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會址。已焚毀。
世博會結束後水晶宮移至倫敦南部的西得漢姆,並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建造,1854年6月10日由維多利亞女王主持嚮公衆開放。它作為倫敦的娛樂中心存在了82年。1936年11月30日晚上6點,在中央大廳的員工厠所內突然着火。很快大火燒遍了整幢建築,第二天早上,除了一堆扭麯的金屬和融化的玻璃,其它什麽都沒有留下。水晶宮的焚毀也宣告了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結束。
提起世博會,人們必然會想起那座與它同時誕生的著名建築———水晶宮。這座歷史上第一次以鋼鐵、玻璃為材料的超大型建築,不僅開創了近代功能主義建築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屆偉大的世博會。
1849年,英國白金漢宮决定:在1851年舉辦一屆規模宏大,有世界各國參與的國際性博覽會。會址選在倫敦海德公園內,並要求建造一幢臨時性但具有恢弘氣勢的展館建築。
水晶宮是一個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主要建材的建築,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建築奇觀之一,也是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象徵物。它原先是世界博覽會首次於1851年在倫敦舉行時的展示館,這場世界博覽會的正式名稱為萬國工業博覽會,一直到1936年以前曾經吸引過無數的社會各種階級的遊客前來參觀,“水晶宮”是來自一傢以諷刺文章著名的Punch雜志因其建築通倫敦水晶宮想象圖體透明寬敞明亮而給予的名稱。
後來這個名稱又被一個足球(football)團體引用,成為該團體的名稱(Crystal Palace F.C.,譯名水晶宮隊)。“水晶宮”也常用來指示倫敦南區的一塊範圍,即原水晶宮所處的地區。
對當時而言,以一個璀璨而華麗的水晶宮在倫敦海德公園展示世界各國的産品,象徵英國國力之大,不僅作為一個展覽場地,更作為博覽會的主要科技成果之一,引起世界各國不小的騷動(當年參展者共計25國)。
水晶宮因展現了園藝師約瑟夫.帕剋斯頓(Joseph Paxton)的天賦,這位設計者便受封為騎士。約瑟夫.帕剋斯頓曾經率領花園園丁試驗以玻璃與鋼鐵建造巨大溫室的可能性,也因此見識到這些建材的強度與耐久力,他以這項技術知識申請世界博覽會的建築計畫並且創造出驚人的結果。建築物計畫者們,曾試圖找尋強韌、耐久、形式又簡單的建築物和並希望伴隨著快速的建造進度,約瑟夫.帕剋斯頓在這一點使博覽會的籌辦人如願以償,從1850年8月至隔年5月,這棟建築使用了面積九十萬平方英尺、相當於八萬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或是八個半的標準足球場地),由伯明翰一玻璃供應商Chance Brothers提供,這傢公司是當時唯一擁有可提供如此龐大需求的工廠,卻仍然必須從法國聘請勞工協助,以趕上展期的建築進度。而另一個主要建材是鐵,包括鐵柱三千三百根,鐵梁兩千三百條,占地面積七萬四千平方公尺,寬度與長度分別約為408英尺、1851英尺(相當於125公尺、564公尺),高三層樓。
《海德公園》這首詩,曾描述過這棟壯觀的建築物:
At Rotten Row around a tree,
With Albert's help did Mr P.His stately pleasure dome design;
The greatest greenhouse ever seen;
A glass cathedral on the green,Beside the crystal Serpentine.
而有關這個展覽場地的風貌,可參考日本於2005年發行上映的動畫電影《蒸氣男孩》,其故事背景以英國1851年世界博覽會為主,有不少水晶宮以及周遭風景,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不過其建築外貌與實際的水晶宮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