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比喻糾紛或亂子一場~ㄧ平地~ㄧ政治~。 | | 風和波浪。比喻生活或命運中所遭遇的不幸或盛衰變遷 | | 世路風波 | | 惹出風波 | | 亂子;糾紛 | | 風波迭起 | | 風浪。《楚辭·九章·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唐 元稹 《江陵三夢》詩:“驚覺滿床月,風波 江 上聲。” 巴金 《傢》十九:“船在水面流着,安穩而自然,不曾激起一點風波。”參見“ 風浪 ”。 | | 猶潮流。比喻變動的形勢。《後漢書·馮衍傳下》:“棄衡石而意量兮,隨風波而飛揚。”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則庶幾燭幽暗以天光,發國人之內曜,人各有己,不隨風波,而 中國 亦以立。” | | 比喻動蕩不定或艱辛勞苦。《莊子·天地》:“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 成玄英 疏:“夫水性雖澄,逢風波起,我心不定,類彼波瀾,故謂之風波之民也。” 宋 曾鞏 《謝中書捨人表》:“於風波流落之餘,以蒲柳衰殘之質,自循涯分,曷副恩榮。” 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雖衹四十來歲的人,然而世上的風波經得多了,看來卻像五十出外。” | | 比喻糾紛或亂子。 唐 鮑溶 《行路難》詩:“入宮見妒君不察,莫入此地生風波。” 明 高啓 《南山有鳥》詩:“ 南山 有鳥北山羅,兩地一失驚風波。”《西湖佳話·梅嶼恨跡》:“妻子初容我娶,及至 小青 進門,便生許大風波,一駡就是三朝四夜,一打就到萬紫千紅,甚覺難堪。” 魯迅 《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然而辮子還有一場小風波,那就是 張勳 的‘復闢’。” | | 指 風波亭 。滇劇《牛臯扯旨》:“‘莫須有’三字罪名無分曉,可憐他父子被害在 風波 。”參見“ 風波亭 ”。 | | [wave]∶風和波浪。比喻生活或命運中所遭受艱險的遭遇。
世路風波
生活中常見的解釋:一件特殊,意外的事,它打破了生活的寧靜,人們在經歷這件事的過程中,理解了許多真理。
[disturbance]∶亂子;糾紛
風波迭起
【詞意探源】:
(1)指風浪。
《楚辭·九章·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風波甚急,船不能行。”
(2)指糾紛或患難。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詩:“傢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 | 魯迅筆下的《風波》(出自《吶喊》) Lu Xun's "storm" (from "Scream") | 【原文】
臨河的土場上,太陽漸漸的收了他通黃的光綫了。場邊靠河的烏桕樹葉,幹巴巴的纔喘過氣來,幾個花腳蚊子在下面哼着飛舞。面河的農傢的煙突裏,逐漸減少了炊煙,女人孩子們都在自己門口的土場上波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這已經是晚飯的時候了。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搖着大芭蕉扇閑談,孩子飛也似的跑,或者蹲在烏桕樹下賭玩石子。女人端出烏黑的蒸幹菜和鬆花黃的米飯,熱蓬蓬冒煙。河裏駛過文人的酒船,文豪見了,大發詩興,說,“無思無慮,這真是田傢樂呵!”
但文豪的話有些不合事實,就因為他們沒有聽到九斤老太的話。這時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腳說:
“我活到七十九歲了,活夠了,不願意眼見這些敗傢相,——還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飯了,還吃炒豆子,吃窮了一傢子!”
伊的曾孫女兒六斤捏着一把豆,正從對面跑來,見這情形,便直奔河邊,藏在烏桕樹後,伸出雙丫角的小頭,大聲說,“這老不死的!”
九斤老太雖然高壽,耳朵卻還不很聾,但也沒有聽到孩子的話,仍舊自己說,“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這村莊的習慣有點特別,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歡用秤稱了輕重,便用斤數當作小名。九斤老太自從慶祝了五十大壽以後,便漸漸的變了不平傢,常說伊年青的時候,天氣沒有現在這般熱,豆子也沒有現在這般硬;總之現在的時世是不對了。何況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親七斤,又少了一斤,這真是一條顛撲不破的實例。所以伊又用勁說,“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兒媳⑵七斤嫂子正捧着飯籃走到桌邊,便將飯籃在桌上一摔,憤憤的說,“你老人傢又這麽說了。六斤生下來的時候,不是六斤五兩麽?你傢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稱,十八兩秤;用了準十六,我們的六斤該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見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許是十四兩……”
“一代不如一代!”
七斤嫂還沒有答話,忽然看見七斤從小巷口轉出,便移了方向,對他嚷道,“你這死屍怎麽這時候纔回來,死到那裏去了!不管人傢等着你開飯!”
七斤雖然住在農村,卻早有些飛黃騰達的意思。從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鋤頭柄了;他也照例的幫人撐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從魯鎮進城,傍晚又回到魯鎮,因此很知道些時事:例如什麽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麽地方,閨女生了一個夜叉之類。他在村人裏面,的確已經是一名出場人物了。但夏天吃飯不點燈,卻還守着農傢習慣,所以回傢太遲,是該駡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銅鬥六尺多長的湘妃竹煙管,低着頭,慢慢地走來,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勢溜出,坐在他身邊,叫他爹爹。七斤沒有應。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說。
七斤慢慢地擡起頭來,嘆一口氣說,“皇帝坐了竜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這可好了,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麽!”
七斤又嘆一口氣,說,“我沒有辮子。”
“皇帝要辮子麽?”
“皇帝要辮子。”
“你怎麽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趕忙的問。
“鹹亨酒店裏的人,都說要的。”
七斤嫂這時從直覺上覺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為鹹亨酒店是消息靈通的所在。伊一轉眼瞥見七斤的光頭,便忍不住動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絶望起來,裝好一碗飯,搡在七斤的面前道,“還是趕快吃你的飯罷!哭喪着臉,就會長出辮子來麽?”
太陽收盡了他最末的光綫了,水面暗暗地回覆過涼氣來;土場上一片碗筷聲響,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飯,偶然擡起頭,心坎裏便禁不住突突地發跳。伊透過烏桕葉,看見又矮又胖的趙七爺正從獨木橋上走來,而且穿着寶藍色竹布的長衫。
趙七爺是鄰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這三十裏方圓以內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學問傢;因為有學問,所以又有些遺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聖嘆批評的《三國志》⑶,時常坐着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他不但能說出五虎將姓名,甚而至於還知道黃忠表字漢升和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後,他便將辮子盤在頂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嘆息說,倘若趙子竜在世,天下便不會亂到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裉斕*趙七爺已經不是道士,卻變成光滑頭皮,烏黑發頂;伊便知道這一定是皇帝坐了竜庭,而且一定須有辮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險。因為趙七爺的這件竹布長衫,輕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來,衹穿過兩次:一次是和他慪氣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時候,一次是曾經砸爛他酒店的魯大爺死了的時候;現在是第三次了,這一定又是於他有慶,於他的仇傢有殃了。
七斤嫂記得,兩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經駡過趙七爺是“賤胎”,所以這時便立刻直覺到七斤的危險,心坎裏突突地發起跳來。
趙七爺一路走來,坐着吃飯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點着自己的飯碗說,“七爺,請在我們這裏用飯!”七爺也一路點頭,說道“請請”,卻一徑走到七斤傢的桌旁。七斤們連忙招呼,七爺也微笑着說“請請”,一面細細的研究他們的飯菜。
“好香的菜幹,——聽到了風聲了麽?”趙七爺站在七斤的後面七斤嫂的對面說。
“皇帝坐了竜庭了。”七斤說。
七斤嫂看着七爺的臉,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經坐了竜庭,幾時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總要大赦罷。”七爺說到這裏,聲色忽然嚴厲起來,“但是你傢七斤的辮子呢,辮子?這倒是要緊的事。你們知道:長毛時候,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
七斤和他的女人沒有讀過書,不很懂得這古典的奧妙,但覺得有學問的七爺這麽說,事情自然非常重大,無可輓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裏嗡的一聲,再也說不出一句話。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這機會,便對趙七爺說,“現在的長毛,衹是剪人傢的辮子,僧不僧,道不道的。從前的長毛,這樣的麽?我活到七十九歲了,活夠了。從前的長毛是——整匹的紅緞子裹頭,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腳跟;王爺是黃緞子,拖下去,黃緞子;紅緞子,黃緞子,——我活夠了,七十九歲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語的說,“這怎麽好呢?這樣的一班老小,都靠他養活的人,……”
趙七爺搖頭道,“那也沒法。沒有辮子,該當何罪,書上都一條一條明明白白寫着的。不管他傢裏有些什麽人。”
七斤嫂聽到書上寫着,可真是完全絶望了;自己急得沒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說,“這死屍自作自受!造反的時候,我本來說,不要撐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進城去,滾進城去,進城便被人剪去了辮子。從前是絹光烏黑的辮子,現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這囚徒自作自受,帶纍了我們又怎麽說呢?這活死屍的囚徒……”
村人看見趙七爺到村,都趕緊吃完飯,聚在七斤傢飯桌的周圍。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場人物,被女人當大衆這樣辱駡,很不雅觀,便衹得擡起頭,慢慢地說道:
“你今天說現成話,那時你……”
“你這活死屍的囚徒……”
看客中間,八一嫂是心腸最好的人,抱着伊的兩周歲的遺腹子,正在七斤嫂身邊看熱鬧;這時過意不去,連忙解勸說,“七斤嫂,算了罷。人不是神仙,誰知道未來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時不也說,沒有辮子倒也沒有什麽醜麽?況且衙門裏的大老爺也還沒有告示,……”
七斤嫂沒有聽完,兩個耳朵早通紅了;便將筷子轉過嚮來,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說,“阿呀,這是什麽話呵!八一嫂,我自己看來倒還是一個人,會說出這樣昏誕鬍塗話麽?那時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誰都看見;連六斤這小鬼也都哭,……”六斤剛吃完一大碗飯,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沒好氣,便用筷子在伊的雙丫角中間,直紮下去,大喝道,“誰要你來多嘴!你這偷漢的小寡婦!”
撲的一聲,六斤手裏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塊磚角,立刻破成一個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來,撿起破碗,合上檢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連說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發怒,大聲說,“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趙七爺本來是笑着旁觀的;但自從八一嫂說了“衙門裏的大老爺沒有告示”這話以後,卻有些生氣了。這時他已經繞出桌旁,接着說,“‘恨棒打人’,算什麽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這回保駕的是張大帥⑷,張大帥就是燕人張翼德的後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萬夫不當之勇,誰能抵擋他,”他兩手同時捏起空拳,仿佛握着無形的蛇矛模樣,嚮八一嫂搶進幾步道,“你能抵擋他麽!”
八一嫂正氣得抱着孩子發抖,忽然見趙七爺滿臉油汗,瞪着眼,準對伊衝過來,便十分害怕,不敢說完話,回身走了。趙七爺也跟着走去,衆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讓開路,幾個剪過辮子重新留起的便趕快躲在人叢後面,怕他看見。趙七爺也不細心察訪,通過人叢,忽然轉入烏桕樹後,說道“你能抵擋他麽!”跨上獨木橋,揚長去了。
村人們呆呆站着,心裏計算,都覺得自己確乎抵不住張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沒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對人談論城中的新聞的時候,就不該含着長煙管顯出那般驕傲模樣,所以對七斤的犯法,也覺得有些暢快。他們也仿佛想發些議論,卻又覺得沒有什麽議論可發。嗡嗡的一陣亂嚷,蚊子都撞過赤膊身子,闖到烏桕樹下去做市;他們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傢,關上門去睡覺。七斤嫂咕噥着,也收了傢夥和桌子矮凳回傢,關上門睡覺了。
七斤將破碗拿回傢裏,坐在門檻上吸煙;但非常憂愁,忘卻了吸煙,象牙嘴六尺多長湘妃竹煙管的白銅鬥裏的火光,漸漸發黑了。他心裏但覺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計畫,但總是非常模糊,貫穿不得:“辮子呢辮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竜庭。破的碗須得上城去釘好。誰能抵擋他?書上一條一條寫着。入娘的!……”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舊從魯鎮撐航船進城,傍晚回到魯鎮,又拿着六尺多長的湘妃竹煙管和一個飯碗回村。他在晚飯席上,對九斤老太說,這碗是在城內釘合的,因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個銅釘,三文一個,一總用了四十八文小錢。
九斤老太很不高興的說,“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夠了。三文錢一個釘;從前的釘,這樣的麽?從前的釘是……我活了七十九歲了,——”
此後七斤雖然是照例日日進城,但傢景總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來聽他從城內得來的新聞。七斤嫂也沒有好聲氣,還時常叫他“囚徒”。
過了十多日,七斤從城內回傢,看見他的女人非常高興,問他說,“你在城裏可聽到些什麽?”
“沒有聽到些什麽。”
“皇帝坐了竜庭沒有呢?”
“他們沒有說。”
“鹹亨酒店裏也沒有人說麽?”
“也沒人說。”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竜庭了。我今天走過趙七爺的店前,看見他又坐着念書了,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也沒有穿長衫。”
“…………”
“你想,不坐竜庭了罷?”
“我想,不坐了罷。”
現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給他相當的尊敬,相當的待遇了。到夏天,他們仍舊在自傢門口的土場上吃飯;大傢見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過八十大壽,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雙丫角,已經變成一支大辮子了;伊雖然新近裹腳,卻還能幫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個銅釘⑸的飯碗,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
一九二○年十月。⑹
□註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年九月《新青年》第八捲第一號。
⑵伊的兒媳:從上下文看,這裏的“兒媳”應是“孫媳”。
⑶金聖嘆批評的《三國志》:指小說《三國演義》。金聖嘆(1609—1661),明末清初文人,曾批註《水滸》、《西廂記》等書,他把所加的序文、讀法和評語等稱為“聖嘆外書”。《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所著,後經清代毛宗崗改編,附加評語,捲首有假托為金聖嘆所作的序,首回前亦有“聖嘆外書”字樣,通常就都把這評語認為金聖嘆所作。
⑷張大帥:指張勳(1854—1923),江西奉新人,北洋軍閥之一。原為清朝軍官,辛亥革命後,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辮子,表示忠於清王朝,被稱為辮子軍。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他在北京扶持清廢帝溥儀復闢,七月十二日即告失敗。
⑸十八個銅釘:據上文應是“十六個”。作者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緻李霽野的信中曾說:“六斤傢衹有這一個釘過的碗,釘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記不清了。總之兩數之一是錯的,請改成一律。”
⑹據《魯迅日記》,本篇當作於一九二○年八月五日。 | | 辮子,曾是清王朝統治建立和消亡的標志之一;在魯迅眼裏,又是傳統文化和國民精神枷鎖的一種象徵,是國民革命與危機的一種徵兆.這篇小說通過對江南水鄉中一場辮子風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無特操"的國民性弱點.
〇主題:
小說描寫1917所張勳復闢事件在江南某水鄉所引起的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以小見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封閉,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圍,帝製餘孽還在嚮農民肆虐,農民還處於封建勢力和封建思想的統治和控製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於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從狀態的"無特操"的國民性的弱點.說明辛亥革命並沒有給封建統治下的中國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能喚醒民衆,是難以成功的.
〇人物:
七斤:是當地著名的見過世面的"出場人物",甚至於受到衆人尊敬,有"相當的待遇"的.然而他聽到皇帝坐竜庭的消息後的垂頭喪氣,對妻子責駡時的隱忍,遷怒於女兒時的內心鬱悶,實際上卻顯示着他是一個麻木膽怯,愚昧鄙俗,毫無民主主義覺悟的落後農民的典型.
七斤嫂:潑辣粗俗,伶牙俐齒,"恨棒打人",出語刻毒;好勝壓人,強詞奪理,不為人後,並無一般農村婦女的誠厚.她與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樣,依然自私,落後,愚昧,麻木,生活在渾渾噩噩的不覺悟狀態之中.
作品通過這樣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缺乏堅執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衆,與革命仍然極其隔膜,離革命實在還很遙遠;民衆這樣不覺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變革終將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是類似辮子風波的悲劇不斷上演的現實基礎.
趙七爺:是一個不學無術,精神貧乏,空虛,善於韜晦且陰險兇狠,時刻夢想復闢的封建遺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語,恫嚇,欺騙的舉動,說明封建復闢勢力企圖捲土重來的欲望與野心.他雖與七斤等人處於不同的社會階層,但在一定意義上,他與七斤等人一樣,同是專製統治下無信仰,無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〇藝術:
①結構特色:作品以辮子事件為中心綫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發展和消解.風波是由"皇帝坐了竜庭了","皇帝要辮子",可七斤沒有辮子引起的.趙七爺的出場使風波驟然強化.趙七爺的盤在頭頂上象道士一般的辮子放下來了,且幸災樂禍地質問七斤的辮子哪裏去了,使七斤,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係列的矛盾衝突,事件驟變,發展.最後又以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皇帝沒有坐竜庭"而矛盾消解.
②運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過富有個性色彩和鄉土氣息的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展開矛盾衝突,推動情節發展;選擇生動貼切且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來揭示人物的內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題內藴;作品開頭的環境描繪和場面描寫,不僅是一幅充滿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的風景畫和風俗畫,而且以其場景的恬靜,與結尾相呼應,對辮子風波的波瀾起伏起到了對比襯托作用.
③作品在人物描寫上,善於藉助性格化的對話和特徵性的動作描寫,細節描寫,揭示人物潛在的心理活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徵,展現復雜深微的人際關係.在環境描寫上,空間環境,自然環境的描繪,為事件的發生和主題的實現起了對照,映襯的作用;社會環境的描寫由藉人物之間的矛盾,爭鬥作了成功的展現,具有很強的典型性. | | - n.: storm, wave, disturbance, crisis
| | - n. troubles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