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 南明
目錄
朝政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明朝南方皇族建立的若幹地方政權的統稱。
  
  重建明王朝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嚮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攻剋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嚮南走。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大體據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一帶,清朝政權則據有山海關外的現今東北地區,且控製蒙古諸部落,而明朝的殘餘勢力則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此時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决計擁立朱傢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後揮師北上。但具體擁立何人則發生爭議,史可法主張擁立桂王朱常瀛,而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以立賢為名擁潞王朱常淓,但最終福王朱由嵩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南京政權主要武裝力量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和劉澤清,以及中都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嵩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光,史稱南明。福王政權的基本國策以“聯虜平寇”為主,謀求與清軍連合,一起消滅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軍。
  
  各政權的滅亡
  南明建國前後,大順已被清朝擊潰,李自成先後丟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清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徵。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着激烈的黨爭,暴發太子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綫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四月廿五,揚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剋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衆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朱由嵩被虜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政權僅一年,即覆滅。
  
  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福州的唐王朱聿鍵(1645-1646)、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權先後建立,其中以魯、唐二王政權較有實力。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發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發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各擊滅。魯王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唐王則被清軍俘殺。
  
  11月,在廣州和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1646)稱帝於廣州,改明年為紹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歷。這兩個政權也不能團结,甚至大動幹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揭陽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稱監國與桂王爭立。鄭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為監國,後廢。桂王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農民軍加入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綫,輓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於1645年戰死於九宮山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叛歸明朝,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歷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歷政權內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结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殺,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之子李來亨等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傢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綜觀1645-1651年間,南明軍與清軍作戰中,敗多勝少,大批南明的軍隊先後降清。先後丟失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兩廣、兩湖等等領地,地盤盡失。直到以孫可望為主的大西軍加入,再次改變了整個局勢。
  
  張獻忠於1646年戰死後,以其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為主的大西軍殘部自1647年進占雲南、貴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歷政權接受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建議聯合抗清建議,定都安竜。不久,以大西軍殘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先後擊殺清軍親王孔有德、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歷封號,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不幸的是,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為吳三桂所敗,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閑置劉文秀,致使這一波攻勢最終無功而返,丟失了四川、湖南。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於1653年、1654年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鄭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沒能成功。
  
  滅亡
  永歷十年(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哄,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歷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桂王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姦泄密失敗,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一度兵臨南京城下,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敗退廈門。永歷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桂王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此後鄭成功政權繼續奉永歷為正朔。1683年,清軍占領臺灣,朱術桂自殺殉國,標志着南明最後一個政權的覆滅。
  
  外交
  南明時期,安南、日本、琉球、呂宋、占城也曾派使者入貢。隆武元年也曾頒登基詔書予琉球,並記載於琉球《歷代寶案》一書。
  
  值得一提的是,弘光帝曾以對等的禮儀派使者左懋第詔諭清朝,並稱順治帝為清國可汗。在詔書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禎帝及崇禎皇后、以山海關為界,關外土地給予清朝、每年十萬歲幣,並“犒金千兩、銀十萬兩、絲緞萬匹、犒銀三萬兩”、建國任便。意圖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議和。不過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敗。
  
  各流亡政權
  * 弘光:福王朱由嵩:1644年-1645年 :建都南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6月7日)稱監國於南京,十五日(6月19日)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17日)清軍占領南京,二十八日(6月21日)(或二十五日)被俘。翌年四月初九日(5月23日)被弒。
  
  * 隆武:唐王朱聿鍵:1645年-1646年:建都福州。
  
  弘光元年六月初六日(6月29日)(或七月初七日(8月27日))稱監國於福州,二十六日(7月19日)(或二十七日(7月20日<),或閏六月十五日(8月6日))即皇帝位,年號隆武,以七月初一日(8月21日)之後為元年。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0月7日)(或二十七日(10月6 日))被俘。
  
  * 紹武:唐王朱聿????:1646年-1647年:建都廣州。
  
  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8日)(或初一日(12月7日),顧誠認為初二日為對)稱監國於廣州,初五日(12月12日)即皇帝位,改明年為紹武元年。十二月十五日(1647年1月20日),廣州失。
  
  * 永歷:桂王朱由榔:1646年-1662年:建都肇慶。
  
  隆武二年十月十四日(11月20日)稱監國於肇慶,十一月十八日(12月24日)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永歷元年。永歷六年二月初六日(1652年3月15日)至安隆所,兩廣失。永歷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661年8月13日)桂王左右的臣子共四十二人被殺。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被緬甸王送至清軍營內,永歷十六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
  
  * 監國 :潞王朱常淓:1645年:建都杭州。
  
  弘光元年六月初八日(7月1日)稱監國於杭州,十四日(7月7日)降清城失。翌年四月初九日(1646年5月23日)與弘光等俱被殺。
  
  * 定武:韓王朱本鉉:1648年-1661年(一般認為不可信)
  
  定武政權的記載見於清朝初年查繼佐的《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但一般認為不可信。可參見顧誠《南明史》。
  
  * 監國:魯王朱以海:1645年-1653年:建都紹興後臺州。
  
  弘光元年閏六月二十一日(8月12日)稱監國於臺州,以明年為(魯)監國元年。魯監國八年三月,自去監國號,奉表滇中(永歷)。
  
  * 東武:淮王朱常清:1648年-1649年
  
  * 監國:靖江王朱亨嘉(朱元璋兄朱興隆裔):1645年:建都桂林。
  
  在南京陷落之後,隆武元年八月初三日,自稱監國,在八月二十五日被俘。
  
  * 監國: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建都應天
  
  自稱監國三日。
  
  * 監國:益王朱慈炲:1645年:建都撫州
  
  於弘光元年十月自稱監國。
  
  * 監國:益陽王朱術?:1646年:建都竜遊
  
  自稱監國。
  
  * 監國:益王朱由榛:1647年:建都揭陽
  
  自稱監國三日。
  
  * 監國:楚王朱容藩:1649年:建都夔州
  
  於永歷三年正月自稱監國,次年春,兵敗自殺。
  
  * 臺灣鄭氏:1648年至1683年,建都東都明京(今臺南市)
  
  至永歷三十七年十二月鄭剋塽降清止,鄭成功政權名義上一直奉永歷為正朔,使用永歷年號。
南明簡介
  南明是自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到後來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歷政權,前後共歷18年。
弘光政權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農民軍掃蕩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時南京之明殘餘勢力議擇君以定南都,然後揮師北上。曾出現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姦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後,清軍渡長江,剋鎮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竜、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隆武政權
  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竜、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離南陽獲罪,弘光時獲釋。順治二年五月避亂經杭州,適南都已亡,鄭鴻逵等迎之入閩。隆武帝繼位之初,儼然想有所作為,他集廷臣議抗清戰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徵,影響頗大,同時又安撫難民,聯絡抗清義軍,改變原來弘光朝廷聯虜滅賊的錯誤政策方針。使得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隆武卻頗不得勢,其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竜手裏,就連隆武本人也為其挾製,很快被其掣肘。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竜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之後鄭芝竜以無大用,被清廷所殺。
  隆武帝本人可以說是南明諸帝中最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衹可惜在錯誤的地點選擇了錯誤的勢力,纔使得他無所建樹,最終隆武朝廷的復國計劃稱為了泡影。
魯王時期
  順治二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魯王政權建立後,控製浙東紹興、寧波、溫州、臺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借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順治三年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馬士英、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阮大鋮等降清。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紹武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鐭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鐭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永歷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歷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
  正當南明政權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綫,輓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後,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
  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另外,永歷帝朱由榔還專門派使節前往川東石柱爭取四川總兵、忠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暉堂筆記》寫本捲中《永歷雜記》有一則雲:“當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中諸賊。”。一時間,永歷政權控製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歷政權得以生存下來,支撐臺灣及中南、西南數省半壁江山,聲勢頗大。順治五年春收復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順治九年收復廣西全境。接着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
  但永歷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结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傢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鄭成功勢力範圍示意圖1652年,南明永歷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這年,李定國發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歷封號。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又大敗孫可望,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姦泄密失敗。1661年,吳三桂率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桂王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7月,李定國在勐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其後退守臺灣鄭成功集團沿用南明永歷法統直到永歷三十七年十二月鄭剋塽降清止,鄭成功政權名義上一直奉朱術桂為監國,使用永歷年號。
  這次南明政權的抵抗鬥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外交
  南明時期,安南、日本、琉球、呂宋、占城也曾派使者入貢。隆武元年也曾頒登基詔書予琉球,並記載於琉球《歷代寶案》一書。值得一提的是,弘光帝曾以對等的禮儀派使者左懋第詔諭清朝,並稱順治帝為清國可汗。在詔書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禎帝及崇禎皇后、以山海關為界,關外土地給予清朝、每年十萬歲幣,並“犒金千兩、銀十萬兩、絲緞萬匹、犒銀三萬兩”、建國任便。意圖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議和。不過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敗。
  附南明完全帝係表
  1明安宗簡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應天
  (監國)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
  (監國) 魯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紹興 舟山
  (監國) 益王 朱慈炲 1645 撫州
  2明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隆武 1645 —1646 天興
  (監國)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
  (唐王) 朱聿鐭 紹武 1646 廣州
  (監國) 益陽王 朱術? 1646 竜遊
  3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歷 1646 —1662 肇慶 安竜 滇都
  (淮王) 朱常清 東武 1648 南澳
  (監國)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陽
  4潮武王 朱成功(鄭成功) 1661 —1662 承天
  5延平文王 鄭經 1662 —1681 承天
  監國世子 鄭剋臧 1681 承天
  6延平王 鄭剋塽 1681 —1683 承天
  1.朱成功本名鄭森,隆武皇帝賜名朱成功,依現有文獻上所記載:朱成功在隆武元年(1645)時便被隆武帝封為“提督禁旅,以駙馬、都尉禮從事”; 隆武二年(1646)晉封“忠孝伯,賜尚方劍,便宜行事,挂招討大將軍印”; 永歷二年(1648)晉封“威遠侯”; 永歷3年(1649)封為“漳國公”。永歷八年(1654)封為“延平王”。到了永歷十一年(1657),永歷帝晉封其為潮王,但朱成功辭不敢受。又根據閩海紀要,嗣王剋爽上成功謚時稱之為潮武王,故成功之爵位當為延平王進封潮王,明製國姓衹止一代,故其子孫因稱其本姓。
  2南明韓王朱本鉉的定武政權之存在衹記載於與查繼佐之《罪惟錄》,關於其是否存在的爭議很大,故不應該列入表中。朱容藩僅為為楚藩宗人,僭號自稱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列入。
  3南明諸帝當以弘光,隆武,永歷,鄭氏三王為正統,括號內為監國等其他諸王。
永歷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歷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
  正當南明政權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綫,輓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後,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
  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薑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回歸明朝,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另外,永歷帝朱由榔還專門派使節前往川東石柱爭取四川總兵、忠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暉堂筆記》寫本捲中《永歷雜記》有一則雲:“當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中諸賊。”。一時間,永歷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歷政權得以生存下來,支撐臺灣及中南、西南數省半壁江山,聲勢頗大。順治五年春收復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順治九年收復廣西全境。接着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
  但永歷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结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傢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鄭成功勢力範圍示意圖1652年,南明永歷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定都安竜。不久,以大西軍餘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州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剋復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竈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歷封號。一時間,永歷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之後,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吳三桂僥幸取勝。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自己統兵卻在寶慶戰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役中失利。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於1653年、1654年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鄭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肇慶戰役和新會戰役沒能成功。但鄭成功部隊並沒有閑着,1656年,鄭軍取得泉州灣大捷,1657年又取得護國嶺大捷。
  永歷十年(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訌,李定國擁永歷帝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歷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桂王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姦泄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此即磨盤山血戰。
  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接連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江大捷一係列的勝利。鄭軍一度兵臨南京城下,並收復長江中下遊四府地方,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着應戰,取得廈門海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
  永歷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桂王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勐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其後退守臺灣鄭成功集團沿用南明永歷法統直到永歷三十七年十二月鄭剋塽降清止,鄭成功政權名義上一直奉朱術桂為監國,使用永歷年號。
  這次南明政權的抵抗鬥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百科大全
  Nanming
  南明
    明朝滅亡後,明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區性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歷政權。前後共歷十八年。
    弘光政權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
    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鈞之孫,福王朱長洵長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農民軍掃蕩北方,故明宗室南逃,朱由崧流亡淮上。時南京之明殘餘勢力集結一起,議擇君以定南都,然後誓師北上。在以誰為帝的問題上,出現了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弘光政權是故明大官僚軍閥派係鬥爭的産物。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順治二年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後,清軍渡長江,剋鎮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依黃得功營。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竜、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隆武政權 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竜、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
    朱聿鍵,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之孫。父先死。崇禎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離南陽獲罪,弘光時赦釋。順治二年五月避亂經杭州,適南都已亡,鄭鴻逵等迎之入閩。隆武政權建立之初,儼然有所作為,集廷臣議抗清戰守,規劃以兵十萬防鎮,十萬出擊。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徵,影響頗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軍政大權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竜手裏,隆武本人也為其挾製,實際並無建樹。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鴻逵棄仙霞關逃回浦城。鄭芝竜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魯王監國 清順治二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
    朱以海,明太祖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魯王政權建立後,控製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合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借錢塘江天險,曾會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順治三年六月初清軍渡錢塘江,迅速攻占紹興,荊國公方國安擁兵十萬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紹武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二, 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扶立朱聿鍵之弟唐王聿□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四十一天。
    永歷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歷元年。
    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行蹤無定。衹是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歷政權才能生存下來,支撐臺灣及中南、西南數省半壁江山。順治
近義詞
南明
南明
南明街道
相關詞
上海民族英雄詩人歷史人物百科大全將領官宦明朝
中國皇帝名人監國君王歷史軍事傢臺灣人物
官吏皇帝錢幣貨幣文物古董收藏朝代
更多結果...
包含詞
南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