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 文學寫作 : 影視歌麯 > 亨利四世
目錄
亨利四世 Henry IV (1367~1413) 
  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他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長子。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鎮壓格洛斯特公爵叛亂。但是不久由於霍爾福德公爵的挑撥,在1395年被理查二世驅逐並沒收領地。遂起兵徵討理查。由於受議會擁戴而即位,開創了國王尊重議會意見的先河。
亨利四世 Henri IV (1553~1610) 
  亨利四世(法語: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出生於波城-1610年5月14日於巴黎被刺殺),本名“亨利·德·波旁”,納瓦拉國王(亨利三世·德·納瓦爾 1572-1610),繼而成為法國國王(1589-1610),也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創建者。
  
  亨利的母親為納瓦拉女王讓娜·阿爾伯特(即納瓦拉的讓娜三世);父親為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卡佩王朝的路易九世(聖路易)的後代。根據撒利剋法典,他們的結合使兒子亨利具有了法蘭西王位第三順序繼承人的資格。1584年,法國亨利三世的繼承人安汝公爵(阿朗鬆公爵)弗朗索瓦病逝,於是亨利成為法國王位的第一繼承人;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亨利四世即位為法國國王。
  
  亨利生活的世紀正是法國宗教戰爭流血紛爭的時代。登上法國王位之前,亨利飽受聖路易後裔及新教徒領袖兩種身份的影響,為了合法繼承法國王位,他宣佈改信天主教,並頒布南特敕令,為延續二十多年的宗教戰爭畫上句點。這也是第一部承認新教徒信仰自由的敕令。法國的經濟在他統治時代發展起來,亨利四世為此深受人民愛戴。
  
  1610年,亨利四世於巴黎遇刺身亡。兇手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名為弗朗索瓦·拉瓦萊剋。
  
  略傳
  少年時代
  
  亨利四世出生於波城的城堡之中,傳說他是用大蒜蒜瓣和朱朗鬆葡萄酒施的洗禮,搖籃則是烏龜的殼。在祖父亨利.阿爾伯特的意願下,兒時的亨利得以與當地農民的孩子一起在鄉間玩耍。他在柯拉孜的城堡中成長,他的母親,讓娜.阿爾伯特,一個堅定的加爾文信徒,以宗教改革的清規教律嚴格教養兒子。
  
  1561年法王查理九世登基之時,他父親安托萬.德.波旁帶他去了巴黎。在法國宮廷中,他接觸到王室中與他年齡相仿的王子們。
  
  亨利四世的家庭
  
   * 妻子
   1. 第一個妻子:瓦盧瓦的瑪格麗特,1572年結婚,1599年離婚。
   2. 第二個妻子:瑪麗·德·美第奇,1600年結婚
   * 子女:
   1. 路易十三(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1615年娶奧地利的安妮,終年41歲。
   2. 伊麗莎白(1602年11月22日-1644年10月6日),1615年嫁腓力四世,終年41歲。
   3. 瑪麗。剋裏斯廷(1606年2月12日-1663年12月27日),1619年嫁薩伏依公爵維托裏奧·阿梅迪奧一世,終年57歲。
   4. 尼古拉。亨利(奧爾良公爵)(1607年4月16日-1611年11月17日),4歲夭折。
   5. 加斯東(1608年4月25日-1660年2月2日),1626年娶蒙龐西耶女公爵瑪麗·德·波旁(1605年-1627年),1632年娶洛林公國的瑪格列女公爵,終年51歲。
   6. 亨莉雅妲·瑪利亞(1609年11月25日-1669年9月10日),1625年嫁查理一世,終年59歲。
亨利四世(法蘭西)
  亨利四世(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法國國王 1589—1610年)
  也被稱為亨利大帝(Henri le Grand)或納瓦拉的亨利(Henri de Navarre ),法國國王(1589年—1610年在位),納瓦拉國王(稱恩裏剋三世,1572年起)。法國波旁王朝的創建者。原為法國南部又小又窮的納瓦拉王國國王,是法國瓦盧瓦王室的遠親。在1562年由頑固天主教分子挑起的鬍格諾宗教戰爭中以新教領袖的身份參戰,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善於利用敵方矛盾,成為這場內戰中笑到最後的人,在1589年加冕為法國國王,開始了波旁王朝。稱王後的表現更加證明了亨利四世的遠見卓識。
  亨利是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的第三子,母為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即鬍安娜三世),生於法國—西班牙邊境的波城。他自青年時代起就捲入了法國殘酷的宗教戰爭。作為鬍格諾派的領袖他逐漸擁有了很高的聲望。但是聖巴托洛繆慘案之後,他被軟禁在法國宮廷裏,接受法王查理九世的庇護。1584年,由於王儲阿朗鬆公爵弗朗索瓦的死,他成為了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他即位為法國國王。
  亨利四世結束了睏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爭。由於首領亨利公爵死去,長期在法國政壇占主導地位的吉斯傢族再也不能成為和平的阻礙。法國的經濟在他統治時代發展起來。亨利四世成為一個深受人民的愛戴的君主。
  1610年,亨利四世被一個據說有弒君狂的人弗朗索瓦·拉瓦萊剋刺殺。
  考慮到法國還是一個以天主教徒為多數的國度,1593年,亨利四世宣佈改宗天主教,5年後頒布了“南特敕令”,宣佈天主教為國教,同時給予新教徒充分的信仰自由,體現了在那個時代很難得的宗教寬容精神,結束了30多年的鬍格諾戰爭,充分收穫了民心。亨利四世以他的名言“要使每個法國農民的鍋裏都有一隻雞”而流芳後世,他也確實在經濟恢復上取得不錯的政績。他任用蘇利整頓財政,成效顯著。
  亨利四世是法國史上難得的人格和政績都十分完美的國王,在長期混亂之後,重新建立了一個統一且蒸蒸日上的法國。在亨利四世之後的百餘年裏,是法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幾乎稱霸歐洲大陸。由於世界史上像亨利四世這樣的傑出帝王還有很多,而亨利四世缺少一些更長遠的影響因素,因名額限製,沒有排進100個最有影響的帝王之中。
  亨利四世的家庭
  亨利四世之所以能繼位,和他的婚姻是分不開的。他娶了瓦盧瓦—昂古萊姆王室的小女兒瑪格裏特為後,後者就是著名的美女“瑪戈皇后”。他們成婚的時候,他的嶽母凱瑟琳·德·美第迪奇王後害怕信仰新教(鬍格諾派,亨利是鬍格諾信徒)涌入巴黎會引起混亂,和她的兒子查理九世策劃了臭名昭著的“聖·巴托洛繆慘案”,這件事令本不和美的夫妻關係雪上加霜。
  亨利四世1589年成為法國國王之後,他和瑪格裏特的婚姻因為沒有子嗣更顯蒼白。“他們都是多情之人,但鐘情對象不是對方”,他們的關係從平淡夫妻轉為朋友,後來兩人友好的分手,亨利四世娶了來自佛羅倫薩王族的瑪麗·德·梅迪奇,後者為他生了一個孩子,路易十三。
  1610年亨利去世,路易十三繼承王位,當時他年紀尚幼。人近中年的瑪麗王後帶着王子在聖丹尼爾大教堂加冕。在瑪麗和紅衣主教黎塞留的鬥爭中,法國開始了稱霸歐洲的步伐。(f)
  亨利四世的家庭
  第一個妻子:瓦盧瓦的瑪格麗特,1572年結婚
  第二個妻子:瑪麗·德·美第奇,1600年結婚
  子女:
  1.路易十三
  2.伊麗莎白(法蘭西的)
  3.剋裏斯廷
  4.尼古拉
  5.加斯東(奧爾良公爵)
  6.亨麗埃塔—瑪麗
亨利四世(德意志)
  亨利四世 Heinrich IV (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法蘭剋尼亞王朝(也叫薩利安王朝)的第三位德意志國王(1056年—1105年在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084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巴伐利亞公爵(1055年起)。他不是這個王朝最強大的君主,但卻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他與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間圍繞主教敘任權展開的激烈鬥爭,一直是歷史學家們最感興趣的話題。
  亨利四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的長子,母為普瓦圖的阿格尼絲。他的父親亨利三世為了確保他能繼承王位,召集諸侯提前選舉還是個幼兒的亨利四世為自己的繼承人。1054年7月17日,年僅四歲的亨利四世在帝國首都亞琛由科隆大主教赫爾曼二世加冕為德意志國王。1055年,他又在父親的授意下當選為巴伐利亞公爵。當亨利三世於1056年意外地去世時,亨利四世年僅六歲。他的寡母阿格尼絲皇后為他攝政。1062年,科隆大主教安諾劫持了年幼的亨利四世,脅迫阿格尼絲太後交出政權。安諾成為帝國的攝政後,竊取了王室領地的公爵們勢力強大起來。安諾並在1065年強迫亨利四世與莫裏恩女伯爵伯莎結婚。亨利四世在1069年公開提出要與伯莎離婚,未獲教皇允準。這一切都使亨利四世更加仇視安諾。1070年,與亨利關係緊密的不來梅大主教阿德爾伯特取代了安諾的位置。亨利四世(德意志)
  亨利四世致力於在帝國境內加強皇帝的權力。然而,實際情況是,德意志諸侯們勢力強大且不願服從任何一位皇帝,教會則在羅馬教廷發起的剋呂尼運動中變得越來越有獨立性。亨利四世冒險與這兩者同時對抗。他鞏固國王在薩剋森權力的措施(修建城堡,派遣王室衛隊駐紮)引起1073年—1075年的薩剋森暴動。亨利四世在鎮壓的同時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纔把事情平息下去。亨利四世在他的統治末期(1103年)曾首次頒布“上帝和平”,禁止諸侯私戰。
  1075年,亨利四世與教會的衝突表面化。他堅持要控製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敘任權,並拒絶讓得到教皇支持的米蘭大主教就職,為此與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發生激烈衝突。格列高利七世,長期以來是教會改革的中心人物,决心使教皇的權力凌駕於世俗統治者之上。 1075年底,格裏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幹預米蘭大主教職位的確定和授職,否則將受到逐出教會的懲罰。這就爆發了一場形式為授職權之爭的皇帝和教皇之間的公開衝突。1076年1月,亨利四世召集全德意志主教在沃爾姆斯開會,宣稱格列高利七世是一個偽僧侶,宣佈廢黜教皇格裏高利七世。在給教皇寫的回信中,亨利四世寫道:“我,亨利,以國王及全體主教的名義,嚮你宣告——下臺吧!下臺吧!在時代的洪流裏毀滅吧!”但是,響應亨利四世的主教很少,普通民衆更對皇帝的行為深感不安。作為報復式的回應,格列高利七世於1076年2月22日對亨利四世處以破門律:開除、廢黜和放逐亨利四世。按照破門律,被懲罰者不在一年之內獲得教皇的寬恕,他的臣民都要對他的解除效忠宣誓。對亨利四世致命的打擊來自德國諸侯,德意志部分諸侯立即以選舉德國國王的行動作為支持。在特裏布爾會議上,大多數公爵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內恢復教籍,他們就不再承認他的合法性。民衆也拒絶幫助皇帝;因為他已被逐出教門。亨利四世沒有足夠的兵力來製服反叛的諸侯。到1077年,情況已很明顯:除非亨利四世能重獲教籍,他的皇位就將被顛覆。
  格裏高利七世有一天在奧格斯堡用餐時突然得知亨利四世正在接近他的駐地,於是便匆匆逃往他的一位朋友托斯卡納女伯爵瑪蒂爾達的領地卡諾莎城堡。然而,亨利四世真正的意圖是請求教皇的寬恕。接着便發生了著名的“卡諾莎悔罪”事件:亨利四世在城堡外的冰天雪地中(據傳說,是赤腳)站立了三天;從1月25日到1月27日,懇求教皇原諒他的一切罪過。格列高利七世,處於兩難之中,明知亨利四世不可能信守他的承諾,終於取消了破門律。卡諾莎事件意味着羅馬教廷權力達到頂峰,但也是亨利四世一個成功的策略。破門律被迫取消,對皇權約束之工具解除了,反對皇帝的聯盟也垮臺了。此後,“卡諾莎之行”在西方世界成了忍辱投降的代名詞。
  亨利四世確實沒有咽下他受到的恥辱。在他重新得到人民的支持,並使諸侯沒有藉口反對他之後,他迅速討伐叛亂者。諸侯們已經選出了一個新國王:士瓦本公爵魯道夫。亨利四世在吃了幾個敗仗之後,將魯道夫抓獲,並砍下了後者的一隻手。格列高利七世認識到情況有變,於1080年再次對亨利四世處以絶罰(破門律)。亨利亦再度宣佈廢黜教皇,並任命一名敵對教皇剋萊芒三世,隨即率大軍進軍羅馬(1084年)。亨利四世成功地占領了羅馬,在那裏接受了偽教皇剋萊芒三世的加冕。格列高利七世棄城南逃薩來諾,他嚮盤踞在西西裏的諾曼人首領羅貝爾·吉斯卡爾求援。吉斯卡爾欣然從命。結果諾曼人確實趕走了亨利四世,但他們同時洗劫了羅馬。格列高利七世在流亡中死去(1085年)。
  亨利四世很快面對着新的叛亂。繼任教皇與德國諸侯聯合;亨利四世為此再度侵入意大利,但未能取勝(1090年)。在與韋爾夫傢族(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的傢族)和解後,他纔得以從意大利返回德國。1093年,他的長子康拉德曾經發動叛亂。在諸侯的慫恿下,他的幼子亨利蠢蠢欲動,企圖取代他的地位。1105年,這個陰謀取得了成功,王儲推翻了自己的父親,成為新國王亨利五世。亨利四世遭到兒子的監禁,但後來成功逃脫,並在列日招募到一支忠於他的軍隊。但正在他準備奪回王位時,亨利四世突然去世了。
  1106年,亨利四世在列日去世。新任教皇帕斯卡爾二世下令不得為亨利四世舉行葬禮。但列日的百姓們蔑視教皇的命令,把他們的皇帝隆重地安葬了。
  亨利四世的趨勢並不代表着政治鬥爭的結束,卡諾莎之行所埋下的仇恨種子,一直影響着以後幾代皇帝和教皇。直到1122年,百年的權力之爭讓教皇和皇帝都精疲力盡,雙方在德國西部的沃爾姆斯簽訂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協定規定:德意志境內的主教由教士自由選舉産生,而不受皇帝干涉。但是,這種選舉必須在皇帝的監督下才能有效。主教在領地上的權力由皇帝來授予,以權標作為其象徵,宗教權力由教皇授予,以指環作為其象徵。自此,皇帝與教皇的權力之爭纔告一段落。
亨利四世(英格蘭)
  亨利四世(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長子。出生在波林布魯剋。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鎮壓格洛斯特公爵叛亂。但是不久由於霍爾福德公爵的挑撥,在1395年被驅逐並沒收領地。起兵徵討理查。由於受議會擁戴而即位,開創了國王尊重議會意見的先河。
同名歷史劇《亨利四世
  Henry IV
  英國戲劇傢W.莎士比亞的歷史劇 。大約1596年首演,分為上下兩篇,取材於霍林捨德的《編年史》和一部叫《亨利五世的輝煌勝利》的舊劇。劇中兩條情節綫索交織在一起,主綫寫亨利四世的平叛業績;副綫寫亨利王子與福斯塔夫一夥鬼混,後來改邪歸正,成為英明君王的成長過程。劇中最有光彩的人物是福斯塔夫,他的出現總是伴隨着令人發噱的喜劇性場面。他和他的一夥在劇中構成一幅豐富生動的社會畫面,給主要人物提供了五光十色的活動背景。
英文解釋
  1. n.:  blue bonnet,  blue cap,  Henry IV,  Henri IV
相關詞
羅馬卡諾莎覲見神聖羅馬帝國
包含詞
瑪麗·美第奇與亨利四世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