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霍達 Huo Da 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1988年12月出版,是中國當代作傢霍達的代表作品。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傢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睏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係列文學畫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豐滿,栩栩如生。作品含蓄藴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麯終掩捲,回腸蕩氣,餘韻繞梁。
《穆斯林的葬禮》-內容介紹
小說寫一個穆斯林傢族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生活,歌頌回族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 “奇珍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傢有兩個女兒,長女君壁長於心計,次女冰玉嬌小任性。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聖路過梁傢,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賣買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决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着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傢。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壁,决心重振傢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傢門執意隨姐夫遠行。在倫敦冰玉與亨特之子奧立佛相戀,可是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卻不幸喪生。韓子奇與梁冰玉在海外相依為命十年,曠男怨女終於結合併生下女兒新月。戰後一同回國,姐姐收留新月為自己女兒,冰玉遠走他鄉。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係。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係漢族,為梁傢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可是紅顔薄命,新月因嚴重心髒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絶。
《穆斯林的葬禮》-作者簡介
霍達,生於1945年11月26 日,當代著名女作傢。回族,北京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曾先後在四機部、北京市園林局、文物局做翻譯工作。1981年調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任一級編劇。迄今著有小說、報告文學、影視劇本、散文等文學作品600餘萬字,其中,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奬、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作品奬、建國40周年優秀文學作品奬;中篇小說《紅塵》獲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奬;報告文學《萬傢憂樂》獲第四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奬、報告文學《國殤》獲首屆中國潮報告文學奬;話劇劇本《紅塵》獲第二屆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奬;電視劇《鵲橋仙》獲首屆全國電視劇飛天奬;電影劇本《我不是獵人》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少年兒童讀物奬;電影劇本《竜駒》獲建國40周年全國優秀電影劇本奬。長篇小說《補天裂》被評為建國50周年全國十部優秀長篇小說奬、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奬”的優秀圖書和優秀電視劇兩個奬項,並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駿馬奬。現為國傢一級作傢,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穆斯林的葬禮》-榮譽影響
1987年鼕至1988年春發表於《長篇小說》季刊總第17、18 期,1987年第6期《中國作傢》選載,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書,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小說連播》欄目兩度全文播出本書,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許多地方電臺又曾多次轉播。自1991年以來,中國文學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陸續出版了本書的英、法、阿拉伯、烏爾都等文字的譯本。1992年,臺灣《世界論壇報》以一年的時間連載本書,1993年臺灣國際村文庫書店出版了上、下册繁體字版。許多作傢、評論傢、穆斯林學者和廣大讀者給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新時期文學和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現了回族人民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有着獨特的文學地位和審美價值。
被譽為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奬經典作品,二十年發行上百萬册、感動中國幾代讀者,最純潔的夢想、最凄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本書自出版以來,不斷重印,暢銷不衰,先後被列入北京市十大暢銷書、全國文教類優秀暢銷書、家庭書架百種常備書目、北京市青少年1994- 1997讀書工程推薦書目、大學生所喜愛的作傢及其作品,部分章節選人高中和大學語文教材。據香港《鏡報》月刊1996年7月號報道,在中國青年最喜歡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禮》名列第五位。
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奬經典作品,二十年發行上百萬册、感動中國幾代讀者,最純潔的夢想、最凄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
本書於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奬,1990年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奬和建國四十周年北京市優秀文學奬。
《穆斯林的葬禮》-人物形象
韓子奇
韓子奇,被玉俘虜的一個假回族,漢族穆斯林。他的一生,琢玉,賣玉,護玉,守玉,愛玉。視玉如命。——玉,確實醉人。雖沒有鑽石的璀璨,寶石的富貴,水晶的晶瑩,但它神秘,精緻,宥永,富有生命力。玉,中國所特有的藝術品,集五千年華夏之精華。那一絲絲,一縷縷精華融合的“神物”,經歷史滄桑,國變傢遷,其 “姿容”仍不減當年,更甚至增添了些許厚重感,歲月的厚重感,歷史的厚重感,情感寄予的厚重感。一塊玉,該是怎樣雕琢?鏤空,浮雕,鎸刻,那一環扣一環,一層又一層,該是怎樣刻出來的?不能焊,不能接,所有的工序要恰如其分,多伸出去的一刀,都可能會毀了整個作品。玉,中國;中國,玉,歲月造就的精華。
梁君璧
梁君璧,忠誠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真正的穆斯林。沒有文化,霸道,強勢,心中衹有信仰與家庭。——信仰,它的信條是:老實做人,寬厚仁愛,生活簡樸,不驕傲自大,不誹謗他人,捍衛信仰,遵循聖行——穆罕默德之路。他們相信善行必定得到報償,邪惡必定受到懲罰......她的一生沒有愛情,她的思想“單純”,所以認為愛情是惡心的東西。她為人“耿直”,所以說話口無遮攔,以至惡毒,對親人也不例外。擁有信仰的人不是寬厚仁愛的嗎?她好像不是。她阻止女兒的愛情,強烈反對回漢通婚,那是不符合教義的,可是最後她纔知道,自己的丈夫韓子奇是一個漢人。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梁冰玉
梁冰玉,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新女性。上過大學,思想不像姐姐梁君璧那樣陳腐。嚮往純真的愛情,也因愛情傷過心,經歷的兩段感情,使她畏懼,所以最後纔將自己的心交給姐夫韓子奇,衹有相濡以沫的感情纔是最真,最切的。
韓新月
韓新月,純真,善良,美麗。命運沒有眷顧她,十九歲的女孩子的生命慢慢的在消逝,但她全然不知,對生活仍然充滿希望,對未名湖仍然充滿期望。愛情,看似遙遠,卻給了她的生命最後一次的溫暖,細水常流的情感更會讓人回味無窮。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念想,那纔是愛情!
楚雁潮
楚雁潮,“背景”不好的教師。卻始終執着與自己的理想:翻譯出中國文學的精華,展現給世界。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個時代的氛圍不公了他的命運,什麽父親身份不明,家庭背景不詳,所以他不能有晉升講師的資格。可是他不太在意,心中有理想,有尊師的囑托,有愛情的滋潤,就夠了。畢竟,那個大背景在那個時代一時是轉變不過來的。
書中的人物是鮮活的。作者匠心獨具,將時空錯隔,玉與月,父親與女兒,他們的命運被鋪陳開來,所有找不到答案的,變換時空,哦,原來是這樣。人物的命運,是真神安拉的安排,還是自身的演繹。不管是什麽,愛永遠在人的心中流轉。兩顆同樣愛着第三個人的心聚到了一起,真心希望那第三個沉睡中的人在另一個世界安寧,快樂。此時,有無信仰已經不再重要。愛,也是一種信仰,不是嗎?
《穆斯林的葬禮》-鑒賞
主題
這部小說在主題上是比較新穎的,也是比較深刻的。它寫人物的悲劇命運,註意從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深入人心、約束人們心理世界的教規等方面入手。 “在長期極左的思想影響下,少數民族比之漢族人民更多一層矛盾——宗教信仰長期留傳下來的種種教規,對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更增添了一副桎梏。以前還很少有作品表現出這種極為復雜的精神生活,如新月之死,如韓子奇臨死還不勝惶恐,認為有罪,因為他也不是伊斯蘭教徒。而最忠實按教規辦事的韓太太,實際上是趕走了親妹妹,逼死了新月,破壞了兒子天星的婚姻,也催促了韓子奇之死,當然她也悲痛,但是她也無法擺脫這種傢破人亡的命運悲劇,更無法理解自己對宗教的虔誠製造的悲劇。”作品在尊重宗教自由的前提下,也揭示了宗教偏見給新一代思想情感、道德上造成的某些消極的影響。更可貴的是,“作品不是簡單地去否定什麽、批判什麽,而是通過生活的現象與真實,顯示了宗教在歷史發展上原有的一些真誠的善良的理念和信念,形成人性方面的一些美好的感情。這就把這種歷史的悲劇性的矛盾揭示得更深刻了,更加激起人們的思考。”
內容結構
(圖)《穆斯林的葬禮》《穆斯林的葬禮》
這部小說還充分展示了作者對宗教、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對文物的豐富的知識,在敘述故事情節的同時,以酣暢的筆墨,對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習慣、婚喪嫁娶風習做了詳盡、細緻、真實的描繪,還對玉器雕刻等文物行業的行規、行話、工藝流程作了詳盡的介紹。作品中的這些部分一方面對細節的真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像百科全書似的,容量大、內含豐富、行文從容,顯得作品很豐厚。再有,也在給讀者增加了許多知識的同時,幫助讀者對小說中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另外,也使得這部本來就是寫少數民族生活的作品少數民族生活氣息與民族性格的特徵更加濃郁。
這部小說在結構方式上是較有創新意味的,做得也很成功,它采取交叉的模式,分別寫兩代人的命運。“用電影語言來講,就是用平行蒙太奇,交叉地表現兩代人的命運,但是都是因為在歷史的重負(民族、宗教的習俗)之下形成了愛情悲劇,起了相映對比的作用。”這樣的結構方式,不僅加強了作品的時代感,而且也通過對比,使得雙方命運的悲劇性愈加濃厚,從而也就進一步深化主題,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作品在表現舊時代時,對舊社會場景的描寫、生活氣息、社會背景,甚至包括二次大戰倫敦的某些生活現象,寫得都非常細膩、生動,“可是,對比下來,新中國60年代的時代、社會背景的描繪似乎都太簡略了一些。”這是一個遺憾。總之,這部小說以其新穎的主題,獨特的結構方式,細緻、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以及對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畫取得了成功,也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穆斯林的葬禮》-評論
冰心在給《穆斯林的葬禮》寫國際版的序言時,她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幾乎對穆斯林一無所知。看過之後,我深深贊同這點,我缺乏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瞭解,哪怕是最基本的瞭解都沒有。當然,穆斯林和回族僅僅是小說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還是要看一些專門的書。小說大概講述了一個北京玉器傢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講述民國時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和文化;講述北大燕園的景色,讓我對北大和學生時代有些感傷;講述避難倫敦,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世界戰爭。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新月的命運和與老師之間的愛情。新月還是死了,帶着遺憾走了。但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愛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實中經常會被扼殺,而正因為現實的殘酷,纔越發覺得這些東西的珍貴。
要走的人,註定是要走的,誰也留不下,這是她的宿命。她離去的時候,他那瘋狂的吻,是初戀的吻,也是訣別的吻。死亡可以奪走生命,卻帶不走愛情。小說寫的很真實,無論是歷史,宗教,手工藝,還是人的感情。雖然有關很多歷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瞭解,但是看完這書,就是覺得,很多東西好像就那麽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個葬禮,小到一塊玉。
在這本厚重的書裏,可以看到兩代人的凄美愛情,看到愛情中的無奈和悲哀。有時候我們確實是愛着的,但也因為愛着,纔會感到無奈,做出些傷到別人也傷到自己的事。愛情到底該是一種責任?或者說由責任萌發愛情?還是患難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點後所碰撞出的火花?怎麽樣的愛情才能不被時間遺忘? |
|
歷程
著名長篇小說,作者霍達;這是一部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奬經典作品 ,二十年發行上百萬册、感動中國幾代讀者,最純潔的夢想、最凄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本書自出版以來,不斷重印,暢銷不衰,先後被列入北京市十大暢銷書、全國文教類優秀暢銷書、家庭書架百種常備書目、北京市青少年1994- 1997讀書工程推薦書目、大學生所喜愛的作傢及其作品,部分章節選人高中和大學語文教材。據香港《鏡報》月刊1996年7月號報道,在中國青年最喜歡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禮》名列第五位。
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封面《穆斯林的葬禮》創作完成於1987年秋,發表於《長篇小說》季刊總第 17、18期,《中國作傢》1987年第6期轉載,1988年由本社出版單行本,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許多作傢、評論傢、穆斯林學者和廣大讀者給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我國第一部成功地表現回族人民悠久歷史和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具有民族史詩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學地位與審美價值。
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小說連播》欄目兩度全文播出本書,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許多地方電臺又曾多次轉播。自1991年以來,中國文學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陸續出版了本書的英、法、阿拉伯語、烏爾都等文字的譯本。1992年,臺灣《世界論壇報》以一年的時間連載本書,1993年臺灣國際村文庫書店出版了上、下册繁體字版。
榮譽
1991年獲中國作傢協會第三屆茅盾文學奬,中國作傢協會、國傢民委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長篇小說奬,
1990年獲建國四十周年北京市優秀文學奬。
1992年由作者改編為上、下集電影劇本,香港康大影業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
書評
全書五十餘萬字,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新版穆斯林的葬禮封面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睏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係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藴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麯終掩捲,回腸蕩氣,餘韻繞梁。 |
|
啊,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年,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們當中,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就讓他死於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為着他的報償而剝奪我們,並且不要在他之後,把我們來做試驗!
——穆斯林葬禮上的禱詞
“一個穆斯林傢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兩根故事綫,一大傢子人的悲歡離合,就這樣交織重疊地,從作者筆下娓娓流出。“一道門,隔着兩個世界。”——一個是玉的世界,一個是月的世界。霍達用穿插的筆法,寫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為我們展示了穆斯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生歷程,描繪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臺上,悲劇,喜劇,輪番演出,不捨晝夜,無盡無休……”的“演出”,體現了他們生生不息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嚮心力。
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傢有兩個女兒,長女君璧長於心計,次女冰玉聰慧善良。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聖路過梁傢,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賣買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决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着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傢。
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壁,决心重振傢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傢門執意隨姐夫遠行。
在倫敦亨特之子奧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不幸喪生,冰玉在孤獨,思鄉的情況下與韓子奇相愛,並生下女兒新月。戰後一同回國,姐姐不容兩母子,冰玉决定帶女兒遠走他鄉,韓子奇苦求,留下女兒。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係。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係漢族,為梁傢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而哥哥也因母親的心計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學,當發現時,一切都來不及了。新月紅顔薄命,因嚴重心髒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傢悲痛欲絶。韓子奇瞬間蒼老,母親也終於明白自己的過錯,哥哥,嫂子挑起了傢裏的擔子。後來韓子奇,梁君璧相繼去世,韓天星也有了一雙子女。
多年以後,冰玉回來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
|
霍達,生於1945年11月,回族,【女】北京人。中國電影編劇,國傢一級作傢,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著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約500萬字,其中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奬,作品《補天裂》獲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奬長篇小說和電視劇兩個霍達奬項,建國五十周年全國十部優秀長篇小說奬,作品《紅塵》獲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奬與第二屆囡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奬,報告文學《萬傢憂樂》獲第四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奬,報告文學《國殤》獲首屆巾國潮報告文學奬,電視劇《鵲橋仙》獲首屆傘剛電視劇飛天奬,電影劇本《我不是獵人》獲第二屆全同優秀少年兒童讀物奬,電影劇本《竜駒》獲建罔四十周年個同優秀電影劇本奬。曾任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代表等,其生平及成就載入《中國當代名人錄》和《世界名人錄》。
霍達的家庭是個珠玉世傢,她自幼喜愛文學,讀書偏愛太史公的春秋筆法。成年後曾師從史學家馬老先生探古尋源,尤攻秦史。六十年代曾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966年大專畢業後,長期從事外文情報翻譯工作,同時堅持業餘寫作,青年時代開始發表作品。1976年後任北京電視製片廠(現改名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編劇,開始從事專業文藝創作,同年為中國少數民族作傢學會副會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其作品數量較多,選材和樣式也較廣泛。1985年創作的小說《紅塵》,獲第四屆(1985—1986)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奬,1994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劇本,由古榕執導,影片受到評論界的好評。1992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受到評論界重視,獲第三屆茅盾文學奬,北京市建國40周年徵文文學優秀作品奬,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奬,1993年改編為電影劇本《月落玉長河》,由謝鐵驪執導,影片生動地描繪了人物形象,追求雄深博大的氣勢和冷峻深沉的藝術風格。
另外,她創作的電影劇本有《公子扶蘇》、《我為中獵人》等,兒童喜劇《我不是獵人》曾獲全國優秀少年兒童讀物奬,電視劇劇本《鵲橋仙》由中央電視臺和江蘇電視臺聯合攝製成電視劇,1980年全國優秀電視劇三等奬,她創作的還有話劇劇本《秦皇父子》,報告文學《國殤》等作品受到廣泛贊揚,現在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
|
序麯 月夢
第一章 玉魔
第二章 月冷
第三章 玉殤
第四章 月清
第五章 玉緣
第六章 月明
第七章 玉王
第八章 月晦
第九章 玉遊
第十章 月情
第十一章 玉劫
第十二章 月戀
第十三章 玉歸
第十四章 月落
第十五章 玉別
尾聲 月魂
後記 |
|
冰心在給《穆斯林的葬禮》寫國際版的序言時,她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幾乎對穆斯林一無所知。看過之後,我深深贊同這點,我缺乏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瞭解,哪怕是最基本的瞭解都沒有。當然,穆斯林和回族僅僅是小說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還是要看一些專門的書。小說大概講述了一個北京玉器傢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講述民國時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和文化;講述北大燕園的景色,讓我對北大和學生時代有些感傷;講述避難倫敦,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世界戰爭。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新月的命運和與老師之間的愛情。新月還是死了,帶着遺憾走了。但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愛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實中經常會被扼殺,而正因為現實的殘酷,纔越發覺得這些東西的珍貴。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後,心裏沉甸甸的。
那是有關一個穆斯林傢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整部小說的構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錯,最終匯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親,韓子奇。
他對玉器的愛,使得他和師父的大女兒璧兒的婚姻,成了理所當然。然而,這樣的婚姻是沒有愛情的。直到動亂年間,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兒一起去了英國,兩個漂泊的靈魂在患難中産生了感情,並有了愛情的結晶——新月。愛情的來臨顯得那麽突然,不過這終究是種不該有的感情啊。回國後的他難以面對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終放棄了愛情,沒有和玉兒一起去英國,而是繼續留在北京。他寧可守着有名無實的婚姻,寧可瞞着女兒的身世,守着他心愛的玉。
父親的這段經歷還是比較容易讓人動容的,他為了自己的玉捨棄了很多,這說不上,到底是值,還是不值。
月,是女兒,韓新月。
當她的愛情來臨的時候,她的生命,已經開始一點點的走嚮終點了。然而它來了,來的那麽純淨美好,沒有一絲一毫的雜質。然而和自己的老師産生感情,這又是不被允許的。不過他們不怕,什麽也不怕,連死也不怕了,更何況愛情的阻撓呢?
要走的人,註定是要走的,誰也留不下,這是她的宿命。她離去的時候,他那瘋狂的吻,是初戀的吻,也是訣別的吻。死亡可以奪走生命,卻帶不走愛情。
小說寫的很真實,無論是歷史,宗教,手工藝,還是人的感情。雖然有關很多歷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瞭解,但是看完這書,就是覺得,很多東西好像就那麽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個葬禮,小到一塊玉。
作者在後序中說,“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從早到晚,又夜以繼日。我為他們的歡樂而歡樂,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經捨不得和我的人物分開。當我把他們一個一個地送離人間的時候,我被生死離別折磨得痛徹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還是要離開,一個又一個,排着隊似的,不緊不慢地離開。悲劇故事都不可避免的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韓子奇身處英國倫敦時給傢裏寄去的那封信。說是一封信,卻也衹是簡單的一句話——“我們還活着。你們還活着嗎?”還活着嗎……在那樣一個戰爭動亂年間,信竟然是這樣寫的,如此的問候,我心裏一陣凄涼,一滴眼淚往下落。
在這本厚重的書裏,可以看到兩代人的凄美愛情,看到愛情中的無奈和悲哀。有時候我們確實是愛着的,但也因為愛着,纔會感到無奈,做出些傷到別人也傷到自己的事。
愛情到底該是一種責任?或者說由責任萌發愛情?還是患難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點後所碰撞出的火花?怎麽樣的愛情才能不被時間遺忘? |
|
序麯 月夢
清晨,她走來了。
一輛出租車停在路口,她下了車,略略站了站,環顧着周圍。然後,熟悉地穿過大街、小巷,嚮前走去。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銀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黃色的短袖襯衫。身材纖秀因而顯得頎長,膚色白皙、細膩,橄欖形的臉型,一雙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紅的嘴唇緊閉着,頦旁便現出兩道細細的、彎彎的、新月形的紋路。微微鬈麯的長發,任其自然地舒捲在耳後和頸根。耳垂、頸項都沒有任何飾物。儘管鬢邊的黑發已夾雜着銀絲,她卻並不顯得過於蒼老;不認識她的人,把她遺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樣年輕。
她匆匆走着,沒帶任何沉重的行囊,手裏衹提着一個白色的圓形紙盒
走在這裏,她仿佛從一個長長的夢中醒來。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們偶爾從她身旁擦肩而過,騎車的,步行的,領着孩子的,端着早點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而人們卻不熟悉她,誰也沒有認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着前面。天和地是灰色的,磚和瓦也是灰色的。臨街的墻幾經風化,幾經修補,刷過黑灰、白灰,塗過紅漆,書寫過不同內容的標語,又終於被覆蓋;風雨再把覆蓋層胡亂地揭下來,形成一片斑駁的雜色,融匯於灰色的籠罩之中。路旁的樹木蒼黑,瓦楞中芳草青青。
遠處,炊煙繚繞。迷蒙的曙色中,矗立着這一帶惟一的高出民房的建築,尖頂如塔,橘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是清真寺的“邦剋”樓,每日五次,那裏傳出警鐘似的召喚:“真主至大!萬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快禮拜啊!”
這兒是“達爾•伊斯蘭”——穆斯林居住區,聚集着一群安拉的信徒,蕓蕓衆生中的另一個世界。
這個世界很大。在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以來的一千三百年間,他把仁慈、公正、誠實和自我剋製的精神灑嚮人間,全世界有八億人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
這個世界很小。在擁有八百萬人口的古都北京,穆斯林的數目衹有十八萬,他們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聚居在這座清真古寺的周圍。據說,這一帶曾經是果木繁茂的石榴園……
大約遠在公元7世紀,一些頭上纏着白布的阿拉伯商人來到了東土大唐,他們習慣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這裏娶妻生子,留下來了。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徵,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的土地被蒙古貴族陸續占領,徵服者強迫被徵服者大批遷徙到東方。他們之中,有被俘虜的工匠,有被簽發的百姓,有攜傢帶眷的阿拉伯上層人物。當然,也有乘東西方的交通大開而自發前來的商人。這些“外來戶”,大部分在中國做軍士、農夫和工匠,少數人經商、傳教,也有極少數做官。這些人的後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這塊土壤上生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元朝的官方文書稱他們為“回回”,他們本身也以“回回”自稱,一個新的民族在東方誕生了。由於歷史上難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當中也糅進了一些漢人、蒙古人、維吾爾人和猶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終保持着自己的獨立存在,而不融入漢人或其他民族之中。幅員遼闊的中國,是漢人長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長的民族一樣擁有整塊的、大片的土地,他們不斷地被派遣、被遷徙,甚至被徵討、被殺戮,為了生計,他們流落四方……他們始終是少數,這少數的人艱難地、頑強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他們相信真主是獨一無二的,他創造了大地、蒼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鎮尼”(精靈),他主宰着一切;他是沒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聰目明、全知全能的,他無時無處不在,凡有三個人密談,他就是第四個參與者,凡有四個人密談,他就是第五個參與者……主永遠與穆斯林同在。穆斯林歸順真主,接受真主通過穆罕默德所曉諭的啓示,虔誠祈禱,老實做人,寬厚仁愛,生活儉樸,不驕傲自大,不誹謗他人,捍衛信仰,遵循“遜奈”——聖行,穆罕默德之路。他們相信人生有“後世”,相信“末日審判”,每個人的靈魂被接納進天園或是被投入火獄,一切將由真主判定。他們相信善行必定得到報償,邪惡必定受到懲罰……
她從夢中醒來,面對着這個苦苦尋找的世界,是那麽熟悉,仿佛歲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發生。不,歲月永遠不會倒流,當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之時,她老了,這裏也已經變得陌生。當然,歲月也一定把別人都拖老了。她不知道該報償的是否已經得到了報償?該懲罰的是否已經受到了懲罰?不,她不需要知道。她從來也沒有打算對過去的恩怨進行什麽報償或是懲罰,衹想把該記住的都記住,該忘卻的都忘卻!
又拐過一個彎兒,就進了夢中的那條鬍同。
她看見那棵古老的槐樹了,歷盡劫磨,閱盡滄桑,它還活着,老幹竜鐘,枝葉蔥蘢。過去,每當春天來臨,它就綻開串串白花,香氣飄滿整條鬍同;清風吹來,落花如雪,落在她的頭上、肩上,“拂了一身還滿”。如今樹上沒有花,開花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它白白地開了幾十次,落了幾十次,一直在等着她呢,而她卻沒有來。
她終於來了。她從樹下走過,站在那座門樓前。
她夜夜都夢見這座門樓、這所院子,夢見院子裏的天空,夢見天上的月亮,夢見那一雙永遠也不能忘記的眼睛,夢見那一聲聲牽心動腑的呼喚……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夢中。夢把空間縮短了,夢把時間凝固了,夢把世界淨化了。夢中沒有污穢,沒有嘈雜,沒有邪惡;夢中沒有分離,沒有創傷,沒有痛苦;夢中衹有柔和的月色,衹有溫馨的愛;夢使她永遠年輕,使她不願醒來。
她還是醒來了……
她不能遏止自己的衝動,踏上那五級青石臺階,伸手去撫摸那暗紅色的大門。
門關着。她突然縮回了手。她並不怕見到她所不願意見到的人,她衹急於見到她曾天天夢見的人,這毋庸諱言,也無可畏懼。但是她看見,在大門的旁邊,古老的青磚墻上,鑲着一塊她從未見過的漢白玉標志,上面,用仿宋字和隸書刻着:
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合院
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 1979
她愣住了。她不知道這塊嶄新的、顯然是今年剛剛鑲上的漢白玉標志意味着什麽?是這裏的一切都改變了嗎?
她的心評怦地跳,懸在胸前的手微微地顫抖。她渴望叫開這道門,又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懼。她望着那暗紅色的門,仿佛那是一道命運之門,曾經决定了她往昔的命運,也將决定她餘生的歸宿,通往天國,或是火獄。在伸手叩響門鈸上的銅環之前,她不得不給自己片刻的喘息。
一道門,隔着兩個世界。
隔絶得太久了,大門裏貯藏着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 |
|
根據獲茅盾文學奬同名原著改編。
一個穆斯林傢族三代人六十年間的興衰沉浮,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內容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總導演:謝鐵驪,難得的佳作,它是一部真實、自然、激情、精緻考究的電影精品。
原著、編劇:霍達,是我步入“不惑之年”時的作品,它是我前半生人生體驗和生活積纍的一次總結,傾註了我的全部感情。面對文學藝術,我有着宗教般的虔誠。
導 演:謝鐵驪
主 演:王詩槐、蓋麗麗、薛淑傑、史蘭芽等
電影《穆斯林的葬禮》海報本世紀初,流浪兒易卜拉欣被“玉雕”的魔力攝住魂魄,在前往麥加朝聖的途中突然改變方向,留在古都北京學藝。十餘年後,他成了名冠京華的“玉王”韓子奇。然而世事滄桑,歷經坎坷,當他在白發暮年回首往事之時,舊日的富豪不僅一貧如洗,而且感情世界也已傷痕纍纍,不堪一擊……
清純少女韓新月正如一彎初升的新月,出色的天賦,癡迷的事業,悄然而至的愛情,為她描繪着一幅燦爛的未來圖景。但是命運無情,人生變幻,一切都還剛剛開始卻又不得不匆匆結束,甚至在她生命垂危之際,也衹能帶着深深的思念與深情的呼喚,永遠遺憾地離去……
隆重的穆斯林的葬禮。
墓地蓊鬱蔥蘢。曾被深情呼喚的人已是中年男了,在墓前久久地伫立,吸息聲聲嚮天;曾被深深思念的人已是花甲老人,在墓前久久地伫立,淚珠悄然落地。
天際升起朦朧的新月,大地蕩起縹緲的琴音,若有若無,如夢如煙……
一個穆斯林傢族三代人六十年間的興衰沉浮,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內容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它將展示古老奇異的民族風情,鮮為人知的玉王傳奇,虔誠神秘的宗教氛圍,厚重若澀的人生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