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召公
目录
周朝官名
  周朝官名,始于召(shào)公姬奭(shì)”(第一代召公),一说同“召”同“邵”。世代有召公后人继承。如厉王、宣王朝的召穆公虎,便是文公后人。召公"后裔孙穆公虎至简公盈,皆袭爵士,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后代有一支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
召(shào)康公
  召公简介
   召(邵)公奭 又作“邵公”,姬奭。姓姬名奭,西周宗室,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应属同辈(一说是周文王第五子)。周灭商前,始封地在召(shào)(今陜西歧山西南),辅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郾(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周公八师东征,征服了叛乱的殷商属国和淮夷后,被封于北燕,都城在蓟(今北京),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但是他派长子姬克去治理,自己仍留在镐京辅政。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当政期间召公将其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因此倍受辖区及周境内百姓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就是描述这个故事,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召公评价
   召公生活于西周初年,经历了武、成、康三世,居官数十载。他为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起过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君.序》云:「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成王为左右」。《史记.周本纪》中也有「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等内容。这些记述将召公和周公相提并论,显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儒家学者对周公推崇备至,甚至把他纳入禹──汤──文、武(周公) ──孔子为正宗的儒家正统以后,周公被奉为圣人。相比之下,召公在历史上的作用却很少被提到。这样做无疑是不公正的,也是错误的。……
  召公死于康王时期,那时,周王朝已相当稳固了。召公在武、成、康时期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所作的努力,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这是对他的政绩的最好说明。虽然召公就封于燕的,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太保的职务,承担起比燕侯更为重要的责任。因此应该说,召公在周初的几项重大事件中,他不仅都曾经参予过,而且都曾起了重要作用。他在军事、外交和行政事务方面都有很高的才能,因而在武王伐纣时能「日辟国百里」。以后,他又奉命四出活动,时而南巡「省南国」,去江汉流域宣扬王命;时而北上,平息国的叛乱;时而东征,讨伐东夷之叛;时而去中土洛邑「相宅」;时而又出现于宗周的盛大祭祀活动场所。事实上他在西周历史上的功绩,远超出「燕召公」这一称谓的范围。周王命他担任太保之职,为召公提供了施展其才能的广阔舞台。公正地说,召公是古代世界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在中国历史名人中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司马迁的《史记—燕召公世家 》这样评价:召伯作相,分陕而治。人惠其德,甘棠是思。庄送霸主,惠罗宠姬。文公从赵,苏秦骋辞。易王初立,齐宣我欺。燕哙无道,禅位子之。昭王待士,思报临菑。督亢不就,卒见芟夷。
召公列表
  康公 姬奭(前1046-前995年)
  (中间15世失考)
  文公
  穆公 姬虎(厉王时-幽王初年)
  (中间世系失考)
  伯廖 姫廖
  (中间一世失考)
  武公
  昭公
  桓公
  戴公(前?-前594年)
  襄公(前593-前?年)
  (中间一世失考)
  庄公 姬奂
  简公 姬盈(前?-前513年)
  (此后世系失考)
召公镇
  召公镇——为纪念召公而形成的历史古镇召公镇,位于陕西省扶风县东北,又名“菊村”,因周朝时召公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是扶风县五大镇之一。与咸阳地区的乾县、武功县毗邻,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美誉。全镇辖15个行政村,8083户,34123人,总面积42平方公里。镇内交通便利,天绛公路与209省道旅游专线穿境而过,客商云集,流通活跃。勤劳的召公人民承载着文明古镇的文化美德,喷发着千年古甘棠的浓香。
近义词
召公镇
相关词
分陕周公武王洛阳古文今文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