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Return to the first page
第06部·卷五百六: : 尤好笔札不离砚席。
第06部·卷五百十三: : 降明离之笔札
第06部·卷五百七十六: : 专当具笔札,拂缣缃,赞扬大功,垂之不朽。
第06部·卷五百七十七: : 风雨生于笔札,霞发于简牍,左右圜视,朋侪拱手,甚可壮也。
第06部·卷五百八十九: : 善笔札,读书通古今,其暇则鸣纟玄桐讽诗骚以为娱。
第07部·卷六百一: : 空留笔札
第07部·卷六百九十: : 内史之笔札,员外之松石,使其术可授,虽执鞭之贱,吾亦师之。
第08部·卷七百二十: : 笔札见知。
第08部·卷七百三十: : 亲授笔札,公亦分阴可就,落简如飞。
第08部·卷七百七十七: : 笔札未暇,又伏虑内庭展顾,称已推迁,外郡寓词,颇乖流品,沈吟有日,郁抑经
第08部·卷七百七十八: : 主吾笔札,二纪相失,一朝来归。
第08部·卷七百八十二: : 王子敬以笔札取,何平叔以姿貌论。
第08部·卷七百九十三: : 恭伯幸以笔札,佐於常侍公之门,日熟政能,观其成绩。
第09部·卷八百二十三: : 托於笔札,岂写载以能周。
第09部·卷八百三十七: : 子云之笔札有名,周昌之厚重无党。
第10部·卷九百七: : 尚书给笔札而撰录焉。
第10部·卷九百八十六: : 卧则笔札一二纸,兴则怀之,而不余示。
卷九: : 渐寄笔札,久乃称肺腑矣。
卷十三: : 笔札喉舌之辈,而如董生之言正谊明道者不一二见也,盖自春秋之後,至东京,而
卷十八: : 给笔札,书成之日,赐金迁秩,所费于国家者不知凡几。
餐樱庑随笔: : 笔札流传者,只书夔夔,不著康里。