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詞彙 : 歷史人物 : 中國音樂 : 中國 >新疆 > 哈薩剋族
您是否在尋求:干隆年间哈萨哈萨克哈萨克族东迁更多結果...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新疆、甘肅。
No. 2
  中國 少數民族之一。由古代 烏孫 、 突厥 、 契丹 和後來 蒙古 的一部分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發展而成。主要分佈在 新疆 北部,小部分散居在 青海 、 甘肅 西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多信奉伊斯蘭教。
族名
  哈薩剋族
  Kazak ethnic group
  民族概況
  我國的哈薩剋族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剋自治州、木壘哈薩剋自治縣和巴裏坤哈薩剋自治縣。少數分佈於甘肅省阿剋賽哈薩剋自治縣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薩剋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佈,哈薩剋族人口數為1250458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幾十個國傢和地區。其中絶大多數集中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使用哈薩剋語,屬於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剋普恰剋語支。哈薩剋先民曾使用過鄂爾渾——葉尼塞文、回鶻文。伊斯蘭教傳入後,1959年又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廣條件不成熟,1982年恢復使用原有文字,將新文字作為音標保留。
  國外的哈薩剋族主要分佈在哈薩剋斯坦共和國,以及一些原蘇聯國傢,以俄文字母記錄語言。哈薩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亞草原。與中國古代曾經統治過今伊犁河𠔌及伊塞剋湖四周地帶的古代民族烏孫(公元前2世紀~2世紀)、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世紀~12世紀)、哈刺契丹(12世紀)、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等有淵源關係。在現代哈薩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稱。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脫離者”。
  哈薩剋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文字係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民族歷史
  哈薩剋族傳統舞蹈哈薩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躍於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及伊犁河𠔌、伊賽剋湖一帶,是“絲綢之路”古老的開發者和經營者之一。與中國古代曾經統治過今伊犁河𠔌及伊塞剋湖四周地帶的古代民族烏孫(西漢時期,公元前2世紀~2世紀)、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世紀~12世紀)、哈刺契丹(12世紀)、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等有淵源關係。其族源主要由古代的烏孫、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大月氏,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其主要族源有塞種、月氏、烏孫、匈奴、康居、奄蔡、剋烈、剋普恰剋等塞種人為哈薩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公元前60年,漢在西域設置“都護府”,主要是由於與哈薩剋族源有關的烏孫結盟,共同擊敗了匈奴貴族,纔使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直至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土地並入中國版圖。據漢文史跡記載,塞種人叫“允戎”,世居敦煌,後被月氏排擠而西遷,遊牧於天山南北,包括阿爾泰山到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的廣大地區;烏孫歷來被認為是組成哈薩剋族的主體部落,它於公元前就遊牧於我國河西走廊一帶,後占有了伊犁河流域原塞種人的土地,和當地的塞種、大月氏融合,形成了烏孫國;在哈薩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後裔,今哈薩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曾在匈奴的控製之下;康居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國,生活在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鹹海之間以及錫爾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康居部落的稱謂作為哈薩剋族大玉茲所屬的一個部落而保留到今天;奄蔡,又叫“阿蘭”,是一個以遊牧、兼營農業的部族,是構成哈薩剋族小玉茲的主體部落;剋烈是一個人口衆多、勢力強大的古老的突厥部落,後由於成吉思汗奪取了其大部分領地,迫使其一部分西遷至阿爾泰山以西的哈薩剋草原上。在現代哈薩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稱。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避難者”、“脫離者”。
  13世紀上半葉,成吉思汗把從亞洲到歐洲凡是蒙古人馬蹄所到之處,分給了自己的四個兒子。長子術赤分得欽察草原,建立金帳汗國。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據局面。斡魯朵分得了今哈薩剋斯坦東部地區,建立“白帳汗國”,並於14世紀一度強大,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剋汗國,以錫爾河下遊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土地遼闊,人口衆多,汗王阿布爾海裏對外大肆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對內兇狠殘暴,進行野蠻統治,從而激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該汗國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剋汗的兒子剋烈和加尼別剋(吉來和紮尼別剋)蘇丹(蘇爾坦)對阿布爾海裏汗王的不滿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公開對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剋烈和加尼別剋帶着自己的部落嚮東逃入亦力把裏統屬地區,亦力把裏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遊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剋人建立了哈薩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遊牧部落紛紛前來加入。隨着汗國的壯大,到15世紀末,一個有共同名稱、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哈薩剋民族最終形成。1589年,哈薩剋人及其分佈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血緣的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剋斯坦中部地區)和大玉茲(七河流域)臣服於準噶爾部。而小玉茲(西哈薩剋斯坦)則於1731年被沙俄吞併。但是準噶爾汗封建貴族燒殺搶掠使哈薩剋人民遭到災難。1728-1730年間,哈薩剋族人民數次沉重地打擊了準噶爾貴族的入侵。18世紀中葉,清朝統一了準噶爾部,解除了哈薩剋來自準喝爾的威脅。哈薩剋三玉茲先後表示歸順清朝,特別是中玉茲和大玉茲,與清朝的關係更為密切。
  18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中國,並侵入哈薩剋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1883年,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占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剋族及其居住地區。1864年,遊牧在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剋族12個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到阿爾泰山地區。1883年,哈薩剋黑宰部落3千多戶遷入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劃界後,又有了不少哈薩剋族遷入了中國境內。至19世紀中葉,哈薩剋族占了伊犁地區居民的大多數。他們有豐富的畜牧業生産經驗,對祖國邊疆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後,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薩剋部落隸屬於伊犁將軍;北部的阿勒泰初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後劃為勒泰區(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結束了清朝對哈薩剋人民的專製統治。1912年阿勒泰的紮剋熱亞、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剋使團到了北京。
  歷史上,哈薩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為維護祖國統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過重要貢獻。19世紀後半葉,沙俄武力徵服中亞,強迫清政府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西北大片領土,使大批哈薩剋牧民遭受到殘酷統治。哈薩剋人民不畏強暴,多次起義,打擊了沙俄在中亞的統治。《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沙俄強迫伊犁各族人民遷移,遭到哈薩剋人民的頑強抵抗。不僅如此,在1855年火燒俄國“貿易圈”的鬥爭中,在1871年抵抗沙俄入侵伊犁的戰鬥以及阿勒泰地區抗俄的鬥爭中,哈薩剋人民均表現出了堅决反對外敵入侵的愛國主義精神。
  1944年~1949年,哈薩剋族人民積極參加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哈薩剋族人民進入了與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繁榮的新時代。1951年1月,甘肅省敦煌縣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員會”。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在蘭州召開了“甘青新三省邊境哈族頭人聯誼會及各族團结會”。會上討論了劃分哈薩剋族牧居區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權,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等問題,擬定了《甘青新邊境各族代表關於加強民族團结,安置邊境哈族的協議意見》。規定:甘肅以海子為中心,東至哈爾騰東端的托遜堡,西至安南壩,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爾圖,上述地區為哈薩剋族居住和放牧區域。青海都蘭方面以格爾木為中心,東至達賫,西至烏圖美仁,南至古爾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帶為哈薩剋族居住放牧區。從此,甘青新邊境的哈薩剋人民徹底結束了長期漂泊動蕩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場。1952年至1953年間,經新疆省人民政府批準,被烏斯滿匪幫裹挾到鎮西的300戶哈薩剋族牧民遷回阿勒泰。從此,巴裏坤的哈薩剋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一批批哈薩剋族牧民由甘肅、青海陸續遷回新疆。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薩剋自治區在伊寧市正式宣告成立,區下設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專區,並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托,代管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後改稱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行政區域劃分的規定,伊犁哈薩剋族自治區改稱伊犁哈薩剋自治州。
文化藝術
  哈薩剋族的遊牧文化在哈薩剋族的遊牧、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內容,創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薩剋民族文化。特別是中亞和新疆南部地區的緑洲農業文化、來自西北方向的俄羅斯文化、烏剋蘭文化、塔塔爾文化以及相當重要的中原漢文化和中國北方滿——通古斯文化都對哈薩剋文化的發展有影響。
  哈薩剋族人民在生産生活中實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哈薩剋文學包括書面文學和口頭文學,後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們在相互交流與聯繫中,將不同部落的傑出文才創作的口頭民間文學加以傳承和發展,使之日益豐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愛情長詩、民歌、諺語等,其中尤以長詩所占地位突出。據統計、哈薩剋族約有200多部長詩,代表作如《英雄塔爾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詩有《薩裏海與薩曼》、《阿爾卡勒剋英雄》等。哈薩剋族工藝美術豐富多彩。婦女會製作氈房、各種氈製品、毛製品和服飾。不少男子會製作木器、鐵器和骨器。用金銀、玉石製作的各種裝飾品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哈薩剋族愛好音樂,能歌善舞。民間樂器有“鼕不拉”。
  肉孜節
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哈薩剋族絶大多數人過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牧民們住的是一種輕便而又易於支撐和拆的氈房。他們的飲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製食品多種多樣,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們製做的馬奶子是名貴的飲料。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鼕羊皮縫製大衣,不挂布面。婦女夏天穿長的花布連衣裙,鼕季外罩對襟棉大衣。牧民鼕季戴三葉帽,熱天則紮用三角布製的頭巾。婦女頭戴白布蓋頭,蓋頭外披白布大頭巾,頭巾左上端上佩帶一件首飾,並戴耳環、戒指和手鐲。哈薩剋族人民熱情好客。對來拜訪和投宿的客人給以殷勤招待。
  哈薩剋族的喪葬習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屍體,再用白布纏身,然後進行土葬。
  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諾魯孜”節,時間在舊歷正月,過節的那一天,互相祝賀,有如漢族的春節是送舊迎新的節日。每逢節日喜慶時都舉行傳統的刁羊、賽馬和姑娘追等遊戲。哈薩剋族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薩滿教的殘餘。
  習俗 哈薩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哈薩剋族有許多禁忌,如:年輕人不準當着老人的面飲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絶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傢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傢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傢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哈薩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傢共餐。食畢大傢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面粉做成“包爾沙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調製成各種食品。 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産,如:鼕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節慶 哈薩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在那吾熱孜節裏傢傢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剋”、糖,迎喜事是哈薩剋族的傳統禮俗。
社會經濟
  1949年以前,哈薩剋族還處於宗法封建社會階段。哈薩剋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高山山麓、河𠔌、盆地。土壤肥沃,水草豐美,天山山麓和阿爾泰山南坡還是我國五大牧場之一。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哈薩剋早已總結出一整套基本生計模式。他們逐水草而居,視季節變化,遷徙到最適宜放牧的牧場,分鼕夏牧營地。也有部分哈薩剋族人兼營農業。打獵也是哈薩剋族牧民生活來源的一種補充手段,獵獲物由參加打獵者平均分配。哈薩剋牧民放牧的牲畜主要有馬、綿羊、山羊。哈薩剋騎馬、食馬肉、喝馬奶。用馬皮製品,馬在哈薩剋人民生産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的交通工具除馬外,還有駱駝、牛等。哈薩剋人民用於生産中的牧羊犬和獵鷹也特別廣泛,它們是生産中的好幫手。牧區貧富分化懸殊,少數大牧主擁有數千頭牲畜,而大多數貧苦牧民衹有少量或沒有牲畜。以阿勒泰地區為例,占人口10%的牧主占有50%的牲畜,而占90%的牧民僅占有50%的牲畜。牧場名義上為部落所有,實際為大牧主所占有。由部落頭人、宗教上層和牧主所組成的封建統治階級,對貧苦牧民進行殘酷剝削。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哈薩剋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進入了民族平等、團结、互助友愛和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新時期。1954年11月伊犁哈薩剋自治州成立,同年先後成立了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剋族自治州(該自治州的哈薩剋族於1984年遷回新疆巴裏坤地區)、甘肅阿剋塞哈薩剋自治縣、新疆木壘哈薩剋自治縣、新疆巴裏坤哈薩剋自治縣。哈薩剋族地區相繼實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哈薩剋的畜牧業在建國前長期處於停滯狀態,實現合作化以後,采取各種措施,逐步改變了畜牧業的舊面貌,促進了畜牧業生産的大發展。在“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方針指導下,農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建國後,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在哈薩剋族地區大力發展工業,著名的剋拉瑪依油田和獨山子油田、伊犁榨油廠、布爾津面粉廠、塔城和阿勒泰的面粉廠、阿勒泰的水電廠等,都是由國傢投資在短期內建成的。第二條歐亞大陸橋在伊犁哈薩剋自治州阿拉山口出境。哈薩剋族居住的地區在嚮西開放中處於前緣陣地。對外開放與對外貿易發展很快。
不可缺少的人物
  薩合木.努爾哈力(據資料表明此人人生活在於伊犁哈薩剋自治州特剋斯縣區)
  哈薩剋族最偉大的英雄,是哈薩剋族人稱為神仙的偉大人物!
  哈薩剋族的居住
  由於哈薩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為了適應遊牧生活的需要,他們的先祖創造了一種造型別緻,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氈房。
  氈房是哈薩剋族民間建築,適宜於春、夏、秋季轉場搬遷的一種簡易住房。鼕天則在鼕季牧場(俗稱“鼕窩子”)修建平頂土房。氈房由圍墻、房桿、頂圈、房氈、門組合而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下部圓柱形四周是用橫竪交錯相連而成的紅柳木柵欄構成的圍墻。頂部有天窗,覆以活動的氈子,用以通風。有的房頂氈上飾有紅色或其他色彩圖案。氈房門較小,是雕刻着花紋的雙扇木板門,哈薩剋語稱“斯剋爾菜烏剋”,一般高1.5米,寬0.8米,離地面較高,以防積雪和嚴寒,門多開嚮東南,以避北風,氈房門外挂有用芨芨草草編織的夾有一層花氈的門簾,鼕春天放下門簾擋風雪,夏天捲起,通風涼爽。氈房內都備有長木桿,用來預木圈頂的頂氈。
  氈房一般分為四種:簡易小氈房,4塊、6塊、8塊房墻的氈房。氈房內的陳設與佈置都有一定的講究,一般分住人、待客、堆放物品與做飯等幾個部分。進入氈房中間對着天窗處是做飯的地方。氈房上半部鋪有一塊大地毯,地毯上面的撐桿上挂有帷簾,地毯上白天是吃飯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用帷幕分開,作為臥室。
  鼕房:哈薩剋牧民一般從11月至來年4月住在鼕牧場。鼕牧場的房屋一般建在避風雪的河𠔌或山𠔌中。這種房屋結構結實耐用,形狀是圓頂式樣,哈薩剋語稱之為“雪夏拉”,多用木料或石料製成。房屋外形是四方平頂,屋內有鐵皮爐子或土砌爐竈。圍墻是用石塊或土坯砌成,高約2.5米,上面有許多撐桿式的細木椽,椽子下端固定在圍墻頂上,上端則連接在房子的頂圈,然後放上編織好的葦席或樹枝條,屋內頂上4根或6根頂柱,上面再抹上一層草泥。哈薩剋族人民一般就在這種房屋裏過鼕。
中國服飾
  哈薩剋族服飾
    哈薩剋族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褲、襯衣、長褲、坎肩、袷袢等。皮褲肥大,主要是鼕季穿用。襯衣、長褲多選用白布為原料製作而成,襯衣采用套頭式,青年男子還喜歡在衣領處綉有花紋圖案,五顔六色,十分漂亮。婦女多穿以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縫製的連衣裙,喜歡選用紅、緑、淡藍色。姑娘和少婦的連衣裙,袖子綉花、下襬縫花邊,十分豔麗。婦女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
百科大全
  hasakezu
  哈薩剋族
  Kazak nationality
    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哈薩剋族)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剋自治州、木壘哈薩剋自治縣和巴裏坤哈薩剋自治縣。少數分佈在甘肅省阿剋賽哈薩剋自治縣。人口為907582人(1982)。使用哈薩剋語,屬阿爾泰語係 突厥語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剋文,1959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恢復使用原有文字,將新文字作為音標保留。
     賽裏木湖畔哈薩剋牧民一傢
    族源 哈薩剋族與中國古代曾經統治過今伊犁河𠔌及伊塞剋湖四周地帶的古代民族烏孫(公元前2世紀~2世紀)、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世紀~12世紀)、哈□契丹(12世紀)、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等有淵源關係,在現代哈薩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稱。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避難者”、“脫離者”。
    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剋□國,以錫爾河下遊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年,□國有兩個蘇爾坦(吉來和紮尼別剋),由於內訌嚮東逃入亦力把裏統屬地區,亦力把裏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遊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剋□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剋人建立了哈薩剋□國。1589年,哈薩剋人及其分佈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血緣的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剋斯坦中部地區)和大玉茲(七河流域)臣服於準噶爾部。而小玉茲(西哈薩剋斯坦)則於1731年被沙俄吞併。哈薩剋三玉茲在18世紀中葉曾先後表示歸順清朝,特別是中玉茲和大玉茲,與清朝的關係更為密切。
    歷史發展 清初,蒙古準噶爾□統治了西域。17世紀70年代,其首領噶爾丹勢力嚮南擴展至南疆、青海,嚮西進攻哈薩剋等族,迫使哈薩剋族離開原牧地。18世紀初,哈薩剋等族人民開展了反對準噶爾□的鬥爭。1723年,準噶爾□封建貴族在塔拉斯河流域地區燒殺擄掠,使哈薩剋族人民遭受了大災難。1755~1757年,清朝統一了準噶爾部,解除了哈薩剋族來自準噶爾的威脅。由於哈薩剋的三個玉茲曾先後表示歸順清朝,部分牧民遷到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區放牧。
    18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中國,並侵入哈薩剋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1883年,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占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剋族及其居住地區。1864年,遊牧在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剋族12個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在阿爾泰山地區。1883年,哈薩剋黑宰部落3千多戶遷入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劃界後,又有不少哈薩剋族遷入中國境內。至19世紀中葉,哈薩剋族占了伊犁地區居民的大多數。他們有豐富的畜牧業生産經驗,對祖國邊疆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後,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薩剋部落隸屬於伊犁將軍;北部的阿勒泰初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後劃為阿勒泰區(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結束了清朝對新疆的專製統治。新疆先後為楊增新、金樹仁、盛世纔等軍閥統治。盛世纔統治時期,中國共産黨人迫使他采取一係列進步措施,如成立哈薩剋、柯爾剋孜文化促進會,發展生産和教育事
法文解釋
  1. n.  ethnie kazak, les Kazak
  2. n.  ethnie kazak / les Kazak
相關詞
習俗娛樂活動民族文化群衆性體育活動百科大全文化建築民俗
民居少數民族運動風俗音樂藝術民歌服飾
生育新疆人物高級幹部交際柯爾剋孜族更多結果...
包含詞
哈薩剋族賽馬哈薩剋族服飾
哈薩剋族民歌哈薩剋族摔跤
哈薩剋族割禮哈薩剋族舞蹈
哈薩剋族演員哈薩剋族導演
哈薩剋族婚俗哈薩剋族岩畫
哈薩剋族風情哈薩剋族服裝
哈薩剋族謎語前山哈薩剋族鄉
喬仁哈薩剋族鄉阿剋塞哈薩剋族
哈薩剋族的係譜哈薩剋族的印記
哈薩剋族的氈房哈薩剋族的狩獵
哈薩剋族薩滿教哈薩剋族的口號
哈薩剋族的歷法哈薩剋族的月名
哈薩剋族民俗文化阿什裏哈薩剋族鄉
清水河哈薩剋族鄉塔西河哈薩剋族鄉
石梯子哈薩剋族鄉獨山子哈薩剋族鄉
上戶溝哈薩剋族鄉三工河哈薩剋族鄉
烏拉臺哈薩剋族鄉哈薩剋族馬上摔跤
哈薩剋族阿依特斯五馬場哈薩剋族鄉
哈薩剋族民間謎語柏楊河哈薩剋族鄉
哈薩剋族的手工業哈薩剋族的贊馬麯
哈薩剋族的方向觀哈薩剋族名的含義
阿剋塞哈薩剋族自治縣巴裏坤哈薩剋族風俗習慣
哈薩剋族社會歷史調查旱卡子灘哈薩剋族鄉
德外裏都如剋哈薩剋族哈薩剋族的愛情長詩
德外都如剋哈薩剋族哈薩剋族牧民的鼕季住房
哈薩剋族的紀年和紀月法哈薩剋族的農業和農民
哈薩剋族的商品交易哈薩剋族的民間文學
哈薩剋族招待客人的禮節哈薩剋族年代演出的歌劇
乾隆年間哈薩剋族的東遷哈薩剋族家庭及遺産繼承法
哈薩剋族的動物故事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剋族社會歷史調查
中國共産黨阿剋塞哈薩剋族自治縣委員會黨校阿剋塞哈薩剋族自治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阿剋塞縣哈薩剋族自治縣安康醫藥有限責任公司阿剋塞哈薩剋族自治縣聯通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
年由青海遷回新疆的哈薩剋族新疆哈薩剋族東遷甘肅和青海
解放前甘肅青海的哈薩剋族返回新疆哈薩剋族牧民所負擔的各級官員薪俸
阿剋塞哈薩剋族自治縣衛生防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