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t glossary : Buddhism Characters : swan : Britain zhang Zuisu > Huaisu
Contents
Huaisu 唐(725~785) 永州零陵
Huaisu       (725 AD785 AD)

Poetry《题张僧繇醉僧图》   《lodge at Heng yue bonze》   

怀素,京兆人,姓范(一作钱)。从玄奘法师出家。上元三年,诏住西太原寺,寻归西京。以草书名。诗二首。

怀素(725年-785年) 唐书法家。字藏真,长沙人(另一说零陵人),俗姓钱。精勤学书,以善狂草出名。

怀素幼年出家,最初修习佛经、历律书,后来留意于书法。怀素在参禅的时候,也喜欢笔墨,曾经西游长安,后迁至京兆。遍访唐朝名家,并且寻访前朝遗书,融会贯通,书法技艺大进。怀素经常性的生病,每次病痊愈之后,书法体势就会产生新的变化。

相传秃笔成冢,并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所以把他居住的地方叫“绿天庵”。

怀素成名于他三十岁后早期,当他来到长安之后。

风格
怀素早年书法作品笔势纵横驰突,体态健缓跌宕,因以婆娑烂漫形象,别开生面,情韵不减而境界别出。他的性情疏放豪宕,不拘细行,颇好嗜酒,每当酒酣兴发,一遇到寺壁里墙、衣裳器皿,无所不书,唐朝人称为“醉僧”。怀素的草书如骤雨旋风,字字飞动,宛若有神。运笔如游丝袅空,圆转自如,虽野逸而法度具在。晚年趋于平淡。

作品
《自叙帖》
《苦笋帖》
《食鱼帖》
《圣母帖》
《论书帖》
《大草千文》
《小草千文》

《论书帖卷》辽宁省博物馆
评价
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而有所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朝诗仙李白:“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

相传怀素年青时由于家贫,以练习书法的纸也没有,所以种了芭蕉万多株,并用蕉叶来练习书法[注 1]
‘自叙帖’,懐素书,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脚注
^ 见陆羽《僧怀素传》:“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
参考资料
^ 李白. 《李太白全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3-1: 第8卷. ISBN 9787101077780 (简体中文). 
No. 2
  怀素(737~799)
  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长沙人(一说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立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为纪念怀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中路建有“怀素公园”。公园里有古迹绿天奄,是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据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庵后一处刻有“ 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怀素洗砚处。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怀素:
  怀素(624-697),俗姓范,南阳人,律僧。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后拜唐三藏为师。他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创了新的律学,后人称为东塔学。晚年是在四川成都宝国寺生活的。他是东塔律宗的律师。与法砺律师的“相部律宗”、道宣律师的“南山律宗”鼎立为三大律师。
佛教百科
  【怀素(625—698)】  怀素,是律宗东塔宗的创始人。俗姓范,祖籍南阳。父名强,作过唐朝的左武卫长史,所以他生于京兆。十岁发心出家,不久,玄奘法师回长安(645),他就坚决要求从玄奘受学。显庆中(656—660),二十二岁时,从道成受戒并学律。学了法砺的《四分律疏》和道宣的《行事钞》等,对于两家著作,都感到不满意,认为“古人义章未能尽善”,决心自己另撰新疏(参照《宋高僧传》卷十五《如净传》)。咸亨元年(670)开始撰《四分律开宗记》,上元三年(676)奉诏住西太原寺,仍继续听道成讲律并撰述。永淳元年(682)撰成了新疏。又自讲了五十余遍,然后去世。年七十四岁。
    怀素的著作,现存有三种:1.《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一称《律疏》,或作十卷。因为《四分律》的传译较迟,建宗在后,直到法砺著《四分律疏》,还注重于开宗之说,怀素即在法砺著书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新意而写成了这一部新的《四分律疏》。即以“开宗”为题。2.《四分僧羯磨》三卷(或作一卷,《宋僧传·怀素传》同《尼羯磨》合为《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据本书自序说,因研究了曹魏康僧铠、昙谛,元魏惠光、隋法愿、唐道宣五人所集的羯磨,感觉未尽恰当,才集成此书。内容分:方便、结果、授戒、师资、说戒、安居、受日、自恣、衣钵药受净、摄物、德衣、除罪、治人、设谏、灭诤、杂行、修奉十七篇,正文下并有略注。3.《四分尼羯磨》三卷(或作一卷),分十七篇,同上。
    佚失的有:《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开四分宗拾遣钞》二十卷、《俱舍论疏》十五卷(或作十卷)等。因怀素从玄奘受学,对于戒体采取有部的色法说,显然是受自《俱舍》学的影响。
    怀素住长安西太原寺的东塔,因而由他创立的这一派律宗即称为东塔宗,这和道成另一弟子住在同寺西塔的满意、定宾师弟们相对峙。东塔宗立说和律宗中南山(道宣)相部(法砺)两宗不同之处,最重要的是关于戒体的问题。最初四分律家解释戒体,原有两种主张,一种以为戒体是色法,一种以为是非色非心。法砺疏中肯定了非色非心之说。他引证《成实论》,认为《成实论》是昙无德部的著作,谓须依据此论以解释同部的《四分律》。道宣的著作,本来也主张非色非心,到了接受唯识思想之后,遂改变主张而以心法为戒体。怀素在两家之外,独树一帜的肯定戒体是色法。他的理由是昙无德部的著作,中国不传,但此部出于化地部,而化地出于说一切有部,故解《四分律》应依说一切有部之书,以色法为戒体(见《四分律开宗记》卷十二)。因此,他在疏文中引了不少《俱舍》、《婆沙》和迦湿弥罗诸大论师的主张。只许心、心所、及不相应行为戒因,而不认为是戒体。他的立说精神,始终不出于声闻乘的范围。
    其次则为《四分律藏》的宗旨问题。怀素在《四分律开宗记》中以戒行为律藏之宗,而破斥七家异解。其中第二家以“受随”为宗的,正是法砺。怀素破此说云:“受随二法,对初行者分行不同,始终有异,如何即得以此为宗?”又云:“夫论宗者取‘诠’所显,‘诠’既显戒即是其宗。故《婆沙》云奈耶‘论’戒。又宗谓是族义、尊义、崇义、重义。此教始终崇尊戒行,故用戒行为宗。余止作等是别明法,不可就别立以为宗。”“受随”即包在止作之内,是戒行的前后两部分;既有前后不同,就不好立以为宗。只有戒行才能通贯始终,算是宗旨。
    由此,关于受随的界限,怀素亦有二解:一、约能诠之教说,以律藏中受戒犍度全文和比丘尼犍度中关于受戒的部分为受,余文为随。二、约所诠之行说,第三羯磨以前,根本和加行都能成办戒体,判之为受,第三羯磨以后,所有说戒相等事都名为随。其说亦与他家不同。
    不过,怀素学说原是渊源于相部和南山的。《四分律开宗记》的内容,
百科辞典
  Huai Su
  
  怀素
  
  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省长沙市)人。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怀素好饮酒,及酒酣兴发,于寺壁里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时人称醉僧,与另一草书大家张旭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圆转,飞动自然,而法度完备。曾以“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壁折之路,一一自然”等喻笔法之妙,皆其独到心得。时人窦冀曾形容他写字时的状态说: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吕总《续书评》亦称他: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谱》谓其书字字飞动,宛若有神。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藏真帖》、《苦笋帖》、《论书帖》、《食鱼帖》、《律公帖》以及《小草千字文》等。
  
   《自叙帖》
  
   (朱关田)
  
  (人名)京兆人。玄奘之弟子。偏究律部。慨古人义章,未能尽善,撰四分律开宗记,以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为宗,弹纠古疏之十六失,别立一家。后人称为东塔律宗。与法砺之相部宗,道宣之南山宗,鼎立为三。师又别撰论疏六十余卷。景龙六年寂,年七十四。见续开元释教录,贞元释教录,宋高僧传等。
怀素
  怀素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无法阻止。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史称“零陵僧”或“释长沙”。家贫,买不起纸张,只好在寺院的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叶上,练习书法;为了练字,还制作了一块漆盘。
  
  怀素年轻时,书法在于“不师古”。按照中国的笔法传承,他还“不得法”,还处于正统书法的门外。
  
  乾元二年(759),怀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两个人性情相近,李白爱其才,还为他写下《草书歌行》。
  
  唐宝应元年(762年),怀素他由零陵出发,作万里之行,求师访友,经衡阳、客潭州。
  
  唐宝应元年(763年),怀素又开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岳阳)。
  
  唐大历元年(766年),怀素写《秋兴八首》。怀素此帖的书风,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
  
  唐大历二年(767年),怀素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时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张谓奉诏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怀素随同张谓一同进京。有幸见到王羲之、王献之作品,也鉴赏到《曹娥碑》。 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
  
  唐大历三年(768年)春,怀素“遂担笈杖锡,西游上 国,谒见当代名公”,在衡阳与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当时,恰逢贬来潭州(长沙)任刺史的张谓回朝复职,怀素便与之同伴入秦。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并引以为师。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怀素
  
  唐大历六年,怀素母病甚重,遂于腊月初回乡探视,以待汤药。怀素觐亲以后,即重返京师。
  
  唐大历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怀素返回故乡,绕道东都洛阳南下,拜会颜真卿。 颜真卿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了怀素,并告诉怀素,他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颜真卿并为怀素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唐大历十一年(777年)八月六日,创作《自叙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在《自叙帖》中,怀素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唐贞元三年(787年),怀素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写下了《僧怀素传》,是研究怀素的第一手资料。
  
  唐贞元十五(779年),怀素又回到了零陵,写《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患风痹病,圆寂。
  
  主要作品
  
  他的草书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律公贴》《七帖》《北亭草笔》等。
  
  《自叙帖》
  
  《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5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四字。原迹如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最初的六行,据说是由此帖收藏者苏舜钦(宋)所补写,与第七行以下的相比,确有天壤之别,这在打开全卷俯瞰时,更加让人一目了然。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一气贯之。
  
  自叙帖(局部)
  
  自叙帖(局部)
  
  《小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字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苦笋帖》
  
  《苦笋帖》,唐“草圣”怀素所书,纵25.1厘米,横12厘米2行14字,即“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清吴其贞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藏于上海博物馆。
  
  苦笋帖
  
  苦笋帖
  
  《论书帖》
  
  《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
  
  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钟(钟繇),草出张(张芝)。”但无论如何,怀素的草书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而《论书帖》则与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写得“匀稳熟”,“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草书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
  
  草书论书帖
  
  草书论书帖
  
  人物评价
  
  韩偓(《题怀素草书屏风》):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趴。虽多尘色染,尤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
  
  贯休(《观怀素草书歌》):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铁石画兮墨须入。金尊竹叶数斗余,半饮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
  
  吕总的《续书评》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明代安岐(评《自叙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黄庭坚:张旭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
  
  米芾(《海岳书评》):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集古录》:藏真特以草书擅名当时,而尤见珍于今世。
  
  蒋之奇:草书有妙理,帷怀素得之。
  
  明莫如中:(《小草千字文》)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岑宗旦《书评》:怀素闲逸,故翩翩如真仙。
  
  沈右《书画题跋记》: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怀素《千文帖》)①字字欲仙,笔笔欲飞。②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
  
  文彭:(《清净经》)笔法高古,精神焕发,真有骤风旋雨之势。
  
  何绍基(《跋板桥书道情词》):山谷草法源于怀素怀素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张旭)后黄(黄庭坚),皆当让素师独步。
  
  唐吕总(《读书评》):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
  
  李白(《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史籍记载
  
  怀素书法
  
  怀素书法 (8张)
  
  《零陵县志》[10-11]
  
  宋代陶谷撰《清异录》
  
  陆羽《僧怀素传》
  
  怀素《自叙帖》
  
  唐李肇《唐国史补》
  
  艺术特色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 《金壶记》说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怀素的草书以篆书入笔,藏锋内转,瘦硬圆通,用笔迅疾,气势宏大,虽然狂放,但并没有为追求新奇而无视法度。相反,他的草书严谨,结字简练,体现独特的草书艺术风格。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如圣母、食鱼、苦笋、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如小草千字文、圣母帖,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从笔迹学的角度看,怀素一生的书法线条,质地上都倾向于瘦细,和禅修苦寒的美学有很大关系。怀素年轻时代,书法在于“不师古”。按照中国的笔法传承,他还“不得法”,还处于正统书法的门外。怀素二十九岁时,曾经写下了《秋兴八首》。《秋兴八首》是杜甫的诗句,创作于大历元年(766年),也就是“安史之乱”三年以后。怀素此帖的书风,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对于一个“野狐禅”,或者一个“贱家鸡”,怀素草书根本得不到认同。《秋兴八首》的书法线条,臃肿中包含着怯懦,为追求“一笔书”的效果,牵丝萦带显得很牵强,给人以拖沓的感觉。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
  
  怀素本是一个叛逆者,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更是趋之若鹜,怀素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笔书”的领域探索,继承了张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如果说,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凭借的是艺术直觉。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则是在艺术传统中求索。而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笔法则是魏晋书法的“核心机密”。
  
  亲属关系
  
  曾祖父:钱岳,唐高宗时做过纬州曲沃县令
  
  祖父:钱徽,任延州广武县令
  
  父亲:钱强,做过左卫长史
  
  母亲:刘氏
  
  叔父:钱起(722-780) ,字仲文,吴兴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伯祖父:释惠融,僧人,书法家
  
  表兄:邬彤,钱塘人,唐代书法家
  
  人物轶事
  
  怀素练蕉
  
  怀素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
  
  圣母帖(局部)
  
  圣母帖(局部)
  
  以狂继颠
  
  怀素与张旭,性格都很疏放率真,不拘小节,尤喜杯中物。据说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怀素也曾一日九醉,时人常呼之为醉僧。他曾在寺内粉壁长廊数十间,每因酒后小豁胸中之气,便提笔急书于粉墙之上,其势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满壁纵横,又恰似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为此,时人又称怀素为“狂”。说怀素之与张旭,是“以狂继颠”。
  
  看公孙大娘剑舞
  
  唐代公孙大娘 是开元时有名的女舞剑家,她的弟子也擅长舞剑。怀素看了公孙剑器舞后,大受启发。由此他的狂草在画形分布、笔势往覆中增强了高昂回翔之态;在结体上也加强轻重曲折、顺逆顿挫的节奏感。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醉僧
  
  怀素虽然是个僧人,但又不拘于寺院的清规。他十分喜欢饮酒,酒醉兴发,就在墙壁上、衣服上、器具上书写。他说:“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因此,人们称他为“醉僧”。
  
  笔冢
  
  怀素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及同朝张旭的行书、草书专心摹写,从不间断,专攻日久,自成一体。因长期精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
  
  墨池
  
  怀素,其冢傍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
  
  后世纪念
  
  怀素公园
  
  怀素公园
  
  怀素公园
  
  为纪念怀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中路建有“怀素公园”。公园里有古迹绿天奄,是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据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庵后一处刻有“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怀素洗砚处。
English Expression
  1. n.:  huaisu
Thesaurus
qiancangzhen
Related Phrases
brushworkartcursivethe Tang Dynasty
Classification details
Huaisu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