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召公
目錄
周朝官名
  周朝官名,始於召(shào)公姬奭(shì)”(第一代召公),一說同“召”同“邵”。世代有召公後人繼承。如厲王、宣王朝的召穆公虎,便是文公後人。召公"後裔孫穆公虎至簡公盈,皆襲爵士,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後代有一支世襲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國傢政事的官。
召(shào)康公
  召公簡介
   召(邵)公奭 又作“邵公”,姬奭。姓姬名奭,西周宗室,與周公姬旦,武王姬發應屬同輩(一說是周文王第五子)。周滅商前,始封地在召(shào)(今陜西歧山西南),輔助周武王滅商後,被封於郾(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區),周公八師東徵,徵服了叛亂的殷商屬國和淮夷後,被封於北燕,都城在薊(今北京),是後來燕國的始祖,但是他派長子姬剋去治理,自己仍留在鎬京輔政。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時,他出任太保,與周公旦分陝(今河南陝縣)而治,陝以東的地方歸周公旦管理,陝以西的地方歸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攝政當國,支持周公平定叛亂。當政期間召公將其轄區治理得政通人和,貴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史稱“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因此倍受轄區及周境內百姓愛戴。傳說他曾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後人為了紀念他,捨不得砍伐此樹。《詩經.甘棠》就是為此而寫的。 《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就是描述這個故事,也留下“甘棠遺愛”、“甘棠之思”的成語典故。
  召公評價
   召公生活於西周初年,經歷了武、成、康三世,居官數十載。他為西周王朝的建立與鞏固起過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書.君.序》雲:「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相成王為左右」。《史記.周本紀》中也有「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等內容。這些記述將召公和周公相提並論,顯然是有道理的。不過,儒傢學者對周公推崇備至,甚至把他納入禹──湯──文、武(周公) ──孔子為正宗的儒傢正統以後,周公被奉為聖人。相比之下,召公在歷史上的作用卻很少被提到。這樣做無疑是不公正的,也是錯誤的。……
  召公死於康王時期,那時,周王朝已相當穩固了。召公在武、成、康時期為維護周王朝的統治所作的努力,經受了時間的考驗,這是對他的政績的最好說明。雖然召公就封於燕的,但他派大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鎬村附近)任職,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太保的職務,承擔起比燕侯更為重要的責任。因此應該說,召公在周初的幾項重大事件中,他不僅都曾經參予過,而且都曾起了重要作用。他在軍事、外交和行政事務方面都有很高的才能,因而在武王伐紂時能「日闢國百裏」。以後,他又奉命四出活動,時而南巡「省南國」,去江漢流域宣揚王命;時而北上,平息國的叛亂;時而東徵,討伐東夷之叛;時而去中土洛邑「相宅」;時而又出現於宗周的盛大祭祀活動場所。事實上他在西周歷史上的功績,遠超出「燕召公」這一稱謂的範圍。周王命他擔任太保之職,為召公提供了施展其才能的廣阔舞臺。公正地說,召公是古代世界一位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外交傢,在中國歷史名人中應該有他的一席之地。
   司馬遷的《史記—燕召公世傢 》這樣評價:召伯作相,分陝而治。人惠其德,甘棠是思。莊送霸主,惠羅寵姬。文公從趙,蘇秦騁辭。易王初立,齊宣我欺。燕噲無道,禪位子之。昭王待士,思報臨菑。督亢不就,卒見芟夷。
召公列表
  康公 姬奭(前1046-前995年)
  (中間15世失考)
  文公
  穆公 姬虎(厲王時-幽王初年)
  (中間世係失考)
  伯廖 姫廖
  (中間一世失考)
  武公
  昭公
  桓公
  戴公(前?-前594年)
  襄公(前593-前?年)
  (中間一世失考)
  莊公 姬奐
  簡公 姬盈(前?-前513年)
  (此後世係失考)
召公鎮
  召公鎮——為紀念召公而形成的歷史古鎮召公鎮,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東北,又名“菊村”,因周朝時召公在此設壇講學而得名,是扶風縣五大鎮之一。與鹹陽地區的乾縣、武功縣毗鄰,自古就有“雞鳴一聲聽三縣”之美譽。全鎮轄15個行政村,8083戶,34123人,總面積42平方公裏。鎮內交通便利,天絳公路與209省道旅遊專綫穿境而過,客商雲集,流通活躍。勤勞的召公人民承載着文明古鎮的文化美德,噴發着千年古甘棠的濃香。
近義詞
召公
相關詞
分陝周公武王洛陽古文今文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