南實力派,為發動護法運動作準備。9月任中華民國軍政府交通總長。1918年5月隨孫離廣州赴上海。1919年作為孫的代表參加“南北議和”,在和會上堅持孫恢復舊國會、取消賣國密約的主張。8月任《建設》雜志主編,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發表《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等文,對唯物史觀作些介紹。1921年任中華民國政府總參議兼文官長、政治部長。陳炯明叛變後,協助孫進行討陳工作。1923年任辦理和平統一事宜全權代表。6月任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總參議。贊成孫改組國民黨的决策,參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起草與審查。1924年1月被孫指定為國民黨“一大”主席團主席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主持上海執行部。5月奉命回粵,代理大本營事務,兼任黃埔軍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帥職權,留守廣州。10月兼任廣東省長。對商團事變始主妥協,後執行孫的命令參與領導平定商團叛亂。
  1924年鬍漢民以後日漸主張反共。1925年8月因廖仲愷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蘇聯考察。1927年4月與蔣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並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長。1931年2月遭蔣軟禁,10月獲釋。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反蔣精神領袖。晚年標榜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
  1935年鬍漢民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次年5月2日在廣州病故。1930年主持編成《總理全集》。1933年創辦《三民主義月刊》。所著《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等,為國民黨理論傢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
  1936年5月12日,鬍(漢民)與其妻兄、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陳融下圍棋,因構思過度,突患溢血於下午7時40分逝世。(劉秉榮《國民政府秘史》896頁)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裏,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鬍漢民。臺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生平
  鬍漢民二十一歲中舉人,1902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評議部議員,《民報》編輯。1907年至1910年間,多次參加武裝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914年隨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1917年至1921年隨孫中山在廣東活動,先後任交通部長,總參議等職。
  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鬍被孫中山任命為五人大會主席團之一,並獲選中央執行委員,兼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這次大會確定了孫中山聯合蘇俄和中共、依靠農工的政策。同年9月,孫中山離廣州到韶關建立北伐大本營,任鬍代行大元帥留守廣州。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後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人是汪精衛、鬍漢民和廖仲愷。同年8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以控製局勢和處理廖案。在審理廖案過程中,作為國民黨右派領袖的鬍漢民被認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後被派往蘇聯考察。
  1926年2月17日-3月15日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全會召開,鬍漢民以國民黨中央委員、粵軍總司令的身份在會上緻賀辭。大會選舉蔣介石為共産國際執委會名譽委員,正式接納中國國民黨為共産國際的同情黨。會議前後,鬍漢民還和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有過幾次私下會見,討論國民黨正式加入共産國際的問題。當時的共産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對此表示贊同,僅因斯大林認為條件不成熟、容易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而未果。
  1927年,寧漢分裂時,鬍支持蔣介石,主持南京工作,參與反共清黨,後任立法院院長等職。1931年,與蔣介石因約法之爭,2月被蔣介石軟禁。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領袖,持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並將蔣介石稱為“新軍閥”。1935年6月,鬍漢民赴歐考察,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抨擊。1935年12月,尚在法國的鬍漢民被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36年1月,自歐洲返國,留在廣州。1936年5月12日,在廣州因腦溢血病逝。
  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裏,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鬍漢民。臺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鬍漢民
  廣州天河區竜眼洞,建於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鬍漢民(1879~1935年),字展堂,廣東番禺人。近代資産階級民主政治傢。辛亥革命前,與黃興領導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後,廣東宣佈獨立,任都督。後追隨孫中山從事主護法”、反袁運動。1933年在香港創辦《三民主義半月刊》。孫出師北伐後,鬍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務。1936年病逝廣州。
  墓原在鬥文望,混凝土結構,後被毀,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鬍墓穴壓着。1985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東面300米處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將其父棺木遷至新墓,故新墓實為空塚。新墓為外飾水洗石米的墓,坐東南嚮西北。當中高3米,一級護嶺。墓碑鎸刻“鬍漢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匱亭”。右側為鬍漢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陳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國三十五年”。整個墓園占地約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臺,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民國四大書法傢之一
  民國四大書法傢分別為譚延闓(楷書)、於右任(行書)、鬍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
No. 2
  鬍漢民(1879-1936) : 國民黨領導人之一。字展堂,廣東番禺人。留學日本,參與組織同盟會。辛亥革命時被推為廣東都督。後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護國、護法運動。1924年國民黨改組時成為右派首領。歷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部長、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立法院院長。後遭蔣介石排擠。1935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常會主席。病死於廣州。
鬍漢民
  (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鴻,字展堂,號不匱室主,漢族,廣東番禺客傢人。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中舉人。1902年、1904年兩度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師範科、法政大學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國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稍後又由孫中山指定任本部秘書,從此成為孫主要助手之一。主編《民報》第1~5期,根據孫口授寫成《<民報>發刊詞》,先後在《民報》發表《民報之六大主義》、《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等文,與康、梁保皇派展開論戰,對孫中山思想多所闡發。1907年隨孫到河內設立革命機關。組織同盟會於華南發動的歷次起義中擔任籌餉、運械等工作。
  1908~1909年鬍漢民在新加坡《中興日報》上發表大批文章繼續批駁保皇派。先後任同盟會南洋支部長、南方支部長。在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為統籌部負責人之一。1911年11月廣東獨立時被推為廣東都督。12月隨孫至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府秘書長。1912年4月在孫支持下再任廣東都督。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國民黨廣東支部長。1913年6月被袁世凱免去粵督職務。“二次革命”失敗後隨孫中山赴日本,繼續進行反袁鬥爭。1914年5月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志。1917年6月奉命聯絡西南實力派,為發動護法運動作準備。9月任中華民國軍政府交通總長。1918年5月隨孫離廣州赴上海。1919年作為孫的代表參加“南北議和”,在和會上堅持孫恢復舊國會、取消賣國密約的主張。8月任《建設》雜志主編,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發表《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等文,對唯物史觀作些介紹。1921年任中華民國政府總參議兼文官長、政治部長。陳炯明叛變後,協助孫進行討陳工作。1923年任辦理和平統一事宜全權代表。6月任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總參議。贊成孫改組國民黨的决策,參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起草與審查。1924年1月被孫指定為國民黨“一大”主席團主席之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主持上海執行部。5月奉命回粵,代理大本營事務,兼任黃埔軍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帥職權,留守廣州。10月兼任廣東省長。對商團事變始主妥協,後執行孫的命令參與領導平定商團叛亂。
  1924年以後,鬍漢民日漸主張反共。1925年8月因廖仲愷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蘇聯考察。1927年4月與蔣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並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長。1931年2月遭蔣軟禁,10月獲釋。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反蔣精神領袖。晚年標榜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
  1935年鬍漢民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次年5月2日在廣州病故。1930年主持編成《總理全集》。1933年創辦《三民主義月刊》。所著《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等,為國民黨理論傢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
  1936年5月12日,鬍(漢民)與其妻兄、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陳融下圍棋,因構思過度,突患溢血於下午7時40分逝世。(劉秉榮《國民政府秘史》896頁)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裏,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鬍漢民。臺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生平
  鬍漢民二十一歲中舉人,1902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評議部議員,《民報》編輯。1907年至1910年間,多次參加武裝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914年隨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1917年至1921年隨孫中山在廣東活動,先後任交通部長,總參議等職。
  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鬍被孫中山任命為五人大會主席團之一,並獲選中央執行委員,兼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這次大會確定了孫中山聯合蘇俄和中共、依靠農工的政策。同年9月,孫中山離廣州到韶關建立北伐大本營,任鬍代行大元帥留守廣州。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後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人是汪精衛、鬍漢民和廖仲愷。同年8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以控製局勢和處理廖案。在審理廖案過程中,作為國民黨右派領袖的鬍漢民被認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後被派往蘇聯考察。
  1926年2月17日-3月15日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全會召開,鬍漢民以國民黨中央委員、粵軍總司令的身份在會上緻賀辭。大會選舉蔣介石為共産國際執委會名譽委員,正式接納中國國民黨為共産國際的同情黨。會議前後,鬍漢民還和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有過幾次私下會見,討論國民黨正式加入共産國際的問題。當時的共産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對此表示贊同,僅因斯大林認為條件不成熟、容易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而未果。
  1927年,寧漢分裂時,鬍支持蔣介石,主持南京工作,參與反共清黨,後任立法院院長等職。1931年,與蔣介石因約法之爭,2月被蔣介石軟禁。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領袖,持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並將蔣介石稱為“新軍閥”。1935年6月,鬍漢民赴歐考察,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抨擊。1935年12月,尚在法國的鬍漢民被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36年1月,自歐洲返國,留在廣州。1936年5月12日,在廣州因腦溢血病逝。
  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裏,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鬍漢民。臺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鬍漢民墓
  廣州天河區竜眼洞,建於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鬍漢民(1879~1935年),字展堂,廣東番禺人。近代資産階級民主政治傢。辛亥革命前,與黃興領導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後,廣東宣佈獨立,任都督。後追隨孫中山從事主護法”、反袁運動。1933年在香港創辦《三民主義半月刊》。孫出師北伐後,鬍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務。1936年病逝廣州。
  墓原在鬥文望,混凝土結構,後被毀,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鬍墓穴壓着。1985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東面300米處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將其父棺木遷至新墓,故新墓實為空塚。新墓為外飾水洗石米的墓,坐東南嚮西北。當中高3米,一級護嶺。墓碑鎸刻“鬍漢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匱亭”。右側為鬍漢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陳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國三十五年”。整個墓園占地約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臺,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民國四大書法傢之一
  民國四大書法傢分別為譚延闓(楷書)、於右任(行書)、鬍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
百科大全
  Hu Hanmin
  鬍漢民
  國時期廣州軍政府總參議、國民政府立法院長。原名衍鴻,字展堂。1879年12月9日(清光緒五年十月二十六)生於廣東番禺縣(今廣州)。二十一歲中舉人,1902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1905年秋,在東京加入同盟會,先後任評議部議員、書記部書記、《民報》編輯等職。1907~1911年間,多次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武裝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後,先後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等職。1914年隨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志。1917年隨孫中山往廣東建立護法軍政府,任交通部長。五四運動後,1919年 8月在上海參加創辦《建設》雜志,撰文對學生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表示同情和支持。1921年5月,在廣東任非常大總統府總參議,隨孫中山在兩廣活動,組織第一次北伐。
  1924年1月,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五人主席團成員之一。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鬍漢民在形勢的推動和孫中山的說服幫助下,也表示贊同,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執行委員。9月,孫中山率北伐軍到韶關,由鬍漢民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權,兼任廣東省省長。這時陳廉伯策動商團叛亂,鬍漢民先是主張“委麯遷就”,後竟認為平叛有錯。1925年 3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鬍漢民約集孫科、鄧澤如、鬍毅生等人商議排斥共産黨人,詆毀國民黨左派。8月,廖仲愷遭暗殺,鬍漢民被認為有重大嫌疑,一度受拘留,隨後赴蘇聯。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鬍漢民趕往南京,與蔣介石合作,參與反共清黨。一度主持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和南京政府工作。隨後任立法院院長等要職。1928年1月與孫科、伍朝樞到英、德等國考察政治、經濟。回國後協助製訂旨在確立國民黨一黨專政制度和使國民黨南京政府合法化的《中國國民黨訓政大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等文件。1931年 2月,同蔣介石發生了激烈的權力之爭,被蔣扣留,囚禁於南京湯山。擁鬍派在廣州成立政府,與蔣介石南京政府對抗,逼迫蔣釋放鬍漢民。至“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雙方纔被迫在上海舉行和談。1933年2月,鬍漢民在香港出版《三民主義月刊》,著文宣傳自己的政見,揭露蔣介石是“新興軍閥”,“南京統治,衹是反動的軍閥統治”。在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時,他打起抗日反蔣旗號,但在反共問題上,仍與蔣介石一致。1934年4月,宋慶齡等公佈《中華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鬍漢民也簽了名。1935年12月,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鬍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36年5月12日在廣州病逝。
  (鄭則民)
英文解釋
  1. :  Hu Hanmin
近義詞
展堂, 不匱室主
相關詞
陳炯明
包含詞
鬍漢民墓蔣介石與鬍漢民鬍漢民(1879-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