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 : 唐詩 : 飲中八仙 > 李白
目錄
李白 Li Bai 唐(701~762) 

武俠 Martial Arts《修真魔法師傳奇》
科幻小說 Science fiction《靈能奇探》
詩詞《菩薩蠻 Song Form》   《憶秦娥 Same Name》   《靜夜思 IN THE QUIET NIGHT》   《古風 archaism》   《公無渡河 No public cross the river》   《蜀道難 Hard Roads in Shu》   《梁甫吟 Liang Fu Yin》   《烏夜啼 Wu Yeti》   《將進酒 Bringing in the Wine》   《遠別離 apo- leave》   更多詩歌...

李白
李白
李白
李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絶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纍,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盛唐詩歌與李白]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直至“安史之亂”爆發以前,是唐代社會高度繁盛而且極
  富於藝術氣氛的時代。唐詩經過一百多年的準備和醖釀,至此終於達到了全盛的高峰。
  雖然,在唐詩的初、盛、中、晚四個階段中,盛唐為時最短,其成就卻最為輝煌。這一
  時期,不但出現了偉大的詩人李白,還涌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優秀詩人。許多千百年
  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詩篇,便是在這一時期産生的。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具有鬱
  勃濃烈的浪漫氣質,是盛唐詩的主要特徵;而即使是恬靜優美之作,也同樣是生氣彌滿、
  光彩熠熠的。這就是為後人所豔羨的“盛唐之音”。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
  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
  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
  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
    一、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
  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傢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
  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傢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
  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傢”(《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
  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
  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
  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
  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
  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捲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
  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開元十二
  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
  平羌江南下,到荊門、遊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
  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
  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
  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啓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
  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
  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
  (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傢
  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
  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
  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
  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由於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徵李白入京,並待以隆重的禮遇:
  “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
  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云:“仰天
  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
  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權貴們的忌恨。一年後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
  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捨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
  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放還鄉。這一次
  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衹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後,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後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遊
  梁、宋一帶,過着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東兗州,李白又與杜甫
  相遇,同遊泗水、東蒙等地。隨着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
  憂慮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
  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遊,飄
  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於宣城、當塗、金陵、溧
  陽一帶。後隱居於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與賈
  少公書》),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
  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墻,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
  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當時詩人正陷於“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危險處
  境之中,以至杜甫還誤信了流言寫詩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
  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徵途,準備參
  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死於當塗族叔李陽冰
  傢,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
  的鮮明的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輕時就慷慨自負,不
  拘常調,“常欲一鳴驚人,一飛衝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範傳正《唐右拾遺翰
  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強烈的任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
  豪蕩使氣。年輕時“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喜豪飲縱博,又精於騎射。他不屑於走一般士子由科舉
  入仕的常軌道路,而希望一舉成就大業。他又不無虔誠地求仙學道,採藥煉丹,獨孤及
  說他出門的行裝是“仙藥滿囊,道書盈篋”(《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還從山
  東尊師高如貴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為道教徒的儀式。他對排難解紛的策士頗為傾心,
  有縱橫傢的氣派,崔宗之說他“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絶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
  (《贈李十二白》)。《新唐書·文藝列傳》也說他“喜縱橫術”。總之,“志尚道術,
  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
  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而上述各個方面,又正是盛唐時代社會習尚和文
  化精神的顯著特徵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為當代人們所心儀的人倫風範。例
  如為了一瞻李白的丰采,任華、魏萬不遠千裏追蹤相從;“四明狂客”賀知章一見李白
  驚呼為“謫仙人”,解下隨身所佩的金龜相贈;門人武七則甘願赴湯蹈火,越過安祿山
  叛軍的占領區至東魯接回詩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詩歌正是通過他的個性投影,折射
  出時代的風容神采,從而成為盛唐的最強音的。
    二、時代理想的藝術升華
    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
  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
  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
  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
  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麽,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
  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
  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着的人生信念。
  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
  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
  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
  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
  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
  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
  《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
  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嚮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
  纔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傢重郭隗,擁彗折
  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
  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
  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蕩變亂的非
  常時期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
  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
  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
  在醉醒後自抒其志雲:“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
  (《鼕夜醉宿竜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
  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
  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後,
  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鬍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
  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徵。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徵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緻以禮
  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
  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願望。同時,這
  也成為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
  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雲:“苟無濟代心,獨
  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竜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
  漢紛。”(《送張秀纔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
  “滄州”為傢,嚮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幹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
  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
  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駕
  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
  “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嚮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闢邪伎鼓吹雉子斑麯辭》)這些詩
  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於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醜惡力
  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李白的個性之活躍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
  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
  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着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
  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
  “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
  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
  輕衊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纍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着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瞭解,他進一步揭
  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
  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
  竜,魚目混珍;嫫母衣錦,西施負薪。”
    (《鳴臯歌送岑徵君》)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醜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
  《古風》之二十四: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
    而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
  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繫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
  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衊: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
  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在《書情贈蔡捨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
  藉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
  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顔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
  自我尊嚴而勇於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
  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
    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於曠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
  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
  股。”(《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落日欲沒峴山西,倒着接蘺花下迷。襄陽小兒齊
  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藉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襄陽歌》)生
  活如同馥鬱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
  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
  吟》),“且醉習傢池,莫看墮淚碑”(《襄陽麯》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
  他的《行路難》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
  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
  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即使寫失路的憂愁,也沒有絲毫寒促蹇澀的危苦之詞,詩中出現的黃河、太行、海
  上、日邊等意象,以及拔劍四顧的雄姿,揚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着壯美的情采。他永
  不安於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
  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衹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
  構想道:“吾欲攬六竜,回車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勸竜各一觴。富貴非所願,為人駐
  頽光。”這裏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象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
  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並因此
  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對大自然有着強烈的感受力,他善於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
  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
  浩然與溟涬同科。”又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高潔的心境,這些不
  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
  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
  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一瀉
  千裏:“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萬裏觸山動,盤
  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海神來過惡
  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他筆下
  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挂倚絶壁”(《蜀道難》);
    “天姥連天嚮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
  遊天姥吟留別》)。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
  是對高瞻遠矚、奮鬥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
  一體的。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透剔的優美意境的山水詩。例如“人遊月邊去,
  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尋陽
  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
  (《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
  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這些詩以明朗純淨取勝。
    李白的山水詩與其說是對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繪,不如說是按詩人個性被改造和理想
  化了的圖景。他衹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憑倏來飆起的感興潑墨寫意,而略去具體
  的細節,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詩又是無往而
  不抒情的,他善於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
  的特徵之間有着“同構互感”的微妙的呼應關係。例如他初出蜀時寫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詩人從豁然開朗的開闊處着筆,寫出了一個初上徵途的青年富於展望的情懷。而晚
  年遇赦獲釋後所寫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則是從江流迅疾的速度着手,抒發了輕快活脫的心情。李白把漢魏以來詩歌中的典
  型意象和生活實感結合起來,嫻熟地掌握了傳統文化積澱的意藴,在妙手偶得之間留下
  了令人咀嚼的雋永韻味。例如《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詩中的“浮雲”、“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詩中有着特定情感內容的比興意
  象,意謂遊子一去如浮雲飄泊無止,故人惜別又似落日依依,緣情布景而不留鑿痕。又
  如“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相失各萬裏,茫然空爾思”(《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
  杜補闕範侍禦》),首兩句既點明了季節和時辰,又用“雲”和“雁”的意象喻指離別
  和遠行。此外如“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望終南山
  寄紫閣隱者》),“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西
  輝逐流水,蕩漾遊子情”(《遊南陽清泠泉》)等等,也無不在傳統意象和生活實感的
  統一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傾嚮的個性,還使他能更深入地開掘社會生活
  中的各種人情美。這裏有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如《子夜吳歌》其三: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鬍虜,良人罷遠征。
    有對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麯動寒川。
    有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的愛情要求,如《夜坐吟》:
    鼕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閨,金釭青凝照悲啼。金釭滅,
  啼轉多,掩妾淚,聽君歌。歌有聲,妾有情,情聲合,兩無違。一語不入意,從君萬麯
  梁塵飛。
    也有人物交往中的天真情態,如《越女詞》其三:
    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他的純真的友情,常常能擺脫等級意識的污染。如《贈汪倫》、《哭宣城善釀紀叟》
  等詩,所寫的都是普通百姓。李白晚年所作的《宿五鬆山下荀媼傢》更集中表現了這一
  點:
    我宿五鬆下,寂寥無所歡。田傢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鬍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飡。
    這位在權貴面前傲岸不羈的詩人,在一個普通的農婦面前卻感動得難以進食。所有
  這些詩篇,都無不是以理想的光輪使日常生活題材煥發出詩意的丰采。
    總之,李白是時代的驕子、盛世的歌手。他的詩歌以蓬勃的浪漫氣質表現出無限生
  機,成為盛唐之音的傑出代表,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來詩歌革新的歷史使命。正如
  李陽冰所說:“陳拾遺橫製頽波,天下質文翕然一變。至今朝詩體,尚有梁、陳宮掖之
  風,至公大變,掃地並盡。”(《草堂集序》)李白在文學史上的意義主要即在於此。
    三、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
    在文學史上,從六朝到隋唐是審美觀念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雖在曹丕就已提出
  “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鐘嶸也提倡“自然英旨”(《詩品》),但由於
  特定的歷史條件,六朝的藝術趣味仍是更多地偏嚮於典雅文飾;至盛唐詩歌轉以主體意
  興的天才抒發和自然表現為鵠的,前人的這些審美理想纔真正得到充分的體現。而李白
  在這方面又正是一個集中的代表。明代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以“以氣為主,以自
  然為宗”兩句話概括李白詩歌的總貌,這一特點體現於李詩的藝術形象、抒情方式和詩
  歌語言等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他與衆不同的鮮明的藝術個性。
    李白對形象的捕捉能力是很強的,但是當詩人的澎湃詩情無法為尋常的形象所容納
  時,詩人就展開天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氣騁詞,來實現藝術的變形。這種變形的
  依據是詩人感情的強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規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
    例如,詩人往往改變現實生活中事物大小、多少、輕重的比例關係,通過形體規模
  的變形來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他忽而化重為輕,如“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
  毛”(《結襪子》),“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直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
  懷》),忽而又化輕為重,如“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江上吟》)。
  在這種對比關係中,詩人寫出了他的憤激和自信。李白的寫景詩又常常打破空間方位的
  拘限,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任意安排,通過空間的變形展示出詩人寬闊的襟懷。例如
  他的《橫江詞》六首,本來是從“橫江”(在今安徽和縣)這一地點着眼的,但詩人的
  視角卻沒有限於這個局部的地段,它忽而跳到遠在江寧城外的瓦官閣,甚至到了地處江
  寧縣北、比瓦官閣更遠的三山,忽而又跳到當塗西南三十裏的天門,忽而又寫了錢塘江
  的潮水。又如《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其三:
    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詩人醉後竟想把君山削去,好讓湘水一無遮攔地流瀉,藉以發揮他奔放的豪情。此
  外如寫廬山瀑布的“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裏……海風吹不斷,明月照還空”(《望廬
  山瀑布》之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同題之二),也無不是在想
  象中變換空間,以壯大氣勢。李白詩中還可以依據情感的要求,改變時間的速度,出現
  了所謂的“主觀時間”。例如《將進酒》裏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
  雪”,把人的一生說成如朝夕之間的短暫;《寄韋南陵冰》“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燃。
  春風狂殺人,一日劇三年”,又把一天放大為三年的時間。《長相思》則更奇妙地把某
  一瞬間凝固起來,詩中雲: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詩中的女主人公要把對鏡流淚的時刻封存起來,好作為日後的明證。這和六朝民歌
  《莫愁樂》的“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伸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有異麯同工之
  妙,都是藉時間的變形烘托出女子的癡情。李白在更多的詩裏,好以遊仙、夢境或幻境
  來補充或組織畫面,在虛擬的描寫中更加恣肆汪洋地抒發自己的理想和感情。例如《夢
  遊天姥吟留別》,詩人開始時所作的描述就帶有很大的虛擬成分,例如“半壁見海日,
  空中聞天雞”,“熊咆竜吟殷岩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這些是詩人在寫胸中丘壑,不
  能當作真山真水看待的。
    從“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以下,詩進入了神話般的世界,自在遨遊的神
  仙激發了詩人追求自由的熱情,終於迸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反抗呼聲。詩人
  是通過幻想的境界來表現自己對權貴的决絶態度的。又如《梁甫吟》中的:
    我欲攀竜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
  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
    《古風》第十九首:
    西上蓮華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鬍兵。流血
  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也都是在幻境中充分表現現實與理想的對立,或是不能忘懷苦難現實的拳拳之心。
  把豐富的現實生活感受寄托在幻境之中,在惝恍迷離的幻覺形象中表現出清醒的抗爭意
  識和熱情,這是對屈原詩歌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李白的“以氣為主”,還表現為其壯浪縱恣的抒情形式。
    在創作的過程中,詩人的感情往往如噴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瀉,其間
  裹挾着強大的力量。因此,在詩體的選擇上,他較少運用多有限製的律詩,而偏愛便於
  縱橫馳騁、隨意抒寫的以樂府體為主的古詩,尤其是七言歌行。而且,這一類詩體在李
  白那裏,比前人更為放縱自由。例如《蜀道難》大量運用長短不齊的雜言,劈頭就用了
  獨特的句式:“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
  言,時而短至三、四字,時而又長至十幾字,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鬍為乎
  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在句式的
  屈伸變化中把詩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嚮高潮。李白詩歌的跳躍性也是極強的,往往在一波
  未平、一波又起的開闔動蕩中坦露變幻無常的感情活動。貫穿在這些飛躍之中的,不是
  生活的邏輯,而是情感的蹤跡。例如《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
  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全詩僅十二句,可是詩人的情感活動卻出現了幾度跌宕起落。
    首兩句從憂愁落筆,但從三句開始境界忽然一變,詩人抖擻精神,情緒變得高昂起
  來,以至於想上青天,攬明月。“抽刀”兩句又從天上跌回到人間,愁緒像回潮般再度
  襲來。但詩人不願被這種消沉的情緒吞噬淹沒,終於再次掙脫出來飛嚮自由的空間。詩
  人就在這樣大起大落的飛躍之中,披露了其內心深沉的痛苦,也表現了他睥睨憂患的達
  觀性格。
    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用他自己的詩句來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他寫有大量的樂府詩,
  乎占全部詩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寫樂府詩最多的詩人。他最擅長的七言歌行,其淵源
  本起自樂府;而用為唐代樂府的絶句也正是李白所運用自如的。這一切都說明李白的詩
  具有接近於歌謠的特點,實際上也就是使詩歌語言更多地從新鮮活潑的生活語言中得到
  充實和豐富,並加以提煉、升華。樂府詩自初唐以來沒有多大發展,李白則融古樸森茂
  的漢魏樂府和清新明麗的六朝樂府為一爐,以其俊逸的才氣創造了新鮮的詩歌語言。
    他有很多詩篇的用語就是直接從樂府民歌中點化而來的,如《靜夜思》係從《子夜
  秋歌》“秋風入窗裏”一篇化出;而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挂鹹陽樹”(《金鄉送韋八
  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竜標遙有此
  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夢遊天姥吟留別》)等,又顯然受
  到南朝樂府《西洲麯》裏“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的啓發。他的《上三峽》詩則是
  以古代民歌《三峽謠》為張本改造而成。歌謠原詞為:“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
  暮,黃牛如故。”李白詩云:“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還有許多詩篇,雖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來,卻在語言風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
  流轉的風格,深得民歌韻味。如: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
  見杜鵑花》)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裏,雲亦隨君渡湘
  水。湘水上,女蘿衣,白雲堪臥君早歸。(《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但是,並不是說李白的詩歌語言局限在樂府民歌的範圍,實際上,他也廣泛汲取了
  前代文人詩歌的精華,形成通俗而又精煉,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麗的風格特色。
  他的“自然”並不僅僅是除去雕飾,淺顯明白,而且是語近情遙,具有豐富的意味。總
  之,李白善於博採前人的成就而自成高格,堪稱爐火純青的語言大師。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Li Bai or Li Po (701-762) was a Chinese poet who live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Called the Poet Immortal, Li Bai is often regarded, along with Du Fu, as one of the two greatest poets in China's literary history. Approximately 1,100 of his poems remain today. The first translations in a Western language were published in 1862 by Marquis D'Hervey de Saint-Denys in his Poésies de l'?poque des Thang.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was introduced to Li Bai's works by a Herbert Allen Giles public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1901) and through the very liberal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versions of his poems made by Ezra Pound.
  Li Bai is best known for the extravagant imagination and striking Taoist imagery in his poetry, as well as for his great love for liquor. Like Du Fu, he spent much of his life travelling, although in his case it was because his wealth allowed him to, rather than because his poverty forced him. He is said to have drowned in the Yangtze River, having fallen from his boat while drunkenly trying to embrace the reflection of the moon.
  Li Bai's birthplace is uncertain, but one candidate is Suyab in Central Asia (near modern-day Tokmok, Kyrgyzstan). However his family had originally dwelled in what's now southeastern Gansu, and later moved to Jiangyou, near modern Chengdu in Sichuan province, 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He w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and Taoist thought, but ultimately his family heritage did not provide him with much opportunity in the aristocratic Tang Dynasty. Though he expressed the wish to become an official, he did not sit for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Instead, beginning at age twenty-five, he travelled around China, enjoying wine and leading a carefree life -very much contrary to the prevailing ideas of a proper Confucian gentleman. His personality fascinated the aristocrats and common people alike and he was introduced to the Emperor Xuanzong around 742.
  He was given a post at the Hanlin Academy, which served to provide a source of scholarly expertise and poetry for the Emperor. Li Bai remained less than two years as a poet in the Emperor's service before he was dismissed for an unknown indiscretion. Thereafter he wandered throughout China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He met Du Fu in the autumn of 744, and again the following year. These were the only occasions on which they met, but the friendship remained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starstruck Du Fu (a dozen of his poems to or about Li Bai survive, compared to only one by Li Bai to Du Fu). At the time of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he became involved in a subsidiary revolt against the Emperor, although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was voluntary is unclear. The failure of the rebellion resulted in his being exiled a second time, to Yelang. He was pardoned before the exile journey was complete.
  Li Bai died in Dangtu in modern day Anhui. Traditionally he was said to have drowned attempting to embrace the moon's reflection in a river; some scholars believe his death was the result of mercury poisoning due to a long history of imbibing Taoist longevity elixirs.
  Simon Elegant novelized Li Bai's life in his 1997 work, A Floating Life.
  Over a thousand poems are attributed to him, but the authenticity of many of these is uncertain.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yue fu poems, which are intense and often fantastic. H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aoism: there is a strong element of this in his works, both in the sentiments they express and in their spontaneous tone. Nevertheless, his gufeng ("ancient airs") often adopt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fucian moralist, and many of his occasional verses are fairly conventional.
  Much like the genius of Mozart there exist many legends on how effortlessly Li Bai composed his poetry; he was said to be able to compose at an astounding speed, without correction. His favorite form is the jueju (five- or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of which he composed some 160 pieces. Li Bai's use of language is not as erudite as Du Fu's but impresses equally through his extravagance of imagination and a direct correlation of his free-spirited persona with the reader. Li Bai's interactions with nature, friendship, his love of wine and his acute observations of life inform his best poems. Some, like Changgan xing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as 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 record the hardships or emotions of common people. He also wrote a number of very oblique, allusive poems on women.
  Li Bai is known in the West partly due to Ezra Pound's versions of some of his poems in the collection Cathay, such as 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 and also due to Gustav Mahler's integration of four of his works in his symphonic work Das Lied von der Erde. These were in a German translation by Hans Bethge, published in an anthology called Die chinesische Fl?te (The Chinese Flute), Bethge based his version on the pioneering translation into French by Saint-Denys. There is another striking musical setting of Li Po's verse by the American composer Harry Partch, whose Seventeen Lyrics by Li Po for intoning voice and Adapted Viola (an instrument of Partch's own invention) are based on the texts in 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 translated by Shigeyoshi Obata.
  A crater on the planet Mercury has been named after him.
  In both versions of Epcot's Circle-Vision 360° film in the China pavilion, Li Bai serves as the narrator and guide of the film.
李白
作者: 劉學鍇 Liu Xuekai
《李白 Li Bai》
詩人: 徐鈞 Xu Jun

李白
  風骨神仙籍裏人,詩狂酒聖且平生。
  開元一遇成何事,留得千秋萬古名。
lǐ bái lǐ bái
李白 lǐ bái
  (701—762) 中國唐朝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人(今四川江油)。才華橫溢。詩歌今存900首。
生平概述 Life Overview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漢族,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靜寧縣),一說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剋以東的托剋馬剋市附近),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一說生於四川省江油Ⅹ青蓮鄉。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絶”。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幹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遊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李白不願應試作官,但詩名遠播,詩歌在當時已經唱響天下,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可歷史上沒有韓荊州對於李白的回覆,直到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杜甫《飲中八仙》裏就有“天下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奇句。在當時封建王朝復雜歷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纍,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一說喝醉了酒,在水中撈月亮而死。
  李白的詩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是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中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獨特風貌的。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細亞碎葉城,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絶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傢遷入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衹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幹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西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集詩人、神仙傢、驢友、縱橫傢、遊俠、劍客為一身的偉大天才。民間流傳,高力士曾為他脫靴,楊貴妃曾為他磨墨,更有“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嚮瑤臺月下逢”的千古名句。
  杜甫贊曰:“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李白年譜】
  七零一年(武則天長安元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從小居住在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
  七一零年 (睿宗景雲元年) 李白十歲。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傢。
  七一二年 (玄宗先天元年) 八月改元,玄宗即位。李白十二歲。
  七一八年 (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
  七二零年 (開元八年) 李白二十歲。出遊成都、峨嵋山。謁頲於成都。頲甚贊其纔,復勵之以學。
  七二一年(開元九年)李白二十一歲。春歸傢昌明。此後三年均在匡山讀書。是年王維二十一歲,登進士第。
  七二四年(開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徵途。
  七二六年(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七二七年(開元十五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於淮南小壽山(今湖北省廣水市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傢於此。
  七二八年(開元十六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在壽山創作了《靜夜思》。
  七二九年(開元十七年)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
  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傢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傢”(《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捲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遊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啓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傢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史書傳記 Historical biographies
  《新唐書·202·李白傳》
  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竜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瀋飲,號“竹溪六野”。
  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瀋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纔,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脩,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遊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着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反,轉側宿鬆、匡廬間,永王璘闢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遊並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闢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傳》
  山東人。少有逸纔,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傢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客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玄宗度麯,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臥於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采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笑傲,傍若無人。
  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白在宣州謁見,遂闢為從事。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有文集二十捲,行於時。
  《唐才子傳·李白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母夢長庚星而誕,因以命之。十歲通五經,自夢筆頭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中,日沉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自蜀至長安,道未振,以所業投賀知章,讀至《蜀道難》,嘆曰:“子謫仙人也。”乃解金龜換酒,終日相樂,遂薦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時事,因奏頌一篇,帝喜,賜食,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嘗大醉,上前草詔,使高力士脫靴,力士恥之,摘其《清平調》中飛燕事,以激怒貴妃,帝每欲與官,妃輒沮之。白益傲放,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飲酒八仙人”。懇求還山,賜黃金,詔放歸。
  白浮遊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竜巾拭吐,禦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裏,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嘗乘舟,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傍若無人。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臥廬山,闢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璘敗,纍係潯陽獄。初,白遊並州,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儀請官以贖,詔長流夜郎。
  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悅謝傢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捲,行世。
  或云:白,涼武昭王暠九世孫也。
  [興聖皇帝]
  興聖皇帝是十六國時西涼武昭王李暠。李暠是漢代前將李廣的第16代世孫,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在修撰史書時,追謚他為“興聖皇帝”。
詳細生平 More life
  一、好任俠,喜縱橫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裏,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裏啄食𠔌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絶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傢趙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捲。那時李白纔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傢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李白一生娶過四個老婆,第一個是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第二個,劉氏;第三個,東魯女子,姓名不詳;第四個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他有兩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許氏所生,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陽 ;另一子為東魯女子所生,名:頗黎。李白之所以為子女取名如此,是與他傢曾居碎葉有關。西亞、中亞當時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個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陸經過兩個朋友鬍紫陽和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其實也談不上娶,就是當了個倒插門女婿。由於在婚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裏,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傢裏,寄人籬下的滋味本來就使他非常的鬱悶了,哪兒還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還是抱着很負責的心態去對待的,並且從婚後得育一男一女兩子這個情況來看,雙方的婚姻生活還是十分和諧的,許氏於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個老婆,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結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後,李白娶了一個姓劉的女人。不久,因為劉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憤而離開。
  第三個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一當地婦人結婚。這時候的李白剛從首都長安出來,背着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取道河南商丘,並在此逗留很久。與他二人分手之後,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籙,路過任城,他結識了這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李白的這個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並且李白在山東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産,在此後他雲遊在外的生活中,這些田産就交給了妻子。可見,李白對該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這個妻子在他們結婚五年後,不幸亡故。
  第四個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要說起兩人的結識還頗有點浪漫的味道,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墻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寫完了可能還找個墻角撒過尿,然後提起長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後不久,宗氏就和僕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人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並花千金買下了這面墻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傢閨秀,並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說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獄,發配夜郎時,宗氏還多次施救,從此兩人沒再見面。
  二、仗劍遠遊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乡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衹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承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傢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臺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她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傢最高的褒奬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裏的飛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嶽陽,再嚮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衹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遊,决心在東南之遊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竜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頽之氣,沒有什麽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遊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係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緑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裏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麯》。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傢園。最後,他决定再度漫遊。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裏瞭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幹謁遊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傢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傢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鼕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遊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傢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産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嚮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裏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麯》,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着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着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幹謁求告,也極不得意,衹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四、賜金放還的詳情: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以飯之。”。但唐玄宗衹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嚮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産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傢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藴藏着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着長安,籠罩着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産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五、再次遠遊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裏,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睏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纔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麵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藉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裏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傢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産生了積極影響。這年的秋鼕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傢、書法傢李邕。就在這年鼕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着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遊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遊,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傢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係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傢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决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傢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傢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着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係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紮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嚮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麽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鼕,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裏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傢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着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衹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傢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輓救國傢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傢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着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李白詩歌 Li Bai
  李白的詩歌今存1000多首。詩歌題材是多種多樣的。由於生於盛唐時期,詩歌以浪漫為主,豪氣大放,代表作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詩:《古風》59首,《長幹行》,《子夜吳歌》,《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等,七言絶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捲,傢傢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嚮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纔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傢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蕩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在醉醒後自抒其志雲:“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 (《鼕夜醉宿竜門覺起言志》)自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後,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鬍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徵。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雲:“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竜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纔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傢,嚮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幹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從藝術成就上來講,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絶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絶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絶,王昌齡等七絶寫得好,兼長五絶與七絶而並至極境的,衹有李白一人。杜甫對李白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個性 Li Bai personality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着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衊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纍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着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瞭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醜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而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
  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繫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衊: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在《書情贈蔡捨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藉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顔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於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
  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於曠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生活如同馥鬱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傢池,莫看墮淚碑”(《襄陽麯》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
  他永不安於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衹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竜,回車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勸竜各一觴。富貴非所願,為人駐頽光。”這裏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象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並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對大自然有着強烈的感受力,他善於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又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高潔的心境,這些不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一瀉千裏:“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挂倚絶壁”(《蜀道難》);“天姥連天嚮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遊天姥吟留別》)。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鬥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
  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透剔的優美意境的山水詩。例如“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尋陽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這些詩以明朗純淨取勝。李白的山水詩與其說是對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繪,不如說是按詩人個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他衹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憑倏來飆起的感興潑墨寫意,而略去具體的細節,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詩又是無往而不抒情的,他善於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徵之間有着“同構互感”的微妙的呼應關係。例如《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詩中的“浮雲”、“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詩中有着特定情感內容的比興意象,意謂遊子一去如浮雲飄泊無止,故人惜別又似落日依依,緣情布景而不留鑿痕。又如“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相失各萬裏,茫然空爾思”(《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禦》),首兩句既點明了季節和時辰,又用“雲”和“雁”的意象喻指離別和遠行。此外如“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西輝逐流水,蕩漾遊子情”(《遊南陽清泠泉》)等等。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傾嚮的個性,還使他能更深入地開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人情美。這裏有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如《子夜吳歌》其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鬍虜,良人罷遠征。有對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麯動寒川。”所有這些詩篇,都無不是以理想的光輪使日常生活題材煥發出詩意的丰采。
  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遊俠。這位偉大的漂泊者用他的雙腳和詩筆豐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筆橫掃,狂飆突進,於是,洞庭煙波、赤壁風雲、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在詩中,詩人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氣;他神遊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上的奔馳的駿馬。在詩裏,詩人一掃世俗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浪漫、癲狂、愛恨情仇,寂寞與痛苦、夢與醒,他的豪氣義氣,他的漂泊,全都達於極端。
  他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李白真跡 Li Bai authentic
  上陽臺帖《上陽臺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行草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歷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
  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捲前後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鑒藏印。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一說“二水”)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作品名句 Famous works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北風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樂府·將進酒》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樂府·將進酒》
  6、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樂府·將進酒》
  7、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9、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臺》
  11、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1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挂倚絶壁。 《蜀道難》
  13、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14、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16、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菩薩蠻》
  17、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竜標遙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19、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20、何日平鬍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
  2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2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23、宮女如花滿春殿,衹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
  2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夢遊天姥吟留別》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27、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長幹行》
  28、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夢遊天姥吟留別》
  29、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獨坐敬亭山》
  30、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31、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32、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俠客行》
  33、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纍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34、乍嚮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闢邪伎鼓吹雉子斑麯辭》
  35、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上李邕》
同名人物 People with the same name
  1、英雄李白
  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
  李白,原名李華初,曾用名李樸,化名李霞、李靜安。1910年5月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從小勤工儉學,但自從母親去世後,就托付起了上山砍柴,帶弟妹的重擔,他也因此輟學。他那時13歲,在一位地主傢裏打工,由於對地主浪費糧食、欺負奴役的不滿,他還曾用詩駡過地主,並且發誓要抓緊時機好好學習,將來為人們做出貢獻,推翻地主。後來,他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1930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成為紅四軍通信連的一名戰士,後任通信連指導員。1934年6月,李白調到瑞金紅軍通信學校第二期電訊班學習無綫電技術,結業後分配到紅五軍團任電臺臺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徵。
  全國抗戰爆發後,1937年10月,李白受黨組織派遣,化名李霞,赴上海擔任黨的秘密電臺的工作。在日寇與汪偽軍警特務等麇集,環境極其險惡的上海,李白剋服各種睏難,負責上海黨的地下組織與黨中央的秘密電臺聯絡工作,用無綫電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間的“空中橋梁”。到1939年,工作環境更加險惡,黨組織安排女工出身的共産黨員裘慧英與李白假扮夫妻掩護電臺,開展工作。兩人在共同的革命鬥爭中産生愛情,後經地下黨組織批準結婚,成為秘密鬥爭之傢。
  1942年9月,日軍在對秘密電臺的偵測中,逮捕了李白夫婦。日寇對李白施以酷刑,但他堅不吐實,堅稱自己是私人電臺。1943年5月,經黨組織營救獲釋。出獄後,黨組織將李白夫婦調往浙江,安排他打入國民黨國際問題研究所做報務員。他化名李靜安,往返於浙江的淳安、場口和江西的鉛山之間,利用國民黨的電臺,為黨秘密傳送日偽和美蔣方面大量的戰略情報。
  抗戰勝利後,李白回到上海,繼續從事黨的秘密電臺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與黨中央進行通訊過程中被國民黨特務機關測出電臺位置而被捕。被捕後,李白經受了高官厚祿的利誘,遭受了酷刑的逼供,但他始終堅貞不屈、頑強抗敵,敵人始終沒有能夠從他口中得到一點想要的信息。
  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了,犧牲時年僅39歲整。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作傢李白
  李碧華,原名李白,中國廣東臺山人,畢業於香港著名女子學校香港真光中學。所寫的小說有《胭脂扣》、《潘金蓮之前世今生》、《秦俑》、《川島芳子》、《霸王別姬》、《青蛇》、《誘僧》等二十多種。 其中《胭脂扣》、《霸王別姬》、《青蛇》、《餃子》等都被她親自改編成劇本,並搬上大銀幕拍攝成電影,廣受好評。著作有:《白開水》、《爆竹煙花》和《蝴蝶十大罪狀》等九十多本。
  3、桂係李白————李宗仁與白崇禧
  廣西流傳有一個之謎:“是古人也是今人,是兩人也是一人”答案既是李白,實際是指李宗仁和白崇禧,二者長期合作,親密無間,合稱“李白”。
生平概述 Life Overview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 。漢族,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靜寧縣西南) ,一說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剋以東的托剋馬剋市附近) ,李白即誕生於此 。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一說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 。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 ,但他的一生 ,絶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 ,遊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衹身出川 ,開始了廣泛漫遊 ,南到洞庭湘江 ,東至吳、越 ,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遊歷 ,希望結交朋友 ,幹謁社會名流 ,從而得到引薦 ,一舉登上高位 ,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 。可是 ,十年漫遊 ,卻一事無成 。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西安),東到齊、魯各地 ,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 ,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 ,詩名滿天下 。天寶初年 ,由道士吳筠推薦 ,唐玄宗召他進京 ,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 ,因權貴的讒言 ,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 ,被排擠出京 。此後 ,他在江、淮一帶盤桓 ,思想極度煩悶 。李白不願應試做官 ,但詩名遠播 ,詩歌在其年輕時已經唱響天下 ,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 ,可歷史上沒有韓荊州對於李白的回覆 ,直到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 ,被召至長安 ,供奉翰林 ,文章風采 ,名震天下 ,杜甫《飲中八仙》裏就有“李白一鬥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傢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的奇句 。在當時封建王朝復雜歷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 ,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 ,在京僅三年 ,就棄官而去 ,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 ,他感憤時艱 ,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 ,兵敗之後 ,李白受牽纍 ,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 ,依當塗縣令李陽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一說喝醉了酒 ,在水中撈月亮而溺水身亡 。
  李白的詩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屈原而後,他是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中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獨特風貌的,是屈原以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我國古典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絶”。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幹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集詩人、神仙傢、驢友、縱橫傢、遊俠、劍客為一身的偉大天才。民間流傳,高力士曾為他脫靴,楊國忠曾為他磨墨,更有“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嚮瑤臺月下逢”的千古名句。
  杜甫贊曰:“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李白年譜 Li Bai Chronicle
  七零一年(武則天長安元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從小居住在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
  七一零年 (睿宗景雲元年) 李白十歲。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傢。
  七一二年 (玄宗先天元年) 八月改元,玄宗即位。李白十二歲。
  七一八年 (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
  七二零年 (開元八年) 李白二十歲。出遊成都、峨嵋山。謁頲於成都。頲甚贊其纔,復勵之以學。
  七二一年(開元九年)李白二十一歲。春歸傢昌明。此後三年均在匡山讀書。是年王維二十一歲,登進士第。
  七二四年(開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徵途。
  七二六年(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七二七年(開元十五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於淮南小壽山(今湖北省廣水市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傢於此。 
  七二八年(開元十六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在壽山創作了《靜夜思》。
  七二九年(開元十七年)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七三零年(開元十八年)十二月,宰相張說去世。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於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渴宰相說,並結識其子張相。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禦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遊邢州(在長安之西)。鼕遊坊州(在長安之北)。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
  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傢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傢”(《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捲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遊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安陸(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啓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傢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史書傳記 Historical biographies
  《新唐書·202·李白傳》
  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竜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瀋飲,號“竹溪六野”。 
  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瀋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纔,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脩,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遊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着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反,轉側宿鬆、匡廬間,永王璘闢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遊並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闢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傳》
  山東人。少有逸纔,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傢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客遊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玄宗度麯,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臥於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采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笑傲,傍若無人。
  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白在宣州謁見,遂闢為從事。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有文集二十捲,行於時。
  《唐才子傳·李白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母夢長庚星而誕,因以命之。十歲通五經,自夢筆頭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中,日沉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自蜀至長安,道未振,以所業投賀知章,讀至《蜀道難》,嘆曰:“子謫仙人也。”乃解金龜換酒,終日相樂,遂薦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時事,因奏頌一篇,帝喜,賜食,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嘗大醉,上前草詔,使高力士脫靴,力士恥之,摘其《清平調》中飛燕事,以激怒貴妃,帝每欲與官,妃輒沮之。白益傲放,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飲酒八仙人”。懇求還山,賜黃金,詔放歸。
  白浮遊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竜巾拭吐,禦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裏,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嘗乘舟,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傍若無人。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臥廬山,闢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璘敗,纍係潯陽獄。初,白遊並州,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儀請官以贖,詔長流夜郎。
  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悅謝傢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捲,行世。
  或云:白,涼武昭王暠九世孫也。
  [興聖皇帝]:
  興聖皇帝是十六國時西涼武昭王李暠。李暠是漢代前將李廣的第16代世孫,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在修撰史書時,追謚他為“興聖皇帝”。
  《警世通言》(第09 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詳細生平
  一、好任俠,喜縱橫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裏,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裏啄食𠔌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絶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傢趙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捲。那時李白纔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傢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李白一生娶過四個老婆,第一個是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第二個,劉氏;第三個,東魯女子,姓名不詳;第四個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他有兩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許氏所生,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女名:平陽 ;另一子為東魯女子所生,名:頗黎。李白之所以為子女取名如此,是與他傢曾居碎葉有關。西亞、中亞當時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個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陸經過兩個朋友鬍紫陽和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其實也談不上娶,就是當了個倒插門女婿。由於在婚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裏,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傢裏,寄人籬下的滋味本來就使他非常的鬱悶了,哪兒還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還是抱着很負責的心態去對待的,並且從婚後得育一男一女兩子這個情況來看,雙方的婚姻生活還是十分和諧的,許氏於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個老婆,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結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後,李白娶了一個姓劉的女人。不久,因為劉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憤而離開。
  第三個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一當地婦人結婚。這時候的李白剛從首都長安出來,背着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取道河南商丘,並在此逗留很久。與他二人分手之後,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籙,路過任城,他結識了這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李白的這個老婆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並且李白在山東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産,在此後他雲遊在外的生活中,這些田産就交給了妻子。可見,李白對該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這個妻子在他們結婚五年後,不幸亡故。
  第四個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要說起兩人的結識還頗有點浪漫的味道,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墻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寫完了可能還找個墻角撒過尿,然後提起長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後不久,宗氏就和僕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人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並花千金買下了這面墻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傢閨秀,並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說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獄,發配夜郎時,宗氏還多次施救,從此兩人沒再見面。
  二、仗劍遠遊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乡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衹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承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傢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臺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她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傢最高的褒奬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裏的飛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嶽陽,再嚮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衹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遊,决心在東南之遊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竜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頽之氣,沒有什麽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遊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係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緑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裏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麯》。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傢園。最後,他决定再度漫遊。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裏瞭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幹謁遊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傢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傢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鼕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遊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傢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産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嚮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裏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麯》,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着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着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幹謁求告,也極不得意,衹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四、賜金放還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床賜食,禦手調羹以飯之。”。但唐玄宗衹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嚮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産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傢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藴藏着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着長安,籠罩着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産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五、再次遠遊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裏,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睏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纔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麵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藉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裏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傢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産生了積極影響。這年的秋鼕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傢、書法傢李邕。就在這年鼕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着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遊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遊,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傢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係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傢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决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傢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傢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着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係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紮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嚮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麽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鼕,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裏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傢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着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衹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傢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輓救國傢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傢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着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Li Bai
  李白
    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見彩圖四川江油李白故裏隴西院)。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傢境富裕,輕財好施。現代有些李白研究者推測其父李客在西域因經商致富,但並無確證。
    生平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傢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傢之書,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傢,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象《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李白約在二十五、二十六歲時出蜀東遊。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遊的許多地方,並在安陸(今屬湖北)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因此居住安陸時間較長。後又徙傢任城(今山東濟寧)。李白不願象當時一般士人那樣,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官位,而企圖通過隱居山林和廣泛的社會結交來培養聲譽,獲得帝王賞識,不依常例擢用。開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時心情興奮,很想有所作為,但時值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權,在朝廷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賢能之士屢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暗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受讒言詆毀,在長安前後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名篇疊出,代表作有《長幹行》、《橫江詞》、《烏棲麯》、《蜀道難》、《子夜吳歌》、《古風·大車揚飛塵》、《行路難》、《梁園吟》等。
    李白在長安遭受挫折,心情苦悶。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遊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遊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人分手,此後未再會面,但彼此都寫下了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當時,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為山南東路、 嶺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一帶地區。李白懷着消滅叛亂、恢復國傢統一的志願,參加了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係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東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這時期的代表作品,安史之亂以前有《夢遊天姥吟留別》、《戰城南》、《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古風·羽檄如流星》、《將進酒》、《北風行》、《遠別離》、《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等,安史亂後有《古風·西上蓮花山》、《永王東巡歌》、《廬
英文解釋
  1. n.:  Li Bai
近義詞
李白
相關詞
武俠小說俠客行唐詩金庸文學藝術文學李賀詩歌賞析
青蓮湖北行政區劃銀杏地區詩詞古詩天井湖
七言絶句汪倫詩意古代盛唐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扶風豪士歌學古思邊鳴雁行
南都行黃山四千仞駐景揮戈
千金散盡還復來門有車馬客行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紀南陵題五鬆山下途歸石門舊居宮中行樂詞八首
春日醉起言志巴陵贈賈捨人擬古十二首
登峨眉山太原早秋月夜江行
上三峽兩小無嫌猜憶東山二首
萬夫莫開陌上桑關山月
俠客行來日大難短歌行
君馬黃公無渡河商山四皓
塞上麯秦樓月嘲魯儒
出自薊北門行烏棲麯獨坐敬亭山
望天門山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聞笛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金鄉送韋八之西京送族弟綰從軍安西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江上寄元六林宗
寄當塗趙少府炎早春寄王漢陽遊南陽清泠泉
贈瑕丘王少府贈任城盧主簿東魯見狄博通
別中都明府兄飛竜引二首鼕日歸舊山
玉真仙人詞陳情贈友人哭晁卿衡
草書歌行金陵新亭別韋少府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