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著作 : 先秦詩歌 : 古典文獻 > 詩經
目錄
·作品: 《詩經 Book》·閱讀《詩經 Book》·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China's first poetry collection
·《詩經》概述 "Book of Songs" Overview·《詩經》“六義” "Book of Songs," "six sense"·《詩經》的作用 "Book of Songs" role
·《詩經》的作者 "Book of Songs" of the·《詩經》詳細目錄 "Book of Songs" inventory·《詩經》的編纂者 "Book of Songs" compiled by
·《詩經》的整理 "Book of Songs" finishing·詩經》的特色和影響 "Book of Songs" features and impact of·孔子是否刪過《詩經》 Deletion of Confucius, too, "Book of Songs"
·詩經名句 Famous Book of Songs·詩經名句 Famous Book of Songs·《詩經》概述: "Book" Overview:
·詩經》中的美育心理學思想 "Book of Songs" in the psycholog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inking·英文解釋·法文解釋
·相關詞·分類詳情·更多結果...
詩經 Book
作者: 佚名 Yi Ming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所以又稱《詩三百》,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五經。“古者《詩》三百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傢》),據傳為孔子編定。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麯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傢》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詩經》不僅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及代表作。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China's first poetry collection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稱《詩》,因被列為儒傢經典,故稱《詩經》。共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大類。《風》包括十五國風,大多是古代民歌。《雅》分為《大雅》、《小雅》,有不少反映貴族生活和揭露政治黑暗之作。《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為統治者祭祀用的頌歌。詩的産生大致從西周到春秋中葉,編定於春秋。形式以四字句(四言)為主,多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和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方法。是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詩經》概述 "Book of Songs" Overview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六百多年的詩歌三百一十一篇。《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還有六篇為笙詩,衹有標題,沒有內容。它們都得名於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後而分的。“頌”是用於宗廟祭的樂歌。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600年間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衹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傢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編集 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三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305 篇的韻部係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産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②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傢》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 8 歲 。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衹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衹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③獻詩說。 在周代的時候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刺,是有史籍考正的。當時因為天子為了“聽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惡”,而命諸侯百官獻詩。
  《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麯,……師箴,瞍賦,曚誦。”這主要是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終用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這也正是《漢書·文藝志》裏說:“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還有朱熹在《詩集傳》也說過:“詩”是“諸侯采之貢於天子”。而且在《漢書·食貨志》、《禮記·王製》、《晉語六》也有類似的記載。
  體例分類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 分為風 、 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 ,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 即所謂正聲雅樂 。《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③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5篇 ,共40篇 。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産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産生在西周後期至東遷時 ; 《 國風 》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産生於春秋時期。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思想內容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 》、《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
  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顯示了奴隸製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采薇》等寫徵夫思傢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君子於役 》、《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徵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有些詩,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採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
  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兼葭》表現了男女之間如夢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現了男女之間的相互饋贈;《鄘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了傢長的干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另如《邶風·𠔌風》、《衛風·氓》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階級社會中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藝術成就及其影響 《周禮·春官·大師》雲:“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六詩在《毛詩序》中又作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例如《豳風·七月》、《衛風·氓》都是賦體:前者鋪敘了奴隸春耕、采桑、紡織、田獵、造酒、貯藏和準備過鼕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勞動生活,表現了階級的對立和奴隸們的悲憤之情;後者倒敘了棄婦與氓由戀愛到結婚直至被氓遺棄的悲慘遭遇,表現了棄婦的哀怨和决絶。又如《魏風·碩鼠》、《邶風·新臺》都是比體:前者把剝削者比作貪婪的大老鼠;後者把淫亂無恥的衛宣公比作大癩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極大的諷刺之意。另如《周南·關雎 》、《魏風·伐檀》都是興體:前者以貞鳥雎鳩的“關關”叫聲起興,聯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後者以奴隸們的“坎坎”伐木聲起興,聯想到奴隸主階級的不勞而獲。在《詩經》中,賦、比、興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賦而比也”,有“比而興也”,還有“興而比也”。如《衛風·氓》是賦體,但詩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籲嗟鳩兮,無食桑葚”又顯然是“興而比也”。另如《衛風·碩人》,用鋪陳的手法描寫莊薑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傳神地表現出莊薑的天生麗質 , 這顯然又是“ 賦而比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衹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産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嚮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譯本。《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麯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於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裏有兩點值得註意: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範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衹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儘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纍,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對象。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衝突的內容。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傢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傢,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傢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傢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詩經》“六義” "Book of Songs," "six sense"
  《詩經》“六義”指的是 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說的是內容,後三個說的是手法。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風》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稱作“十五國風”共160篇。
  《雅》分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於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
  國風·周南 國風·召南 國風·邶風 國風·鄘風 國風·衛風 國風·王風 國風·鄭風
  國風·魏風 國風·唐風 國風·齊風 國風·秦風 國風·陳風 國風·檜風 國風·曹風 國風·豳風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朱熹《詩集傳》曰:「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說又有正變之別。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辭氣不同,音節亦異。」故而大小雅之異乃在於其內容。
  “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大約最原始的“興”,衹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鬱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雲雲,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繫。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纔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産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麽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藉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衹是它的喻意不那麽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緻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詩經》的作用 "Book of Songs" role
  《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是詩與樂舞終將會分離,因為進入文明時代之後,藝術必然趨嚮於細化,因此詩歌便從歌辭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文體。《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麯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於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裏有兩點值得註意: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範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衹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儘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纍,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對象。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衝突的內容。
  詩經中還出現了歌頌教師的篇目,極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歌頌教師的詩歌。(《菁菁者莪》)其中的“君子”即是指教師。雖然今人多認為是愛情詩,但證據不足。比如說,《詩序》中就提到了“菁菁者莪,樂育人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從這裏就很明顯能看出這首詩歌真正的方向。
  《詩經》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祭祀典禮,戰爭徭役,定都建國,燕饗歡聚,狩獵耕耘,采摘漁牧,君王貴族,將軍大夫,君子淑女,農夫商賈,思婦棄婦,遊子隱逸,初戀思慕,閨怨春情,幽期密會,洞房花燭,迎親送葬,懷人悼亡,草木魚蟲,飛禽走獸,鶯啼馬鳴,風蕭雨晦,波光山影,火山地震,祈禱祝願,占卦圓夢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獻價值之高,令人驚嘆。可以說,一部《詩經》立體地再現了生存環境、事態人情,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其內容在世界古代詩歌作品中是獨一無二的,遠比印度的《吠陀》與基督教《聖經》中的詩篇要廣泛得多。它的主題已不限於宗教性的,或僅僅表達一種虔誠的感情,它也不像荷馬史詩衹談論戰爭與冒險,它歌唱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感情,用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詩說:“卑俗的山歌俚麯,/現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傷逝,/過去有過,以後還會有。”(選自《孤獨的割麥女》)在如此自然,如此樸素,如此親切地表現普通人民的心聲和感情方面,很少有別的詩集堪與《詩經》相提並論。
《詩經》的作者 "Book of Songs" of the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産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瞭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傢,他們以唱詩作麯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裏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詩經》詳細目錄 "Book of Songs" inventory
  國風·周南國風·召南國風·邶風國風·鄘風國風·衛風國風·王風國風·鄭風國風·魏風國風·唐風國風·齊風國風·秦風國風·陳風國風·檜風國風·曹風國風·豳風小雅·鹿鳴之什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小雅·鴻雁之什小雅·節南山之什小雅·𠔌風之什小雅·甫田之什小雅·魚藻之什小雅·都人士之什大雅·蕩之什大雅·文王之什大雅·生民之什周頌·閔予小子之什周頌·清廟之什周頌·臣工之什商頌魯頌·駉之什
《詩經》的編纂者 "Book of Songs" compiled by
  但是,究竟由誰將這些詩歌編纂成書的呢?迄今仍存在種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孔子刪詩。把《詩經》的編纂之功歸之於孔子一人。這種說法起源於漢代。《史記·孔子世傢》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於;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頌之音。”《漢書·藝文志》說:“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都認為是由孔子選定《詩經》篇目的。 但是,持異議者提出一些反駁的理由:一,《史記》言孔子刪詩,在自衛國返回魯國之後,時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稱《詩三百》,可見在孔子中青年時期,《詩經》已為三百篇。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周樂,樂工們先奏十五國風,再奏小雅、大雅,最後奏頌,次序和內容基本上與今本《詩經》相同,其時孔子虛齡衹有八歲,可見當時《詩經》已定型。三,周代各諸侯國之間邦交往來,常常賦《詩》言志。如《左傳·定公四年》載,吳攻楚,楚敗幾亡,楚將申包胥到秦國朝廷請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為感動,賦《詩經·無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復楚國。如果當時《詩經》沒有統一的篇目,賦《詩》言志就無法進行。那麽,究竟由誰來編纂《詩經》的呢?
  一說王者采詩。《詩經》中詩歌的創作時間,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時,綿延五個世紀。創作的地點,幾乎包括了整個黃河流域,加上長江、漢水一帶,縱橫上千裏。怎樣把衆多的詩歌集中起來呢?早在漢代就出現了“王者采詩”的說法。《漢書·食貨志》曰:“孟春之月(陰歷正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劉歆《與揚雄書》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迪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都說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車去全國各地採集詩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詁》)。
  一說周朝太師編定。今人朱自清認為,《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之手。他在《經典常談》中指出,春秋時各國都養了一班樂工,像後世闊人傢的戲班子,老闆叫太師。各國使臣來往,宴會時都得奏樂唱歌。太師們不但要搜集本國樂歌,還要搜集別國樂歌。除了這種搜集來的歌謠外,太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族們為了特種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等作的詩,這些可以說是典禮的詩。又有諷詩、頌美等等的獻詩,獻詩是臣下作了獻給君上,準備讓樂工唱給君上聽的,可以說是政治詩。太師們保存下這些唱本,附帶樂譜、唱詞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各國的樂工和太師們是搜集-整理《詩經》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編纂整體的統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師莫屬。《國語·魯語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的記載,正考父是宋國的大夫,獻《商頌》於周王朝的太師。今本《詩經》的《商頌》衹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師在十二篇基礎上刪定的。由此看來,《詩經》應當是周王朝的太師編定的。
《詩經》的整理 "Book of Songs" finishing
  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樂歌,一般認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師那裏的。他們顯然對那些面貌互異的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係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現在異時異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各時代、各地區的歌謠,倘非經過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可以認為,由官方製作樂歌,並搜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業之一,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着的。
詩經》的特色和影響 "Book of Songs" features and impact of
  馬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製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下,聳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上層建築。”①在《詩經》産生的年代,我們的先人在自然條件相當艱苦的黃河流域以宗法制度為核心建立起一個農業社會。這個社會為了生存發展,需要強大的集體力量,需要內部秩序的穩定與和諧,而相應地需要抑製其社會成員的個性自由和與之相聯繫的浪漫幻想。正是在這種“生存的社會條件下”,形成了《詩經》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並且,由於中國——尤其中原社會的基本特點維持甚久,作為中國文學重要起點、又被奉為儒傢經典的《詩經》,其特色對於後代文學的影響,也就非常之深遠。
  ①《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1捲第629頁。
  具體地說,《詩經》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於敘事詩。而與《詩經》大體屬於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以後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第二,《詩經》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幾篇,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在這裏,幾乎不存在憑藉幻想而虛構出的超越於人間世界之上的神話世界,不存在諸神和英雄們的特異形象和特異經歷(這正是荷馬史詩的基本素材),有的是關於政治風波、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後來的中國詩歌乃至其他文學樣式,其內容也是以日常性、現實性為基本特徵;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總是文學的中心素材。
  第三,與上述第二項相聯繫,《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無論是主要産生於社會上層的大、小《雅》,還是主要産生於民間的《國風》,都有相當數量的詩歌,密切聯繫時事政治,批判統治者的舉措失當和道德敗壞。其意義雖主要在於要求維護合理合度的統治,給予人民以較為寬鬆、可以維持生存的條件,但這對於社會的發展,當然是有價值的。
  關心社會政治與道德,敢於對統治階層中的腐敗現象提出批判,應該說是《詩經》的優秀之處。但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來看。正像我們在前一節中舉例分析的那樣,這一種批評完全是站在社會公認原則的立場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維護現有秩序的穩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製個人的欲望與自由。就以《相鼠》一詩來說,它可能是批評統治者荒淫無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評對“禮儀”的具有進步意義的破壞行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詩對於這兩種現象都是適用的。
  要說《詩經》這一特點對後世的影響,首先要說明:《詩經》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後世經過麯解而被強化了。本來不是直接反映政治與道德問題的詩,包括衆多的愛情詩,在漢代的《毛詩序》中,也一律被解釋為對政治、道德或“美”(贊頌)或“刺”(批評)的作品。因而,一部《詩經》,變成了儒傢的道德教科書。
  後代詩人繼承《詩經》關註社會政治與道德的特色,同樣應該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提倡這一特色,可以糾正文學過分趨嚮遊戲和唯美傾嚮,發揚文學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適當地過分強調這一點,也必然妨害文學的多樣化發展,抑製情感的自由表達。
  第四,《詩經》的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剋製因而顯得平和。看起來,像《巷伯》批評“讒人”,《相鼠》批評無禮儀者,態度是很激烈的。但這種例子不僅很少,而且並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感情”,因為作者是在維護社會原則,背倚集體力量對少數“壞人”提出斥責。像《雨無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評的對象是多數人,則已顯得畏懼不安。至於表現個人的失意、從軍中的厭戰思鄉之情,乃至男女愛情,一般沒有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由此帶來必然的結果是:《詩經》的抒情較常見的是憂傷的感情。很值得註意的一點是,中國後代的詩歌,也是以抒情——抒憂傷之情較為普遍。
  剋製的感情,尤其憂傷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噴涌而出,一泄無餘,而是委婉麯折,波瀾起伏。由此,形成了《詩經》在抒情表現方面顯得細緻、雋永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後來的詩歌。
  另外需要說到,儘管《詩經》的抒情一般比較平和,卻依然是真摯而動人的,而且也並非沒有明朗歡快、天趣盎然之作。後代儒傢把《詩經》中的所有作品都說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並不能抹殺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愛情詩對人們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專製時代,當文學道德化傾嚮、說教傾嚮變得過度嚴重時,詩人們也會打出《詩經》的權威旗號,要求給感情以應有的、至少是適度的承認。明代詩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深閨小姐杜麗娘誦讀《關雎》而産生對於愛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以上主要從內容、思想傾嚮、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後代文學的影響都很深遠。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衹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詩經》常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衹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藉此強化感情的抒發,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全篇三章十二句,衹變動了六個動詞,不但寫出采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韻律,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潤說:“恍聽田傢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忽斷忽續。”(《〈詩經〉原始》)這麽說也許多了一些想象,但疊徽章重句的美感,確是很動人的。四言詩衰微後,這種形式也被捐棄,衹能偶一見之。倒是在現代歌麯中,又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之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彙大抵是形容詞性質,所以也有助於表達麯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首篇的《關雎》,“關關”(疊字)形容水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的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也有生動的形象。
  《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尤其表現在每首詩歌的開頭部分),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徵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節,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於《詩經》,也未嘗不可。《詩經》中的詩歌擅長以賦比興開頭,影響了後來的民歌。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語言大膽而清麗,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闢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於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孔子是否刪過《詩經》 Deletion of Confucius, too, "Book of Songs"
  《史記·孔子世傢》說,詩原來有三千多篇,經過孔子的刪選,成為後世所見的三百餘篇的定本。這一記載遭到普遍的懷疑。一則先秦文獻所引用的詩句,大體都在現存《詩經》的範圍內,這以外的所謂“逸詩”,數量極少,如果孔子以前還有三千多首詩,照理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再則在《論語》中,孔子已經反復提到“《詩》三百”(《為政》、《子路》等篇),證明孔子所見到的《詩》,已經是三百餘篇的本子,同現在見到的樣子差不多。要之,《詩經》的編定,當在孔子出生以前,約公元前六世紀左右。衹是孔子確實也對《詩經》下過很大功夫。《論語》記孔子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記》的文字,也說了同樣的意思。這表明,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的音樂已發生散失錯亂的現象,孔子對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於古樂的原狀。他還用《詩經》教育學生,經常同他們討論關於《詩經》的問題,並加以演奏歌舞(見《論語》和《墨子·非儒》)。這些,對《詩經》的流傳都起了重要作用。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發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這部偉大的著作,由於年代久遠,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許多方面衆說紛紜,無法作出定論。孔子是否刪過《詩》就是一個懸案。
  漢代時,司馬遷通過對《詩經》及孔子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刪詩的觀點。主張這種說法的理由主要有下面三點:
  第一,漢代距離春秋,戰國不遠,司馬遷所依據的材料自然比後人要多,也更加可靠。我們怎麽能不相信漢代的司馬遷,而相信唐宋以後的說法呢?
  第二,古代大小國傢有一千八百多,一國獻一詩,也有一千八百多篇,而現存的《國風》,有的經歷十個,二十個國君纔采錄一首,可見古詩本來是很多的,根本不止三千。孔子從前人已收錄的三千多篇詩中選取三百零五篇編為集子,作為教科書,是可能的。
  第三,所謂刪詩並不一定全篇都刪掉,或者是刪掉篇中的某些章節,或者是刪掉章節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刪掉句中的某些字。我們對照書傳中所引的,《詩經》中有全篇未錄的,也有錄而章句不用的,可見這種情況是與刪《詩》相吻合的。
  詩經 (為後代課本)
  持不同意見的人則針鋒相對地提出孔子沒有刪過《詩》的理由。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周樂,演奏十五國風和雅頌各部分,其中的編排順序與今天的《詩經》大體相同。而據現存的資料看,孔子當時衹有八歲,根本不可能刪《詩》,可見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詩經》的編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
  第二,孔子自己衹是說“正樂”,並沒有說刪《詩》。雖然當時的詩是配樂的,但詩,樂畢竟還是有區別的,詩主要指文字,而樂主要指樂麯。再說孔子返魯“正樂”時已經六十九歲,如果刪《詩》該在這個時候,為什麽在這之前他一直說“《詩》三百”呢?
  第三,《詩經》中有不少“淫詩”,這些不符合孔子禮樂仁政思想的詩,為什麽沒有刪掉?
  第四,先秦各種史籍所引的詩,大多數見於今天的《詩經》,不過五十首,這說明《詩》在當時衹有三百篇。即使孔子刪過詩,由於他在當時衹是諸子中的一傢,影響不是很大,也不大可能影響到同時期的其他著作,更不可能影響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兩種觀點,唇槍舌劍,至今還爭論不休。從表面上看,似乎後者證據更有力一些,但我們研究古代文學不能硬扣一,二條死材料,而應該在尊重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作一些合理的推測。當然問題並不會如此簡單,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搞清楚這個問題對研究《詩經》,尤其是研究孔子的思想都會有很大幫助的。
詩經名句 Famous Book of Songs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詩經·陳風·衡門》
  譯:在陳國的衡門之下,可以遊玩休息;在泌水之濱,可以高興地忘掉饑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魚鷹和鳴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對象。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河邊蘆葦青蒼蒼,晶瑩露珠結成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蓓蕾綴滿枝杈,鮮豔明麗一樹桃花。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晶瑩如水眼波妙。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瞭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瞭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麽要求。高遠的蒼天啊,我怎麽會是這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譯:當初離傢去遠方,楊柳飄揚春風蕩。如今歸來奔家乡,雪花紛飛漫天揚。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鬍不喜?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裏,還有什麽不高興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衹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瓊漿玉液報答。這哪裏能算報答,衹是為了彼此永遠相好。(註:《木瓜》本來就是表達男女愛慕之情的。)
  靡不有初,鮮剋有終。(《詩經·大雅·蕩》)
  譯:沒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 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我會牽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
  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譯: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的黃米粒。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
  (這裏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秩秩斯幹,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幹》
  譯:溪澗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緻青翠幽深。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沒洗的髒衣裳。靜下心來思前想,衹恨想飛無翅膀。
  皎皎白駒,在彼空𠔌,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詩經.小雅.白駒》
  譯:皎潔的白色駿馬,在空寂的山𠔌 。它咀嚼着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不死還有什麽意思。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詩經·周南·捲耳》
  譯:讓我姑且飲酒作樂吧,衹有這樣纔不會永遠傷悲。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譯: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遊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詩經.召南.江有汜》
  譯:江河有了支流,你出嫁了,離開我。你離開我,總有一天你會後悔。
  《詩經》中的代表作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名句 Famous Book of Songs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詩經·陳風·衡門》
  譯:在陳國的衡門之下,可以遊玩休息;在泌水之濱,可以高興地忘掉饑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魚鷹和鳴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對象。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河邊蘆葦青蒼蒼,晶瑩露珠結成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蓓蕾綴滿枝杈,鮮豔明麗一樹桃花。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晶瑩如水眼波妙。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瞭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瞭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麽要求。高遠的蒼天啊,我怎麽會是這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譯:當初離傢去遠方,楊柳飄揚春風蕩。如今歸來奔家乡,雪花紛飛漫天揚。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鬍不喜?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裏,還有什麽不高興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衹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瓊漿玉液報答。這哪裏能算報答,衹是為了彼此永遠相好。(註:《木瓜》本來就是表達男女愛慕之情的。)
  靡不有初,鮮剋有終。(《詩經·大雅·蕩》)
  譯:沒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 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我會牽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
  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譯: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的黃米粒。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
  (這裏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秩秩斯幹,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幹》
  譯:溪澗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緻青翠幽深。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沒洗的髒衣裳。靜下心來思前想,衹恨想飛無翅膀。
  皎皎白駒,在彼空𠔌,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詩經.小雅.白駒》
  譯:皎潔的白色駿馬,在空寂的山𠔌 。它咀嚼着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不死還有什麽意思。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詩經·周南·捲耳》
  譯:讓我姑且飲酒作樂吧,衹有這樣纔不會永遠傷悲。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譯: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遊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詩經.召南.江有汜》
  譯:江河有了支流,你出嫁了,離開我。你離開我,總有一天你會後悔。
  《詩經》中的代表作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概述: "Book" Overview: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其中有2篇有幕無詞,所以又稱《詩三百》。《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衹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傢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編集 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三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305 篇的韻部係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産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②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傢》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詩經》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 8 歲 。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衹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衹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③獻詩說。 在周代的時候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刺,是有史籍考正的。當時因為天子為了“聽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惡”,而命諸侯百官獻詩。
  《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麯,……師箴,瞍賦,曚誦。”這主要是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終用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這也正是《漢書·文藝志》裏說:“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還有朱熹在《詩集傳》也說過:“詩”是“諸侯采之貢於天子”。而且在《漢書·食貨志》、《禮記·王製》、《晉語六》也有類似的記載。
  體例分類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 分為風 、 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 ,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 即所謂正聲雅樂 。《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③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5篇 ,共40篇 。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産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産生在西周後期至東遷時 ; 《 國風 》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産生於春秋時期。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思想內容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 》、《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後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
  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顯示了奴隸製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采薇》等寫徵夫思傢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君子於役 》、《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徵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有些詩,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採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
  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兼葭》表現了男女之間如夢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現了男女之間的相互饋贈;《鄘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了傢長的干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另如《邶風·𠔌風》、《衛風·氓》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階級社會中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藝術成就及其影響 《周禮·春官·大師》雲:“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六詩在《毛詩序》中又作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例如《豳風·七月》、《衛風·氓》都是賦體:前者鋪敘了奴隸春耕、采桑、紡織、田獵、造酒、貯藏和準備過鼕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勞動生活,表現了階級的對立和奴隸們的悲憤之情;後者倒敘了棄婦與氓由戀愛到結婚直至被氓遺棄的悲慘遭遇,表現了棄婦的哀怨和决絶。又如《魏風·碩鼠》、《邶風·新臺》都是比體:前者把剝削者比作貪婪的大老鼠;後者把淫亂無恥的衛宣公比作大癩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極大的諷刺之意。另如《周南·關雎 》、《魏風·伐檀》都是興體:前者以貞鳥雎鳩的“關關”叫聲起興,聯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後者以奴隸們的“坎坎”伐木聲起興,聯想到奴隸主階級的不勞而獲。在《詩經》中,賦、比、興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賦而比也”,有“比而興也”,還有“興而比也”。如《衛風·氓》是賦體,但詩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籲嗟鳩兮,無食桑葚”又顯然是“興而比也”。另如《衛風·碩人》,用鋪陳的手法描寫莊薑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傳神地表現出莊薑的天生麗質 , 這顯然又是“ 賦而比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衹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産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嚮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譯本。《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麯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於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裏有兩點值得註意: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範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衹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儘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纍,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對象。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衝突的內容。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傢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傢,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傢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並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傢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詩經》中的美育心理學思想 "Book of Songs" in the psycholog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inking
  《詩經》中的美育心理學思想
  psychological thought 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hi Jing
    《詩經》中的美育心理學思想(Psy-
  ehologieal thought on aesthetie edueation
  in shi Jin婦《詩經》是我國第一部
  詩歌總集。它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
  中葉的人民生活、社會風氣,含有豐
  富的美育心理學思想。《禮記“經
  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
  敦厚都屬於性格方面的品質。這種心
  理品質是詩教的結果。又說:“其為人
  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
  說明受詩教精深的人,不但性格優美,
  在智力發展方面也受到良好的影響,
  所以“不愚”。《毛詩序》:“詩者,志
  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詩要表達的志,自然是心理問題,即
  把頭腦中的思想、情感、意志,用生
  動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了。
  詩言志,即用詩中藴含的思想情感去
  教育和感染人。在表達方法上采用了
  “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賦”
  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相當於文學
  寫作的敘述法。“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
  辭也。比、興相當於比擬、藉喻、明
  喻、隱喻等修辭手法。從心理學的道
  理解釋,比、興就是對比聯想。《國
  風·關雌》以雌雞相鳴,歌頌淑女君
  子的愛情;《鄴風·凱風》以“棘心夥
  “黃鳥”等自然景物引喻孝敬母親的思
  想:《魏風·伐檀》以諷刺的筆法描
  寫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的憎恨,把美
  醜善惡作了鮮明的對比。《詩經》中
  寓有美育心理學思想的詩篇是很豐富
  的,是先秦詩教的典範。
  (啞團撰甘欣然審)
    
英文解釋
  1. :  Book of Poetry
  2. n.:  the Book of Odes,  Shi Jing(Classic of Poetry),  The Book of Songs
法文解釋
  1. n.  le Livre des Odes, Classique de la Poésie recueil de 305 pièces de vers, chansons d'amour ou hymnes religieux
  2. n.  le Livre des Odes / Classique de la Poésie recueil de 305 pièces de vers, chansons d'amour ou hymnes religieux
相關詞
語文日韓明星中國古典名著植物民歌文學藝術中國文化
瀎縣淇縣林州市輝縣文化成語成語詞典文學
詞典姓氏文字周頌字義中醫詞典生物動物
直翅目昆蟲國學毛詩詩學西周現實批判精神
詩詞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江漢大明天保大田四月
羔羊泉水竹竿七月正月
六月風雨吉日豐年小心翼翼
高高在上憂心忡忡無聲無臭戰戰兢兢北風
伐木清揚婉兮宛在水中央蔽芾甘棠
風雨瀟瀟頎而長兮如月之恆夙夜無寐兄弟既翕
王室如毀悠悠我思豈曰無衣雨無正信南山
所謂伊人與子成說遷於喬木謀夫孔多灼灼其華
美目盼兮百爾君子儐爾籩豆亶其然乎和樂且湛
領如蝤蠐如翬斯飛是究是圖王事靡盬畜我不卒
宜爾室傢與子偕老有女如雲終朝采藍在水一方
靈臺文王他山之石南山東山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