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心領神會
目錄
心領神會 Hint
拼音: xīn lǐng shén huì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詩文、語言等

解釋: 領、會領悟,理解。指對方沒有明說,心裏已經領會。

資料來源: 明·吳海《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得,冥然感於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

例子: 聞語法要,輒~。★明·趙弼《覺壽居士傳》

謎語:

No. 2
  心裏深刻地領會至立法一則,閱下自可心領神會,而法在其中矣。
xīn lǐng shén huì xīn lǐng shén huì
  不用點明,就已領會理到了
No. 4
  聞語法要,輒心領神會。——明· 趙弼《覺壽居士傳》
No. 5
  內心深刻地領會。 元 吳海 《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得,冥然感於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 明 宋濂 《故三槐隱士王府君墓志銘》:“君從傍聽之,心領神會,至忘寢食,其學遂大進。”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至立法一則,閲下自可心領神會,而法在其中矣。” 劉心武 《班主任》四:“ 謝惠敏 對他們的‘教誨’並不能心領神會,因為她沒有絲毫的政治投機心理,她單純而真誠。”亦作“ 心領神悟 ”、“ 心領意會 ”。 朱自清 《經典常談·四書》:“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 鄒韜奮 《經歷》五六:“他們不許用‘帝國主義’,所以各報遇着這個名詞,總寫作‘××主義’,讀者看得慣了,也就心領意會。”
No. 6
  【成語】心領神會
  【發音】xīn lǐng shén huì
  【解釋】領、會:領悟,理解。指對方沒有明說,心裏已經領會。
  【出處】唐·田穎《遊雁蕩山記》:“將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禪房,與之辯論心性切實之學,彼已心領神會。”
  【示例】明·吳海《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得,冥然感於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
  聞語法要,輒~。 ★明·趙弼《覺壽居士傳》
  【用 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詩文、語言等 。
  【近義詞】心照不宣、心心相印
  【反義詞】一無所知、茫然不解
  【歇後語】肚臍眼裏燒香;紅娘拿到鶯鶯的信
  【燈 謎】吾
成語詞典
  成語名稱 心領神會 漢語拼音 xīn lǐng shén huì 成語釋義 領、會:領悟,理解。指對方沒有明說,心裏已經領會。 成語出處 明·吳海《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得,冥然感於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 使用例句 聞語法要,輒心領神會
  ★明·趙弼《覺壽居士傳》
佛教百科
  【心領神會】  不必明言,心中已完全明白、徹底領會,謂之“心領神會”。出於禪語,原作“心融神會”,見《續燈錄》捲九:“入室扣請,心融神會。”原來,禪宗反對執着語言文字,主張內心的證明,所謂“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碧岩錄》第一則)。不假文字而“心融神會”,這就是禪宗參悟的關鍵。後在詩文中運用,如元·吳海《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德,冥然感於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又如劉心武《班主任》四:“謝惠敏對他們的‘教誨’並不能心領神會,因為她沒有絲毫的政治投機心理,她單純而真誠。”(李明權)
英文解釋
  1. n.:  understand tacitly; I appreciate your kindness
  2. v.:   know or understand without being told
近義詞
明察秋毫, 得意忘言, 心照不宣, 莫逆之交, 了如指掌, 如數傢珍, 瞭然入懷, 心有靈犀一點通, 知己知彼, 胸中有數, 知彼知己
包含詞
立刻心領神會心領神會的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