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遇事能明辨不疑 |
|
人以怒遷,公能自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 |
|
四十歲的代稱 |
|
四十而不惑 |
|
謂遇事能明辨不疑。《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唐 韓愈 《伯夷頌》:“一傢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人以怒遷,公能自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
|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因以“不惑”為四十歲的代稱。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六:“行行嚮不惑,淹留遂無成。”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木工蔡榮》:“﹝ 榮 ﹞自幼信神祇,每食必分置於地,潛祝土地,自總角至於不惑,未嘗暫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詩:“行年將不惑,學道尚無聞。” 周作人 《死之默想》:“人世的快樂自然是很可貪戀的,但似乎衹在青年男女纔深切的感到,像我們將近‘不惑’的人,嘗過了凡人的苦樂……也就不覺得還有捨不得的快樂。” |
|
①通達,不疑惑:知者不惑|力行而不惑。
②《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句,後藉指四十歲:不惑之年|將近不惑之人。 |
|
不惑: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註,「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的更高含義
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有完全的瞭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並不完全瞭解,孔子說:“智者不惑。”又說:“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關係。因此,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達到智者的地步。 |
|
- n.: without doubt; with full self-confidence, the age of 40, without doubt, with full self-confid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