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 : 名人 : 中國倫理學 : 影視歌麯 > 周恩來
目錄
周恩來 Zhou Enlai (1898~1976) 浙江紹興

詩詞《春日偶成 Spring Even as 2》   《送蓬仙兄返裏有感 s hometown Thoughts 3》   《次皞如夫子傷時事原韻 Times Hao, such as Man Injury time accident Original rhyme》   《雨中嵐山 Rain Lanshan Japan kyoto》   《雨後嵐山 After the rain Lanshan》   《遊日本京都圓山公園》   《四次遊圓山公園 Four Round Hill Tour Park》   《死人的享福 Dead of live in ease and comfort》   《別李愚如並示述弟 Li Yu and said other state such as the younger brother》   《大江歌罷掉頭東 Great river Song stop Turn round east》   更多詩歌...

周恩来
周恩來(1898~1976) 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傢、政治傢、軍事傢和外交傢,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開始接觸馬剋思主義,思想發生重要轉折。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並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歐洲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堅定了共産主義的信仰。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為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1923年被國民黨本部委任為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主持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國,在國共合作期間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副黨代表等職,並先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兩次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徵,創建了行之有效的軍隊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3月在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臨近上海的情況下,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趕走了駐守上海的北洋軍閥部隊。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和賀竜、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一起於8月1日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1928年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後任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為保證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作的安全,為聯繫和指導各地區共産黨領導的武裝鬥爭,為發展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階段的大部分時間內,他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12月,離開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央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紅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0月參加長徵。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對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並繼續被選為中央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成發動武力拘禁蔣介石的“西安事變”後,任中共全權代表與秦邦憲、葉劍英等去西安同蔣介石談判,和張、楊一起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使團结抗日局面的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他代表中共長期在重慶及國民黨控製的其他地區做統一戰綫工作,努力團结各方面主張抗日救國的力量,並先後領導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堅持國共合作,積極團结民主黨派、進步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國際友好人士,製止反共逆流,剋服對日投降的危險。在1945年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組成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抗日戰爭勝利後,為製止內戰率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談判,並領導了國民黨統治區內黨的工作、軍事工作和統一戰綫工作。1946年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解放戰爭,同時指導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政府總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長;當選為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屆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屆副主席,第二、三、四屆主席。擔負着處理黨和國傢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1949~1952年他成功地組織領導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産值均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他領導了以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他提出建設現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化目標,組織製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發展規劃》,推動了國傢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1961~1965年為糾正“大躍進”帶來的失誤,扭轉經濟睏難局面,他和劉少奇、鄧小平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他強調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主張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穩妥,綜合平衡。他特別關註水利建設和國防科技事業發展,並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對社會主義時期的統一戰綫工作、知識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給予特殊的關註,指導這些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績。

  他參與製定和親自執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他協助毛澤東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並擔負了後勤保障的組織工作,領導了中國代表團的停戰談判。1954年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使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積極貫徹。他先後訪問過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傢,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在非常睏難的處境中,為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使黨和國傢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維持國民經濟建設;為保護大批領導幹部和民主人士,恢復和落實黨和國傢的政策,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團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在挫敗林彪、江青集團種種分裂和奪權陰謀活動中,起到了控製和穩定局勢的重要作用。他為開拓外交新局面,實現中美緩和、中日關係正常化和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貢獻。

  1972年他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後,仍然堅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中國共産黨重新提出在中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目標,鼓舞了人民戰勝睏難的信心。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衆,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1976年4月清明節前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大批黨員、工人、學生、幹部甚至士兵和農民,為了紀念他,也為反對當時還當權的“四人幫”,舉行自發的集會,被稱為“天安門事件”,並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對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抗議運動,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奠定了群衆基礎。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1949-199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7月版


Zhou Enlai (5 March 1898 – 8 January 1976) was the first Premi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hou was China's head of government, serving from October 1949 until his death in January 1976. Zhou served under Chairman Mao Zedong and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Communist Party's rise to power, and later in consolidating its control, forming foreign policy, and developing the Chinese economy.

A skilled and able diplomat, Zhou served as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from 1949 to 1958. Advocating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West after the Korean War, he participated in the 1954 Geneva Conference and the 1955 Bandung Conference, and helped orchestrate Richard Nixon's 1972 visit to China. He helped devise policies regarding the bitter disput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Taiwan, the Soviet Union (after 1960), India, and Vietnam.

Zhou survived the purges of other top official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ile Mao dedicated most of his later years to political struggle and ideological work, Zhou w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affairs of state during much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is attempts at mitigating the Red Guards' damage and his efforts to protect others from their wrath made him immensely popular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s later stages.

As Mao's health began to decline in 1971 and 1972 and following the death of disgraced Lin Biao, Zhou was elected to the vacant position of First 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y the 10th Central Committee in 1973 and thereby designated as Mao's successor (the third person after Liu Shaoqi and Lin), but still struggled against the Gang of Four internally over leadership of China. His last major public appearance was at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4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13 January 1975, where he presented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He then fell out of the public eye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died one year later. The massive public outpouring of grief in Beijing turned to anger at the Gang of Four, leading to the 1976 Tiananmen Incident. Although Zhou was succeeded by Hua Guofeng as First Vice Chairman and designated successor, Zhou's ally Deng Xiaoping was able to outmaneuver the Gang of Four politically and took Hua's place as paramount leader by 1978.

No. 2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17年留學日本。
  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920年至1924年先後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後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轉入中國共産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
  1925年2月、10月,領導進行了第一、二次東徵,為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軍事課程,同年鼕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中共江浙區委軍委書記。
  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導了南昌起義,嚮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為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起義中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同月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8年出席黨的六大,在會上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後在上海堅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曾發表《堅决肅清黨內一切非無産階級的意識》和《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决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綫,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後,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權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並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一戰綫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鬥爭,《雙十協定》簽訂後,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
  1946年11月從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時轉戰在陝北,同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48年9月,參加領導和指揮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建國後,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共五屆中央委員,中共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傢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一起製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綫、方針、政策;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都是他親自主持製訂和組織實施的。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並采取一係列措施,使國民經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展。還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絶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都有重大意義。在國際事務中,參與製定並親自執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係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綫。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一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共二十二大,對赫魯曉夫集團分裂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行為,進行了堅决鬥爭。在“文革”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傢的的正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幹部,費盡心血,並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黨提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規劃。1972年患病以後,一直堅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主要著作編為《周恩來選集》。
  夫人鄧穎超。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Zhou Enlai
  周恩來
    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傢、政治傢、軍事傢、外交傢。字翔宇。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三)出生於江蘇淮安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1910年秋於奉天府(今瀋陽市)入小學。1913年8月進天津南開學校,1917年6月以優良的成績畢業,並以“國文最佳者”獲特別奬。9月赴日本求學,參加留日學生中的愛國團體──新中學會。1919年回國後即投身五四運動,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並參與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此時周恩來是南開大學的第一期學生。1920年1月因領導愛國學生運動被天津反動當局逮捕,7月出獄,在獄中增強了革命意識,從此逐步走上職業革命傢的道路。
    1920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2年6月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後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支部書記。1924年8月回國,10月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負責領導廣東、廣西、廈門和香港等地的黨的工作。周恩來在三個月的任期內,曾商得孫中山同意,籌組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這是第一支由中國共産黨人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 即葉挺獨立團的前身。11月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加強了軍校的政治工作。1925年8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少將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師黨代表,1926年1月被任命為第一軍副黨代表。周恩來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擔任軍校和國民革命軍的職務,對於國共兩黨的合作;建立新的革命武裝;以及推進北伐都起了重要作用。
    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後。周恩來退出黃埔軍校和第一軍。1926年12月調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兼任中央軍委委員,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1927年5月在中國共産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五屆一中全會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中央軍事部長,後代理中央常委工作。國共兩黨全面分裂後, 以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分, 與賀竜、葉挺、朱德、劉伯承一起於8月1日領導南昌起義。1927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臨時政治局擴大會(又稱緊急會議),周恩來增補為常務委員。1928年1月任中央組織局主任,擔負處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1928年6月中共中央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周恩來任主席團成員和大會秘書長,為製定基本正確的“六大”路綫做了很多工作。六屆一中全會上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並兼中央政治局常委秘書長和中央組織部部長,後又任中央軍委書記。7月,參加共産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産國際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1928年11月周恩來回到白色恐怖的上海,在白區堅持工作三年,這段時期他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負責人,他的主要貢獻是恢復並發展了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內的秘密工作;指導各地區的武裝鬥爭;努力擴大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領導保衛工作,保證了中共中央機關的安全;進行了反對“左”、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
    1931年12月周恩來離開上海, 到達位於贛南和閩西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央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等職,對紅軍建設和作戰方針都提出過重要意見。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指揮第四次反“圍剿”取得勝利,創造了大兵團伏擊戰的成功經驗。此時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到中央蘇區,同蘇區中央局合併為中共中央局,1934年1月,六屆五中全會上周恩來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7月,和毛澤東、朱德聯名發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再次表示願“同全中國武裝隊伍聯合起來共同抗日”。第五次
英文解釋
  1. n.:  Zhou Enlai
近義詞
周大鸞, 周翔宇, 伍豪
相關詞
旅遊建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紹興歷史名人故居毛澤東
四人幫革命運動瀋陽文化北京中南海閱兵奧地利
人物政治聯合國地名李源潮劉田依阿富汗收藏
國際友誼精神研究會周總理故居更多結果...
包含詞
周恩來賦周恩來班
周恩來在大智周恩來
周恩來選集周恩來祖居
周恩來故居周恩來金幣
周恩來年譜周恩來詩碑
情歸周恩來周恩來自述
周恩來研究周恩來傳(1898
近攝周恩來周恩來圖書館
周恩來謀略學周恩來在上海
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碑
周恩來在重慶周恩來任弼時
周恩來號機車周恩來論文藝
周恩來與海明威周恩來超群智慧
毛澤東與周恩來周恩來外交風雲
周恩來總理生涯周恩來軍事文選
周恩來萬隆之行淮安周恩來故居
周恩來同志舊居周恩來的軍事思想
周恩來視察紀念碑周恩來演講紀念亭
應城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的非常之路
周恩來生平全紀錄周恩來偉大的朋友
周恩來總理紀念碑淮安周恩來紀念館
國際周恩來研究會紹興周恩來紀念館
周恩來少年讀書處南京周恩來研究會
周恩來的晚年歲月周恩來童年讀書處
周恩來遺物陳列館苦撐危局周恩來在
跟周恩來學為人處事周恩來學談判技巧入
毛澤東周恩來與長徵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區
高端協力中的周恩來周恩來手跡選(全套六捲)
周恩來傳(1898-1949)跟周恩來學處理矛盾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梅傢塢周恩來總理紀念室
周恩來誕辰100周年紀念幣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
周恩來青年時代詩集周恩來飛往萬隆:邁步在1955
周恩來飛往非洲:探路在1964中國的總管傢周恩來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周恩來統一戰綫文選
周恩來在津活動舊址周恩來百年天拖郵册用票
周恩來同志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紀念館周恩來同志為曹天風先生書行書聯
周恩來關於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的賀電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暨毛澤東周恩來舊居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關頌堅是周恩來南開中學的同學
百年追思:中國的總管傢周恩來徵服世界的迷人領袖:大智周恩來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一起的日子:巨星閃耀周恩來在9·13事件之後:重拳出擊
苦撐危局:周恩來在1967石河子周恩來總理紀念碑
百年追思中國的總管傢周恩來徵服世界的迷人領袖大智周恩來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一起的日子巨星閃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一起的日子
周恩來在事件之後重拳出擊周恩來外長關於美國軍事介入臺灣的聲明
周恩來總理關於臺灣海峽地區局勢的聲明周恩來總理關於美國與臺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的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