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薩剋民族歷史簡略
大約公元前20世紀,在裏海(Kas - py)邊岸和高加索(Kav - Kas)山頂生活着一些人。Kas-py意為生活在海邊的人,Kavkas意為“鳥飛不過”,即生活在高原上的人。這些人因占據着中亞最西部,被當時生活在中亞地帶的稱為“邊境上的看守人”,“自由自在的戰士”。後來不抵來自東方的伊賽多涅斯人和斯基擡人的攻擊,這些遊牧種族不得不拋下自己的傢園,南遷至伊朗以北。公元前18世紀這些人又遷北歸,發現昔日的傢園已被強悍的馬背上的弓箭手阿蘭人所占領。逐上移至邙吉斯塔戊一帶,到公元前的6,7世紀,被當地的阿蘭人所同化。歷史上衹留下《哈薩剋亞草原》的名稱。羅馬大帝康士坦丁留給兒子的遺囑中說:“。。。在那外圍有着哈薩剋亞大草原,再過哈薩剋亞就是阿蘭”康士坦丁大帝是913 - 959年代之間稱帝之。
與哈薩剋人有歷史淵源關係的一個重要的種族是辛梅裏安人(Cimmerians哈薩剋語中說Shwmer)。公元前750至700年被來自西西伯利亞的斯基太人趕出中亞草原之前,梅裏安人在遼闊的哈薩剋草原上展現了自己的燦爛而優秀的文化。他們稱自己是太陽之子,所以將Ra(梅裏安語,日神也)作為自己的崇拜對象。和草原上的其他種族一樣屬於歐羅巴人種的梅裏安人的語言歸屬,在歷史學上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歐洲的歷史學家們竭力於證明他們是屬於印歐語種,而著名的突厥學家,語言考古學家歐勒加斯.蘇賚曼在其《亞西亞》,《1001個詞》等書中用種種實證證明他們是屬於突厥語係。不管歷史學家們怎麽說,梅裏安人的確是後來形成哈薩剋民族的族源之一。
斯基泰人(Skythan),又譯作西徐亞人或是斯奇提亞人,這是希臘人對他們的稱呼,而他們根據國王的名字自稱為斯科洛托伊人(Skythai) 。在大約公元前兩千紀早期,他們就已定居在歐亞大草原中部的北方,公元前8 世紀末開始嚮西遷徙,進入小亞細亞半島。他們參與了亞述、米底的爭霸,因而從公元前7 世紀起,這些文明古國的史書中開始出現有關他們的記載。他們勇猛、兇悍,善於打造鋒利的鐵製武器,他們騎馬作戰,機動性高,戰鬥力強,憑藉這些,他們“在公元前第七世紀到第三世紀期間也如往常一樣仍是為俄羅斯草原上的主人”。
與哈薩剋歷史有關的還一個重要種族是烏孫。公元前2世紀初葉,烏孫與月氏均在今甘肅境內敦煌祁連間遊牧,北鄰匈奴。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據《漢書•張騫傳》),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剛誕生,由匈奴冒頓單於(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養成人,後來得以復興故國。公元前177~前176年間,冒頓單於進攻月氏。月氏戰敗西遷(西遷時間另有兩說:一說為公元前3世紀末;一說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單於時),至伊犁河流域,趕走久在當地遊牧的塞人。後老上單於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合力進攻遷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敵,逐步塞人後塵亦南遷大夏境內(另說約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間),但也有少數人仍然留居當地。在塞人與月氏大部南下以後,烏孫便放棄了敦煌祁連間故土,遷至伊犁河流域與留下來的塞人,月氏一道遊牧。
和斯基太人一同在哈薩剋草原上生活着的,與哈薩剋族族原有關的其他種族,比如薩爾馬特人(Sarmatian) 、馬薩格泰人(Massagetae ,也作瑪薩該依塔人、馬薩格太人等) 、塞種人(Saka) 伊賽多涅斯人(Issedonians)等屬於歐羅巴人種的突厥民族,以及後來的匈奴人,塞爾柱剋人等各個種族在形成哈薩剋族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流年似水,上面的世界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各種族慢慢地消落了下來。新的種族擡頭,形成新的文化模式並將比自己之前的種族融入到自己的民族中來,同化。哈薩剋草原上出現了又一個強大的種族式文化 --庫曼(剋普恰剋)文化。剋普恰剋也是西突厥中的一個部落,
在中國史籍中叫做“欽察”【當初正是由於受到欽察人的壓力,烏古思-土庫曼人才大批西遷,其中的一部遷至小亞細亞,發展成為日後的奧斯曼土耳其,俄羅斯人稱他們為“波羅維齊”,而在東歐、拜占庭的史籍中則叫做“庫曼”。欽察是西突厥西北部最活躍的一個部落,他們嚮西、南兩個方向的發展都很積極。嚮西,他們 一路戰勝了伏爾加河、頓河、第涅伯河、德涅斯特河流域的哈紮爾人、保加爾人 和佩徹涅格人,一直行進到多瑙河畔,還多次打敗羅斯人、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嚮南,他們則逐步占據了裏海、河中之間的廣大地區,使得原本遊牧於此的烏古思部落紛紛嚮南、嚮西遷移。於是欽察人勢力大盛,歐亞間的那一大片草原也 被叫做“欽察草原”,而歐洲的商人要想從陸路去東方,就必然會經過欽察人的領地,因此,他們認為在亞洲掌握庫曼語(即欽察語)就跟在歐洲掌握拉丁語(或者說像今天我們掌握英語)一樣重要,為此,當時的歐洲還專門出了一本《庫曼語匯編》這部《匯編》也成為後世突厥學家們研究古突厥語言的寶貴材料】。
蒙古西徵時,欽察和俄羅斯(當時叫斡羅思)組成聯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終於擋不住蒙古的鐵騎,拔都在徵服了欽察和斡羅思全境後,建立了金帳汗國,因為汗國境內以欽察人為主,所以也叫做欽察汗國。金帳汗國不久便在其東部領土上分出了白帳汗國。
世界哈薩剋人分佈圖哈薩剋汗國的歷史
15世紀,白帳汗國發生內訌,分裂出諾蓋汗國和烏孜別剋(月即別)汗國等。
1456年,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剋之子剋烈汗(又譯作剋拉依汗),乘烏茲別剋阿不勒海爾汗敗於瓦剌之機,與賈尼別剋汗(阿布賽義德)一起,率領部分遊牧部落嚮東遷徙,進入巴爾喀什湖以南我國明代西域察合臺後裔政權亦力把裏(東察合臺汗國)境內,在楚河、塔拉斯河廣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哈薩剋汗國。人類歷史上消失至2千年之久的“哈薩剋”名字。
哈薩剋汗國建立後,剋烈汗、賈尼別剋汗與亦力把裏統治者聯盟,共同對抗阿不勒海爾汗。
1468年鼕,利用阿不勒海爾汗在往徵哈薩剋汗國途中喪生,烏茲別剋汗國內亂之機,徵服東欽察草原各遊牧部落,乘機占領錫爾河流域的卡臘套山大部分地區。附近哈薩剋部落紛紛歸附,逼使烏茲別剋繼位者穆罕默德•昔班尼汗逃往帖木兒汗國的土耳剋斯坦城。
1470年,又率軍攻土耳剋斯坦城,迫昔班尼逃往布哈拉。隨着軍事的勝利,汗國領土不斷擴展至巴爾喀什湖西北廣大草原及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直至中亞塔什幹、安集延、撒馬爾罕等地。並不斷與南遷的烏孜別剋人和察合臺汗國中從遊牧轉嚮定居的蒙古人融合,人口增至20餘萬。
16世紀初,哈薩剋汗國在賈尼別剋汗之子哈斯木統治時期(1511~1523年或1508—1518年),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達到空前繁榮。哈斯木汗聯合東察哈臺汗國統治者,與昔班尼汗進行了長期戰爭。對內統一哈薩剋諸部,其領地南部包括錫爾河流域及其城市,東南包括七河流域,東北達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西部至雅剋河流域。首府從錫晏那剋城遷至土耳剋斯坦城。
1513年,與賽德汗締結反對塔什幹統治者的聯盟,和鄰近地區特別是中亞農業區及城市的商業貿易甚為頻繁,並采取措施促進哈薩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使汗國人口增至100餘萬,兵額達30萬。
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鞏固自己的統治,結合當時社會情況,哈斯木汗在自古相傳的習慣法基礎上進行整理,於著名的比會議上,製定通過了哈薩剋汗國第一部法典,即《哈斯木汗國名鑒》,世稱《哈斯木汗法典》或《明顯法律》。其中包括財産法:關於解决牲畜、牧場、土地訴訟的規定;刑事法:關於殺人、搶掠人口和牲畜、盜竊等刑事犯罪的判刑規定;兵役法:有關組建軍隊、兵役義務規定;使臣法:挑選使臣的條件,指出使臣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熟悉各國情況,能言善辯,精通外交禮節等;民事法:有關婚喪等禮俗和節日慶典等具體規定。
1523年,哈斯木汗卒,汗國內發生爭奪汗位的鬥爭。哈斯木汗之子馬瑪什繼位不久被殺,哈斯木汗堂弟塔赫爾即汗位。他對內暴虐無道、倒行逆施,對外則不分敵友,四處出擊,使汗國走嚮衰落。至布達什時(1533—1538年在位),汗國處於分裂狀態,諸部落自立可汗,各據一方。
哈薩剋民族歷史簡略
1538年,哈斯木汗之子哈剋那札爾為可汗後,在長達42年中,平定內亂,恢復與鄰國之友好關係,加強哈薩剋、吉爾吉斯同盟,為汗國中興時期。後經契戛依、塔吾勒汗,至1598年(明萬歷二十六年),額什木即汗位後,與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統治者簽訂和約,規定塔什幹城及其周圍地區在240年內歸哈薩剋汗國管轄。並與中亞各國建立貿易關係,還用武力討平塔什幹統治者吐爾遜•穆罕默德的叛離,使哈薩剋汗國重歸統一。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處理汗國內各種事務和刑事犯罪案件,他對《哈斯木汗法典》進行了補充,形成《額什木汗習慣法》,也稱《古用法律》。其補充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可汗有權製定適合他自己汗國的法律;比應當有專門的辦事機構;巴圖爾應師出有名並戰必取勝;尊敬有學問的人。。
1628年,額斯木汗卒後,子楊吉兒(江格爾)汗繼位。其東部準噶爾強盛起來,常攻打哈薩剋汗國。楊吉兒與布哈拉汗及葉爾羌汗聯合,共同反擊準噶爾貴族的進攻。
1652年,楊吉兒汗在與準噶爾戰爭中陣亡後,哈薩剋汗國內部統治集團間爭權奪利,較有勢力的蘇丹自立為汗,各霸一方。
1680年,額斯木汗之子頭剋汗(泰吾坎汗)繼位後,即着手消除汗國內的分裂狀態,加強汗權和地位,維護各部間的團结,采取各種措施控製三個玉茲,限製各兀魯思的獨立活動。經常召集大、中、小玉茲的汗和比在塔什幹開會,商討國內外重大事務,使哈薩剋汗國又出現安定統一的局面。但在其統治時期,由於準噶爾貴族侵占了哈薩剋東部地區,哈薩剋人擁有的牧場大為縮小,內部爭奪牧場的糾紛時有發生,人命案件日益增多。因此,頭剋汗審時度勢,將土地法從財産法中分離出來,從刑事法中析出償命法,並對寡婦轉房作了具體規定,以法律形式來解决當時遇到的新問題。即將《哈斯木汗法典》的五項條款修改並補充為七項,增添了土地法和償命法,稱之為《七項法典》,或稱《頭剋汗法典》。
1718年,頭剋汗逝世後,哈薩剋汗國逐漸衰落,各玉茲的小汗不服從大可汗的管轄,各自為政。
1755—1757年,清朝統一西北地區,解除了哈薩剋汗國來自準噶爾貴族的威脅。大、中、小三個玉茲,曾先後表示歸順清朝,部分牧民遷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區放牧。
18世紀中葉起,沙俄勢力加緊侵入哈薩剋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為了加強對西伯利亞及其以南土著諸部落的統治,當時西伯利亞總督斯佩蘭斯秉承沙皇的旨意,搜集哈薩剋的習慣法、判例,並根據沙俄統治者的需要,作了某些補充,於1822年製定了《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此指哈薩剋)人法規》,並於1824年付諸實施。
沙俄根據《法規》,將中玉茲領地分為8個區,歸西西伯利亞所屬的鄂木斯剋州管轄。小玉茲則被分成西、中、東3個區,並強迫小玉茲5萬哈薩剋人遷至烏拉爾和伏爾加河下遊一帶居住。規定由50至70帳(戶)組成一個阿吾勒,由10至12阿吾勒聯合成一個伏勒斯特(小區),由15至20伏勒斯特構成一個奧剋魯剋(大區)。由長者治理阿吾勒,蘇丹管轄伏勒斯特。治理奧剋魯剋的則是公職人員,由大蘇丹和4個助手(兩位俄國人、兩位哈薩剋人)組成。哈薩剋人每年必須嚮沙俄交納賦稅和服各種勞役。哈薩剋汗國至此徹底解體。此後,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占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剋族及其居住地區。哈薩剋族紛紛東遷,如1864年,遊牧於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剋族12個剋烈部落,因不堪沙俄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於阿勒泰以南的薩塢爾山一帶遊牧。
哈薩剋族被譽為“沒有乞丐的民族”這與它的習俗有關。
新疆哈薩剋人的分佈範圍長期的草原生活,牧民們為了生存,與野獸搏鬥,與大自然搏鬥,形成了互助的風俗。如誰傢遭到風雪災害,人有病,牲畜有了損失,附近的牧民都回送穿、送錢、送牲畜等。被援助者若不接受幫助,便被視為是破壞禮俗的人。同樣,不幫助別人的人,也就失掉了被人幫助的權利。
另外,哈薩剋族流行着一種饋贈製,凡一同放牧、帳篷搭在一起的牧民,第一次做出的食品要互相饋贈,請發傢分享;新鄰居首次相見,每傢要送他一壺茶,一個饢,以示歡迎,這就是他們的禮俗,叫做“伊肉力剋”。
哈薩剋的蘋果之城—阿拉木圖
阿拉木圖歷史悠久,古代中國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裏。城市始建於1854年,1867年成為土耳其斯坦—總督轄區的行政中心。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它成為獨立的哈薩剋斯坦共和國首都。由於阿拉木圖地處邊疆地區,城市擴展餘地有限,1994年哈薩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遷往中北部的阿斯塔納。1998年正式遷都,新首都正在建設中。
阿拉木圖是一座風光獨特、令人神往的中亞名城。它位於天山外伊犁阿拉套山脈的北坡,市區滿目蒼翠,郊外峰巒起伏,遠處天山頂上白雪皚皚,城內高層建築鱗次櫛比。源自崇山峻嶺的溪流穿越市區及近郊,留下一片豐土沃壤。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漫山遍野都是果園,尤其是蘋果園。這裏産的大蘋果香甜可口,遠近聞名。在哈薩剋語中,阿拉木圖就是“盛産蘋果的地方”或“蘋果城”的意思。阿拉木圖有“蘋果之城”的美譽。 | | Hasake
哈薩剋
Kazakhstan
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位於蘇聯亞洲部分的西南部,東與中國的新疆接壤,南鄰吉爾吉斯、烏茲別剋、土庫曼各加盟共和國,西瀕裏海,北與俄羅斯聯邦相連接。面積約270萬平方公裏,占蘇聯面積12%強,僅次於俄羅斯聯邦。人口約1500萬(1985),平均每平方公裏僅 5.6人,遠低於蘇聯平均水平。俄羅斯人占40.8%,哈薩剋人占36%,烏剋蘭人及德國人各占6.1%,餘為韃靼人、烏茲別剋人及白俄羅斯人等。加盟共和國由19個州組成,習慣上分為東、南、西、北、中 5部分。首都阿拉木圖。
地處蘇聯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嚮南部山地的過渡地帶。最北部為平原;中部為東西長約1200公裏的哈薩剋丘陵,海拔一般300~500米,最高點達1565米;東緣多山地;西南部屬圖蘭低地和裏海低地。半荒漠和荒漠地帶占全境面積的60%。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7月平均氣溫北部19℃,南部28~30℃,鼕季寒冷,1月平均氣溫北部-18℃,南部-3℃。熱量和陽光充足,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均大。幹旱少雨,北部年降水量300毫米,屬草原帶;中、南部年降水量100~200毫米,為大面積半荒漠帶和荒漠帶。西南部山𠔌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高山區可達800~1000毫米。全境大部分屬內流流域。主要河流有錫爾河、烏拉爾河、恩巴河、伊□河和額爾齊斯河等,大部分註入內陸湖泊。多鹹水湖,除裏海和鹹海部分湖區位於境內外,尚有巴爾喀什湖,齋桑泊和阿拉湖等。
礦産資源豐富。銅、鉛、鋅、鉻的儲量居蘇聯首位,多分佈於東半部。煤、鐵、石油、天然氣、鋁土礦、磷灰石等儲量也很豐富,煤、鐵及鋁土礦多分佈於中北部,石油、天然氣多集中於裏海沿岸低地,磷灰石礦多在南部。
大部分地區原為哈薩剋□國領土,19世紀上半葉逐漸被沙俄吞併。十月革命前工礦業有所發展。1920年建立蘇维埃自治共和國,屬俄羅斯聯邦,1936年改為哈薩剋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工業以冶金、煤炭、石油開採、機械製造為主。銅、鉛、鋅産量居全蘇首位;鋁土礦開採、氧化鋁生産和鎂、鈦、釩、鎢以及其他稀有金屬的開採與冶煉,在蘇聯均占重要地位。蘇聯第五大鋼鐵基地,生鐵和鋼産量均占蘇聯4%強,商品鐵礦石産量占蘇聯10%左右。蘇聯第三大煤炭生産基地,年産量1億噸以上,占蘇聯15%左右。機械工業以為當地采礦、加工服務的重型機械製造為主。蘇聯主要商品糧食基地之一,以春小麥種植為主,多分佈於北部草原地帶,糧食産量占蘇聯的13%,還産棉花、甜菜和煙草等。蘇聯重要的放牧業基地,牧場占農業用地的80%,羊的總頭數和羊毛産量占蘇聯第二位,僅次於俄羅斯聯邦。
交通運輸以鐵路為主,1980年鐵路營運里程14240公裏。公路運輸里程10.46萬公裏,其中硬路面7.6萬公裏。
主要經濟中心有阿拉木圖(食品、紡織、機械)、卡拉幹達(煤炭、鋼鐵、機械)、埃基巴斯圖茲(煤炭、火電)和傑茲卡茲甘(有色金屬冶煉)等。
(陳纔)
| | - n.: Kazakstan, Kazakh, Kazakhstan
| | 哈薩剋共和國, 哈薩剋斯坦 | | 企業 | 雜志 | 中亞 | 宣傳 | 人物 | 民族 | 蒙古族 | 地理 | 新疆 | 官員 | 哈尼巴提沙布開 | 貨幣 | 狗 | 犬 | 牧羊犬 | 鷹 | 牧民 | 塔城地區 | 額敏縣前進 | 畫傢 | 吉尼斯紀錄 | 民族英雄 | 跆拳道 | 跆拳道級別 | 更多結果... |
| | 哈薩剋族 | 哈薩剋人 | 哈薩剋的 | 哈薩剋狗 | 哈薩剋區 | 哈薩剋牛 | 哈薩剋馬 | 哈薩剋文 | 哈薩剋羊 | 哈薩剋語 | 哈薩剋特 | 哈薩剋村 | 哈薩剋斯坦 | 中國哈薩剋 | 哈薩剋大陸 | 哈薩剋羊毛 | 哈薩剋高地 | 哈薩剋馴鷹 | 哈薩剋丘陵 | 哈薩剋汗國 | 哈薩剋婚俗 | 東哈薩剋州 | 伊犁哈薩剋 | 木壘哈薩剋 | 哈薩剋傢訪 | 哈薩剋大學 | 哈薩剋音樂 | 哈薩剋拜村 | 哈薩剋身體 | 哈薩剋斯坦階 | 哈薩剋族民歌 | 哈薩剋族摔跤 | 哈薩剋族服飾 | 哈薩剋族賽馬 | 哈薩剋牧羊犬 | 哈薩剋貢馬圖 | 哈薩剋墳遺址 | 哈薩剋族割禮 | 哈薩剋族舞蹈 | 哈薩剋族導演 | 哈薩剋族演員 | 哈薩剋共和國 | 巴裏坤哈薩剋 | 哈薩剋族婚俗 | 哈薩剋共産黨 | 哈薩剋姑娘追 | 哈薩剋謎語集 | 哈薩剋族謎語 | 哈薩剋小紅花 | 哈薩剋族風情 | 哈薩剋族服裝 | 哈薩剋鋼鐵廠 | 哈薩剋族岩畫 | 哈薩剋的族源 | 哈薩剋買裏村 | 巴什哈薩剋村 | 東哈薩剋斯坦州 | 北哈薩剋斯坦州 | 南哈薩剋斯坦州 | 西哈薩剋斯坦州 | 哈薩剋不力開村 | 哈薩剋斯坦堅戈 | 哈薩剋傳統節日 | 前山哈薩剋族鄉 | 哈薩剋斯坦國徽 | 哈薩剋斯坦國防 | 喬仁哈薩剋族鄉 | 哈薩剋斯坦國旗 | 哈薩剋斯坦國歌 | 哈薩剋斯坦大學 | 哈薩剋斯坦城市 | 哈薩剋斯坦教育 | 哈薩剋斯坦總統 | 阿剋塞哈薩剋族 | 哈薩剋斯坦銅礦 | 哈薩剋語言文學 | 哈薩剋語言教育 | 哈薩剋遊牧稅則 | 哈薩剋與哥薩剋 | 哈薩剋族的口號 | 哈薩剋族的歷法 | 哈薩剋族的係譜 | 哈薩剋族的印記 | 哈薩剋族的氈房 | 哈薩剋族的狩獵 | 哈薩剋族薩滿教 | 哈薩剋族的月名 | 哈薩剋特色飯莊 | 哈薩剋風味餐廳 | 阿亞剋哈薩剋村 | 哈薩剋布力開村 | 哈薩剋買裏社區 | 哈薩剋艾日剋村 | 伊犁哈薩剋自治州 | 木壘哈薩剋自治縣 | 哈薩剋斯坦社會黨 | 哈薩剋斯坦國傢隊 | 哈薩剋族民俗文化 | 塔西河哈薩剋族鄉 | 清水河哈薩剋族鄉 | 烏拉臺哈薩剋族鄉 | 阿什裏哈薩剋族鄉 | 三工河哈薩剋族鄉 | 上戶溝哈薩剋族鄉 | 獨山子哈薩剋族鄉 | 石梯子哈薩剋族鄉 | 哈薩剋族馬上摔跤 | 哈薩剋斯坦祖國黨 | 哈薩剋斯坦共産黨 | 哈薩剋族阿依特斯 | 五馬場哈薩剋族鄉 | 前山哈薩剋民族鄉 | 哈薩剋族名的含義 | 哈薩剋族的贊馬麯 | 哈薩剋族的手工業 | 哈薩剋族的方向觀 | 哈薩剋斯坦共和國 | 柏楊河哈薩剋族鄉 | 哈薩剋拉艾日剋村 | 哈薩剋族民間謎語 | 巴裏坤哈薩剋自治縣 | 阿剋塞哈薩剋族自治縣 | 三工河哈薩剋民族鄉 | 塔西河哈薩剋民族鄉 | 哈薩剋斯坦—天山造山係 | 巴裏坤哈薩剋族風俗習慣 | 哈薩剋族社會歷史調查 | 哈薩剋斯坦國際航空 | 伊犁哈薩剋自治州概況 | 巴裏坤哈薩剋自治縣概況 | 木壘哈薩剋自治縣概況 | 哈薩剋斯坦共和國國旗 | 石梯子哈薩剋民族鄉 | 上戶溝哈薩剋民族鄉 | 旱卡子灘哈薩剋族鄉 | 哈薩剋斯坦國傢足球隊 | 清水河哈薩剋民族鄉 | 阿什裏哈薩剋民族鄉 | 德外裏都如剋哈薩剋鄉 | 卡子灘哈薩剋民族鄉 | 德外裏都如剋哈薩剋族鄉 | 哈薩剋斯坦鮑爾讓少年軍校 | 哈薩剋斯坦國立藝術學院 | 哈薩剋斯坦國立師範大學 | 哈薩剋超級足球聯賽 | 德外裏都如剋哈薩剋民族鄉 | 哈薩剋斯坦空中機動部隊 | 哈薩剋斯坦伊斯蘭教 | 哈薩剋斯坦國傢圖書館 | 伊犁哈薩剋自治州博物館 | 哈薩剋斯坦石油公司 | 烏拉臺哈薩剋民族鄉 | 哈薩剋斯坦天山造山係 | 乾隆年間哈薩剋族的東遷 | 業餘哈薩剋柯爾剋孜劇團 | 木壘哈薩剋自治縣中醫醫院 | 哈薩剋族的愛情長詩 | 哈薩剋族的動物故事 | 哈薩剋族招待客人的禮節 | 哈薩剋族年代演出的歌劇 | 哈薩剋族家庭及遺産繼承法 | 哈薩剋族的民間文學 | 哈薩剋族的商品交易 | 哈薩剋族的農業和農民 | 哈薩剋族的紀年和紀月法 | 哈薩剋族牧民的鼕季住房 | 柏楊河哈薩剋民族鄉 | 巴裏坤哈薩剋自治縣皮革廠 | 哈薩剋民族名稱的傳說 | 哈薩剋斯坦能源公司 | 哈薩剋人民永遠跟着毛主席 | 德外都如剋哈薩剋族鄉 | 當代哈薩剋斯坦民族關係研究 | 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剋族社會歷史調查 | 哈薩剋跨國民族社會文化比較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哈薩剋斯坦共和國政府關於相互承認學歷和學位證書的協定 | 伊犁哈薩剋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勤工儉學勞務活動管理的通知 | 新疆伊犁哈薩剋自治州友誼醫院 | 伊犁哈薩剋自治州社會用字管理辦法 |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哈薩剋斯坦國傢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剋斯坦共和國21世紀合作戰略 | 新疆伊犁哈薩剋自治區友誼醫院 | 哈薩剋斯坦武裝力量軍事學院 | 哈薩剋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新疆木壘哈薩剋自治縣中醫院 | 新疆木壘哈薩剋自治縣人民醫院 | 木壘哈薩剋自治縣民族工藝刺綉廠 | 阿勒泰市鑫達哈薩剋工藝製品有限公司 | 阿剋塞哈薩剋族自治縣衛生防疫站 | 木壘哈薩剋自治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 伊犁哈薩剋自治州衛生防疫站 | 伊犁哈薩剋自治州伊寧痔瘻醫院 | 新疆伊犁哈薩剋自治州中醫院 | 新疆伊犁哈薩剋自治州婦幼保健院 | 伊犁哈薩剋自治州塔城地區教師進修學院 | 中國共産黨阿剋塞哈薩剋族自治縣委員會黨校 | 哈薩剋斯坦共和國總統努納紮爾巴耶夫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紀念封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哈薩剋斯坦共和國建交十五周年紀念封 | 巴裏坤哈薩剋自治縣衛生防疫站 | 哈薩剋斯坦中國德佳園有限責任公司 | |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