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274200 代碼:371723 區號:0530 拼音:Chéng Wǔ Xiàn 英譯:Chengwu County
成武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萬福河南岸。總面積949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10個鎮、2個鄉:成武鎮、大田集鎮、天官鎮、汶上集鎮、南魯集鎮、伯樂集鎮、苟村集鎮、白浮圖鎮、孫寺鎮、九女集鎮、黨集鄉、張樓鄉。縣政府駐成武鎮。
地處黃泛平原,地形平坦,西南高東北低。境內河流有名魚河、萬福河等。年平均氣溫13.8℃,年均降水量650毫米。煤炭、石油儲藏豐富。農業以小麥、棉花、玉米種植為主,是國傢糧、棉生産基地。
定(陶)碭(山)、聊(城)商(丘)公路過境。歷史悠久,出土文物有原始社會的石斧、蚌鐮,商國的銅鼎、鬲,戰國的銅劍,明清時的郜國遺跡碑等。 |
|
成武縣轄10個鎮、2個鄉、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成武鎮、大田集鎮、天宮鎮、汶上集鎮、南魯集鎮、伯樂集鎮、苟村集鎮、白浮圖鎮、孫寺鎮、九女集鎮、黨集鄉、張樓鄉。
1988年5月4日,撤銷徐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汶上集鎮。
1994年12月29日,撤銷伯樂集鄉、苟村集鄉,設立伯樂集鎮、苟村集鎮(魯政函民字67號)。
1995年10月23日,撤銷南魯集鄉,設立南魯集鎮。
1998年12月23日,撤銷白浮圖鄉、孫寺鄉,分別設立白浮圖鎮、孫寺鎮(魯政函民字38號)。
2000年,成武縣轄9個鎮、9個鄉。總人口596339人,各鄉鎮人口: 成武鎮 80481 天宮廟鎮 25889 孫寺鎮 33024 苟村集鎮 40178 白浮圖鎮 22830 大田集鎮 43734 南魯集鎮 40107 汶上集鎮 41546 伯樂集鎮 44695 寶峰集鄉 18901 黨集鄉 32455 桃花寺鄉 21456 張樓鄉 30459 孫廟鄉 17226 郜鼎集鄉 31524 康集鄉 14576 智樓鄉 23610 九女集鄉 3364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復同意:成武縣撤銷九女集鄉,設立九女集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成武縣轄10個鎮、2個鄉。歷史文化成武縣歷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西周初文王子封於此,就是郜國,古成武即為郜國故都。成武秦時置縣,。成武是春秋時期著名相馬師伯樂、齊國名臣晏子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境內有文亭湖、伯樂墓等歷史遺跡。文亭湖,是秦漢時期先民為防洪築堤挖掘而成,面積近萬畝,具有重要的蓄水、養殖、休閑、旅遊開發價值。戲麯、武術、黑陶、瓷刻、發綉等地方文化藝術獨具特色。
成武“田塔”--- 臥化塔
臥化塔,位於成武縣大田集鎮田塔村東,始建於唐朝初期,為魯西南地區地面上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7年山東省文物局和省美術出南社把該塔編入《古建畫集》。
該塔為樓閣式,平面呈方形,由塔剎、塔身、基座三部分組成,全石結構,造型古樸端莊。
塔頂兩層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人為毀掉,地面現存五層,高5.4米。底層有塔室,南嚮,進深1.5米左右。塔室東西兩壁分別有高90釐米、寬56釐米、厚11釐米的造像石一塊,東壁造像石刻佛像三尊、其他造像32尊,石像左側竪刻“大唐開元聖神神武皇帝供養”,右側竪刻“大唐開元皇后供養佛時”;西壁造像石刻佛三尊,其他造像21尊。佛像最高的20釐米,最低的7釐米。
此處原有規模宏大的廟群,二十世紀初毀於戰火。
吉祥寺與釋迦牟尼佛
成武釋迦牟尼佛座落在白浮圖鎮吉祥寺舊址。該佛青石質,圓雕,高7尺2寸,重約5噸,造型古拙,衣樸無華,為南北朝時期雕像。
吉祥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皇詔敕賜為吉祥院。大唐大歷七年曾予重修或擴建。元代時,聶尚書又重修該寺院,並易名為聶傢寺。當時有塔,其色白,故今猶傳為白浮圖雲。後來人們又將聶傢寺簡稱為聶寺。然據群衆傳說:“聶、滅” 二字諧音,“聶寺、聶寺,滅寺、滅寺”犯了忌諱。由於更名的緣故,該寺院漸漸僧離客斷,香火不繼,以致從元至清數百年中,長無修繕,破落凋零。清末詩人李方秀慨而賦詩云:“為元為宋總難分,且對浮圖說舊聞。佛子猶存半間廟,尚書並失一抔墳。硯池皎皎生明月,櫃寺蒼蒼起暮雲。衹可今朝自怡悅,莫將感慨說紛紛。”
2001年9月10日,中國佛教協會寬忍法師親臨吉祥寺參拜古佛,遵之為“靈佛國寶”。11日欣然命筆贊曰:(一) 浮圖菏澤兩逶迤,法法緣生未許疑。慨自吉祥三宿後,清涼熱鬧總相宜 。(二) 正值金秋萬寶成,吉祥石佛化緣深。心儀菏澤留芳遠,一路香花結勝因。自然資源成武縣自然資源豐富。成武係黃河衝積平原,平均海拔42米,雨熱同期,四季分明,無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61.3mm,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侯。地下煤、石油、煤層氣等多種礦藏儲量大、質地好,煤炭儲量16.5億噸,煤層氣100億立方米,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地表水徑流量1億立方米,地下水藴藏量3億多立方米,完全可以滿足生産生活用水需要,縣城西部現有水庫“文亭湖”一座。現有可利用富餘勞動力5萬人,受到較好的文化、技術教育,能夠適應多種行業、工種的需要,且勞動力價格低廉。另外,充足的土地資源完全能夠滿足新項目的需要。基礎設施成武縣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成武西靠京九鐵路,北依新石鐵路,南臨隴海鐵路,東接京滬鐵路,京九鐵路與新亞歐大陸橋在菏澤交匯,使菏澤成為縱連南北、橫貫東西的交通樞紐。跨濟南和鄭州國際機場200多公裏,緊鄰日東、濟菏、菏蘭、德商、寶連等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的菏徐高速東西穿越,德商、棗曹、定碭、東豐四條省級公路貫穿全境,公路密度137公裏/百平方公裏。
電力充足。成武與華東、華北電網聯網,屬菏澤、濟寧雙電源供電,建有22萬伏變電站1座,11萬伏變電站3座,3.5萬伏變電站12座,9000KW熱電廠1處,2.2萬KW熱電廠1處,2×30萬KW的電廠項目正在做前期工資。
開發區功能完善。縣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三條省級公路構建而成,規劃面積15平方公裏,一期建設4平方公裏,基本達到“五通一平”,功能分區合理,2平方公裏的“濟南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和入園項目同步推進。
服務設施齊備。市內建有內陸口岸,海關、商檢配套完善,與青島港實現直通,貨物進出口極為便利。縣政務服務中心為客商辦理各種手續,提供全方位服務。金融、通訊、醫療、保險、文化、娛樂等設施齊全,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歷史人物伯樂(約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成武縣)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春秋時期隨着生産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孫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相馬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孫陽從事相馬這一職業時,還沒有相馬學的經驗著作可資藉鑒,衹能靠比較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孫陽學習相馬非常勤奮,《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少有大志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面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歷經諸國,最後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徵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臯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後,進行了係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復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伯樂相馬經》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後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有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伯樂相馬經》一捲;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琅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傳已久的《相馬經》帛書。《相馬經》帛書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殘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補,有三百字無法處理),因為這部古書沒有相當的今本可以查對,所以一些內容,我們無法完全瞭解。但其第一篇就寫到“伯樂所相,君子之馬”,並且多次延用相馬“法曰”和“吾請言其解”的措辭,說明這部相馬經即使不是伯樂相馬經原文,也是傳承、吸收和發揮了《伯樂相馬經》的成就寫成的。此《相馬經》內容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經文部分,用韻文寫成,類似於描寫詩或賦。它把相馬法的要領概括為:“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必相其餘”。具體說就是:“欲得兔之頭與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肫,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鰭)與脊”。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帛書《相馬經》的出土,展現了伯樂相馬經的豐富內涵,也證明了《伯樂相馬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相馬專著在中國養馬學、相馬學等領域裏的重要地位。
伯樂在相馬事業上孜孜探索,在研究醫治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畜牧獸醫。有《伯樂針經》、《伯樂療馬經》、《療馬方》、《伯樂治馬雜病經》等傳世。在後世獸醫學術的發展中産生了較大的影響。《獸醫針灸發展探源》(作者為臺灣大學畜産係教授林仁壽博士、柯飛、吳雨新博士)一文記述:春秋戰國時代秦穆公時的監軍少宰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後世尊頌,以其名而命名的獸醫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歷代畜牧獸醫經典內均有針灸治療的記載。臺北市仁愛動物醫院發行的《寵物情事電子報》,也有類似的說法:春秋戰國,已經提出狂犬病、疥癬、牛豬寄生蟲的人獸共用藥物……秦穆公時的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其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可以說,《伯樂針經》的出現,標志着傢畜針灸學的形成。
伯樂去世後,葬於故裏。墓地就在今成武縣伯樂集鎮駐地伯樂村前。20世紀50年代猶存明嘉靖重修孫陽伯樂墓,雖飽經風雨和磨難,今墓址仍存。20世紀70年代,曾於伯樂墓前挖掘出伯樂殘碑,上有篆書“孫陽”。
現今伯樂集村孫姓村民口碑代代相傳,都認伯樂是他們的“老爺爺”。村民們清明節都要來到伯樂墓給“老爺爺”燒紙;平時說話還避“伯樂”之諱,把韓愈“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話,改為“千裏馬常有而老爺爺不常有”。(見《伯樂墓址考》)
成武方言集錦
天文類
天地兒——太陽
月明地兒、月姥娘——月亮
拉尾巴星——流星
滴點——下雨
霧淅——毛毛雨
霧拉雨——細雨
麵條子雨——不緊不慢的雨
箭桿子雨——急雨
浪浪兒、涼影兒——遮住太陽光的陰涼處
晃了——陰雨天轉晴
月黑頭——沒有月亮的夜晚
地理類
溜地——地面
林——墓地
地工——地基
海子、寨海子——圍村壕溝
埗土——塵土
堰梗子——田間小壩
條路邊子——靠路的田地
窯窩——泛指住的地方
當院——院子
當門——室內正對門的地方
茅的---厠所
堂屋裏---主房
時令類
先門、門先——很久以前
年時——去年
前年——前兩年
大前年——前三年
後年——後兩年
大後年——後三年
晚兩年、晚二年——晚幾年
麥罷——麥收之後
今門兒——今天
夜兒門兒、夜兒——昨天
明兒——明天
過明兒——後天
大過明兒——大後天
復朧明兒——黎明
撐層、撐起來——早晨
挨兒黑兒、合黑兒——天剛黑下來、傍晚
黑傢、黑嘍——夜晚
奪得兒——什麽時候
橫哼——下午
木冷——睡着一段時間
瞌夢眼——睡着一小會
白至裏——白天
一蹦兒——一段時間、一段路程
器物類
門欠子——門檻
門鼻子——門上的吊扣
酒甌子——小酒杯
砘窯子——石臼
砘頭——與石臼配套的搗器
炮聲——爆竹
火鞭——編成串的爆竹
刺花——放禮花
氣火子——有尾噴火騰空的禮花
風掀——風箱
鐵木掀---鐵鍬
人品類
倆夾兒——扒手
後婚——再嫁的女人
二婚頭——再婚的人
填房——妻子死後再娶的妻子
敗壞頭——毀壞東西的人
愣頭青、二青頭——莽撞出風頭的人
擰筋頭——特別固執的人
眼子頭——不會辦事的人
肉頭——不開明的人
老冤——受欺負的人
尖頭棒子——斤斤計較的人
抑歪頭——刁頑的人
傢夥頭——吝嗇的人
撮擠——小氣
夠頭幹——自私的人
死八板——辦事死板的人
禍事鳥——好挑弄是非的人
絶戶頭——沒兒子的人
幹絶戶——沒兒女的人
窩囊廢——沒能力的人
半吊子、二百五——做事魯莽的人
半熟——不精明的人
下三兒——卑賤的人
下纔——貪婪
下纔爛——貪吃的人
能豆子——好逞能的人
稱謂類
達大——父親
娘---母親
大娘--伯母
二大娘---二伯母
兄類---弟弟
大高子---大兒子
姥爺——外祖父
姥娘——外祖母
瑪嗎——姑母
外頭嘞——丈夫、男人
傢嘞——妻子、婦女
跟前的——兒子
老嘞——長輩
公們倆——老夫妻倆
兩橋——連襟 老 哩——長輩
小——對小男孩的愛稱
掬 匠——廚師
妮 ——對小女孩的愛稱
問事哩——主持人
阿爾紮——無賴
身體器官類
脖拉頸——脖子
額拉蓋子——眉發之間
腦背勺子、後腦勺子——頭後部
胳肢窩、胳拉肢——腋
格拉拜子——膝蓋
踝子疙瘩——踝骨
耳瓜子——手掌
腳骨拐——腳掌與腳大趾間側突部分
腿柯拉——兩腿之間
咪咪——乳房、乳汁
眵馬糊——眼屎
耳蠅、耳蛹——耳屎
腮幫子——腮
腚垂子、腚幫子——臀部
疾病類
不大好、不大得——有病
凍着——傷風感冒
害眼——患眼疾
作心——胃泛酸水
汗解病——傷寒
缺乎眼——夜盲
跑肚——拉肚子
點花花——種牛痘
害病——妊娠反應
幹噦——嘔吐
噎食——食道癌
倒食——胃癌
炸腮——腮腺炎
服飾
汗褂子——中式男單上衣
布衫子——中式女士上衣
大衫子——長衫
大夾襖——兩層長衫
大襖——長棉袍
戰帶——男外用長束腰帶
砍夾子)——坎肩
衛身衣——針織內衣
耳哄子——耳帽
泥屐子——踏泥水的木屐
圍脖——圍巾
墜子——耳環
假廉子——假發走進古成武推開厚重莊嚴、油漆斑駁的朱紅色大門,踏上蜿蜒麯折、撲朔迷離的歷史小徑,讓我們一步步走進早已遠去的古成武,一路走馬觀花,一路探勝訪幽。
成武地處兵傢逐鹿之中原,地勢平坦,氣候良好,物産豐富,雨水充沛,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特別適宜人類生存發展。因而,當若幹年前先民由於種種原因,被迫告別深山老林的棲身洞穴,告別徒手漁獵野味、采摘野果的單一本能生活,便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這方聖土安命立所,繁衍生息。他們鑽木取火,他們製造工具,他們種植𠔌物,他們馴養傢畜。於是,古老社會文明的薪火一點點燃起,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艱苦創造不懈努力,“天下之中”的至尊地位逐步確立,成武一帶遂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由於遠古的自然環境十分艱苦,加之當時的生存能力極其低下,成武先民為抵禦各種災害和猛獸侵襲,往往以親緣關係結成原始群落,傍水擇高地而居,自西南至東北方向,自然分佈於城區和田塔兩大區域中心周圍。為有效對付經常泛濫危及生存的滔滔洪水,先民們不得不堆積黃土築高臺而居。從現存於縣境內的文亭山、大臺、小臺、呂臺、鬥雞臺、晏堌堆、高左堌、董堌堆、記河寺堌堆、盆罐窯堌堆等30餘處大汶口文化遺址來看,無論堌堆之高大、數量之衆多、區域之廣泛、布列之密集,均遠勝於周圍地區。遺址內涵豐富,有房址、窯坑、盟臺、墓葬;出土的生産工具有石斧、石鏟、石錛、石鐮、石鑿等石器,有骨鑿、骨鏃、骨鐮、骨針等骨器及蚌器。由此可見,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成武就已成為新石器時代文明的一大中心。
隨着大禹治水的成功,先民開始“下丘居土”。於是,一批小規模的城邑慢慢出現,成武也逐步成為夏商時期陶器製作的中心之一。成武的陶器作坊以文亭山為中心,廣布於西起西窪村、東至盆罐窯、南至南護城堤、北至張瓦房這一區域。區域內商代文化遺存豐富,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鼎、鬲(lì)、斝(jiǎ)、甗(yan)、甑(zeng)、釜(fu)、鬹(gui)、盉(he)、盆、盤、碗、壺、罐、鉢、杯、豆等陶器,以泥質陶為主,次之為夾砂陶、夾蚌沫陶,陶色主要有灰、黑、紅,也有部分夾心,裝飾以素面為主,間有少量方格紋、籃紋、繩紋、錐製紋、三角紋、波浪紋、菱形紋、圈紋、鋸齒紋、雲雷紋等,質地堅硬,表面潤澤,手工和輪製兼有,燒製工藝已十分先進,且部分陶器置有圈足、三足和把手,使用起來非常方便。近年文亭湖中發掘出的大量官窯、陶井群、陶彎管,更證實了當時成武製陶業的盛況。境內的“江山府”(位於成武城西二十裏處),被譽為“華夏第一都”亳(南亳即今山東曹縣,北亳即今河南偃師)的北大門“驛站”。據傳,時有堯堤相連,自文亭山北通達“江山府”,堤北有一“陰路”(因濟水之陰而名之)貫通,自成武西門至豐丘(今河南省長垣),專程運載“官窯之陶器”。
公元前1041年,武王滅紂立周之後,為了便於統治,在全國實行第一次土地大分封,成武被封為郜姓諸侯國郜國,定都郜城(今山東成武郜鼎集村),周文王的第十一個兒子、周武王的異母兄弟姬載,被封為郜國的第一位國君——郜國公碩父。於是,郜國公碩父便成了天下郜氏的鼻祖,成武便成了郜氏傢族的發源地。在分封儀式上,周天子將象徵着郜國權力的傳國重寶——青銅器郜史碩父鼎,親自授予郜國公,鼎上銘文詳細記載着“所賜庶民、臣僕、車馬、戎兵、田地數目,以為國寶,世世保守”(郭沫若《中國上古史綱》)。公元前713年,齊國鄭國魯國聯合討伐宋國,鄭國軍隊攻入郜邑,把郜國土地轉讓給魯國。公元前710年,宋國的華督將郜史碩父鼎掠走,賄賂給了魯桓公。公元前640年,《春秋》記載亡國之君“郜子來朝”。從此,在華夏浩如煙海的衆多史册中,前後延續了三四百年的郜國,再也難覓任何蹤跡。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置成武縣,隸屬東郡。從太史公《史記》中三處使用“成武”、一處使用“城武”即可確認,“成武”作為“千年古縣”的悠久歷史,可以上溯到兩千二百多年前的大秦帝國。
在此後長達兩千餘年的滄桑歲月裏,成武伴隨着中國歷史的風風雨雨,也一直在不斷變換着建製和隸屬關係。西漢初,劉邦封彭越為梁王,成武屬梁國;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屬山陽國;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分屬五縣:中部為成武,東南部為郜城,東北部為昌邑,東部為西防,西北部為秺縣;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孫建為成武侯,成武為侯國。公元九至二十五年,王莽建立新朝,改成武為成安。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劉順為成武侯,成武為侯國;建武八年(公元32年),劉順遷六安太守,成武改為縣,屬濟陰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劉長為濟陰王,成武屬濟陰國;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汝南王劉暢改封為梁王,成武屬梁國;永元五年(公元93年),劉暢獲罪,削成武,改屬濟陰郡。三國時期,成武屬魏,轄於兗州濟陰郡,西晉不變。東晉十六國時期,成武先後屬於後趙(公元327年)、前燕(公元366年)、前秦(公元382年)、後燕(公元395年)、東晉(公元409年),均轄於高平郡。南北朝劉宋時期,城武屬徐州北濟陰郡(公元464年);北魏於郜城置城武縣,仍屬北濟陰郡(公元497年);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裁撤郡縣,升成武為永昌郡,治郜城,轄豐、沛、單父等地;北周改西兗州為曹州,成武屬曹州。隋朝開皇初,廢永昌郡,復置成武縣;開皇十六年(公元前596年),於成武置戴州,轄成武、單父兩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撤戴州,成武屬濟陰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戴州,治成武;次年,並金州,州治移金鄉,成武仍屬戴州;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撤戴州,成武改屬曹州;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朱溫於碭山設輝州,成武屬輝州。五代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改輝州為單州,成武隸屬之,歷後晉、後漢、後周不變。宋金時代,成武隸屬京東路單州;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又分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成武屬京東西路單州;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南宋建立,成武屬金國南京路單州。元代設省,成武屬中書省曹州府。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尚寶鑄印,誤加為“城武”,屬濟寧府;洪武十年至十三年,並定陶縣;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濟寧降為州,兗州升為府,城武改屬兗州。清初,城武隸屬兗州府;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城武改屬曹州府。民國初年(1913年),廢曹州府,城武直屬山東省;次年設道,城武屬濟寧道;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城武改屬曹濮道;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廢道設專員公署,城武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38年,國民黨設山東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城武隸屬之。1937年7月1日,日偽政權建立,城武屬魯西道,次年改屬曹州道。1941年6月4日,於縣東北部建立城武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巨(野)菏(澤)金(鄉)嘉(祥)城(武)五縣聯合辦事處領導;9月,屬晉冀魯豫第十七專區(運西);1942年鼕,劃屬第二十一專區(湖西);1944年8月1日,屬第十一專區(湖西);1946年2月,屬第三專區(湖西);1949年8月,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撤銷平原省,隨湖西區改屬山東省;1953年7月,湖西專區撤銷,劃屬菏澤專區;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城武”復為“成武”,並定陶縣東部,隨菏澤專區撤銷而隸屬濟寧專區;1959年菏澤專區恢復,恢復原建製至今。
成武自古地靈人傑,英才輩出。從助秦穆公成就春秋霸業的相馬鼻祖伯樂,到保衛慎公穩坐半世江山的戰國名將苟變;從大漢開國元勳、遊擊戰始祖梁王彭越,到披肝瀝膽、忠心輔佐少主的秺侯金日磾;從東漢名士、經學家、千古大孝子孫期,到擁兵自重的亂世梟雄益州牧劉表;從戰功卓著、五次封侯的三朝元老滿寵,到名滿天下、享譽九州的宋代五進士祝維嶽父子;從天子御史、邊關雄帥、宋代名相、博學鴻儒龐籍,到多謀善斷、治平一方、公正廉明的賢臣馬默;從造福桑梓、澤被後世的元代大農學家苗好謙,到明代連登三甲、舉世矚目的狀元韓剋忠;從剛正不阿、蜚聲朝野的“清介官”郭璽,到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清代名醫張於魏;從清末民初的風雲人物、北洋總理周自齊,到教書育人、鞠躬盡瘁的教育傢宋還吾;從兢兢業業、以身殉國的紅軍衛校校長陳義厚,到新中國第一個武狀元陳超等等。齊魯大地多才俊,成武子弟更風流。數千年來,成武這塊豐腴熱土,像雨後春筍一般,涌現出了數不清的英傑豪俊,他們或膽識過人,或德纔兼備,或學富八鬥,或叱咤風雲,或建功立業,或造福於民,或千古流芳,或傳誦至今。他們既是成武兒女的傑出代表,又像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鑲嵌在成武歷史的天空。
成武歷來是一方風水寶地,名勝古跡不勝枚舉。孔子的得意門生、號稱“十哲”的三冉(冉耕、冉雍、冉求),酬唱會文的文亭山,引武功告成的漢高祖劉邦駐蹕;齊桓公盟會春秋五霸、煮酒論天下的鬥雞臺,常使後世英雄豪氣凌雲。梁丘勝跡,令人感慨萬千,流連忘返;漢泉寶地,古韻猶存,流芳至今。詩仙李太白登晏堌,鬥酒吟佳句;文豪王禹稱立漢堤,妙手著奇文。伯樂故裏,人文齊薈萃;孫期傢祠,孝義共朝暉。西有“雲山夕照”,東有“郜鼎遺春”;北有“壽峰朝曛”,南有“鳳嶺春雲”。“西浦荷花”映日紅,“魏村紅樹”展秋景;“堂溝樵唱”麯未盡,“菏澤漁歌”聲又起;望“雁池秋月”生碧水,看“映湖晨煙”籠大地。田塔之上唐鶴飛,文亭湖畔星雲聚。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被譽為“唐碑第一”;趙孟頫書《兵部侍郎張成墓碑》,為翰林墨珍;蔡邕書《張壽墓碑》,享國寶級待遇;馬敬之書《苗好謙先塋碑》,大傢風範,古雅可人。經典民歌《包楞調》、《花蛤蟆》譽滿九州,成武大鼓技壓群芳冠蓋齊魯;四平調劇目喜聞樂見膾炙人口,老銀昌醬菜風味獨特美不勝收。成武的文化遺産源遠流長,底藴豐厚;成武的人文景觀林林總總,賞心悅目。無怪乎國傢有關部門的專傢和領導慧眼獨具,把“千年古縣”的桂冠首批加給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成武。
走進古成武,處處流光溢彩,處處鋪錦疊綉。一不小心,雙腳便會踏着秦磚漢瓦,走進竜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深處;一不小心,便會與伯樂擁抱,與劉邦握手,與李白唱和,與三冉會晤。
成武特産
成武醬大:棕紅透亮,鮮甜香脆,50年的信譽保證,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中國名優食品”,“山東著名商標”,有“食成武醬菜,享真正口福”之美譽。
白素雞:它是山東菏澤成武民間一道小吃.它分兩層;原料,雞脯肉加蛋白為上層 下層精選豬肉加蛋白,肉泥,製法蒸成型為塊,老少皆宜,可涼,蒸 做湯. |
|
周初屬郜國,秦置成武縣。東漢屬兗州濟陽郡。明改城武縣。據《城武縣志》:“漢高祖過魯,祀孔子。以武功告成,改楚邱為成武。”又云;“明初尚寶鑄印,誤加土為城。”1958年又復改成武縣。
1941年建立成武縣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後,成武縣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隨湖西專區改屬山東省,1953年湖西專區撤銷,改屬菏澤專區。1958年10月成武、定陶合併,1962年初定陶縣分出。
1988年5月4日,撤銷徐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汶上集鎮。1994年12月29日,撤銷伯樂集鄉、苟村集鄉,設立伯樂集鎮、苟村集鎮(魯政函民字67號)。1995年10月23日,撤銷南魯集鄉,設立南魯集鎮。
1997年,成武縣面積988.1平方千米,人口58.3萬。轄5鎮13鄉。縣政府駐成武鎮。
1998年12月23日,撤銷白浮圖鄉、孫寺鄉,分別設立白浮圖鎮、孫寺鎮(魯政函民字38號)。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596339人,其中(9個鎮、9個鄉):成武鎮80481人,天宮廟鎮25889人,孫寺鎮33024人,苟村集鎮40178人,白浮圖鎮22830人,大田集鎮43734人,南魯集鎮40107人,汶上集鎮41546人,伯樂集鎮44695人,寶峰集鄉 18901人,黨集鄉32455人,桃花寺鄉21456人,張樓鄉30459人,孫廟鄉17226人,郜鼎集鄉31524人,康集鄉14576人,智樓鄉 23610人,九女集鄉33648人。
2001年,成武縣轄9個鎮、3個鄉:成武鎮、大田集鎮、伯樂集鎮、天官鎮、汶上集鎮、孫寺鎮、白浮圖鎮、苟村集鎮、南魯集鎮、黨集鄉、張樓鄉、九女集鄉。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復同意:成武縣撤銷九女集鄉,設立九女集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成武縣轄10個鎮、2個鄉。 |
|
- n.: Chengwu County
|
|
成武 |
|
旅遊 | 菏澤 | 遺址 | 山東省 | 山東 | 交通局 | 區劃 | 鄉鎮 | 菏澤地區 | 變壓器 | 電氣設備 | ????業 | ????務局 | |
|
|
成武縣志 | 成武縣作 | 成武縣????務局 | 成武縣交通局 | 成武縣中醫院 | 成武縣人民醫院 | 成武縣婦幼保健院 | 成武縣衛生防疫站 | 成武縣第三人民醫院 | 山東省成武縣中醫院 | 成武縣第二人民醫院 | 山東省成武縣福利化工總廠 | 山東省成武縣農藥廠 | 山東省成武縣棉紡織廠 | 成武縣關心下一代協會高級中學 | |
|
|
黨集鄉 | 大田集鎮 | 汶上集鎮 | 伯樂集鎮 | 苟村集鎮 | 白浮圖鎮 | 孫寺鎮 | 天宮廟鎮 | 九女鎮 | 成武鎮 | 南魯集鎮 | 張樓鄉 | 九女集鎮 | 天官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