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 : 名人 : 唐詩三百首 > 顧況
目錄
顧況 Gu Kuang 盛唐(727~815) 

詩詞《漁父引 Fisherman cited》   《宮詞 A Palace Poem》   《琴歌 Of Su》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上古一章 Pre-historic time zhishenbuwangxunchuan a baker's `dozen thirteen jhang pre-historic time sura》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左車二章 Pre-historic time zhishenbuwangxunchuan a baker's `dozen thirteen jhang Zuoche'erzhang》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築城二章 Pre-historic time Zhishenbuwangxunchuan A baker's `dozen thirteen Jhang Fortification Erzhang》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持斧一章 Pre-historic time zhishenbuwangxunchuan a baker's `dozen thirteen jhang Chifu sura》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 Pre-historic time Addendum Biography of even A baker's `dozen thirteen Jhang October The rural sura》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燕於巢一章 Pre-historic time zhishenbuwangxunchuan a baker's `dozen thirteen jhang Yanyuchao sura》   《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蘇方一章 Pre-historic time Addendum Biography of even A baker's `dozen thirteen Chapter Sudan sura》   更多詩歌...

  字逋翁,蘇州人,一說海寧人。至德二年進士。德宗時官秘書郎。李泌做宰相時,他遷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鷗詠》一詩嘲誚權貴,被貶為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於茅山。
    顧況與元結同時而略晚。他也是一個關心人民痛苦的新樂府作者。作詩能註意“聲教”而不僅僅追求“文采之麗”(《悲歌序》)。他根據《詩經》的諷諭精神寫了《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都是諷刺勸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現實的,如《囝》。
  
  [大歷、貞元間詩人]
    與劉長卿、大歷十才子同時的詩人中,顧況是一個較有特點的人物。顧況(?—
  806以後)字逋翁,海????(今屬浙江)人,至德二載(757)進士,曾任節度判官、著作
  佐郎。
    他性格傲岸,“不能慕順,為衆所排”(皇甫湜《顧況詩集序》),“雖王公之貴
  與之交者,必戲侮之”(《舊唐書·顧況傳》),所以被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定居茅
  山,自號華陽真逸。有《華陽集》。
    顧況寫過一些關心民間疾苦、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如頗有仿古意味的《上古之什
  補亡訓傳十三章》,其中像《囝》一首反映了閩中奴隸的苦難。但這並不是顧況詩歌的
  主流,他創作的詩歌更多地是抒發自己對生活的主觀感受。由於他生性傲慢倔強,屢遭
  排擠,心境是很痛苦的。在《悲歌》之一中,他曾以升天天隔、渡水無橋、上山路險、
  汲水井遙四個比喻來形容自己的悲哀;在《行路難》中也曾痛苦地嘆息“一生肝膽嚮人
  盡,相識不如不相識”。但他卻不像劉長卿、大歷十才子那樣,把痛苦壓抑在心中自己
  化解,在山水的陶醉中逐漸贏得心靈平靜。他深受道教神鬼之說的影響,所以往往藉上
  天入地、出神入鬼的想象來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慨,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綦毋誠說
  他的“遊仙便作詩”(《同韋夏卿送顧況歸茅山》)。因此他的詩有些繼承了楚辭與遊
  仙詩的傳統,往往在虛幻怪誕的境界與跳躍動蕩的語言中抒發自己的感受。
    顧況個性豪放不羈,又善畫解樂,才氣橫溢,這使他走上以才氣作詩的道路;他又
  善於學習,一方面吸取前代詩人氣勢開張、高揚蹈厲的風格和六朝密麗精緻的修辭,一
  方面又吸收了江南民歌(包括巫覡的迎神送神麯)的自然清新、格式多變的語言風格,
  再加上遊仙詩的神異色彩,在詩中,尤其是古體歌行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他的
  詩想象豐富奇特。如《竜宮操》寫江河泛濫,會使“竜王宮中水不足”;
    《梁廣畫花歌》寫畫中花之美,竟令天上仙女看了畫想要嫁給梁廣;《範山人畫山
  水歌》寫自己看畫時,畫中山恍惚變成了真山,自己站在山前,卻又是“夢繞山川身不
  行”。在這種想象力的作用下,他詩中的意象也呈現為奇異的面貌,如瀑布是“火雷劈
  山珠噴日”(《廬山瀑布歌送李顧》),琵琶聲是“鬼神知妙欲收響,陰風切切四面來”
  (《劉禪奴彈琵琶歌》),彈箏聲,則想象成“赤鯉露鬐鬣”、“白猿臂拓頰”(《鄭
  女彈箏歌》)。特別是《苔蘚山歌》,普通的苔蘚,竟被描繪為:
    一如白雲飛出壁,二如飛雨岩前滴,三如騰虎欲咆哮,四如懶竜遭霹靂。
    其次,顧況的詩句式伸縮靈活,節奏變化多端。他的歌行有不少雜言,如《瑤草春》
  是三言、五言、七言交錯疊出,《範山人畫山水歌》則三、七、六、四言均有;《同裴
  觀察東湖望山歌》或一句中自為韻,或句數不等地換韻,給人以麯折跳動的節奏感,而
  《李供奉彈箜篌歌》則句式不斷變化,韻腳也不斷變化,傳神地描繪了“樂府國手”彈
  奏箜篌時的奇妙效果。這些長短錯落的句式、流動變化的韻腳和活潑跳躍的節奏,使他
  的詩歌開闔縈回、變幻莫測,富於音樂感和衝擊力。再次,他常采用俚俗的口語入詩,
  像《古仙壇》中“遠山誰放燒,疑是壇邊醮。仙人錯下山,拍手壇邊笑”,《杜秀纔畫
  立走水牛歌》中“昆侖兒,騎白象,時時鎖着獅子項”,“八十老婆拍手笑,妒他織女
  嫁牽牛”等等,都明白如話,在當時,這些清新活潑的通俗詩語也確實別具一格。
    顧況的詩在大歷、貞元間與衆不同,氣勢開張,語言獨特,給人以奇異的印象,所
  以稍後的皇甫湜在《顧況詩集序》裏說他的詩是“出天心,穿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
  常所能及。”這啓迪了中唐元和時期唐詩第二個高潮中的一些詩人去開拓新的境界。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No. 2
  (約730-806)唐代詩人。字逋翁,自號華陽山人,蘇州海????(今屬浙江)人。至德年間進士。曾任著作佐郎,後遭貶謫。常采用方言口語入詩,風格平易流暢。有《囝》等名篇。並有《華陽集》。
顧況
  (727—815),唐代詩人、畫傢、鑒賞傢。字逋翁,自號華陽真逸。漢族,蘇州人。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號“華陽真逸”。他是一個關心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詩人.
  至德二載(757年)登進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貞元二年(786年)﹐韓滉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時﹐曾召為幕府判官。貞元三年為李泌薦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於此年三﹑四月間貶饒州司戶參軍。被貶的原因據說是“傲毀朝列”(李肇《唐國史補》)﹐“不能慕順﹐為衆所排”(皇甫湜《顧況詩集序》)。在貶途經蘇州時﹐與韋應物有詩酬唱。約於貞元十年離饒州﹐晚年定居茅山。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揚州見到過他(《顧況詩集序》)。大歷六年(771年),任永嘉監????官,曾著有《仙遊記》,描述飛雲江上遊李庭尋上山砍樹,迷不知路,逢見祭水,內有農田、泉竹、果萊、連棟架險、300余家。
  顧況的生卒年﹐傳世的《瘞鶴銘》定為開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據宋代董逌﹑黃伯思和清人顧炎武考證﹐《瘞鶴銘》非顧況所作。今從顧況《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東都序》考訂﹐顧況於757年登第後約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後尚在人世。
  顧況在《悲歌》序中說﹐詩乃“理亂之所經﹐王化之所興。信無逃於聲教﹐豈徒文采之麗耶”﹖強調詩歌的思想內容﹐註重教化。他曾模仿《詩經》作《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並效法《詩經》“小序”﹐取詩中首句一二字為題﹐標明主題。如“囝﹐哀閩也”﹐“采蠟﹐怨奢也”﹐開白居易《新樂府》“首句標其目”的先例。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閩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閹奴﹐詩中揭發閩吏這一殘害人民的罪行﹐寫得極其沉痛。
  顧況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難三首》﹐揭露貴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諷刺封建帝王追求長生的愚昧行為﹐頗有現實意義。又如《李供奉彈箜篌歌》﹑《劉禪奴彈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彈箏歌》等﹐通過豐富生動的比喻和環境氣氛的渲染﹐對音樂的描繪相當出色。這些詩想象豐富﹐意境奇特﹐色彩濃郁﹐是後來李賀歌行的灠觴。皇甫湜《顧況詩集序》稱其“偏於逸歌長句﹐駿發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唐末詩僧貫休有《讀顧況歌行》一詩﹐對他的七言歌行也極為推崇。
  顧況的七絶清新自然﹐饒有佳作。如《宿昭應》諷刺玄宗求仙。《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宮詞》寫出被禁閉深宮宮女的哀怨。《竹枝詞》是學習江南民歌之作。
  顧況有《文論》一篇﹐立論與中唐時期的一些古文傢相似﹐可以看出當時文學思想的趨勢。他為當時詩人所撰的詩序﹐分別記述了陶翰﹑劉太真﹑朱放﹑儲光羲的事跡及詩文編集的情況﹐為後世提供了文學研究的資料。他的《戴氏廣異記序》﹐論述了唐人志怪傳奇作品如唐臨《冥報記》﹑王度《古鏡記》等﹐說明他對當時傳奇這一新體也很重視。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曾記述顧況善畫。《新唐書‧藝文志》子部雜藝術類著錄有顧況《畫評》1捲﹐今佚。
  有《顧逋翁詩集》4捲﹐輯入《唐詩百名傢全集》﹐《華陽集》3捲﹐輯入《四庫全書》。《全唐詩》編錄其詩4捲﹐《全唐文》編錄其文3捲。事跡見《舊唐書》本傳﹑《唐詩紀事》和《唐才子傳》。
軼聞
  關於顧況,為人熟知的是他和白居易之間的一段軼聞:
  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投顧況,況戲之曰:“長安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原上草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詩人
  顧況是唐代中期一位較有影響的詩人,今人在臨海市區巾子山上建有“逋翁亭”,就是紀念這位歷史文化名人曾經駐足臨海。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名氣大,更重要的是顧況確實到過臨海,出任新亭????監,並與郡城名勝巾子山結有詩緣,個中詳情容我細細道來。
  顧況,別號華陽山人,晚字逋翁,祖籍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卒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幼年受佛經於其叔七覺和尚,登第前於儒學外,出入釋老二氏,且多交有聲於東南之名詩人、詩僧。後遷居蘇州海????橫山,故史書多稱其為海????人。至德二年(757年),顧況進士及第,年已33歲,終著作佐郎,從六品上。他任職新亭監年代,傅璇琮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從明人“中舉前”之說;現今學界一般約定在“唐至德二載(757年)登第後至建中二年(781年)或稍後入韓滉節度使幕府”的一段長達24年時間,過於漫長,深感泛泛。
  新亭????監設於臨海,是唐時臺州????遠銷處州、婺州、衢州等地正集散地,且是當時江南十大????監之一。顧況求知新亭監之事,最早見於唐人李綽《尚書故實》,內雲:“顧況,字逋翁,文詞之暇,兼攻小筆。嘗求知新亭監,人或詰之,謂曰:‘餘要寫貌海中山耳。’仍闢善畫者王默為副知也。”新亭監始設於唐乾元年間。《新唐書·捲五十四·食貨志》:“乾元元年(758年),????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法,就山海井竈近利之地置監院。”吳、越、揚、楚????廩“有漣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場,嘉興、海陵、????城、新亭、臨平、蘭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監。歲得錢百餘萬緡(每緡1000錢),以當百餘州之賦。”知新亭位列十監之四。????監是管理????稅、????業的機構,長官稱“監”。新亭在臨海,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捲七《城務·臨海》條:“新亭監在縣東南六十裏,今廢。《武烈帝廟記》:乾符二年(875年)新亭監給官莫從易重建堂宇。”按《赤城志》是臺州現存最早的地方志書,新亭監附於臨海縣名下,當屬臨海。又民國《臨海縣志稿》捲十三《官師·令佐·????監》載:新亭監官,“天寶:顧況(附李綽《尚書故實》顧況條);乾符二年:吳越莫從易;元德昭(按吳越國王錢鏐後拜為丞相)。”顧況列為新亭首任監官,唯定在“天寶”年間有誤,以《新唐書》記“乾元”為正。
  新亭監約止於北宋熙寧至宣和年間,前後存在了約200年。據舊志載,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新塗外淤,老塗地養淡,産????區東移,遂修築杜瀆壩(在今杜橋鎮外塗)。宣和四年(1122年)官府設南(在黃岩)、北(在桃渚)兩監,建杜瀆????場,歸屬北監,張瑾為亭場巡檢,新亭????監至此壽終正寢。
  顧況求知新亭監年代史傢一直總感含糊。拙見顧況臨海之行,除上述方志記載以外,與其存於《全唐詩》捲二六七及宋人洪邁《萬首唐人絶句》中的《臨海所居》詩三首及《從剡溪到赤城》詩有內在關聯,可補充《尚書故實》所記之不足。今先舉《從剡溪到赤城》詩:
  靈溪宿處接靈山,窈窕高樓嚮月閑。
  夜半鶴聲殘夢裏,猶疑琴麯洞房間。
  剡溪在新昌,赤城在天台。由新昌剡溪入天台,走的是李白、杜甫遊天台山同一路綫。詩中“靈溪宿處”是說顧況從天台到臨海途中,曾夜宿靈溪附近的靈溪驛,又稱靈溪館。《嘉定赤城志》捲三:“(天台)靈溪驛,在縣東二十裏,舊路由此入京,今亭頭是也。後改自東門,遂廢。唐人鄭巢有《夜泊》,詩云:‘孤吟疏雨夜,荒館亂峰前’……‘溜從華頂落,樹與赤城連。’……”(參見康熙《天台縣志》,雍正《浙江通志》)顧況稍後的大和詩人許渾也有《發靈溪館》詩:“山多水不窮,一葉似漁翁。”顧況詩中“赤城”是天台山勝景,“靈山”即天台山。靈溪驛是水陸交通交替點,上接新昌至天台的山嶺蹬道,下通扁舟暢行的始豐溪(靈江主要支流),可直達臺州城西門埠。看來,顧況先遊覽了天台城關的赤城山等風景,再夜宿靈溪驛站,纔由水路至臨海。歷史上未見顧況有多次遊天台、臨海的記載,故此行必是到新亭監上任。該詩雖未見所作時代,但讀《臨海所居》之一詩就不難理解:
  此是昔年徵戰地,曾經永日絶人行。
  千傢寂寂對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
  此詩中“徵戰地”、“絶人行”等詞,是描繪當時臺州平叛袁晁起義後,百姓生靈塗炭的凄慘情景。《册府元龜》捲一二二:“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八月,臺州賊帥李黽(即袁晁)攻陷臺州,刺史史敘脫身而逃,因盡陷浙東諸州縣。”寶應二年(763年)夏袁晁兵敗被俘,11月被殺,詩正印證此事,可推知況到臨海是寶應二年末(763年)或稍後。再讀《臨海所居》之二詩:
  此去臨(靈)溪不是遙,樓中望見赤城標。
  不知疊幛重霞裏, 更有何人渡石橋。
  此時況已離開靈溪到達臺州臨海,並偕好友遊覽巾山,巾山有雙峰,又稱雙幘。傳說晉時皇華真人修道升天,遺幘於此,留有華胥洞、仙人床等遺跡,民間傳說此山有仙氣。唐神竜元年(705年)巾山西麓建竜興寺,十三年(754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曾在此駐錫,該寺僧思托隨鑒真“始終六渡”,纔抵達日本九州。顧況嚮崇佛道,登此山遙望天台山,禁不住回憶起令人神往的石梁(即“石橋”)飛瀑而賦詩。
  顧況何時離職新亭監?約在大歷二年(767年)前後。據《唐才子傳校箋·顧況》考,大歷前期(769~770年),況尚在蘇、湖一帶,與李泌、柳渾、皎然、陸羽等一時俊傑交遊,招為吳興人丘司議之婿;大歷中期(771~774年),在永嘉(今溫州)操辦????務,“為江南某????鐵轉運支使屬吏”,作有《仙遊記》、《釋祀篇》,建中二年(781年)入韓滉幕府為大理司直。因此,顧況在臨海任新亭監當是廣德、永泰年間(763-766年)。貞元十七年(801年),顧況寫下了著名的《嘉興監記》,文曰:“天寶末,天下兵起。乾元初,上司湊議,宜以????鐵之職,總以社稷之臣,斡乎山海之利以富人也。淮海閩駱,其監十焉,嘉興為首”,“大臣奉法,為事選人,拔其賢幹,升於憲署,以官原阝顯 光華之寵,趨其署者如好鳥之棲茂林。”此文正是他對曾仕新亭監和江南某????鐵轉運支使屬吏,多年從事????務閱歷的總結。
成語“紅葉傳情”的來歷
  唐朝大詩人顧況的詩句“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裏斷腸時。君疇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被後人歸納一句著名的成語“紅葉傳情”,然而這卻是詩人親身經歷的一段佳話軼事。相傳在唐天寶年間的一個秋天,身在洛陽的年輕詩人顧況拾得從皇傢宮女所居上陽宮水道流嚮下水池(今洛陽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紅葉,葉面上有宮女題寫的哀怨詩句“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天寶宮人《題洛苑梧葉上》)。萌動愛意的詩人也賦詩一首寫於紅葉之上,並將這片紅葉從上水池傳進宮內,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宮女取得聯繫。此後顧況和這位宮女二人經常憑藉紅葉傳送愛戀的心聲。不久發生唐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官兵為抵擋叛軍安祿山進行為期60天的“洛陽保衛戰”最終失敗,顧況趁戰亂找到那位與他傳詩的宮女逃出上陽宮,二人結為連理白頭到老。從此紅葉被視作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傳詠至今。這段甜美的愛情故事也被稱作“下池軼事”在洛陽古城流傳。
  永嘉
  年代:【唐】 作者:【顧況】 體裁:【五絶】
  東甌傳舊俗,風日江邊好。
  何處樂神聲,夷歌出煙島。
  譯文:甌越之地,流傳着古老的風俗。風和日麗的江邊景緻秀麗。什麽地方隱隱約約傳來仙樂般美麗動聽的歌聲,原來是那煙波中的島嶼奏出的少數民族的音樂。(感恩原創)
英文解釋
  1. :  Gu Kuang
相關詞
岑參唐詩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