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225500 代碼:321284 區號:0523 拼音:Jiāng Yàn Shì,Jiangyan Shi
姜堰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地跨長江三角洲和裏下河平原。東鄰海安縣、東臺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及江都市,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總面積923.12平方千米,總人口80.31萬人(2009年)。
全市轄15個鎮:姜堰鎮、溱潼鎮、蔣垛鎮、顧高鎮、大倫鎮、張甸鎮、梁徐鎮、橋頭鎮、淤溪鎮、白米鎮、婁莊鎮、瀋高鎮、興泰鎮、俞垛鎮、華港鎮。市政府駐姜堰鎮。
地勢低平,水網密佈,水面總面積約占15%。地處江淮平原,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氣候影響顯著,四季分明,鼕夏較長,春秋較短。常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積溫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 | | 姜堰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南北分屬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挾江襟淮,東臨滄海,衆水來匯,奔涌旋流,又稱三水、羅塘。北宋年間,????商薑仁惠、薑諤父子率衆聚資,築堰抗洪,傢園久治,功業永存,姜堰由此得名。東鄰海安縣、東臺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及江都市,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境內寧靖????高速公路縱貫南北,328國道、寧啓鐵路和在建中的江海高速橫穿東西,市鎮等級公路全部聯網;新老通揚運河、中幹河、薑溱河、東西薑黃河等骨幹航道縱橫交錯;從姜堰到南京、上海均不超過2.5小時車程。
全市土地面積921平方千米,人口80萬人。地勢低平,水網密佈,水面總面積約占15%。1994年7月原泰縣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全市設有姜堰鎮、溱潼鎮、顧高鎮、蔣垛鎮、大倫鎮、白米鎮、婁莊鎮、瀋高鎮、俞垛鎮、興泰鎮、張甸鎮、梁徐鎮、橋頭鎮、淤溪鎮、華港鎮等15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AAAA風景名勝區,36個居民委員會,262個行政村。
姜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文化底藴深厚,是一座具有特殊政治意義的城市。“清代棋聖”黃竜士、“當代草聖”高二適也都是從這塊土地上走出去的驕子。現代藝術大師梅蘭芳祖居姜堰張沐。這裏的物産豐饒,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的盛譽,是江蘇省重要的農副産品生産基地、上海“菜籃子”工程供應基地,也是全國優質糧、優質棉的供應基地。這裏的風景秀麗,溱湖風景區和名甲天下的“中國姜堰·溱潼會船節”,是國傢重點旅遊項目。這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首批生態示範區、聯合國授予“生態農業全球500佳”、江蘇省小康縣(市),並正致力打造舒適姜堰、平安姜堰、誠信姜堰、效率姜堰和文明姜堰。與時俱進的姜堰處處勃發出現代化的氣息。姜堰物産資源豐富,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
早在西漢時就是朝廷屯積皇糧的“倉場”,今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商品糧、銀杏、瘦肉型豬、水産品生産基地。以絲瓜、蘑菇、銀杏、螃蟹、甲魚、河蝦、河豚、淡水白鯧為主的特種農副産品已形成規模養殖。河橫村因傑出的生態環境保護成就,獲得聯合國環境署頒發的“全球500佳”稱號。全市現已建成20多個緑色食品科技示範園,96個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被省級認定。姜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擴張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對外形象、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市民素質,打造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十年來先後投入百億元,加速城市建設。目前,常住人口22萬,總面積18平方公裏“七縱七橫”的城市佈局已經形成。商業步行街、大型連鎖超市、星級酒店、市民廣場、濱河緑化、精品住宅小區等一批現代樣板工程,融入市民生活。一個“路暢、城高、居雅、水美、緑鬱、商榮、人和”的緑色生態姜堰已經矗立在江蘇大地。 | | 姜堰市地處亞熱帶北部,降水豐富,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姜堰市地處江淮平原,姜堰市位於蘇中平原,她南接長江,北枕淮河,東近黃海,西臨京杭大運河,總面積921平方公裏。
姜堰水係發達,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幹河、薑溱河、東西薑黃河等骨幹航道縱橫交錯。
姜堰市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氣候影響顯著,四季分明,鼕夏較長,春秋較短。常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積溫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059小時;無霜期215天。作物生長季較長,日平均氣溫高於10℃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3天,高於15℃喜溫作物生長期172天。全年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農業氣候條件優越。
姜堰市礦産資源主要有裏下河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粘土以及溱湖風景區的地熱礦泉水等。 | | 姜堰屬泰州。崇禎《泰州志》載:“《禹貢》(泰州)淮海為揚州,言北據淮,東距海為揚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於吳,其地屬吳。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屬楚……”這方寶地究竟經歷了多少人間滄桑,誰也說不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鎮北天目山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鐵劍、銅鏡、五銖錢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獲得鬲、豆、罐、箭鏃、網墜、銅削等。二十一世紀初年,發現的遺物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魚、鱉、蚌、鳥等類動物遺骨。考古證實,姜堰這塊寶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們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對於“姜堰”這個名字從何而來,衆說不一。稱“三水”者有之,稱“羅塘”者亦有之。它究竟何時取名,乳名什麽,學名何稱,至今仍是姜堰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姜堰這個名號,最早出現在北宋泰州軍的境內。宋史捲八十八載:“泰州,上,海陵郡。本團練,乾德五年(967年)降為軍事。”“軍”的範圍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東至如臯,北至臨澤(高郵),南至孤山(靖江),約有五六個縣的地方。在這本地圖集上標出的地名衹有十五六個,姜堰就是其中一個。
民國六年(1917年)《姜堰鄉土志》載:“姜堰市者姜堰鎮之改稱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積於此故名之,其水由西來至灣子口,一嚮東,一嚮北,相觸迴旋為羅紋而成塘,故又名羅塘。”崇禎《泰州志》載:“姜堰,州治東四十五裏天目山前,瀦運行水北至西溪通運????河以達上河。嘉祐二年(1057年)守王純臣移堰近南宋莊側,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於羅塘港,近運河口。”又傳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泰州富商薑仁惠,置田産若幹,在州治東天目山附近。當時,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為患。薑仁惠、薑鍔父子兩次出錢出力,先後兩次率領民衆築堰抗洪,最後遷堰(壩)至羅塘港,近運河口。上壩、下壩、大概即這個時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羅塘”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宣統泰州志》載:“羅塘港──州治東四十五裏,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姜堰鎮南街,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羅塘古鎮”四個大字。立碑年代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水”也好,“羅塘”也罷,最古老的名字還是“姜堰”。
“姜堰”這個水利建設的成功,是我們的祖先艱苦卓絶、與天地奮鬥的結果。當年一築壩,二遷壩址,這樣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出錢出力,百姓們自帶工具,自建工棚,但基本是以工代賑。他們出大力,流大汗,夏天不怕烈日當空,鼕季不怕天寒地凍,就是這樣勒緊褲帶,一鍬一鍬地挖土,一車一車地推泥,終於壘起“姜堰”這塊豐碑。
百姓們為了紀念薑仁惠,薑鍔父子,不忘他們率領民衆築堰的功績,逐將大堤命名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姜堰市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秦代屬東海郡,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為吳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為泰州。
民國初年廢州設縣,縣治泰州。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於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1962年1月復稱泰縣,縣治姜堰鎮。
1994年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2000年3月7日,江蘇省政府(蘇政復45號文件)批復同意:
一、撤銷太宇鄉、梁徐鄉,將原太宇鄉所轄區域和原梁徐鄉的馮垛村、林田村、曹黃村、翟傢村劃歸姜堰鎮管轄,實行鎮管村體製,鎮人民政府駐姜堰。區劃調整後姜堰鎮行政區域67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26個居委會、55個村委會。
二、撤銷王石鄉、梅垛鄉,設立梁徐鎮。將原王石鄉所轄區域、原梅垛鄉的嶺傢村和原梁徐鄉(不含劃歸姜堰鎮管轄的馮垛村、林田村、曹黃村、翟傢村)劃歸梁徐鎮管轄,實行鎮管村體製,鎮人民政府駐梁徐。區劃調整後梁徐鎮行政區域63平方千米,人口5.8萬,轄51個村委會。
三、撤銷蔡官鎮,將其原轄區域和原梅垛鄉(不含劃歸梁徐鎮管轄的嶺傢村)劃歸張甸鎮管轄,實行鎮管村體製,鎮人民政府駐張甸。區劃調整後張甸鎮行政區域90平方千米,人口8萬,轄2個居委會、71個村委會。
四、撤銷張沐鎮,將其原轄區域並入白米鎮,鎮人民政府駐白米。區劃調整後白米鎮行政區域51平方千米,人口。4.9萬,轄3個居委會、41個村委會。
五、撤銷運糧鄉,將其原轄區域並入大倫鄉,鄉人民政府駐大倫。區劃調整後大倫鄉行政區域56平方千米,人口4.6萬,轄40個村委會。
六、撤銷仲院鄉,將其原轄區域並入蔣垛鎮,實行鎮管村體製,鎮人民政府駐蔣垛。區劃調整後蔣垛鎮行政區域66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1個居委會、48個村委會。
七、撤銷大馮鎮,將其原轄區域並入蘇陳鎮,鎮人民政府駐蘇陳。區劃調整後蘇陳鎮行政區域70平方千米,人口7.2萬,轄2個居委會、50個村委會。
八、撤銷洪林鎮,將其原轄區域並入婁莊鎮,鎮人民政府駐婁莊。區劃調整後婁莊鎮行政區域68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2個居委會、49個村委會。
九、撤銷官莊鎮,將其原轄區域並入瀋高鎮,鎮人民政府駐瀋高。區劃調整後瀋高鎮行政區域56平方千米,人口4.1萬,轄2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
十、撤銷港口鎮、裏華鎮,設立華港鎮。將原港口鎮、原裏華鎮的所轄區域和原馬莊鄉的橋西村劃歸華港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裏華。區劃調整後華港鎮行政區域73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2個居委會、35個村委會。
十一、撤銷馬莊鄉,將原馬莊鄉(不含劃歸華港鎮管轄的橋西村)劃歸淤溪鎮管轄,實行鎮管村體製,鎮人民政府駐淤溪。區劃調整後淤溪鎮行政區域79平方千米,人口4.8萬,轄1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
十二、撤銷葉甸鄉,將其原轄區域並入俞垛鎮,實行鎮管村體製,鎮人民政府駐俞垛。區劃調整後俞垛鎮行政區域82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1個居委會,39個村委會。
十三、保留溱潼鎮、顧高鎮、大泗鎮、興泰鄉、罡楊鄉、橋頭鄉,其行政區域和鄉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區劃調整合,姜堰市轄14個鎮、4個鄉:姜堰鎮、梁徐鎮、張甸鎮、白米鎮、蔣垛鎮、蘇陳鎮、婁莊鎮、瀋高鎮、華港鎮、淤溪鎮、俞垛鎮、溱潼鎮、顧高鎮、大泗鎮、興泰鄉、罡楊鄉、橋頭鄉、大倫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姜堰市總人口861321人,其中(16個鎮、2個鄉):姜堰鎮157628人,溱潼鎮36834人,蔣垛鎮47873人,顧高鎮28593人,大倫鎮40528人,張甸鎮72597人,大泗鎮28022人,梁徐鎮52379人,蘇陳鎮68204人,淤溪鎮39631人,白米鎮47821人,婁莊鎮47686人,瀋高鎮38692人,俞垛鎮45297人,華港鎮40399人,罡楊鎮21625人,橋頭鄉23765人,興泰鄉 23747人。
2001年行政區劃
全市轄62個居委會、300個村委會,4984個村(居)民小組:
姜堰鎮轄26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291個村(居)民小組;
溱潼鎮轄 7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120個村(居)民小組;
蔣垛鎮轄 2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283個村(居)民小組;
顧高鎮轄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209個村(居)民小組;
大倫鎮轄2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289個村(居)民小組;
張甸鎮轄3個居委會、35個村委會,493個村(居)民小組;
大泗鎮轄1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200個村(居)民小組;
梁徐鎮轄2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313個村(居)民小組;
蘇陳鎮轄2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399個村(居)民小組;
橋頭鎮轄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147個村(居)民小組;
淤溪鎮轄2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313個村(居)民小組;
白米鎮轄3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322個村(居)民小組;
婁莊鎮轄2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360個村(居)民小組;
瀋高鎮轄2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235個村(居)民小組;
興泰鎮轄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174個村(居)民小組;
俞垛鎮轄2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345個村(居)民小組;
華港鎮轄2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297個村(居)民小組;
罡楊鎮轄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149個村(居)民小組;
開發區轄4個村委會,36個村(居)民小組;
場圃有9個村(居)民小組。
200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蘇政復86號),同意將姜堰市蘇陳鎮十裏鋪、凌竇兩個村劃歸海陵區泰東鎮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蘇陳鎮行政區域64.74平方千米,人口6.5萬人,轄25個村委會。
2003年末,全市設有姜堰鎮、溱潼鎮、顧高鎮、蔣垛鎮、大倫鎮、白米鎮、婁莊鎮、瀋高鎮、俞垛鎮、興泰鎮、張甸鎮、大泗鎮、梁徐鎮、蘇陳鎮、橋頭鎮、淤溪鎮、華港鎮、罡楊鎮等18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風景名勝區,56個居民委員會,298個行政村。(以下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3個街道可能是非正式建製)
2004年底,姜堰市總人口90.24萬人。轄18個鎮:姜堰鎮、溱潼鎮、蔣垛鎮、顧高鎮、大倫鎮、張甸鎮、大泗鎮、梁徐鎮、蘇陳鎮、橋頭鎮、淤溪鎮、白米鎮、婁莊鎮、瀋高鎮、興泰鎮、俞垛鎮、華港鎮、罡楊鎮。市政府駐姜堰鎮。 (以下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整理)
蔣垛鎮 面積66.00平方千米,人口 52235人。
婁莊鎮 面積68.00平方千米,人口 50175人。
白米鎮 面積51.00平方千米,人口 46693人。
俞垛鎮 面積82.00平方千米,人口 50892人。
罡楊鎮 面積34.00平方千米,人口 21615人。
興泰鎮 面積37.00平方千米,人口 25621人。
大倫鎮 面積56.00平方千米,人口 43966人。
華港鎮 面積72.00平方千米,人口 42487人。
顧高鎮 面積37.00平方千米,人口 29748人。
大泗鎮 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 30403人。
橋頭鎮 面積38.00平方千米,人口 25310人。
張甸鎮 面積89.80平方千米,人口 79105人。
瀋高鎮 面積56.00平方千米,人口 37395人。
溱潼鎮 面積31.60平方千米,人口 30578人。
蘇陳鎮 面積58.84平方千米,人口 56266人。
梁徐鎮 面積59.70平方千米,人口 54561人。
淤溪鎮 面積78.00平方千米,人口 44307人。
姜堰鎮 面積78.31平方千米,人口169105人。
2009年,將姜堰市蘇陳鎮(西查、東查、唐寧、杏林、軍鋪、三捨、小馮甸等7個行政村除外)劃歸泰州市海陵區管轄;將蘇陳鎮的西查、東查、唐寧、杏林、軍鋪、三捨、小馮甸等7個行政村劃歸姜堰市姜堰鎮管轄;將姜堰市罡楊鎮劃歸海陵區管轄;將姜堰市大泗鎮劃歸高港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姜堰市行政區域面積923.12平方千米,人口80.31萬人,轄15個鎮:姜堰鎮、溱潼鎮、蔣垛鎮、顧高鎮、大倫鎮、張甸鎮、梁徐鎮、橋頭鎮、淤溪鎮、白米鎮、婁莊鎮、瀋高鎮、興泰鎮、俞垛鎮、華港鎮。市政府駐姜堰鎮。
附:江蘇省政府《關於調整泰州市市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蘇政復5 號 二〇〇九年一月八日)
泰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關於調整市區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泰政發120號)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同意將姜堰市蘇陳鎮劃歸泰州市海陵區管轄;同意將蘇陳鎮的西查、東查、唐寧、杏林、軍鋪、三捨、小馮甸等7個村委會劃歸姜堰市姜堰鎮管轄。
行政區劃調整後,海陵區行政區域面積266.46平方公裏,人口48.34萬人,轄3個鎮,9個街道,其中蘇陳鎮行政區域面積46.28平方公裏,人口 4.14萬人,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姜堰市行政區域面積987.12平方公裏,人口85.53萬人,轄17個鎮,其中姜堰鎮行政區域面積 96.52平方公裏,人口19.23萬人,轄21個居委會,37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望你市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確保社會穩定。
附:江蘇省政府《關於調整泰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蘇政復32號 二○○九年四月三十日)
泰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關於將姜堰市罡楊鎮劃歸海陵區管轄的請示》(泰政發51號)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同意將姜堰市罡楊鎮劃歸泰州市海陵區管轄。
行政區劃調整後,海陵區行政區域面積300.46平方公裏,人口50.51萬人,轄4個鎮,9個街道;姜堰市行政區域面積953.12平方公裏,人口83.36萬人,轄16個鎮。
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望你市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確保社會穩定。
附:江蘇省政府《關於將姜堰市大泗鎮劃歸泰州市高港區管轄的批復》(蘇政復80號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泰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關於將姜堰市大泗鎮劃歸高港區管轄的請示》(泰政發89號)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同意將姜堰市大泗鎮劃歸泰州市高港區管轄。
行政區劃調整後,高港區行政區域面積335.14平方公裏,人口31.14萬人,轄5個鎮、3個街道;姜堰市行政區域面積923.12平方公裏,人口80.31萬人,轄15個鎮。 | | 全市轄15個鎮:姜堰鎮、溱潼鎮、蔣垛鎮、顧高鎮、大倫鎮、張甸鎮、梁徐鎮、橋頭鎮、淤溪鎮、白米鎮、婁莊鎮、瀋高鎮、興泰鎮、俞垛鎮、華港鎮。市政府駐姜堰鎮。 | | 會船,是姜堰裏下河特有的民間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泰縣風俗談》及民間流傳的《港口竹枝詞》均有記載,有“溱潼會船甲天下”之稱,被列為國傢重點旅遊項目,是中國十大民俗風情節之一,專傢稱贊為“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
溱潼會船每年清明節第二天在姜堰溱湖舉行。通常分為篙船、划船、花船、貢船、拐婦船五種類型,千舟競發,百舸爭流,溱湖鬧春。賽船結束,會船節活動臨近尾場時,歡鬧的演戲、酒會、送頭篙三部麯又凸現高潮。會船節規模一年勝似一年,已蜚聲海內外。
傳 說
溱潼等地傳說,南宋年間,山東義民張榮、賈虎與金人轉戰溱潼時,大戰縮頭湖,迫使金兵逃奔楚州。義民傷亡亦多,溱潼百姓將其安葬,並於“清明”撐船來祭這些無主墳,逐漸演變成會船節。
溱潼鎮湖西莊則說:明朱元璋登基後想尋祖墳,軍師劉基出謀,可在清明第二天派人查訪,凡未留下燒化痕跡之無主墳中,必有皇上先人墳墓。皇帝即依法乘船來江淮一帶尋訪,並添夫加篙,加速船速。此事傳入民間,逐漸演變為清明第二天撐會船祭孤墳習俗。
又有傳說:明嘉靖間,倭寇入侵裏下河神童關,各村青壯年組織船隊前往殺敵,每船數十人,各執一篙,爭先恐後,趕往戰場,以篙為武器殺敵。《港口竹枝詞》又說:“清初,下河多海匪。各處組織民團,守望相助,均以快船報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後匪蹤消滅,而團體未散,即改為東嶽會戲。”港口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舉行一次,快船改稱會船。
橋頭一帶傳說更為神奇:唐代某年大水,河中漂來一大神櫃,櫃中有一菩薩,村民們即擡着送往廟中供奉,衹因神櫃巨大,無法進門。此時,一白鬍老人說:可將神櫃拆卸進門,能為一方消災降福。衆人依言,果將菩薩送進廟門。而此時白鬍老人卻騰空飛上水面,倏忽消逝。衆人視為神仙,即撐船追覓仙翁。這天正是二月十五日。此後,撐船覓仙,藉以健身祛病,相沿成習。洪林會船原訂正月十三日,後因故推遲至二月十三日。
會船在溱潼、興泰、俞垛、淤溪、葉甸、港口、罡揚、橋頭、蘇陳、洪林等鄉鎮盛行。而溱潼鎮因其地處裏下河交通要衝、水面寬闊、經濟文化發達,會船節的規模最為盛大。極盛時,參賽會船多達500餘條,篙手上萬,觀衆逾10萬。
形 式
會船以篙為主,每船30個,人手一篙,篙尾紮紅布,篙手頭紮毛巾,青衣白褲,並裹白布綁腿,腰圍紅綢。洪林一帶有穿黑背心的。船上插青竜或彩旗,有的旗上標村名,亦有寫“敬香大吉”。站船頭的為頭篙,負責指揮,另有一敲鑼的,“揚鑼”傳達號令,現時更有以口哨代鑼的。另一種是划船,每船9名女劃手,人手一槳,槳柄紮紅布,中年婦女白衣藍褲,頭頂粉紅毛巾,腰係紅綢。姑娘則上紅下藍,戴紅花、紮紅腰帶,打紅綁腿,“揚鑼”的披紅披風。民國29年又增設花船、供船,多以兩船相並,船上搭臺,張燈結彩,懸挂橫幅楹聯,並有樂隊演唱或僧人誦經。一作表演節目供人娛樂,一作供奉菩薩或祭祀亡人,祈求消災降福,均不參賽。更有一種“拐婦船”,由三衹小片兒船組成,在會船之間東躲西藏,扮演一對老夫妻追私奔的女兒,並有一官老爺坐堂調解,滑稽逗趣。
會船節前10天要做選船、試水、鋪船三項準備。選用既新又輕的船,有的人還自願買新船供選,以爭榮耀。撐篙都是精選,若試水時損壞,可嚮竹廠無償調換。有會船的村子即竪旗桿,桿上插青苗或旗幡。試水,即操練,多為18歲以上青壯年,自告奮勇,每天下午四時上船練體力、習動作,以整齊一致,行船快速。在此期間,篙手們有足夠體力參賽。凡參賽篙手皆自願報名,連續參賽3年,若中途退出,即為不祥。臨近清明時,即洗刷船衹,在船上鋪稻草、擱跳板,保證篙手站立平穩。花船、供船也同時搭臺及排練。所有費用,均由各人自願出資。會船節前一天,傢傢裹粽子、製糕點。港口、葉甸、洪林等地水手,還要在賽前下活水河洗澡淨身,以免褻瀆神靈。橋頭會船費用,在村莊公有荒草田裏支出。
賽 事
節日凌晨,會船祭掃完畢,隨鑼聲駛進賽區。此時,趕集的人從四面八方涌來,兩岸人聲鼎沸,鑼鼓音樂聲、鞭炮聲、攤販叫賣聲響成一片。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會船、花船、貢船雲集,鼓樂聲鳴,載歌載舞,一片歡騰。
響午,隨着“當!當!”兩聲鑼響,篙手們齊聲大喊:“下!下!”揚篙如長矛列陣,下篙如巨蟒入水。會船立即從水面騰起,隨着節奏越來越緊的鑼聲飛駛嚮前,划船亦隨女將們手起手落,前俯後仰,如海燕飛掠水面。有《港口竹枝詞》為證:“專練會船架竹篙,一聲鑼鼓滾銀濤,各爭勝負分前後,不亞金焦訓水操。”衹聽“當,當,當、當!”一陣鑼響,獲得優勝的會船,發出停篙的號令!
當晚,各船的篙手們舉行會餐,縱談賽事歡樂。餐後,篙手還得帶一碗飯回去讓傢人吃上幾口,以示吉祥如意。會船的頭篙,則作為吉祥物,敲鑼打鼓送給婚後未育的好友,祝願其早生貴子,接受頭篙人傢要鳴放鞭炮迎接,得子後不僅要宴請篙手致谢,還得買篙還願。有些村莊放焰火、搭臺演戲祈天謝神,以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演戲、酒會、送頭篙
演戲:按慣例,賽船前,各大村莊的頭面人物,早就張羅着在露天搭臺唱戲謝神的事了。揚劇、淮劇、京劇、雜技……各莊花錢請戲班子,在賽船結束的當晚開演。也有不請戲班子的,則由本莊的文娛愛好者組織起來載歌載舞,或請電影隊放電影的。一個莊子,這天晚上要是沒有演出活動,莊上人就會覺得不痛快,不盡興。
酒會:賽船結束的當晚,篙手們毫無例外地要舉行一場熱烈的酒會。各船高手歡聚豪飲,大夥話題再多,也要轉到一點上來:“今年的頭篙送給誰?”圍繞這個題目,七嘴八舌把“頭篙”的得主定下來。至於酒會的費用,早有習俗,公吃公攤,概由參加者負擔。
送頭篙:習俗以送頭篙預祝人傢生兒子。這對於個別久婚不孕夫婦或新婚夫婦頗有有活力,誰能夠得到高手們的青睞,成為頭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會上,頭篙的得主一選定,馬上就會有熱心人嚮這一傢通報喜訊。這一傢便立即做好迎接的準備,全家上下,滿懷喜悅的心情,恭候篙手們的光臨。頭篙一進門,燈燭輝煌,鞭炮齊鳴,主人嚮篙手們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謝。送篙者滿口都是“祝願早生貴子”的話。得主不斷許諾:“到時候一定請各位吃喜酒。”要是頭篙的得主這一年碰巧真生了“貴子”,那可就熱鬧了。首先要為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富裕者還自動置辦酒菜,宴請全體高手。可以想見,一條會船有一根頭篙,一個莊上,多少會船,多少頭篙,牽動着多少處歡樂的人群。溱潼一帶,村村社社的鄉親們,年復一年,就是以這樣那樣的健康的風俗導演出一幕幕尋求歡樂的戲,使歡樂的氣氛籠罩着水鄉。 | | 姜堰圍繞“擴張城市規模,拉開建設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對外形象,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的發展思路,城市建設步入“大投入、大發展、大跨越”軌道。如今,姜堰城區建成區已擴展到17.41平方公裏,建成區常住人口已增加到18.6萬人。
姜堰城市規劃總面積175平方公裏,其中,城市規劃用地面積59平方公裏,城市規劃建設用地32平方公裏。市區道路規劃主要采用“方格網”式佈局,主幹道呈“七橫七縱”。規劃道路總面積428.18公頃,人均道路面積14.04平方米。自1994年姜堰設市以來,姜堰市城市道路建設緊緊圍繞“七橫七縱”的總體規劃佈局,先後實施完成了市區羅塘路、通陽路、站前路、人民路、振興路等14條主幹道建設,完成道路建設總長76公裏。建成後的人民路雍容優雅、通揚路寬廣平坦、三水大道緑蔭成片。
近十年來,姜堰市舊城改造纍计拆遷房屋103.91萬平方米,先後投入15億元,新建規模住宅小區8個、組團74個,房地産開發總面積180萬平方米。此外,姜堰市還圍繞城市亮化工程,先後投入近2000萬元,對城市所有路橋、小區、街道的亮化設施進行了更換,完成道路兩側桿燈、地燈、射燈9964盞,沿河兩側護欄彩管燈2萬多米,姜堰也由此贏得了“不夜城”的美稱。
姜堰市還圍繞城市緑化工程,纍计投入1億多元,建成緑地面積79.9萬平方米,姜堰城區人均緑地占有率已從10年前的2.7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5平方米。
姜堰市委、市政府重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幹綫公路“三縱三橫”、縣鄉公路聯網暢通,鐵路建設實現了零的突破,航道港站快速發展,形成了覆蓋全市、公路、鐵路、水路並駕齊驅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現代化交通網絡。全市公路通車里程從10年前的264公裏增加至1085公裏。其中國道30.4公裏,省道45.2公裏,縣到102.3公裏,鄉道94.6公裏,村道812.6公裏。全市擁有營運車輛5167輛,營運船舶1804艘60多萬噸,交通運輸量逐年顯著增長。
全年完成交通運輸業增加值5.45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6.3%。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1889萬噸,貨物周轉量136234萬噸公裏,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679萬人;旅客周轉量34561萬人公裏。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7396萬元。其中:郵政業務收入4662萬元;電信業務收入12734萬元。公用通信能力進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換機容量31.4萬門。其中:市內電話9.9萬門,農村電話21.5萬門。年末城鄉電話用戶26.85萬戶。其中:住宅電話用戶24.99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長。全市電話普及率44部/百人。寬帶網用戶年末已達5170戶,比上年增加3296戶。
全年完成供電量7.62億千瓦小時,同比增長13.46%。實現安全運行3個百日無事故,纍计安全運行1638天無事故。年內投資6000萬元建成35千伏興泰變電站、揚動變電站、紅旗農場變電站、110千伏淤溪變電所,擴建110千伏泰宇變電所2號主變壓器、35千伏梁徐變電站2號主變壓器。投資5500萬元改造了城鄉電網。2002年11月,市供電公司被國傢電力總公司命名為“國電公司一流縣供電企業”。 | | 2005年是“十五”的最後一年,一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翻番、小康”目標,認真執行市委九屆十次、十一次全會决策部署,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34.4億元,可比增長15.3%,三次産業比例12.2:56:31.8,産業結構更趨合理。實現財政總收入14.52億元,同比增長30.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89億元,同比增長36.2%。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實現農業增加值16.4億元,可比增長5.6%。訂單農業、特色農業生産規模不斷擴大,良種、水稻直補、農機三項補貼及時足額到位。農産品質量和基地建設成果顯著,新增無公害農産品7個、AA級緑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各11個,新創國傢級“放心糧油”品牌4個,建成省級生態農業市。新增省級農業竜頭企業2,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個。新植樹木492萬株,緑化造林4.07萬畝。
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全部工業實現現價産值316億元,提前實現翻番目標,實現納稅銷售158.4億元,同比增長27%;列統工業實現現價産值192.4億元,利稅總額16.4億元,利潤總額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7%、45.8%、56.8%。“2211”工程進展順利,曙光集團産銷過10億元,化肥公司、雙登公司利稅過億元,新增億元企業16傢。新品開發和品牌建設力度加大,開發泰州市級以上新産品45項,其中年新增銷售3000萬元以上的16個;新創省名牌産品3個,省著名商標4個,匯豐羊絨、微特利電機成為全國免檢産品。企業資本運作取得突破,雙登集團在海外上市,揚動公司、曙光集團股權轉讓成功。服務業蓬勃發展。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2.8億元,可比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億元,同比增長15.5%。
城區商貿日趨繁榮,以步行街為核心的中心商貿區、以華東五金城為代表的專業市場板塊初見雛形。旅遊資源開發成效明顯,溱湖風景區被命名為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國傢級水利風景區、國傢濕地公園,溱潼鎮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河橫村通過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驗收,溱潼會船節、“溱湖八鮮”美食節産生良好社會效應,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6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000萬元。房地産業快速發展,新開發商品房37.6萬平方米。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穩步提升,業務量比上年分別增長5%、9.3%、28.5%、17.5%。大力組織財稅收入,確保公共財政和重點支出需要。農村服務業“五個一”工程有效推進。建築業水平整體提升。實現建築業總産值131億元,同比增長28%。正太集團晉升特級資質,躋身全國大型企業集團500強行列,總承包的武漢怡景花園榮獲建築工程質量最高奬魯班奬,3傢公司晉升一級資質。外經外貿繼續擴大。自營出口、外經營業額分別達1.6億美元、303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0.8%、29.3%;新增自營出口企業29,新派出國勞務460人。
有效投入持續加大,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産投入88.3億元,同比增長47.3%,149個市級重大項目開工率達87%。完成技改投入財務數45億元,同比增長47%,實施計劃投入3000萬元以上項目55個,竣工18個,億元項目6個,竣工3個。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貸款11億元,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纍计擔保貸款3.3億元,與開行合作進展順利。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外資引進成績突出,實現協議外資1.7億美元,同比增長71.8%,新批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重大項目7個;實際利用外資8700萬美元,同比增長64.6%。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引進民資41.2億元,同比增長35.9%;新增私營企業806,新增個體工商戶5659戶,新增註册資本22.9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49.7%。園區建設步伐加快,經濟開發區被命名為國傢級高新技術産業生産基地,全年實現基礎設施投入1.8億元,實施羅塘西路及三個主題園區的10條區問道路建設,40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開工建設;鎮工業集中區建成標準廠房88萬平方米,新增進區企業253,全年實現投入23億元。城區建設順利推進。人民北路、振興北路、陳莊路、殷唐路建成通車,薑官路北段基本建成。麋鹿廣場、建設大廈、亞方大廈等10處節點工程相繼開工,太平路1號地段、醬醋廠地段、西大街南側地段基本完成舊城改造,北大街東側地段拆遷接近尾聲。中幹河兩側、陳莊路濱河緑化以及4個街頭遊園建成開放,城區新增緑化面積32萬平方米。完成鹿鳴河中段、東方河、湯河東段、磚橋河等城區河道整治工程。王傢捨、南苑新村、康華一村等14個小區實施改造。建成污水處理廠。新建糧食倉儲物流中心。村鎮建設步伐加快。大力實施“四個一”工程,村鎮面貌發生顯著變化,溱潼鎮通過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镇驗收。全市鎮村佈局規劃編製完成,村莊建設規劃編製工作全面展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溱湖大道開工建設,拓寬改造老????靖公路瀋高段,完成瀋馬公路西段路基工程,建成通鎮二級公路項目4個56.8公裏、通村公路項目104個339.2公裏,拆建危橋114座。農田水利設施條件繼續改善,疏瀎、整治市鎮兩級河道70條,加固圩堤險工患段25公裏,新改建圩口閘43座,新增排澇動力31個流量;改造中低産田2.2萬畝。通信、電力進一步擴容,淨增交換機容量2000門;完成22OKV陸莊變、11OKV中幹河變及太宇變改造。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實施科技計劃項目54項,其中省級以上計劃項目36項;實現高新技術産業産值40.6億元,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傢、高新技術産品13個,申請專利346件。雙登公司、蘇中公司各有一個新品被列為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扶持項目,飛船公司省金屬材料精密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驗收,罡陽公司被命名為省級技術中心。市創業中心被命名為國傢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2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投入使用。紮實抓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建成終端站點360個。該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通過省科普示範市驗收,第三次被評為全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中考、高考優秀率在泰州市繼續保持領先,高考萬人本科達綫率再創歷史新高。學校佈局調整步伐加快,撤並中小學校16所、辦學點14個。“六有”、“校校通”工程順利完成,爭創省規範教育收費示範市通過驗收。幼兒教育管理體製改革穩步推進。市職教中心通過國傢級重點職業學校驗收,市二職中通過省職教中心驗收,張甸中學創成三星級普通高中。該市被評為省教育工作先進市。文化體育衛生廣電獲得新發展。舉辦了姜堰市首屆群衆文化藝術節,組織專題文藝活動26場,高二適紀念館館藏進一步豐富,“溱潼會船”被列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項目。群衆體育工作蓬勃開展,被表彰為全國群衆體育先進單位,市女子足球隊第六次蟬聯省賽桂冠。市人民醫院急診急救中心、中醫院門診大樓施工建設,醫療衛生改革有效推進,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2.19萬,對全市58傢農村水廠進行專項整治,完成改厠1萬多座。黨政數據網正式投入使用,新增有綫廣播電視用戶1.5萬戶,入戶率達72.2%,通過省有綫電視先進市驗收。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得到新加強。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奬勵扶助制度全面實施,人口出生率繼續穩定在較低水平,通過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示範市驗收。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管理,開發復墾整理土地2萬畝,淨增耕地面積2600畝,招拍挂出讓土地面積62.1公頃。更加重視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禁止新上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深入開展企業違法排污整治,國傢環境監察試點工作通過省級驗收,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85.6。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4416元,同比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4965元,同比增長11.7%。新增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5%,淨增就業6286人。社會保險促進年活動成效顯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分別新增參保人員8136人、21402人。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穩步推進。及時調整城鎮低保標準。繼續開展市級機關部門和黨員幹部挂鈎幫扶通南地區經濟薄弱鎮和睏難家庭活動,創新幫扶形式,取得明顯成效。外事、對臺、統計、氣象、地震、民族宗教、殘疾人事業、婦女兒童和未成年人保護、老區促進及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製建設深入推進,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舉全市之力,創成省級文明城市,全民素質、市容市貌全面躍上新的臺階。婁莊鎮、新華書店被表彰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不斷深化。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取得新成效,省級雙擁模範城“二連冠”創建通過驗收。民主法製建設繼續加強。及時嚮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嚮市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滿意和基本滿意率100%。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衆團體的聯繫,廣泛聽取各方面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完成村委會換屆工作,一批“雙帶雙強”型能人被充實到農村基層領導崗位。繼續實施依法治市規劃,“四五”普法通過驗收。規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完成二輪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補發。社會秩序保持穩定。深入開展平安姜堰創建活動,全市刑事案件發生率同比下降,社區矯正工作全面啓動,該市再次被評為省社會治安安全市。安全生産監管和責任進一步落實。堅持領導幹部下訪制度,及時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政府自身建設繼續加強。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行政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通過IS09001質量認證,行政效能進一步提升。繼續開展糾風治亂和中介機構清理整頓,市場秩序監管和專項執法監察得到強化,經濟發展軟環境進一步改善。加快信用體係建設,打造誠信姜堰。積極推進公務管理改革,嚴格審計監督,行政運行成本有效降低。 | | 【科技事業】全年實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7項。其中:國傢重點火炬計劃1項,國傢級火炬計劃14項,江蘇省火炬計劃5項;國傢級星火計劃6項,江蘇省星火計劃1項。申報並獲批國傢級重點新産品7項,國傢重點高新技術企業3傢。獲泰州市級以上科技進步奬16項。其中:省級2項,泰州市14項。全年科技成果鑒定32項,申請專利201件。科技隊伍進一步擴大。2003年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39萬人,比上年增長2.9%。其中:高級職稱技術人員0.17萬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13萬人,初級職稱技術人員3.09萬人。
【教育事業】全市擁有普通中學45所,其中:高級中學4所,完全中學9所,初級中學31所,九年一貫製學校1所。中學畢業人數16536人,其中:高中3705人,初中12831人。中學在校生人數55752人,其中:高中16900人,初中38852人。在校學生中,女學生25103人,占45.0%。中等職業教育學校8所,畢業人數673人,在校學生數2199人。小學109所,畢業生人數12306人,在校學生數56611人,其中:女學生26197人,占46.3%。幼兒園41所,在園幼兒人數1571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263人。全市共有4944名學生被全國各大中專院校錄取,中考優秀率和高考萬人本科達綫人數在泰州市名列前茅。
【文化事業】全市擁有縣市級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藏書總量11.20萬册;博物館1個,收藏文物1378件。高二適紀念館二期工程和南街當鋪移建一期工程竣工。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有綫電視實現“村村通”,全市有綫電視用戶13.60萬戶。有綫廣播入戶率、通響率明顯提高。
【衛生事業】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8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31個。擁有床位數1909張,其中:醫院700張,衛生院1159張。共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343人,其中:醫生1375人。全市平均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6人,床位21張。
【體育事業】全年舉辦市級以上體育運動會17次,其中:省級2次。參加運動會人數2460人,其中:省級400人。全市擁有二級運動員83人,三級運動員116人。女足運動員46人,業餘體校運動員57人,專職教練員5人,全年嚮國傢隊輸送體育人才4人,嚮省隊輸送2人。 | | - n.: Jiangyan City
| | 姜堰 | | 南京 | 書法傢 | 作者 | 名人 | 中國 | 江蘇省 | 泰州市 | 地理 | 大倫鎮 | 淤溪鎮 | 江蘇 | 村莊 | 行政 | 江蘇省姜堰市第二中學 | 更多結果... |
| | 姜堰市中醫院 | 姜堰市絲織廠 | 姜堰市調味廠 | 姜堰市針織廠 | 姜堰市華山醫院 | 姜堰市第二中學 | 姜堰市人民醫院 | 姜堰市實驗小學 | 姜堰市南苑賓館 | 姜堰市金城賓館 | 姜堰市寺巷賓館 | 姜堰市西郊飯店 | 姜堰市城東飯店 | 姜堰市交通賓館 | 姜堰市羊毛衫廠 | 姜堰市黃河大酒店 | 姜堰市????務管理局 | 姜堰市顧高針織廠 | 姜堰市燕來針織廠 | 姜堰市振興針織廠 | 姜堰市寺巷針織廠 | 姜堰市第一服裝廠 | 姜堰市梅垛服裝廠 | 姜堰市三洋服裝廠 | 姜堰市第三絲織廠 | 姜堰市太白大酒店 | 姜堰市棉麻總公司 | 姜堰市電大管理站 | 姜堰市白米紡織廠 | 姜堰市化纖製品廠 | 姜堰市化纖紡織廠 | 姜堰市新型紡織廠 | 姜堰市工藝地毯廠 | 姜堰市運糧工藝廠 | 姜堰市工藝美術廠 | 姜堰市工藝絲毯廠 | 姜堰市特種工藝廠 | 姜堰市絲織挂毯廠 | 姜堰市羊毛衫二廠 | 姜堰市衛生防疫站 | 姜堰市勵纔實驗學校 | 姜堰市港口中心小學 | 江蘇省姜堰市第二中學 | 姜堰市昌崎調味食品廠 | 江蘇泰州姜堰市彩騰畜 | 姜堰市蘭迪醫用設備公司 | 姜堰市華洋食品有限公 | 姜堰市毛麻絲紡織廠 | 姜堰市振華輕紡織造廠 | 姜堰市紡織專用機械廠 | 姜堰市東方紡織器材廠 | 姜堰市溱潼鎮成人教育中心 | 姜堰市百貨紡織總公司 | 姜堰市王石美味飯店 | 姜堰市第二紡織機械廠 | 姜堰市第二人民醫院 | 姜堰市梁徐金屬工藝廠 | 姜堰市紅旗木器工藝廠 | 姜堰市港口工藝綉品廠 | 姜堰市新華羊毛衫廠 | 姜堰市寺巷遠東鞋業公司 | 姜堰市仲院鄉敬老院 | 姜堰市張甸鼎泰針織製衣廠 | 姜堰市化纖製品二廠 | 姜堰市寺巷化纖工藝廠 | 姜堰市華生化纖材料廠 | 姜堰市寺巷化纖編織廠 | 姜堰市鮑徐化纖網絡廠 | 姜堰市華聯針織服裝廠 | 姜堰市港口針織綉品廠 | 姜堰市東方化纖繩網工具廠 | 姜堰市宏華化纖製品廠 | 姜堰市新華化纖製品廠 | 姜堰市鮑徐化纖紗布製品廠 | 姜堰市紡織機械配件廠 | 姜堰市華明化纖製品廠 | 姜堰市顧高紡織皮件廠 | 姜堰市野徐鄉紡織配件廠 | 姜堰市王石服裝二廠 | 姜堰市港口綉品服裝廠 | 姜堰市鮑徐皮革製品廠 | 姜堰市銀河絲綢服裝廠 | 姜堰市揚子皮革實業公司 | 姜堰市華洋毛絨針織廠 | 江蘇省姜堰市燕來針織廠 | 姜堰市梅垛針織玩具廠 | 姜堰市春華毛針織廠 | 姜堰市針織內衣一廠 | 姜堰市愛衛針織用品廠 | 姜堰市針織汗絨布廠 | 姜堰市馬莊鄉興華針織廠 | 江蘇省姜堰市第二中學附設初級中學 | 江蘇省姜堰市第二中學附屬初級中學 | 江蘇省姜堰市勝達紡織機械廠 | 姜堰市紡織工業産品物資經銷公司 | 姜堰市紡織專用機械廠經營部 | 江蘇省姜堰市天麗化妝品公司 | 姜堰市華美金銀鑽寶工藝品廠 | 姜堰市葉甸中心校刺綉工藝廠 | |
| | 蔣垛鎮 | 興泰鎮 | 淤溪鎮 | 溱湖風景區 | 瀋高鎮 | 華港鎮 | 開發區 | 城東街道 | 城南街道 | 橋頭鎮 | 城中街道 | 良種場 | 婁莊鎮 | 林場 | 白米鎮 | 俞垛鎮 | 大泗鎮 | 蘇陳鎮 | 姜堰鎮 | 溱潼鎮 | 顧高鎮 | 大倫鎮 | 張甸鎮 | 梁徐鎮 | 罡楊鎮 | 水産場 | 果林場 | 罡揚鎮 | 良種場隊 | 漁業社 | 溱湖醫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