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拼音: dú shū pò wàn juàn 
 用法: 動賓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解釋: 破:突破;捲:書籍册數。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
 
 資料來源: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  |  | dú shū pò wàn juǎn |  |  |  | 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 |  |  |  |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  |  | 學識淵博、滿腹經綸 學富五車
 |  |  |  | 胸無點墨 |  |  |  | “讀書破萬卷”當何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後人對這兩句詩作過不同的解釋,清代仇兆鰲的《杜詩詳註》,對於“讀書破萬卷”中的“破”字舉有三說,一曰:“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二曰:“書破,猶韋編三絶之意。蓋熟讀則捲易磨也”。三曰:“識破萬卷之理”。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
 所謂:“突破”,即多讀而“胸羅萬卷”,就是說要博覽群書。漢代著名思想傢王充說:“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有傑出成就的學者大學,無一不是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者。王充本人一生讀書近一萬三千捲,“博通衆流百傢之言”,所以他才能寫出《論衡》這部偉大著作。
 所謂“磨破”,即熟讀而致“書破”。孔子晚年讀《周易》,竟使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多次磨斷,即所謂“韋編三絶”。根據實際需要,先出一部分書籍反復閱讀,深入理解,加深記憶,這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蘇東坡有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經驗之談。有書不讀,束之高閣,書無異於廢紙;讀書囫圇吞棗,一覽而過,“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讀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謂“識破”,即精讀而透徹理解書中之理。精讀,一要抓住重點,寧精勿雜;二要深入鑽研,務求精通。“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所以讀書要善於選擇,取其精華,不可濫讀。先好了重點,確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鑽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為止。宋代哲學家陸九淵說:“學必無所蔽而後可”。意思是說,學習一定要達到沒有迷惑不解的地步纔可以。如果讀書不註意識理,漫無目的,一味多讀,必然如鄭板橋所說:“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
 不論取“破”字的何種含義,“讀書破萬卷”都是適用於專門搞學術研究的人。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是“萬卷雖多當俱眼”。唐代的書,一捲少則幾千字,多則上萬字,萬卷書不過一億字。相當於現在32開本500頁的書300本的文字量。對於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這個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杜詩中的“萬”字應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讀胸有本”。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揭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係
 雖然從邏輯因果上來看,未必讀的越多就寫的越好,但不可否認的是,一般寫作較好的人他的閱讀量一定不會少,而且所涉獵的文章範疇也會比一般讀書人要廣泛。也就是說,閱讀量的大小是寫好文章的必要條件,而寫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閱讀水平的充分條件。一般情況下每個人希望自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我認為不管你是否想成為一個作傢還是僅僅想能夠寫一點隨筆,亦或是衹是在網絡上開一個博客,抒發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實感,那麽你所寫出來的東西做為一種文字載體,必然要經過你的讀者的閱讀,産生情感共鳴,這樣,你的寫作纔有意義。但內容空洞的東西並不容易被別人接受,而要想讓自己的作品能夠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那麽閱讀必不可少——因為閱讀能夠提升你的文化積澱,擴展你的視野,給你更多的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由於我們從小接受的作文訓練並沒有要求我們去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指導寫作,因而,大多數人的寫作水平停留在一個不高的層面上,所以如果某一天有人讓你寫一點東西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顯得頭皮發麻,不知該從何着手。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同我們平時未養成經常寫作的習慣而導致這種寫作恐懼癥以外,平時閱讀量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既然閱讀與寫作有如此重要的關係,那麽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麽通過大量的閱讀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一方面能夠為我們的寫作積纍素材,另一方面也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加文學修養或者是知識積纍。但我們所說的大量閱讀並不是什麽書都讀,也不是一本書中什麽都讀,應該有所取捨,閱讀的重點也應該有所區分。即使是名著,他裏面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就可以不去讀他,要發揚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風格,“他在指導清華大學文學係學生許壽裳的兒子許世瑛讀《抱林子》時就指出:該書“內篇”宣揚神仙方藥、鬼怪迷信,是錯誤的,可以不讀;“外篇”論述人間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確的言論,這就是要讀的重點。”(楊際德《寫作課的真諦在哪裏?》——中國教育報)。也就是說,我們讀書要讀文章、書籍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因為衹有這部分凝聚了作者最大心血的東西對我們最有用。就象一鍋經過文火慢慢熬出的雞湯一樣,精華營養都在湯裏了,至於雞肉衹是一個形式而已,簡單處理掉就行了。我們將雞湯的營養吸收掉,化為自己的東西,用於增強體質,實際上也就是說將文章中的精華用來作為我們寫作的知識積纍,並為寫作添枝加葉,增強文章的內涵和可讀性。
 但是,這裏又牽涉到一個讀書的方法論問題,古代文人可以抱着“四書”、“五經”慢慢品讀,甚至可以搖頭晃腦去讀,然後再去參加科舉考試,將平生所讀所思在一張决定命運的白紙上寫出來。但我們處在這樣一個變化多樣的時代,而且知識更新速度又極其快,沒等你把一本書讀完,第二部第三部乃至N多部快速地出來了,導致我們現在很多人出現閱讀疲倦,總感到有讀不完的書,而且很多書的質量也是粗製濫造,不少的書從根本上說就是快餐文化的産物,沒有什麽讀的價值,衹不過充當暫時娛樂心靈的工具罷了。因此,在現代社會,很多人讀書選擇了快速閱讀,即在很短時間內翻看瀏覽一本書並從中獲得這本書的必要信息。面對厚厚的晨報,他們會快速用眼睛在報紙上將新聞標題“輪”一遍,以取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花大量的時間去細細看裏面的內容,我想這也是信息時代所帶來的一個結果吧。
 |  |  |  | 成語名稱 讀書破萬卷
 漢語拼音
 dú shū pò wàn juàn
 成語釋義
 破:突破;捲:書籍册數。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
 成語出處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使用例句
 無
 |  |  |  | 包羅萬象, 無隙可乘, 學識淵博, 多見少怪 |  |  |  | 千慮一得, 可見一斑, 坎井之蛙, 坐井觀天, 寡見鮮聞, 一得之功, 一得之愚, 一隅之見, 雲煙過眼, 井底之蛙, 井底蛤蟆, 井蛙之見, 以偏概全, 以筦窺天, 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以錐刺地, 引玉之磚, 短見薄識, 矛盾百出, 管中窺豹, 管窺一斑, 管窺筐舉, 管窺蠡測, 管窺所及, 管見所及, 煙雲過眼, 牖中窺日, 蠡酌管窺, 蠡測管窺, 見縫就鑽, 鼠目寸光, 過眼煙雲, 肉眼愚眉, 蓬間之雀, 有隙可乘, 有機可乘, 淺見寡識, 無孔不入 |  |  |  |  |  |  |  |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 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韻賦十詩送趙然然如大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