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Return to the first page
卷十五: : ”彼亦是以蛮夷伐中国,传总释之。
第46节:逍遥东海,尊王攘夷成霸业(10): : 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第54节:宋襄图霸,是是非非总成空(3): : 发兵征讨亲附蛮夷的郑国,楚人伐宋以救郑,两军战于泓水。
第57节:宋襄图霸,是是非非总成空(6): : 也是中原华夏族第一次打败蛮夷楚国。
第72节:江汉汤汤,问鼎中原唱大风(1): : 一个被称为蛮夷之邦的诸侯国正悄然崛起。
第73节:江汉汤汤,问鼎中原唱大风(2): : 楚君熊渠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其三子为王,叫板周天子。
第74节:江汉汤汤,问鼎中原唱大风(3): : 熊通回答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
第79节:江汉汤汤,问鼎中原唱大风(8): : 前者是因为楚国自视蛮夷,俨然独立于中原正统诸国之外,加之之前曾两次称王,
第105节:双雄逐鹿,是非成败皆寡义(3): : 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
卷十四十四之二: : 谓蛮夷率服,不侵畔。
卷十八十八之四: : 谓蛮夷之在服中。
韩诗外传卷第四: : 言语之暴与蛮夷不殊,出则为宗族患,入则为乡里忧。
卷四曲礼下第二: : 今汉於蛮夷称天子,於王侯称皇帝。
卷三十: : 帝谓咎繇云:“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
主言第三十九: : 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至,朝觐於王。
盛德第六十六: : 蛮夷怀服。
秋官司寇第五: : 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第9节:洋气的上海人(3): : 上海文化的复合性:一是南方所谓的"蛮夷"文化与北方正统华夏文化的复合,也可
公冶长篇第五: : 犹当行之于蛮夷,故此章之浮海,决非高蹈出尘,绝俗辞世之意。
子罕第九: : 九夷是东南方一带蛮夷之地,当时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
30、中国第一大汉奸: : 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
孟子旁通(三): : 蛮夷之所义(仪)行也。
子路第十三(4): : 即使你身在蛮夷之邦,这些品格也不应该被抛弃,这就是仁德。
卷五下·滕文公章句上: : 当以诸夏之礼义化变蛮夷之人耳,未闻变化於夷蛮之人,同其道也。
卷七上·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 蛮夷也,时为强国,故齐侯畏而耻之,泣涕而与为婚。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 变化蛮夷之人也。
卷七·离娄章句上: : 蛮夷之国也。
卷十二·告子章句下: : 蛮夷国名。
第4节:论仁爱(1): : 纵然到文化水准比较低的蛮夷之邦也不可废弃。
第41节:公冶长篇第五(1): : 皆朝鲜、貊、句骊蛮夷
第74节:子罕篇第九(5): : 皆朝鲜、貊、句骊蛮夷
卷一天子章第二: : 亦当使四海蛮夷,慕化而法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