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 俗语 > 读书破万卷
目录
读书破万卷 Study break rolls
拼音: dú shū pò wàn juàn

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解释: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资料来源: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拼 音
  dú shū pò wàn juǎn
释 义
  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出 处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同义词
  学识渊博、满腹经纶
  学富五车
反义词
  胸无点墨
解释
  “读书破万卷”当何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所谓:“突破”,即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学,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所谓“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根据实际需要,先出一部分书籍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经验之谈。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精读,一要抓住重点,宁精勿杂;二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取其精华,不可滥读。先好了重点,确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钻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为止。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如果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不论取“破”字的何种含义,“读书破万卷”都是适用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万卷虽多当俱眼”。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相当于现在32开本500页的书300本的文字量。对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个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杜诗中的“万”字应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读胸有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虽然从逻辑因果上来看,未必读的越多就写的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写作较好的人他的阅读量一定不会少,而且所涉猎的文章范畴也会比一般读书人要广泛。也就是说,阅读量的大小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阅读水平的充分条件。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希望自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我认为不管你是否想成为一个作家还是仅仅想能够写一点随笔,亦或是只是在网络上开一个博客,抒发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那么你所写出来的东西做为一种文字载体,必然要经过你的读者的阅读,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你的写作才有意义。但内容空洞的东西并不容易被别人接受,而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阅读必不可少——因为阅读能够提升你的文化积淀,扩展你的视野,给你更多的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作文训练并没有要求我们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指导写作,因而,大多数人的写作水平停留在一个不高的层面上,所以如果某一天有人让你写一点东西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显得头皮发麻,不知该从何着手。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同我们平时未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而导致这种写作恐惧症以外,平时阅读量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然阅读与写作有如此重要的关系,那么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通过大量的阅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方面能够为我们的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文学修养或者是知识积累。但我们所说的大量阅读并不是什么书都读,也不是一本书中什么都读,应该有所取舍,阅读的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分。即使是名著,他里面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就可以不去读他,要发扬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风格,“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杨际德《写作课的真谛在哪里?》——中国教育报)。也就是说,我们读书要读文章、书籍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只有这部分凝聚了作者最大心血的东西对我们最有用。就象一锅经过文火慢慢熬出的鸡汤一样,精华营养都在汤里了,至于鸡肉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简单处理掉就行了。我们将鸡汤的营养吸收掉,化为自己的东西,用于增强体质,实际上也就是说将文章中的精华用来作为我们写作的知识积累,并为写作添枝加叶,增强文章的内涵和可读性。
  但是,这里又牵涉到一个读书的方法论问题,古代文人可以抱着“四书”、“五经”慢慢品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去读,然后再去参加科举考试,将平生所读所思在一张决定命运的白纸上写出来。但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变化多样的时代,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又极其快,没等你把一本书读完,第二部第三部乃至N多部快速地出来了,导致我们现在很多人出现阅读疲倦,总感到有读不完的书,而且很多书的质量也是粗制滥造,不少的书从根本上说就是快餐文化的产物,没有什么读的价值,只不过充当暂时娱乐心灵的工具罢了。因此,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读书选择了快速阅读,即在很短时间内翻看浏览一本书并从中获得这本书的必要信息。面对厚厚的晨报,他们会快速用眼睛在报纸上将新闻标题“轮”一遍,以取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细细看里面的内容,我想这也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吧。
成语词典
  成语名称
  读书破万卷
  汉语拼音
  dú shū pò wàn juàn
  成语释义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成语出处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使用例句
  无
近义词
包罗万象, 无隙可乘, 学识渊博, 多见少怪
反义词
千虑一得, 可见一斑, 坎井之蛙, 坐井观天, 寡见鲜闻, 一得之功, 一得之愚, 一隅之见, 云烟过眼, 井底之蛙, 井底蛤蟆, 井蛙之见, 以偏概全, 以筦窥天, 以管窥天, 以蠡测海, 以锥刺地, 引玉之砖, 短见薄识, 矛盾百出, 管中窥豹, 管窥一斑, 管窥筐举, 管窥蠡测, 管窥所及, 管见所及, 烟云过眼, 牖中窥日, 蠡酌管窥, 蠡测管窥, 见缝就钻, 鼠目寸光, 过眼烟云, 肉眼愚眉, 蓬间之雀, 有隙可乘, 有机可乘, 浅见寡识, 无孔不入
相关词
朱熹鲁迅下笔如有神茹志鹃
包含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韵赋十诗送赵然然如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