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bì mén gēng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解釋: 拒絶客人進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
資料來源: 唐·馮贄《雲仙雜記》第一捲:“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例子: 一次不見,第二次再去,誰知三番五次飽嘗~。(高陽《清宮外史》上册)
|
《閉門羹 given a cold shoulder》 |
詩人: 史鳳 Shi Feng
一豆聊供遊冶郎,去時忙喚鎖倉琅。 入門獨慕相如侶,欲撥瑤琴彈鳳凰。 |
|
見 〖吃閉門羹〗。 |
|
主人拒絶客人進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 |
|
唐 馮贄 《雲仙雜記·迷香洞》:“ 史鳳 , 宣城 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謂僅作羹待客而不與相見。後指拒客進門,不與相見。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品豔》:“不見者三年,擬重訪之,恐其效閉門羹故事。”《小說月報》1981年第1期:“ 小鄒 準是吃過幾次閉門羹,當然不來了。” |
|
泛指對某事拒絶商談。 郭沫若 《洪波麯》第一章五:“他說 廣州 的報刊實在太多了,應該取締一下纔行。這樣,先給我一杯閉門羹,使我連開口的餘地都沒有了。” |
|
詞 目 閉門羹
英文given cold-shoulder
音 bì mén gēng
釋 義 拒絶客人進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
出 處 唐·馮贄《雲仙雜記》捲一:“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示 例 一次不見,第二次再去,誰知三番五次飽嘗~。(高陽《清宮外史》上册)
閉門羹
衆所周知,“閉門羹”意為拒客,但“閉門”何以與“羹”聯繫起來呢?原來,“閉門羹”一語始見於唐代馮贄《雲仙雜記》所引《常新錄》的一段話:“史鳳,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這名姓史的高級妓女不願接待下等客時,就餉之以羹,以表婉拒。客人見羹即心領神會而自動告退了。所謂羹,最初時係指肉類,後來以蔬菜為羹,再後對凡熬煮成有濃汁的食品皆以羹稱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窩羹等。以更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轉,客氣一些。可惜現代拒客,則衹有“閉門”而沒有“羹”了。
閉門羹
有時候,人們為了辦一件事情,需要朋友幫忙,如果對方不表態或者拒絶相見,這樣的情況,你常常會聽到求助者笑着說:“吃了閉門羹啦!”
我們知道,羹在古代是指羊肉製成的糊狀食品。後來慢慢的素食也作羹。凡是將糧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濃汁的食品,都可以稱為羹,如我們吃過的粟米羹、蓮子羹等,到如今人們連普通的濃汁食品也稱為羹了。
“閉門羹”是什麽樣的“羹”呢?其實,這不是什麽特殊種類的食品,而是從古代閉門拒客的一個故事中流傳下來的掌故。
相傳在我國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長得如花似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於是很多年輕的男子,便慕名紛紛來拜訪她,希望與她成為朋友,但是不少人卻因為很難見到她,而不能如願。
為什麽很難見到她呢?因為她會客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獻上一首詩,她看中詩文後,纔願意與客人一見,然後纔有可能談到交朋友。
如果客人不會作詩,或者獻上的詩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傢裏人在門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絶會客。
天長日久,來訪的客人們見了羹,也就心領神會,便主動地告辭了。
以羹待客就是拒絶會見的意思,所以人們便把這羹,稱為史夙的“閉門羹”。 這個故事流傳下來之後,人們便把“閉門羹”作為拒絶的代名詞,衹取“閉門”之意而無羹招待啦。
選自:《中國民間掌故精選》 |
|
- n.: given a cold shoulder, given cold-shoulder, close the door on sb., deny sb. entrance, denial of entrance
|
|
吃閉門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