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起源
晉國四卿
春秋時期趙氏於晉文侯時遷至晉國,六世而至趙衰。趙衰曾跟隨公子重耳逃亡,後來重耳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趙衰於是權重位高,其後代趙盾、趙武(元代紀君祥著戲麯《趙氏孤兒》中的主角)、趙簡子、趙襄子都成為股肱之臣。
晉國在晉出公時期公室卑弱,主要權力被智伯和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
智氏覆亡
趙襄子其父趙簡子,其母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傢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並最終聯合韓、魏二傢滅智伯。前453年,趙、魏、韓三傢瓜分了智氏的領地。
趙襄子死後,其弟趙桓子自立為君。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是為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趙國的開國國君。
三傢分晉
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繼位,對趙、魏、韓已毫無權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傢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認為戰國時代由此開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疲弱
趙都邯鄲,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鬍、樓煩、東鬍等遊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趙國附近還有小國中山國。
趙國被多個強國包圍,國勢很弱,經常不得不嚮秦、魏等割地求和,並不斷被林鬍、樓煩騷擾掠奪。著名戰例包括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攻打趙國,趙王衹得以新近占領的中山國許以齊國以求救兵。齊威王帳下大將田忌用軍師孫臏之計“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中戰勝魏國。
強盛
趙武靈王鬍服騎射
趙武靈王推行的“鬍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鬍服和單人騎兵戰術,國力大強。趙於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鬍、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今呼和浩特托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市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並從今天的河北張傢口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築“趙長城”。
趙國抗秦
前284年齊國遭到五國聯軍重創,國力大弱,使趙國獨霸於關東六國,因此趙國有“吞秦之志”,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考察秦國地形,企圖攻滅秦國。趙國的強盛使得趙國成為秦國吞併六國最大的障礙。趙國外交上不畏強秦(如澠池之會),軍事上廉頗、趙奢等名將指揮的趙軍也屢勝秦國。
武靈王之死
趙武靈王在選定繼位人的問題上猶豫反復,先立小兒子趙何為王,但後來封長子為代城君,後代城君密謀奪位。前295年,伏殺趙何丞相肥義,代城君逃往武靈王行宮中,王叔趙成和李兌包圍行宮,殺代城君,武靈王被圍困在行宮中苦苦堅持三個多月後餓死。雖然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任用廉頗、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國變法革新,逐漸超過趙國。
亡國
長平之戰
前260年惠文王之子趙孝成王時,由於國王昏庸,趙國勢力衰弱。秦國派武安君白起為將,以王齕為副將,用計使趙國換掉廉頗而啓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在長平之戰中40萬趙軍投降,而白起怕降軍造反而把全部士卒坑殺,使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但強大的秦國軍隊也死傷過半,使得白起建議乘勝攻取邯鄲的建議被秦昭襄王拒絶。雖然其後前258年秦昭襄王進攻邯鄲,前256年魏、楚軍隊來到打敗了秦軍,使得不斷衰弱的趙國尚能喘息下來,阻止住秦軍東進的勢頭。
合縱抗秦
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破秦國於河外,趙也有參與。其後,燕國派遣當年與樂毅攻齊的劇辛為帥,率軍攻趙,趙將李牧、龐暖抵抗,大破燕軍,劇辛自殺而死。龐暖擊敗燕後,組織聯軍攻秦,舉春申君為帥。五國聯軍與秦軍於潼關附近與呂不韋决戰,秦將王翦建議先襲最遠來的楚軍,楚軍聞知而逃,四國聯軍也退。其後一直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鬥,直到前229年。
王翦滅趙
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前222年代王降秦,趙國亡。而秦終於在滅趙之後已無國可抗秦,遂統一中原。 |
戰國時期的趙國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Zhao |
趙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人的先祖是華夏族的一支,其國君嬴姓(少昊氏之後),趙氏(趙城叔帶之後)。相傳先祖造父為周穆王禦,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於趙城,其後以趙為氏(值得一提的是,同屬於蜚廉之後的惡來傢族也因為其宗主造父封趙城,姓趙氏,即秦趙同宗)。後奄父救周宣王於千畝之戰,其子叔帶為周朝卿士,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離開周王,侍奉晉文侯。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漸成望族。在前403年,叔帶之後趙烈侯與韓魏三傢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生存於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領土大致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定都邯鄲(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 |
|
晉國四卿
春秋時期趙氏於晉文侯時遷至晉國,六世而至趙衰。趙衰曾跟隨公子重耳逃亡,後來重耳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趙衰於是權重位高,其後代趙盾、趙武(元代紀君祥著戲麯《趙氏孤兒》中的原型)、趙簡子、趙襄子都成為股肱之臣。
晉國在晉出公時期公室卑弱,主要權力被智伯和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
智氏覆亡
趙襄子其父趙簡子,其母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傢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並最終聯合韓、魏二傢滅智伯。前453年,趙、魏、韓三傢瓜分了智氏的領地。
趙襄子死後,其弟趙桓子自立為君。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是為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趙國的開國國君。
三傢分晉
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繼位,對趙、魏、韓已毫無權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傢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認為戰國時代由此開始:“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
|
戰國七雄的趙國無論從疆土,人口,實力上來看都不是最強大的。楚地方千裏帶甲百萬地處南方戰略地位可攻可守,齊雄占東方國傢財富居戰國之首民衆且糧足,魏鐵甲步兵稱雄七國數次攻趙甚至占據邯鄲3年之久,秦地勢險要兵伍善戰。衹有燕,韓實力稍遜。而趙地處各國之要衝,可謂爭地也!北有林鬍匈奴東有強齊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國秦。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趙似乎衹有招架之力,然而事實上趙國衹有在趙武靈王改革前是如此疲弱。 |
|
趙武靈王,一位天資卓越膽識過人抱負遠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鄲地區紀念趙武靈王的建築還很多。其在位時期進行了影響深遠的“鬍服騎射”,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鬍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試想一下在現實的今天如果全國軍隊改變為一個被視為邊族的服飾和軍種,這阻力該有多大。但趙武靈王辦到了,可以相信這次改革對趙國日後的縱橫七國是很重要的。 |
|
修長城是認為抵禦邊族最好的防禦措施,一方面,抵消邊族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賴的陣綫。趙國要想縱橫七國必須解除後顧之憂——匈奴的侵擾,以便騰出兵力進行南方的爭霸。
但問題是修長城是公認的耗費人力財力的措施,秦修長城動用近百萬的罪民,造成民憤極大。明整修長城亦耗費了極大代價。而趙國全國人口不過一百多萬,卻修建了令後人驚嘆的工程,並且歷史上沒有發生任何暴亂……而秦統一後的修建不過將舊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起來。 |
|
抵禦匈奴一直是中原國傢統一後必為之事,秦蒙恬率軍30萬兩年平之動用民力頗重,漢前後率近百萬之軍平定匈奴且國力大傷。而趙李牧僅率步5萬弓10萬即平匈奴且士兵多以邊民為主。 |
|
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即爆發在秦趙之間,秦後期的東徵主要障礙便是趙,兩國徵戰互有勝負。趙便成為秦的主要目標。原因不說了,廉頗率軍抗之,秦不得進。兩軍相持,趙國小糧缺,嚮齊藉糧不成,嚮魏楚藉兵不出,趙王衹能選擇决戰。用趙括代廉頗,標志着趙從戰略防守嚮戰略進攻的轉變。對於趙括的任免,歷史一直是否定的,在此不做評述但我的觀點是趙括非衹會紙上談兵的年輕將領。(日後解釋)。
結果大傢很清楚,趙主力被圍且援軍一直打不通包圍綫,最後40萬趙兵被坑殺。我要說的是,趙前後戰死不過5萬,而秦戰死則過半約30萬左右(秦總兵力在60萬左右)。白起也正是看到趙兵頑強的戰鬥力和熟練的單兵戰術,纔動了殺念。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趙軍在兵圍的46天裏,沒有糧草裝備的補給和援軍的支援,軍內皆食人屍,每天秦之輕兵(敢死隊性質)不斷的日夜進攻。心理和生理上以達極限,而堅持了46天實屬不易。一個軍隊的戰鬥力在什麽情況可以檢驗,就是在無外援且自己補給全無,對手強大的情況下顯現的,而不是在其連連勝利中顯現的。
戰後,燕國以為趙弱,率軍60萬分兵擊趙,結果被趙打敗不說,反被奪取好幾個城池。分析:燕軍之敗有三,一師出無名,燕趙之間關係一嚮良好,兩國幾乎沒有交過戰,故燕兵對燕王攻趙多有不解而多懈志。二燕軍分兵多處,希望依仗兵力優勢在最短時間內攻占趙地,反而被趙各個擊破。三燕軍將領指揮能力不如趙,且燕兵作戰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趙臨時組織起來的下民的作戰能力。趙勝亦有其三:一長平之敗後全國悲憤萬分,兵法雲:哀兵必勝。二長平之敗後趙為防秦長驅直入,進攻邯鄲已經在最短時間內組織了另一支生力軍且連日操練,戰鬥力頗強。三趙之將領指揮藝術頗為嫻熟,對付秦可能吃力但對付燕綽綽有餘,趙民尚武。臨時組織起來的即具備戰鬥力,加上燕軍分兵作戰勝利在望。
燕軍在進攻趙地時,幾乎每城都遭到了頑強的阻擊,為趙主力分殲燕軍製造了條件。最後在趙軍勢如破竹的進攻下燕軍一敗即潰。最後燕王不得不出質子、割地以換被俘的近30萬燕軍。從中我們亦看到趙軍作戰力的強悍。 |
|
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原因:一長平之戰秦雖勝但士卒死亡過半,國內積糧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無力進一步攻占邯鄲滅亡趙。二士卒長時間在外作戰,士氣低靡,戰綫太長補給睏難。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亂,隨時都有可能叛亂(其後果亂)。三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其後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趙和之求。
趙對於事後的割地卻産生了分歧,細節不說了。最終趙王决定不履行和約,並積極備戰。這一切最終導致秦趙邯鄲之戰的爆發。秦昭襄王大怒,盡兵攻趙。其中關於白起不出徵的原因我認為有三:一長平之戰秦贏的頗險,並領略到趙人頑強的戰鬥意志。而這有不同於秦兵的頑強。秦兵之頑強在於利誘即有戰功即可封爵得地,趙兵之頑強則源於其內在的民族氣質和尚武傳統。二秦兵傷亡慘重,尤其是掌握熟練作戰技術的秦精銳部隊(輕兵、騎兵、車兵、弩兵),這時秦主力部隊多為剛加入的下民作戰能力有限。對於側翼的安全更是危險,秦如進攻趙都隨時有可能被魏楚聯軍圍殲。三對於秦王對範相的言聽計從頗為不滿。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軍是戰無不勝的,即令軍60萬進攻趙邯鄲。
趙對於秦的進攻準備可以說到了極緻,因為趙精銳部隊的喪失,趙無力發動野戰而轉為守城,並為此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及裝備。同時外交也積極的開展。趙之平原君因長平之敗的愧疚也積極的遊說魏楚和組織邯鄲保衛戰。
戰爭開始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馬梗率軍進攻趙之太原,取之,以牽至趙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攻趙之邯鄲。七月、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唯一可依賴的戰略屏蔽被秦攻破。並於十月間兵圍邯鄲,這年是趙孝成王七年。
關於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對趙攻勢,趙國采取的戰略是堅壁清野,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而此時的趙國精銳士兵早已於長平之戰中傷亡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徵集的下民人數約在三四十萬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齡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在一至兩萬人左右,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守將為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同時趙之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每傢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為將,軍衆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為據,包圍邯鄲,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器頗多。秦五大夫王陵於邯鄲城下望着邯鄲周圍萬頃蒼緑待實而被趙人盡毀的良田,王陵想道:秦軍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梁,而兵趙之主力早已於去年斬殺殆盡,此時趙國邯鄲守軍不過為老弱病殘,衹需月餘便可攻下。但當他看到雄武寬厚的邯鄲城墻,及城上站立的趙國士兵時,他發現趙人的臉上分明露着一種决不屈服和復仇的面容。心中竟然産生了不安,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趙孝成王七年。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嚮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墻,一隊推衝車直攻趙區都之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但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轉為小規模進攻以奪趙志。但相反是,趙軍卻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不斷突襲秦圍在邯鄲的營柵,竟使秦傷亡頗為慘重,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懈怠。
邯鄲前綫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襄王的手中,秦昭襄王十分的生氣,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鄲,一方面組織援軍。
收到信的王陵軍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風中的十二月嚮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城戰,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裏。此戰秦傷亡五千人左右。
趙之邯鄲城內,傷員遍城皆是,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軍趙勝,於寒鼕將府內積糧存衣,散布趙民,並令其傢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指揮督戰,平原君趙勝亦往之。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於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戰死),但秦亦傷亡慘重甚巨。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秦之援軍十萬帶着大量的兵備糧草及秦王的最後命令到達了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嚮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將軍王齕率兵十萬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嚮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是相當猛烈的。
戰事爆發於正月,在北方此時還是寒冷的鼕季。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鼕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昂。戰事進行月餘,趙兵拼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絶,人皆“以骨為炊”“易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着。同時平原君趙勝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綫崩潰。王齕率秦軍主力嚮西急退數百裏,入汾城纔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絶,突圍無望,衹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裏之地,其威大震。
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的失敗後,部隊兵員損失近四十萬。此後趙國可作戰的部隊可分為這幾部分:代郡守軍防備匈奴及燕國,常備軍約五萬人戰時可擴編為十萬人,晉陽守軍(趙國舊都)是趙之右翼,是進攻秦側翼的跳板也是趙北方的門戶,常備軍約七萬人。中牟守軍(括屯留)趙之左翼抵禦秦軍的前哨和防備魏國的要塞,常備軍三萬人。邯鄲守軍趙國防禦重心,因邯鄲常臨戰事,故又分武安守軍、武城守軍,總體上看邯鄲地區常備軍在十萬人左右。邯鄲由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成為戰事最頻繁的城市之一,也是軍事防禦最完備的城市之一。邯鄲之戰中趙國幾臨危急,但在趙國優秀將領的指揮下、趙國士兵的頑強抵抗下及趙國下民的捨身支援下都一一化解。從中可看出趙國所獨有的、異於六國的氣質,更加的悲壯血氣、堅強不屈、團结一致。
關於邯鄲之戰,我認為其悲烈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柏林戰役。秦國對趙直接間接動用兵力在六十五萬人左右,其中對邯鄲作戰的部隊就達四十五萬人。說其悲烈,更多的是雙方的實力對比,如前所述趙國的兵力、國力在長平之戰後已大不如前,邯鄲地區可作戰的部隊不過十萬。且在秦軍不斷圍困和進攻下能保住都城不破,實在令人驚嘆。邯鄲之戰以其說是是趙軍的勝利不如說是趙民的勝利,趙國下民主要是邯鄲下民為保衛邯鄲所付出代價是沉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以城免”是何其的悲壯。試想一下戰前趙國各地的軍隊、糧草源源不斷彙聚邯鄲,趙國下民衆志成城日日夜夜修繕城池,磨礪兵刃的情景,是何其壯觀。由此可見一個國傢、一個民族、一個部隊所具有的慷慨悲涼的氣質、血氣尚武的傳統、同心志協的風氣是多麽的重要。 |
|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各國都蠢蠢欲動,首先動手的是燕國,如前所述。此戰對趙影響:一,提升了趙國於七國中地位;二,鍛煉了趙軍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復了作戰的自信;三,增強了趙國實力和國傢安全係數;四,發現並鍛煉了趙國將領。此戰中,龐煖、樂乘、李牧脫穎而出,讓趙人看到除了老將廉頗外還有更多優秀的將軍。趙國的中興似乎仍有希望。
廉頗在趙國之敗後,被趙王重新任用相國並封為信平君。已經年老的他不畏疲苦率領趙國士卒繼續作戰,於趙孝成王十五年破燕軍;十六年圍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陽。其後因事逃奔魏,後轉至楚為將,率軍作戰因楚兵不如趙兵,戰不得志,在壽春抑鬱而終,臨死思報趙國。從廉頗事楚中,我們可以看出:廉頗為將近五十多年,可以說對軍事相當精通和熟悉。廉頗於楚為將,戰皆不利,很大程度上因為楚兵弱於趙兵。這一點很重要,部隊兵員的素質也决定着將領的指揮意圖是否可以順利的實現,趙人尚武且多戰,兵員耐性強、有服從意識,且善騎射。而楚軍作戰機動性差、部隊抗打擊能力弱、野戰能力不強(這些構成項燕之敗的原因)。當然優秀的將軍會帶出一支優秀的部隊,同樣優秀的部隊也會培養出優秀的將軍。培養一支優秀的部隊可能需要幾十年,但它至少影響幾百年。廉頗老了,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訓練楚軍,或者他早已人存心死……
龐煖在廉頗出走後,面對秦國、燕國的進攻毅然挑起了趙國的大梁。趙悼襄王三年,燕軍十萬犯趙,龐煖率軍抵之。於常山東垣,深溝高壘以待燕軍。此戰中,趙兵多用強弓勁弩射燕,其傷亡甚重。無論攻城戰、野戰燕軍皆不利。後撤,遭遇李牧軍。又撤,遇龐煖軍,戰大敗。此戰殺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其後與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趙王贊其曰:“將軍武勇,廉頗還趙”。趙悼襄王四年,龐煖統率趙、楚、魏、燕之銳師五十萬攻秦。趙悼襄王六年秦長安君及大將軍蒙驁率軍十萬攻趙,龐煖領軍十萬禦之,殺秦軍三萬,射殺蒙驁。趙國頓時國威大震。
李牧趙國代郡的守將,帶兵有方,卻匈奴而威於北方。李牧常年駐守北部代郡、雁門郡(今山西代縣西北)邊境地區防禦匈奴。他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有效地防備了匈奴的侵擾,贏得士兵們的愛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認為能幹的人為官,同時把收來的貨物,稅款掌握在自己的駐軍公署,充當士卒的日常開銷。其次,每日宰殺數頭牛采犒賞將士,優待士兵。第三,加緊練習騎馬射箭,重視警報係統,增設偵察人員。在軍事上,嚴明法規:“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史記·李牧列傳》)。所以匈奴每次入侵,嚴密的警報係統發揮威力,士兵迅速退回營壘固守,不敢擅自出戰。使匈奴擄掠無所得,趙國軍隊卻因此保存了實力,多年來在人員、物資上沒有多少損失,為以後的伺機反擊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匈奴人卻認為李牧這是膽怯,就連趙國邊境上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是膽小害怕。趙王因此而責備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終於激怒了趙王,把他召回,另派將領替代他。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往往受挫失利,損失傷亡慘重。使邊境地區不能按時耕種、放牧。於是趙王又請李牧復出,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一再懇請,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記·李牧列傳》)。趙王答應了他。
李牧再次到邊境後,仍按原來的規約行事。幾年當中,匈奴來犯一無所獲,但始終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戍邊的將士日日受到犒賞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請求願與匈奴决一死戰。李牧看準了時機,準備經過挑選的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獲賞百金的勇士五萬人,優秀射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加以訓練。並大縱牲畜,讓人民滿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見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戰後,李牧佯敗,丟下幾千人給匈奴。單於聞之,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則出奇兵,以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接着又乘勝滅檐襤、破東鬍,降林鬍,單於遠遠逃走。其後十多年,趙國北邊穩固,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
李牧帶兵好野戰,善長途奔襲作戰。趙幽繆王二年,秦攻趙武城(邯鄲南),趙將軍扈輒領軍十萬救之,敗之,斬首十萬。邯鄲兵力空虛,而召李牧及代郡軍五萬人救邯。大敗秦軍,殺其數萬。封武安君。三年,秦將桓齮又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攻占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對趙都邯鄲構成嚴重威脅。趙王遷急命北部邊防名將李牧為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采取築壘固守,避免决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傢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采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七年,秦將王翦、楊端和率軍攻趙,李牧率軍屯灰泉山,數戰秦皆不利,不敢近。後趙王受間殺李牧。一年後,邯鄲為秦所占。
其後趙公子嘉於代地稱王,思奪舊都。六年後被秦滅。 |
|
趙國地處太行山附近,國強兵盛,其軍力為東方六國首,抵抗秦近百餘年,而互有勝負。期間能臣、健將、義士、名儒相約輩出。戰國四大將軍,秦趙平分秋色。對於趙國的強悍說的太多了,所以也論述一下趙國、趙人、趙兵的不足。
趙國的改革,更多的側重於軍事,強調以武興國,故趙國的國運也是隨着其軍事上的得失而起伏。由於趙國尚武重利,長期輕視農業和內政的發展,而間接導致趙國後期長年戰爭中糧草和兵員的問題。最明顯的是長平之戰中,廉頗二十萬守長平。僅半年,趙國的糧食供給便開始吃力了,這也是趙括將軍為何執意出營與秦軍决戰的原因之一。同時,趙孝成王在得知趙括軍被圍且糧道阻的消息後,為何不全力相救?難道趙王不知道這四十萬大軍的重要性嗎?當然知道,而且趙王竭力集結各地殘餘守軍,以打破包圍圈。但整體實力較差的趙國始終無法突破秦之防綫,眼睜睜看着四十萬士卒歸於塵土。當然也與最高决策層的優柔寡斷有關,但根本是趙國整體的實力不足。就如臺灣問題,要麽大陸實力發展十分強大,順勢推舟。要麽在未來臺海戰爭中,破釜沉舟、全無顧忌、集中全力無論代價多大,誓剋之。一場戰爭的作用有多大?他可以决定一個國傢的興敗沉浮。
趙民風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俠義之士。由於趙長期處於戰爭期間,故趙民自幼就有習武之風,全民敬賢士、勇將,所以趙地各地都彌漫英雄主義的氣息。趙人重商而惡農作,多懶慢。
趙兵以驍勇善戰聞達於諸侯,尤其是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兵單兵素質及軍團作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趙兵作戰不足也是很多,如:趙兵士氣及作戰意志的持續,更多的依靠主將的作用。趙兵失敗多是因主將戰亡,而軍亂而敗。故衹要趙軍保持指揮官的存續,基本上趙兵很少潰敗、投降,戰亡也是成建製的。再者,趙兵多尚俠義,軍勢不穩定。
談趙國強悍的歷史,無非是為了勉力今人。對中國進行的軍事變革,其內容不僅僅是裝備上的更新換代,還應包括全民的準軍事教育、尚武觀念的樹立及部隊自身的創新革命。其中一個國傢的尚武傳統很重要,其直接影響一支部隊作戰能力。縱觀歷史,尚武(而非黷武)總能帶來一個國傢的興旺長存。趙國歷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四周諸國虎視眈眈。這一切迫使趙人分外的團结、耐苦、善戰,也衹有如此才能生存。相反,齊國偏安膠東,無外患之憂,國人怯戰。有很多人羨慕德意志這個國傢,人才濟濟、軍事強盛、士卒善戰、國人一心,這由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有時感覺趙國跟德國很像,表現在許多方面,不說了。
全民的準軍事化教育,內容和含義不說了。它的作用可以使一個國傢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好臨戰準備和提供有熟練軍事技能,短時間訓練即可投入作戰兵源。這其中還有個問題,全社會的價值取嚮,公民以何為榮,以何為其奮鬥目標。這是一個體係性工程,包括很多方面,簡單說一個社會僅是崇拜金錢、權力是不行的。在此不詳述。
有時我們抱怨中國現代和近代,出色的不世的將軍太少了。這前面已說過,優秀的將軍會帶出一支優秀的部隊,同樣優秀的部隊也會培養出優秀的將軍。一支優秀的部隊需要優秀的國民和相應的傳統相依存。看看戰國的歷史不難發現,為什麽秦趙兩國良將、名士輩出,而其他五國卻名將少有。這當然與其國傢傳統有關。德國名將很多,原因是一樣的。優秀的國傢培養出優秀的部隊,優秀的部隊也會鍛煉出優秀的將軍,優秀的將軍指揮出優秀的戰役。我們何去何從已經很清楚了。
以下專門談一下從趙國發展中看的軍事問題及啓示,趙國軍隊包括秦國軍隊的強大,說明了很多問題。首先,一支軍隊要有傳統,如果沒有,國傢機器可人為製造。其次,國傢應意識到戰爭,是一國做任何事都應考慮的問題。部隊的臨戰意識要強。再次,軍隊要具有創新性,靈活性,最起碼不能壓製,老氣橫秋的話就完了。
趙卒臨戰勇不畏危是靠傳統,秦卒好戰樂殺是靠利誘。社會對軍人的評價體係和國傢軍人的奬勵晉級體係是很重要的。前者簡單說是軍人的地位,及獨特身份的社會尊敬程度,後者是部隊自身對軍人的激勵體係。在此詳述後者,戰國將領選拔除貴族外都是在實戰中脫穎而出的,重其戰力。現代的中國軍隊軍官的晉升靠的是什麽?是年限、資歷、關係、金錢。如果白起這樣的人到了中國軍隊中,用不了幾年必然轉業。一,沒有關係,晉升衹能靠年限,你想帶兵作出業績,可惜沒有機會;二,傢無巨資,人情疏通,心有餘而力不足;三,如個人太恃纔傲物,不懂沉志,對不起你衹能轉業。看央視《沙場點兵》中的龐承功的年輕有為,沒結婚呢就晉升至中校,靠什麽?碩士的學歷、與高級軍官的關係。太多的不成熟和草率,動不動一個營沒了,幸好是演習。如果讓其如此的將領率軍作戰,中國的士兵不知又犧牲多少才能換回他的成熟。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趙馬服君趙奢以慎兵戰而聞達諸侯。中國軍隊的軍官選拔標準:靠學歷,造成軍官衹重理論而輕實踐,部隊中紙上談兵者多矣,秦趙選將多靠軍功,和平時期也看其下兵員素質。中國軍隊輕視基層士兵,士兵如個人技戰術再好,沒有學歷照樣提不了幹。士官階層待遇和地位低。年限,尉官三年校官四年,造成軍官層多求無過而無進取心。三,軍官選拔程序和標準的太多漏洞、不嚴謹、人為性大,造成部隊軍官,重關係輕業績,甚至有明碼標價者。高幹子弟無才識、威信即可平步青雲。其中亦有才識過人者但更多的人平庸無為。軍隊晉階制度改革勢在必行,軍官從士兵做起,選拔製舉薦製並舉。人事選拔權上收、統一、集中,程序嚴格、規製。采用功績製。
燕趙之地自古多悲涼之士,古代其地幾陷異族之手,其反抗之志從未斷絶。近代如抗日鬥爭,舉目華夏尤燕趙之地多反抗,晉冀魯、晉察冀抗日根椐地成為敵後抗日的中堅力量。在看到古人那卓越的業績,今人卻如此無能,常感悲嘆。予身出邯地,望古趙之訓,時有針氈之感;遊閱古史舊地,想昔日先人歷長平之難、邯鄲之危而猶思圖強,不覺氣志從升,戰意昂然。 |
|
一、齊國
1、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
2、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嚮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3、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廉頗伐齊,攻陷九城。
3、公元前280年,趙將趙奢攻占齊國麥丘。
4、公元前241年,趙將龐煖攻占齊國饒安。
5、公元前274年,趙將燕周攻占齊國昌城、高唐(齊國五都之一)。
6、公元前271年,趙藺相如攻至齊平邑。
7、公元前287年,趙梁將攻齊。
8、公元前286年,韓徐為將攻齊。
二、魏國
1、公元前282年,趙將樂毅拔魏伯陽。
2、公元前276年,廉頗攻魏幾,拔之。
3、公元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陽拔之。
4、公元前245年,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
三、韓國
1、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韓拔註人。
四、中山國
1、趙武靈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
2、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
翦將車騎,趙希並將鬍、代。趙與之陘,合軍麯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
軍取鄗、石邑、封竜、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3、趙武靈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4、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5、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五、燕國
1、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燕拔三城。
2、公元前265年,趙將田單攻燕拔中陽。
3、公元前251年—250年,燕國丞相慄腹以給趙王祝壽為名,出使趙國,偵探趙國虛實。回國後嚮燕王建議,趙國青壯年在長平均被秦將白起坑殺,國內盡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乘此良機攻趙必勝。燕將樂間認為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堅决反對出兵。燕王喜不聽樂間勸告,决意發兵攻趙國。他派慄腹為將,領兵60萬,戰車二千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慄腹令部將卿秦率軍20萬攻代,自率主力40萬攻鄗。燕軍到達宋子(今河北晉縣南)後,趙孝成王令上卿廉頗、樂乘統兵13萬(一說25萬)前往抗擊。廉頗分析燕軍的來勢後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衆,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人馬睏乏,遂决定采用各個擊破的方略。令樂乘率軍5萬堅守代,吸引攻代燕軍不能南下援救,自率軍8萬(一說20萬)迎擊燕軍主力於鄗。趙軍同仇敵愾,决心保衛國土,個個奮勇衝殺,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慄腹。攻代燕軍聞聽攻鄙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樂乘率趙軍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取勝,俘慶秦。兩路燕軍敗退。廉頗率軍追擊500裏,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今北京城西南)。燕王衹好割讓五座城邑求和,趙軍始解圍退還。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假相國。
4、公元前249年,假相國大將武襄君攻燕,圍其國都,燕國再次割讓五座城邑求和。
5、公元前243年,趙將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6、公元前242年,燕軍十萬犯趙,龐煖率軍抵之。於常山東垣,深溝高壘以待燕軍。此戰中,趙兵多用強弓勁弩射燕,其傷亡甚重。無論攻城戰、野戰燕軍皆不利。後撤,遭遇李牧軍。又撤,遇龐鍰軍,戰大敗。此戰殺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
7、公元前236年,趙攻燕,拔狸、陽城。
8、趙悼襄王時,趙攻燕,得上𠔌三十六城。
六、匈奴
1、趙武靈王“鬍服騎射”後西略鬍地,至榆中。林鬍王獻馬。先後平定三鬍,闢地千裏。設置雁門,雲中二郡。
2、趙惠文王二十六年,趙軍大敗東鬍取歐代地。
3、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匈奴,斬殺匈奴10餘萬騎兵。 |
|
立國前
趙成子 趙衰 (?──前622年)
趙宣子 趙盾 21 (前621年──前601年)
趙莊子 趙朔 4 (前601年──前597年)
趙文子 趙武 (?──前541年)
趙景叔 趙成 23 (前540年──前518年)
趙簡子 趙鞅 42 (前517年——前476年)
趙襄子 趙毋恤 51 (前475年——前425年)
趙桓子 趙嘉 1 (前424年——前424年)
趙獻子 趙浣 15 (前423年——前409年)
立國後
稱號 國君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年份
趙烈侯 趙籍 9 (前408年——前400年)
趙武公 趙侯 13 (前399年——前387年)
趙敬侯 趙章 12 (前386年——前375年)
趙成侯 趙種 25 (前374年——前350年)
趙肅侯 趙語 24 (前349年——前326年)
趙武靈王 趙雍 27 (前325年——前299年)
趙惠文王 趙何 33 (前298年——前266年)
趙孝成王 趙丹 21 (前265年——前245年)
趙悼襄王 趙偃 9 (前244年——前236年)
趙幽繆王 趙遷 8 (前235年——前228年)
代王嘉 趙嘉 6 (前227年——前222年)
註:趙襄子在位時間從楊寬戰國史。 |
|
叢臺簡介
位於邯鄲市市區的叢臺亦名“武靈叢臺”,相傳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使國傢強大起來,他對作戰方法進行改革,變車戰為騎戰,推行“鬍服騎射”,並身體力行,訓練兵馬,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目前已榮獲國傢AAAA級旅遊區、中國100傢名園、國傢重點公園等稱號。
叢臺傳說
趙武靈王建築叢臺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史載,叢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揚名於列邯鄲叢臺國。但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臺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公元1500年前後)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宮於臺上,後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連臺毀壞。現在我們所見之叢臺,是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後又進行過重修。“叢臺”名稱的來歷,是因為當時許多臺子連接壘列而成。《漢書》顔師古釋文:“連聚非一,故名叢臺。”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臺的壯觀。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臺觀賞賦詩。
叢臺特點
叢臺高7米,東西長60米,南北寬22米,臺前翠柏夾道,有階石可登臺上,進門壁上嵌有“滏水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大字。臺高7米,東西長59米、南北寬22米,嚮南突出一段長50米、寬10米。北有趙王宮,又名武靈館,東有門樓,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諸榭,臺北有“七賢祠”,祠內樹立着趙國的程嬰、公孫杵臼、韓厥、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7位君子的彩色塑像。現在僅剩一臺,高26米,中間夯築,外用磚砌。清朝乾隆皇帝在這裏留下了“傳聞好事說叢臺,勝日……”
現存古叢臺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層青磚高臺的底層南北各有一門,甬道右側的臺墻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幾個大字,北門臺階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遊江南路時親筆書寫的詩碑。當中一層有 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為紀念武靈王的而建。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臺”幾個大字現存古叢臺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層青磚高臺的底層南北各有一門,甬道右側的臺墻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幾個大字,北門臺階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遊江南路時親筆書寫的詩碑。當中一層有 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為紀念武靈王的而建。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臺”幾個大字。
叢臺高26米,南北皆有門。從南門拾級而上,東墻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正門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臨叢臺時題寫詩句的碑刻。從北門沿着用磚和條石鋪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過門檻,迎門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叢臺》的一首律詩,背面是他的古風《邯鄲行》詞。叢臺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西屋為“如意軒”,院中間有“回瀾亭”,為1931年增設。院內臺壁上嵌有進士王韻泉和舉人李少安分別畫的“梅”、“蘭”石碣。叢臺的二層坐北朝南的圓拱門門楣上,寫有“武靈叢臺”四個古體黑字,門裏邊還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久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進圓拱門,有個建築精美的小涼亭,紅柱碧瓦,畫棟雕梁,重檐獸角。再上三級臺階,推開紅色雕花木門,進入約一間屋大小的方形亭間,面對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帶的帝王將相剛剛離去。
登上叢臺極目遠眺,西邊的巍巍太行山層巒起伏,西南趙國都城遺址趙王城蜿蜒的城墻隱約可見,西北便是趙國的鑄箭爐、梳妝樓和插箭嶺的遺址。俯視臺下,碧水清波,荷花飄香,垂柳倒影。臺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諸榭”。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有個小土丘,丘上有個小廟是早年間修建的樂毅廟。現在的“望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樂毅是燕國“黃金臺招賢”選中的大將,在燕、趙、韓、魏、楚五國伐齊時,擔任統帥,一氣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幾乎亡齊。燕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死後,燕惠王聽信齊國田單的反間計,召樂毅回燕都,陰謀殺害他。樂毅識破燕惠王的圖謀,直回趙國,被趙王封為“望諸君”。“望諸榭”就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傢、軍事傢的功績而修建的。據地方志載,現在邯鄲市東南30裏的樂傢堡,就是當年樂毅的故居。
歷史記載
據歷史記載,叢臺上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名揚於列國。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臺的壯觀。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遊覽叢臺,賦詩贊詠。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臺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約1500年)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宮於臺上,後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連臺毀壞。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叢臺,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修建的,當時是為瞭瞭望遠方,以便統治縣城,以後又進行過重修。
趙國三孔布幣 叢臺的北側有座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這“七君子”的動人事跡,在《史記》等史書裏均有記載,大體上依據史書編寫而成的《東周列國志》在“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裏,就記述了“三忠”(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救趙世孤兒捨身忘命的動人事跡。
新中國成立後,以武靈叢臺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占地由原來的43畝,逐步擴充為360畝,其中水面占40畝。園中林木繁茂,百鳥爭鳴,花草繁茂,湖水蕩漾,碧水藍天,與叢臺古建築相映照,別有情趣。
1982年,從臺公園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推薦為百傢“全國名園”之一。2002年10月12日,我國國傢郵政局與斯洛伐剋聯合發行《亭臺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為中國“邯鄲叢臺”。這套郵票的發行,將大大提升邯鄲在世界的知名度。
2008年獲得第二批國傢重點公園稱號,乃河北唯一,同時也是第二批中長江以北唯一入選的公園。“國傢重點公園”評審是為了加強公園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在全國公園中開展的一項評比活動。被命名為“國傢重點公園”的是具有重要影響和較高價值,且在全國有典型性、示範性或代表性的公園。截至目前,全國僅有46傢公園獲此榮譽。 |
藝術傢-趙國 Artist - State of Zhao |
趙 國 趙國 24歲,湘潭人。著名青年書畫傢。筆名:心靜、清風道人。
畢業於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自幼酷愛書畫,書法取法《米芾》《歐陽詢歐體》《柳公權柳體》《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石門頌》《張遷碑》《二王》《李思訓碑》等碑帖------先生筆力道勁、字風多樣、開闊疏朗、有獨特的個性。帖、碑,設計並包,融會得很好,為己而用。形成個人的獨特風格。
師從王志堅(齊白石紀念館館長、著名畫傢)、縱曉林(蘇北第一楷、中國曠業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王水清(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湘潭市美協主席、著名畫傢、中國美術協會員) 、瀋磊(中國美協會員、著名青年畫傢)、王立人(湘潭市書協理事、著名書法傢、中國書協會員) 、楊艾湘(湖南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著名畫傢。)等。
現為湖南美協會員、北京成名翰墨書畫院畫師及會員、清大華文書畫院特聘書畫傢
03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並在北京藝點美術培訓中心授課到今。
04年在湘潭舉辦個人藝術展,受到社會各界專業人士的好評。
06年作品入編《中國儒學書畫傢作品集》。
07年作品入編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共和國基石大典》和《迎奧運作品集》,並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榮譽稱號。
作品曾在中國國際會展中心和香港展出,在《華商》《藝術收藏》刊登發表,在環球藝術網,卓剋藝術網,名流藝術網等都有宣傳。
其作品被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的友人、外教、企業老總和清大華文書畫院等收藏。
作品展示 |
|
邯鄲 | 歷史人物 | 名將 | 戰國 | 百科大全 | 人物 | 紙上談兵 | 旅遊 | 孟門鎮 | 戰國政治傢 | 藺姓 | 戰國四公子 | 漢朝 | 中國歷史 | 政治傢 | 軍事傢 | 君主 | 地理 | 景點 | 春秋 | 名臣 | 趙氏 | 晉國 | 更多結果... |
|
|
趙國的軍事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