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返回主页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 于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开始与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对抗轴心国。
广州商团叛乱: 陈在香港英国殖民当局支持下大肆攻击孙中山的革命政策,煽动商民对抗革命政府
香港海员大罢工: 企图包揽英国昌兴公司轮船的海员雇用权,引起海员的公愤。
开滦五矿大罢工: 揭露了英国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反动军阀虐待矿工的种种罪行。
巴黎和会: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和土耳其)与协约国(主要为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日本,1917年起还有美
张勋复辟: 英国、美国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
冯国璋出任民国代总统: 冯国璋在军署接见英国领事时说:“中国政体已走上了共和。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袁世凯向他在辛亥革命时就熟识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计。
二十一条: 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在其远东盟友。
日本强占青岛: 站在英国一边攻打德国。
进步党: 又以英国式的“完全之政党内阁”为最理想的政府,为政党政治之极轨。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此时的袁世凯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从五国银行团获得两千五百万英镑借款。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唐绍仪在与英国公使朱尔典谈话时,还满有把握地表示,“袁世凯将在几天后南下
立宪运动: 只有英国、德国或日本模式的政体,才能保障皇室特权。
拉萨条约: 向英国赔款五十万英镑。
英国再次入侵西藏
辛丑条约: 即英国三先令,即日本一圆四零七,即荷兰国一弗乐零七九六,即俄国一卢布四一
慈禧太后决定招抚义和团: 由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统率的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遭义和团和爱国清军阻击败回天
东南互保约款: 英国政府很担心这场斗争蔓延到英国势力范围内的长江流域。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与英国签订关于香港对岸九龙半岛以九十九年为期的租借条约
威海卫之战: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英国人马格禄(即J·麦克卢尔)等的投降要挟
甲午战争: 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1200余人并悬挂英国国旗的英国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
丰岛海战: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英国“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
黄海海战: 售出军舰给日清双方的英国及当时各军事大国极为关注此场海战。
兴中会: 清两广总督谭钟麟得英国当局电报,又有知情者告密,获悉兴中会起事消息,于是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签订: 英国出兵西藏,攻占隆吐山、亚东等要隘。
英军侵略西藏: 英国早就企图从印度向我国西藏扩张。
马嘉理事件: 英国上校军官柏郎北领武装探路队近200人,从缅甸出发,探测到我国云南的路线;
日军入侵台湾: 后来在英国公使威妥玛的“调停”下妥协。
王韬创办《循环日报》: 任职于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
阿古柏叛乱发生: 且得到沙俄及英国侵略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