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返回主頁
需卦(第五): : 傷而後避;
訟卦(第六): : 故厲而後吉。
比卦(第八): : 故再筮而後從。
小畜卦(第九): : 必自引而後脫,蓋已難矣,然猶可以不自失也。
履卦(第十): : 豈其自能哉!必將有待於人而後能。
泰卦(第十一): : “泰”而後為“大壯”,“大壯”而後為“夬”。
同人卦(第十三): : 歷三與四而後至①,故三與四皆欲得之。
大有卦(第十四): : 而後衆予之,“履”之六三、“大有”之六五是也。
謙卦(第十五): : 待是而後為“謙”,其功多矣。
豫卦(第十六): : 而後及此者則其言之勢也。
隨卦(第十七): : 歷四而後至。
蠱卦(第十八): : 必世而後見,故爻皆以父子言之,明父養其疾,至子而發也。
臨卦(第十九): : 故九二以“鹹臨”之而後“吉”。
觀卦(第二十): : 君子而後無咎,難乎其無咎也!
噬嗑卦(第二十一): : 夫豈賴有敵而後存邪?故曰“未光也”。
剝卦(第二十三): :   見可而後動。
復卦(第二十四): : 必嘗去也而後有歸,必嘗亡也而後有得,無去則無歸,無亡則無得,是故聖人無復
無妄卦(第二十五): : 夫必其所耕而後獲,必其所菑而後畬,則是揀發而櫛,數米而炊,擇地而蹈之充其
頤卦(第二十七): : 皆歷五而後至焉,夫有求於人者,必致怨於其所忌以求說,此人之情也。
坎卦(第二十九): :   事之待教而後能者,“教事”也。
離卦(第三十): : 必麗於物而後有形。
鹹卦(第三十一): :   下之而後得,必貞者也。
恆卦(第三十二): : 無咎而後貞,貞則可“恆”。
遯卦(第三十三): : 陰思求陽而後陽可以處,故曰:“遯,亨,遯而亨也。
晉卦(第三十五): : 故“裕”之而後“無咎”。
明夷卦(第三十六): : 馬壯而後吉,馬所以載傷者也。
睽卦(第三十八): :   有“同”而後有“睽”。
蹇卦(第三十九): : 見可而後赴之,是以往則“得中”也。
損卦(第四十一): : 如此而後“無咎”。
益卦(第四十二): : 故“損其疾”、“用兇事”而後能致之。
夬卦(第四十三): : 見勝而後往,故勝在往前;
姤卦(第四十四): : 自九二之亡而後為“遯”,始無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