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 唐詩 : 神探狄仁傑 > 太平公主
目錄
太平公主 Pacific Princess
作者: 孫自筠 Sun Zijun
  孫自筠
  
  她是大唐帝國中最受寵愛的女人——太平公主。夢回唐朝,大明宮風雲際會,江山美人,千古英雄盡折腰。
  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
  其實,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裏流動着的是她那極不安分的母親的血液。從小,她驕橫放縱,長大後變得兇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覬覦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登上御座,君臨天下。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歷史往往會發生驚人的重複,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劇面目出現,第二次則以悲劇結局告終。太平公主雖不乏心機和才幹,也曾縱橫捭闔得意於一時,但終未能承傳母志,位列九五,衹是在史書上留下許多五顔六色的斑痕而已。
  第01章 烏龜疊羅漢
  第02章 擲繩上青天
  第03章 “我要打他一輩子”
  第04章 宮裏多了個小道士
  第05章 不愛紅妝愛武裝
  第06章 還是母後果斷
  第07章 “聖神皇帝萬歲,萬萬歲!”
  第08章 知母莫若女
  第09章 言傳身教
  第10章 監國三年——失敗的實習
  第11章 情人?親人?敵人?
  第12章 第十九般武藝
  第13章 把母皇轟下臺
  第14章 太皇太公主千歲!千千歲!
  第15章 盛唐濁流流不盡
  第16章 縱橫捭闔 左右逢源
  第17章 一麯悲歌《鬱輪袍》
  第18章 “水至清則無魚”
  第19章 妻殺夫,女弒父。一場駭人聽聞的歷史慘劇
  第20章 决鬥在三個女人間進行
  第21章 孤獨的勝利者
  第22章 亂世衆生相
  第23章 姑侄鬥法
  第24章 圖窮匕首現
  第25章 魂歸離恨天
  後記
  再版後記
人物簡介 Biography
  太平公主(約670年—713年),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則天。下嫁薛紹,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後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
  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
  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令月嘉辰”一詞並未直接體現公主姓名,故“令月”之名有爭議)。
  其實,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裏流動着的是她那極不安分的母親的血液。從小,她驕橫放縱,長大後變得兇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覬覦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登上御座,君臨天下。然而,正如黑格爾所言,歷史往往會發生驚人的重複,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劇面目出現,第二次則以鬧劇出現。太平公主雖不乏心機和才幹,也曾縱橫捭闔得意於一時,但終未能承傳母志,位列九五,衹是在史書上留下許多五顔六色的斑痕而已。
人物生平 Historical figures
  幼年
  太平公主出生年份目前尚無確切說法。根據她第一次結婚的時間和她的哥哥李旦出生的時間推定,她可能生於665年前後,是高宗和武後的最後一名子女。
  周迅飾演的幼年太平太平公主5、6歲時,常常往來外祖母榮國夫人傢,她隨行的宮女(一說為太平公主本人)遭表兄賀蘭敏之逼姦,此事引起武則天大怒,加上此前賀蘭敏之曾姦污內定的未來太子妃,武則天最終决定,撤銷賀蘭敏之作為武傢繼承人的身份,流放並中途處死賀蘭敏之。
  太平公主8歲時,以替已經去世的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為名,出傢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號。雖然號稱出傢,她卻一直住在宮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點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則天不想讓愛女嫁到遠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絶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觀讓她入住,正式出傢,藉口公主已經出傢來避免和親。
  第一次婚姻
  681年,太平公主約16歲時,下嫁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婚禮在長安附近的萬年縣館舉行,場面非常豪華,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讓寬大的婚車通過,甚至不得不拆除了縣館的圍墻。
  武則天對女兒非常寵愛,她認為薛紹的嫂嫂蕭氏和成氏出身不夠高貴,想逼薛傢休妻,有人以蕭氏出身蘭陵蕭氏,並非寒門相勸說,纔使她放棄了這個打算。薛紹的兄長薛顗也曾因太平公主來頭太大而怕惹來禍事。不過太平公主在第一次婚姻期間,安分守己,並未有不軌事件傳出。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結束於688年。因為薛顗參與唐宗室李衝的謀反,牽連到駙馬薛紹,武則天下令將薛顗處死,薛紹杖責一百,餓死獄中。當時太平公主還正懷着她和薛紹的第四個孩子。事後,武則天為了安慰女兒,打破唐公主食實封不過三百五十戶的慣例,將她的封戶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戶。
  第二次婚姻
  不久,武則天曾打算將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給武承嗣,因武承嗣生病作罷(其實並不是因為武承嗣生病,最重要的原因是武承嗣離政治中心太近了,因為她的第一次婚姻多多少少是由於政治原因而破滅。所以,太平公主不想再重蹈覆轍)。690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這次婚姻被認為是武則天為了保護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武則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結婚的兩個月後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為成為了武傢的兒媳而避免了危險。
  武攸暨性格謹慎謙退。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間,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並曾將自己中意的男寵進獻給母親武則天(即蓮花六郎張昌宗)。
  陳紅飾演的太平公主武周時期
  太平公主“喜權勢”,武則天認為她長相,性格都像自己,常與之商議政事,但武則天生前從不讓太平公主將她參與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畏懼母親,因而行事比較收斂,對外衹大肆裝修府邸,購買別業。武則天朝,太平公主見諸史書的建樹衹有為自衛而鏟除來俊臣勢力這一件。(有記載稱,薛懷義也是她定計處死的,但也有說法稱,處死薛懷義的是建昌王武攸寧。另有記載稱,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為李傢的代表參與了武李盟誓,同樣的,這種說法也存在爭議。)
  武周末年,武李兩傢矛盾尖銳化,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立他為繼承人,並通過一係列聯姻將武李兩傢聯繫起來,以圖能消弭未來的政治鬥爭。同時,她也開始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以及她的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掌握權力。太平公主本人雖是武傢兒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傢的擁護者。
  大足元年(701年),二張因進讒言害死了兩傢的嫡係繼承人而同時得罪武李兩傢。長安二年八月(702年),李顯、李旦與太平公主聯名表奏,請封張昌宗為王,為武則天拒絶,改封二張為國公。這次表奏緩和了雙方關係。但不久後的長安三年九月(703年),張昌宗誣告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禮丞高戩,引起武則天大怒,將魏高二人下獄。二張與太平公主及李傢的關係徹底破裂。
  705年,李傢的擁護者、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由於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其兄李睿封“安國相王”,開府,封五千戶。
  中宗、睿宗時期
  唐中宗復位之後,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積極參與政治。她受到中宗的尊重,中宗曾特地下詔免她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行禮。中宗朝,韋後與安樂公主亂權,唯懼太平公主多謀善斷。
  景竜三年七月(709年),太子李重俊謀反。安樂公主與宗楚客想趁機陷害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兄妹,遂誣告他們與太子同謀,因主審官御史中丞蕭至忠對中宗流淚進諫,“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太平公主與李旦而得以幸免於難,但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的敵對已明顯白熱化。(也有野史記載稱,上官婉兒因崔湜的原因,與太平公主成為情敵,並投入韋氏陣營)
  景竜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試圖在韋後與皇族之間謀取平衡,但宗楚客與韋後黨羽商議,改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架空了李旦,打破了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簡與劉幽求一起參與了李隆基等誅殺韋後的行動,清除了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復位,是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三子封王,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
  太平公主在協助李隆基政變除掉韋後以後,與李隆基發生權爭。她曾經要求睿宗廢掉太子李隆基,並積極培植黨羽。此時,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經由太平公主任命,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數人外,大多數都依附太平公主。睿宗則試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以避免傷害到任何一人。
  在此期間,太平公主曾勸說唐睿宗下旨,搜集編撰了上官婉兒的著作,保留了這位纔女的作品。
  覆滅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準備以羽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李隆基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發製人,誘殺了左、右羽林將軍和宰相。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絶,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傢中,其夫武攸暨墳墓也被鏟平。
  爭議與疑點
  關於太平公主是否真正計劃過謀反這一點,一直以來存在疑問。一部分人認為,她驕橫跋扈,與李隆基已經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可能沒有謀反之心。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以太平公主在朝中完全占據上風的局勢和她多次成功政變的經驗,她若當真謀反,不可能如此輕易就被李隆基平定。
  子女
  太平公主共有4子4女,與薛紹生有二子二女:長子薛崇訓、次子薛崇簡,長女薛氏,次女萬泉縣主薛氏。與武攸暨生有二子二女:長女武氏,次女永和縣主武氏,長子武崇敏、次子武崇行。太平公主死時,除次子薛崇簡因是李隆基一黨而幸免以外,其餘兒子均被處死。
  註: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第174-175頁《故沛郡夫人武氏墓志銘》明確記載武氏“故周定王駙馬都尉攸暨太平公主第二女,封永和縣主。”而史載:“公主薛氏二男二女,武氏二男一女。”《舊唐書 捲一百八十三 外戚》。
相關資料 Relevant information
  一、太平公主的傢族
  介紹太平公主之前,應該先談談她的傢族。因為唐代正處於貴族社會嚮官僚社會的過渡階段,貴族的勢力在唐代特別是在唐前期的政治中還發揮着重要作用。各地域各層次貴族之間的分化重組是唐前期政治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出身和傢族對一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對於處在政治漩渦中心的人物比如太平公主來說,更是如此。太平公主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李氏傢族雖是皇族,但在當時並不是第一等的高門大族。從唐高祖建立唐朝以後,幾代皇帝都對傳統的一等大族特別是山東士族采取了又拉又打的政策,而以抑製為主。就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還下詔禁止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等“自為婚姻”(《資治通鑒》200),以削弱山東士族的勢力。當時皇族也多與當世名臣或關中、代北貴族聯姻,而基本不與山東士族通好。這一政策直接影響了太平公主的婚姻。
  太平公主的母親是武則天。武氏傢族是一個地道的小族。武則天的父親可能是一個木材商人,她的母親楊氏則來歷不明。武則天當皇后前後,曾編造她母親是隋宗室遂寧郡公楊達的女兒,但她的心中其實是沒有底的。因此當有人瞧不起她的傢族時,她還會十分生氣。當時的人也清楚這一點,一直拿武氏當小族看。駱賓王在那篇著名的討伐武則天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中就直斥武則天“地實寒微”。這個小小的武氏傢族與山東士族相比,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不守禮法”。比如我們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可以和外孫子賀蘭敏之私通;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在丈夫死後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並把她的女兒也送進宮,侍奉姨父(即唐高宗);武則天養有許多男寵為衆所周知;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與表嫂(或表弟妹)韋皇后私通;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姦污了表嫂(或表弟妹)楊氏(即太子妃)等。太平公主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傢族裏,她不可能不受到這種風氣的很大影響。
  二、太平公主的生活
  太平公主姓李 名令月 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加上太平公主的八哥李旦原名李旭輪,正好與李令月一名日月相對,所以仍有不少人認為李令月纔是太平公主的真名 而太平衹是封號 。唐代許多公主包括皇后都沒有名字留下。比如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歷來是“皇后”的典範,但她也沒有名字。武則天如果不當皇帝,也沒有名字,當了皇帝之後,纔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武曌”。順便說一句,現在稱“武曌”為“武則天”其實是不倫不類的。因為“則天”衹是武氏的尊號,可以叫“則天皇帝”“則天皇后”,但不能叫“武則天”。這就好像一般不稱唐太宗皇后為“長孫文德”一樣。不過約定俗成,現在叫“武則天”關係也不大就是了。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上面有四個哥哥,其中三哥李顯即後來的唐中宗、四哥李旦即後來的唐睿宗。太平公主的出生年月我們不知道。由於她最小的哥哥李旦(睿宗)生於竜朔二年(662年),所以她最早出生於竜朔三年(663年)。又由於她很可能死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因此她最多活了50歲。
  關於太平公主的長相,史書說是“豐碩,方額廣頤”(《舊唐書·太平公主傳》,以下出自舊、新唐書《太平公主傳》者,不再出註),也就是方額頭寬下巴,體態豐滿。武則天曾說太平公主“類己”。這可能有兩種意義,一是說女兒長的像自己,另外就是說女兒的性格愛好與自己類似。太平公主“多權略”,喜參政,這與武則天相似;她在武則天晚年將張昌宗推薦給母親作男寵,這種情趣與武則天也是一致的。電視劇製造出的許多武則天和太平公主母女間的矛盾,基本上沒有根據。
  太平公主幼時常到姥姥楊氏傢去。當時表哥賀蘭敏之因和楊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傢。在太平公主來往於姥姥傢的日子裏,她可能遭到過表哥的強姦。《舊唐書·賀蘭敏之傳》說:“時太平公主尚幼,往來榮國(指武則天母親楊氏)之傢,宮人侍行,又嘗為(賀蘭)敏之所逼。俄而姦污事發,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馬繮自縊而死”。武則天可以容忍外甥與自己的母親私通,但不能容忍他姦污自己鐘愛的小女兒,因此這件事一出,就堅决把賀蘭敏之除掉了。這件事發生時太平公主最大不超過8歲,它對太平公主的影響可想而知。在以後的歲月中,太平公主私生活上的混亂既與傢族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有關,也與她幼時的經歷不無關係。從史書記載看,與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碼有三人。一個是“鬍僧惠範,傢富於財寶,善事權貴,公主與之私,奏為聖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貨流於江、劍”。這個惠範和尚倚仗太平公主,做了許多壞事。另一個是宰相崔湜。崔長得很漂亮,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也“私侍太平公主”(《資治通鑒》210)。還有一個是司禮丞高戩。關於高戩,我們知之甚少,衹知道他是“太平公主之所愛也”(《資治通鑒》207)。電視劇寫太平公主,衹寫她的情不寫她的欲,這就從大的方面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風尚、太平公主的傢族背景,以及她的個人經歷。
  太平公主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是與薛紹。大約在太平公主14、5歲時,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飾在父母(唐高宗和武則天)面前跳舞。父母笑着問她:“你又做不了武官,為何要這樣?”她回答說:“將它賜給駙馬可以嗎?”這件事或可看作太平公主“青春期”的騷動。唐高宗看出了她的這種要求,用史書的話說就是“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為什麽要選擇薛紹呢?前面講過,作為皇族的李氏傢族在唐前期基本衹和非山東士族的傢族聯姻,薛氏正是這樣的大族。因此薛氏是李唐傢族的傳統姻親。薛紹的父親就是駙馬,母親也是公主(城陽公主)。武則天後來的男寵薛懷義本不姓薛,衹是武則天想讓他冒充大族,纔令他改姓薛,並“令與太平公主婿薛紹閤族,令(薛)紹以季父事之”(《舊唐書·薛懷義傳》),可見薛氏傢族在唐皇室中的地位。至於為什麽選擇薛紹,恐怕是唐高宗的意思。武則天似乎對薛紹並不十分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仍然是因為薛紹兄弟的妻子不是貴族。武則天說:“我女豈可使與田捨女為妯娌邪!”(《資治通鑒》202)武則天既然對薛紹不大滿意,為什麽同意了這樁婚事呢?這其中可能有個外在的原因。原來在這一時期吐蕃開始強大,唐蕃幾次戰爭都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到調露元年(679)吐蕃前來求和親,並點名要太平公主。武則天衹有這一個女兒,自然不願讓她嫁走,但又不願得罪吐蕃,以至想出了將太平公主變為道士“以拒和親”的主意。太平公主不願為道士,吐蕃的要求又沒有收回,唯一的辦法就衹有盡快為太平公主找一個駙馬了。永隆二年(681)公主與薛紹結婚。婚禮非常隆重。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婚姻持續了7年,育有兩男兩女。到武則天執政的垂拱四年(688),薛紹被誣告與唐宗室琅琊王李衝通謀反對武則天,“杖一百,餓死於獄”(《資治通鑒》204)。薛紹之死或許與武則天當年就對他兄弟不滿有關。另一個原因是武則天就要改“唐”為“周”,她需要為女兒找一個武傢的女婿了。
  武則天一開始為太平公主挑選的女婿是侄子武承嗣。後來由於武承嗣有病,就沒有成婚。武承嗣看來身體是不太好,在這次議婚的三、四年後就病故了。於是武則天又選擇了她的一個堂侄武攸暨做她的女婿。武攸暨此時已有妻室,武則天暗地使人殺掉他的妻子,強行將他配給太平公主做丈夫。武則天為什麽一定要選擇武攸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推測可能是因為武攸暨“沉謹和厚,於時無忤”(《新唐書·武攸暨傳》),是個比較可靠、可以和太平公主長久生活的人。至於為什麽那麽着急讓武攸暨配太平公主甚至不惜采用殺妻的手段,可能是因為武則天想在她稱帝前將女兒的婚事即與武氏聯姻的事情安排好。載初元年(690)七月,太平公主嫁給了武攸暨。兩個月後的九月,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封武氏子十四人為王,武攸暨被封為千乘郡王。太平公主與武氏聯姻,使她被武則天很好地保護起來,避免了李氏子弟可能遭到的不測。武攸暨與太平公主育有兩男二女,延和元年(712)即太平公主死的前一年病故,與太平公主一起生活了22年。
  太平公主的兩次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政治聯姻,衹是由於形勢的變化,纔先後選擇了薛氏傢族和武氏傢族。電視劇對太平公主婚姻的描寫不僅不同於史書的記載,而且違背了當時的歷史大氛圍。太平公主的生活非常奢侈。她在沒有勢力時就已經“崇飾邸第”,有了勢力後更是“田園遍於近甸膏腴”,傢中的男女僕人有千人之多,“外州供狗馬玩好滋味,不可紀極”。她“食”的實封,曾達到過1萬戶。唐前期制度,食實封就是享受戶丁交納的租稅。太平公主“食”的戶都按大戶計算,一戶七丁。若一丁交絹二匹,太平公主一年僅得絹就有十四萬匹,而當時國傢年收入絹多則百萬,少衹有七、八十萬匹,則太平公主的收入敵上了國傢收入的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二十!太平公主的這種聚財在這裏就不僅僅是貪欲和奢侈,更是國傢經濟的一大禍害了。這無疑會引來正直之士的反對。太平公主後來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與她這種在經濟上的橫徵暴斂實在有着很大的關係。
  三、太平公主與政治
  太平公主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她一生參與了三次大的政治鬥爭,並且捲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早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太平公主就常常“預謀議”,但武則天沒有允許她公開從政。武則天晚期,為了除掉給她製造了很多麻煩的男寵薛懷義,曾讓太平公主幫過忙。《舊唐書·薛懷義傳》說武則天“令太平公主擇膂力婦人數十,密防慮之。人有發其陰謀者,太平公主乳母張夫人令壯士縛而縊殺之,以輦車載屍送白馬寺”。但是《資治通鑒》205則說武則天“使建昌王武攸寧帥壯士毆殺之,送屍白馬寺”,似乎太平公主沒有參預此事。再查《新唐書·則天武後傳》,說是武則天“密詔太平公主擇健婦縛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寧、將作大匠宗晉卿率壯士擊殺之,以畚車載屍還白馬寺”。事情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我們已經不能詳知,合理的推論應該是:太平公主參與了這件事,但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是其他人,所以公開的記錄(比如《實錄》)記的也是其他人。《資治通鑒》依據的就是《實錄》。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執政期與政治關係的縮影,即她衹是在幕後參與謀議,而基本沒有公開出面參政。從此事還可看出,太平公主的處事態度與武則天是高度一致的。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一次政治鬥爭是張柬之等起兵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勢衝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張氏兄弟將私自議論他們的邵王李重潤、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二張。神竜元年(705),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武則天傳位於中宗,並改“周”為“唐”。太平公主參與了這次鬥爭,但似乎衹是“預誅張易之謀”,並沒有什麽實際行動。鬥爭勝利後,她因功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參與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張氏兄弟掌權。再一個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張昌宗誣陷她所愛的情人高戩,把高戩投入了監獄。李重潤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後來李重潤被追封為懿德太子、永泰郡主被追封為永泰公主。他們的墓規模宏大,現在經文物部門發掘整理後已成為陝西著名的旅遊勝地了。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二次政治鬥爭是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後,皇后韋氏想效仿武則天,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太平公主也從後臺走到前臺,神竜二年(706)開始開府置官屬,並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以至發展到與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資治通鑒》209)的地步。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後來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都成了韋後和安樂公主圖謀掌權的最大障礙。景竜四年(710),皇后韋氏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自己臨朝攝政,並密謀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聯合萬騎果毅陳玄禮等起兵,殺死了韋後和安樂公主,迎唐睿宗(即相王)即位。太平公主對這次鬥爭態度積極,不僅參與了事先的謀議,而且派兒子薛崇簡直接參加了行動。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即太平公主可以讓李氏掌權,也可以讓武氏掌權,就是不能允許韋氏占有天下。太平公主在這次鬥爭中還起了一個重要作用,即在處理小皇帝的問題上,是她出面將小皇帝從“御座”上提下來,讓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太平公主參加的第三次政治鬥爭是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鬥爭。唐睿宗朝政治的焦點,是唐睿宗聯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爭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須抑製太子李隆基的勢力。為此,太平公主極想選一個弱小者為太子。這就需要製造種種事端廢掉李隆基。在幾年的時間裏,她不僅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不當立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將太子換掉。在這些行動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邊的。例如一次唐睿宗召宰相韋安石,說他擔心大臣都心嚮太子,韋安石說“此必太平之計”。當時“太平於簾中竊聽之”,大怒,立即想將韋安石下獄(《舊唐書·韋安石傳》)。這件事說明太平公主經常在唐睿宗處密謀關於太子的事情。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在外衹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舊唐書·王琚傳》),左、右羽林將軍也都投靠了公主。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準備以羽林兵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廢掉李隆基。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先發製人,首先誘殺左、右羽林將軍,然後迅速除掉了參與陰謀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第”。
  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參與政治最深。這時的她大規模培植個人勢力,試圖效仿母親武則天,幹預政治。她的企圖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有這麽幾點:一,太平公主在經濟上暴斂財物,在生活上驕奢淫佚,並縱容手下奪民財産、與民爭利,不能得到民心。二,太平公主擴充她的勢力,主要靠金錢收買,“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至在他手下的士人大多品性不正。這些人不是以如何將國傢治理好為宗旨,而衹熱衷於權力,熱衷於維護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們遠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璟、姚崇、張說等臣僚。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無建樹。她的政策衹是想掌握權力,實現幹預政治的願望。可舉一例。唐中宗時,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上官婕妤、尚宮柴氏等一批女人幹預政治,製定了“斜封”授官的政策。就是說,如果按正常程序授官,是由皇帝下詔封好交中書省辦理,而這些女人則納賄授官,衹要交錢三十萬,那怕你是商賈屠夫,也可以授你官。這時的授官為了區別正常方式,就另寫詔書“斜封”後交中書省辦理。這種官叫“斜封官”。當時以這種方式得官的“凡數千員。內外盈濫,無廳事以居”(《新唐書·選舉志》)。“斜封官”是女人幹預政治的一個標志。睿宗初即位,姚崇、宋王景將這數千“斜封官”全部停罷,但四個月後,在太平公主幹預下,“斜封官”又全部恢復了。在太平公主看來,“斜封官”存在與否,是女人能不能幹政的一個象徵,但對民衆來說,它卻是一種腐敗政治的體現,所以當時人說“姚、宋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舊唐書·柳澤傳》)。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即自從武則天稱帝,將唐朝改姓“武”以後,朝野上下對女人幹預政治有一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女人幹政”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韋後、安樂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唐朝自武則天以後,陸續出現了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一批幹政的女人。這樣一種現象的出現,自有它社會的、種族文化的,以及個人的因素,值得很好研究。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化,唐朝到太平公主以後,這種“女人幹政”的現象再也沒有出現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公主的死,結束了唐朝的“女人幹政”時代。
  當然,所謂“女人幹政”衹是封建政治傢、史學家的觀念和語言。對今天的人們來說,男女都可以執政,關鍵要看你的政策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你的政治是否為人民帶來了好處。雖然我們不能預知如果太平公主勝利後唐朝社會將如何發展,但我們肯定知道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勝利,以及此後的政策結束了自武則天晚年以來十餘年的政局混亂和社會不穩定,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從這一點上,我們肯定唐玄宗的勝利並對太平公主的作為給出了否定的評價。
史書資料 Historical data
  《新唐書·諸帝公主》
  太平公主,則天皇后所生,後愛之傾諸女。榮國夫人死,後丐主為道士,以幸冥福。儀鳳中,吐蕃請主下嫁,後不欲棄之夷,乃真築宮,如方士薫戒,以拒和親事。久之,主衣紫袍玉帶,折上巾,具紛礪,歌舞帝前。帝及後大笑曰:“兒不為武官,何遽爾?”主曰:“以賜駙馬可乎?”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假萬年縣為婚館,門隘不能容翟車,有司毀垣以入,自興安門設燎相屬,道樾為枯。紹死,更嫁武承嗣,會承嗣小疾,罷昏。後殺武攸暨妻,以配主。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後常謂“類我”。而主內與謀,外檢畏,終後世無它訾。
  永淳之前,親王食實戶八百,增至千輒止;公主不過三百,而主獨加戶五十。及聖歷時,進及三千戶。預誅二張功,增號鎮國,與相王均封五千,而薛、武二傢女皆食實封。主與相王衛王成王、長寧安樂二公主給衛士,環第十步一區,持兵呵衛,僭肖宮省。神竜時,與長寧、安樂、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凡七公主,皆開府置官屬,視親王。安樂戶至三千,長寧二千五百,府不置長史。宜城、定安非韋後所生,戶止二千。主三子:崇簡、崇敏、崇行,皆拜三品。
  韋後、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謀出主下遠甚,憚之。主亦自以軋而可勝,故益橫。於是推進天下士,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動大議,遠近翕然響之。
  玄宗將誅韋氏,主與秘計,遣子崇簡從。事定,將立相王,未有以發其端者。主顧溫王乃兒子,可劫以為功,乃入見王曰:“天下事歸相王,此非兒所坐。”乃掖王下,取乘輿服進睿宗。睿宗即位,主權由此震天下,加實封至萬戶,三子封王,餘皆祭酒、九卿。主每奏事,漏數徙乃得退,所言皆從。有所論薦,或自寒冗躐進至侍從,旋踵將相。朝廷大政事非關决不下,聞不朝,則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畫可而已。主侍武後久,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逢合,無不中。田園遍近甸,皆上腴。吳、蜀、嶺嶠市作器用,州縣護送,道相望也。天下珍滋譎怪充於傢,供帳聲伎與天子等。侍兒曳紈𠔌者數百,奴伯嫗監千人,隴右牧馬至萬匹。
  長安浮屠慧範畜貲千萬,諧結權近,本善張易之。及易之誅,或言其豫謀者,於是封上庸郡公,月給奉稍。主乳媼與通,奏擢三品御史大夫。御史魏傳弓劾其姦贓四十萬,請論死。中宗欲赦之,進曰:“刑賞,國大事,陛下賞已妄加矣,又欲廢刑,天下其謂何?”帝不得已,削銀青階。大夫薛謙光劾慧範不法,不可貸,主為申理,故謙光等反得罪。
  玄宗以太子監國,使宋王、岐王總禁兵。主恚權分,乘輦至光範門,召宰相白廢太子。於是宋璟、姚元之不悅,請出主東都,帝不許,詔主居蒲州。主大望,太子懼,奏斥璟、元之以銷戢怨嫌。監察御史慕容珣復劾慧範事,帝疑珣離間骨肉,貶密州司馬。主居外四月,太子表追還京師。
  時宰相七人,五出主門下。又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羽林軍李慈皆私謁主。主內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黨,乃有逆謀。先天二年,與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李晉、右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賈膺福、鴻臚卿唐晙及元楷、慈、慧範等謀廢太子,使元楷、慈舉羽林兵入武德殿殺太子,懷貞、羲、至忠舉兵南衙為應。既有日矣,太子得其姦,召岐王、薛王、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薑晈、中書侍郎王琚、吏部侍郎崔日用定策。前一日,因毛仲取內閑馬三百,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叩虔化門,梟元楷、慈於北闕下,縛膺福內客省,執羲、至忠至朝堂,斬之,因大赦天下。主聞變,亡入南山,三日不出,賜死於第。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簿其田貲,瑰寶若山,督子貸,凡三年不能盡。崇簡素知主謀,苦諫,主怒,榜掠尤楚,至是復官爵,賜氏李。始,主作觀池樂遊原,以為盛集,既敗,賜寧、申、岐、薛四王,都人歲祓禊其地。
  《代皇太子上食表》
  臣某言: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詩人之作,下嫁於諸侯;易象之興,中行於歸妹。又臣銅樓再惕,常荷蔭於中慈;金屋相驚,忽承恩於內輔。周官典瑞,旁稽聘女之儀;晉朝加璽,兼采納妃之製。聖懷感尉,皇澤г濡,願垂扶木之光,俯遂甘芹之請。謹上禮食若幹舉如列。尊師四學,雖有謝於溫文;問竪三朝,竊無違於視膳。謹遣某奉表以聞。
相關影視 Related video
  《大明宮詞》扮演者:陳紅
  陳紅
  《大明宮詞》扮演者:周迅
  《一代女皇武則天》扮演者:潘迎紫
  《上官婉兒》扮演者:孫楊
  《無字碑歌》扮演者:溫崢嶸
  德珍 繪 太平公主
現代的太平公主意義 Modern Princess Taiping significance
  當今社會所說的“太平公主”(或者叫做“長平公主”),指的是平胸女生
近義詞
太平公主:熱播劇《大明宮詞》原著
相關詞
電視劇影視武則天唐朝歷史人物世界歷史武周歷史
政變上官婉兒
包含詞
遊太平公主山莊太平公主山亭侍宴
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陪幸太平公主南莊詩
太平公主山亭侍宴應製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
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製
陪幸太平公主南莊詩(一作蘇頲詩)太平公主山亭侍宴應製(景竜三年八月十三日)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製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製(景竜三年二月十一日)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製景竜三年二月十一日陪幸太平公主南莊詩一作蘇頲詩
太平公主山亭侍宴應製景竜三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