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戰國策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作者: 劉嚮 Liu Xiang 《戰國策 》
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嚮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註,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註。吳原師道作《校註》,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 新註》。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傢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 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捲,約12萬字。
《戰國策 》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 》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傢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題解
戰國策 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因此,戰國策 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 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
北宋時,《戰國策 》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 》,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 》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今本共33捲。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 》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傢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 》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着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 》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傢的思想傾嚮,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 》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 》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 》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研究參考書目
• 熊憲光,《戰國策 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慶祥,《戰國策 譯註》,黑竜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一書號:10093•701
• 王守謙,《戰國策 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華,《戰國策 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趙丕傑,《戰國策 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 藍開祥,《戰國策 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戰國策 註釋》,中華書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 晉,《戰國策 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戰國策 》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 》。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戰國策 人物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傢,東周洛陽人。事跡在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傢中他是比較典型的。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臺)人。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𠔌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衆多女子中,有一個傢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傢貧無燭的趕走。傢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麽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麽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纔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𠔌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傢。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製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傢、軍事傢,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製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戰國策 》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因長於說事而著名,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共33捲,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戰國策 》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因此,戰國策 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 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 ,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 》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
《戰國策 》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 》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傢,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顔;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國策 》的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 》,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 》和《史記》大體相同。
今本共33捲:東周策1捲西周策1捲秦策5捲齊策6捲楚策4捲趙策4捲魏策4捲韓策3捲燕策3捲宋衛策1捲中山策1捲共497篇。
《戰國策 》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 》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戰國策 成語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纍。
大庭廣衆——以敞大衆。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反璞歸真——顔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字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 《戰國策 ·齊策四》
不遺餘力 《戰國策 ·趙策》
不翼而飛 《戰國策 ·秦策》
側目而視 《戰國策 ·秦策》
反璞歸真 《戰國策 ·齊策》
高枕無憂 《戰國策 ·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國策 ·楚策》
狐假虎威 《戰國策 ·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國策 ·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國策 ·齊策一》
狡兔三窟 《戰國策 ·齊策四》
門庭若市 《戰國策 ·齊策一》
亡羊補牢 《戰國策 ·楚策四》
《戰國策 》簡介
《戰國策 》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 》。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 》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 》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嚮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衹是以自己的才智嚮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並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素。他遊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於是他感慨道: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贊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於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於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 》又主要取材於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齊策》中記顔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絶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秦策》中贊揚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决於蘇秦之策”。這當然是誇大的,但這誇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 》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遊離於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準、個人的恩怨來决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為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 》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遊士、俠士這一類處於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為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徵,不完全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於《戰國策 》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當然從歷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歷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 》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於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 》的語言更為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麯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 》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裏,語言不僅是作用於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於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 》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緻,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嚮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於簡單。而《戰國策 》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為,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着,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捲”、“市義復命”、“復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係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纔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 》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 》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傢喻戶曉。由於《戰國策 》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 》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 》的基礎上更為嚮前發展。
《戰國策 》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於蒯通。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後來劉嚮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其中十一章內容見於《戰國策 》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另十六章,是佚書。這部大約編成於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嚮重編許多縱橫傢言為《戰國策 》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傢言的輯本。其中佚書為司馬遷、劉嚮所未見,為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戰國策 》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傢的著作和言論。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復和平統一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凌萬乘”。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由於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嚮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復雜矛盾和鬥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於武力,但也决定於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决定於軍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於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譎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 》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爭的反映。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 》所寫的人物是極其復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軫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於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諼(齊策四),雖然他是為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於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顔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擡頭。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爭和宮闈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醜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些雖然衹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 》的文章特點是最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並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緻準確。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於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雖然《戰國策 》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為縱橫傢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傢,前後頽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態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儻奇偉,慷慨慕義,“不詘於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特別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軻,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例如易水送別一段:
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衝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於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鷸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齊策三),莊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驥服????車說春申君(並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特別像鄒忌諷諫的方法更為巧妙。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啓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藉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別開生面。 書名。戰國時遊說之士策謀和言論的匯編。三十三篇,始於公元前453年三傢分晉,止於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繼位。北宋時有散佚,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中,有失傳已久的部分內容。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國別體史書。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作者已無可考,西漢末劉嚮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嚮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註,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註。吳原師道作《校註》,近《戰國策 》編者——劉嚮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 新註》。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傢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 》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捲,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 》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 》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傢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 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因此,戰國策 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 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
北宋時,《戰國策 》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 》,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 》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
今本共33捲:
戰國策 捲一 東周
戰國策 捲二 西周
戰國策 捲三 秦一
戰國策 捲四 秦二
戰國策 捲五 秦三
戰國策 捲六 秦四
戰國策 捲七 秦五
戰國策 捲八 齊一
戰國策 捲九 齊二
戰國策 捲十 齊三
戰國策 捲十一 齊四
戰國策 捲十二 齊五
戰國策 捲十三 齊六
戰國策 捲十四 楚一
戰國策 捲十五 楚二
戰國策 捲十六 楚三
戰國策 捲十七 楚四
戰國策 捲十八 趙一
戰國策 捲十九 趙二
戰國策 捲二十 趙三
戰國策 捲二十一 趙四
戰國策 捲二十二 魏一
戰國策 捲二十三 魏二
戰國策 捲二十四 魏三
戰國策 捲二十五 魏四
戰國策 捲二十六 韓一
戰國策 捲二十七 韓二
戰國策 捲二十八 韓三
戰國策 捲二十九 燕一
戰國策 捲三十 燕二
戰國策 捲三十一 燕三
戰國策 捲三十二 宋衛
戰國策 捲三十三 中山
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戰國策 》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貌,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傢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 》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着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 》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傢的思想傾嚮,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 》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 》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 》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研究參考書目
• 熊憲光,《戰國策 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慶祥,《戰國策 譯註》,黑竜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一書號:10093•701
• 王守謙,《戰國策 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華,《戰國策 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趙丕傑,《戰國策 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 藍開祥,《戰國策 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戰國策 註釋》,中華書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 晉,《戰國策 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 範祥雍,《戰國策 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ISBN 7-5325-4329-3
《戰國策 》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 》。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戰國策 人物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傢,東周洛陽人。事跡在《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傢中他是比較典型的。有關蘇秦的詳細史料,可參見《史記》蘇秦列傳,《東周列國志》等。有關蘇秦及其他戰國縱橫傢的文學形象,可參見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臺)人。事跡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𠔌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衆多女子中,有一個傢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傢貧無燭的趕走。傢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麽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麽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纔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𠔌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傢。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製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傢、軍事傢,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製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戰國策 》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因長於說事而著名,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共33捲,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戰國策 》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漢末年,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因此,戰國策 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 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 ,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 》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
《戰國策 》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 》所記人物是復雜的,有縱橫傢,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顔;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國策 》的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 》,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 》和《史記》大體相同。
今本共33捲:東周策1捲西周策1捲秦策5捲齊策6捲楚策4捲趙策4捲魏策4捲韓策3捲燕策3捲宋衛策1捲中山策1捲共497篇。
《戰國策 》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 》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戰國策 成語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纍。
大庭廣衆——以敞大衆。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返璞歸真——顔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子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 《戰國策 ·齊策四》
不遺餘力 《戰國策 ·趙策》
不翼而飛 《戰國策 ·秦策》
側目而視 《戰國策 ·秦策》
返璞歸真 《戰國策 ·齊策》
高枕無憂 《戰國策 ·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國策 ·楚策》
狐假虎威 《戰國策 ·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國策 ·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國策 ·齊策一》
狡兔三窟 《戰國策 ·齊策四》
門庭若市 《戰國策 ·齊策一》
亡羊補牢 《戰國策 ·楚策四》
《戰國策 》描寫人物的藝術特色
1.人物刻畫生動
-例如蘇秦的故事,生動的刻劃勒一個長於論辯/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繪一群勢力庸俗的小人.蘇秦遊說秦國失敗後像乞丐樣回到傢中,而"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來.他發奮圖強,六國封相,路過傢門是,"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裏.妻側目而視...嫂蛇行匍匐."
-前後兩個場面的鮮明對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祿為依歸的炎涼世態,暴露勒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
-而蘇秦的"讀書欲睡"也是為了高官厚祿,客觀上揭露處於統治階級中下層的策士的醜態.
2.善於諷喻
善於通過諷喻的小故事說明一種道理,生動幽默/耐人尋味.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以鄒忌藉為其妻/妾/朋友所蔽,誤以為自己貌美的故事,說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勸戒齊王不應偏任宮婦近臣的話,而應廣開言路,鼓勵人民進諫.
3.語言風格獨特
-雄辯的論說/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獨特的語言風格.
-書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傳至今為習用的成語。
-在記錄策士們的言行是,對其不擇手段追求個人功名富貴、朝秦暮楚的行為,及其在外交上挑撥是非,玩弄手段的種種陰謀,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賞的態度加以描繪,是不足取的地方。
《戰國策 》簡介
《戰國策 》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編者劉嚮。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嚮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 》。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係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 》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 》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嚮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衹是以自己的才智嚮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並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秦。他遊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於是他感慨道: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贊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於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於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 》又主要取材於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齊策》中記顔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絶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秦策》中贊揚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决於蘇秦之策”。這當然是誇大的,但這誇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 》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遊離於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準、個人的恩怨來决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為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 》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遊士、俠士這一類處於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為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徵,不完全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於《戰國策 》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當然從歷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歷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 》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於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 》的語言更為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麯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 》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裏,語言不僅是作用於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於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 》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緻,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嚮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於簡單。而《戰國策 》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為,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着,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捲”、“市義復命”、“復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係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纔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 》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 》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傢喻戶曉。由於《戰國策 》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 》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 》的基礎上更為嚮前發展。
《戰國策 》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於蒯通。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後來劉嚮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 》,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其中十一章內容見於《戰國策 》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另十六章,是佚書。這部大約編成於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嚮重編許多縱橫傢言為《戰國策 》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傢言的輯本。其中佚書為司馬遷、劉嚮所未見,為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戰國策 》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傢的著作和言論。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復和平統一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凌萬乘”。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由於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嚮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復雜矛盾和鬥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於武力,但也决定於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决定於軍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於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譎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 》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爭的反映。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 》所寫的人物是極其復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軫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於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諼(齊策四),雖然他是為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於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顔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擡頭。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爭和宮闈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醜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些雖然衹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 》的文章特點是最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並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緻準確。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於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雖然《戰國策 》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為縱橫傢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傢,前後頽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態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儻奇偉,慷慨慕義,“不詘於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特別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軻,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例如易水送別一段:
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衝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於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鷸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齊策三),莊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驥服????車說春申君(並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特別像鄒忌諷諫的方法更為巧妙。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啓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藉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別開生面。○秦興師臨周求九鼎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顔率。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
藉救於齊。”
顔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
內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
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
顔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
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梁。”顔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
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
顔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甀挾
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灕然止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
凡一鼎而九萬人輓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
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
猶無與耳。”顔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
止。
○秦攻宜陽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纍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
“宜陽城方八裏,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衆臨山而
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
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
‘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
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
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
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東周與西周戰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為東周謂韓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國也,多
名器重寶。案兵而勿出,可以德東周,西周之寶可盡矣。”
○東周與西周爭
東周與西周爭,西周欲和於楚、韓。齊明謂東周君曰:“臣恐西周之與楚、
韓寶,令之為己求地於東周也。不若謂楚、韓曰:‘西周之欲入寶,持二端。今
東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寶不入楚、韓。’楚、韓欲得寶,即且趣我攻西周。
西周寶出,是我為楚、韓取寶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東周欲為稻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
可乎?”
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
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種稻;
種稻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於君矣。”西周君曰:
“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昭獻在陽翟
昭獻在陽翟,周君將令相國往,相國將不欲。蘇厲為之謂周君曰:“楚王與
魏王遇也,主君令陳封之楚,令嚮公之魏。楚、韓之遇也,主君令許公之楚,令
嚮公之韓。今昭獻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國往;若其王在陽翟,主君將令誰往?”
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秦假道於周以伐韓
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周恐假之而惡於韓,不假而惡於秦。史黶謂周君曰:
“君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敢絶塞而伐韓者,信東周也。公何不與周地,發重
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王曰:‘韓強與周地,將以
疑周於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無辭而令周弗受。是得地於韓,而聽於秦也。”
○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周粻秦、韓。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
為周謂楚王曰:“以王之強而怒周,周恐,必以國合於所與粟之國,則是勁
王之敵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後得解,必厚事王矣。”
○周最謂石禮
周最謂石禮曰:“子何不以秦攻齊?臣請令齊相子,子以齊事秦,必無處矣。
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製於子也。子東重於齊,西貴於秦,秦、齊合,
則子常重矣。”
○周相呂倉見客於周君
周相呂倉見客於周君。前相工師藉恐客之傷已也,因令人謂周君曰:“客者,
辯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毀人。”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相呂倉,國人不說也。君有閔閔之心。
謂周文君曰:“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已,譽在上。宋君奪民時以為臺,
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子罕釋相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齊桓公宮
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管仲故為三歸之傢,以掩桓公非,自傷於民也。
《春秋》記臣弒君者以百數,皆大臣見譽者也。故大臣得譽,非國傢之美也。故
‘衆庶成強,增積成山。’”周君遂不免。
○溫人之周
溫人之周,周不納。問曰:“客耶?”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
吏因囚之。
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而誦《詩》,
《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則我
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或為周最謂金投
或為周最謂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齊疑天下,而又知趙之難子齊人戰,恐齊
韓之合,必先合於秦。秦、齊合,則公之國虛矣。公不若救齊,因佐秦而伐韓、
魏,上黨、長子趙之有已公東收寶於秦,南取地於韓、魏,因以因徐為之東,則
有合矣。”
○周最謂金投
周最謂金投曰:“公負令秦與強齊戰。戰勝,秦且收齊而封之,使無多割,
而聽天下;之戰不勝,國大傷,不得不聽秦。秦盡韓、魏之上黨,太原西止秦之
有已。秦地天下之半也,製齊、楚、三晉之命,復國且身危,是何計之道也。”
○石行秦謂大梁造
石行秦謂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備兩周辯知之士。”謂周君曰:
“君不如令辯知之士為君爭於秦。”
○謂薛公
謂薛公曰:“周最於齊王也而逐之,聽祝弗、相呂禮者,欲取秦;秦、齊合,
弗與禮重矣。有周齊,秦必輕君。君弗如急北兵趨趙以秦、魏,收周最以為後行,
且反齊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齊無秦,天下果,弗必走,齊王誰與為其國?”
○齊聽祝弗
齊聽祝弗外周最。謂齊王曰:“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欲深取秦也。
秦得天下,則伐齊深矣;夫齊合則趙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趙攻,與之齊伐
趙,其實同理,必不處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曰:“君不如令王聽最以地合於魏,趙故必怒,合於齊。
是君以合齊與強楚。吏産子君,若欲因最之事,則合齊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將以觀秦之應趙、宋敗三國。三國不敗,將興趙、
宋合於東方以孤秦,亦將觀韓、魏之於齊也;不固,則將與宋敗三國,則賣趙、
宋於三國。公何不令人謂韓、魏之王曰:‘欲秦、趙之相賣乎?何不合周最兼相,
視之不可離,則秦、趙必相賣以合於王也。”
○為周最謂魏王
為周最謂魏王曰:“秦知趙之難與齊戰也,將恐齊、趙之合也,必陰勁之。
趙不敢戰,恐秦不己收也,先合於齊。秦、趙爭齊,而王無人焉,不可。王不去
周最,合與收齊。而以兵之急,則伐齊無因事也。”
○謂周最曰魏王以國與先生
謂周最曰:“魏以國與先生,貴合於秦以伐齊。薛公故主,輕往其薛,不顧
其先君之丘墓,而公獨修虛信,為茂行,明群臣,據故主,不與伐齊者産,以忿
強秦,不可。公不如謂魏王、薛公曰:‘請為王入齊,天下不能傷齊,而有變,
臣請為救之;無變,王遂伐之。且臣為齊奴也,如纍王之交於天下,不可。王為
臣賜厚矣,臣入齊,則王亦無齊之纍也。’”
○趙取周之祭地
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於鄭朝。鄭朝曰:“君勿患也,臣請以三十金
復取之。”周君予之,鄭朝獻趙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譴
之曰:“周之祭地為祟。”趙乃還之。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謂周君曰:“君之國小,盡君子重寶珠玉以事諸侯,不
可不察也。譬之如張羅者,張於無鳥之所,則終日無所得矣;張於多鳥處,則又
駭鳥矣。必張於有鳥無鳥之際,然後能多得鳥矣。今君將施於大人,大人輕君;
施於小人,小人無可以求,又費財焉。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
得欲矣。”
○周共太子死
周公太子死,有五庶子,皆愛之而無適立也。
司馬翦謂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為之請太子?”左成謂司馬翦曰:
“周君不聽,是公之知睏而交絶於周也。不如謂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翦,
翦今楚王資之以地。’”
公若欲為太子,因令人謂相國禦展子廧夫空曰:“王類欲令若為之,此健士
也,居中不便於相國。”相國令之為太子。
○三國隘秦
三國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輕也,留其行。有人謂相國曰:“秦之輕
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遂見秦王曰:‘請謂王聽東方之處。’秦
必重公。是公重周,重周以取秦也。齊重,故有周而已取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
交也。”
○昌他亡西周
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曰:
“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且使人操金與書,閑遺昌他。書曰:“告昌他:
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東
周之候曰:“今夕有姦人當入者矣。”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
○昭翦與東周惡
昭翦與東周惡,或謂照翦曰:“為公畫陰計。”照翦曰:“何也?”“西周
甚憎東周,嘗欲東周與楚惡,西周必令賊賊公,因宣言東周也,以西周之與王也。”
照翦曰:“善。吾又恐東周之賊己,而以輕西周惡之於楚。”遽和東周。
○嚴氏為賊
嚴氏為賊,而陽竪與焉。道周,周君留之十四日,載以乘車駟馬而遣之。韓
使人讓周,周君患之。客謂周君曰:“正語之曰:‘寡人知嚴氏之為賊,而陽竪
與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小國不足,亦以容賊?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
也。’”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藉兵乞食於西周。
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
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
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
又無藉兵乞食。君臨函𠔌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
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以為和,君令弊
邑以此忠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
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
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
○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
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進兵而攻周。為周最謂李兌曰:“君不如禁秦之攻
周。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戰。今秦攻周而得之,則衆必多傷矣,秦欲待周之
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勝魏之勞,後有攻周之敗,又必不攻魏。
今君禁之,而秦未與魏講也,而全趙令其止,必不敢不聽,是君卻秦而定周也。
秦去周,必復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講,則君重矣。若魏不講,而疾支之,
是君存周而戰秦、魏也,重亦盡在趙。”
○秦令樗裏疾以車百乘入周
秦令樗裏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讓周,以其重秦
客。
遊騰謂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鐘,載以廣車,因隨入以兵,
厹由卒亡,無備故也。桓公伐蔡也,號言伐楚,其實襲蔡。今秦者,虎狼之
國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裏疾以車百乘入周,周君懼焉,以蔡、厹由戒之。
故使長兵在前,強弩在後,名曰衛疾,而實囚之也。周君豈能無愛國哉?恐一日
之亡國,而憂大王。”楚王乃悅。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韓徵甲與粟於周,周君患之,告蘇代。蘇代曰:“何患焉!代能
為君令韓不徵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苟能,寡人
請以國聽。”
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於
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饑,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圍雍氏五月,不
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徵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
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公中怒曰:“吾無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為
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
節,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徵甲
與粟於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周君之秦
周君之秦。謂周最曰:“不如譽秦王之孝也,因以應為太後養地。秦王、太
後必喜,是公有秦也。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蘇厲謂周君
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犀武,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
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
謂白起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
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善。子乃
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
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鈎,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
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
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
也。”
○楚兵在山南
楚兵在山南,吾得將為楚王屬怒於周。
或謂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將軍正迎吾得於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
之重吾得也。因泄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謀。’楚王必求之,而
吾得無效也,王必罪之。”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以臨韓、魏,周君患之。蘇秦謂周君曰:“除道屬之於
河,韓、魏必惡之;齊、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韓、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
之外,安能道二周之間?若四國弗惡,君雖不欲與也,楚必將自取之矣。”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曰:“君使人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
也。函冶氏為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
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獨知之契也,
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為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為多巧,
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
○秦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難往。或為周君謂魏王曰:“秦召周君,將以使攻魏之南陽。
王何不出於河南。周君聞之,將以為辭於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
而攻南陽。”
○犀武敗於伊闕
犀武敗於伊闕,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周君反,見梁囿而樂
之也。綦母恢謂周君曰:“溫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為君取之。”反見魏王,
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對曰:“不怨且誰怨王?臣為王有患也。周君謀主也,
而設以國為王扞秦,而王無之扞也。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與周之
衆,以攻南陽,而兩上黨絶矣。”魏王曰:“然則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
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許戍三萬人,與溫囿,周君得以為辭於父兄百姓,
而利溫囿以為樂,必不合於秦。臣嘗聞溫囿之利,歲八十金,周君得溫囿,其以
事王者,歲百二十金。是上黨每患而贏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緻溫囿於周君,
而許之戍也。
○韓、魏易地
韓、魏易地,西周弗利。樊餘謂楚王曰:“周必亡矣。韓、魏之易地,韓得
二縣,魏亡二縣。所以為之者,盡包二周,多於二縣,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陽、
鄭地、三川而包二周,則楚方城之外危;韓兼兩上黨以臨趙,即趙羊腸以上危。
故易成之曰,楚、趙皆輕。”楚王恐,因趙以止易也。
○秦欲攻周
秦欲攻周,周最謂秦王曰:“為王之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國,
而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而合天下於齊,則秦孤而
不王矣。是天下欲罷秦,故勸王攻周。秦與天下俱罷,則令不橫行於周矣。”
○宮他謂周君
宮他謂周君曰:“宛恃秦而輕晉,秦饑而宛亡;鄭恃魏而輕韓,魏攻蔡而鄭
亡;邾、莒亡於齊;陳、蔡亡於楚,此皆恃援國而親近敵也。今君恃韓、魏而親
秦,國恐傷矣。君不如使周最陰合於趙以備秦,則不毀。”
○謂齊王
謂齊王曰:“王何不以地賫周最以為太子也。”齊王令司馬悍以賂進周最於
周。左尚謂司馬悍曰:“周不聽,是公之知睏而交絶於周也。公不如謂周君曰
‘何欲置?令人微告悍,悍請令王進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
○三國攻秦反
三國攻秦反,西周恐魏之藉道也。為西周謂魏王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
國也,彼且攻王之聚以利秦。”魏王懼,令軍設捨速東。
○犀武敗
犀武敗,周使周足之秦。或謂周足曰:“何不謂周君曰:‘臣之秦,秦、周
之交必惡。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惡臣於秦,而臣為不能使矣。臣願免而
行,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惡周於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且輕秦
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於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惡於秦,不善於公且
誅矣。 《戰國策 》是中國古代的一部725360.htm>史學名著。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捲,約12萬字。 《戰國策 》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310541.htm>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85352.htm>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題解 戰國策 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6708.htm>劉嚮校錄群書時在皇傢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傢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嚮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因此,戰國策 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嚮衹是戰國策 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152.htm>縱橫傢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嚮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 北宋時,《戰國策 》散佚頗多,經7500.htm>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1973年,在7127.htm>長沙26266.htm>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151774.htm>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 》,整理後定名為《563896.htm>戰國縱橫傢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 》和9278.htm>《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今本共33捲:東周策1捲西周策1捲秦策5捲齊策6捲楚策4捲趙策4捲魏策4捲韓策3捲燕策3捲宋衛策1捲中山策1捲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 》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137615.htm>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歷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歷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傢的言論和事跡,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 》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志着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 》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傢的思想傾嚮,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 》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 》一書對3055.htm>司馬遷的《10088.htm>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 》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衆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傢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傢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研究參考書目• 熊憲光,《戰國策 研究與選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 ISBN 753660020 • 孟慶祥,《戰國策 譯註》,黑竜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統一書號:10093•701 • 王守謙,《戰國策 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ISBN 722102444 • 朱友華,《戰國策 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趙丕傑,《戰國策 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 藍開祥,《戰國策 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年 • 何建章,《戰國策 註釋》,中華書局,1990年 ISBN 710100622 • 何晉,《戰國策 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ISBN 730105101 《戰國策 》中的軍事思想
Zhanguoce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military thought in
造有
外交
,i麥
呀侯,
將連
民之
中之
用兵
重金
懾屈
發製
怨而
齊策
出強
而害
策略
為發
能於
合理
能競
認為
百事
在任
獲大
利為
變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為軍事鬥爭創
利條件,用小的代價獲取大的利益。但
鬥爭必須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並天F
萬乘,油敵國,製海內,戶7己元,臣卜
非兵不可”(《戰國策 ·秦策一蘇秦始
橫)))。戰爭所造成的“殘費”極大,“
所費也,十年之田而不償”,此乃“虛
計”,不但難以使諸侯服,而且會因“
窮”而導致自身滅亡,因而極力推崇用
收買內間,以計謀分化敵國聯盟,威
敵,雄辯折人等手段取勝。②主張後
人,詭詐取勝。提出“按兵而後起,寄
誅不直,微用兵而寄於義”(《戰國策 ·
五·蘇秦說齊Ik]王)})的用兵原則;突
調聯友分敵、利用矛盾、以敵製敵、利
之、乘機而動、聲東擊西、用間反間等
的應用。③主張改革,用智使能。認
現、得到、駕馭人才的重要原則是:拔
窮睏;對“士”貴而富之;揚長避短,
使用;知而後用,用而不疑;提倡智
爭,優勝劣敗等。④強調權藉時勢。
“權藉”是“萬物之率”,“時勢”是“
之長”,衹要善於憑藉時勢運用權謀,
何情況下都會有計可施,用小力而
利,甚至可轉危為安、運亡為存,變
害、倒強為弱,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
《戰國策 》中的軍事思想對後世有
影響,但對詭詐手段的施用缺乏嚴格
件界定,過分誇大智謀的作用,而對軍
力的地位有所忽略,有唯心史觀的傾l
(於汝二
定條實
一為事狐劃
扛撇黔斷剔引
《四布麽刊》本《錢日策》
封﹂洲淵畫曰曰明
Zhanguoee zhong de}unshi sixiang
《戰國策 》中的軍事思想〔zhanguo。
(S trategies ofthe Worring State、Perio的,mili
tary thought in〕中國戰國時期各國霎
臣、遊說之士策謀言論《戰國策 》中所反時
的關於戰爭和軍隊等問題的理性認識。《品
國策》,非一人一時之作,多數篇章當出於
戰國時人之手,反映了縱橫學派的軍事觀
點。西漢時,有《國策》、《國事》、《短長)
等不同輯本。劉嚮匯集、校定為33篇,走
名為《戰國策 》。東漢高誘曾為之作註。月t
宋曾鞏進行過校補。全書分秦、東周、匹
周、齊、楚、趙、魏、韓、燕、宋、衛、呼
山12策。今有南宋姚宏續註、鮑彪註和元
吳師道校註等本。
《戰國策 》在軍事上的基本主張是避售
趨利,崇謀尚奇,以智取勝。①強調不戰幣
勝,伐交屈敵。認為通過外交手段,可以改
n.: "Record of the Warring States", compiled in early Han Dynasty, "Record of the Warring States", compiled in early Han Dynasty, "Record of the Warring States", compiled in early Han Dynasty 網遊之戰國策 易地 秦王 古文學 唐雎 文言文 語文 古代文學 古文翻譯 成語 典故 文學 歷史散文 典籍 古文 古代寓言故事 詞語 歷史 縱橫傢 長短縱橫 更多結果...
戰國策派 讀戰國策 戰國策繁 戰國策茶 海洋戰國策 戰國策·齊策 戰國策研究 戰國策新註 戰國策茶館 戰國策·燕策二 戰國策·燕策一 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策目錄序 戰國策.楚策一 戰國策名言故事 戰國策口才要訣 戰國策的領導智慧 圖說戰國策100名言 國學今讀大書院-戰國策 中華經典藏書―戰國策 論戰:曹仁超創富戰國策 中華經典藏書戰國策 戰國策 釋地二捲淸張琦撰戰國策 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戰國策 虎鈐經 虞美人(代簡督伯和藉《戰國策 》) 虞美人代簡督伯和藉戰國策 戰國策 臧勵和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戰國策 三十三捲坿札記三捲漢高誘註淸黃丕烈撰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