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段祺瑞 Duan Qirui (1865~1936) 安徽合肥 |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啓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漢族,安徽合肥人生於1865年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生種田。1872年,8歲的段祺瑞被祖父段佩帶往江蘇宿遷任所(段佩時統“銘軍”直屬馬隊三營駐防於此),少年段祺瑞逐漸習慣並喜歡上了軍營生活。1881年,17歲的段祺瑞在祖父病故後衹身徒步前往山東,投奔在威海駐軍中任管帶的族叔段從德,被安排在營中當司書。1885年,21歲的段祺瑞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為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
民國初年,北洋軍閥集團把持政局,北京政府如同走馬燈,“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合肥人段祺瑞曾六次主政:1913年5月1日至7月31日代理國務總理,1916年4月22日至6月28日任政事堂國務卿,1916年6月29日至1917年5月23日、1917年7月17日至12月22日、1918年3月23日至10月10日三次出任國務院總理,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在天津武備學堂,段祺瑞先後學習了兵法、地利、軍器、炮臺、算法、測繪等新式課程。1887年,他以“最優等”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1889年春,段祺瑞等5人到德國,以官費入柏林軍校。在用一年半時間係統學習理論課程後,段祺瑞又單獨奉派入剋虜伯炮廠學習半年(其他4人先期回國)。剋虜伯炮廠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兵工廠,他在這裏耳濡目染,有了實踐的機會,獲益匪淺。1890年底,段祺瑞學成歸國,任職北洋軍械局。次年,調往威海,任隨營學堂教習。
1895年底,上諭由袁世凱主持在天津小站練兵。段祺瑞在袁世凱編練新軍過程中,一直充任重要角色。1905年和1906年,清廷接連在直隸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和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陽)舉行兩次大規模秋操,段祺瑞皆任演習中“北軍”的總統官。兩次秋操使段祺瑞的知名度和權力迅速上升。秋操前後,段祺瑞先後就任第三、第四、第六鎮的統製,並曾兼任保定陸軍學堂總辦。書法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使中國的政局發生了急劇變化。旨在推翻帝製、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遭到清廷的瘋狂鎮壓。為了對付武昌首義後成立的湖北軍政府,清廷急調北洋軍主力前往鎮壓。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全面節制調遣陸海軍,旋又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他把段祺瑞從江北提督任上調出,擔任北洋軍第二軍總統,又署湖廣總督,兼領北洋第一軍與湖北軍政府對峙。
1912年1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從1月23日起,段祺瑞迭次嚮朝廷進言,謂共和思想“頗有勃勃不可遏之勢”,26日,他聯名北洋集團46名高級將領,發出緻內閣代奏電,直接要求清廷“請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電文中還提出“以現在內閣及國務大臣等暫時代表政府……再行召集國會,組織共和政府。”顯然,這是撇開已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而將政權由清廷直接旁移給袁世凱的辦法。2月5日,段祺瑞又聯合第一軍8名協統以上的將領發出代奏電,稱“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睏”,“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將“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並將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遷至河北保定。這一明對“二三王公”,實對朝廷的兵諫式招法果然靈驗。2月12日,隆裕太後以“宣統皇帝”名義頒退位詔,清王朝終於正式覆亡。2月15日,袁世凱被南京臨時參議院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段祺瑞隨之被袁世凱委以陸軍總長,成為袁世凱政權的主將。
天津段祺瑞舊居自1912年3月至1915年8月,段祺瑞在北京政府內閣中連任7屆陸軍總長。其間由擁袁轉而反袁、反洪憲帝製。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决定稱帝,並定次年為“洪憲元年”。但好景不長,舉國反對。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北洋係內部也有人暗中倒袁。在內外交睏、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袁世凱衹得考慮取消帝製,“洪憲”皇袍穿了不過83天。在反對袁世凱的鬥爭中,段祺瑞的辭職、不合作和暗中抵製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袁世凱下臺,名義上的共和重新確立。段祺瑞也就勢登上了權力頂峰——出任國務總理,並逐步接管了中央政府的全部軍政大權。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黎、段之間的“府院之爭”劍拔弩張。在這種情況下,安徽督軍張勳主動率其“辮子軍”於6月14日進京“調停”。張勳解散國會,將黎元洪趕入使館區。黎後的總統是馮國璋,段平時稱其為“四哥”可是面對權利,這兩兄弟爭得更厲害,段與黎是水火相鬥。他們卻是真刀真槍!段的霸道與跋扈逼得馮國璋走投無路,自帶了一旅精兵,22箱子彈,以巡視南方戰場為名,沿津浦綫南下,直奔南京老巢去了。段卻派心腹段芝貴截住了大總統,馮大總統不可能看不到圍在火車周圍的荷槍士兵,衹好眼望近在咫尺的南京恨在心頭不敢言聲,乖乖的回到北京,從此徹底放權給段祺瑞。7月1日,他公然擁廢帝溥儀復闢,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改民國六年(1917年)為宣統九年。全國輿論大嘩,“討逆”呼聲鵲起。
在黎段之爭中已退居天津的段祺瑞對張勳進京自然是求之不得,但對其擁溥儀復闢亦有所聞。“張勳復闢”給段祺瑞訴諸武力以東山再起製造了一個絶好藉口。段祺瑞旋即在天津組織“討逆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以段芝貴、曹錕分任東、西路總司令,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並於馬廠誓師“討逆”,還通電復任國務總理,重新組閣。在“討逆軍”的強大攻勢下,“辮子軍”很快失敗,張勳於12日被迫避入荷蘭使館。這場“復闢”鬧劇不過上演了12天。7月14日,段祺瑞凱旋還京,重新執掌中央政權。1918年8月10日,段祺瑞改革幣製。1919年,五四運動中,段祺瑞控製的北京親日政府,成為衆矢之的。對學生運動的鎮壓,更激起舉國上下憤怒聲討。直、奉兩係適時地利用全國人民反對北京政府的情緒,開始從軍事上掀起倒皖運動,意在打擊急劇發展的皖係軍事力量,抵製段祺瑞武力統一中國的政策。1920年初,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
直皖戰爭以皖係失敗告終,段祺瑞被逐出北京。他避居天津日本租界壽街,開始吃素念佛,表面上靜心養性,實際上仍密切註視着政壇風雲,以待復出。當直奉失和,奉係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獲勝後,段祺瑞及時地派段芝貴到東北聯絡張作霖,又派徐樹錚到南方交好於孫中山。在各方的利害關係暫趨於一致的情況下,段祺瑞、張作霖、孫中山結成“三角同盟”,共同反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係將領馮玉祥已暗中接受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主張和段祺瑞的遊說,於戰場上突然倒戈,進而揮師入京,發動政變,推翻並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直係戰敗。馮玉祥將其所部改稱為國民軍,通電擁戴段祺瑞為國民軍大元帥,並電邀段祺瑞、孫中山入京共商國是。
11月中旬,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在天津舉行會議,决定組織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以段祺瑞為臨時執政。11月24日,段祺瑞就職典禮在北京鐵獅子鬍同陸軍部舊址執政府辦公處舉行。鑒於以往迭次“府院之爭”,此次《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製》乃將總統、總理合一,規定臨時執政兼有二者之權力。段祺瑞表面上大權總攬,不受任何約束,實際上由於自身已沒有什麽軍事實力,而奉軍羽毛正豐,國民軍又駐紮京畿,他不得不按張作霖、馮玉祥的眼色行事。今非昔比,段祺瑞這個“執政”有其名而無其實,他的政務活動多受掣肘。1926年3月18日,北京學生、工人、市民等各界群衆在天安門舉行聲勢浩大的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會後遊行示威。當隊伍到鐵獅子鬍同執政府和國務院門前請願時,執政府衛隊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況下,嚮請願隊伍實彈平射,頓時血肉橫飛,造成47人死亡,100餘人受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三·一八”慘案導致了段祺瑞執政府的垮臺,皖係北洋軍閥集團也不復存在。息影津門的段祺瑞曾表示衹談佛經不問政治,實際上在政壇活動了幾十年的他豈甘寂寞,並且,“政治”不時地來過問他。日本特務土肥原等企圖拉他出山,組織一個與南京國民政府相對立的完全效忠於日本人的傀儡政權。段祺瑞沒有答應。段祺瑞親日,原先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日本人把侵略戰火燒進國門後,他不願被日本人牽着鼻子走。為不使段祺瑞落入日本人手中,南京政府方面不斷派遣民間人士北上做段祺瑞工作,勸其南下。1933年1月19日,國民政府專使錢永銘持蔣介石歡迎段氏南下的親筆信函到天津,請段“南下頤養”,“俾得隨時就商國事”。段祺瑞順水推舟,先抵南京拜會蔣介石,隨即到上海定居。
段祺瑞到上海後,初寓世界學社,不久即搬至霞飛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公館。他在這裏專意念佛,堅持吃素。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病不治離世,終年72歲。12月9日,段祺瑞靈柩運抵北平,暫厝於西北臥佛寺。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段祺瑞傢人匆匆將段埋葬於北平西郊。直到1963年,段祺瑞侄子段寵綱和章士釗方在北京萬安公墓覓地安葬了段,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 | 段祺瑞(1865-1936) : 皖係軍閥首領。安徽合肥人。協助袁世凱創建北洋軍,任第六鎮統製。民國成立後,歷任陸軍總長、參謀總長、國務總理。袁死後控製北洋政府,嚮日本藉款,擴充皖係實力,並與孫中山護法軍政府相對抗。1920年在直皖戰爭中戰敗下臺。1924年又被推為北京臨時政府執政。曾抵製國民會議,破壞反帝鬥爭,屠殺愛國民衆。1926年被馮玉祥驅逐下臺。 | |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啓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漢族,安徽合肥人,生於1865年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生種田。1872年,8歲的段祺瑞被祖父段佩帶往江蘇宿遷任所(段佩時統“銘軍”直屬馬隊三營駐防於此),少年段祺瑞逐漸習慣並喜歡上了軍營生活。1881年,17歲的段祺瑞在祖父病故後衹身徒步前往山東,投奔在威海駐軍中任管帶的族叔段從德,被安排在營中當司書。1885年,21歲的段祺瑞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為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
民國初年,北洋軍閥集團把持政局,北京政府如同走馬燈,“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合肥人段祺瑞曾六次主政:1913年5月1日至7月31日代理國務總理,1916年4月22日至6月28日任政事堂國務卿,1916年6月29日至1917年5月23日、1917年7月17日至12月22日、1918年3月23日至10月10日三次出任國務院總理,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在天津武備學堂,段祺瑞先後學習了兵法、地利、軍器、炮臺、算法、測繪等新式課程。1887年,他以“最優等”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1889年春,段祺瑞等5人到德國,以官費入柏林軍校。在用一年半時間係統學習理論課程後,段祺瑞又單獨奉派入剋虜伯炮廠學習半年(其他4人先期回國)。剋虜伯炮廠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兵工廠,他在這裏耳濡目染,有了實踐的機會,獲益匪淺。1890年底,段祺瑞學成歸國,任職北洋軍械局。次年,調往威海,任隨營學堂教習。
1895年底,上諭由袁世凱主持在天津小站練兵。段祺瑞在袁世凱編練新軍過程中,一直充任重要角色。1905年和1906年,清廷接連在直隸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和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陽)舉行兩次大規模秋操,段祺瑞皆任演習中“北軍”的總統官。兩次秋操使段祺瑞的知名度和權力迅速上升。秋操前後,段祺瑞先後就任第三、第四、第六鎮的統製,並曾兼任保定陸軍學堂總辦。書法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使中國的政局發生了急劇變化。旨在推翻帝製、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遭到清廷的瘋狂鎮壓。為了對付武昌首義後成立的湖北軍政府,清廷急調北洋軍主力前往鎮壓。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全面節制調遣陸海軍,旋又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他把段祺瑞從江北提督任上調出,擔任北洋軍第二軍總統,又署湖廣總督,兼領北洋第一軍與湖北軍政府對峙。
1912年1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從1月23日起,段祺瑞迭次嚮朝廷進言,謂共和思想“頗有勃勃不可遏之勢”,26日,他聯名北洋集團46名高級將領,發出緻內閣代奏電,直接要求清廷“請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電文中還提出“以現在內閣及國務大臣等暫時代表政府……再行召集國會,組織共和政府。”顯然,這是撇開已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而將政權由清廷直接旁移給袁世凱的辦法。2月5日,段祺瑞又聯合第一軍8名協統以上的將領發出代奏電,稱“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睏”,“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將“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並將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遷至河北保定。這一明對“二三王公”,實對朝廷的兵諫式招法果然靈驗。2月12日,隆裕太後以“宣統皇帝”名義頒退位詔,清王朝終於正式覆亡。2月15日,袁世凱被南京臨時參議院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段祺瑞隨之被袁世凱委以陸軍總長,成為袁世凱政權的主將。
天津段祺瑞舊居自1912年3月至1915年8月,段祺瑞在北京政府內閣中連任7屆陸軍總長。其間由擁袁轉而反袁、反洪憲帝製。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决定稱帝,並定次年為“洪憲元年”。但好景不長,舉國反對。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北洋係內部也有人暗中倒袁。在內外交睏、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袁世凱衹得考慮取消帝製,“洪憲”皇袍穿了不過83天。在反對袁世凱的鬥爭中,段祺瑞的辭職、不合作和暗中抵製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袁世凱下臺,名義上的共和重新確立。段祺瑞也就勢登上了權力頂峰——出任國務總理,並逐步接管了中央政府的全部軍政大權。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黎、段之間的“府院之爭”劍拔弩張。在這種情況下,安徽督軍張勳主動率其“辮子軍”於6月14日進京“調停”。張勳解散國會,將黎元洪趕入使館區。黎後的總統是馮國璋,段平時稱其為“四哥”可是面對權利,這兩兄弟爭得更厲害,段與黎是水火相鬥。他們卻是真刀真槍!段的霸道與跋扈逼得馮國璋走投無路,自帶了一旅精兵,22箱子彈,以巡視南方戰場為名,沿津浦綫南下,直奔南京老巢去了。段卻派心腹段芝貴截住了大總統,馮大總統不可能看不到圍在火車周圍的荷槍士兵,衹好眼望近在咫尺的南京恨在心頭不敢言聲,乖乖的回到北京,從此徹底放權給段祺瑞。7月1日,他公然擁廢帝溥儀復闢,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改民國六年(1917年)為宣統九年。全國輿論大嘩,“討逆”呼聲鵲起。
在黎段之爭中已退居天津的段祺瑞對張勳進京自然是求之不得,但對其擁溥儀復闢亦有所聞。“張勳復闢”給段祺瑞訴諸武力以東山再起製造了一個絶好藉口。段祺瑞旋即在天津組織“討逆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以段芝貴、曹錕分任東、西路總司令,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並於馬廠誓師“討逆”,還通電復任國務總理,重新組閣。在“討逆軍”的強大攻勢下,“辮子軍”很快失敗,張勳於12日被迫避入荷蘭使館。這場“復闢”鬧劇不過上演了12天。7月14日,段祺瑞凱旋還京,重新執掌中央政權。1918年8月10日,段祺瑞改革幣製。1919年,五四運動中,段祺瑞控製的北京親日政府,成為衆矢之的。對學生運動的鎮壓,更激起舉國上下憤怒聲討。直、奉兩係適時地利用全國人民反對北京政府的情緒,開始從軍事上掀起倒皖運動,意在打擊急劇發展的皖係軍事力量,抵製段祺瑞武力統一中國的政策。1920年初,7月14日,直皖戰爭爆發。
直皖戰爭以皖係失敗告終,段祺瑞被逐出北京。他避居天津日本租界壽街,開始吃素念佛,表面上靜心養性,實際上仍密切註視着政壇風雲,以待復出。當直奉失和,奉係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獲勝後,段祺瑞及時地派段芝貴到東北聯絡張作霖,又派徐樹錚到南方交好於孫中山。在各方的利害關係暫趨於一致的情況下,段祺瑞、張作霖、孫中山結成“三角同盟”,共同反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係將領馮玉祥已暗中接受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主張和段祺瑞的遊說,於戰場上突然倒戈,進而揮師入京,發動政變,推翻並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直係戰敗。馮玉祥將其所部改稱為國民軍,通電擁戴段祺瑞為國民軍大元帥,並電邀段祺瑞、孫中山入京共商國是。
段祺瑞戎裝像11月中旬,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在天津舉行會議,决定組織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以段祺瑞為臨時執政。11月24日,段祺瑞就職典禮在北京鐵獅子鬍同陸軍部舊址執政府辦公處舉行。鑒於以往迭次“府院之爭”,此次《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製》乃將總統、總理合一,規定臨時執政兼有二者之權力。段祺瑞表面上大權總攬,不受任何約束,實際上由於自身已沒有什麽軍事實力,而奉軍羽毛正豐,國民軍又駐紮京畿,他不得不按張作霖、馮玉祥的眼色行事。今非昔比,段祺瑞這個“執政”有其名而無其實,他的政務活動多受掣肘。1926年3月18日,北京學生、工人、市民等各界群衆在天安門舉行聲勢浩大的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會後遊行示威。當隊伍到鐵獅子鬍同執政府和國務院門前請願時,執政府衛隊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況下,嚮請願隊伍實彈平射,頓時血肉橫飛,造成47人死亡,100餘人受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三·一八”慘案導致了段祺瑞執政府的垮臺,皖係北洋軍閥集團也不復存在。息影津門的段祺瑞曾表示衹談佛經不問政治,實際上在政壇活動了幾十年的他豈甘寂寞,並且,“政治”不時地來過問他。日本特務土肥原等企圖拉他出山,組織一個與南京國民政府相對立的完全效忠於日本人的傀儡政權。段祺瑞沒有答應。段祺瑞親日,原先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日本人把侵略戰火燒進國門後,他不願被日本人牽着鼻子走。為不使段祺瑞落入日本人手中,南京政府方面不斷派遣民間人士北上做段祺瑞工作,勸其南下。1933年1月19日,國民政府專使錢永銘持蔣介石歡迎段氏南下的親筆信函到天津,請段“南下頤養”,“俾得隨時就商國事”。段祺瑞順水推舟,先抵南京拜會蔣介石,隨即到上海定居。
段祺瑞到上海後,初寓世界學社,不久即搬至霞飛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公館。他在這裏專意念佛,堅持吃素。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病不治離世,終年72歲。12月9日,段祺瑞靈柩運抵北平,暫厝於西北臥佛寺。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段祺瑞傢人匆匆將段埋葬於北平西郊。直到1963年,段祺瑞侄子段寵綱和章士釗方在北京萬安公墓覓地安葬了段,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 | Duan Qirui
段祺瑞
係軍閥首領。原名啓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生。1885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9年畢業後赴德國學習軍事。次年回國,先後任北洋軍械局委員、威海隨營武備學堂教習。1896年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兼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1901年底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段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曾帶兵到廣宗縣鎮壓景廷賓起義。1903年清廷成立練兵處,段被任命為練兵處軍令司正使,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段與馮國璋、王士珍被人們稱為“北洋三傑”。1904年段兼常備軍第三鎮翼長,後調任第四鎮統製、署第三鎮統製兼督理北洋武備各學堂。1909年調充第六鎮統製。次年調任江北提督,加侍郎銜,駐江蘇清江。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召段入京任第二軍軍統,馳往湖北鎮壓革命。旋署湖廣總督並任第一軍軍統兼領湖北前綫各軍,駐孝感。南北和談期間,段於1912年初秉承袁世凱意旨率北洋將領四十六人,兩次電促清廷退位。3月,袁世凱繼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1913年,段一度代理國務總理,調兵鎮壓二次革命。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調集豫、鄂、皖等省軍隊鎮壓白朗起義。1915年5月,他因不滿袁世凱自為帝製,稱病辭職。護國軍興,袁於1916年 3月22日被迫取消洪憲帝製,請段復出,任參謀總長。4月,段代徐世昌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6月,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段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實權。北洋軍閥逐漸分化為直、皖兩係,段是皖係的首領。總統黎元洪非北洋出身,為段所輕視,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間的權力之爭,日漸加劇。1917年因對德宣戰問題發生衝突,黎下令免去段的總理職務,段則策動督軍團倒黎。張勳以調解黎段衝突為名,帶兵進京擁清廢帝溥儀復闢。張勳復闢亂平,黎被迫去職,段迎原副總統馮國璋代理總統,自任總理,但拒絶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同年9月孫中山聯合滇、桂等省實力派,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反對北洋軍閥統治。段决定對南方用兵,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受到馮國璋為首領的直係的阻撓,11月段被迫辭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職務,但他策動督軍團主戰,迫馮請段復出和對南方用兵。當北洋軍占領湖南衡陽後,直係將領吳佩孚於1918年 8月接連發出罷戰主和通電,並攻擊段政府的親日賣國政策,直皖矛盾加劇。9月馮國璋代理總統期滿下臺,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任總統,段亦去總理職專任參戰督辦。1920年 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軍敗北,段去職移居天津。此後,段與奉係張作霖及南方孫中山聯合反對直係統治,至1924年10月,奉係聯合馮玉祥部打敗直係,段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他召集“善後會議”以抵製孫中山所主張的國民會議。1926年 3月18日,段竟然唆使執政府衛隊嚮北京各界人民反帝請願隊伍開槍,死傷百餘人,造成“三·一八”慘案。4月段又圖謀聯合奉、直,打擊馮玉祥國民軍,事泄段逃入東交民巷使館區,因不為吳佩孚、張作霖所重視,遂退居天津租界當寓公,自號正道居士。1933年 2月段移居上海,1936年11月 2日在上海病逝。
參考書目 李宗一:《段祺瑞》,《民國人物傳》第1,中華書局,北京,1978。
(朱信泉)
| | - : Duan Qirui
| | 芝泉, 正道老人 | | 陝西 | 人物 | 袁世凱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 | 北洋軍閥 | 上將 | 近代史 | 岑春煊 | 陸榮廷 | 孫中山 | |
| | 段祺瑞宅 | 段祺瑞舊宅 | 段祺瑞故居 | 段祺瑞舊居 | 段祺瑞執政府 | 段祺瑞幕府與幕僚 |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 皖係軍閥首領段祺瑞簡介 | 段祺瑞(1865-193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