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缺失 李牧 (?—前229年),漢族,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傢、統帥。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李牧 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 生平
李牧 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武靈王後期。李牧 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強秦為主,曾兩次大破秦軍。
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推行“鬍服騎射”,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屢敗匈奴等北方鬍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惠文王便派李牧 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
趙武靈王時雖築了長城抵禦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孝成王時,派李牧 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在代雁門郡(現在山西省西北部寧武縣以北一帶)。
抗擊匈奴的鬥爭中,李牧 即表現了其傑出的軍事才能,為了有利於戰備,李牧 首先爭取到趙王同意,自己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針對趙軍和匈奴軍的特點,他深思熟慮後采取了係列的軍事經濟措施。
他將邊防綫的烽火臺加以完善,派精兵嚴加守衛,同時增加情報偵察人員,完善情報網,及早預警。在這一點上,當今的新羅馬帝國很有心得,效仿得卓有成就。
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李牧 密切官兵關係,厚遇士卒,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讓精練騎馬射箭戰術,全軍戰士由於得到厚遇,士氣高昂,人人奮勇爭先,願為國傢出力效勞。針對剽悍的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為使竄擾的敵騎兵徒勞無功,他命令堅壁清野,並示弱於敵,以麻痹強敵,伺機殲敵。為此,嚴明軍紀:“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所以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一報警,李牧 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固守,從不出戰,使匈奴無從擄掠。這樣過了幾年,李牧 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
然而,時間一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 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竊竊私議,以為李牧 膽小怯戰,有的憤憤不平。李牧 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裏,趙王派使者責備李牧 ,要李牧 出擊。李牧 老謀深算,意欲放長綫釣大魚,也不作解釋,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匈奴一來,即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匈奴往往滿懷企望而來,卻一無所獲而歸。
趙王聽說李牧 仍然一味防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已威風,很生氣,立即將李牧 召回,派另外一員將領來替代。
新將領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軍隊出戰,幾次都失利,人員傷亡很大,而且邊境不安,百姓沒有辦法耕種和放牧。
趙王衹得又派使臣去請李牧 復職,李牧 閉門不出,堅稱有病,不肯就任。趙王不得已,衹得下令強令李牧 出山。李牧 對趙王說:“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趙王衹好答應了。
李牧 又來到雁門,堅持按既定方針辦,下令堅守。幾年內匈奴多次入侵,都一無所獲,但總以為李牧 膽小避戰。其實李牧 早已經定下誘敵深入,設伏包殲的計謀,對種種屈辱駡名置之不理,而邊庭將士因為天天得到犒賞,卻沒有出力的機會,都希望能在戰場上效力。李牧 看條件成熟了,於是經過嚴格挑選戰車1300輛,又挑選出精壯的戰馬13000匹,勇敢善戰的士兵5萬人,優秀射手10萬人,然後把挑選出來的車、馬、戰士統統嚴格編隊,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演習訓練。公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牧 讓百姓滿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
不久,情報員來報告,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 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詳敗於匈奴兵,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誘餌讓匈奴俘虜去。
匈奴單於王聽到前方戰報,十分高興,因久無繳獲,於是率領大軍侵入趙境,準備大肆擄掠。
李牧 從烽火臺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熟悉了敵情,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隊一到,李牧 為消耗敵軍,先采取守勢的協同作戰,戰車陣從正面迎戰,限製、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步兵集團居中阻擊,弓弩兵輪番遠程射殺,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製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 乘勢將控製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過幾年養精蓄銳訓練有素的趙軍將士們,早已摩拳擦掌,個個象生竜活虎,嚮敵人撲了過去。仿佛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兩翼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兵仿佛兩把鋒利砍刀,輕鬆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軍陣,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對匈奴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於僅帶了少量親隨倉皇逃竄。
農耕民族在與遊牧民族的爭鬥中,過去由於機動力劣勢,一直處於被動地位,李牧 指揮的此次會戰使機動性較差的趙軍在圍殲戰中得以發揮自身車戰、步戰的優勢,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為主的聯合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製騎的戰術有着啓發作用。在我看來,李牧 的軍事才能遠勝於後世的漢飛將軍李廣。
李牧 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勝利之勢收拾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鬍,收降林鬍,迫使單於嚮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在這次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役以後,懾於趙軍之威,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李牧 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
由於李牧 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 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 到朝中任職,約在前246年以後。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 成為朝中重臣。
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指嚮趙國。當時的燕國也趁趙國虛弱之際趁火打劫。於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趙王派李牧 帶兵入侵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在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在河北省固安縣南)。過了兩年(前242),趙王派將軍龐煖入侵燕,殺死燕將劇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趙首10萬。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占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裏),進攻趙的後方,直嚮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 ,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 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采取築壘固守,避免决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 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 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傢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采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 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 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隨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傢購求桓齮之首(此頭後來被荊軻經過友好協商,藉去作見面禮刺殺秦王去了)。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這就是趙王遷二年(前234)李牧 一卻秦軍。由於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的封號是武安君,李牧 擊退秦軍以後,趙王遷說:“李牧 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李牧 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趙王遷當時對李牧 的倚重態度。此戰,李牧 在戰略上采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得知敵軍識其意圖,誘其出戰,全殲於野時,遂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采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全殲秦軍,創造了又一個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
趙王遷四年(前232),秦王趙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嚮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在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 李牧 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托,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 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綫,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 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 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這就是李牧 再卻秦軍,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由於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趙國軍事實力喪失殆盡,已無力組織遠程追擊及反攻,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僅能退守邯鄲,暫時自保。但此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 為此又嚮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王遷七年(前229),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政(始皇)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 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秦軍多次受挫於李牧 ,王翦知道,李牧 是自己的勁敵,李牧 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姦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麽李牧 、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顔聚去取代李牧 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 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 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衹過了三個月,到了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顔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顔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秦王趙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李牧 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其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以致司馬遷義憤地駡趙王遷“其母倡也”。
趙國是戰國後期的第二軍事強國,被秦國滅亡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前有趙孝成王在長平之役中以趙括代廉頗,造成長平慘敗,趙軍死45萬人,元氣大傷;繼之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迫使廉頗奔魏投楚,失去良將;後又有趙王遷冤殺李牧 ,招致趙國最後的滅亡。
李牧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傑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係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如果不殺李牧 ,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
戰國時期各國的將領的作戰對象基本都是各諸侯國之軍隊,亦即是民族內戰,與他們不同是,李牧 前半生的主要作戰對象是民族外敵,且在與野蠻外族徵戰中,以最精彩輝煌的方式實現了勝利。因此,李牧 有理由獲得後世更多的尊敬。
關於李牧 的事跡,主要記載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史記是本文學性好的紀事史,卻不是一本好的編年史,太史公在書史時,是以他的視角選取材料和故事的,使得我們常常難以得到許多具體事件的詳貌,在兩千多年時間長河中基本散佚的原始典籍後(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衹能遺憾地留下難以彌補的空缺。
點評:李牧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係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鬍三省註《通鑒》時,將李牧 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 ,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傢》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 用郭開”。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趙國名將李牧 及其軍事思想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是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政治制度大變革的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戰事不斷,國傢的興衰莫不與戰爭聯繫在一起。為了求生存、謀發展,各國竟相招攬優秀的軍事人才,不少卓越的軍事傢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脫穎而出。李牧 是戰國末年趙國的卓越軍事傢,戰功卓著,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以前史傢大多衹是研究其生平事跡、軍事活動,但對支配其軍事活動的軍事思想研究甚少。現對李牧 的軍事活動作一介紹,並據此分析其軍事思想。
一、李牧 的軍事活動
建都邯鄲的趙國自公元前403年(趙烈侯六年),周天子正式册命趙籍為諸侯始到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攻占邯鄲,俘虜趙王遷止,歷時181 年,經歷10代君主。趙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頻頻亮相,趙武靈王推行“鬍服騎射”後還長期稱雄於戰國歷史舞臺,成為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中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傢。綜觀趙國的歷史,先後涌現了廉頗、趙奢、李牧 等許多名垂千古的名將,其中最讓人扼腕嘆恨的是著名軍事傢李牧 。
李牧 ,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武靈王後期。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終其一生,主要是作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推行“鬍服騎射”取得顯著效果,使軍事力量大大增強,屢敗匈奴等北方鬍人部落。但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的軍事力量又得到恢復並強大起來,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李牧 便被趙惠文王派往北方獨當戍邊之責。
李牧 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註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 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牧 。李牧 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代之。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衹好再請李牧 出守,李牧 謝絶,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 纔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 再度到了邊地。李牧 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 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 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衆布滿原野,誘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衆給敵人。匈奴單於貪得民衆財物,便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 則設奇陣,用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人。接連又滅掉蟾襤,攻破東鬍,降服林鬍,單於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製騎的戰術有着深遠的影響。
由於李牧 確保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來自西邊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是與李牧 的協作支持分不開的。
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 成為朝中重臣。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指嚮趙國。當時的燕國也趁趙國虛弱之際趁火打劫。於是,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受命對燕作戰,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 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樊於期僅率少數親兵衝出重圍,畏罪潛逃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傢購求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 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 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 為此又嚮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王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 、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 、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蔥及齊將顔聚取代李牧 。李牧 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及顔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二、李牧 的軍事思想
李牧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係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分別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古代作戰,必須處理好君臣關係、軍民關係、官兵關係三大關係,並采取正確的作戰方略。現從這幾個方面分析一下李牧 的軍事思想:
1、在君臣關係上,強調將帥的獨立性、便宜行事權。作戰中,戰況瞬息萬變,必須及時應對方能取得作戰的勝利。而欲如此,將帥必須有獨立性、便宜行事權;否則,就會喪失戰機,應對失策,從而導致作戰失利。李牧 對此特別看重,以至趙王責其膽怯,竟不予理睬。當趙王因罷免他而飽嘗對匈奴作戰失利的惡果,請其再度出山抗擊匈奴時,他一再稱病謝絶。趙王再三勉強,纔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他纔到了邊地。趙亡國前夕,趙王遷中了秦的反間計,聽信郭開讒言,罷免他,而以趙蔥、顔聚取代他時,他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
2、在軍民關係上,力求不擾民,爭取民衆對軍事活動的支持、配合。兵民是勝利之本,軍隊作戰,離不開廣大民衆的支持、配合。而欲達此目的,必須禁絶搶掠民財、姦人妻女、毀民田苗、亂占民間房捨等擾民行為,切實保護民衆利益。史書中對此雖沒有專門論述,但他和軍民不得輕易出擊的約定能夠順利實施,其駐守過的地區的民衆在其遇害後紛紛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沒有擾民,保護了民衆利益,深受民衆愛戴。
3、在官兵關係上,註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作戰中,軍官是指揮者,士兵則是直接衝鋒陷陣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揮正確,將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戰勝強敵;否則就會兵將離心,士不用命,導致作戰失敗。李牧 對此有深刻認識,故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結果贏得了士兵的深情愛戴,甘為自己衝鋒陷陣。
4、在作戰方略上,謀劃全面、周詳、得當,富有針對性。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力求壯大自身實力。戰勝強敵,以自身力量的強大為前提;自身虛弱,就難以戰勝敵人。就軍隊而論,壯大自身實力,首先是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其次是組織的完善,再次是經濟實力的支撐。對這三點,李牧 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是謀求軍隊戰鬥力的提高;他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既是謀求組織的完善,又是謀求壯大經濟實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敵人。要想戰勝敵人,必須先削弱敵人。削弱敵人的方法很多,耗費敵力、分散敵力、靡費敵財、挑起敵方內部衝突、使敵信息不通、斷敵交通運輸、誘敵做出錯誤决策、調虎離山等皆是削弱敵人的有效措施(p102),但常會因客觀條件的限製而力不從心,但麻痹敵人,使其放鬆警惕,則受客觀條件的限製較少,較易實行。李牧 在麻痹敵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李牧 抵禦匈奴時,故意偽裝膽怯、不敢出戰,在大破匈奴前夕,當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指揮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衆給敵人,結果匈奴兵將見民畜布滿原野,便毫不戒備,入侵趙地,結果被李牧 圍殲,損失10餘萬衆。第三,力求保持信息靈通,瞭解敵情。要戰勝敵人,必須先瞭解敵人,掌握敵情。同時信息交通必須靈敏快捷,迅速傳遞。否則,即便掌握了敵情,也會因不能迅速傳遞而喪失戰機。史載李牧 常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這便是謀求保持信息靈通,瞭解敵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時機。對敵作戰,必須掌握好時機,時機不到或錯過時機,都會導致作戰的失敗。李牧 對時機的掌握非常準確。開始抵禦匈奴時,因時機不成熟,他就是不出擊,即便被稱膽怯,遭受趙王責備、罷免,也不改初衷,但當趙軍訓練成熟,裝備完善,紛紛請戰,而匈奴兵將心高氣傲,大舉入侵時,他便果斷出擊,布下口袋,一舉全殲匈奴騎兵。
第五,認為單一兵種作戰都有不足,各兵種應協同作戰。在大破匈奴之戰中,李牧 精選戰車1300 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進行戰鬥編組,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靠這些兵種的協同作戰,終於取得了全殲入侵敵軍10餘萬的巨大勝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長對敵之短。李牧 針對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陣地戰,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這使匈奴騎兵的優勢不能發揮,缺陷盡顯,而使自身車戰、步戰的長處得以發揮,而機動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第七,在得失關係上,認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於付出必要的代價以換取全局的勝利。大破匈奴前夕,為誘敵,故意放縱邊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搶去,雖付出了一定代價,但卻換來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的巨大勝利。
第八,在攻防關係上,認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後能攻。對匈奴作戰,雖最終目的是打垮匈奴,但開始卻專意防守,不輕易出戰,當防守工作做得有條不紊,準備就緒之後,方纔出擊,與匈奴大戰。在大破匈奴之戰中,當李牧 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誘匈奴騎兵l0餘萬人深入趙境,正式作戰時,開始也采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製、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製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 乘勢將控製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於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
[參考文獻]
楊英法.矛盾的處理、解决方式問題研究[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張午時,馮志剛.趙國史[M] .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司馬遷.史記[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
王明閣.先秦史[M] .哈爾濱: 黑竜江人民出版社,1983.
林漢達.東周列國故事新編[M] .北京:中華書局 , 1990.
漢傢騎士亦英豪
戰國時代,不僅僅是中原諸侯紛亂爭霸的英雄史,也是中國北地百姓飽受匈奴人肆虐的血淚史。列國的諸侯在中原戰場上打的正歡,匈奴的騎手卻在中國北方千裏邊塞上如入無人之境。偉岸的長城(戰國時期哪來的“偉岸的長城”?那個時期在北方邊界上確實有少數類似長城的防禦工事。但這顯然不能被稱為長城。能正式命名為長城衹能是秦統一中國之後的事情)在草原驕子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堆粗笨的擺設,莊嚴的戰車步兵方陣在鬍人騎手的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拈板,與匈奴人的搏鬥仿佛是與自己影子之間無望的追逐,成為一代又一代華夏軍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還好趙國擁有了李牧 ,從趙武靈王鬍服騎射開始,正處於童年成長時代的漢傢騎兵用無數的鮮血與犧牲灌溉着戰勝遊牧騎兵的勝利之花,直到公元前244年,一個叫李牧 的趙國將軍親手在雁門關外摘下那燦豔如血的果實。在這之前,他是趙國支撐國傢安危的柱石,在這之前,他的趙國騎兵隊是如日中天秦國也懼怕三分的王者之師,在這之後,東西綫到北綫,他似一個不知疲倦的救火隊員一樣,奔波在趙國邊境每一寸戰火燃燒的土地上。北上雁門,是這位一生未嘗一敗的將軍軍事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場挑戰,他將面對一個之前中原騎兵未曾戰勝過的強敵,綿延數十年的北地烽火與殺戮,註定將在他的手中完成一個凝血的終點。
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原騎兵並不具備與馬背民族在大草原上爭鋒的實力,主動出擊的結果勢必是一場驅羊入虎口的自殺式攻擊。於是李牧 出人意料的選擇了沉默與忍耐。匈奴肆虐侵擾的時候他在忍,舉國攻擊他膽小怯懦的時候他也在忍,將士們滿懷激昂的求戰的時候他依然在忍,“不抵抗將軍”的恥辱駡名仿佛是一塊沉重的石頭,一度長久壓在他堅如鋼鐵的脊梁上。魯迅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與淋漓的鮮血,李牧 正是這樣的哀痛者與幸福者,漫長的忍耐不是怯懦的退縮,卻是沉默中爆發的固有前奏。
反擊的那一天終於來了,公元244年的春天,大舉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品嚐到了漢傢刀鋒掠過脖頸的痛苦滋味。誘敵深入,疲敵勞頓,重兵合圍,,在沉默中忍耐太久的李牧 似計算精密的電腦程序一般完成了這孫子兵法式的三部麯。步兵集團居中阻擊,戰車弩兵集團的遠程射殺,騎兵軍團兩翼合圍,訓練有素的趙軍仿佛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兩路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手仿佛兩把在青石上磨礪了太久的鋒利砍刀,輕鬆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戰勝的騎兵軍陣。驕橫的匈奴單於第一次體會到了為人魚肉的痛苦滋味,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絶望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於僅帶了十幾名隨從倉皇逃竄。“鬍人不敢南下牧馬”,賈誼筆下統一的秦王朝傾國之力謀取的慘勝,在李牧 的手中以畢其功於一役的神奇方式實現了。他也以這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洗刷了公衆輿論加在自己身上的種種屈辱駡名,遺憾的是,他可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卻無力逃脫暗箭的打擊,秦國人的反間計讓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而在他的身後,李牧 悲情的結局仿佛是一個宿命一般的劇本,輪回似的上演在無數中華名將的人生路程裏。
在戰國群雄逐鹿的舞臺上,有更多的將軍留下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威名,他們在殲敵數目等軍人硬性指標上遠遠超過了李牧 ,卻沒有一個人有理由比李牧 更值得我們尊敬,因為他們也許成功的保衛了自己所身處的國傢,李牧 卻捍衛了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
《史記·李牧 列傳》
李牧 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 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 ,李牧 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 。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 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衆來入。李牧 多為奇陣⒅,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鬍⒇,降林鬍,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 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 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封李牧 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 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 、司馬尚禦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 、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顔聚代李牧 。李牧 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 ,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顔聚,遂滅趙。
人物評價
李牧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係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鬍三省註《通鑒》時,將李牧 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 ,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傢貿》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 用郭開”。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蘇洵說:“洎李牧 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前一句說得有道理,如果不殺李牧 ,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
唐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述贊》中說:“頗牧不用,王遷囚虜”。 詩人: 徐鈞 Xu Jun 良將身亡趙亦亡,百年遺恨一馮唐。 當時不受讒臣間,呂政何由返故鄉。 李牧 (?—前229年),漢族,戰國時期趙國柏人(今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傢、統帥。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李牧 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 生平
李牧 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武靈王後期。李牧 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強秦為主,曾兩次大破秦軍。
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推行“鬍服騎射”,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屢敗匈奴等北方鬍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惠文王便派李牧 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
趙武靈王時雖築了長城抵禦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孝成王時,派李牧 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在代雁門郡(現在山西省西北部寧武縣以北一帶)。
抗擊匈奴的鬥爭中,李牧 即表現了其傑出的軍事才能,為了有利於戰備,李牧 首先爭取到趙王同意,自己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針對趙軍和匈奴軍的特點,他深思熟慮後采取了係列的軍事經濟措施。
他將邊防綫的烽火臺加以完善,派精兵嚴加守衛,同時增加情報偵察人員,完善情報網,及早預警。在這一點上,當今的新羅馬帝國很有心得,效仿得卓有成就。
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李牧 密切官兵關係,厚遇士卒,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讓精練騎馬射箭戰術,全軍戰士由於得到厚遇,士氣高昂,人人奮勇爭先,願為國傢出力效勞。針對剽悍的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為使竄擾的敵騎兵徒勞無功,他命令堅壁清野,並示弱於敵,以麻痹強敵,伺機殲敵。為此,嚴明軍紀:“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所以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一報警,李牧 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固守,從不出戰,使匈奴無從擄掠。這樣過了幾年,李牧 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
然而,時間一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 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竊竊私議,以為李牧 膽小怯戰,有的憤憤不平。李牧 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裏,趙王派使者責備李牧 ,要李牧 出擊。李牧 老謀深算,意欲放長綫釣大魚,也不作解釋,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匈奴一來,即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匈奴往往滿懷企望而來,卻一無所獲而歸。
趙王聽說李牧 仍然一味防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已威風,很生氣,立即將李牧 召回,派另外一員將領來替代。
新將領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軍隊出戰,幾次都失利,人員傷亡很大,而且邊境不安,百姓沒有辦法耕種和放牧。
趙王衹得又派使臣去請李牧 復職,李牧 閉門不出,堅稱有病,不肯就任。趙王不得已,衹得下令強令李牧 出山。李牧 對趙王說:“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趙王衹好答應了。
李牧 又來到雁門,堅持按既定方針辦,下令堅守。幾年內匈奴多次入侵,都一無所獲,但總以為李牧 膽小避戰。其實李牧 早已經定下誘敵深入,設伏包殲的計謀,對種種屈辱駡名置之不理,而邊庭將士因為天天得到犒賞,卻沒有出力的機會,都希望能在戰場上效力。李牧 看條件成熟了,於是經過嚴格挑選戰車1300輛,又挑選出精壯的戰馬13000匹,勇敢善戰的士兵5萬人,優秀射手10萬人,然後把挑選出來的車、馬、戰士統統嚴格編隊,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演習訓練。公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牧 讓百姓滿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
不久,情報員來報告,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 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詳敗於匈奴兵,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誘餌讓匈奴俘虜去。
匈奴單於王聽到前方戰報,十分高興,因久無繳獲,於是率領大軍侵入趙境,準備大肆擄掠。
李牧 從烽火臺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熟悉了敵情,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隊一到,李牧 為消耗敵軍,先采取守勢的協同作戰,戰車陣從正面迎戰,限製、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步兵集團居中阻擊,弓弩兵輪番遠程射殺,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製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 乘勢將控製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過幾年養精蓄銳訓練有素的趙軍將士們,早已摩拳擦掌,個個象生竜活虎,嚮敵人撲了過去。仿佛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兩翼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兵仿佛兩把鋒利砍刀,輕鬆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軍陣,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對匈奴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於僅帶了少量親隨倉皇逃竄。
農耕民族在與遊牧民族的爭鬥中,過去由於機動力劣勢,一直處於被動地位,李牧 指揮的此次會戰使機動性較差的趙軍在圍殲戰中得以發揮自身車戰、步戰的優勢,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為主的聯合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製騎的戰術有着啓發作用。在我看來,李牧 的軍事才能遠勝於後世的漢飛將軍李廣。
李牧 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勝利之勢收拾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鬍,收降林鬍,迫使單於嚮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在這次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役以後,懾於趙軍之威,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李牧 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
由於李牧 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 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 到朝中任職,約在前246年以後。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 成為朝中重臣。
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指嚮趙國。當時的燕國也趁趙國虛弱之際趁火打劫。於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趙王派李牧 帶兵入侵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在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在河北省固安縣南)。過了兩年(前242),趙王派將軍龐煖入侵燕,殺死燕將劇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趙首10萬。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占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裏),進攻趙的後方,直嚮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 ,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 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采取築壘固守,避免决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 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 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傢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采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 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 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隨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傢購求桓齮之首(此頭後來被荊軻經過友好協商,藉去作見面禮刺殺秦王去了)。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這就是趙王遷二年(前234)李牧 一卻秦軍。由於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的封號是武安君,李牧 擊退秦軍以後,趙王遷說:“李牧 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李牧 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趙王遷當時對李牧 的倚重態度。此戰,李牧 在戰略上采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得知敵軍識其意圖,誘其出戰,全殲於野時,遂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采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全殲秦軍,創造了又一個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
趙王遷四年(前232),秦王趙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嚮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在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 李牧 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托,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 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綫,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 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 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這就是李牧 再卻秦軍,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由於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趙國軍事實力喪失殆盡,已無力組織遠程追擊及反攻,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僅能退守邯鄲,暫時自保。但此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 為此又嚮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王遷七年(前229),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政(始皇)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 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秦軍多次受挫於李牧 ,王翦知道,李牧 是自己的勁敵,李牧 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姦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什麽李牧 、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顔聚去取代李牧 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 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 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衹過了三個月,到了趙王遷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顔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顔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秦王趙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李牧 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其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以致司馬遷義憤地駡趙王遷“其母倡也”。
趙國是戰國後期的第二軍事強國,被秦國滅亡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前有趙孝成王在長平之役中以趙括代廉頗,造成長平慘敗,趙軍死45萬人,元氣大傷;繼之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迫使廉頗奔魏投楚,失去良將;後又有趙王遷冤殺李牧 ,招致趙國最後的滅亡。
李牧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傑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係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如果不殺李牧 ,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
戰國時期各國的將領的作戰對象基本都是各諸侯國之軍隊,亦即是民族內戰,與他們不同是,李牧 前半生的主要作戰對象是民族外敵,且在與野蠻外族徵戰中,以最精彩輝煌的方式實現了勝利。因此,李牧 有理由獲得後世更多的尊敬。
關於李牧 的事跡,主要記載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史記是本文學性好的紀事史,卻不是一本好的編年史,太史公在書史時,是以他的視角選取材料和故事的,使得我們常常難以得到許多具體事件的詳貌,在兩千多年時間長河中基本散佚的原始典籍後(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衹能遺憾地留下難以彌補的空缺。
點評:李牧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係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鬍三省註《通鑒》時,將李牧 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 ,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傢》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 用郭開”。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趙國名將李牧 及其軍事思想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是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政治制度大變革的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戰事不斷,國傢的興衰莫不與戰爭聯繫在一起。為了求生存、謀發展,各國竟相招攬優秀的軍事人才,不少卓越的軍事傢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脫穎而出。李牧 是戰國末年趙國的卓越軍事傢,戰功卓著,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以前史傢大多衹是研究其生平事跡、軍事活動,但對支配其軍事活動的軍事思想研究甚少。現對李牧 的軍事活動作一介紹,並據此分析其軍事思想。
一、李牧 的軍事活動
建都邯鄲的趙國自公元前403年(趙烈侯六年),周天子正式册命趙籍為諸侯始到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攻占邯鄲,俘虜趙王遷止,歷時181 年,經歷10代君主。趙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頻頻亮相,趙武靈王推行“鬍服騎射”後還長期稱雄於戰國歷史舞臺,成為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中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傢。綜觀趙國的歷史,先後涌現了廉頗、趙奢、李牧 等許多名垂千古的名將,其中最讓人扼腕嘆恨的是著名軍事傢李牧 。
李牧 ,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武靈王後期。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終其一生,主要是作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推行“鬍服騎射”取得顯著效果,使軍事力量大大增強,屢敗匈奴等北方鬍人部落。但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的軍事力量又得到恢復並強大起來,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李牧 便被趙惠文王派往北方獨當戍邊之責。
李牧 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註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 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牧 。李牧 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代之。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衹好再請李牧 出守,李牧 謝絶,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 纔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 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 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 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 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衆布滿原野,誘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衆給敵人。匈奴單於貪得民衆財物,便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 則設奇陣,用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人。接連又滅掉蟾襤,攻破東鬍,降服林鬍,單於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製騎的戰術有着深遠的影響。
由於李牧 確保了趙國北部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來自西邊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是與李牧 的協作支持分不開的。
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 成為朝中重臣。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指嚮趙國。當時的燕國也趁趙國虛弱之際趁火打劫。於是,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受命對燕作戰,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 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樊於期僅率少數親兵衝出重圍,畏罪潛逃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傢購求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 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 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 為此又嚮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王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 、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 、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蔥及齊將顔聚取代李牧 。李牧 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及顔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二、李牧 的軍事思想
李牧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係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分別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古代作戰,必須處理好君臣關係、軍民關係、官兵關係三大關係,並采取正確的作戰方略。現從這幾個方面分析一下李牧 的軍事思想:
1、在君臣關係上,強調將帥的獨立性、便宜行事權。作戰中,戰況瞬息萬變,必須及時應對方能取得作戰的勝利。而欲如此,將帥必須有獨立性、便宜行事權;否則,就會喪失戰機,應對失策,從而導致作戰失利。李牧 對此特別看重,以至趙王責其膽怯,竟不予理睬。當趙王因罷免他而飽嘗對匈奴作戰失利的惡果,請其再度出山抗擊匈奴時,他一再稱病謝絶。趙王再三勉強,纔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他纔到了邊地。趙亡國前夕,趙王遷中了秦的反間計,聽信郭開讒言,罷免他,而以趙蔥、顔聚取代他時,他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
2、在軍民關係上,力求不擾民,爭取民衆對軍事活動的支持、配合。兵民是勝利之本,軍隊作戰,離不開廣大民衆的支持、配合。而欲達此目的,必須禁絶搶掠民財、姦人妻女、毀民田苗、亂占民間房捨等擾民行為,切實保護民衆利益。史書中對此雖沒有專門論述,但他和軍民不得輕易出擊的約定能夠順利實施,其駐守過的地區的民衆在其遇害後紛紛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沒有擾民,保護了民衆利益,深受民衆愛戴。
3、在官兵關係上,註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作戰中,軍官是指揮者,士兵則是直接衝鋒陷陣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揮正確,將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戰勝強敵;否則就會兵將離心,士不用命,導致作戰失敗。李牧 對此有深刻認識,故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結果贏得了士兵的深情愛戴,甘為自己衝鋒陷陣。
4、在作戰方略上,謀劃全面、周詳、得當,富有針對性。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力求壯大自身實力。戰勝強敵,以自身力量的強大為前提;自身虛弱,就難以戰勝敵人。就軍隊而論,壯大自身實力,首先是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其次是組織的完善,再次是經濟實力的支撐。對這三點,李牧 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是謀求軍隊戰鬥力的提高;他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既是謀求組織的完善,又是謀求壯大經濟實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敵人。要想戰勝敵人,必須先削弱敵人。削弱敵人的方法很多,耗費敵力、分散敵力、靡費敵財、挑起敵方內部衝突、使敵信息不通、斷敵交通運輸、誘敵做出錯誤决策、調虎離山等皆是削弱敵人的有效措施(p102),但常會因客觀條件的限製而力不從心,但麻痹敵人,使其放鬆警惕,則受客觀條件的限製較少,較易實行。李牧 在麻痹敵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李牧 抵禦匈奴時,故意偽裝膽怯、不敢出戰,在大破匈奴前夕,當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指揮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衆給敵人,結果匈奴兵將見民畜布滿原野,便毫不戒備,入侵趙地,結果被李牧 圍殲,損失10餘萬衆。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靈通,瞭解敵情。要戰勝敵人,必須先瞭解敵人,掌握敵情。同時信息交通必須靈敏快捷,迅速傳遞。否則,即便掌握了敵情,也會因不能迅速傳遞而喪失戰機。史載李牧 常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這便是謀求保持信息靈通,瞭解敵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時機。對敵作戰,必須掌握好時機,時機不到或錯過時機,都會導致作戰的失敗。李牧 對時機的掌握非常準確。開始抵禦匈奴時,因時機不成熟,他就是不出擊,即便被稱膽怯,遭受趙王責備、罷免,也不改初衷,但當趙軍訓練成熟,裝備完善,紛紛請戰,而匈奴兵將心高氣傲,大舉入侵時,他便果斷出擊,布下口袋,一舉全殲匈奴騎兵。
第五,認為單一兵種作戰都有不足,各兵種應協同作戰。在大破匈奴之戰中,李牧 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進行戰鬥編組,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靠這些兵種的協同作戰,終於取得了全殲入侵敵軍10餘萬的巨大勝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長對敵之短。李牧 針對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陣地戰,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這使匈奴騎兵的優勢不能發揮,缺陷盡顯,而使自身車戰、步戰的長處得以發揮,而機動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第七,在得失關係上,認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於付出必要的代價以換取全局的勝利。大破匈奴前夕,為誘敵,故意放縱邊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搶去,雖付出了一定代價,但卻換來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的巨大勝利。
第八,在攻防關係上,認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後能攻。 對匈奴作戰,雖最終目的是打垮匈奴,但開始卻專意防守,不輕易出戰,當防守工作做得有條不紊,準備就緒之後,方纔出擊,與匈奴大戰。在大破匈奴之戰中,當李牧 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誘匈奴騎兵l0餘萬人深入趙境,正式作戰時,開始也采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製、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製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 乘勢將控製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於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
[參考文獻]
楊英法.矛盾的處理、解决方式問題研究[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張午時,馮志剛.趙國史[M] .石傢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司馬遷.史記[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
王明閣.先秦史[M] .哈爾濱: 黑竜江人民出版社,1983.
林漢達.東周列國故事新編[M] .北京:中華書局 , 1990.
漢傢騎士亦英豪
戰國時代,不僅僅是中原諸侯紛亂爭霸的英雄史,也是中國北地百姓飽受匈奴人肆虐的血淚史。列國的諸侯在中原戰場上打的正歡,匈奴的騎手卻在中國北方千裏邊塞上如入無人之境。偉岸的長城(戰國時期哪來的“偉岸的長城”?那個時期在北方邊界上確實有少數類似長城的防禦工事。但這顯然不能被稱為長城。能正式命名為長城衹能是秦統一中國之後的事情)在草原驕子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堆粗笨的擺設,莊嚴的戰車步兵方陣在鬍人騎手的馬刀下化成送肉上俎的拈板,與匈奴人的搏鬥仿佛是與自己影子之間無望的追逐,成為一代又一代華夏軍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還好趙國擁有了李牧 ,從趙武靈王鬍服騎射開始,正處於童年成長時代的漢傢騎兵用無數的鮮血與犧牲灌溉着戰勝遊牧騎兵的勝利之花,直到公元前244年,一個叫李牧 的趙國將軍親手在雁門關外摘下那燦豔如血的果實。在這之前,他是趙國支撐國傢安危的柱石,在這之前,他的趙國騎兵隊是如日中天秦國也懼怕三分的王者之師,在這之後,東西綫到北綫,他似一個不知疲倦的救火隊員一樣,奔波在趙國邊境每一寸戰火燃燒的土地上。北上雁門,是這位一生未嘗一敗的將軍軍事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場挑戰,他將面對一個之前中原騎兵未曾戰勝過的強敵,綿延數十年的北地烽火與殺戮,註定將在他的手中完成一個凝血的終點。
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原騎兵並不具備與馬背民族在大草原上爭鋒的實力,主動出擊的結果勢必是一場驅羊入虎口的自殺式攻擊。於是李牧 出人意料的選擇了沉默與忍耐。匈奴肆虐侵擾的時候他在忍,舉國攻擊他膽小怯懦的時候他也在忍,將士們滿懷激昂的求戰的時候他依然在忍,“不抵抗將軍”的恥辱駡名仿佛是一塊沉重的石頭,一度長久壓在他堅如鋼鐵的脊梁上。魯迅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與淋漓的鮮血,李牧 正是這樣的哀痛者與幸福者,漫長的忍耐不是怯懦的退縮,卻是沉默中爆發的固有前奏。
反擊的那一天終於來了,公元244年的春天,大舉南下的匈奴人第一次品嚐到了漢傢刀鋒掠過脖頸的痛苦滋味。誘敵深入,疲敵勞頓,重兵合圍,,在沉默中忍耐太久的李牧 似計算精密的電腦程序一般完成了這孫子兵法式的三部麯。步兵集團居中阻擊,戰車弩兵集團的遠程射殺,騎兵軍團兩翼合圍,訓練有素的趙軍仿佛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在轉瞬間扼住10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兩路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手仿佛兩把在青石上磨礪了太久的鋒利砍刀,輕鬆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戰勝的騎兵軍陣。驕橫的匈奴單於第一次體會到了為人魚肉的痛苦滋味,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絶望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於僅帶了十幾名隨從倉皇逃竄。“鬍人不敢南下牧馬”,賈誼筆下統一的秦王朝傾國之力謀取的慘勝,在李牧 的手中以畢其功於一役的神奇方式實現了。他也以這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洗刷了公衆輿論加在自己身上的種種屈辱駡名,遺憾的是,他可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卻無力逃脫暗箭的打擊,秦國人的反間計讓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而在他的身後,李牧 悲情的結局仿佛是一個宿命一般的劇本,輪回似的上演在無數中華名將的人生路程裏。
在戰國群雄逐鹿的舞臺上,有更多的將軍留下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威名,他們在殲敵數目等軍人硬性指標上遠遠超過了李牧 ,卻沒有一個人有理由比李牧 更值得我們尊敬,因為他們也許成功的保衛了自己所身處的國傢,李牧 卻捍衛了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
《史記·李牧 列傳》
李牧 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 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 ,李牧 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 。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 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於聞之,大率衆來入。李牧 多為奇陣⒅,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鬍⒇,降林鬍,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 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 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封李牧 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 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 、司馬尚禦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 、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顔聚代李牧 。李牧 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 ,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顔聚,遂滅趙。
人物評價
李牧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係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鬍三省註《通鑒》時,將李牧 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 ,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傢貿》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 用郭開”。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蘇洵說:“洎李牧 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前一句說得有道理,如果不殺李牧 ,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
唐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述贊》中說:“頗牧不用,王遷囚虜”。 畫傢李牧 (中)與上海收藏傢在一起。 乍一見李牧 ,一股俠義豪氣撲面而來:黝黑的皮膚,蓄着八角鬍留着披肩的長發,着一身中國傳統的唐裝……“騰格爾式”的外貌特徵將他張揚的個性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和他的外貌一樣,李牧 的畫也極富個性。他幼年習畫,受潘天壽、吳茀之等大傢影響,在傳承中國畫藝術精髓方面,他深悟“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真諦,不落窠臼,以其獨特的視角追求藝術的個性化發展。作為花鳥畫傢,他從不把自己的畫貼上“文人畫”的標簽,把玩技法,故弄玄虛,提升“賣相”,而是以一個藝術傢的責任心和對生活的熱愛,深入生活,謳歌豐收的喜悅和田園風光。在繪畫實踐中,畫傢將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這些“文人畫”的基本元素融入了他的稻草、簸箕和耙,契合得十分完美和和諧,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語言和創作風格,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他認為,藝術要追求“不一樣”,如出一轍的東西充其量也衹能叫作“工藝品”。畫傢要能放下架子,走出大宅深院,到生活中去尋找創作的源泉;畫傢也要耐得住寂寞,擺脫急功近利的誘惑,自覺抵禦浮躁之風的幹擾。
李牧 出生於安徽定遠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傢境貧寒,食不果腹,為讀書,曾變賣傢當節衣縮食用於購書和畫畫,17歲參軍,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武警戰士。家乡水土的浸淫和軍旅生涯的磨煉,造就了他稻田菜園般的“土氣”和粗獷彪悍的稟性。農傢生活是他經常表現的畫題,七尺畫案是他揮灑激情的舞臺。無論是農捨的草垛、笸籮和耙,抑或是野外的麻雀山雞,無不爛熟於胸,皆可入畫。他具有紮實的寫實功底和嫻熟的表現技法,水墨幻化、勾勒設色,須臾間,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便在他手腕的遊弋中躍然紙上,氣韻生動,氣象萬千。
李牧 對生活和創作的感悟是真誠的,他忘情地謳歌收穫,是緣於孩提時代對吃飽肚皮的奢望。在他內心,田野裏的稻草成了支撐生命的脊梁;在他眼裏,一望無際並排站立的草樁竟幻化成一個個威風凜凜的將士,仿佛再現了秦兵馬俑奇觀,讓畫傢感到心靈的震撼!他用筆墨盡情揮灑,不知不覺,眼角竟噙着激動的淚花。他說從心裏流淌出來的這些作品是鮮活的,他以稻草為主題所創作出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係列作品,受到廣泛贊譽,其代表作《稻草》被浙江吳茀之紀念館所收藏。今年七月,他與劉大為、馮遠、李鐸、馬振聲等美術界“大腕”一起,作為參加中國當代實力派書畫傢邀請展的代表,成為北京榮寶齋的特約畫傢。
“筆墨當隨時代”,執着的李牧 已近知天命,畫風亦日臻成熟,在當今一片變革的聲浪中,他也在苦苦地求索新的跨越。然而,李牧 清醒地認識到,無論畫風怎麽變,創作的源泉始終來源於畫傢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所謂“收盡奇峰打草稿”,他堅信藝術不能脫離生活,寫實的東西是有生命力的,他將一如既往地鐘情於自己的“草根藝術”。李牧 贊嘆上海同道的靈性與創新,同時贊嘆上海的勃勃生機與大氣謙和的人文精神。他近日創作的丈二巨製《上海之春》,便是這種心境的真情流露。 1976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畢業後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總醫院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1986年獲神經外科碩士學位。1991年獲神經外科博士學位。1992年晉升副主任醫師,1997年晉升主任醫師。1986年參與組建天津市環湖醫院(天津市腦係科中心醫院),後任神經外科副主任。1999年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任神經外科主任、南開大學醫學院臨床學院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任中華醫學會天津神經外科學分會委員、天津神經科學會常務理事。曾先後赴德國、日本、意大利和美國研修神經外科臨床。
自畢業後始終從事神經外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精通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瞭解本專業國內外學術動態。對顱內腫瘤、顱腦損傷、腦血管疾病、先天性畸形、功能性神經外科和脊髓疾患的外科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手術技巧嫻熟,已經開展各種顱腦及脊髓手術超過3000餘例。帶領全科開展顯微神經外科、立體定嚮神經外科、神經內窺鏡、神經血管內介入治療等現代微侵襲神經外科。曾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獲科研成果5項。 基本資料
姓名:李牧 李牧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籍貫:湖北仙桃
出生年月:1968年7月
學歷:研究生
職稱: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法方向)
學位:博士(武漢大學憲法行政法)
職務:教研室主任
院係:文法學院
地址:文法學院法學係
主講課程、研究方向
憲法學、行政法學
近五年來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
知識産權法學與理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武漢理工大學 2006~2007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網絡課件 武漢理工大學 2005~2007
教學表彰/ 奬勵
武漢理工大學“優秀教案奬”二等奬 武漢理工大學 2001.9
《知識産權法學》校級精品課程 武漢理工大學 2006.6
《知識産權法學》省級精品課程 湖北省教育廳 2007.6
近五年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
WTO與中國知識産權貿易 武漢市知識産權局 2003~2005 負責WTO有關知識産權規則的研究
中部六省知識産權合作機製與經濟發展研究 國傢知識産權局 2004~2005 負責行政執法合作機製研究
行政政策法律規製研究 湖北省委政法委 2004~2007 負責人
近五年來教學研究著作
中國行政法學總論 中國方正出版社 主編 2006.2
知識産權法學 湖北人民出版社 參編 2008.6
近五年來在國內外主要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地方立法中或然性問題及其對策探究 學術交流 獨撰 2007.2
行政法的特點探究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獨撰 2007.2
我國高校法律地位之檢討——兼評我國相關立法的缺陷 法學雜志 獨撰 2006.1
對公立高校行政行為判斷標準問題的探討 學術交流 獨撰 2005.3
臺灣監察制度探究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獨撰 2005.3
高校行政行為之釐定 江海學刊 獨撰 2005.3
我國土地徵收及補償制度的完善 法商研究 第一作者 2005.2
高校聘任製實施過程中教師權益保護問題探究 學術論壇 獨撰 2005.1
學術研究表彰/奬勵
《中國行政法學總論》獲武漢市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三等奬
《我國高校法律地位之檢討》獲湖北省法學會二等奬 湖北省法學會 2006.6 李牧 ,男,漢族,江蘇常熟人,1917年7月生,l94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91年4月逝世,享年74歲。生前曾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
李牧 青年時代接受進步思想。1936年以後,曾先後在南京職業界救國會、首都平津流亡同學宣傳團,中國青年救亡協會等處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7月赴延安陝北公學學習,10月參加西北戰地服務團到晉察冀工作。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赴東北,曾任東北文工團,東北電影製片廠編劇,編輯主任等職,編寫過《祖國三部麯》等劇本、參加過《雷雨》、《復活》、《血淚仇》、《白毛女》等劇的演出,以及《我們的鄉村》、《把眼光放遠點》、《參軍保傢》、《祖國大地》等劇目的編導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國電影放映公司華北管理處經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管理處處長,北京市電影局,文化局副局長、以及北京電影製片廠副廠長等職。1978年後在北京電影學院任副院長。在此期間,李牧 不顧個人患有多種疾病,為重建電影學院,特別是為新校捨的建設奔波,做了大量工作。
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並被授予少將軍銜。早年曾在上海參加"左聯"。後去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組織進步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投人抗日救亡活動。解放戰爭時期歷任長春市委宣傳部長、四野政治部宣傳部長和湖南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1952年調中央文化部任電影局局長。在任職電影局局長期間,關心電影教育,為在原北京電影學校基礎上創辦北京電影學院做了大量努力。1954年他率領中國電影赴蘇考察團,考察了蘇聯電影教育,並為培養建院後的師資主持邀聘了蘇聯電影教育專傢來校舉辦專修班,建院後,兼任電影學院院長並關註電影教育如何為電影事業的發展培養幹部以及如何在電影事業發展中發展電影教育等問題。
1978年,他從廣東省副省長的崗位調任文化部副部長後,又兼任電影學院領導小組組長,為電影學院的重建及决定新校址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3年獲電影學院首屆金燭奬。 李牧 (?—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傢、統帥。李牧 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秦國為主。趙國在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34601.htm>鬍服騎射”,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王便派李牧 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李牧 常年駐守北部代郡、雁門郡(今山西代縣西北)邊境地區防禦14656.htm>匈奴。他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有效地防備了匈奴的侵擾,贏得士兵們的愛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認為能幹的人為官,同時把收來的貨物,稅款掌握在自己的駐軍公署,充當士卒的日常開銷。其次,每日宰殺數頭牛采犒賞將士,優待士兵。第三,加緊練習騎馬射箭,重視警報係統,增設偵察人員。在軍事上,嚴明法規:“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史記·李牧 列傳》)。所以匈奴每次入侵,嚴密的警報係統發揮威力,士兵迅速退回營壘固守,不敢擅自出戰。使匈奴擄掠無所得,趙國軍隊卻因此保存了實力,多年來在人員、物資上沒有多少損失,為以後的伺機反擊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匈奴人卻認為李牧 這是膽怯,就連趙國邊境上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是膽小害怕。趙王因此而責備了李牧 。但李牧 依然如,我行我素。終於激怒了趙王,把他召回,另派將領替代他。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往往受挫失利,損失傷亡慘重。使邊境地區不能按時耕種、放牧。於是趙王又請李牧 復出,李牧 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一再懇請,李牧 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記·李牧 列傳》)。趙王答應了他。 李牧 再次到邊境後,仍按原來的規約行事。幾年當中,匈奴來犯一無所獲,但始終認為李牧 膽怯不敢出戰。戍邊的將士日日受到犒賞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請求願與匈奴决一死戰。李牧 看準了時機,準備經過挑選的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獲賞百金的勇士五萬人,優秀射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加以訓練。並大縱牲畜,讓人民滿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見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戰後,李牧 佯敗,丟下幾千人給匈奴。單於聞之,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 則出奇兵,以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接着又乘勝滅檐襤、破東鬍,降林鬍,單於遠遠逃走。其後十多年,趙國北邊穩固,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的城邑。李牧 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由於李牧 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起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 的協作支持在內。李牧 到朝中任職,約在前246年以後。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 成為朝中重臣。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趙國派李牧 攻打燕國,拔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臣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嚮趙國。趙王遷三年(前233年)趙將扈輒為秦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所敗,喪師十萬。秦又自北路進攻趙的後方,形勢危急,趕任命李牧 為大將軍,率兵南下反擊秦軍,在宜安(今河北蒿城縣西南二十裏)大破秦軍,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此戰給秦國以沉重打擊,李牧 因功被封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復攻趙番吾(今河北省平山縣南),李牧 出兵迎戰,再次重創秦軍,但趙國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隨秦軍攻趙,李牧 為此又嚮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攻趙,趙以李牧 、司馬尚抵抗。秦軍不得進,就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他在趙王面前散布李牧 、司馬尚想謀反,趙王中計,派趙蔥和齊將顔聚代李牧 。李牧 不從命,趙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 並斬殺了他,撤換了司馬尚。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良將。三個月後,秦將王翦乘勢急攻,大破趙軍,殺趙蔥,虜趙王遷及顔聚,趙國滅亡。點評:李牧 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係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鬍三省註《通鑒》時,將李牧 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 ,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傢貿》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 用郭開”。3055.htm>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Li Mu
李牧
中國戰國末年趙國名將。又名□。趙孝成王時,長期駐守趙北部邊境防備匈奴。先是堅壁自守,數年不戰,示弱以麻痹匈奴,同時積糧練兵,厚待士卒,養精蓄銳。待時機成熟,誘匈奴主力來攻,布陣設伏,兩翼包抄,殲匈奴10萬餘騎。又乘勝前進,滅□襤,破東鬍,降林鬍,聲威大振,使匈奴不敢進犯。此後,李牧 繼廉頗、趙奢成為趙國的主要統兵將領。趙王遷二年(公元前234),趙國遭秦將桓□進攻,喪師10萬,形勢危急。此時,李牧 被任為大將軍,率兵與秦軍激戰於宜安(今河北石傢莊東南),大敗秦軍,受封武安君。四年,秦軍進至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畏李牧 而退。七年,秦將王翦等分南北兩路大舉攻趙,李牧 與司馬尚率兵抗禦,秦軍受阻。秦因兩次攻趙均為李牧 等所敗,乃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韓倉,使其誣告李牧 等謀反。趙王聽信讒言,逼李牧 自盡,解除司馬尚兵權。五個月後,趙都邯鄲(今屬河北)即為秦軍所破。
(張麗榮 楊宗平) : Li 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