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盧照鄰 Lu ZhaoLin 初唐(637~689) 幽州範陽
詩詞 :《長安古意 Chang'an interest and charm of antique taste》 《中和樂九章。歌登封第一 Correction Music IX songs Dengfeng chiefly》 《中和樂九章。歌明堂第二 ground for drying grains secondly》 《中和樂九章。歌東軍第三 Correction music ix Song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third》 《中和樂九章。歌南郊第四 Correction music ix Song of the southern suburbs fourthly》 《中和樂九章。歌中宮第五 Correction music ix Palace Songs fifth》 《中和樂九章。歌儲宮第六 Correction music ix cantus Crown prince sixthly》 《中和樂九章。歌諸王第七 Correction music ix Song of kings seventh》 《中和樂九章。歌公卿第八 Correction music ix cantus (in old china) officials of higher ranks eighth》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 Correction music ix General Song ninth》 更多詩歌...
卢照邻
盧照鄰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範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
盧照鄰 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裕府典簽,甚受愛重,鄧王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調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臥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他終於自投潁水而死。
盧照鄰 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嶽,盧照鄰 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鹹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餘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鹹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
盧照鄰 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楊炯譽之為“人間才傑”(《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豔,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擺脫六朝詩風影響。《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 20捲。《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捲。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明張燮輯註的《幽憂子集》,均為 7捲。《全唐詩》編錄其詩2捲。徐明霞點校《盧照鄰 集》即據 7捲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 楊炯簡譜》。
盧照鄰 墓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無梁鎮竜門村尚傢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塚尚存。
[初唐四傑的崛起]
當宮廷文士仍把詩歌當作點綴升平的風雅玩物時,詩壇上逐漸崛起了一批銳意變革
的新進詩人。他們志同道合,互通聲氣,使詩歌重新擔負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現出
新的時代風貌,唐詩由此獲得了真正的轉機。他們就是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盧照鄰
(約630—680後,有《幽憂子集》)、駱賓王(約638—?有《駱賓王文集》)、王勃
(650—676,有《王子安集》)、楊炯(650—693後,有《盈川集》)。
四傑活動於高宗、武後時期。以年輩言,盧、駱大約比王、楊年長二十歲左右。在
他們之前,詩壇上也曾出現過不與宮廷詩風合流的人物,如太宗貞觀年間的王績就是一
例。他有感於隋唐喪亂之際變故迭生,無意於仕途爭逐,遂在隱逸生活中追求桃花源式
出世理想的滿足。他的一些吟詠村居生活的詩篇,語言質樸,不事雕琢,顯示出與宮廷
詩迥然不同的特色。如《野望》:“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
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以即目觸興的寫實手法,
描繪田園生活的恬靜,透露出對世亂的隱憂。但王績的詩在當時衹是一個孤立的存在,
而且其風格主要踵武陶淵明,缺乏四傑那種開拓一代新風的內在力量。
初唐四傑都是英姿逸發的少年天才。駱賓王生七歲即能詩,被稱為“神童”。楊炯
年十歲即應童子舉,翌年待製弘文館。王勃十六歲時,被太常伯劉祥道稱為神童而表薦
於上,對策高第,拜為朝散郎。盧照鄰 二十歲即為鄧王府典簽,“王府書記,一以委之。
王有書十二車,照鄰總披覽,略能記憶”(張鷟《朝野僉載》)。但是在仕途上,他們
又都是坎坷不遇的。
四人中,僅楊炯官至縣令。年少志大,才高位卑,這種人生經歷與我們在《概說》
中已有說明的時代特點相結合,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思想性格和文學創作。
初登詩壇,他們就表現出睥睨古今的銳氣和勇氣。盧照鄰 說:“聖人方士之行,亦
各異時而並宜;謳歌玉帛之書,何必同條而共貫?”(《南陽公集序》)“其有發揮新
題,孤飛百代之前,開鑿古人,獨步九流之上,自我作古,粵在此乎!”
(《樂府雜詩序》)王勃說:“孔夫子何須頻刪其詩書,焉知來者不如今;鄭康成
何須浪註其經史,豈覺今之不如古。”
(《感興奉送王少府序》)這種強烈的自信心,當然得之於時代的激發。他們看到
“虞、李、岑、許之儔,以文章進;王、魏、來、褚之輩,以纔術顯;鹹能起自布衣,
蔚為卿相”(盧照鄰 《南陽公集序》),激起了他們敢作敢為的熱情。“莫言貧賤無人
重,莫言富貴應須種”(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
須臾難久恃”(盧照鄰 《行路難》),這些出自他們筆下的詩句,表現了社會中下層人
物長期以來被壓抑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期待。他們正是由此展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
四傑不僅以詩文兼長齊名海內,而且相互呼應,以一種自覺的意識改革文學風氣,
以“開闢翰苑,掃蕩文場”(王勃《山亭思友人序》)自命。他們的攻擊矛頭,集中指
嚮當代的宮廷文學。從楊炯的《王勃集序》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基本態度:
嘗以竜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琢。……
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蔽,用光志業。
所謂竜朔初載的“文場變體”,是指高宗竜朔年間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又
稱“上官體”),其特點是“綺錯婉媚”(《舊唐書》本傳),致力於修辭性裝飾性的
美,而缺乏詩歌所應有的激情和生氣。這其實也是宮廷詩歌的通病。四傑一方面汲取前
人之長,一方面對詩壇陳舊保守的遺風陋習發起挑戰,在這過程中,以剛健壯大的審美
追求,開始改變唐詩的面貌。
初唐四傑拓新了詩歌的主題和題材,使詩歌擺脫了頌隆聲、助娛樂的虛套,面嚮廣
闊的時代生活,用現實的人生感受,恢復了詩中清醒而嚴肅的自我。
他們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層的貴族社會,否定了貴族社會秩序的永恆價值。四傑中
較早的盧、駱,都寫過一些長篇巨製如《長安古意》、《帝京篇》等。這些詩對帝京的
風物以及豪貴們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極盡鋪張排比之能事,吸收了齊梁以來的歌行的特
點,但其思想情調卻有迥然不同之處。盧照鄰 的《長安古意》在極寫車騎、宮殿、林苑、
妖姬、歌舞的豪華後,筆鋒突然一轉: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滄海須臾改。昔時金階
白玉堂,即今惟見青鬆在。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
飛去襲人裾。
在流動不已的宇宙中,榮華富貴不過如過眼煙雲,終歸幻滅;
而這種窮奢極侈的生活又建築在多少失志人們的貧睏之上,尤見荒悖可恨。駱賓王
的《帝京篇》也有同樣的筆法:
莫矜一旦擅豪華,自言千載長驕奢。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汲黯
薪逾積,孫弘閣未開。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纔。
也是由敷陳炫耀轉為揶揄嘲諷,以失志不平的憤懣取代了歆羨和贊慕。誠如陳熙晉
為駱詩作箋時所云:“本在攄情,非關應製。”(《駱臨海集箋註》)初唐詩風之轉嚮,
實發端於此。
他們以匡時濟世、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和熱情,為詩歌註入了高情壯思和倜儻意氣。
盧照鄰 在《詠史四首》中,贊頌了“處身孤且直”、“唯唯何足榮”的季布,“諸侯不
得友,天子不得臣”的郭泰,“願得斬馬劍,先斷佞臣頭”的朱雲,較之左思《詠史》
詩更顯得激昂。駱賓王屢以創建英雄勳績自許,如“勒功思比憲,决策暗欺陳。若不犯
霜雪,虛擲玉京春”(《詠懷古意上裴侍郎》);他在從徐敬業起兵後尚作《詠懷》詩,
中有“阮籍空長嘯,劉琨獨未歡”之句,表現出眼高一世的卓犖氣概。楊炯的《從軍行》
在蒼涼的戎馬氛圍中,直抒不甘庸碌為生的胸襟抱負: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竜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梗概多氣的風貌,與建安詩頗有相近之處,但其時代內涵卻又不相同。
他們拓寬了詩歌的視野,使之從宮苑臺閣走嚮江山和塞漠,從而便於容納豐富得多
的感情內容。楊炯由梓州司法參軍秩滿後回洛陽,途中曾寫有《巫峽》、《西陵峽》、
《廣溪峽》諸詩。這些詩展現了雄奇瑰偉的山水畫面,同時也披露了詩人的豪邁襟懷,
如《西陵峽》最後雲:
自古天地闢,流為峽中水。行旅相贈言,風濤無極已。及餘踐斯地,瑰奇信為美。
江山若有靈,千載伸知己。
這種以風濤為美的眼光和胸次,在那些習於吟詠月露芳草的宮廷詩歌中是見不到的。
駱賓王曾從軍西域,後又北遊幽燕,集中頗多描寫邊塞題材的篇什,如《早秋出塞》、
《邊城落日》、《夕次蒲類津》、《晚度天山有懷京邑》等。諸如“野昏邊氣合,烽迥
戍煙通。膂力風塵倦,疆場歲月窮”(《邊城落日》)這樣一些詩句,以及對徵人邊愁
的抒寫,都富有生活實感,非一般泛泛的樂府擬古之作所能比肩,可說是首開唐代邊塞
詩之先聲。
在前人偏於遊戲性和應酬性的題材中,他們也註入人生熱情,表現出自我的個性。
例如詠物詩,在以前很長的時間內,主要是文人墨客使纔逞博的文字遊戲;縱或有所寄
寓,大多也衹是為了增添詩意,並非熱情涌發,故仍不離遊戲的性質。到四傑則往往托
物寄慨,使之帶上了詩人鮮明的個性投影。如盧照鄰 在《失群雁》一詩中,藉“惆悵驚
思悲未已,徘徊自憐中罔極”的孤雁自喻,為自己“羸臥空岩”的不幸命運悲鳴慟哭,
詩中頗具悲激之氣。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更為人所熟知: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隋以來文士頗好詠蟬,大體在寫物的同時,加入一些標榜清高的意味,如虞世南的
《蟬》便是典型的例子。駱賓王此詩,名為詠蟬,實際深深切合自己的身世遭遇,即使
在囚禁之中也仍有一股孤傲之氣溢於言外。又如贈別之詩,四傑也力去應酬文字的陳套,
而每每和遊宦不成的悲涼之情、客子深沉的鄉思結合起來。王勃這一類作品最多,其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尤為膾炙人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歧路分手,他鄉送別,本來令人感傷,詩中卻以豁達爽朗的感情出之,使人不由得
聯想起曹植的詩句:“丈夫志四海,萬裏猶比鄰。”(《贈白馬王彪》)鬍應麟《詩藪》
評此詩曰“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宛然,氣骨蒼然”,這裏所說的“興象”和“氣骨”,
正是四傑對唐詩最重要的貢獻所在。
初唐四傑在詩歌創作上的力求振拔,不僅表現為內容的拓展和充實,而且也表現為
形式的創新和完善。他們要以新的章法和節奏,來表現新的情緒,在詩歌語言上也作出
了嚮生活靠近的努力。大體而言,盧、駱喜作五、七言長篇,其功尤在七言歌行一體;
王、楊則以五言律、絶取勝。
七言歌行本是梁、陳以來七古和駢賦交互影響、滲透的産物,由於它吸取了六朝樂
府中的蟬聯句式,和近體的對偶與聲律,逐漸形成了工麗整煉而又婉轉流走的風格特色。
盧、駱創造性地發揮了這種詩體之所長,大大加強了它的抒情性,豐富了它的表現力,
使之成為“極能發人才思”(《詩藪》語)的新體製。例如盧照鄰 的《長安古意》,在
章法上是以體物鋪張始,而以抒情議論作結;在句法上是以駢為主,以散行駢;在用韻
上多四句一轉,且平仄相間,絲毫不爽,形成一種緊鑼密鼓式跳蕩起伏的明快節奏,凡
轉韻處又多用蟬聯法接字而下;在用語上則不僅運用大量的疊字、疊詞,而且往往用俗
語虛詞加強語調,以傳神情。駱賓王的歌行還參以漢代大賦的筆法,因而無論是規模還
是容量都呈現出聳人耳目的壯觀。他的《帝京篇》和《疇昔篇》長達二百多句,前者類
京都大賦之製,後者類賦中紀行、述志的綜合。但以賦入詩不衹是為了張大氣勢,其中
自有激蕩的情思和磊落的風神在。如《疇昔篇》淋漓盡致地抒寫了詩人富於戲劇性的坎
廩遭遇和豪俠風概,在回顧少年意氣、詩苑盛會、吳楚風物的同時,又時時穿插以節序
之悲、失路之嘆和銜冤之恨。這首詩可說是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送王屋山
人魏萬還王屋》、《梁園吟》一類作品的張本。經盧、駱之手,七言歌行“一變而精華
瀏亮。抑揚起伏,悉協宮商;開合轉換,鹹中肯綮”(《詩藪》),成為以後李白、李
頎、高適、岑參一路詩人所喜用的形式,其開拓之功是不容輕忽的。
王勃、楊炯今存的詩以五言律、絶為主,僅王勃有一首七律。這和同時代的文章四
友略同,而與稍後的瀋、宋相異,這證明七律較五律成熟要晚。值得註意的是,王、楊
較之盧、駱,詩歌語言更趨明淨凝煉,由工密趨於流宕,六朝以來繁縟綺藻的流調已得
到進一步的洗削。尤其是王勃的五絶,情景交融、含思藴藉,用語不啻口出而情韻豐厚,
推進了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如《始平晚息》:“觀闕長安近,江山蜀路賒。客行朝復
夕,無處是鄉傢。”《山中》:“長江悲已滯,萬裏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
飛。”在短小的篇製中做到了神固氣完,說明唐詩的語言已經走嚮成熟。
初唐四傑以他們重剛健、重氣質的創作實踐,在詩壇上起到瞭解放詩歌的作用。
“長風一振,衆萌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後進之士,翕然景慕,久倦樊
籠,鹹思自釋。”(楊炯《王勃集序》)他們構成了唐詩發展中重要的一環。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盧照鄰 (約630-680) : 唐代詩人。字fdbd子,號幽憂子,範陽(今河北涿州)人。曾任益州新都尉。後因貧病交加,投潁水死。為“初唐四傑”之一。長於七言歌行,格調較高。《長安古意》為其名篇。有《幽憂子集》。 盧照鄰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範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
盧照鄰 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裕府典簽,甚受愛重,鄧王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調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臥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他終於自投潁水而死。
盧照鄰 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嶽,盧照鄰 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鹹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餘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鹹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
盧照鄰 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楊炯譽之為“人間才傑”(《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豔,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擺脫六朝詩風影響。《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捲。《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捲。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明張燮輯註的《幽憂子集》,均為 7捲。《全唐詩》編錄其詩2捲。徐明霞點校《盧照鄰 集》即據 7捲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 楊炯簡譜》。
盧照鄰 墓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無梁鎮竜門村尚傢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塚尚存。
盧照鄰 代表作
《長安古意》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
金鞭絡繹嚮侯傢。竜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遊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啼花戲蝶千門側,
碧樹銀臺萬種色。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傢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樓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詎相識。藉問吹簫嚮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
雙去雙來君不見。生憎帳額綉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緯翠被鬱金香。片片行雲著蟬鬢,
纖纖初月上鴉黃。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竜金屈膝。御史府中烏夜啼,
廷尉門前雀欲棲。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藉客渭橋西。俱邀俠客芙蓉劍,
共宿娼傢桃李蹊。娼傢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南陌北堂連北裏,
五劇三條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羅襦寶帶為君解,
燕歌趙舞為君開。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專權意氣本豪雄,
青虯紫燕坐春風。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
即今唯見青鬆在。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全唐詩》
《行路難》
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
昔日含紅復含紫,常時留霧亦留煙。春景春風花似雪,
香車玉輿恆闐咽。若個遊人不競攀,若個娼傢不來折。
娼傢寶襪蛟竜帔,公子銀鞍千萬騎。黃鶯一一嚮花嬌,
青鳥雙雙將子戲。千尺長條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虧。
珊瑚葉上鴛鴦鳥,鳳凰巢裏雛鵷兒。巢傾枝折鳳歸去。
條枯葉落任風吹。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
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須臾難久恃。誰傢能駐西山日,
誰傢能堰東流水。漢傢陵樹滿秦川,行來行去盡哀憐。
自昔公卿二千石,鹹擬榮華一萬年。不見朱唇將白貌,
唯聞素棘與黃泉。金貂有時換美酒,玉麈但搖莫計錢。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處。蒼竜闕下君不來,
白鶴山前我應去。雲間海上邈難期,赤心會合在何時。
但願堯年一百萬,長作巢由也不辭。
《中和樂九章。歌登封第一》
炎圖喪寶,黃歷開璇。祖武類帝,宗文配天。
玉鑾垂日,翠華陵煙。東雲幹呂,南風入弦。
山稱萬歲,河慶千年。金繩永結,璧麗長懸。
《中和樂九章。歌明堂第二》
穆穆聖皇,雍雍明堂。左平右墄,上圓下方。
調均風雨,制度陰陽。四窗八達,五室九房。
南通夏火,西瞰秋霜。天子臨禦,萬玉鏘鏘。
《中和樂九章。歌東軍第三》
遐哉廟略,赫矣臺臣。橫戈碣石,倚劍浮津。
風丘佛籜,日域清塵。島夷復祀,竜伯來賓。
休兵宇縣,獻馘天闉。旆海凱入,耀輝震震。
《中和樂九章。歌南郊第四》
虔郊上帝,肅事圓丘。竜駕四牡,鸞旗九斿。
鐘歌晚引,紫煬高浮。日麗蒼璧,雲飛鳴球。
皇之慶矣,萬壽千秋。
《中和樂九章。歌中宮第五》
祥遊沙麓,慶洽瑤衣。黃雲晝聚,白氣宵飛。
居中履正,稟和體微。儀刑赤縣,演教椒闈。
陶鈞萬國,丹青四妃。河洲在詠,風化攸歸。
《中和樂九章。歌儲宮第六》
波澄少海,景麗前星。高禖誕聖,甲觀升靈。
承規翠所,問寢瑤庭。宗儒側席,問道橫經。
山賓皎皎,國胄青青。黃裳元吉,邦傢以寧。
《中和樂九章。歌諸王第七》
星陳帝子,嶽列天孫。義光帶礪,象着乾坤。
我有明德,利建攸存。苴以茅社,錫以犧尊。
藩屏王室,翼亮堯門。八纔兩獻,夫何足論。
《中和樂九章。歌公卿第八》
蹇蹇三事,師師百僚。群竜在職,振鷺盈朝。
豐金輝首,佩玉鳴腰。青蒲翼翼,丹地翹翹。
歌雲佐漢,捧日匡堯。天工人代,邈邈昭昭。
《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
明明天子兮聖德揚,穆穆皇后兮陰化康。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蒙汜兮傢扶桑。
武化偃兮文化昌,禮樂昭兮股肱良。
君臣已定兮君永無疆,顔子更生兮徒皇皇。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
餐白玉兮飲瓊芳,心思荃兮路阻長。
《關山月》
塞坦通碣石,虜障抵祁連。相思在萬裏,明月正孤懸。
影移金岫北,光斷玉門前。寄言閨中婦,時看鴻雁天。
《上之回》
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候多。五營屯北地,萬乘出西河。
單於拜玉璽,天子按雕戈。振旅汾川麯,秋風橫大歌。
《紫騮馬》
騮馬照金鞍,轉戰入臯蘭。塞門風稍急,長城水正寒。
雪暗鳴珂重,山長噴玉難。不辭橫絶漠,流血幾時幹。
《戰城南》
將軍出紫塞,冒頓在烏貪。笳喧雁門北,陣翼竜城南。
雕弓夜宛轉,鐵騎曉參驔。應須駐白日,為待戰方酣。
《梅花落》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嚮妝臺。匈奴幾萬裏,春至不知來。
《結客少年場行》
長安重遊俠,洛陽富財雄。玉劍浮雲騎,金鞭明月弓。
鬥雞過渭北,走馬嚮關東。孫賓遙見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誰論萬裏功。將軍下天上,虜騎入雲中。
烽火夜似月,兵氣曉成虹。橫行徇知己,負羽遠從戎。
竜旌昏朔霧,鳥陣捲鬍風。追奔瀚海咽,戰罷陰山空。
歸來謝天子,何如馬上翁。
《詠史四首》
季生昔未達,身辱功不成。髡鉗為臺隸,灌園變姓名。
幸逢滕將軍,兼遇曹丘生。漢祖廣招納,一朝拜公卿。
百金孰雲重,一諾良匪輕。廷議斬樊噲,群公寂無聲。
處身孤且直,遭時坦而平。丈夫當如此,唯唯何足榮。
大漢昔雲季,小人道遂振。玉帛委奄尹,斧鑕嬰縉紳。
邈哉郭先生,捲舒得其真。雍容謝朝廷,談笑奬人倫。
在晦不絶俗,處亂不為親。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
衝情甄負甑,重價折角巾。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橋津。
誰知仙舟上,寂寂無四鄰。
公業負奇志,交結盡才雄。良田四百頃,所食常不充。
一為侍御史,慷慨說何公。何公何為敗,吾謀適不同。
仲穎恣殘忍,廢興良在躬。死人如亂麻,天子如轉蓬。
幹戈及黃屋,荊棘生紫宮。鄭生運其謀,將以清國戎。
時來命不遂,脫身歸山東。凜凜千載下,穆然懷清風。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遊。直發上衝冠,壯氣橫三秋。
願得斬馬劍,先斷佞臣頭。天子玉檻折,將軍丹血流。
捐生不肯拜,視死其若休。歸來教鄉裏,童蒙遠相求。
弟子數百人,散在十二州。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
名與日月懸,義與天壤儔。何必疲執戟,區區在封侯。
偉哉曠達士,知命固不憂。
《贈李榮道士》
錦節銜天使,瓊仙駕羽君。投金翠山麯,奠璧清江濆。
圓洞開丹鼎,方壇聚絳雲。寶貺幽難識,空歌迥易分。
風搖十洲影,日亂九江文。敷誠歸上帝,應詔在明君。
獨有南冠客,耿耿泣離群。遙看八會所,真氣曉氤氳。
《早度分水嶺》
丁年遊蜀道,班鬢嚮長安。徒費周王粟,空彈漢吏冠。
馬蹄穿欲盡,貂裘敝轉寒。層冰橫九折,積石凌七盤。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幹。隴頭聞戍鼓,嶺外咽飛湍。
瑟瑟鬆風急,蒼蒼山月團。傳語後來者,斯路誠獨難。
《三月麯水宴得尊字》
風煙彭澤裏,山水仲長園。由來棄銅墨,本自重琴尊。
高情邈不嗣,雅道今復存。有美光時彥,養德坐山樊。
門開芳杜徑,室距桃花源。公子黃金勒,仙人紫氣軒。
長懷去城市,高詠狎蘭蓀。連沙飛白鷺,孤嶼嘯玄猿。
日影岩前落,雲花江上翻。興闌車馬散,林塘夕鳥喧。
《奉使益州至長安發鐘陽驛》
躋險方未夷,乘春聊騁望。落花赴丹𠔌,奔流下青嶂。
葳蕤曉樹滋,滉漾春江漲。平川看釣侶,狹徑聞樵唱。
蝶戲緑苔前,鶯歌白雲上。耳目多異賞,風煙有奇狀。
峻阻將長城,高標吞巨舫。聯翩事羈靮,辛苦勞疲恙。
夕濟幾潺湲,晨登每惆悵。誰念復芻狗,山河獨偏喪。
《和王奭秋夜有所思》
寂寂南軒夜,悠然懷所知。長河落雁苑,明月下鯨池。
鳳臺有清麯,此麯何人吹。丹唇間玉齒,妙響入雲涯。
窮巷秋風葉,空庭寒露枝。勞歌欲有和,星鬢已將垂。
《望宅中樹有所思》
我傢有庭樹,秋葉正離離。上舞雙棲鳥,中秀合歡枝。
勞思復勞望,相見不相知。何當共攀折,歌笑此堂垂。
《宿晉安亭》
聞有弦歌地,穿鑿本多奇。遊人試一覽,臨玩果忘疲。
窗橫暮捲葉,檐臥古生枝。舊石開紅蘚,新河覆緑池。
孤猿稍斷絶,宿鳥復參差。泛灧月華曉,裴回星鬢垂。
今日刪書客,凄惶君詎知。
《於時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贈柳九隴》
提琴一萬裏,負書三十年。晨攀偃蹇樹,暮宿清泠泉。
翔禽鳴我側,旅獸過我前。無人且無事,獨酌還獨眠。
遙聞彭澤宰,高弄武城弦。形骸寄文墨,意氣托神仙。
我有壺中要,題為物外篇。將以貽好道,道遠莫緻旃。
相思勞日夜,相望阻風煙。坐惜春華晚,徒令客思懸。
水去東南地,氣凝西北天。關山悲蜀道,花鳥憶秦川。
天子何時問,公卿本亦憐。自哀還自樂,歸藪復歸田。
海屋銀為棟,雲車電作鞭。倘遇鸞將鶴,誰論貂與蟬。
萊洲頻度淺,桃實幾成圓。寄言飛鳧舄,歲晏同聯翩。
《至望喜矚目言懷貽劍外知己》
聖圖夷九折,神化掩三分。緘愁赴蜀道,題拙奉虞熏。
隱轔度深𠔌,遙裊上高雲。碧流遞縈註,青山互糾紛。
澗鬆咽風緒,岩花濯露文。思北常依馭,圖南每喪群。
無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
《赤𠔌安禪師塔》
獨坐岩之麯,悠然無俗紛。酌酒呈丹桂,思詩贈白雲。
煙霞朝晚聚,猿鳥歲時聞。水華競秋色,山翠含夕曛。
高談十二部,細核五千文。如如數冥昧,生生理氛氳。
古人有糟粕,輪扁情未分。且當事芝術,從吾所好雲。
《贈益府裴錄事》
忽忽歲雲暮,相望限風煙。長歌欲對酒,危坐遂停弦。
停弦變霜露,對酒懷朋故。朝看桂蟾晚,夜聞鴻雁度。
鴻度何時還,桂晚不同攀。浮雲映丹壑,明月滿青山。
青山雲路深,丹壑月華臨。耿耿離憂積,空令星鬢侵。
《贈益府群官》
一鳥自北燕,飛來嚮西蜀。單棲劍門上,獨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麯。群鳳從之遊,問之何所欲。
答言寒鄉子,飄颻萬餘裏。不息惡木枝,不飲盜泉水。
常思稻粱遇,願棲梧桐樹。智者不我邀,愚夫餘不顧。
所以成獨立,耿耿歲雲暮。日夕苦風霜,思歸赴洛陽。
羽翮毛衣短,關山道路長。明月流客思,白雲迷故鄉。
誰能藉風便,一舉凌蒼蒼。
《送梓州高參軍還京》
京洛風塵遠,褒斜煙露深。北遊君似智,南飛我異禽。
別路琴聲斷,秋山猿鳥吟。一乖青岩酌,空伫白雲心。
《大劍送別劉右史》
金碧禺山遠,關梁蜀道難。相逢屬晚歲,相送動徵鞍。
地咽綿川冷,雲凝劍閣寒。倘遇忠孝所,為道憶長安。
《同臨津紀明府孤雁》
三秋違北地,萬裏嚮南翔。河洲花稍白,關塞葉初黃。
避繳風霜勁,懷書道路長。水流疑箭動,月照似弓傷。
橫天無有陣,度海不成行。會刷能鳴羽,還赴上林鄉。
《失群雁》
三秋北地雪皚皚,萬裏南翔渡海來。欲隨石燕沉湘水,
試逐銅烏繞帝臺。帝臺銀闕距金塘,中間鵷鷺已成行。
先過上苑傳書信,暫下中州戲稻粱。虞人負繳來相及,
齊客虛弓忽見傷。毛翎頻頓飛無力,羽翮摧頽君不識。
唯有莊周解愛鳴,復道郊哥重奇色。惆悵驚思悲未已,
裴回自憐中罔極。傳聞有鳥集朝陽,詎勝仙鳧邇帝鄉。
雲間海上應鳴舞,遠得鵾弦猶獨撫。金龜全寫中牟印,
玉鵠當變萊蕪釜。願君弄影鳳凰池,時憶籠中摧折羽。
《麯池荷》
浮香繞麯岸,圓影覆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n.: Lu ZhaoLin 升之 , 幽憂子 盧照鄰墓 寄贈柳九隴盧照鄰 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盧升之集七捲唐盧照鄰 撰 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盧照鄰 ) 益州城西張超亭觀妓(一作盧照鄰 詩,一作王勣詩) 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盧照鄰 盧升之集七捲唐盧照鄰 撰據畿輔叢書本排印 益州城西張超亭觀妓一作盧照鄰 詩一作王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