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詩歌與音樂之美
四贤堂
汤起岩(宋)

猗與四公,棠棣之華。
秀韡一時,茂興兩傢。
宋公聯翩,鄂不相鮮。
萬裏風雲,上負青天。
連公戾契,淵冰澂結。
進而蹩躃,砥礪其節。
其光曄曄。追惟平生,
法興是儀。邑人之思,
右史之詞。雨箔風楹,
歲環幾經,築此特堂。
吾今令君,令君勤民。
民燕其德,振滯補弊,
此焉居一。於時四公,
序集其觴。生氣津津,
冠佩有光。古之為政,
崇德尚賢。居今篤古,
令君有焉。君係隴西,
紹祖維名。起岩作詩,
輯和厥聲。敢告典者,
毋替其承。
抱歉, 该类数据暂时缺失......


请输入更多乐曲
 
三十三板词曲三宝佛词曲
如来一叶词曲曲牌联奏词曲
秋夜思词曲秋水龙吟词曲
秋芙蓉词曲秋风词词曲
清江放排词曲且吟春踪词曲
黔中赋词曲普庵咒词曲
平沙落雁词曲平湖秋月词曲
闹元宵词曲南进宫变奏曲词曲
茉莉芬芳词曲溟山词曲
汨罗江幻想曲词曲梦江南词曲

 
  《平湖秋月》是廣東音樂名傢呂文成的代表作,又名《醉太平》,又有說以江南絲竹八大套中的《歡歌》發展而成,此麯廣泛流傳在粵劇音樂中。30年代,呂文成於中秋時節暢遊杭州西湖,西湖美麗的景色,使他感慨萬分,觸景生情,遂創作了這首描寫月夜西湖景色,贊美大自然好風光,麯調輕柔秀美的作品,表達他對西湖美景的感受。
  
  這是廣東音樂抒情樂麯中的佳品。該麯以清新明快、悠揚華美的旋律,描寫了杭州西湖的勝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潔秋月清輝下的西湖幽靜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靜謐,晚風輕拂、素月幽靜。一潭平靜的湖水,映照著一輪皎潔的秋月,碧空萬裏,波光閃爍,青山,樹,亭臺,樓閣,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層輕紗。整個西湖好象是一個童話世界。樂麯奏出詩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們嚮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願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描繪出中國江南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與熱愛。全麯一氣呵成,酣暢抒情,被譽為中國器樂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全麯旋律進行起伏徐緩,少有突跳的音程出現。音樂連綿且內涵豐富,令人聯想起月明風清、湖光水色、麯徑通幽的秋夜美景。那平和與細膩的旋律讓人感受到一種如夢般的朦朧和優美的意境。
  
  此麯在粵樂中,以高鬍演奏和小合奏最為普及,用古箏彈奏則另有一種詩情畫意的味道。
  
  附:
  
  平湖秋月(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
  
  景區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絶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 http://www.artx.cn/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纔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裏原有的竜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臺周圍以欄桿,旁構水軒,懸挂康熙禦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勤石建景碑亭於其左。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裏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臺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閑。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鼕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儘管平湖秋月景區範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跡和文化藴涵。早在唐朝,這裏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着孤山皇傢道觀四聖延祥觀的建造,這裏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後平湖秋月定址於此埋下伏筆。明萬歷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
  
  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築露臺,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今變建竜王堂。”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傢”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裏闢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捲氣。
  (藝術中國)
後頁  [1] [2] [3] ... [8]9[10] ... [304] [305] [306]  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