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 : 地理學教育 : 建設局 > 臨川
目錄
《臨川 Linchuan》
詩人: 許月卿 Xu Yueqing

  臨川攝守得仁侯,閔兩精誠貫顯幽。
  五日不將京兆看,豐年惟切杜陵憂。
  先欣霢霂滋青稻,伫見滂沱漲碧流。
  物外閑人歡喜處,炎天亭受一亭秋。
lín chuān lín chuān
  今江西省撫州市
面對川流 Face Hustle
  面對川流。 三國 魏 曹植 《朔風》詩:“臨川慕思,何為汎舟。” 晉 潘嶽 《秋興賦》:“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 唐 杜甫 《水檻》詩:“臨川視萬裏,何必欄檻為。”參見“ 臨河羨魚 ”。
指南朝宋謝靈運 Guide to North Korea Song Xie Lingyun
  指 南朝 宋 謝靈運 。 謝 曾任 臨川 內史,故稱。 唐 王勃 《滕王閣序》:“ 睢園 緑竹,氣凌 彭澤 之樽; 鄴水 朱華,光照 臨川 之筆。” 唐 溫庭筠 《和太常杜少卿東都修行裏有嘉蓮》:“應為 臨川 多麗句,故持重豔嚮西風。”
指南朝宋劉義慶 Guide to the DPRK Liu Yiqing Song
  指 南朝 宋 劉義慶 。 劉 襲封 臨川王 ,故稱。 清 孫緻彌 《<堅瓠集>總序》:“ 劉宋 臨川王 義慶 採輯典午一代微言,旁及 漢 魏 談論,雋永可味者集為《世説》。今 稼軒 所著,其信古傳述之功,則 竜門 也;而詞旨雅馴成一傢言,則兼有 臨川 之長矣。”
No. 6
  指 明 湯顯祖 。 湯 為 江西 臨川 人。故稱。參見“ 臨川四夢 ”、“ 臨川派 ”。
歷史 History
  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置臨汝縣,即現在的臨川區。
  公元23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隋文帝開元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實現全國統一,廢郡擴州,平陳總管揚武通奉命安撫臨川郡一帶,將臨川郡改為撫州。
  縱觀歷史,古臨川治屬相當於現在撫州市的絶大部分,並囊括了廬陵、豫章、甌閩部分。東連吳越,西接瀟湘,南控閩粵,北襟江湖,橫跨吳、越、楚三地,為古代通往閩粵沿海地區的要衝。這裏,地氣殊異,山川炳靈,林奇𠔌秀,水繞川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江山形勝而人稠勤富,交通便利而商賈常行。荊楚、吳越文化交匯於此,中原、閩粵文化滋潤其中。秀美的風光,發達的農業,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積澱,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燦爛的“臨川文化”。
  魏晉以來,特別是兩宋以後,臨川古郡,撫河兩岸,名人輩出,文事昌盛,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譽稱。
  “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是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臨川贊美的千古絶唱。
人物 Character
  “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自古以來,臨川才子之多嚮為世人矚目。“臨川文化”區內樂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舉百六餘,會解監元群,鄉賢祀十二,秀纔如繁星”的記述,就是臨川才子大量涌現的生動寫照。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宋而清,僅臨川(撫州)進士及第者2000餘人,涌現了舉世矚目的才子群體。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象山、樂史、饒節、謝逸、謝過、李覯、吳澄、紀大奎、李瑞清、譚綸、陳自明、危素、蔡上翔、吳與弼、羅汝芳、陳彭年、危亦林、鄧茂七、徐奮鵬、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黃爵茲、歐陽竟無等等,就是臨川(撫州)古代才子群體中的佼佼者。
  撫州不僅文化名人多,而且檔次高,成就大。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鴻儒100多人。《江西歷代文學藝術傢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撫州籍名傢317人,幾乎占三分之一。“宋詞四開祖,臨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傢,曾鞏、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陳、羅和章、艾”。“江西詩派”前期25人,臨川有謝逸、謝過、汪革和被陸遊稱為“詩僧第一”的堯節。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占44人。特別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改革傢王安石、文章大傢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文化之邦,才子之鄉,常是名人、墨客聚會之地。歷史上有不少名人、學士來臨川(撫州)任職和宦遊。東晉王羲之、南朝謝靈運、唐朝顔真卿、南宋陸遊等,曾在這裏為官;宋代詩人黃庭堅、梅堯臣、範成大、明代思想傢李贄、徐霞客也都來過此地遊覽常駐。《世說新語》的編著者劉義慶襲封臨川王。這些名人、學士在臨川都留下了大量遺墨華章,為閃光的臨川才子群體增添了輝煌。
  近、現代史上,撫州的政界要員、科技名流、文壇巨匠、音樂明星、留學博士同樣各領風騷。黃祿祥、饒毓泰、周建屏、趙醒儂、傅烈、遊國恩、肖滌非、舒同、李井泉等,都是撫州人氏。他們超群拔萃,卓有成就,為豐富和推動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纔鄉代有才子出”,“臨川神童今朝多”。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1993年,全市各類學校為全國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58415名,其中少年大學生147人,僅臨川一中、二中被錄取的少年大學生就有62人,在國外留學20人。出現了像臨川縣河東鄉農民武進興的“大學生之傢”(6個兒子,5個考上大學,1個考上中專),臨川縣羅針鄉朱傢村的“大學生之村”(全村總人口240人,擁有大專以上學生40名)。兄弟出國,姐妹留學,一傢五個兒女出了三個博士、兩個碩士。這類現象在撫州是屢見不鮮的。1984年以來,撫州市中小學生在全國性和全省性的數、理、化三科大賽中,共有2284人次獲奬。其中獲全國一等奬的153人次,獲全國二等奬的365人次,獲全國三等奬的740人次。國傢教委副主任柳斌稱此為“臨川現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專傢以及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和關註,紛至沓來地對“臨川才子現象”進行考察、研究和探討。
變革思想 Change ideas
  作為撫州區域歷史時代精神之精華的哲學思想,是“臨川文化”的精髓。優秀的才子群體,必然産生一流的思想傢、哲學家。以李覯、王安石、陸象山、吳澄、吳與弼、羅汝芳等哲人為代表的哲學思想的形式和發展,為中國文化進入強化期作出了傑出貢獻。
  李覯,是我國一位具有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著名哲學家。他從“陰陽二氣會合”而生萬物的觀點出發,說明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並大膽地主張“通變”,“量時製宜”,他認為輓救失誤,剋服弊端最有效的辦法是變革。特別是他目睹朝政混亂,决心站在革新者一邊,撰寫了《富國強兵三十策》、《慶歷民言》和《盱江文集》,在政治、軍事、經濟、法學、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特見解,後人譽為“醫國之書”。南宋理學家陸象山,融孔孟思想和禪佛思想於一爐,建立了一個與程朱“道學”相抗衡的“心學”哲學體係。他所強烈的主觀能動作用和註重思考精神,在客觀上起瞭解放思想的作用,成為“臨川文化”重要的精神動力。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元代傑出的哲學家吳澄,“和會朱陸”,即以陸學為主而參與朱學,強調自識本心的途徑和方法,獨成一傢,創立了“草廬學派”。明代思想傢羅汝芳曾作為泰州學派的重要人物蜚聲全國。他否認“存天理、滅人欲”的正宗教條,持見新奇,另闢蹊徑,一掃宋明理學迂謹之腐氣。明中期我國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崛起,資本主義萌芽,羅汝芳的哲學思想體現了這一時代的要求,出現了將唯心主義理學嚮唯物主義理學方向轉化的大突破。
  特別是王安石的“荊公新學”和“熙寧變法”達到他所處時代思想理論和政治實踐所能達到的高峰。面對自兩漢以來,代表大地主階級利益的守舊、迂腐的思想學說和“二程理學”的沉悶統治,王安石在哲學、經濟、教育、倫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新的思想體係——“荊公新學”,為他的“熙寧變法”提供了充分的思想理論基礎。他概括了北宋蓬勃發展的自然科學成就,繼承了李覯的唯物主義思想,建立了以“氣”一元論為基礎,以“天人不相幹”的思想為核心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提出了萬物皆變和運動變化的根據在於事物內部有“藕”、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在認識論上,提倡調查和“體驗”,主張學而知之、勤思好學的反映論。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所描述的“元氣—陰陽—五行—萬物”的宇宙生成理論,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自然科學上都有很高的價值。他天才地猜測宇宙的起點,不是在空間上相互間斷的物質微粒,而是一種綿延連續的物質——“元氣”。“元氣”是物質和空間的統一,空間不再是容納物質的框架;他所描繪的宇宙發展過程,不是機械力的作用過程,而是一種形態物質嚮另一種形態物質轉化的過程。王安石的宇宙論比起歐洲的宇宙論,包括古代原子論者的宇宙生成論和近代康德—拉普拉斯的星天假說,都要前進得多,合理得多。在這個思想基礎上,王安石大膽地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聾發饋的政治思想。難能可貴的是,他從這些思想出發,積極倡導和推行政治變革,轟轟烈烈地幹了一番改革事業。面對“積貧積弱”的政治局面,他兩度為相,發動和領導了舉世聞名的“熙寧變法”運動。這場變法,以發展生産,富國強兵,輓救趙宋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社會、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因此,王安石被列寧稱贊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傢”。
文化 Culture
  詩書豐繁是“臨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據資料載,列入《四庫全書》存目的論著,撫州籍人氏著述就有近800捲之多。至今橫臥撫州市東門的“文昌橋”,就是“臨川文學”昌盛的象徵。傳說是“文昌橋上賞文章”、“文昌橋上賽文章”、“文昌橋上賣文章”、“文昌橋上曬文章”、“欲覽詩書文昌橋”、“無纔莫進撫州門”。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詞與唐詩、元麯爭奇鬥妍。宋初的詞壇,主要是江西人氏占據。據唐圭璋先生《宋詞四考》,兩宋時期全國有詞人867人,江西占153人,其中撫州籍詞人42人,成為江西詞人的主體。特別是北宋詞人晏殊,辭筆清麗,氣度閑雅,“音情纏綿而不偎薄,達意明白而不發露”,樹一代詞風。後人稱他為“導宋詞之先路者”、“北宋倚聲傢初祖”。晏殊的兒子晏幾道,擅長小令,後人稱他“把我國令詞推嚮頂點”。
  在中國文學史上,中唐和北宋時期兩次“古文運動”,實質上是散文革新運動。領導這場運動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傢”。八大傢中,撫州占二傢,這就是王安石、曾鞏。時人稱曾鞏文章是“曾子文章衆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特別是王安石在宋代新古文運動中,不僅理論上獨樹一幟,而且在創作實踐上別具一格,力主“以適用為本”,立意超拔,瘦硬奇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反對了西昆派唯美主義頽風,實為北宋文學革新運動之主將,唐宋八大傢之中堅。梁啓超說:“荊公於中國數千年文學史中,已占最高的位置矣”。翻開現代《中國文學史》扉頁,五位主編,其中遊國恩、肖滌非二人又是臨川才子。
  撫州是江南地方戲麯出現最早和最興盛地之一。南方戲麯,以“永嘉雜劇”為始祖,最早傳入南豐。清康熙初年,宜黃産生的“二黃腔”已在浙江流行,後傳播到安徽、湖北,再經藝人加以創造,遍及全國。嘉靖年間兵部尚書譚綸又將海????腔帶回家乡宜黃,宜黃戲子竟有千人之衆。撫州採茶戲,是撫州地方戲的一支勁旅,很受當地人民的歡迎,得到戲劇界的青睞。
  儺舞,是“中國古代舞蹈的活化石”,是“臨川文化”的一塊瑰寶。撫州是我國“儺舞之鄉”。江西10個“儺”縣,撫州占6縣,其中又以南豐儺為最古老、最係統、最完整,“延今三千餘年”,至今襲而不衰,蜚聲中外。撫州戲麯藝術的産生和發展,塑造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位戲劇巨人湯顯祖。他的代表作“臨川四夢”,即《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標志着我國明代傳奇戲劇發展的新高峰,在中國戲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形成了撫州獨特的戲麯文化。早在20世紀中葉,他的劇作已不斷被譯成英文、日文、法文在國外廣泛傳播,爭相上演。近幾年,上海昆劇團赴法國演出《牡丹亭》,反映依然十分強烈。湯顯祖與英國的莎士比亞齊名。日本戲麯史傢青木正兒指出他們是“東西麯壇的偉人”。中國人稱湯顯祖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外國人稱莎士比亞為“西方的湯顯祖”。
  書法藝術是“臨川文化”輝煌的一頁。東晉大書法傢王羲之於晉成帝鹹康元年至六年在臨川任內史,三十餘歲,臨池學書,為他的書法成就奠定了基礎。唐朝大書法傢顔真卿六十三歲在臨川任刺史,寫《麻姑山仙壇記》,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從而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臨川籍人氏曾行、趙崇番、陳景元、虞集、李瑞青等都是書法藝術大傢。東鄉的舒同是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傢,創建了別具一格的“舒體”,被譽為“紅軍第一書法傢”。
臨川八景 Eight Linchuan
  臨川有八景,其分別為: 東城早春 西園秋暮 江岸水燈 金堤風柳 客船晚煙 戍樓殘霞 市橋月色 蓮塘雨聲
  元朝散麯作傢盍西村對應此八景分別作了八首麯,如下:
  【越調】小桃紅
  東城早春
  暮雲樓閣畫橋東,漸覺花心動。蘭麝香中看鸞鳳,笑融融,半醒不醉相陪奉。嘉賓興濃,主人情重,合和小桃紅。
  【越調】小桃紅
  西園秋暮
  玉簪金菊露凝秋,釀出西園秀。煙柳新來為誰瘦?暢風流,醉歸不記黃昏後。小糟細酒,錦堂晴晝,拚卻再扶頭。
  【越調】小桃紅
  江岸水燈
  萬傢燈火鬧春橋,十裏光相照。舞鳳翔鸞勢絶妙,可憐宵,波間涌出蓬萊島。香煙亂飄,笙歌喧鬧,飛上玉樓腰。
  【越調】小桃紅
  金堤風柳
  落花飛絮舞晴沙,不似都門下。暮折朝攀夢中怕,最堪誇,牧童漁叟偏宜夏。清風睡煞,淡煙難畫,掩映兩三傢。
  【越調】小桃紅
  客船晚煙
  緑雲冉冉鎖清灣,香徹東西岸。官課今年九分辦,廝追攀,渡頭買得新魚雁。杯盤不幹,歡欣無限,忘了大傢難。
  【越調】小桃紅
  戍樓殘霞
  戍樓殘照斷霞紅,衹有青山送。梨葉新來帶霜重,望歸鴻,歸鴻也被西風弄。閑愁萬種,舊遊雲夢,回首月明中。
  【越調】小桃紅
  市橋月色
  玉竜高臥一天秋,寶鏡青光透。星鬥闌幹雨晴後,緑悠悠,軟風吹動玻璃皺。煙波順流,乾坤如晝,半夜有行舟。
  【越調】小桃紅
  蓮塘雨聲
  忽聞疏雨打新荷,有夢都驚破。頭上閑雲片時過,泛清波,蘭舟飽載風流貨。諸般小可,齊聲高和,唱徹採蓮歌。
佛教 Buddhism
  公元前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隋唐最盛,以後開始有了佛教宗派,禪宗就是其中之一。由於禪客衆多,禪學興隆,後又分成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三個流派。其中又以曹洞宗影響最大,聲譽最高,在佛教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曹洞宗的宗風是由“二宜兩山”禪師共同創立的。他們一是撫州宜黃曹山寺本寂禪師;一是宜豐洞山普利寺良價禪師。本寂在宜黃曹山修持了大約30年,是我國禪宗史上“五傢七宗”的創始人之一。曹洞宗創立之後,南宋嘉慶16年,日本國承陽大師來中國留學,跟從曹洞宗第13代受禪法,學成回國,便在日本福進縣建立了永平寺。700多年來,曹洞宗的宗風法輪常轉,承陽大師成了日本曹洞宗的總本山,弟子達一千萬之衆,還專門成立了曹洞宗研究所。“臨川文化”東渡,光照異域他鄉,生根開花結果,成為“臨川文化”與日本國的文化交流和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友誼的紐帶。南城的麻姑山,是江南名山,唐時皇帝為之立廟,於是道士爭相講道,麻姑山成為江南一帶道教勝地。此外,金山寺、疏山寺、天主教堂、竜鳳岩、正覺寺等,都是撫州宗教文化比較集中的名山勝寺。
科技經濟文化 Technolog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撫州不僅是才子之鄉,在文化藝術方面有突出貢獻,而且,科學技術在“臨川文化”的大係統中也占有重要位置。特別是在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冶煉技術和印刷技術上,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宋代地理學家樂史,著有地理學巨著《太平寰宇記》200捲,堪稱古代地理學巨臂,為研究我國歷史地理要籍。著名地理學家朱思本,耗10年之功,繪成《輿地圖》兩捲,在製圖史上是一個傑出的創造。“盱江醫學”在江西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僅宋、元、明、清四代,盱江流域各縣有傳略可考的醫學家多達200餘人,醫學著作100餘種,是我國古代醫學寶庫的珍貴遺産。元代醫學家危亦林,著有《世醫效方》,其中關於麻醉藥的使用,骨折復位的懸吊復位法,創世界最早紀錄,各國沿襲至今。當代中國物理學家有“四大名旦”,撫州的饒毓泰就是其中一“旦”。古代的撫州府陶瓷製作和燒煉也非常發達。著名的《景德鎮陶錄》一書曾高度稱贊撫州的製陶藝術,南豐白捨,金溪小陂,臨川白滸三窯所産生的陶瓷,可以和景德鎮陶瓷媲美,因而被載入《中國陶瓷史》。與“臨川文化”昌盛相聯繫的,是金溪的木刻印刷和石板印刷,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藝精湛,與“臨川才子”相得益彰,世稱“臨川才子金溪書”。此外,樂安的毛邊紙,臨川的毛筆,在清朝均為貢品。
  古治臨川,是農桑富庶之地,江南魚米之鄉。幾千年來,勤勞、好學、聰慧的撫州人民在農耕經濟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南豐蜜桔是著名的貢桔,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它的栽培技術和歷史可追溯到唐開元以前。作為經濟交往和貢品,突破了純資源物質形態,創造了獨特的蜜桔文化。廣昌白蓮始種於唐高宗儀風年間,南宋紹定元年就有“蓮鄉”之美稱。撫州到處呈現荷花爭豔,子蓮飄香的蓮鄉風光。它遍布國內,延伸國外,與祖國的飲食文化和醫學文化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為中外文化交流作了重要貢獻。明清時,宜黃、樂安等地是江南重要的夏布産地,其中尤以宜黃為最。宜黃夏布有纖維細長,色澤光潔,透風涼爽,質韌耐用等特點。這裏長年舟車不斷,商旅繁忙,成為江南夏布的集散地。宜黃夏布在國內各大城市和高麗(朝鮮)市場上享有極高的聲譽,構成別具特色的撫州(臨川)服飾文化。
革命 Revolution
  人傑地靈的撫州,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撫州人民為“臨川文化”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烈篇章。隨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南豐、宜黃、廣昌、樂安、資溪、黎川等縣也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臨川、東鄉、金溪、崇仁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拉鋸”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毅等中央領導人都曾多次在這裏領導和指揮武裝革命鬥爭,建立蘇维埃新生政權。一九三O年到一九三三年,先後進行的五次反圍剿中,撫州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主戰場。革命力量同國民黨反動派先後在這裏進行了幾十次激烈戰鬥。東、黃陂戰役,洵口戰役、團村戰役、金溪戰役和大寨腦、高虎腦、萬年亭戰鬥等都在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全區保留了一批像黎川湖坊的“閩浙贛蘇维埃政府”革命舊址,紅軍“第一號佈告”和大量紅軍標語等珍貴的革命歷史文化。膾炙人口的“漫天皆白,雪裏行軍情更迫……”就是毛澤東在廣昌行軍路上的佳作。“……工農兒子慣徵戰,四破鐵圍奇中奇”的律詩,就是陳毅將軍“聞黃陂大捷,敵人第四次圍剿被粉碎”的“喜賦”。在這血與火的鬥爭中,涌現了李井泉、舒同等一批臨川英雄豪傑,誕生了趙醒儂、傅烈、周建屏等許許多多革命先烈,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臨川文化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章。像舒同為悼念東鄉李剋昌烈士所作的“捨生以存義、殺身定成仁;可憐羊城(‘羊城’是撫州城別名)地,鮮血醒萬民。”像撫州鄒淵烈士的“獄中遺詩三首”--“寄母:忠孝從來兩難行,移孝作忠母訓明。望母莫為兒悲哭,兒能成仁母亦榮。”“寄弟:頭顱一擲事本輕,遺恨未能拳慈親。最後一句叮嚀語,菽水承歡弟繼承。”“寄妻:昔年鴻案曾相親,卿卿我我見真情,我今笑赴刑場去,孝親撫孤在汝身。”這些悲壯的詩句至今讀來不禁令人黯然淚下,更有一股氣貫長虹的浩然正氣。正是這些革命歷史文化,使“臨川文化”內在精神升華到了更高的境界。
  綜上所述,自宋而明,隨着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和江南經濟的開發,在撫州確實出現過一個輝煌燦爛的文化昌盛期,涌現過全國第一流的政治傢、詩人、詞人、古文傢、哲學家、戲劇傢、地理學家、醫學家、歷史學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所達到的巨大成就和對華夏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他們的天才創造對民族文化所投射的深遠影響,是永載史册、永不暗淡的“臨川之筆”的光照。
  光輝燦爛的撫州文化,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顯赫的地位,就是在當今國際上也享有很高聲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成立了“撫州史研究會”,對撫州歷史和文化進行研究和探索。美國博士韓明士,1985年在美國出版了他的專著《中國宋朝江西撫州的精英》。日本是國外王安石研究的中心。研究隊伍蔚為壯觀,論文著述十分繁豐。東一夫,東村哈兵衛、高橋作衛、佐伯富、周藤吉之等,都是著名的王荊公研究傢。日本戲麯史傢青木正兒,致力於湯顯祖研究,著有《中國近代戲麯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俄亥俄州大學歷史係主任葛德衛教授,致力於吳澄和“草廬學派”研究。1986年,美國一批專傢學者前往崇仁考察吳澄的故裏。1982年,以鬆田文雄為團長的日本佛教考察團,專程前往宜黃曹山,對曹洞宗遺址進行考察。
地理及飲食文化 Geography and food culture
  [地 勢] 全市東南西三面環山,疊嶂逶迤;中部多丘陵山地,起伏綿延;西北接贛撫平原,一望無垠。全境以山地、丘陵為主,“七山半水兩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為全市地貌、地形輪廓的概括。
  [山 脈] 境內山地大多分佈於邊緣地帶,東南係武夷山麓,西南屬雩山餘脈。主要山峰一般海拔1000米左右,少數超過1500米。南豐縣軍峰山海拔1761米,為全市最高峰。
  [河 流] 境內河流交錯,水係成網,10平方公裏以上流域面積的河流就有467條。 本市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有撫河、贛江、信河三大水係。撫河幹流全長317公裏,為全市最大河流, 也是江西省第三大河流。本市流域面積為1.59萬平方公裏,占全流域面積的91.9%。
  [氣 候] 撫州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分明,春季溫暖多雨,夏季炎熱濕潤,秋季涼爽少雨,鼕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在17.9℃,年日照時數為1700.4小時,年均降水量1942.2毫米,年無霜期248天。 註:江西東鄉野生稻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分佈最北的野生稻,被中國農科院專傢稱為“野生植物大熊貓”,是“比大熊貓更應得到保護的物種”。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面積2822.54萬畝, 其中耕地面積380.30萬畝,人均耕地1.04畝,在耕地面積中,有效灌溉面積占77.95%, 尚有可開發利用的荒山、荒坡594萬畝,是發展多種經濟的天然資源。 特別是宜農紅壤荒地面積大,集中連片,是世界銀行紅壤開發的投資重點。
  [水力資源] 全市河川徑流總量174.6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70.25萬千瓦,可開發量49.14萬千瓦,且因山𠔌多、落差大、地形好,具有多目標梯級開發利用的效益。
  [森林資源] 全市有林地面積146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956萬立方米,毛竹18194萬株,森林覆蓋率53.4%。樂安、宜黃、黎川等七縣為全國速生豐産林基地縣,面積達37.95萬畝。 良好的森林環境,孕育了本地良好的生態係統,本地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直到20世紀80年代,當地還有老虎,狐狸,刺蝟,野豬群等頻繁活動。現在野雞,野鴨,野兔,蛇類等活動依然頻繁(註:本地大蛇,毒蛇多,本地人有捕獵蛇賣的習慣,再加上農藥和其他污染,大蛇的生存面臨巨大的挑戰)。鳥類種類繁多,麻雀,白鷺等在夏秋兩季在農村隨處可見。
  本地還盛産野梨,桃,李,柿,柚,棗,葡萄等。由於土壤含銅偏重,所以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南豐蜜桔揚名海內外。
  [水産資源] 全市水面面積133.05萬畝, 已養殖面積43.93萬畝。市內漁類品種繁多,養殖以草、 鰱、鯉為主,水産品産量7.52萬噸。 野生的鱔類,蛙類、鱉類物種豐富,還有娃娃魚(註:又名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這種稀有動物。由於現今環境急劇惡化,和本地保護不利,水生態和森林生態一樣正在遭受嚴重的破壞。現在早已不復當年江南水鄉的風采。
  [礦藏資源] 市內地下礦藏豐富。初步探明的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有40多種,其中瓷土儲量大,品位高,是市內一大優勢資源;石墨、重晶石儲量列全省前茅;沙金、岩金具有較大的開發前景。此外,南城麻姑山天然礦泉水具有抗癌防衰老功能,臨川溫泉是江西省療養勝地之一。
  [特産資源] 撫州自古為農桑富庶之地,孕育着衆多的名優土特産品。南城銀珠稻(即麻姑米),品質精良,香軟可口;南豐蜜桔,古稱“貢桔”,以皮薄肉嫩、汁多核少,果味香甜而馳名中外;撫州西瓜享有“冷比霜雪甘如蜜”之美譽;廣昌通芯白蓮,以色白、芳香、味甘特點聞名遐邇;廣昌驛煙,具有色鮮、肉厚、味濃、油份充足,燃燒性強等特點,遠銷歐亞非。此外,金溪的藕絲糖、南城的麻姑茶、滸灣油面、疏山金桔餅、崇仁麻雞、東鄉緑殼神蛋等,各臻其妙,在省內外均享有一定的聲譽。
  [勞力資源] 撫州人口衆多,勞力資源豐富。年末全市總人口366.45萬人,社會從業人員178.7萬人,其中:國有經濟單位職工24.4萬人, 城鎮集體所有製單位職工4.1萬人,個體勞動者25.9萬人。
特産 Specialty
  米粉:撫州人有吃粉的愛好,經過歷代的發展,現在有許多中做法,常見的有餐館的泡粉,炒粉,傢中常見的吃法有魚頭煮粉,涼拌粉。
  西瓜:本地還盛産西瓜,夏天西瓜的消費量蔚為可觀。由於水資源豐富,吃魚也成了本地飲食的重要部分。
  菜梗:腌菜是本地農村一種重要的飲食習慣,品種衆多,臨川菜梗更是同撫州泡粉一樣成為本地人的驕傲。
英文解釋
  1. n.:  Linchuan
近義詞
臨川, 臨川, 臨川
臨川社區
相關詞
音樂人物藝術演奏傢江西文化地理撫州臨川教育
臺灣作傢飛行員軍事人物歷史特産食品文學家
江西人豐城撫州廟會更多結果...
包含詞
臨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