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mèng huàn pào yǐng
用法: 聯合式;作賓語;含貶義,比喻空虛而容易破滅的幻想
解釋: 佛教用語。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夢境、幻術、水泡和影子一樣空虛。後比喻空虛而容易破滅的幻想。
資料來源: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例子: 但聽得那長老將“~”四個字,已講得天花亂墜,大衆無不齊聲念佛。(清·錢彩《說嶽全傳》第六十一回)
| mèng huàn pào yǐng mèng huàn pào yǐng | 佛傢語。指世間萬事萬物都像做夢、幻覺和泡影那樣空虛不實 |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 | 佛教語。以夢境、幻術、水泡和影子比喻世上事物無常,一切皆空。今比喻空虛而容易破滅的幻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元 楊景賢 《西遊記》第二本第五出:“生呵,一心懷遠恨,千丈繫遊絲;死呵,如夢幻泡影,那有再來時。”《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我想人生夢幻泡影,石火電光,不必往遠裏講,就在坐的你我三個人,自上年 能仁寺 初逢, 青雲山 再聚,算到今日,整整的一年。” 冰心 《往事(其二)》九:“九個月來懸在雲霧裏,眼前飛掠的衹是夢幻泡影,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很異樣,很麻木,很飄浮。”亦省作“ 夢泡 ”。 清 趙翼 《秋園預製斂具,詩以調之》:“卓哉所見高,勘透夢泡理。” | | mèng huàn pào yǐng
佛教認為,世事無常,猶如夢境、泡沫、物影一樣,一切皆空.<<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傢語。指世間萬事萬物都像做夢、幻覺和泡影那樣空虛不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比喻空虛而易破滅的幻想 | | 【夢幻泡影】 人生無常,世事虛幻,不可捉摸,常常謂之“夢幻泡影”。語本《金剛經》中的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除“夢幻泡影”外,還有“露”、“電”二喻,故稱“六如”。明才子唐寅號“六如居士”,即本於此。《大日經》所說“十緣生句”中也包括“夢幻泡影”(“泡”作“浮浪”)。其他佛書上引用這個比喻的也很多見。“夢幻泡影”比喻的對象是“一切有為法”,即世間所有可以感知的事物,有形有相,有聲有色。佛教認為,“有為法”無不虛妄。“夢”喻夢中所見本無,“幻”喻幻術所化不實,“泡”喻易生易滅。“影”喻從(光和形)緣而現。《維摩詰經·方便品》載,維摩詰大士“示疾”,說人身虛幻無常。謂人身如夢,“為虛妄見”;如幻,“從顛倒起”;如泡,“不得久立”;如影,“從業緣現”。後在文學中運用如元·楊景賢《西遊記》雜劇第五出:“生呵,一心懷遠恨,千丈係遊絲;死呵,如夢幻泡影,那有再來時!”(李明權) | | - n.: like a dream and a bubble's shadow, emptiness, nothingness, visionary, illusory, in vain
| | 荒誕不經, 子虛烏有, 海市蜃樓, 空中樓閣, 鏡花水月, 蜃樓海市, 象牙之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