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書籍 : 百科書名 : 古典文獻 > 石經
目錄
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是中國古代最早刊刻與碑石上的官定儒傢經書,又名《漢石經》,《一字石經》,熹平石經初刻與東漢熹平四年(175年),於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塊碑,200911字。原立於洛陽太學講堂的東西兩側,遺址在河南偃師縣佃戶鄉。
  熹平石經共包括《魯詩》,《尚書》,《周易》,《禮儀》,《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經文從右嚮左直行書寫,書體秀美,為漢隸精品。熹平石經以一傢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各傢異同於後,這對於糾正俗儒的穿鑿附會和臆造別字,維護文字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
  石碑後毀,宋代後有殘石出土,現存8000餘字。
正始石經
  正始石經是中國三國曹魏時期刊刻的碑石經書,又名《魏石經》,《三體石經》,。初刻於正始二年(241年),原立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遺址在河南偃師佃戶鄉。
  正始石經用篆文,古文,隸書等三種文字刻成,因此又稱為《三體石經》,碑文僅有《尚書》,《春秋》兩種,從左嚮右刻寫,碑文每面約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石碑後毀,現存殘石共2576字。
百科辭典
  shijing
  石經
    中國古代刻於石碑、摩崖上的儒傢經籍和佛、道經典。自漢以後,各代有石經多種。明清之際顧炎武的《石經考》,清萬斯同的《石經考》,近人馬衡的《漢石經集存》,以及張國淦的《歷代石經考》,對石經的源流、文字均有考釋。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傢經籍的石經有7:①熹平石經。漢靈帝熹平四年(175)下令刻石經。 由蔡邕等人用隸書書寫上石,共刻成46碑而立於洛陽太學。又稱《一字石經》。經文包括《易》、《書》、《詩》、《儀禮》、《春秋》、《公羊》、《論語》。②正始石經。曹魏正始二年(241)在洛陽刻成古文、篆文、隸書3種書體的石經,又稱《三體石經》。經文有《尚書》、《春秋》(見漢魏石經)。③唐開成石經。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開成二年(837),用楷書刻《易》、《書》、《詩》、“三禮”、“春秋三傳”、《孝經》、《論語》、《爾雅》十二經於長安太學。又稱《唐石經》,至今全部保存下來。今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經。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於廣政七年(944), 用楷書刻《易》、《書》、《毛詩》、“三禮”、《左傳》、《論語》、《孝經》、《爾雅》十經於成都。後來宋人又補刻《公羊》、《𠔌梁》、《孟子》、《尚書》。蜀石經經文下有雙行小字的註,這是歷代石經中僅有的一例。在南宋時,蜀石經是經書的通行本。1938年,成都出土蜀石經殘石十幾方,現大部分存於成都、重慶博物館。⑤北宋石經。宋仁宗於嘉□六年(1061),刻《易》、《書》、《詩》、《周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孟子》九經於汴梁(今開封)。經文用篆、楷二體。北宋石經又稱為《汴學石經》或《二體石經》。⑥南宋石經。宋高宗於紹興十三年(1143),刻《易》、《書》、《詩》、《左傳》、《論語》、《孟子》、《禮記》(僅五篇)於臨安(今杭州),又稱《宋高宗御書石經》,共二百石。今尚存七十餘石。⑦清石經。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十三經,共一百九十石。今存北京國子監。
    刻佛經於石約始於北魏之末,盛於北齊、北周。今泰山和河南響堂山都有北朝所刻的佛經,而以北京房山雲居寺的石經為最有名(見房山石經)。刻道經於石約始於唐中葉,盛於宋、元。刻得較多的是《道德經》,還有《消災護年經》、《□元經》等。
     (吳榮曾)
    
相關詞
銘刻三國經典儒學石刻文物熹平石經殘石
藝術佛教古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