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返回主頁
長城抗戰: 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
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 方振武被迫流亡國外;
第五次軍事“圍剿”: 紅軍被迫長徵,進行戰略大轉移。
一二八事變: 19路軍被迫撤離上海。
行政院長孫科辭職,汪精衛繼任: 落得個被迫讓位的結局。
九一八事變: 被迫自衛抵抗,最後突圍撤走。
蔣介石就任國民政府主席: 被迫於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
馮玉祥與汪精衛舉行鄭州會議: 河南共産黨人被迫轉入地下。
廣州起義: 因而起義被迫延期至4月27日。
三一八慘案: 李大釗、徐謙、魯迅等人被迫轉移,國共兩黨的領導機關則遷入蘇聯使館。
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被迫辭去總統職。
黃埔軍校: 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團
第二次直奉戰爭: 吳佩孚被迫放棄自海路運兵攻擊奉軍後路的計劃,臨時抽調精銳部隊增援山海關戰
黎元洪被迫离职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 當局終於被迫派全權代表與俱樂部談判。
第二次粵桂戰爭: 被迫退回廣西。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 人運動的刊物《勞動周刊》(1922年6月被迫停刊,7月遷京後改名《工人周刊》)。
直皖戰爭: 皖係部分高級將領被迫投降。
督軍團叛變與國會再解散: 黎元洪進退維𠔌被迫於6月12日宣佈解散國會。
護法運動: 孫中山在被迫讓出政權後,一直為維護約法和國會而進行着堅持不懈的鬥爭。
楊王鵬: 被迫停止活動。
陝西、四川、湖南獨立: 政府被迫衹好兵戎相見。
二十一條: 直到1922年2月4日纔被迫同意從山東撤兵,但仍保有在山東的許多權益。
護國戰爭: 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撤銷帝製,但仍居大總統位。
二次革命: 三督相繼被迫下野。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段祺瑞被迫暫時讓步。
臨時參議院議决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參議院又被迫同意袁在北京就職,放棄了原來建都南京的主張,並於4月5日决議將
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 黃興等被迫將起義推延到三月底。
國會請願運動: 清政府被迫允許縮短“預備立憲”的期限,將九年改為五年,在國會召開前兩年先
革命黨發動黃岡起義: 陳涌波等被迫集合群衆,於當晚倉促舉事。
立憲運動: 行程被迫推遲。
光復會: 被迫離滬,再赴南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